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马克思
——马克思的哲学意识形态
马克思并不是生来就是哲学家,马克思的哲学意识形态是后天不断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马克思哲学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批判继承并加以发展而得来,以下是我对其中一些哲学观点的探讨。
一.物质和意识。
“、、、我们才发现,人还具有意识。但是这种意识并非从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里,马克思将语言理解为一种物质。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语言或者先于语言而近似语言的东西,我们对于环境的知识就会局限于我们自己感官所告诉我们的那一部分生活。”“语言的功用不仅是表达思想,它还使一些没有语言就不能存在的思想成为可能。”——罗素《人类的知识》。我之所以引用这两句,是想说明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即马克思表达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关于物质的论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考察人类活动的一个方面——人改造自然;另一方面——是人改造人。”这是物质通过意识来影响物质,在这里,人被看做是一种物质,而意识可以包括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而我们对事物的经验可以看做是一种意识,然而,有些时候经验是不可信的,往往不能单纯的通过经验分析。圣经认为,人往往活不过70岁,而现在人的平均年龄都要超过70,以当时的经验来分析问题不可靠。所以,在认识论上,我是不可知论者,“即认为人类的知识都是不确定的、不准确的和片面的。”——罗素《人类的知识》。
二.人类社会客观发展规律及人的主观能动。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就哲学而言,人们远在哲学诞生之前就已经在用哲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了。还有大自然的一切自然规律,在人类还没发现他们之前,大自然依然以这些规律运作着。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客观规律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我们一个古老的论题:到底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看来我们的马克思是坚持时势造英雄论的。所以,人的主观能动应该遵循客观规律的。比方一个男的追女朋友,我们先假定不被接受为客观规律,无论这个男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对不起,直接判死刑。当然生活可能不这样,或许女孩会被打动。违背客观规律的悲剧就发生在我国历史上。1958年地大跃进,单调的强调生产关系的作用,结果事与愿违。因此,邓小平提出坚持发展生产力,结果是现在GDP上去了,富二代却猖狂了。所以,应该在遵循客观规律的条件下尽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共产主义及社会主义发展。
首先我们提到的是空想社会主义,空想主义是19世纪初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有一个小故事,欧文曾今是一个棉纺厂的股东兼总经理,他的工厂工人只工作10个半小时,相比他的竞争者的13至14小时,尽管这样,企业的价值还是增加一倍多,欧文还是觉得自己在剥削工人,于是,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试验,这实验区里人们过着共产主义生活,但实验以失败告终。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马克思有如下见解“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
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他的脚下被挖掉。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共产党宣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但是,如果马克思再多活几百年,现实的发展一定会令他大跌眼镜。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至今朝鲜还在贫困中挣扎。《共产党宣言》称,共产党人就是要消灭私有制。就看现在,很多商人在农村买地,这样农民不得不出去打工或者为当地拥有土地的人劳动,这种现象虽然不严重,但却有资本化的倾向。还好我国的土地制度是只转让使用权,不转让土地,但暂时的情况确实有待改变,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共产党宣言》提到了最先进国家可以采取的措施:
1. 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2. 征收高额累进税。
3. 废除继承权。
4. 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
5. 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
6. 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
7. 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
8.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
9. 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
10. 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和免费得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工厂劳动等等。 看看我们做到了哪些,没做到哪些。其中有些规律如5、6、8是被实践证明不符合客规律的,看来,不可知论在这是行得通的。
四.评价。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然后才是哲学家,科学家。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他的一生确实也正是以一个革命者形象在战斗,“在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神曲—地狱篇》,马克思引用——《政治经济学批判》,虽然马克思的一些论断被证明是不合乎客观规律的,但这一切并不能掩盖他的光芒。年轻时,马克思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会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青年在择业时的考虑》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我心目中的马克思
——马克思的哲学意识形态
马克思并不是生来就是哲学家,马克思的哲学意识形态是后天不断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马克思哲学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批判继承并加以发展而得来,以下是我对其中一些哲学观点的探讨。
一.物质和意识。
“、、、我们才发现,人还具有意识。但是这种意识并非从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里,马克思将语言理解为一种物质。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语言或者先于语言而近似语言的东西,我们对于环境的知识就会局限于我们自己感官所告诉我们的那一部分生活。”“语言的功用不仅是表达思想,它还使一些没有语言就不能存在的思想成为可能。”——罗素《人类的知识》。我之所以引用这两句,是想说明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即马克思表达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关于物质的论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考察人类活动的一个方面——人改造自然;另一方面——是人改造人。”这是物质通过意识来影响物质,在这里,人被看做是一种物质,而意识可以包括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而我们对事物的经验可以看做是一种意识,然而,有些时候经验是不可信的,往往不能单纯的通过经验分析。圣经认为,人往往活不过70岁,而现在人的平均年龄都要超过70,以当时的经验来分析问题不可靠。所以,在认识论上,我是不可知论者,“即认为人类的知识都是不确定的、不准确的和片面的。”——罗素《人类的知识》。
二.人类社会客观发展规律及人的主观能动。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就哲学而言,人们远在哲学诞生之前就已经在用哲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了。还有大自然的一切自然规律,在人类还没发现他们之前,大自然依然以这些规律运作着。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客观规律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我们一个古老的论题:到底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看来我们的马克思是坚持时势造英雄论的。所以,人的主观能动应该遵循客观规律的。比方一个男的追女朋友,我们先假定不被接受为客观规律,无论这个男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对不起,直接判死刑。当然生活可能不这样,或许女孩会被打动。违背客观规律的悲剧就发生在我国历史上。1958年地大跃进,单调的强调生产关系的作用,结果事与愿违。因此,邓小平提出坚持发展生产力,结果是现在GDP上去了,富二代却猖狂了。所以,应该在遵循客观规律的条件下尽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共产主义及社会主义发展。
首先我们提到的是空想社会主义,空想主义是19世纪初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有一个小故事,欧文曾今是一个棉纺厂的股东兼总经理,他的工厂工人只工作10个半小时,相比他的竞争者的13至14小时,尽管这样,企业的价值还是增加一倍多,欧文还是觉得自己在剥削工人,于是,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试验,这实验区里人们过着共产主义生活,但实验以失败告终。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马克思有如下见解“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
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他的脚下被挖掉。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共产党宣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但是,如果马克思再多活几百年,现实的发展一定会令他大跌眼镜。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至今朝鲜还在贫困中挣扎。《共产党宣言》称,共产党人就是要消灭私有制。就看现在,很多商人在农村买地,这样农民不得不出去打工或者为当地拥有土地的人劳动,这种现象虽然不严重,但却有资本化的倾向。还好我国的土地制度是只转让使用权,不转让土地,但暂时的情况确实有待改变,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共产党宣言》提到了最先进国家可以采取的措施:
1. 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2. 征收高额累进税。
3. 废除继承权。
4. 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
5. 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
6. 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
7. 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
8.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
9. 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
10. 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和免费得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工厂劳动等等。 看看我们做到了哪些,没做到哪些。其中有些规律如5、6、8是被实践证明不符合客规律的,看来,不可知论在这是行得通的。
四.评价。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然后才是哲学家,科学家。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他的一生确实也正是以一个革命者形象在战斗,“在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神曲—地狱篇》,马克思引用——《政治经济学批判》,虽然马克思的一些论断被证明是不合乎客观规律的,但这一切并不能掩盖他的光芒。年轻时,马克思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会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青年在择业时的考虑》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