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
班级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3、学会比较阅读。
【背景资料】
鲍照(412——470),字明远,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东海(今属江苏)人,鲍照的作品艺术
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
《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拟行路难》共十八首,主要抒发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出身寒门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一、读懂大意】
1、 自由诵读课文,明确大意。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大意: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大意: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大意: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大意:
【二、读通情感】
1、诗人为什么愁?
2、 “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课后练习第一题)
【三、对比阅读】对比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完成下面的表格。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
1
译文: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
1、诗人为什么愁?
明确:(1)不合理的门阀制度造成了人的贵贱穷达。
(2)诗人的才华横溢,却出身寒门。——怀才不遇的悲愤。
2、 “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课后练习第一题)
答: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表面上说怎么能边走边叹息,反复的沉浸在忧愁中呢》?实际上是诗人不得志的现实遭遇,在诗人的意识中产生了忧郁,寡欢、孤独、失落等复杂情绪,难以自控,必然以诗意的语言加以宣泄.至于后者就更加直白和不加掩饰的吧人心的的“感”给予了肯定,表明了作者一开始试图消解解、压抑这种负面的情绪,最后发现,在行路的过程中越压抑,负面情绪发作用力越大,干脆用诗歌发泄出来,反而更好. 3
、
2
拟行路难·其四
班级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3、学会比较阅读。
【背景资料】
鲍照(412——470),字明远,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东海(今属江苏)人,鲍照的作品艺术
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
《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拟行路难》共十八首,主要抒发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出身寒门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一、读懂大意】
1、 自由诵读课文,明确大意。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大意: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大意: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大意: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大意:
【二、读通情感】
1、诗人为什么愁?
2、 “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课后练习第一题)
【三、对比阅读】对比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完成下面的表格。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
1
译文: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
1、诗人为什么愁?
明确:(1)不合理的门阀制度造成了人的贵贱穷达。
(2)诗人的才华横溢,却出身寒门。——怀才不遇的悲愤。
2、 “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课后练习第一题)
答: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表面上说怎么能边走边叹息,反复的沉浸在忧愁中呢》?实际上是诗人不得志的现实遭遇,在诗人的意识中产生了忧郁,寡欢、孤独、失落等复杂情绪,难以自控,必然以诗意的语言加以宣泄.至于后者就更加直白和不加掩饰的吧人心的的“感”给予了肯定,表明了作者一开始试图消解解、压抑这种负面的情绪,最后发现,在行路的过程中越压抑,负面情绪发作用力越大,干脆用诗歌发泄出来,反而更好. 3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