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试论青少年情商素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郝宗英吴锡改
一、青少年情商素质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表现为个体认知、理解、调节、操作情绪信息的能力。
个体情商素质的高低可能会影响或部分决定个体的情
情商(EmotionalQuotient,EQ),代表了一个人的绪体验,即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拥有高情绪智力情绪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情商主要反映个体者,对于人生成功和幸福价值的拥有,更优于高智商认知、理解、运用、表达、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情感者。[3]
的能力,以及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情感关系的能力。1.青少年情商素质中的人际关系因素可影响主观情商形成于婴幼儿时期,成型于青少年阶段,它主要幸福感
是在后天的人际互动中培养起来的。青少年时期是一对情商素质中的人际关系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个人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其学习和发展任务非系进行研究,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常重要。但是,青少年由于面临着生理、心理上的急义。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可以为人们剧变化,学业上的巨大压力,使得现代青少年容易造提供物质或情感上的帮助,满足人们爱和归属感的需成心理失衡和复杂的心理矛盾。为此,要实现目前素要,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当人们面临应激事件时,质教育的目标,急需提高青少年的情商素质,弘扬其可通过阻止或缓解应激反应,产生积极健康的行为反个性,发展其能力。应,从而减少消极情感,增强主观幸福感。而且较高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是指人际关系的满意度,有利于个体保持愉快和满足,青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的整体性评估,少年在学校的人际关系适应越好,就越能提升其主观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1]它包括幸福感。
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认知评价是指在2.情商素质影响青少年学业成绩,进而影响主观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也称为生活幸福感
满意度;情感体验指个体在生活中的情感感受,包括情商素质的高低会影响青少年的自知力、自控力,积极情感(愉快、高兴、轻松等)和消极情感(意见、其强弱程度与正确的学习观念的建立、良好思维习惯压力、焦虑等)。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主观幸福感,对总等的养成有着密切关系。个体可以通过对自身情绪的体的生活满意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比消极情感理解和控制来影响学业成绩,能够很好地掌控自己情越多,则个体的幸福感就越强。[2]从整体上来看,目绪的学生,其学业成绩也比较好,即情商素质会直接前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处于中等以上。青少年的影响学业成绩。此外,良好的学习动机将促进学业成积极情感高于消极情感,但仍有一部分青少年的主观绩的提高,情商素质通过调节学习动机来间接影响学幸福感水平较低,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根据青业成绩,以提高其主观幸福感。目前诸多的研究表明,少年情绪情感的发展规律,针对性地疏导其情商素质,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学业成绩都能对青少年的幸福感提升其主观幸福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端正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
二、青少年情商素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态度和习惯、卓越的学习能力和优异的学习成绩可以
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幸福感,同时还可以通过影响青少
主观幸福感是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评价或情绪情年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等间接影响其幸福感。[4]可见,感体验,它和个体的高级需求紧密相关;情商素质则情商素质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对其主观幸福感也552011
年
1
·月
A
版
心理健康教育
产生重大影响。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可以提高其积极情感;如果把
成功归因为任务难度、运气好等外部因素,或把失败
归因于能力等稳定因素,则会降低其积极情感。因此,
应积极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全面、客观地评价和认识问
题,改变不正确的认知,帮助其进行正确归因;同时
对青少年进行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其树
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从容克服困
难。通过进行正确归因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少
年的满意度水平,增强其主观幸福感。3.青少年的应对方式不同影响主观幸福感一般认为,情商素质较高的青少年能够通过一些认知、行为策略有效调节情绪,产生积极的应对方式。在面对挫折、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时,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和乐观自信的心境去战胜它。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青少年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青少年建立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并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有助于人们形成和发展主观幸福感。
而消极的应对方式起着阻碍作用。大学生的幸福感和
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与求助维度呈正相关,较多使用
解决问题及求助类应对方式的大学生幸福感水平高,
较多使用自责、退避、幻想、合理化应对方式的大学
生幸福感水平低。个体的应对方式对其主观幸福感有
一定的预测力(为29.4%)。[5]同时也说明了情绪智力
高的青少年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应对各种生活事件,
可体验更多的幸福感。
4.青少年情商素质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影响主观幸
福感
已有的很多研究表明,情商素质与心理健康有着
密切的关系。情商素质高的人较少有焦虑、抑郁等不
良情绪,具有较强的面对生活事件压力的能力,因而
也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
度都是心理健康重要的测量指标,身心健康是影响主
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抑郁的心境、自觉身体症
状评价、睡眠不良、人际敏感等都会降低个体的主观
幸福感。2.完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自我意识是影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首要因素。在影响幸福感的七项因素中,人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意识”达到了20.83%的贡献率。[6]要达到积极协调的自我统一,需要引导青少年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自我分析能力,能够客观、公正地进行自我评价,善于把握健康积极的情感体验,正确对待消极情感,努力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和自我表达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客观我与主观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一致,增强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3.提高青少年管理情绪的能力,学会自我调控拥有较高情商素质的人,能够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或处理自己的情绪。他们具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能够抑制情感的冲动,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能够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而情商素质较低的人,易受他人影响,缺乏坚定的自我意识,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差,应对焦
虑能力差,经常体验到抑郁、冷漠等消极情感,难以
增强其幸福感。因此,学校可以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民
主、和谐的环境,开设有关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课程,
让青少年通过这些方面的学习,正确认识和管理自己
的情绪,并引导他们正确识别他人的情绪,培养青少
年的学业延迟满足能力,提高青少年的情商素质。在
情绪调节方面,引导青少年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可以
让情绪自然发生,不要去刻意地抑制或回避,对负性
情绪进行宣泄或者适当忽视,合理宣泄情绪有助于提
高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体验幸福感
具有高情商素质的人善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和
谐、融洽,能够在复杂的人际环境中游刃有余。帮助
青少年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的成长和发
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帮助青少年树立交往的自
信。教会青少年用真诚去对待他人,只有坦诚相待才
能相互理解、建立信任感,同时还要学会宽容,对交三、引导青少年增强情商素质,提升主观幸福感青少年的情商素质越高,那他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认知、体验、控制和调节能力会越高,就更容易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体验到较多的生活满意和愉快的体验,其主观幸福感就越高。引导青少年增强情商素质,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1.引导青少年客观认识问题,进行正确归因训练主观幸福感中的认知成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以生活满意度为表现形式。幸福感往往产生于现实条件与一般标准的比较,现实条件高于标准时,主观幸福感提高;反之,主观幸福感则降低。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对青少年的情感体验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抑郁的个体往往把消极的事件归因为内在的、稳定的因素,把愉快的体验解释成外部的、可变的因素。如果把成功归因为能力、努力等内部因素,或把失败562011
年1
·A月版
心理健康教育
往中的非原则性问题要持宽容的态度。其二,学会尊从而使他们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再次,帮助青少重他人。任何以强欺弱的做法都将严重阻碍和谐的人年解决心理困惑,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应对挫折的能际关系的建立。在尊重他人时,也要做到自尊与自重,力,使情感趋于宁静,从而享受到幸福的喜悦。抓住人际交往时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其三,提(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23)
高交往艺术。在人际交往中,谈吐的美在于用词准确、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言之有物,有种自然的吸引力;用恰当的行为、神态年度定项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研究》阶段性来沟通人际间的感情,做到友好大方、分寸得当;用洒成果(鄂教办[2008]22号,项目编号2008B103。)。脱的仪表和适当的礼节与人交往,产生使人愿意交往的
魅力。因此,应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人际交往,帮助他参考文献:
们总结经验,引导青少年正确处理与人交往中出现的冲[1]DienerE,EunkookMS,RichardEetal,Subjec-突与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其幸福感。tiveWell-Being:ThreeDecadesofProgress.PsychologyBul-
5.学会正确应对挫折,享受幸福的喜悦letin,1999:276-294.
挫折是指人们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受[2]张陆,佐斌.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到阻碍或干扰,导致需要不能满足或目标不能达到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7(1).
所产生的一种紧张心理或情绪反应。它是一种消极的[3]Shapiro,L.E.HowtoraiseachildwithahighEQ[M].心理状态,影响着青少年的幸福体验。学会应对挫折,NewYork:HarperCollinsPublishers,1997.
首先,应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挫折,树立正确的挫折[4]贾晓波,李慧生.高中生心理适应能力训练教程[M].观。挫折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会,以乐观的态度看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待挫折的两重性。其次,应引导青少年对挫折和成功[5]朱翠英.大学生应对方式和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进行正确的归因,使失败对自尊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6]李焰,赵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清教会青少年在社会支持体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S1).(上接第54页)在城市中最佳的学习环境,尽管公[3][6]陶红梅,许燕,张小方,顾莉莉,洪金侠.立学校有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如合格的教师、先进的北京打工子弟学校与公立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教学设备与良好的学习条件,可以为流动儿童提供更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9).
好的教育。[4]孙维平,胡韬,郭跃勤,周林海.重庆市某小学进
4.已有的研究多从学校、家庭的角度展开,而以城务工农民子女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7(1).社区为重点的心理教育网络较少[5]张清霞,王赛男,王倩倩,高峰强.流动人口子女
社区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显,因而学校要主动争取共青团组织、妇联组织、文报,2005(6).
明办公室、街道办事处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积[7]甘柏花.公办学校流动人口子女心理问题探讨[J].极做好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服务的各项工作,努力构建中国农业教育,2006(3).
以社区为重点的心理教育网络。[8]欧阳岚.学龄前城市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
学前教育研究,2008(1).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9]杨文娟.流动人口子女人格特征探微[J].常州师241000)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4).
注:本文系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进城农民工[10]梁晓燕,章竞思.流动人口子女人格健康发展的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08BSHO26。影响因素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0).
[11]顾唯页.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和对策[J].
参考文献:教育研究,2006(11).
[1]胡进.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12]武春玲,尹洁,刘莹.由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引预[J].教育科学研究,2002(11).发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3).
[2]李雅儒.“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应重[13]周皓.流动儿童心理状况及讨论[J].人口与经视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J].北京教育(普教版),济,2006(1).
2004(Z1).572011
年
1
·月
A
版
心理健康教育试论青少年情商素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郝宗英吴锡改
一、青少年情商素质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表现为个体认知、理解、调节、操作情绪信息的能力。
个体情商素质的高低可能会影响或部分决定个体的情
情商(EmotionalQuotient,EQ),代表了一个人的绪体验,即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拥有高情绪智力情绪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情商主要反映个体者,对于人生成功和幸福价值的拥有,更优于高智商认知、理解、运用、表达、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情感者。[3]
的能力,以及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情感关系的能力。1.青少年情商素质中的人际关系因素可影响主观情商形成于婴幼儿时期,成型于青少年阶段,它主要幸福感
是在后天的人际互动中培养起来的。青少年时期是一对情商素质中的人际关系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个人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其学习和发展任务非系进行研究,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常重要。但是,青少年由于面临着生理、心理上的急义。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可以为人们剧变化,学业上的巨大压力,使得现代青少年容易造提供物质或情感上的帮助,满足人们爱和归属感的需成心理失衡和复杂的心理矛盾。为此,要实现目前素要,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当人们面临应激事件时,质教育的目标,急需提高青少年的情商素质,弘扬其可通过阻止或缓解应激反应,产生积极健康的行为反个性,发展其能力。应,从而减少消极情感,增强主观幸福感。而且较高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是指人际关系的满意度,有利于个体保持愉快和满足,青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的整体性评估,少年在学校的人际关系适应越好,就越能提升其主观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1]它包括幸福感。
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认知评价是指在2.情商素质影响青少年学业成绩,进而影响主观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也称为生活幸福感
满意度;情感体验指个体在生活中的情感感受,包括情商素质的高低会影响青少年的自知力、自控力,积极情感(愉快、高兴、轻松等)和消极情感(意见、其强弱程度与正确的学习观念的建立、良好思维习惯压力、焦虑等)。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主观幸福感,对总等的养成有着密切关系。个体可以通过对自身情绪的体的生活满意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比消极情感理解和控制来影响学业成绩,能够很好地掌控自己情越多,则个体的幸福感就越强。[2]从整体上来看,目绪的学生,其学业成绩也比较好,即情商素质会直接前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处于中等以上。青少年的影响学业成绩。此外,良好的学习动机将促进学业成积极情感高于消极情感,但仍有一部分青少年的主观绩的提高,情商素质通过调节学习动机来间接影响学幸福感水平较低,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根据青业成绩,以提高其主观幸福感。目前诸多的研究表明,少年情绪情感的发展规律,针对性地疏导其情商素质,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学业成绩都能对青少年的幸福感提升其主观幸福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端正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
二、青少年情商素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态度和习惯、卓越的学习能力和优异的学习成绩可以
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幸福感,同时还可以通过影响青少
主观幸福感是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评价或情绪情年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等间接影响其幸福感。[4]可见,感体验,它和个体的高级需求紧密相关;情商素质则情商素质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对其主观幸福感也552011
年
1
·月
A
版
心理健康教育
产生重大影响。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可以提高其积极情感;如果把
成功归因为任务难度、运气好等外部因素,或把失败
归因于能力等稳定因素,则会降低其积极情感。因此,
应积极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全面、客观地评价和认识问
题,改变不正确的认知,帮助其进行正确归因;同时
对青少年进行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其树
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从容克服困
难。通过进行正确归因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少
年的满意度水平,增强其主观幸福感。3.青少年的应对方式不同影响主观幸福感一般认为,情商素质较高的青少年能够通过一些认知、行为策略有效调节情绪,产生积极的应对方式。在面对挫折、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时,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和乐观自信的心境去战胜它。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青少年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青少年建立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并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有助于人们形成和发展主观幸福感。
而消极的应对方式起着阻碍作用。大学生的幸福感和
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与求助维度呈正相关,较多使用
解决问题及求助类应对方式的大学生幸福感水平高,
较多使用自责、退避、幻想、合理化应对方式的大学
生幸福感水平低。个体的应对方式对其主观幸福感有
一定的预测力(为29.4%)。[5]同时也说明了情绪智力
高的青少年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应对各种生活事件,
可体验更多的幸福感。
4.青少年情商素质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影响主观幸
福感
已有的很多研究表明,情商素质与心理健康有着
密切的关系。情商素质高的人较少有焦虑、抑郁等不
良情绪,具有较强的面对生活事件压力的能力,因而
也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
度都是心理健康重要的测量指标,身心健康是影响主
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抑郁的心境、自觉身体症
状评价、睡眠不良、人际敏感等都会降低个体的主观
幸福感。2.完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自我意识是影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首要因素。在影响幸福感的七项因素中,人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意识”达到了20.83%的贡献率。[6]要达到积极协调的自我统一,需要引导青少年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自我分析能力,能够客观、公正地进行自我评价,善于把握健康积极的情感体验,正确对待消极情感,努力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和自我表达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客观我与主观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一致,增强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3.提高青少年管理情绪的能力,学会自我调控拥有较高情商素质的人,能够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或处理自己的情绪。他们具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能够抑制情感的冲动,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能够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而情商素质较低的人,易受他人影响,缺乏坚定的自我意识,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差,应对焦
虑能力差,经常体验到抑郁、冷漠等消极情感,难以
增强其幸福感。因此,学校可以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民
主、和谐的环境,开设有关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课程,
让青少年通过这些方面的学习,正确认识和管理自己
的情绪,并引导他们正确识别他人的情绪,培养青少
年的学业延迟满足能力,提高青少年的情商素质。在
情绪调节方面,引导青少年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可以
让情绪自然发生,不要去刻意地抑制或回避,对负性
情绪进行宣泄或者适当忽视,合理宣泄情绪有助于提
高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体验幸福感
具有高情商素质的人善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和
谐、融洽,能够在复杂的人际环境中游刃有余。帮助
青少年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的成长和发
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帮助青少年树立交往的自
信。教会青少年用真诚去对待他人,只有坦诚相待才
能相互理解、建立信任感,同时还要学会宽容,对交三、引导青少年增强情商素质,提升主观幸福感青少年的情商素质越高,那他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认知、体验、控制和调节能力会越高,就更容易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体验到较多的生活满意和愉快的体验,其主观幸福感就越高。引导青少年增强情商素质,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1.引导青少年客观认识问题,进行正确归因训练主观幸福感中的认知成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以生活满意度为表现形式。幸福感往往产生于现实条件与一般标准的比较,现实条件高于标准时,主观幸福感提高;反之,主观幸福感则降低。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对青少年的情感体验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抑郁的个体往往把消极的事件归因为内在的、稳定的因素,把愉快的体验解释成外部的、可变的因素。如果把成功归因为能力、努力等内部因素,或把失败562011
年1
·A月版
心理健康教育
往中的非原则性问题要持宽容的态度。其二,学会尊从而使他们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再次,帮助青少重他人。任何以强欺弱的做法都将严重阻碍和谐的人年解决心理困惑,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应对挫折的能际关系的建立。在尊重他人时,也要做到自尊与自重,力,使情感趋于宁静,从而享受到幸福的喜悦。抓住人际交往时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其三,提(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23)
高交往艺术。在人际交往中,谈吐的美在于用词准确、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言之有物,有种自然的吸引力;用恰当的行为、神态年度定项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研究》阶段性来沟通人际间的感情,做到友好大方、分寸得当;用洒成果(鄂教办[2008]22号,项目编号2008B103。)。脱的仪表和适当的礼节与人交往,产生使人愿意交往的
魅力。因此,应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人际交往,帮助他参考文献:
们总结经验,引导青少年正确处理与人交往中出现的冲[1]DienerE,EunkookMS,RichardEetal,Subjec-突与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其幸福感。tiveWell-Being:ThreeDecadesofProgress.PsychologyBul-
5.学会正确应对挫折,享受幸福的喜悦letin,1999:276-294.
挫折是指人们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受[2]张陆,佐斌.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到阻碍或干扰,导致需要不能满足或目标不能达到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7(1).
所产生的一种紧张心理或情绪反应。它是一种消极的[3]Shapiro,L.E.HowtoraiseachildwithahighEQ[M].心理状态,影响着青少年的幸福体验。学会应对挫折,NewYork:HarperCollinsPublishers,1997.
首先,应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挫折,树立正确的挫折[4]贾晓波,李慧生.高中生心理适应能力训练教程[M].观。挫折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会,以乐观的态度看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待挫折的两重性。其次,应引导青少年对挫折和成功[5]朱翠英.大学生应对方式和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进行正确的归因,使失败对自尊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6]李焰,赵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清教会青少年在社会支持体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S1).(上接第54页)在城市中最佳的学习环境,尽管公[3][6]陶红梅,许燕,张小方,顾莉莉,洪金侠.立学校有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如合格的教师、先进的北京打工子弟学校与公立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教学设备与良好的学习条件,可以为流动儿童提供更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9).
好的教育。[4]孙维平,胡韬,郭跃勤,周林海.重庆市某小学进
4.已有的研究多从学校、家庭的角度展开,而以城务工农民子女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7(1).社区为重点的心理教育网络较少[5]张清霞,王赛男,王倩倩,高峰强.流动人口子女
社区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显,因而学校要主动争取共青团组织、妇联组织、文报,2005(6).
明办公室、街道办事处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积[7]甘柏花.公办学校流动人口子女心理问题探讨[J].极做好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服务的各项工作,努力构建中国农业教育,2006(3).
以社区为重点的心理教育网络。[8]欧阳岚.学龄前城市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
学前教育研究,2008(1).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9]杨文娟.流动人口子女人格特征探微[J].常州师241000)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4).
注:本文系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进城农民工[10]梁晓燕,章竞思.流动人口子女人格健康发展的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08BSHO26。影响因素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0).
[11]顾唯页.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和对策[J].
参考文献:教育研究,2006(11).
[1]胡进.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12]武春玲,尹洁,刘莹.由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引预[J].教育科学研究,2002(11).发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3).
[2]李雅儒.“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应重[13]周皓.流动儿童心理状况及讨论[J].人口与经视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J].北京教育(普教版),济,2006(1).
2004(Z1).572011
年
1
·月
A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