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导学案)

拟行路难·其四

班级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3、学会比较阅读。

【背景资料】

鲍照(412——470),字明远,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东海(今属江苏)人,鲍照的作品艺术

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

《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拟行路难》共十八首,主要抒发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出身寒门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一、读懂大意】

1、 自由诵读课文,明确大意。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大意: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大意: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大意: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大意:

【二、读通情感】

1、诗人为什么愁?

2、 “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课后练习第一题)

【三、对比阅读】对比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完成下面的表格。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

1

译文: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

1、诗人为什么愁?

明确:(1)不合理的门阀制度造成了人的贵贱穷达。

(2)诗人的才华横溢,却出身寒门。——怀才不遇的悲愤。

2、 “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课后练习第一题)

答: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表面上说怎么能边走边叹息,反复的沉浸在忧愁中呢》?实际上是诗人不得志的现实遭遇,在诗人的意识中产生了忧郁,寡欢、孤独、失落等复杂情绪,难以自控,必然以诗意的语言加以宣泄.至于后者就更加直白和不加掩饰的吧人心的的“感”给予了肯定,表明了作者一开始试图消解解、压抑这种负面的情绪,最后发现,在行路的过程中越压抑,负面情绪发作用力越大,干脆用诗歌发泄出来,反而更好. 3

2

拟行路难·其四

班级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3、学会比较阅读。

【背景资料】

鲍照(412——470),字明远,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东海(今属江苏)人,鲍照的作品艺术

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

《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拟行路难》共十八首,主要抒发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出身寒门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一、读懂大意】

1、 自由诵读课文,明确大意。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大意: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大意: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大意: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大意:

【二、读通情感】

1、诗人为什么愁?

2、 “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课后练习第一题)

【三、对比阅读】对比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完成下面的表格。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

1

译文: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

1、诗人为什么愁?

明确:(1)不合理的门阀制度造成了人的贵贱穷达。

(2)诗人的才华横溢,却出身寒门。——怀才不遇的悲愤。

2、 “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课后练习第一题)

答: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表面上说怎么能边走边叹息,反复的沉浸在忧愁中呢》?实际上是诗人不得志的现实遭遇,在诗人的意识中产生了忧郁,寡欢、孤独、失落等复杂情绪,难以自控,必然以诗意的语言加以宣泄.至于后者就更加直白和不加掩饰的吧人心的的“感”给予了肯定,表明了作者一开始试图消解解、压抑这种负面的情绪,最后发现,在行路的过程中越压抑,负面情绪发作用力越大,干脆用诗歌发泄出来,反而更好. 3

2


相关文章

  • 左思[咏史](其二)与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比较赏析
  • 左思<咏史>(其二)与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比较赏析 作者:杨淑娟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3年第09期 两个不同时代的诗人,因为相似的出身.相似的遭遇,写出了具有相似情感的诗篇.左思的<咏史 ...查看


  • 拟行路难其四导学案
  • 嵩县五高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高二年级组 审核人: 编写时间: 一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3.理解文中大幅渲染愁绪的用意. 二.问题导学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鲍 ...查看


  • 行路难的诗意
  • 行路难的诗意 <行路难> 作者:李白 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 ...查看


  • [拟行路难]
  •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悉歌行体这种体裁的特点,了解鲍照的个人生平.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 ...查看


  • 新鲜阅读:李白饮酒诗词大集萃,你能背诵几首
  • ----新鲜阅读---- <自遣> 对酒不觉瞑,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月下独酌>四首 其一 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查看


  • 李白诗选注电子书
  • 李白诗选注 作者:林东海注 出版日期:2011 页数:256 分类:文学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 在线阅读李白诗选注电子书 超星阅读器阅读1阅读2下载图书 阅读器阅读/下载图书须安装超星阅读器,立即下载 添加到学习 ...查看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默写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名句默写 1. ,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湘夫人>) 2.帝子降兮北渚, . ,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3.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拟行路难>) 4. ...查看


  • 大唐边塞咏怀诗
  • 秦时明月汉时关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 ...查看


  • 竞聘演讲稿个险部销售经理2页
  • 竞聘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叫刘冬梅,今年32岁,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我竞聘的岗位是县支公司个险销售副经理.今天参加这次竞聘,不仅仅是我的荣幸,更是我事业路.人生路上一次极为重要的机遇和挑战.为此,我精神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