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早报 数字报纸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a0003版:早报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导航
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好在哪里?不妨先问问杭州闸弄口的大伯大妈们
收藏
推荐
打印
放大
缩小
还原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好在哪里?
不妨先问问杭州闸弄口的大伯大妈们
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好在哪里?
不妨先问问杭州闸弄口的大伯大妈们
□通讯员 詹雅 张姚玲 本报记者 何丽娜 文/摄
今年10月4日,由杭州市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印发杭州市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正式实施。根据《通知》内容,签订了服务协议的居民只要支付一定的服务费用,就能享受社区全科医生带来的个性化的“家庭医生”服务。
如今,新政策实施才短短几天,很多居民对其的了解还只停留于文件。究竟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的实施会带来哪些改变呢?昨天,记者走进杭州江干区闸弄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们从去年10月就在全市率先尝试类似于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的有效签约服务,从实施一年来的情况中,或许能看出一些端倪。
A 居民说
有专属的全科医生
帮忙管理健康
闸弄口街道居民、83岁的谈奶奶,跟许多同龄老人一样身患多种慢性疾病——糖尿病、冠心病,还有已经跟了她28年的高血压,每天都要靠吃好几种药来控制病情。
“以前我上大医院看病,都是一种毛病找一个专科医生看。后来有了社区全科医生,看到有医生坐诊就随便进去看,基本上每次看的都是不同的医生。”谈奶奶说。
自从今年上半年签订了有效签约服务协议后,谈奶奶看病就找牢跟自己签约的鲍亮医生,每次看病自己根本不用多说什么,鲍医生就熟练地帮她做完各项检查,然后记录进电脑。有时候谈奶奶忘了做相关复查,鲍医生还会专门打电话提醒,就像是“家庭医生”一样管牢谈奶奶的个人健康。
和医生预约,看病更便捷
谈奶奶的邻居严阿姨今年才62岁,可身上的毛病比谈奶奶还多,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而且还做了甲状腺癌手术。
“我比谈奶奶稍微晚一点签约,这几个月来,感觉看病比以前真的方便了很多。比如我上次看完病,跟我签约的黄医生就帮我约好了复诊配药时间。”昨天是严阿姨的复诊日,她提前5分钟到中心,正好黄医生处理好手头的病人,马上就给她做检查,“后面挂了号在等的病人即使来得比我早,也得在我后面才能轮得到看,因为我是预约的。”
像谈奶奶、严阿姨这样身患多种疾病的慢性病患者来说,有一个全科医生帮他们来管理,对个人的身体状况有个综合的了解与考虑,疾病的控制也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大医院的专家号都能预约
边成国住在三里亭小区,他的兄弟姐妹也都住在这片。而自从去年10月闸弄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出有效签约服务以来,他们家已经有7人签约,可谓是这项服务的忠实“粉丝”。
“我们家里人最喜欢的是双向转诊服务。”边成国说,他80多岁的老母亲,近年来腿脚都不太便利,稍微走走就感觉双腿又痛又麻,晚上睡觉时双脚更是冰凉。
就在去年11月的时候,老人家说自己的症状变得越加严重了,他们就把老太太送进了闸弄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的医生一问诊和检查,怀疑老太太是腿上动脉血管堵牢,情况相当凶险,因此建议转到上级大医院就诊。经过与家属商量,社区医生帮老人预约了邵逸夫医院血管外科的一个专家号,第二天一早家人带着转诊单直奔专家的诊室。
“后来我到红会医院做肠镜,我母亲到省眼科医院做白内障手术,都是通过社区医院的双向转诊平台帮忙预约的。”边成国说,这不仅省去了自己往大医院跑的麻烦,也避免了挂不上号的风险。
据了解,杭城各大医院的专家号这里都有,而且是每位专家每周提供2个号源,不管外面抢得如何激烈,只要是签约居民的需求就会尽量满足。双向转诊有两种模式可选,一种是患者指定哪家医院的某位专家,另一种则是由全科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与医生专长的匹配度进行推荐。
B问医生
给签约居民留手机号
会被骚扰吗?
按照《通知》内容,全科医生在跟居民签订服务协议后,要把自己的手机号码提供给居民,当居民有健康方面的疑问时,随时随地都可以打电话咨询。
于是,不少社区医生的疑惑就来了,试点期间,一位全科医生的服务对象是1000至1500人,万一大家动不动就打电话咨询,医生正常的工作和休息会受到影响吗?
为此,我们专门找到了闸弄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今签约服务人数最多的责任医生团队了解情况。该团队由陈频医生和厉颖颖医生,以及两位护士组成,如果平均分配的话,每位医生要负责近500位签约居民。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一天接到居民的咨询电话不到10个,且以工作时间为主,偶尔有比较急的会在晚上8点以后打电话来,晚上10点后打来的基本没有。”陈医生说。
在采访过程中,不少医生也表示,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是建立在居民和全科医生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居民们肯定不会随便打这个电话,休息时间被打扰的情况不多,“再退一步讲,即使有居民半夜三更拨打这个电话,说明他真的有很急切的需求,签约医生也愿意为签约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比平时花费更多精力
签约医生能得到额外补贴吗?
从协议的内容来看,签约医生要给签约居民提供健康管理、健康评估等多项服务,而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等还要提供家庭病房服务……这些都已远远超出社区医生日常工作的范畴。
所以,新的疑惑就来了:签约医生能得到更多的回报吗?
“之前,我们每个季度会对每个责任医生团队进行考核,根据考核成绩把补贴下发到各团队,然后由团队组织对成员进行考核和补贴的分配。”闸弄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祖胜说,但这些补贴与签约医生的付出相比实在是太少。
不过,如今全市的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有了政策的支撑,对签约医生的补贴或许能更加到位。
李祖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通知》内容,每人每年120元的有效签约服务费用归签约医生所有,一名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对象假设为1000人,一年的服务总费用就是120000元。但并非只要签了协议就能拿到这笔补贴,还得看医生自身的服务质量。他们已经制定了一套详细的考核指标,一一核准后进行综合打分,根据最后的考核成绩来决定究竟能拿到多少补贴。
“这也从另一方面要求我们的责任医生提高服务水平,除了要给予签约对象充分的人文关怀外,还得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不然不仅年终的考核成绩会很难看,而且来年续签时,觉得你不够好的居民会去找别的全科医生作为他们的签约医生。”李祖胜说。
C遇困惑
基层医疗机构人员不足
签约医生压力大
据李祖胜介绍,目前,闸弄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有签约医生14人,截至今年9月30日共签约4886人,老年人占54.93%,其中慢性病患者占49.42%。
签约患者已享受到预约诊疗、定制诊疗、双向转诊等带来的便利。根据《通知》内容,今后签约居民只要首诊在签约医师处,还会享受到“门诊医保起付标准下降300元”、“建立家庭病床”等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虽然,通过一年来的努力和付出,签约服务已经得到了部分社区居民的认可,但从整个辖区来看,居民对此的知晓率还不是很高。闸弄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服务近6万常住居民,但已签约的不到10%,光靠几位已签约居民的口口相传只是杯水车薪,要想大范围推开,必须得到社会更广泛的宣传。
此外,从这一年的签约服务情况来看,李祖胜认为,社区医护人员的工作负荷比较大,人员不足,肯定不能满足全部居民签约的需求。闸弄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7位全科医生,如果要给近6万常住居民签约,比例已经达到1∶3530。
如何吸引更多有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医生下沉到社区,最终为实现分级诊疗打下坚实的基础,或许是基层医疗机构接下来普遍会遇到的困惑。
评分
1
2
3
4
5
关闭
关闭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今日早报 数字报纸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a0003版:早报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导航
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好在哪里?不妨先问问杭州闸弄口的大伯大妈们
收藏
推荐
打印
放大
缩小
还原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好在哪里?
不妨先问问杭州闸弄口的大伯大妈们
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好在哪里?
不妨先问问杭州闸弄口的大伯大妈们
□通讯员 詹雅 张姚玲 本报记者 何丽娜 文/摄
今年10月4日,由杭州市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印发杭州市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正式实施。根据《通知》内容,签订了服务协议的居民只要支付一定的服务费用,就能享受社区全科医生带来的个性化的“家庭医生”服务。
如今,新政策实施才短短几天,很多居民对其的了解还只停留于文件。究竟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的实施会带来哪些改变呢?昨天,记者走进杭州江干区闸弄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们从去年10月就在全市率先尝试类似于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的有效签约服务,从实施一年来的情况中,或许能看出一些端倪。
A 居民说
有专属的全科医生
帮忙管理健康
闸弄口街道居民、83岁的谈奶奶,跟许多同龄老人一样身患多种慢性疾病——糖尿病、冠心病,还有已经跟了她28年的高血压,每天都要靠吃好几种药来控制病情。
“以前我上大医院看病,都是一种毛病找一个专科医生看。后来有了社区全科医生,看到有医生坐诊就随便进去看,基本上每次看的都是不同的医生。”谈奶奶说。
自从今年上半年签订了有效签约服务协议后,谈奶奶看病就找牢跟自己签约的鲍亮医生,每次看病自己根本不用多说什么,鲍医生就熟练地帮她做完各项检查,然后记录进电脑。有时候谈奶奶忘了做相关复查,鲍医生还会专门打电话提醒,就像是“家庭医生”一样管牢谈奶奶的个人健康。
和医生预约,看病更便捷
谈奶奶的邻居严阿姨今年才62岁,可身上的毛病比谈奶奶还多,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而且还做了甲状腺癌手术。
“我比谈奶奶稍微晚一点签约,这几个月来,感觉看病比以前真的方便了很多。比如我上次看完病,跟我签约的黄医生就帮我约好了复诊配药时间。”昨天是严阿姨的复诊日,她提前5分钟到中心,正好黄医生处理好手头的病人,马上就给她做检查,“后面挂了号在等的病人即使来得比我早,也得在我后面才能轮得到看,因为我是预约的。”
像谈奶奶、严阿姨这样身患多种疾病的慢性病患者来说,有一个全科医生帮他们来管理,对个人的身体状况有个综合的了解与考虑,疾病的控制也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大医院的专家号都能预约
边成国住在三里亭小区,他的兄弟姐妹也都住在这片。而自从去年10月闸弄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出有效签约服务以来,他们家已经有7人签约,可谓是这项服务的忠实“粉丝”。
“我们家里人最喜欢的是双向转诊服务。”边成国说,他80多岁的老母亲,近年来腿脚都不太便利,稍微走走就感觉双腿又痛又麻,晚上睡觉时双脚更是冰凉。
就在去年11月的时候,老人家说自己的症状变得越加严重了,他们就把老太太送进了闸弄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的医生一问诊和检查,怀疑老太太是腿上动脉血管堵牢,情况相当凶险,因此建议转到上级大医院就诊。经过与家属商量,社区医生帮老人预约了邵逸夫医院血管外科的一个专家号,第二天一早家人带着转诊单直奔专家的诊室。
“后来我到红会医院做肠镜,我母亲到省眼科医院做白内障手术,都是通过社区医院的双向转诊平台帮忙预约的。”边成国说,这不仅省去了自己往大医院跑的麻烦,也避免了挂不上号的风险。
据了解,杭城各大医院的专家号这里都有,而且是每位专家每周提供2个号源,不管外面抢得如何激烈,只要是签约居民的需求就会尽量满足。双向转诊有两种模式可选,一种是患者指定哪家医院的某位专家,另一种则是由全科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与医生专长的匹配度进行推荐。
B问医生
给签约居民留手机号
会被骚扰吗?
按照《通知》内容,全科医生在跟居民签订服务协议后,要把自己的手机号码提供给居民,当居民有健康方面的疑问时,随时随地都可以打电话咨询。
于是,不少社区医生的疑惑就来了,试点期间,一位全科医生的服务对象是1000至1500人,万一大家动不动就打电话咨询,医生正常的工作和休息会受到影响吗?
为此,我们专门找到了闸弄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今签约服务人数最多的责任医生团队了解情况。该团队由陈频医生和厉颖颖医生,以及两位护士组成,如果平均分配的话,每位医生要负责近500位签约居民。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一天接到居民的咨询电话不到10个,且以工作时间为主,偶尔有比较急的会在晚上8点以后打电话来,晚上10点后打来的基本没有。”陈医生说。
在采访过程中,不少医生也表示,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是建立在居民和全科医生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居民们肯定不会随便打这个电话,休息时间被打扰的情况不多,“再退一步讲,即使有居民半夜三更拨打这个电话,说明他真的有很急切的需求,签约医生也愿意为签约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比平时花费更多精力
签约医生能得到额外补贴吗?
从协议的内容来看,签约医生要给签约居民提供健康管理、健康评估等多项服务,而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等还要提供家庭病房服务……这些都已远远超出社区医生日常工作的范畴。
所以,新的疑惑就来了:签约医生能得到更多的回报吗?
“之前,我们每个季度会对每个责任医生团队进行考核,根据考核成绩把补贴下发到各团队,然后由团队组织对成员进行考核和补贴的分配。”闸弄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祖胜说,但这些补贴与签约医生的付出相比实在是太少。
不过,如今全市的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有了政策的支撑,对签约医生的补贴或许能更加到位。
李祖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通知》内容,每人每年120元的有效签约服务费用归签约医生所有,一名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对象假设为1000人,一年的服务总费用就是120000元。但并非只要签了协议就能拿到这笔补贴,还得看医生自身的服务质量。他们已经制定了一套详细的考核指标,一一核准后进行综合打分,根据最后的考核成绩来决定究竟能拿到多少补贴。
“这也从另一方面要求我们的责任医生提高服务水平,除了要给予签约对象充分的人文关怀外,还得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不然不仅年终的考核成绩会很难看,而且来年续签时,觉得你不够好的居民会去找别的全科医生作为他们的签约医生。”李祖胜说。
C遇困惑
基层医疗机构人员不足
签约医生压力大
据李祖胜介绍,目前,闸弄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有签约医生14人,截至今年9月30日共签约4886人,老年人占54.93%,其中慢性病患者占49.42%。
签约患者已享受到预约诊疗、定制诊疗、双向转诊等带来的便利。根据《通知》内容,今后签约居民只要首诊在签约医师处,还会享受到“门诊医保起付标准下降300元”、“建立家庭病床”等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虽然,通过一年来的努力和付出,签约服务已经得到了部分社区居民的认可,但从整个辖区来看,居民对此的知晓率还不是很高。闸弄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服务近6万常住居民,但已签约的不到10%,光靠几位已签约居民的口口相传只是杯水车薪,要想大范围推开,必须得到社会更广泛的宣传。
此外,从这一年的签约服务情况来看,李祖胜认为,社区医护人员的工作负荷比较大,人员不足,肯定不能满足全部居民签约的需求。闸弄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7位全科医生,如果要给近6万常住居民签约,比例已经达到1∶3530。
如何吸引更多有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医生下沉到社区,最终为实现分级诊疗打下坚实的基础,或许是基层医疗机构接下来普遍会遇到的困惑。
评分
1
2
3
4
5
关闭
关闭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