[2011年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资料
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专题一列强侵华史(1840—1953)
一、列强侵华史实——列强侵华手段包括军事侵略、政治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
1、军事侵略----中国近代以来六次侵华战争:
①、鸦片战争:1840—1842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③、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⑤、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⑥、美国发动朝鲜战争(1950—1953)
2、政治侵略——三大不平等条约:
①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②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经济侵略(了解)
甲午中日战争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以资本输出为主资本输出方法:开设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设厂。
4、文化侵略(了解)设立教堂、传播宗教、学校教育等方式推行殖民主义奴化教育
二、百年巨变的启示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锁国必然落后。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部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一部中国近代史还是一部探索史,它昭示我们:反帝反封建必须同时进行,缺一不可;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这一历史性巨变。
专题二中国人民近代的抗争探索史和近代化问题
一、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史
(一)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18392、鸦片战争中,民族英雄关天培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4、甲午战争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等英勇杀敌或壮烈殉国。
(二)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和探索
2、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3、义和团运动(1898—1900)
启示:农民阶级由于其阶级的、时代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但在新民
主主义革命中,作为无产阶级最忠实的同盟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地主阶级探索强国之路的主张和实践
1、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面向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
(四)资产阶级的探索和实践
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土壤中产生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戊戌变法1898年(农历戊戌年)
2011年100周年失败根本原因: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
3、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
(五)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点,1840—1919年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近代化(现代化)问题
近代化(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近代化主要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即政治的民主化)开始于维新运动,因此有人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开始于维新运动。
1、四次运动的思想主张及对近代化的作用
思想主张
洋务运动——“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维新运动——维新变法(或变法图强;或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或救亡图存)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或“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或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积极作用
洋务运动——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道路。维新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
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中国近代化起步的特点和启示
特点: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的变革(或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
启示:①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②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③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国家才能跟上时代步伐;④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⑤科教兴国是现代化的关键;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具体国情做出科学决策。
3、近代化精神
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体现出的精神是:探索救亡图存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追求进步、追求民主的精神。
(二)中国经济近代化——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八上第19课)
1、产生: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影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影响: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日益萎缩: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原因: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国内官僚资本的压迫
5、获得新生:新中国成立初期
原因:建国初期,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意义: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专题三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90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奋斗进取,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
(2)1926年至1927年,中共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3)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的叶挺独立团屡立战功。
(4)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5)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放弃进攻城市,转而向敌人力量薄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6)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中国革命第一支坚强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7)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长征途中在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2.抗日战争时期
(1)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1937年7月7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3)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4)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进行百团大战。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3.解放战争时期
(1)1945年8月重庆谈判: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中共努力争取和平;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1947年3月,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通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
(5)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作战,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垮台。
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1)1949年9月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
(2)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3)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4)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5)1950年-1952年底,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2.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1953年-1956年,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我国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953年-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2)1958年,由于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党中央错误的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经济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3)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
焦裕禄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
(4)1966-1976年,由于毛泽东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的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到巨大损失。
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对内改革:从1978年开始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从1985年开始,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3)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5)1987年中共“十三大”,正确分析国情,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7)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党的指导专题五中国近现代人物和民族精神
一、主要人物活动及评价
1、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①辛亥革命前:a、1894年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b、1905年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c、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②辛亥革命中:a、1912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c、妥协退让,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使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
④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a、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改组国民党,与中共合作;b、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c、1924年建立黄埔军校;d、1925年孙中山逝世。
2、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①土地革命时期②解放战争时期,挺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参与指挥淮海战役;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二、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或:爱国主义,民主与科学,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勇于探索和创新,追求真理敢于反传统,个性解放、宣扬个性等。
2、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3、长征精神——①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
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4、抗日精神——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团结。
延安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重心是在(A)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
7、抗美援朝精神——①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②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④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⑤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8、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
9、铁人精神——“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创业精神。
10、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11、“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
12、抗非典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防治、战胜“非典”、舍生取义、自觉奉献。
13、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14、近代化精神——探索救亡图存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追求进步、追求民主的精神。
15、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专题六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睦邻外交
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史实
①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③国民政府:二战中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在没有中国政府参加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蒙自治,苏联租旅顺港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对日宣战
2、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原因
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
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在近代史上由于中国人民饱受侵略压迫之苦,人民渴望和平,所以当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宣布我们决不去侵略别的国家来发展自己,我们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新中国的外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新中国的外交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建国初期的外交
①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
②成就:⑴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⑵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⑶日内瓦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⑷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3、70年代的外交
①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②成就: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胜利⑵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⑶中日建交⑷70年代初国际上兴起与中国的建交的热潮
4、改革开放后
①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②成就⑴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运用⑵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成功举办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5、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②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6.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及作用得到的启示
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反过来,只有更快更好的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的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所以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7.今后我们如何继续走好和平发展之路
1、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一切友好国家和平相处
2、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8.针对某些国家散布的“中国军费增加”“中国威胁论”等言论,如何驳斥
1、当今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国还未完成统一大业,台独势力猖獗,加强国防力量是为了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安全,保障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而不是为了称霸世界
2、中国军费开支虽有所增加,但还远远不及一些国家,如只占美国的七十份之一,也远远不及日本
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的传统
9、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新中国与旧中国的不同)
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对外开放是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其目的是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对外开放是建立在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旧中国的“开放”则建立在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的,是为外国侵略中国服务的。
10、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认识与感想
这些成就的取得应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新时期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方针,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中国也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三、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
1、中美关系的发展
19世纪中期追随英法侵略中国:走私鸦片,签订《望厦条约》和《天津条约》,19世纪60年代企图侵略台湾。
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从此,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一战”期间扶植黎元洪,反对中国参加“一战”。20世纪20年代起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
“二战”期间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抗日,中国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二战”结束后,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控制中国,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新中国成立后,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后,出现了中美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的局面;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问题上的
2、问题分析
(1)中美建交原因:改善中美关系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美国方面:a、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再也不能不承认新中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作用,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b、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考虑改善对华关系对美国有利。
中国方面:a、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b、改善中美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重要作用。
(2)目前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问题、台湾问题、人权问题。
[2011年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资料
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专题一列强侵华史(1840—1953)
一、列强侵华史实——列强侵华手段包括军事侵略、政治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
1、军事侵略----中国近代以来六次侵华战争:
①、鸦片战争:1840—1842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③、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⑤、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⑥、美国发动朝鲜战争(1950—1953)
2、政治侵略——三大不平等条约:
①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②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经济侵略(了解)
甲午中日战争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以资本输出为主资本输出方法:开设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设厂。
4、文化侵略(了解)设立教堂、传播宗教、学校教育等方式推行殖民主义奴化教育
二、百年巨变的启示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锁国必然落后。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部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一部中国近代史还是一部探索史,它昭示我们:反帝反封建必须同时进行,缺一不可;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这一历史性巨变。
专题二中国人民近代的抗争探索史和近代化问题
一、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史
(一)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18392、鸦片战争中,民族英雄关天培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4、甲午战争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等英勇杀敌或壮烈殉国。
(二)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和探索
2、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3、义和团运动(1898—1900)
启示:农民阶级由于其阶级的、时代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但在新民
主主义革命中,作为无产阶级最忠实的同盟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地主阶级探索强国之路的主张和实践
1、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面向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
(四)资产阶级的探索和实践
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土壤中产生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戊戌变法1898年(农历戊戌年)
2011年100周年失败根本原因: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
3、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
(五)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点,1840—1919年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近代化(现代化)问题
近代化(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近代化主要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即政治的民主化)开始于维新运动,因此有人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开始于维新运动。
1、四次运动的思想主张及对近代化的作用
思想主张
洋务运动——“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维新运动——维新变法(或变法图强;或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或救亡图存)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或“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或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积极作用
洋务运动——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道路。维新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
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中国近代化起步的特点和启示
特点: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的变革(或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
启示:①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②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③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国家才能跟上时代步伐;④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⑤科教兴国是现代化的关键;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具体国情做出科学决策。
3、近代化精神
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体现出的精神是:探索救亡图存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追求进步、追求民主的精神。
(二)中国经济近代化——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八上第19课)
1、产生: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影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影响: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日益萎缩: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原因: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国内官僚资本的压迫
5、获得新生:新中国成立初期
原因:建国初期,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意义: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专题三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90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奋斗进取,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
(2)1926年至1927年,中共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3)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的叶挺独立团屡立战功。
(4)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5)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放弃进攻城市,转而向敌人力量薄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6)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中国革命第一支坚强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7)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长征途中在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2.抗日战争时期
(1)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1937年7月7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3)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4)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进行百团大战。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3.解放战争时期
(1)1945年8月重庆谈判: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中共努力争取和平;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1947年3月,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通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
(5)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作战,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垮台。
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1)1949年9月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
(2)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3)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4)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5)1950年-1952年底,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2.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1953年-1956年,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我国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953年-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2)1958年,由于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党中央错误的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经济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3)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
焦裕禄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
(4)1966-1976年,由于毛泽东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的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到巨大损失。
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对内改革:从1978年开始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从1985年开始,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3)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5)1987年中共“十三大”,正确分析国情,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7)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党的指导专题五中国近现代人物和民族精神
一、主要人物活动及评价
1、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①辛亥革命前:a、1894年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b、1905年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c、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②辛亥革命中:a、1912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c、妥协退让,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使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
④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a、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改组国民党,与中共合作;b、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c、1924年建立黄埔军校;d、1925年孙中山逝世。
2、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①土地革命时期②解放战争时期,挺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参与指挥淮海战役;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二、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或:爱国主义,民主与科学,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勇于探索和创新,追求真理敢于反传统,个性解放、宣扬个性等。
2、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3、长征精神——①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
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4、抗日精神——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团结。
延安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重心是在(A)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
7、抗美援朝精神——①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②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④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⑤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8、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
9、铁人精神——“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创业精神。
10、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11、“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
12、抗非典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防治、战胜“非典”、舍生取义、自觉奉献。
13、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14、近代化精神——探索救亡图存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追求进步、追求民主的精神。
15、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专题六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睦邻外交
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史实
①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③国民政府:二战中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在没有中国政府参加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蒙自治,苏联租旅顺港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对日宣战
2、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原因
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
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在近代史上由于中国人民饱受侵略压迫之苦,人民渴望和平,所以当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宣布我们决不去侵略别的国家来发展自己,我们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新中国的外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新中国的外交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建国初期的外交
①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
②成就:⑴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⑵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⑶日内瓦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⑷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3、70年代的外交
①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②成就: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胜利⑵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⑶中日建交⑷70年代初国际上兴起与中国的建交的热潮
4、改革开放后
①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②成就⑴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运用⑵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成功举办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5、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②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6.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及作用得到的启示
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反过来,只有更快更好的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的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所以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7.今后我们如何继续走好和平发展之路
1、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一切友好国家和平相处
2、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8.针对某些国家散布的“中国军费增加”“中国威胁论”等言论,如何驳斥
1、当今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国还未完成统一大业,台独势力猖獗,加强国防力量是为了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安全,保障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而不是为了称霸世界
2、中国军费开支虽有所增加,但还远远不及一些国家,如只占美国的七十份之一,也远远不及日本
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的传统
9、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新中国与旧中国的不同)
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对外开放是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其目的是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对外开放是建立在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旧中国的“开放”则建立在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的,是为外国侵略中国服务的。
10、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认识与感想
这些成就的取得应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新时期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方针,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中国也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三、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
1、中美关系的发展
19世纪中期追随英法侵略中国:走私鸦片,签订《望厦条约》和《天津条约》,19世纪60年代企图侵略台湾。
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从此,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一战”期间扶植黎元洪,反对中国参加“一战”。20世纪20年代起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
“二战”期间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抗日,中国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二战”结束后,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控制中国,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新中国成立后,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后,出现了中美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的局面;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问题上的
2、问题分析
(1)中美建交原因:改善中美关系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美国方面:a、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再也不能不承认新中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作用,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b、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考虑改善对华关系对美国有利。
中国方面:a、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b、改善中美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重要作用。
(2)目前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问题、台湾问题、人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