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 0 6年
《 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和 汉文综合版 )
J1 0 6第 2 u. 0 2 6卷第五期
总第 4 3期
略论孟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
刘蓉
( 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政治学院 重庆 400) 000
【 捅 璺J 观 国 上 于 何对 伦理 利 基 观点 义 之 义 是中 历史 关 如 待 与 益的 本 。 利 生下来就有的,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点。人如果仅仅追求吃喝就 没有什么价值, 和禽兽差不多。 人之有道也, “ 饱食暖衣, 逸居而无教, 的义利学说进行了考察, 论述了孟子义利观的基本内容, 并对其现代价值进行了 探究。 则近于禽兽” 《 。(腾文公上》 )正如人的身体中有重要部分和次要部分 样,饱食只是次要部分,是小的部分,而道义是重要部分,大的部 f 关键词1利 义 观 现 价 义 :利 ;代 值 义利观是中国历史上关于如何对待伦理与利益的基本观点。 义” “ 分。即使是人们看重的功名利禄,公卿爵位,与义相比也是次要的。 般指仁义道德, 利”则指物质利益、功利等。 “ 义利观在实质上是道 这种鄙薄物质享受,重视精神生活、精神情操的思想是很有价值的。 也由此可以 看出,孟子对义的推崇和对功利的贬损。 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这是道德现象中的根本矛盾,也是社会生活中 其三,孟予重义轻利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主张舍身取义的牺牲 的重要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物质利益与道德利益谁决 精神。 在他看来, 坚持道义原则比保存生命更为重要。 鱼, “ 我所欲也; 定谁,两者关系如何。其二足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而义 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利之辩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讨论和争议最多,也是最为激烈的问题之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 ”(告子上》 ) 本文从 《 孟子》一书出发,试就先秦儒家学派的思想大师——孟 也;义, 为了维护自己的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是 子作一番考察,对孟子义利观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论述,并寻找了这一 生命。 这种精神和孔子的 “ 杀身成仁” 一样,成为以 20 年来仁人 后 00 思想资源给予我们的现代价值和启示。
辩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争论最为激烈的问 题之一。 本文从 《 孟子》一书出发, 对孟子
一 一 一
。
一
、
义利范畴的一般界说
今存 《 孟子》7篇,是研究孟子伦理思想的基本史料。《 孟子》一 书中 “
义”字共出 18次,有两种基本意思。其一是合乎某种道或 现 0 理谓之 “ 义”作名词或动词, 共计9 次。如: 君仁,莫不仁:君义, 8 “ 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 。(离娄上》 其二是道理、正理,作名词, ) 共计 l O次。如:“ 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 。(万章下》 而 “ 字则 ) 利” 在此书中共出 3 次, 现 8 有五种意思。 其一是指利益, 作名词, 共计2 4 次。如: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 。(梁惠王上》,其二是 “ 矣” 《 ) 有利于、 利用的意思,作动词,共计8 次。如: 杨子取我,拔一毛而 “ 利天下,不为也” 《 。(尽心上》 )其三是锐利或利害的意思,作形容词 共计 4次。如:“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成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公孙 丑下》 )其四是以……为利,作动词,共计 1 次。如:“ 不仁者可与言 哉?安其威而利其灾,乐其所以 亡者” 《 。(尽心一》 其五 顷 卜) 的意思,
志士奋斗的精神武器。 其四,孟子强调人要有气节。他指出,大丈夫要将气节,不要在
物质利益面前卑躬屈膝。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哮 “
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 ”(告子上》 )绝 不能为了自己的暂时利益,甚至苟延自己的生命,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和尊严。 大丈夫”要 “ “ 不为苟得” ,不避患难,做到 “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 。(腾文公下》 )
三、义利观的历史评价
孟子的义利观曾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在今天探讨这个 问题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马克思曾指出: 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 “ ” U 益产生了道德并决定道德, 道德的根本问题是利益问题, 道德标准、 道德原则是用来衡量、解决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之间的关
作名词, 共计 1 如: 天下之言信也, 次。 “ 则故而已矣, 故者以利为本” 。 (离娄下》 《 )可见, 义”孟子主要把它看作是人在生活中应遵循的, “ 应内化于心的一种行为准则,一种道德规定;而 “ 利”在孟子思想学 说中主要指实实在在的利益、 好处, 相当于我们现在通常所使用的“ 利
益”这一概念。
二、义利观的基本内容
孔子曾说过,“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首开儒家重义轻利思 想的先河。孟子一脉相承,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义利观,从性善论出 发,孟子十分重视道德 的作用 ,强调义的重要性 ,并把孔子的重义轻 利思想进一步推向极端。孟子认为, 仁义”
“ 既是处理人伦关系的基本 原则,因而也是人们的行为方针—— “ 由仁义行” 。而要由 仁义行, 就 必须 “ 去利” ,即所谓 “ 去利怀义” 。这是孔子对义利关系的基本观点。 他的义利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从性善论出发,孟子十分重视道德的作用,强调义的重要 性。他认为,义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东西, 人们常说的言而守信, 它比 行而果更为根本。因为一个人可以对善人守信,也可以 对恶人守信: 可以通过正当的手段达到目的,也可以采取不正当的于段达到目 的, 所以信也好,果也好,统统需要义去规定。《 盂予》一书首先就记载丫 孟子尊仁义抑功利的主张。孟子认为,国家如果上上下下都追名逐利 的话, 很容易发生以下犯上的事情, 最后落得个国君被臣下取而代之, 求利的危害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孟子劝导梁惠王倡导仁义而反对逐 利,那么国家就会安然无恙。这里,孟子把义和利对立起来,采取了 种贵义贱利、怀义去利的基本立场,并且以 行义还是求利作为区分 君子和小人的唯一标准,这就把孔予重义轻利的思想绝对化 了。 其二,孟子从人性论的角度对道义论作了论证,为儒家义利观增 添了更多的理论色彩。孟子认为,以 仁义礼智为内容的人性,是人一
一
系问题的。孟子重义轻利,所谓 “ 义”即是指体现社会公利之道德标 准和道德原则,所谓 “ 则指个人私利。他大力提倡的是社会公利, 利” 要人们为社会做贡献,必要是还要为社会整体利益献出自己的生命。 舍身取义,是孟子所倡导的最高社会价值,也是最高的道德价值。人 们要追求这种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就必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 立起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乃至大公无私的价值观念。他的以义制利, 即用体现社会公利之道德标准和道德原则来制约个人利益,使私利不 至恶性膨胀而危机社会公利。我们不可否认,孟子义利观在历史上确 实培育了一批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勇敢献身的民 族英雄、爱国志士, 如岳飞、文天祥、于谦等等。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孟子舍身取义 的理论,给后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孟子的义利观开创了儒家重义轻利的新篇章,为后来经久不衰的 义利之辩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应注意到,孟子义利观片面强调义而忽 视利的倾向在历史上产生的消极影响。 首先, 孟予认为由于贪得无厌, 才惹起纠纷,如果放弃利而遵从义就可以达到社会秩序的安定。这种 将利益与道义割裂开来对劳动人民来说显然是一种
麻醉与欺骗,他使 人们放弃争取自 身物质利益的斗争意志。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谋求自 身的利益, 为了不断满足自 身衣、食、 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 住、 艰苦劳动,不断创造,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正是人们对自身利益 的需要成为社会生产的动力,成为人类活动的动因。 在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说: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 ”因此,义利 应并重,利是义的基础,而义是利的主导。其次,孟子义利观后来被 封建统治阶级改造利用后成了压抑个人利益要求的思想工具,在一定 程度上扼杀了人的主体精神。 重义轻利” “ 除了有重视道德轻视利益的 意思外,还有重视整体利益,轻视个人利益的意思在内,从中体现的 种勇于自 我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但是与此同 时对尊君、忠君思想的宣传,片面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相对忽视
一
3 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 0 6年
《 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和 汉文综合版 )
J1 06第 2 u. 0 2 6卷第五期
总第 4 3期
略论教师惩戒权
孟倩
(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J 东广州 503) 1 1 6
l 捅 婴 j 文主 区 师惩 与 师对 的 之间 差 力图 本 要 分教 戒 教 学生 体罚 的 异, 论
证教师惩戒权是教师教育权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合理性与合法性。学生有义 务服从教师的管理,教师也必须合理使用惩戒权,教师行使惩戒权不是对学生的体罚 与变相体罚。
[ 关键词] 戒 : 育 力 体 : 相 罚 惩 权 教 权 ; 罚 变 体
o e c e s R g t f u i h e t n T a h r i h s o'P n s m n
A s nIt T i a tc e a n y i f r n i t s e c e s r g t o b t c : h s r i l m i l d f e e t a e ta h r ihs f p n s m n n h o p r l p n s m n h t t a h r a r u f s u e t u ih e t a d t e c ro a u ih e t ta e c e s c r y o t o td n s £ r op o et a h r r g t fp n sm n sa m r a t o s iu i n md t yt r v e c e s i h so u ih e t i n i p t n n t t t o o c o e c e s e u a i na t o i i s th s t er to a i ya dt ev l d t . f ta h r
d c t o u h r e .I a h a i n l t n h a i i y t
S u e t a h u y t b y ta h r m n g m n ,a d t a h r l om s t d n s h s t e d t o o e e c e s a a e e t n e c e sa s u t n e r g t fp n sm n e s n b y h m l m n f ta h r u ih e t s i h so u i h e t r a o a l .T e i p e e t o e c e S p n s n n
r g t o s n t m a op r l p n s n n r o h r f r s o o p r 1 ihs de o enc roa uih eto te o lcr a. e o K yw r s r g t f u i h e t e u a ina t o i y c r r l u i h e t e o d : i h so p n s m n : d c to u h r t ; o p a n s m n o p ohr frso opr lpns nn te o fc r a uih et e o
今天人们越来越认同素质教育、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呼吁尊重 学生,要鼓励,不要惩罚学生。传统教育中的 “ 严师出高徒”受到严 峻的挑战,以至于某些人走到了另—个极端,无条件否定教师惩戒权。 20 年 1 02 2月2 中国教育报发表的 《 8 教育惩戒, 在雷池边缘行走》 文,反映了有人简单地、 错误地把教师的惩戒与个别教师对学生的 “ 体罚” “ 、 变相体罚”等同起来。事实上,在学校教育中,学校对学 生的管理是在发扬人性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一些不当行为进行批评与 指导,包括对错误比较严重或者屡教不改者,教师采取适当的惩戒措 施,使他们认识并自 愿改正不当行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足教育的重 要组成部分,惩戒权是教师的—种职业权力。 本文主要论证教师是否有惩戒权?惩戒权的范围有多大?笔者认 为反对或者否认教师的惩戒权,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教师的惩戒权 缺少一个明确的认识,对教师的惩戒与教师对学生的体罚缺少一个具 体的、清晰的衡量标准。区分教师惩戒与教师对学生的体罚之间的差 异是澄清错误观念的基础。事实上,教师惩戒权是教师教育权力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合理性,学生有义务服从教师的管理,教师也 必须合理使用惩戒权。
一
一
、
教师惩戒 权是教师的教育 权力
教师对学生是否有惩戒的权力,国内国外都没有统一
的说法。多 了对人的个人利益的追求,使人形成了不敢创见,谨小慎微的个. 眭,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自 身的完善。
数国家法律禁止体罚学生,但可以行使惩戒权。日、美教育并不像我 们认为的那样 “ 宽松” ,比如美国, 惩戒学生要看他违反校规校纪的程 度有多大,买施某种惩罚时,要看他身心健康的承受能力,还要考虑 性别和年级。而在澳洲,一些公立学校的处理很简单,每个学校都设 有两个警戒 ,学生要是犯了错误了,教师就请学生到警戒室去,由 i 专门的老师依照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不同情况,与学生进行交流, 然后再采取赔礼道歉或写检查等不同的处理方法。… 长期以来中国形成的教师具有惩戒学生的传统,得到广大公众的 认同。 但足 目 , 前 受舆论宣传与学术界对传统儿童观与学生观批判的 影响,教师行使作为教育权力的惩戒权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中国青年 报报道,辛 梅从自己供职的济南一所私立学校辞去了教职。她无法 接受的是这所学校对老师的种种 “ 苛刻”要求,除了教育界的普遍要 求之外, 学校对老师还特别要求:一、不准批评孩子,二、不准变相 地批评孩子,三、不准向家长说孩子的坏话。教师在对学生的行为行 使自己的教育权力的时候,教师面临着来自 教育行政、学生家长以及 舆论界的巨大压力。这种冲突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惩戒权 的认识处于 “ 无知的状态” 对教师的惩戒行为与教师对学生的体罚与 , 变相体罚缺乏正确的区分。因此,首先要正确认识教师的惩戒权。 ( 一)教育法律法规没有否定教师拥有惩戒权 我国法律明文规定严禁体罚, 但并没有否定教师拥有惩戒权。《 中 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 2 8条规定:“ 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有对受教 育者进行学籍管理, 实施奖励和处分的权利。 第4 条规定: 受教育 ” 3 “ 者应当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中 ”《 华人民共和 国教师法》笫八条规定,教师履行的义务之一就是 “ 制止有害于学生 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 康成长的现象。 这些条文中隐含着教师拥有惩戒权之意。 ” 学校对学生 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学校的校规、班规。校规班规作为校方和班主任管 理学生的主要工具,是保障学生受教育权更好实现的必要手段。而这 些规定基本上是在法律的许可下建立起来的,因此教师的惩戒权具有 法律依据。 ( 从学生的义务看教师惩戒权的合理性 二) 教师的
惩戒权是教育的职业权力也是教师这种职业可独立行使的 教育权利,教师的权利总有与之相对应的义务,教师的惩戒权与学生 的义务是联系在—起的。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学校生活中必须承担 定的义务,概括来说学生的义务包括几个方面:一是遵守法律、法 规,这是学生作为国家的公民, 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要求;二是遵守 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 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三是努 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校任务,学生进入学校就意味着他的主要任务 是学习,意味着承担接受教育、完成学业的义务;最后是学生必须遵 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 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及学校的日常管理制度等,这 些制度是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化、遵守学校与教育机构的管理与遵守
一
四、义利观 的现代价值标准
孟子义利问题上的思想学说,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 发展,也大致奠定了中国儒家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在新世纪,批判 的吸取孟子义利学说的有利营养,继承和发扬孟子崇义尚道、身任天 下的崇高人生精神,对于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对于振奋我们的民族 精神 ,都是必要的、紧迫的。 现代义利观的构建在当今中国尤为迫切,这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 注的问题 正确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正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的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现代化与物的现代化的 关系问 为此要建立一系列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伦理关系, 题, 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一建构中,一方面要坚持 “ 层次性” , 利是分层次的,义也是有层次的,为达到 “ 义”的不同层次的道德要 求应 该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 我们不能把我1的精神生活都称为 “ , 门 义” 凶为人们谋求精神文化的享受与发展实际上也 “ , 是 利” 人们谋求物质 文化生活的提高,生存条件的优化,也是 “ ” 义 ,否则也就不符合人的 现代化要求。 在物利与道德最一般的考察一, k 孟子两干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
这无疑是令人叹服的。对于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仍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义和利,作 为社会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它们的相 互作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性是人的 根本属性。人创造了社会关系,又受社会关系的制约,这就注定了人 要与社会、与集体、与他人处于一种特定的关系之中。我们坚持社会 主义义利观,就是要做到义利并
举,义利互济, 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 益,效益和公平竞争与协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起来。现代市 场经济中存在着多元的利益主体,他1都拥有利益的合理性。 是坚 门 持和倡导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先,个人与社会利益统一是社会主义义利 观的本质属性,坚持集体主义的根本原则,是我们推进中国现代化建 立的基本立足点。
参考文献:
[](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1 - 5 卷,l 页. 6 6 [] 2中华孔子协会.《 儒学与 现代化》 人民教育出版社.1 4 9. 9 [ 吴来苏,安Z ̄.《 3 ] -,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评价》. I 首都师范大学出 版社,20. 02 [ 汪石 4 ] 满.《 中国伦理道德》. 安徽教育出版社,20. 03
[ 朱贻庭.《 传统伦理思想史》. 5 ] 中国 华东师大出版社.20. 03 [ 王成儒.《 6 ] 孟子之谜》. 四川教育出 版社. 01 20、
收稿日期:20--9 0611
3 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 0 6年
《 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和 汉文综合版 )
J1 0 6第 2 u. 0 2 6卷第五期
总第 4 3期
略论孟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
刘蓉
( 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政治学院 重庆 400) 000
【 捅 璺J 观 国 上 于 何对 伦理 利 基 观点 义 之 义 是中 历史 关 如 待 与 益的 本 。 利 生下来就有的,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点。人如果仅仅追求吃喝就 没有什么价值, 和禽兽差不多。 人之有道也, “ 饱食暖衣, 逸居而无教, 的义利学说进行了考察, 论述了孟子义利观的基本内容, 并对其现代价值进行了 探究。 则近于禽兽” 《 。(腾文公上》 )正如人的身体中有重要部分和次要部分 样,饱食只是次要部分,是小的部分,而道义是重要部分,大的部 f 关键词1利 义 观 现 价 义 :利 ;代 值 义利观是中国历史上关于如何对待伦理与利益的基本观点。 义” “ 分。即使是人们看重的功名利禄,公卿爵位,与义相比也是次要的。 般指仁义道德, 利”则指物质利益、功利等。 “ 义利观在实质上是道 这种鄙薄物质享受,重视精神生活、精神情操的思想是很有价值的。 也由此可以 看出,孟子对义的推崇和对功利的贬损。 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这是道德现象中的根本矛盾,也是社会生活中 其三,孟予重义轻利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主张舍身取义的牺牲 的重要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物质利益与道德利益谁决 精神。 在他看来, 坚持道义原则比保存生命更为重要。 鱼, “ 我所欲也; 定谁,两者关系如何。其二足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而义 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利之辩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讨论和争议最多,也是最为激烈的问题之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 ”(告子上》 ) 本文从 《 孟子》一书出发,试就先秦儒家学派的思想大师——孟 也;义, 为了维护自己的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是 子作一番考察,对孟子义利观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论述,并寻找了这一 生命。 这种精神和孔子的 “ 杀身成仁” 一样,成为以 20 年来仁人 后 00 思想资源给予我们的现代价值和启示。
辩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争论最为激烈的问 题之一。 本文从 《 孟子》一书出发, 对孟子
一 一 一
。
一
、
义利范畴的一般界说
今存 《 孟子》7篇,是研究孟子伦理思想的基本史料。《 孟子》一 书中 “
义”字共出 18次,有两种基本意思。其一是合乎某种道或 现 0 理谓之 “ 义”作名词或动词, 共计9 次。如: 君仁,莫不仁:君义, 8 “ 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 。(离娄上》 其二是道理、正理,作名词, ) 共计 l O次。如:“ 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 。(万章下》 而 “ 字则 ) 利” 在此书中共出 3 次, 现 8 有五种意思。 其一是指利益, 作名词, 共计2 4 次。如: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 。(梁惠王上》,其二是 “ 矣” 《 ) 有利于、 利用的意思,作动词,共计8 次。如: 杨子取我,拔一毛而 “ 利天下,不为也” 《 。(尽心上》 )其三是锐利或利害的意思,作形容词 共计 4次。如:“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成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公孙 丑下》 )其四是以……为利,作动词,共计 1 次。如:“ 不仁者可与言 哉?安其威而利其灾,乐其所以 亡者” 《 。(尽心一》 其五 顷 卜) 的意思,
志士奋斗的精神武器。 其四,孟子强调人要有气节。他指出,大丈夫要将气节,不要在
物质利益面前卑躬屈膝。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哮 “
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 ”(告子上》 )绝 不能为了自己的暂时利益,甚至苟延自己的生命,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和尊严。 大丈夫”要 “ “ 不为苟得” ,不避患难,做到 “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 。(腾文公下》 )
三、义利观的历史评价
孟子的义利观曾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在今天探讨这个 问题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马克思曾指出: 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 “ ” U 益产生了道德并决定道德, 道德的根本问题是利益问题, 道德标准、 道德原则是用来衡量、解决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之间的关
作名词, 共计 1 如: 天下之言信也, 次。 “ 则故而已矣, 故者以利为本” 。 (离娄下》 《 )可见, 义”孟子主要把它看作是人在生活中应遵循的, “ 应内化于心的一种行为准则,一种道德规定;而 “ 利”在孟子思想学 说中主要指实实在在的利益、 好处, 相当于我们现在通常所使用的“ 利
益”这一概念。
二、义利观的基本内容
孔子曾说过,“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首开儒家重义轻利思 想的先河。孟子一脉相承,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义利观,从性善论出 发,孟子十分重视道德 的作用 ,强调义的重要性 ,并把孔子的重义轻 利思想进一步推向极端。孟子认为, 仁义”
“ 既是处理人伦关系的基本 原则,因而也是人们的行为方针—— “ 由仁义行” 。而要由 仁义行, 就 必须 “ 去利” ,即所谓 “ 去利怀义” 。这是孔子对义利关系的基本观点。 他的义利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从性善论出发,孟子十分重视道德的作用,强调义的重要 性。他认为,义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东西, 人们常说的言而守信, 它比 行而果更为根本。因为一个人可以对善人守信,也可以 对恶人守信: 可以通过正当的手段达到目的,也可以采取不正当的于段达到目 的, 所以信也好,果也好,统统需要义去规定。《 盂予》一书首先就记载丫 孟子尊仁义抑功利的主张。孟子认为,国家如果上上下下都追名逐利 的话, 很容易发生以下犯上的事情, 最后落得个国君被臣下取而代之, 求利的危害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孟子劝导梁惠王倡导仁义而反对逐 利,那么国家就会安然无恙。这里,孟子把义和利对立起来,采取了 种贵义贱利、怀义去利的基本立场,并且以 行义还是求利作为区分 君子和小人的唯一标准,这就把孔予重义轻利的思想绝对化 了。 其二,孟子从人性论的角度对道义论作了论证,为儒家义利观增 添了更多的理论色彩。孟子认为,以 仁义礼智为内容的人性,是人一
一
系问题的。孟子重义轻利,所谓 “ 义”即是指体现社会公利之道德标 准和道德原则,所谓 “ 则指个人私利。他大力提倡的是社会公利, 利” 要人们为社会做贡献,必要是还要为社会整体利益献出自己的生命。 舍身取义,是孟子所倡导的最高社会价值,也是最高的道德价值。人 们要追求这种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就必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 立起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乃至大公无私的价值观念。他的以义制利, 即用体现社会公利之道德标准和道德原则来制约个人利益,使私利不 至恶性膨胀而危机社会公利。我们不可否认,孟子义利观在历史上确 实培育了一批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勇敢献身的民 族英雄、爱国志士, 如岳飞、文天祥、于谦等等。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孟子舍身取义 的理论,给后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孟子的义利观开创了儒家重义轻利的新篇章,为后来经久不衰的 义利之辩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应注意到,孟子义利观片面强调义而忽 视利的倾向在历史上产生的消极影响。 首先, 孟予认为由于贪得无厌, 才惹起纠纷,如果放弃利而遵从义就可以达到社会秩序的安定。这种 将利益与道义割裂开来对劳动人民来说显然是一种
麻醉与欺骗,他使 人们放弃争取自 身物质利益的斗争意志。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谋求自 身的利益, 为了不断满足自 身衣、食、 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 住、 艰苦劳动,不断创造,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正是人们对自身利益 的需要成为社会生产的动力,成为人类活动的动因。 在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说: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 ”因此,义利 应并重,利是义的基础,而义是利的主导。其次,孟子义利观后来被 封建统治阶级改造利用后成了压抑个人利益要求的思想工具,在一定 程度上扼杀了人的主体精神。 重义轻利” “ 除了有重视道德轻视利益的 意思外,还有重视整体利益,轻视个人利益的意思在内,从中体现的 种勇于自 我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但是与此同 时对尊君、忠君思想的宣传,片面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相对忽视
一
3 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 0 6年
《 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和 汉文综合版 )
J1 06第 2 u. 0 2 6卷第五期
总第 4 3期
略论教师惩戒权
孟倩
(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J 东广州 503) 1 1 6
l 捅 婴 j 文主 区 师惩 与 师对 的 之间 差 力图 本 要 分教 戒 教 学生 体罚 的 异, 论
证教师惩戒权是教师教育权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合理性与合法性。学生有义 务服从教师的管理,教师也必须合理使用惩戒权,教师行使惩戒权不是对学生的体罚 与变相体罚。
[ 关键词] 戒 : 育 力 体 : 相 罚 惩 权 教 权 ; 罚 变 体
o e c e s R g t f u i h e t n T a h r i h s o'P n s m n
A s nIt T i a tc e a n y i f r n i t s e c e s r g t o b t c : h s r i l m i l d f e e t a e ta h r ihs f p n s m n n h o p r l p n s m n h t t a h r a r u f s u e t u ih e t a d t e c ro a u ih e t ta e c e s c r y o t o td n s £ r op o et a h r r g t fp n sm n sa m r a t o s iu i n md t yt r v e c e s i h so u ih e t i n i p t n n t t t o o c o e c e s e u a i na t o i i s th s t er to a i ya dt ev l d t . f ta h r
d c t o u h r e .I a h a i n l t n h a i i y t
S u e t a h u y t b y ta h r m n g m n ,a d t a h r l om s t d n s h s t e d t o o e e c e s a a e e t n e c e sa s u t n e r g t fp n sm n e s n b y h m l m n f ta h r u ih e t s i h so u i h e t r a o a l .T e i p e e t o e c e S p n s n n
r g t o s n t m a op r l p n s n n r o h r f r s o o p r 1 ihs de o enc roa uih eto te o lcr a. e o K yw r s r g t f u i h e t e u a ina t o i y c r r l u i h e t e o d : i h so p n s m n : d c to u h r t ; o p a n s m n o p ohr frso opr lpns nn te o fc r a uih et e o
今天人们越来越认同素质教育、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呼吁尊重 学生,要鼓励,不要惩罚学生。传统教育中的 “ 严师出高徒”受到严 峻的挑战,以至于某些人走到了另—个极端,无条件否定教师惩戒权。 20 年 1 02 2月2 中国教育报发表的 《 8 教育惩戒, 在雷池边缘行走》 文,反映了有人简单地、 错误地把教师的惩戒与个别教师对学生的 “ 体罚” “ 、 变相体罚”等同起来。事实上,在学校教育中,学校对学 生的管理是在发扬人性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一些不当行为进行批评与 指导,包括对错误比较严重或者屡教不改者,教师采取适当的惩戒措 施,使他们认识并自 愿改正不当行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足教育的重 要组成部分,惩戒权是教师的—种职业权力。 本文主要论证教师是否有惩戒权?惩戒权的范围有多大?笔者认 为反对或者否认教师的惩戒权,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教师的惩戒权 缺少一个明确的认识,对教师的惩戒与教师对学生的体罚缺少一个具 体的、清晰的衡量标准。区分教师惩戒与教师对学生的体罚之间的差 异是澄清错误观念的基础。事实上,教师惩戒权是教师教育权力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合理性,学生有义务服从教师的管理,教师也 必须合理使用惩戒权。
一
一
、
教师惩戒 权是教师的教育 权力
教师对学生是否有惩戒的权力,国内国外都没有统一
的说法。多 了对人的个人利益的追求,使人形成了不敢创见,谨小慎微的个. 眭,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自 身的完善。
数国家法律禁止体罚学生,但可以行使惩戒权。日、美教育并不像我 们认为的那样 “ 宽松” ,比如美国, 惩戒学生要看他违反校规校纪的程 度有多大,买施某种惩罚时,要看他身心健康的承受能力,还要考虑 性别和年级。而在澳洲,一些公立学校的处理很简单,每个学校都设 有两个警戒 ,学生要是犯了错误了,教师就请学生到警戒室去,由 i 专门的老师依照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不同情况,与学生进行交流, 然后再采取赔礼道歉或写检查等不同的处理方法。… 长期以来中国形成的教师具有惩戒学生的传统,得到广大公众的 认同。 但足 目 , 前 受舆论宣传与学术界对传统儿童观与学生观批判的 影响,教师行使作为教育权力的惩戒权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中国青年 报报道,辛 梅从自己供职的济南一所私立学校辞去了教职。她无法 接受的是这所学校对老师的种种 “ 苛刻”要求,除了教育界的普遍要 求之外, 学校对老师还特别要求:一、不准批评孩子,二、不准变相 地批评孩子,三、不准向家长说孩子的坏话。教师在对学生的行为行 使自己的教育权力的时候,教师面临着来自 教育行政、学生家长以及 舆论界的巨大压力。这种冲突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惩戒权 的认识处于 “ 无知的状态” 对教师的惩戒行为与教师对学生的体罚与 , 变相体罚缺乏正确的区分。因此,首先要正确认识教师的惩戒权。 ( 一)教育法律法规没有否定教师拥有惩戒权 我国法律明文规定严禁体罚, 但并没有否定教师拥有惩戒权。《 中 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 2 8条规定:“ 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有对受教 育者进行学籍管理, 实施奖励和处分的权利。 第4 条规定: 受教育 ” 3 “ 者应当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中 ”《 华人民共和 国教师法》笫八条规定,教师履行的义务之一就是 “ 制止有害于学生 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 康成长的现象。 这些条文中隐含着教师拥有惩戒权之意。 ” 学校对学生 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学校的校规、班规。校规班规作为校方和班主任管 理学生的主要工具,是保障学生受教育权更好实现的必要手段。而这 些规定基本上是在法律的许可下建立起来的,因此教师的惩戒权具有 法律依据。 ( 从学生的义务看教师惩戒权的合理性 二) 教师的
惩戒权是教育的职业权力也是教师这种职业可独立行使的 教育权利,教师的权利总有与之相对应的义务,教师的惩戒权与学生 的义务是联系在—起的。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学校生活中必须承担 定的义务,概括来说学生的义务包括几个方面:一是遵守法律、法 规,这是学生作为国家的公民, 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要求;二是遵守 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 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三是努 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校任务,学生进入学校就意味着他的主要任务 是学习,意味着承担接受教育、完成学业的义务;最后是学生必须遵 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 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及学校的日常管理制度等,这 些制度是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化、遵守学校与教育机构的管理与遵守
一
四、义利观 的现代价值标准
孟子义利问题上的思想学说,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 发展,也大致奠定了中国儒家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在新世纪,批判 的吸取孟子义利学说的有利营养,继承和发扬孟子崇义尚道、身任天 下的崇高人生精神,对于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对于振奋我们的民族 精神 ,都是必要的、紧迫的。 现代义利观的构建在当今中国尤为迫切,这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 注的问题 正确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正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的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现代化与物的现代化的 关系问 为此要建立一系列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伦理关系, 题, 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一建构中,一方面要坚持 “ 层次性” , 利是分层次的,义也是有层次的,为达到 “ 义”的不同层次的道德要 求应 该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 我们不能把我1的精神生活都称为 “ , 门 义” 凶为人们谋求精神文化的享受与发展实际上也 “ , 是 利” 人们谋求物质 文化生活的提高,生存条件的优化,也是 “ ” 义 ,否则也就不符合人的 现代化要求。 在物利与道德最一般的考察一, k 孟子两干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
这无疑是令人叹服的。对于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仍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义和利,作 为社会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它们的相 互作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性是人的 根本属性。人创造了社会关系,又受社会关系的制约,这就注定了人 要与社会、与集体、与他人处于一种特定的关系之中。我们坚持社会 主义义利观,就是要做到义利并
举,义利互济, 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 益,效益和公平竞争与协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起来。现代市 场经济中存在着多元的利益主体,他1都拥有利益的合理性。 是坚 门 持和倡导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先,个人与社会利益统一是社会主义义利 观的本质属性,坚持集体主义的根本原则,是我们推进中国现代化建 立的基本立足点。
参考文献:
[](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1 - 5 卷,l 页. 6 6 [] 2中华孔子协会.《 儒学与 现代化》 人民教育出版社.1 4 9. 9 [ 吴来苏,安Z ̄.《 3 ] -,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评价》. I 首都师范大学出 版社,20. 02 [ 汪石 4 ] 满.《 中国伦理道德》. 安徽教育出版社,20. 03
[ 朱贻庭.《 传统伦理思想史》. 5 ] 中国 华东师大出版社.20. 03 [ 王成儒.《 6 ] 孟子之谜》. 四川教育出 版社. 01 20、
收稿日期:20--9 0611
3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