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课程代码:H0101334
课程名称:统计学
标准学时:48
课程类型:理论课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处理、分析数据的方法论学科,它是国际贸易、会计学、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经管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介绍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描述、分析,包括:统计指标、数字特征、动态分析、指数分析和简单的趋势模型及抽样推断、假设检验、相关和回归分析。
本课程标准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订,具体反映了本课程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贯彻了教学互动教学法,体现出能力与知识并重,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必修课程。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一些常用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统计学是职业基本能力课程,培养学生拿到统计职业资格上岗证,适应统计岗位工作,操作技能达到本专业上岗标准。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试行“案例教学法”,培养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阐述问题的能力 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程组深入探索高教教育规律,通过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实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牢固地树立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
理论教学中,我们积极试行“案例教学法”,即围绕现实案例和自身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身临实景,在实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
2.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建立以过程培养促进个体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教学过程的双向促进机制,以激发兴趣、发展心智和提高素质为基本理念。
3.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拓展学习渠道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留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鼓励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概念、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事物内在规律和变动规律使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以便增强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通过课堂练习、课后练习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以培养其实际分析技能。通过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并积极调动音像、互联网等各类教学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以行业专家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任务驱动、就业为导向,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经管类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设计的。课程具体包括:总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综合指标、抽样推断、相关与回归、统计指数、时间数列分析、统计预测等内容。课程设置是从统计总论入手,以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即: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为主线,最后撰写分析报告。课程根据上述过程和内容安排设定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职业岗位的培养。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在工作任务引领下,以教师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学生实践、上网查阅资料等形式展开教学。在加强课堂教学中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
同时,应加强教学的实践和实习环节,对于相对数、平均数、标准差、方差、抽样误差、区间估计、相关系数、回归直线方程、假设检验等实用性内容应加强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要求学生做学结合、边学边做,以培养学生胜任统计业务操作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统计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该岗位实际运用需要,并为学习掌握其他相关专业主干课程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生应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活动,了解并运用统计学基础的相关知
识,掌握处理统计基本业务的能力。通过实训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统计工作的过程。让学生首先学会统计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计算分析资料,最后撰写分析报告。从而使学生对统计工作的整个流程得到一个全真认识,使学生掌握统计分析方法,提高解决经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职业技能目标
1、能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能举实例说明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指标体系、变异、变量。能够区分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指标、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变异与变量。能进行简单、小型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能进行简单、小型的统计调查。能够进行调查问卷设计。能应用划记法、过录法进行统计汇总。能进行审核资料。能根据所给资料编制变量数列。能对统计表的宾词指标进行设计。能编制统计表。能绘制直方图、折线图。能用总量指标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计算。能区别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总体单位总量与总体标志总量。能用各相对指标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计算。能用各平均指标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计算。能用标志变异指标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计算。知道如何进行假设检验。
2、能计算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有关总体、样本指标。能计算不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有关总体、样本指标。能根据有关资料进行必要抽取数目的计算。能根据有关资料进行点估计、区间估计。能计算逐期增长量、累积增长量。能计算绝对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能计算相对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能计算平均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能综合运用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进行动态分析。能够用时距扩大法、移动平均法、最小平均法测定和分析现象变动的长期趋势。能用按月(季)平均季节指数法测定季节变动。能够根据所给资料编制总指数、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并进行分析。能够根据所给资料进行指数体系的两因素、三因素分析。能够利用统计指数体系去估计推算。能够根据所给资料进行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的计算与分析。能够根据所给资料进行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的计算与分析。能够编制相关表、绘制相关图。能够用积差法计算相关系数。能够根据相关系数,判断现象间的相关程度。
能够用最小二乘法确定直线回归方程,进行统计预测。能撰写简单的分析报告。能够用估计标准误去分析回归方程的代表性大小。能熟练运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的能力。
三、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调查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运用统计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勤学好问、诚实、严谨、细心的治学态度。逐步树立运用统计参与管理的观念和意识。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学习目标
了解统计在社会经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基本内容。在掌握统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很容易地理解其他课程中的一些数量分析方法,并能独立地完成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为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和学习各专业课程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结合经济管理理论加以应用。
二、授课课时:48
三、学习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统计的涵义、统计学的分科、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统计的作用、统计的产生和发展。 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样本与样本单位、标志和变量、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 统计直接调查、统计间接调查。询问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项目和调查表、调查时间、其他内容。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误差来源、误差控制。
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 数据整理及其类型、数据整理的原则和内容、数据的预处理。统计数据分组的涵义、统计数据分组的类型、统计数据分组的原则和方法、国民经济统计中的常用分类、统计数据分组的应用。频数分布及其种类、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频数分布的编制、频数分布的类型。统计表、统计图。
第四章 规模和比率的度量 统计绝对数及其分类、绝对数的统计方法、统计绝对数的应用。统计相对数及其计量形式、几种主要的统计相对数、统计相对数的运用。
第五章 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 集中趋势指标及其特点、集中趋势指标的作用、集中趋势指标的类型。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正确应用数值平均数的原则。众数、中位数、分位数。离中趋势指标的涵义、极差和分位差、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离散系数、离中趋势指标的应用
第七章 抽样推断与检验 抽样推断与抽样设计的概念、统计量与总体参
数、重复抽样与不重复抽样、几种基本的抽样方式、抽样优良性的一个准则、必要抽样单位数的确定。参数的点估计、参数的区间估计。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总体成数的假设检验、总体方差的假设检验。
第八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相关关系的类型、相关分析的内容及特点、相关表及相关图、相关系数。回归分析的内容及类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确定、参数a、b的最小二乘估计、一元线性回归预测。
第九章 时间序列分析 时间列及其用途、时间序列的种类、编制时间序列的原则。发展水平、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增长1%的绝对值。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增长量、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长期趋势的测定、季节变动的测定。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与实践性,进行各方面的教学改革。
教学实施过程充分体现能力训练、支撑知识学习、技能形成、态度养成能力整合;以每次上课两课时为一个教学单元进行教案编写。课程教学模式采取案例引入、任务驱动、实际项目训练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二、评价考核建议
1. 课程设计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实际问题,可以通过专题调查、整理和分析消化吸收统计理论和方法。
2. 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标准
课程成绩由二部分组成:平时成绩+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30%,根据考勤、回答问题、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给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占70%,然后两个成绩相加就是本课程的最终成绩。
三、教案编写建议
在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案例教学方法下,编写适合轻松掌握基本技能的教案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1. 教案的编写必须与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相对应,在章节表述、学时安排、授课内容等方面要一致。
2. 教师积极了解行业动态,这使得本课程在内容上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教案在内容上随时更新、补充和完善。
3. 必须要有包含上述主要内容的完整的纸质教案,不能以讲稿(讲义)或课件幻灯片的打印稿代替教案。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1. 该课程结合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讨论。在强调学生自主性、个别化学习的同时,也要注意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讨论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学习体会与经验,提出问题大家相互探讨,遇到困难相互鼓励 。学习本课程建议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结合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
3. 教学辅导。在学生自学基础上由教师进行适当的面授辅导,以解决学习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面授辅导应不超过总学时数的 1/5 。其他辅导形式如电话答疑、网上教学、直播课堂等,则偏重于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以及学习时怎么把握重点等进行辅导。
4.作业。本课程学习要求完成不少于5次作业。教师可根据《统计学》课后习题酌量布置5-10次作业,学生必须认真独立地完成 ,任课教师要认真批改并据以评定平时成绩。
编制单位:
编写人:
编制时间:
审核人:
批准时间:
《统计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课程代码:H0101334
课程名称:统计学
标准学时:48
课程类型:理论课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处理、分析数据的方法论学科,它是国际贸易、会计学、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经管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介绍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描述、分析,包括:统计指标、数字特征、动态分析、指数分析和简单的趋势模型及抽样推断、假设检验、相关和回归分析。
本课程标准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订,具体反映了本课程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贯彻了教学互动教学法,体现出能力与知识并重,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必修课程。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一些常用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统计学是职业基本能力课程,培养学生拿到统计职业资格上岗证,适应统计岗位工作,操作技能达到本专业上岗标准。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试行“案例教学法”,培养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阐述问题的能力 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程组深入探索高教教育规律,通过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实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牢固地树立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
理论教学中,我们积极试行“案例教学法”,即围绕现实案例和自身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身临实景,在实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
2.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建立以过程培养促进个体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教学过程的双向促进机制,以激发兴趣、发展心智和提高素质为基本理念。
3.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拓展学习渠道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留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鼓励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概念、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事物内在规律和变动规律使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以便增强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通过课堂练习、课后练习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以培养其实际分析技能。通过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并积极调动音像、互联网等各类教学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以行业专家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任务驱动、就业为导向,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经管类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设计的。课程具体包括:总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综合指标、抽样推断、相关与回归、统计指数、时间数列分析、统计预测等内容。课程设置是从统计总论入手,以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即: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为主线,最后撰写分析报告。课程根据上述过程和内容安排设定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职业岗位的培养。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在工作任务引领下,以教师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学生实践、上网查阅资料等形式展开教学。在加强课堂教学中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
同时,应加强教学的实践和实习环节,对于相对数、平均数、标准差、方差、抽样误差、区间估计、相关系数、回归直线方程、假设检验等实用性内容应加强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要求学生做学结合、边学边做,以培养学生胜任统计业务操作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统计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该岗位实际运用需要,并为学习掌握其他相关专业主干课程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生应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活动,了解并运用统计学基础的相关知
识,掌握处理统计基本业务的能力。通过实训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统计工作的过程。让学生首先学会统计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计算分析资料,最后撰写分析报告。从而使学生对统计工作的整个流程得到一个全真认识,使学生掌握统计分析方法,提高解决经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职业技能目标
1、能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能举实例说明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指标体系、变异、变量。能够区分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指标、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变异与变量。能进行简单、小型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能进行简单、小型的统计调查。能够进行调查问卷设计。能应用划记法、过录法进行统计汇总。能进行审核资料。能根据所给资料编制变量数列。能对统计表的宾词指标进行设计。能编制统计表。能绘制直方图、折线图。能用总量指标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计算。能区别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总体单位总量与总体标志总量。能用各相对指标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计算。能用各平均指标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计算。能用标志变异指标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计算。知道如何进行假设检验。
2、能计算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有关总体、样本指标。能计算不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有关总体、样本指标。能根据有关资料进行必要抽取数目的计算。能根据有关资料进行点估计、区间估计。能计算逐期增长量、累积增长量。能计算绝对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能计算相对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能计算平均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能综合运用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进行动态分析。能够用时距扩大法、移动平均法、最小平均法测定和分析现象变动的长期趋势。能用按月(季)平均季节指数法测定季节变动。能够根据所给资料编制总指数、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并进行分析。能够根据所给资料进行指数体系的两因素、三因素分析。能够利用统计指数体系去估计推算。能够根据所给资料进行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的计算与分析。能够根据所给资料进行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的计算与分析。能够编制相关表、绘制相关图。能够用积差法计算相关系数。能够根据相关系数,判断现象间的相关程度。
能够用最小二乘法确定直线回归方程,进行统计预测。能撰写简单的分析报告。能够用估计标准误去分析回归方程的代表性大小。能熟练运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的能力。
三、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调查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运用统计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勤学好问、诚实、严谨、细心的治学态度。逐步树立运用统计参与管理的观念和意识。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学习目标
了解统计在社会经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基本内容。在掌握统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很容易地理解其他课程中的一些数量分析方法,并能独立地完成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为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和学习各专业课程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结合经济管理理论加以应用。
二、授课课时:48
三、学习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统计的涵义、统计学的分科、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统计的作用、统计的产生和发展。 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样本与样本单位、标志和变量、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 统计直接调查、统计间接调查。询问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项目和调查表、调查时间、其他内容。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误差来源、误差控制。
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 数据整理及其类型、数据整理的原则和内容、数据的预处理。统计数据分组的涵义、统计数据分组的类型、统计数据分组的原则和方法、国民经济统计中的常用分类、统计数据分组的应用。频数分布及其种类、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频数分布的编制、频数分布的类型。统计表、统计图。
第四章 规模和比率的度量 统计绝对数及其分类、绝对数的统计方法、统计绝对数的应用。统计相对数及其计量形式、几种主要的统计相对数、统计相对数的运用。
第五章 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 集中趋势指标及其特点、集中趋势指标的作用、集中趋势指标的类型。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正确应用数值平均数的原则。众数、中位数、分位数。离中趋势指标的涵义、极差和分位差、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离散系数、离中趋势指标的应用
第七章 抽样推断与检验 抽样推断与抽样设计的概念、统计量与总体参
数、重复抽样与不重复抽样、几种基本的抽样方式、抽样优良性的一个准则、必要抽样单位数的确定。参数的点估计、参数的区间估计。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总体成数的假设检验、总体方差的假设检验。
第八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相关关系的类型、相关分析的内容及特点、相关表及相关图、相关系数。回归分析的内容及类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确定、参数a、b的最小二乘估计、一元线性回归预测。
第九章 时间序列分析 时间列及其用途、时间序列的种类、编制时间序列的原则。发展水平、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增长1%的绝对值。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增长量、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长期趋势的测定、季节变动的测定。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与实践性,进行各方面的教学改革。
教学实施过程充分体现能力训练、支撑知识学习、技能形成、态度养成能力整合;以每次上课两课时为一个教学单元进行教案编写。课程教学模式采取案例引入、任务驱动、实际项目训练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二、评价考核建议
1. 课程设计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实际问题,可以通过专题调查、整理和分析消化吸收统计理论和方法。
2. 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标准
课程成绩由二部分组成:平时成绩+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30%,根据考勤、回答问题、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给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占70%,然后两个成绩相加就是本课程的最终成绩。
三、教案编写建议
在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案例教学方法下,编写适合轻松掌握基本技能的教案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1. 教案的编写必须与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相对应,在章节表述、学时安排、授课内容等方面要一致。
2. 教师积极了解行业动态,这使得本课程在内容上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教案在内容上随时更新、补充和完善。
3. 必须要有包含上述主要内容的完整的纸质教案,不能以讲稿(讲义)或课件幻灯片的打印稿代替教案。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1. 该课程结合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讨论。在强调学生自主性、个别化学习的同时,也要注意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讨论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学习体会与经验,提出问题大家相互探讨,遇到困难相互鼓励 。学习本课程建议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结合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
3. 教学辅导。在学生自学基础上由教师进行适当的面授辅导,以解决学习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面授辅导应不超过总学时数的 1/5 。其他辅导形式如电话答疑、网上教学、直播课堂等,则偏重于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以及学习时怎么把握重点等进行辅导。
4.作业。本课程学习要求完成不少于5次作业。教师可根据《统计学》课后习题酌量布置5-10次作业,学生必须认真独立地完成 ,任课教师要认真批改并据以评定平时成绩。
编制单位:
编写人:
编制时间:
审核人:
批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