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苏轼诗的创新
姓 名: 康 红 磊
学 校: 周口广播电视大学
学 号: 071171112
指导教师: 寇 红 星
完稿日期: 2009年4月
浅谈苏轼诗的创新
康红磊
摘要:苏轼的”创新”,主要体现于苏轼的诗歌的方面,苏轼的诗歌,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简淡自然。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以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他将自己的人生遭遇,仕途坎坷等融入诗中,给诗坛吹入了新鲜空气,涌入了感情的波涛,使宋诗获得了新生。他的诗歌创作继承并发扬了唐朝浪漫主义诗风,在诗歌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关键词: 苏轼 诗 创新 特点
苏轼是宋代文学史上最为引人注目的大家之一。苏轼在诗的创作方面,他的诗作内容极其丰富,既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作品,也有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的戏谑讽刺诗;既有对自己生平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启人灵思的山水诗画和荡气回肠的爱情吟唱。他的诗风变化多端,他的诗清新豪健,语言平易畅达而精确简炼,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他开辟了宋代诗歌的新面貌,较之前人有了较大的发展与创新。
一、超越前人的创新
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苏轼起了关键作用。他的诗有东坡体之称,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既有新鲜的比喻、多样化的风格和磅礴的气势,也有出于法度之中的新意和豪放之外的妙理。苏诗现存约2700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如果说《诗经》和《离骚》等先秦民歌是中国古代诗歌最早的两条涓涓细流的话,那么,到了苏轼的时代,已经是百川交汇, 形成一片浩瀚的海洋。在这个浩瀚的海洋里:“《风》、《雅》温厚和平,《离骚》怆恻浓至,东西二京,神奇浑璞,六朝俳偶,靡曼精工,唐人律调,清圆秀朗。苏轼就是面对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怀着“往意浩无边的理想而步入文坛的。他为了超越前人,不得不在创新上下功夫。他在自己的诗篇中,多次谈到了这一点。如他的“险韵新诗苦斗新”“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这些诗句,就反映出他超越前人的创新追求。对欧阳修创立新的文风,他表示了衷心的钦佩。除了深厚的文学造诣,苏轼又是一位书法大家,他有一些诗是专论书法技巧和奥秘的。从这些诗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创新思想。“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峄山传刻典型在,千载笔法留阳冰。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不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苏轼对能变法出新意的颜真卿书法大加推崇。在论述绘画时,同样也能反映出他的创新思想。如他称赞吴道子的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盖古今一人而已”。他把吴道子的画推为古今第一,主要原因就是吴道子的画能出新意。
在继承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苏轼运用各种方法来创新。其特点是“能造古人意,能造古人不到妙处”。他把熟悉的语言奇异化,或把奇异的语言通俗化,并以此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诗句。他的诗文字清新活泼,注重新颖微妙的趣味。苏轼这种处处求新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如他的许多诗篇在遣词造句上,意境风格上,都曾受过李白的影响,有些诗句甚至是从李白诗中原封不动借来的。如其《送张嘉州诗》就借用了李白:“峨嵋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的原句,但是,苏轼在学李白时则“运以已法”,求新创新。纪昀在评苏轼诗时曾说:“源出李白,而运以已法,不袭其貌,故能各有千古。”他的出新意,不是有意雕琢出来的,是有感而发的自然天成,自出新意。
二、苏诗的创新特点
苏诗的创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审美标准的创新
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他所提出的“天工清新”的审美标准上。苏轼在评论诗歌时,常常用天
工清新作为审美标准。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苏轼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审美标准,即“天工与清新。”“天工”,意谓出于自然,无须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人性,给人以“清新”之感。如《戏用晁补之韵》:“清诗咀嚼那得饱, 瘦竹潇洒令人饥。”《邵茂诚诗集叙》:“清和妙丽,咀嚼有味。”在苏轼看来,自然清新的诗可以当餐,可以提神,清新是诗的生命和美的极致。苏轼提出的天工清新的审美标准,概括而言,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感情率真。苏轼曾自道其作诗的体会时说:“好诗冲口谁能择,俗子疑人未遣闻。”在自述其酒后情思勃发,作画题诗的情景时又说:“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平生好诗仍好画,书墙画壁长遭骂。”“长遭骂”是幽默诙谐之词,任性作画题诗吐露真情确是事实。苏轼在评论很多诗文时,都以感情是否真实作为评诗的标准。如他在《读孟郊诗》中写道:“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歌君江湖曲,感我长羁旅。”前二句最深刻。第一句说孟郊诗情真,都是出自肺腑的;第二句讲情真才能感动人,才能引起共鸣。
苏轼还特别推重陶潜,原因在于陶诗情真,他对陶潜抱有一种近似崇拜的心理,认为陶诗的成就在其他所有诗人之上。他的一些诗,在艺术方面把握住了陶诗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的自然描写,追求超然淡泊、意与境会,达到神似陶诗的地步。
其二,意境清新。意境是情景交触的艺术境界,它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苏轼用“境与意会”来概括意境的含义,认为诗歌应有清新脱俗的意境。他赞美欧阳叔弼的诗:“子诗如清风,廖廖发将旦。”说其诗像早晨太阳出来之前的清风。他赞美王震的诗:“清篇带月来霜夜,妙语先春发病颜。”说无论早晨的清风、秋天的白露或霜夜的明月,都是清新美好的。苏轼的一些评价诗,如“新诗如洗出,不受外垢蒙”“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等等,都是从“清新”这一审美标准出发的。
苏轼反对画面浅俗、缺乏新意的诗。他在《书郑谷诗》写道:“郑谷诗云:‘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此村学中诗也。柳子厚诗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扁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郑谷诗所描绘的境界,是人们常见到的现象,画面浅俗,情趣不高,缺乏新意。而柳诗境界清逸绝俗,寄托着诗人孤傲清高的品格,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所以深得苏轼赞赏。苏轼酷爱陶诗,在《题陶渊明饮酒诗后》一文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见”与“望”,确实可看出无意与有意,自然与不自然的区别。渊明采菊东篱,无意望山,而偶然抬头,南山恰巧被他看见了,于是“境与意会”,南山悠然静美,诗人悠然自得。“见”字既描绘了自然景物幽静的神态,也表现出诗人自由闲适的神情意趣,使情景和谐统一。若改为“望”字,写成诗人有意去看南山,把不经意中看到南山的悠然神态改掉了,破坏了诗的意境。苏轼在诗歌创作中,能凭借生花妙笔描绘出清新脱俗的意境。如他的《赠刘景文》诗云:“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橙黄橘绿”四字,把寒冷的冬季写得充满生机、充满新意。
2、自行我法的创新
苏轼不因袭前人,作诗自行我法,处处求新。苏轼的许多名篇,为了表现新意,往往是变化莫测,千姿百态,不受前人法度的约束,自行我法,刻意创新。如他在《次韵子由二十首诗引》中就说:“要自我行我法,固知豪杰之士,必不依托门户以炫俗也。”除了这二十首外,苏轼还有许多诗亦独出新意。如其《题宝鸡县斯飞阁》诗云:“野田牛羊同雁骛,天长草树接云霄。昏昏水气浮山麓,泛泛春风弄麦田。”一个“弄”字就把春天的景色写活了。又如其《溪堂留题》诗亦云:“山头孤月耿犹在,石上寒波晓更喧。”一个“喧”字,使静物发声,与王维“竹喧归浣女”有异曲同工之妙。“残雪照山光耿耿,轻泳笼水暗溶溶。”描写太阳初出,细致入微。“朝看浓翠傲炎赫,夜爱疏影摇清圆。”浓翠能傲,疏影能摇,把静物感情化,拟人化了。再如杭州西湖,历代文人写景咏物诗层出不穷,少有新意,而苏轼却用平易浅显的二十八个字,写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王文诰语)的名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表现了对西湖美景的感受,这些流传千古的语句,都是苏轼自行我法、刻意创新的结果。
吊古抒情是苏诗的重要内容,这类作品,前人所作极多,而少有新意,苏轼则以其新颖的构思、自如的章法压倒古今。如他的《龟山》诗云:“我生飘带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地隔中原劳北望,潮连沧海欲东游。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纪昀评曰:“霸业雄图,尚有今昔之感,而况一人之身乎?前四句与后四句映发有情,新意豁出。”苏轼的另一首绝句:“江令苍苔围故宅,谢家语燕集华堂。先生笑说江南事,只有青山绕建康。”这些诗句,即使是刘禹锡的吊古名篇《乌衣巷》,也难以望其项背。有些日常生活小事,苏轼也写得与众不同。他游武昌时,见到农夫骑秧马拔秧,于是写了一首《秧马歌》,详细描述了秧马的形状、材料和功用,留下了宝贵的农业史资料。此诗奇器以奇语写之,笔笔欲活。在谪居海南时,苏轼写过一首《汲江煎茶》诗云:“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钧石汲深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此诗细腻而出以洒脱,有无穷之味。竟能将日常的煎茶、饮茶一事,也写得如此有新意,引人入胜。
作诗的人一般避免押窄韵。而唐代韩愈,北宋苏轼为了创新,往往押窄韵、险韵。清人纪昀对苏轼押窄韵的技巧评价很高,他说:“窄韵巧押,东坡长技,昌黎亦能押窄韵;而自然则逊矣。”又说:“窄韵巧押,神锋骏利,东坡本色。”苏轼在一些押窄韵的诗里,既体现了创新的特点,又自然妥贴,体现了完整浑融的风格特色。
贺拉斯在论述诗歌创作时说:“在安排字句时,要小心考察,如果你安排得巧妙,家喻户晓的字便会取得新义,表达就能尽善尽美。”苏轼在安排字句方面,善于用平易浅显的字句,合成有清新意境的诗篇。这在他的一些赠人诗、送别诗、咏月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往往能做到不减前人高处。如:“别期渐近不堪闻,风雨萧萧已断魂。犹恐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些诗句,构思新颖,愈出愈奇,压倒古今。
苏轼的许多诗句,像一个世界的缩影,包含着整个现在、过去和未来。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这些诗语言浅显,而内涵丰富。用一种质朴无华、通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这正是苏轼自行我法的创新。
三、创新特点形成的原因
苏诗创新特点形成的原则是多方面的,既有其文化个性方面的,又有思想气质和学识才能方面的。概括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善于想象的特点
苏轼善于奇想、逸想和妙想,善于大胆创造,所以创作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诗篇。如《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描写出画面的春景,还赋予画中鸭子以感觉,想象河豚的动向,生动地烘托出了画面中春的气息,补充和丰富了原作的艺术内涵。
2、不与众人同调的个性
这种个性,他的诗句“东坡何事不违时”就是最好的说明。又如他的《洗儿戏作》诗也很能说明他不与众人同调的个性。“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再如,有一次他在淮河上遇到大风,舟中人惊恐万状,而苏轼“饮食起居如他日”。他还有一首记叙自己赏花的诗:“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根。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一般的文人都喜欢春花烂漫之时去观赏,他却在寒冬时节冒着微雨去观赏寒雨和枯萎的草根,欣赏一种别人享受不到的美。以这样的美学观点去观察,就能观察到别人不易观察到的事物,体会到别人不能体会到的感情,从而写出具有创新特点的诗篇。别人被贬逐流放时,总是呼天抢地,怨天尤人。屈原、宋玉如此,杜甫、柳宗元如此,连以豪放飘逸性格著称的李白也是如此。而苏轼却不然:“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年谁与作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谪居黄州时,深夜独自泛舟江上,结果把州府看管他的官员吓得四处寻找,而他却悠闲地写道:“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苏轼的许多诗篇,就是在一种背离正常的精神激动状态下写成的,而他又善于使用背离正常用法的语言,所以,他的许多诗篇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3、杂思与博学
苏轼思想繁杂,儒、释、道、玄学思想兼有,非儒、非道、非佛、非玄的思想也有,东汉末的那种下层士子的绝望思想和心态也有。可以说苏轼的思想比他前代文人的思想都要繁杂。但是只有繁杂的思想,没有广博的学问,创新就会变成求怪。而苏轼则博学多才。如有人曾经把苏轼比作李白,而宋神宗则说:“不然,白有轼之才,而无轼之学。”若就才学而论,其生平之曲折自孔圣人不比;情趣之丰富当屈大夫莫至;性格之刚正则靖节先生所不及;人品之伟大似诗圣杜甫所难到;交谊之深广不短刘皇叔之度;智慧之聪睿仅次诸葛丞相之衡;审事之理性可与大唐名相魏征齐座;办案之明断可与一代青天包拯同堂。诗、词、文、赋、书法、绘画、音乐皆可称圣,精于武功和吏道,骑猎、制作、酿造、鉴物、工程设计均有造诣,甚至戏谑幽默的才能也是出类拔萃的。繁杂的思想与博学多才的有机结合,促使了苏诗创新特点的形成。
4、求实态度与静空修练
苏轼的文学成就,得力于他求实的治学态度和静空修练。苏轼自称《汉书》读过八遍。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目的。他提倡多读书、学而思之:“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万卷始通神”。其弟苏辙说他读佛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茫然不见其涯也。”在考察事物时,苏轼有一种寻根究底的求实精神。他的《石钟山记》一文,就是亲驾小舟去考察石钟山为何声如洪钟而写的的一篇游记。他主张随着感情的激荡写去,构思时主张摒弃万物,要静、要空,以便容纳入宇宙的一切。他的文学成就,一方面得力于他求实的治学态度,另一方面,又得力于静、空的思想修练。这两者的结合而反映到文学创作中来,就促使了他创新特点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胡应麟 《诗薮》卷1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
[2] 赵夔 《苏轼诗集序》 中华书局 1961年版
[3] 贺拉斯 《诗艺》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版
[4] 苏辙 《栾城后集》 中华书局 1982年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苏轼诗的创新
姓 名: 康 红 磊
学 校: 周口广播电视大学
学 号: 071171112
指导教师: 寇 红 星
完稿日期: 2009年4月
浅谈苏轼诗的创新
康红磊
摘要:苏轼的”创新”,主要体现于苏轼的诗歌的方面,苏轼的诗歌,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简淡自然。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以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他将自己的人生遭遇,仕途坎坷等融入诗中,给诗坛吹入了新鲜空气,涌入了感情的波涛,使宋诗获得了新生。他的诗歌创作继承并发扬了唐朝浪漫主义诗风,在诗歌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关键词: 苏轼 诗 创新 特点
苏轼是宋代文学史上最为引人注目的大家之一。苏轼在诗的创作方面,他的诗作内容极其丰富,既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作品,也有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的戏谑讽刺诗;既有对自己生平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启人灵思的山水诗画和荡气回肠的爱情吟唱。他的诗风变化多端,他的诗清新豪健,语言平易畅达而精确简炼,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他开辟了宋代诗歌的新面貌,较之前人有了较大的发展与创新。
一、超越前人的创新
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苏轼起了关键作用。他的诗有东坡体之称,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既有新鲜的比喻、多样化的风格和磅礴的气势,也有出于法度之中的新意和豪放之外的妙理。苏诗现存约2700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如果说《诗经》和《离骚》等先秦民歌是中国古代诗歌最早的两条涓涓细流的话,那么,到了苏轼的时代,已经是百川交汇, 形成一片浩瀚的海洋。在这个浩瀚的海洋里:“《风》、《雅》温厚和平,《离骚》怆恻浓至,东西二京,神奇浑璞,六朝俳偶,靡曼精工,唐人律调,清圆秀朗。苏轼就是面对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怀着“往意浩无边的理想而步入文坛的。他为了超越前人,不得不在创新上下功夫。他在自己的诗篇中,多次谈到了这一点。如他的“险韵新诗苦斗新”“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这些诗句,就反映出他超越前人的创新追求。对欧阳修创立新的文风,他表示了衷心的钦佩。除了深厚的文学造诣,苏轼又是一位书法大家,他有一些诗是专论书法技巧和奥秘的。从这些诗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创新思想。“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峄山传刻典型在,千载笔法留阳冰。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不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苏轼对能变法出新意的颜真卿书法大加推崇。在论述绘画时,同样也能反映出他的创新思想。如他称赞吴道子的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盖古今一人而已”。他把吴道子的画推为古今第一,主要原因就是吴道子的画能出新意。
在继承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苏轼运用各种方法来创新。其特点是“能造古人意,能造古人不到妙处”。他把熟悉的语言奇异化,或把奇异的语言通俗化,并以此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诗句。他的诗文字清新活泼,注重新颖微妙的趣味。苏轼这种处处求新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如他的许多诗篇在遣词造句上,意境风格上,都曾受过李白的影响,有些诗句甚至是从李白诗中原封不动借来的。如其《送张嘉州诗》就借用了李白:“峨嵋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的原句,但是,苏轼在学李白时则“运以已法”,求新创新。纪昀在评苏轼诗时曾说:“源出李白,而运以已法,不袭其貌,故能各有千古。”他的出新意,不是有意雕琢出来的,是有感而发的自然天成,自出新意。
二、苏诗的创新特点
苏诗的创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审美标准的创新
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他所提出的“天工清新”的审美标准上。苏轼在评论诗歌时,常常用天
工清新作为审美标准。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苏轼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审美标准,即“天工与清新。”“天工”,意谓出于自然,无须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人性,给人以“清新”之感。如《戏用晁补之韵》:“清诗咀嚼那得饱, 瘦竹潇洒令人饥。”《邵茂诚诗集叙》:“清和妙丽,咀嚼有味。”在苏轼看来,自然清新的诗可以当餐,可以提神,清新是诗的生命和美的极致。苏轼提出的天工清新的审美标准,概括而言,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感情率真。苏轼曾自道其作诗的体会时说:“好诗冲口谁能择,俗子疑人未遣闻。”在自述其酒后情思勃发,作画题诗的情景时又说:“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平生好诗仍好画,书墙画壁长遭骂。”“长遭骂”是幽默诙谐之词,任性作画题诗吐露真情确是事实。苏轼在评论很多诗文时,都以感情是否真实作为评诗的标准。如他在《读孟郊诗》中写道:“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歌君江湖曲,感我长羁旅。”前二句最深刻。第一句说孟郊诗情真,都是出自肺腑的;第二句讲情真才能感动人,才能引起共鸣。
苏轼还特别推重陶潜,原因在于陶诗情真,他对陶潜抱有一种近似崇拜的心理,认为陶诗的成就在其他所有诗人之上。他的一些诗,在艺术方面把握住了陶诗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的自然描写,追求超然淡泊、意与境会,达到神似陶诗的地步。
其二,意境清新。意境是情景交触的艺术境界,它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苏轼用“境与意会”来概括意境的含义,认为诗歌应有清新脱俗的意境。他赞美欧阳叔弼的诗:“子诗如清风,廖廖发将旦。”说其诗像早晨太阳出来之前的清风。他赞美王震的诗:“清篇带月来霜夜,妙语先春发病颜。”说无论早晨的清风、秋天的白露或霜夜的明月,都是清新美好的。苏轼的一些评价诗,如“新诗如洗出,不受外垢蒙”“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等等,都是从“清新”这一审美标准出发的。
苏轼反对画面浅俗、缺乏新意的诗。他在《书郑谷诗》写道:“郑谷诗云:‘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此村学中诗也。柳子厚诗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扁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郑谷诗所描绘的境界,是人们常见到的现象,画面浅俗,情趣不高,缺乏新意。而柳诗境界清逸绝俗,寄托着诗人孤傲清高的品格,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所以深得苏轼赞赏。苏轼酷爱陶诗,在《题陶渊明饮酒诗后》一文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见”与“望”,确实可看出无意与有意,自然与不自然的区别。渊明采菊东篱,无意望山,而偶然抬头,南山恰巧被他看见了,于是“境与意会”,南山悠然静美,诗人悠然自得。“见”字既描绘了自然景物幽静的神态,也表现出诗人自由闲适的神情意趣,使情景和谐统一。若改为“望”字,写成诗人有意去看南山,把不经意中看到南山的悠然神态改掉了,破坏了诗的意境。苏轼在诗歌创作中,能凭借生花妙笔描绘出清新脱俗的意境。如他的《赠刘景文》诗云:“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橙黄橘绿”四字,把寒冷的冬季写得充满生机、充满新意。
2、自行我法的创新
苏轼不因袭前人,作诗自行我法,处处求新。苏轼的许多名篇,为了表现新意,往往是变化莫测,千姿百态,不受前人法度的约束,自行我法,刻意创新。如他在《次韵子由二十首诗引》中就说:“要自我行我法,固知豪杰之士,必不依托门户以炫俗也。”除了这二十首外,苏轼还有许多诗亦独出新意。如其《题宝鸡县斯飞阁》诗云:“野田牛羊同雁骛,天长草树接云霄。昏昏水气浮山麓,泛泛春风弄麦田。”一个“弄”字就把春天的景色写活了。又如其《溪堂留题》诗亦云:“山头孤月耿犹在,石上寒波晓更喧。”一个“喧”字,使静物发声,与王维“竹喧归浣女”有异曲同工之妙。“残雪照山光耿耿,轻泳笼水暗溶溶。”描写太阳初出,细致入微。“朝看浓翠傲炎赫,夜爱疏影摇清圆。”浓翠能傲,疏影能摇,把静物感情化,拟人化了。再如杭州西湖,历代文人写景咏物诗层出不穷,少有新意,而苏轼却用平易浅显的二十八个字,写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王文诰语)的名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表现了对西湖美景的感受,这些流传千古的语句,都是苏轼自行我法、刻意创新的结果。
吊古抒情是苏诗的重要内容,这类作品,前人所作极多,而少有新意,苏轼则以其新颖的构思、自如的章法压倒古今。如他的《龟山》诗云:“我生飘带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地隔中原劳北望,潮连沧海欲东游。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纪昀评曰:“霸业雄图,尚有今昔之感,而况一人之身乎?前四句与后四句映发有情,新意豁出。”苏轼的另一首绝句:“江令苍苔围故宅,谢家语燕集华堂。先生笑说江南事,只有青山绕建康。”这些诗句,即使是刘禹锡的吊古名篇《乌衣巷》,也难以望其项背。有些日常生活小事,苏轼也写得与众不同。他游武昌时,见到农夫骑秧马拔秧,于是写了一首《秧马歌》,详细描述了秧马的形状、材料和功用,留下了宝贵的农业史资料。此诗奇器以奇语写之,笔笔欲活。在谪居海南时,苏轼写过一首《汲江煎茶》诗云:“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钧石汲深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此诗细腻而出以洒脱,有无穷之味。竟能将日常的煎茶、饮茶一事,也写得如此有新意,引人入胜。
作诗的人一般避免押窄韵。而唐代韩愈,北宋苏轼为了创新,往往押窄韵、险韵。清人纪昀对苏轼押窄韵的技巧评价很高,他说:“窄韵巧押,东坡长技,昌黎亦能押窄韵;而自然则逊矣。”又说:“窄韵巧押,神锋骏利,东坡本色。”苏轼在一些押窄韵的诗里,既体现了创新的特点,又自然妥贴,体现了完整浑融的风格特色。
贺拉斯在论述诗歌创作时说:“在安排字句时,要小心考察,如果你安排得巧妙,家喻户晓的字便会取得新义,表达就能尽善尽美。”苏轼在安排字句方面,善于用平易浅显的字句,合成有清新意境的诗篇。这在他的一些赠人诗、送别诗、咏月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往往能做到不减前人高处。如:“别期渐近不堪闻,风雨萧萧已断魂。犹恐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些诗句,构思新颖,愈出愈奇,压倒古今。
苏轼的许多诗句,像一个世界的缩影,包含着整个现在、过去和未来。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这些诗语言浅显,而内涵丰富。用一种质朴无华、通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这正是苏轼自行我法的创新。
三、创新特点形成的原因
苏诗创新特点形成的原则是多方面的,既有其文化个性方面的,又有思想气质和学识才能方面的。概括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善于想象的特点
苏轼善于奇想、逸想和妙想,善于大胆创造,所以创作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诗篇。如《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描写出画面的春景,还赋予画中鸭子以感觉,想象河豚的动向,生动地烘托出了画面中春的气息,补充和丰富了原作的艺术内涵。
2、不与众人同调的个性
这种个性,他的诗句“东坡何事不违时”就是最好的说明。又如他的《洗儿戏作》诗也很能说明他不与众人同调的个性。“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再如,有一次他在淮河上遇到大风,舟中人惊恐万状,而苏轼“饮食起居如他日”。他还有一首记叙自己赏花的诗:“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根。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一般的文人都喜欢春花烂漫之时去观赏,他却在寒冬时节冒着微雨去观赏寒雨和枯萎的草根,欣赏一种别人享受不到的美。以这样的美学观点去观察,就能观察到别人不易观察到的事物,体会到别人不能体会到的感情,从而写出具有创新特点的诗篇。别人被贬逐流放时,总是呼天抢地,怨天尤人。屈原、宋玉如此,杜甫、柳宗元如此,连以豪放飘逸性格著称的李白也是如此。而苏轼却不然:“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年谁与作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谪居黄州时,深夜独自泛舟江上,结果把州府看管他的官员吓得四处寻找,而他却悠闲地写道:“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苏轼的许多诗篇,就是在一种背离正常的精神激动状态下写成的,而他又善于使用背离正常用法的语言,所以,他的许多诗篇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3、杂思与博学
苏轼思想繁杂,儒、释、道、玄学思想兼有,非儒、非道、非佛、非玄的思想也有,东汉末的那种下层士子的绝望思想和心态也有。可以说苏轼的思想比他前代文人的思想都要繁杂。但是只有繁杂的思想,没有广博的学问,创新就会变成求怪。而苏轼则博学多才。如有人曾经把苏轼比作李白,而宋神宗则说:“不然,白有轼之才,而无轼之学。”若就才学而论,其生平之曲折自孔圣人不比;情趣之丰富当屈大夫莫至;性格之刚正则靖节先生所不及;人品之伟大似诗圣杜甫所难到;交谊之深广不短刘皇叔之度;智慧之聪睿仅次诸葛丞相之衡;审事之理性可与大唐名相魏征齐座;办案之明断可与一代青天包拯同堂。诗、词、文、赋、书法、绘画、音乐皆可称圣,精于武功和吏道,骑猎、制作、酿造、鉴物、工程设计均有造诣,甚至戏谑幽默的才能也是出类拔萃的。繁杂的思想与博学多才的有机结合,促使了苏诗创新特点的形成。
4、求实态度与静空修练
苏轼的文学成就,得力于他求实的治学态度和静空修练。苏轼自称《汉书》读过八遍。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目的。他提倡多读书、学而思之:“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万卷始通神”。其弟苏辙说他读佛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茫然不见其涯也。”在考察事物时,苏轼有一种寻根究底的求实精神。他的《石钟山记》一文,就是亲驾小舟去考察石钟山为何声如洪钟而写的的一篇游记。他主张随着感情的激荡写去,构思时主张摒弃万物,要静、要空,以便容纳入宇宙的一切。他的文学成就,一方面得力于他求实的治学态度,另一方面,又得力于静、空的思想修练。这两者的结合而反映到文学创作中来,就促使了他创新特点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胡应麟 《诗薮》卷1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
[2] 赵夔 《苏轼诗集序》 中华书局 1961年版
[3] 贺拉斯 《诗艺》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版
[4] 苏辙 《栾城后集》 中华书局 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