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华师大版本七年级历史教案上
第 1课:中国远古人类
主备人:王坪乡中
【学习目标】:
1.知道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代表、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2.通过分析北京人体质特征,明确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水平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高的,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3.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
使学生理解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很可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激发他们对祖国有悠久的自豪感。
原始先民在改造自然、改造自身的进程中,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习重点】:北京人
【学习难点】: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任务一:阅读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谁?生活在什么地方?
2、你来推理一下我国境内的人类活动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任务二:阅读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境内除了最早的元谋人外,在北京地区还先后生活过两个远古居民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从猿到人的进化中
3、北京人特征。
二、合作探究:
1、学生描述北京人生活状况。(生活的时代、生活方式、使用工具)
2、 远古居民为什么要群居生活?
三、拓展延伸:教材第6页 的思考与讨论。
五、巩固练习: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比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兽骨和树子。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气。而人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做怎样才能够生活下去?
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当堂反思】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
主备人:王坪乡中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目标:南北方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南北方原始聚落的不同风格。
2.理解目标:黄河领域和长江领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的不同成因以及对后世影响。
3.情感目标:通过古代农耕文明的学习,增强对祖国历史的亲近感,初步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因及特征。
难点:初步认识生产力的概念,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教学过程
猜谜语导入新课:
①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丁大,却是宝中宝。(打一植物)
②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打一植物)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点击鼠标,展现课题) 课题:第二课 原始农耕文化
一、北方的农耕文化
请同学们朗读一下课本第一自然段。(约2分钟)
提问: (1)想一想: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 (提示:学会了种植什么? 饲养什么? 制作什么? 学会了使用什么?) 回答:
半坡人学会了种植庄稼,学会了种植粟、黍等,学会了饲养黄牛、猪、狗等,学会了制作陶器,学会了使用磨制的石器。
(2)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半坡人种植粟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
比较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农业。读《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象图》,提问:原始人在做什么?
答;点穴下种,种植庄稼。现代人是怎样进行农业生产的? 答;现代农业,机械化进行 生产。
读图河南新郑出土的石磨盘和石棒,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你能说一下这个工具的用途吗? 答:为粟去皮即碾小米。想一想,现在这样的工具是什么样子的? 答:用机器磨。
二、南方的农耕文化
请同学们朗读课本本目第一自然段。(约2分钟)
提问:(1)想一想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河姆渡人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 (提示:学会了种植什么? 饲养什么? 制作什么? 学会了使用什么?) 回答:半坡人学会了种植庄稼,学会了种水稻等,学会了饲养水牛、猪、狗等,学会了制作陶器,学会了使用磨制的石器。
(2)自主思考、主动探究:河姆渡人种植水稻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半坡和河姆渡的先民们使用的工具比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更加精致,他们使用的工具是磨制出来,我们把这种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成为新石器时代。
师讲:同学们,原始农耕文明出现以后,人类的谋生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他们开始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并逐步形成原始聚落。
三、原始聚落
请同学们朗读课本本目第二自然段(约2分钟) ,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的基本特征。
组织讨论:8个小组分头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课堂小结: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黄河领域和长江领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半坡的穴居房屋和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建筑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展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自主探究、拓展思维:
(1)思考题: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和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你觉得人类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2)组织讨论:8个小组分头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思考题:学完本课后,你对本课(《原始的农耕文化》) 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请你用一两句话谈一下。
布置作业;比较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不同特点,探究形成的原因。
第 三课:中华民族的祖先
主备人:
【学习目标】:
1、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及华夏族、华夏文化等基础知识
2、读诗词及远古传说等课外读物,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并懂得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的某些情况但又与史实有所区别。
3、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古代中国的地域文化各具风采,最终构成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可见中华文化是由各地先民共同创造的。
【学习重点】:
远古先民们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学习难点】:
神化传说与史实的区别、部落与部落联盟的概念。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任务一:阅读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思考回答
1、 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2、 我们为什么尊称黄帝和炎帝为“人文初祖”?
3、 黄帝部落生活的地域。
4、 看教材15页的插图,说说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5、看教材15页的地图,山西有哪个部落首领?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老师的问题:课本13-----14页图片说明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华夏子孙齐参拜,脉血胜于清水浓”。2005年5月,台湾亲民党主 席宋楚瑜到陕西祭拜“天下第一陵”,你知道他祭拜的是谁吗( )
a、炎帝 b、黄帝 c、舜 d、尧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炎帝、黄帝是我们的共同祖先,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b、我们尊称黄帝为“华夏之祖”“华夏始祖”
c、我们尊称炎帝为 “人文初祖”d 、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
3、、我国的原始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①我国的人类文明起源于哪一原始人类?
②写出几个你所知道的我国远古人类代表。
③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两项世界性的贡献是什么??
【 教学反思】 :
单元总结课: 一课时 主备人: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复习提纲
【知识梳理】
篇二:思源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1
2
3
4
5
篇三: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第 1 课
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第 1课达标、过关、升级试题
姓名班级学队名称分数
篇四: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 教案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统一国家的重建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重建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炀帝的暴政;唐朝的建立和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等基本史实。 ⑵通过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比较科举制度的多重作用。
(3)能够辩证地分析隋大运河的开通的目的和作用。
⒉过程与方法:
⑴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及老师提供的相关资料,结合讨论、对比等方法分析本课的知识内容。
⑵识读“隋大运河示意图”和“唐三省六部制简表”,会用地图讲述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作用,以及说出三省六部制开创的作用。
⑶分析比较历代选官制度的不同,让学生领会,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选拔好国家管理人才和重视民众百姓的利益,都是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兴旺发达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隋朝大运河和科举制度
难点:如何理解隋唐科举制的多重作用?开凿大运河征发劳役极重,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后果,但大运河对经济发展和巩固全国统一又具有积极作用,如何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也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我国的京杭大运河最早开凿于那一时期吗?(学生回答)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了解关于隋朝的历史。
讲授新课:
一、隋朝的重建统一
1、隋朝的建立和重新统一
提问: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有哪些?——南北经济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自立为帝,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结束了自西晋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重建了全国大一统的局面。
阅读课本第3页中间小字部分,想一想隋朝的“富”是真正的国富民强吗?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2、大运河的开凿
举例探讨:南北朝时,南方陈朝有一个姓王的商人,要运送一批苏州产的优质大米到洛阳贩卖。他动用了十辆马拉货车,雇佣了二十几个劳力,在八月份上路,辗转颠簸,历经一个多月才到达洛阳。
大家能不能给这位商人想一个更方便快捷的运送大米的运输方法呢?(提醒学生,公路运输在那个时代受到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制约,所以水运是一种较为方便快捷的方式。) 阅读课本第二段回答问题:
(1)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什么?——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其他原因吗?
自古以来,中国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如何对南方实行有效的管理,是历代统治者都绞尽脑汁去考虑的问题,隋开通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就可以缩短南北方的距离,更有效地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在经济上,从六朝开始,南方经济持续迅速发展,经济中心虽在北方,但人口众多,长安、洛阳等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官员和军队,为了保证有充足的物资供用,隋朝必须转运江南地区富庶的物产到北方。
(2)看课本第4页<<隋大运河示意图&&,找出大运河沟通了那五大水系及南北起止点、中心。为什么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呢?
(自六朝以来,随着江南经济的开发,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增,丝织业也渐渐地超过了北方,为了把南方丰富的物资运到北方,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隋唐时期,国家的政治中心在长安、洛阳,关中虽然号称沃野,但地狭人众,所产不足以供京师,必须依靠东南诸州(郡) 的赋税。所以隋唐时期,为了便于由东往西将江淮粮食、物资运到洛阳、长安,或将其运往北方,统治阶级将运河的中心设在洛阳。)
看图回答要从余杭运送粮食到长安要经过哪些河段?
学生回答,以利于掌握<<隋大运河示意图&&
(从元、明、清三朝都建都北京,王朝的政治中心移到北京后,南方地区的粮食物资需要北运到京城,所以今日大运河呈南北走向,而不是再绕道长安、洛阳了。)
(3)如何评价隋代大运河?(学生讨论回答)
积极作用: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有利于巩固统一。 消极作用: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也十分严重。
二、隋朝的覆亡和唐朝的建立
1、隋炀帝的暴政
让学生阅读本目,回答问题:
(1)课本内容是如何评价隋炀帝杨广
的?
骄奢淫逸 滥用民力
(2)隋炀帝杨广暴政有哪些表现?导致什么后果?
暴政:营建洛阳、开凿运河、三游江都、三次远征高丽
后果:大规模的劳役、兵役,扰得天下骚动,民不聊生,最终导致农民起义。
2、唐朝的建立
让学生看课本了解本目内容。
618年,李渊称帝,建都长安。李渊父子削平了各地分裂势力,再次实现全国统一。
三、隋唐政治新格局
1、三省六部制
(1)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隋唐的三省指哪三省?分别有什么职能?六部指哪六部?它们隶属于哪一个省管辖?
(2)举例理解:有一年,游牧在蒙古高原的一支游牧民族突厥族向唐的北部边境发起了进攻,长城燃起了烽火。如何应对来犯之敌?朝中展开了紧急讨论。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根据唐朝的政
治制度,哪个权利机构负责制订对敌之策?(学生回答:中书省)决策制订出来之后,哪个机构负责进行审议?(学生回答:门下省)最后由哪个权利机构负责调兵遣将,攻击敌人?(学生回答:尚书省)
(3)画三省六部制的示意图,口头表述它们这间的关系。
(4)对照秦的“三公”制及其分工,说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有什么优点?学生通过对比,可以看出,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机构更加严密,分工更加明细,政府办事的效率更加高。然后老师给学生进一步指出,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当时世界的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之一,引发大家的民族自豪感。
2、科举制
科举制是隋朝时期兴起的一种以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有隋代开创,经唐代完善,从此官员录用主要依据科举考试的成绩,直至清末被废除。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找出秦汉时期、魏晋时期不同的选官制度,然后,对比一下隋唐的科举制度,找出后者的优点。
优点:与秦汉选拔官员的推举之相比,科举制的标准比较唯一和客观,主要依据考试成绩选拔官员的方式,有利于许多出身寒微的人能通过科举走上仕途。而推举制人为因素太多,容易为少数有权或有势的人把持,后来就发展成按出身门第来选拔官员,这对个人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扩大并巩固帝王的政治统治基础。
作用(提问):
其一,用人之权归中央,并扩大了帝制政治的统治基础。
其二,消解了可能产生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离心因素。
四、课堂小结:(幻灯片填空)
581年,北周外戚建立了隋朝,并于589年重新统一了全国。统一后,开通了南北 。但隋第二代皇帝炀帝 骄奢淫逸,滥用民力,终于在618年亡国。与此同时,
建立了唐朝,定都出的是设立 和推行,这两项制度
都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五、课堂巩固练习:课本第8页的填表格,比较秦、隋两朝的共同点。
秦朝
隋朝
统治时间
15年
38年
统一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第一次实现全国大一统
结束了自西晋以后的分裂状态,重建全国大一统的局面
政治制度
1、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郡县制
1、三省六部制
2、科举制
伟大工程
长城
运河
灭亡原因
1、法律严酷
2、兵役、徭役繁重
1、为政刻薄,精于搜刮
2、骄奢淫逸、滥用民力
对后朝影响
1、汉承秦制
2、汉接受秦亡教训,休养生息
1、唐承隋制
2、唐接受隋亡教训,贞观之治
教学后记: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
①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
②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能力培养
①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以前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教材重点、难点:
1、重点是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2、难点是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用投影仪出示以下材料: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受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上述材料表现了唐太宗一种什么品质?他统治的时候唐朝出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点评后总结:正是由于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 篇五: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教案
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
〖内容标准〗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要求学生知道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的主要史实,如派遣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开发河西、西南夷、东胡等地区,铸五铢钱,兴修水利工程,弘扬儒学,举办太学等基础知识; ②了解年号和古代纪年的换算方法。
2.能力培养
①通过引导学生整理、分析、归纳汉武帝稳固大一统局面以及发展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措施,培养学生整理、分析、归纳历史知识和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让学生上台讲述相关的历史小故事,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在经济发展、政权稳固和军事力量强大基础上取得的,战争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以安定,生产得到发展。
②使学生懂得,国家的强盛既要靠政治稳定和军事实力,也依靠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③汉武帝年间由秦始皇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西汉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教学要点〗
1.重点 汉武帝时期稳固大一统局面的努力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2.难点 如何正确、准确地评价汉武帝一生的功过。
〖教学建议〗
1.稳固大一统局面
①帮助学生认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稳固,对边疆的开拓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北击匈奴,河西屯垦,西南开边,东北势在拓展,西汉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与管辖,加强了民族间的联系,也使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②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述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的小故事,既能激发学生广泛阅读课处读物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学到古人居功不傲的优秀品质,受到为国忘私的传统美德教育。 ③基础较好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评价西汉同匈奴的战争?从战争的目的和作用分析,西汉对匈奴的战争是正义战争。但必须向学生说明,西汉同匈奴的关系,是国内民族之间的关系,尽管汉匈两族统治者间有较大的战争,但两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还是十分频繁的,如通过“通关节”互相交换货物,匈奴的牲畜和皮毛注入汉朝,汉朝的丝绸和食物注入匈奴。为此民族融合、各民族间友好相处是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④应向学生说明,河西走廊成为古代中国重要的交流通道,汉武帝是关键的历史人物。为击败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中原王朝首次在河西设郡(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西汉对西域的经营,是古代中国开发大西北的第一步。 ⑤如条件允许,可将秦汉时期的匈奴关系进行如下梳理:
时期 政策 具体内容
(略)
⑥关于西汉同“西南夷”的关系,应向学生介绍汉朝西南夷所指称的地区和对象。并提问:“夜郎自大”成语的由来,在讲述西汉王朝开发西南的同时,可联系现实向学生简介西部大开发。
⑦
措施 北击匈奴 河西屯边 西南开边 东北拓展
内容 (略)
2.经济与文化措施
①结合课文插图,向学生说明王铢钱的铸造是国家铸币的开始。学习基础好的学校,可适当补充五铢钱的由来,以加深学生对五铢钱的认识。
②在地图上指出战国秦汉时期关中著名的水利工程,并列表说明:
水利工程名称 水利工程地点 水利工程功效
都江堰 成都以北,灌县境内 防洪、灌溉田地300多万亩
郑国渠 咸阳附近 灌溉田地400多万亩
六辅渠 郑国渠上游南岸 灌溉高地田亩
白 渠 郑国渠的南面 灌溉田地
黄 河 以后80多年中,黄河没有发生过大水灾
可适当介绍《史记? 河渠书》中有关汉武帝兴农治水的史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利建设是国家的百年大计。
③如条件许可,讲述汉武帝弘扬儒学、举办太学时,可行当补充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等知识以及长安太学和规模和教学方式等,让学生对古代教育略知一二。 ④讲完“轮台罪已诏”后,引导学生回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措施,结合汉武帝的政绩,再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秦始皇汉武的比较讨论,还可将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与汉武帝进行比较,让学生懂行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的原因,从而对汉武帝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⑤引导学生比较秦朝与西汉疆域的四至,说明西汉是当时世界上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国家之一。
措施 铸造钱币 兴修水利 重视经书 建立太学
内容 下令废半两钱,必铸五铢钱 开凿六辅渠和白渠,治理黄河 重视经书的重写,鼓励各献书 设置五经博士,给博士配置弟子,办太学
3.年号和古代纪年方法
①介绍年号的演变与发展历史,如条件允许,可适当补充介绍“谥号、庙号、尊号”等知识。()
②有关漏壶计时,可利用插图向学生介绍其原理及功能,并指出:课文插图中的漏壶是至今出土最完整而又有纪年的漏壶。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约2分钟)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篇一:华师大版本七年级历史教案上
第 1课:中国远古人类
主备人:王坪乡中
【学习目标】:
1.知道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代表、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2.通过分析北京人体质特征,明确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水平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高的,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3.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
使学生理解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很可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激发他们对祖国有悠久的自豪感。
原始先民在改造自然、改造自身的进程中,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习重点】:北京人
【学习难点】: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任务一:阅读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谁?生活在什么地方?
2、你来推理一下我国境内的人类活动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任务二:阅读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境内除了最早的元谋人外,在北京地区还先后生活过两个远古居民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从猿到人的进化中
3、北京人特征。
二、合作探究:
1、学生描述北京人生活状况。(生活的时代、生活方式、使用工具)
2、 远古居民为什么要群居生活?
三、拓展延伸:教材第6页 的思考与讨论。
五、巩固练习: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比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兽骨和树子。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气。而人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做怎样才能够生活下去?
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当堂反思】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
主备人:王坪乡中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目标:南北方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南北方原始聚落的不同风格。
2.理解目标:黄河领域和长江领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的不同成因以及对后世影响。
3.情感目标:通过古代农耕文明的学习,增强对祖国历史的亲近感,初步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因及特征。
难点:初步认识生产力的概念,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教学过程
猜谜语导入新课:
①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丁大,却是宝中宝。(打一植物)
②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打一植物)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点击鼠标,展现课题) 课题:第二课 原始农耕文化
一、北方的农耕文化
请同学们朗读一下课本第一自然段。(约2分钟)
提问: (1)想一想: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 (提示:学会了种植什么? 饲养什么? 制作什么? 学会了使用什么?) 回答:
半坡人学会了种植庄稼,学会了种植粟、黍等,学会了饲养黄牛、猪、狗等,学会了制作陶器,学会了使用磨制的石器。
(2)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半坡人种植粟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
比较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农业。读《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象图》,提问:原始人在做什么?
答;点穴下种,种植庄稼。现代人是怎样进行农业生产的? 答;现代农业,机械化进行 生产。
读图河南新郑出土的石磨盘和石棒,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你能说一下这个工具的用途吗? 答:为粟去皮即碾小米。想一想,现在这样的工具是什么样子的? 答:用机器磨。
二、南方的农耕文化
请同学们朗读课本本目第一自然段。(约2分钟)
提问:(1)想一想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河姆渡人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 (提示:学会了种植什么? 饲养什么? 制作什么? 学会了使用什么?) 回答:半坡人学会了种植庄稼,学会了种水稻等,学会了饲养水牛、猪、狗等,学会了制作陶器,学会了使用磨制的石器。
(2)自主思考、主动探究:河姆渡人种植水稻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半坡和河姆渡的先民们使用的工具比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更加精致,他们使用的工具是磨制出来,我们把这种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成为新石器时代。
师讲:同学们,原始农耕文明出现以后,人类的谋生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他们开始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并逐步形成原始聚落。
三、原始聚落
请同学们朗读课本本目第二自然段(约2分钟) ,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的基本特征。
组织讨论:8个小组分头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课堂小结: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黄河领域和长江领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半坡的穴居房屋和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建筑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展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自主探究、拓展思维:
(1)思考题: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和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你觉得人类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2)组织讨论:8个小组分头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思考题:学完本课后,你对本课(《原始的农耕文化》) 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请你用一两句话谈一下。
布置作业;比较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不同特点,探究形成的原因。
第 三课:中华民族的祖先
主备人:
【学习目标】:
1、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及华夏族、华夏文化等基础知识
2、读诗词及远古传说等课外读物,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并懂得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的某些情况但又与史实有所区别。
3、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古代中国的地域文化各具风采,最终构成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可见中华文化是由各地先民共同创造的。
【学习重点】:
远古先民们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学习难点】:
神化传说与史实的区别、部落与部落联盟的概念。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任务一:阅读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思考回答
1、 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2、 我们为什么尊称黄帝和炎帝为“人文初祖”?
3、 黄帝部落生活的地域。
4、 看教材15页的插图,说说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5、看教材15页的地图,山西有哪个部落首领?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老师的问题:课本13-----14页图片说明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华夏子孙齐参拜,脉血胜于清水浓”。2005年5月,台湾亲民党主 席宋楚瑜到陕西祭拜“天下第一陵”,你知道他祭拜的是谁吗( )
a、炎帝 b、黄帝 c、舜 d、尧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炎帝、黄帝是我们的共同祖先,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b、我们尊称黄帝为“华夏之祖”“华夏始祖”
c、我们尊称炎帝为 “人文初祖”d 、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
3、、我国的原始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①我国的人类文明起源于哪一原始人类?
②写出几个你所知道的我国远古人类代表。
③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两项世界性的贡献是什么??
【 教学反思】 :
单元总结课: 一课时 主备人: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复习提纲
【知识梳理】
篇二:思源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1
2
3
4
5
篇三: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第 1 课
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第 1课达标、过关、升级试题
姓名班级学队名称分数
篇四: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 教案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统一国家的重建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重建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炀帝的暴政;唐朝的建立和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等基本史实。 ⑵通过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比较科举制度的多重作用。
(3)能够辩证地分析隋大运河的开通的目的和作用。
⒉过程与方法:
⑴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及老师提供的相关资料,结合讨论、对比等方法分析本课的知识内容。
⑵识读“隋大运河示意图”和“唐三省六部制简表”,会用地图讲述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作用,以及说出三省六部制开创的作用。
⑶分析比较历代选官制度的不同,让学生领会,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选拔好国家管理人才和重视民众百姓的利益,都是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兴旺发达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隋朝大运河和科举制度
难点:如何理解隋唐科举制的多重作用?开凿大运河征发劳役极重,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后果,但大运河对经济发展和巩固全国统一又具有积极作用,如何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也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我国的京杭大运河最早开凿于那一时期吗?(学生回答)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了解关于隋朝的历史。
讲授新课:
一、隋朝的重建统一
1、隋朝的建立和重新统一
提问: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有哪些?——南北经济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自立为帝,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结束了自西晋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重建了全国大一统的局面。
阅读课本第3页中间小字部分,想一想隋朝的“富”是真正的国富民强吗?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2、大运河的开凿
举例探讨:南北朝时,南方陈朝有一个姓王的商人,要运送一批苏州产的优质大米到洛阳贩卖。他动用了十辆马拉货车,雇佣了二十几个劳力,在八月份上路,辗转颠簸,历经一个多月才到达洛阳。
大家能不能给这位商人想一个更方便快捷的运送大米的运输方法呢?(提醒学生,公路运输在那个时代受到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制约,所以水运是一种较为方便快捷的方式。) 阅读课本第二段回答问题:
(1)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什么?——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其他原因吗?
自古以来,中国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如何对南方实行有效的管理,是历代统治者都绞尽脑汁去考虑的问题,隋开通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就可以缩短南北方的距离,更有效地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在经济上,从六朝开始,南方经济持续迅速发展,经济中心虽在北方,但人口众多,长安、洛阳等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官员和军队,为了保证有充足的物资供用,隋朝必须转运江南地区富庶的物产到北方。
(2)看课本第4页<<隋大运河示意图&&,找出大运河沟通了那五大水系及南北起止点、中心。为什么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呢?
(自六朝以来,随着江南经济的开发,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增,丝织业也渐渐地超过了北方,为了把南方丰富的物资运到北方,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隋唐时期,国家的政治中心在长安、洛阳,关中虽然号称沃野,但地狭人众,所产不足以供京师,必须依靠东南诸州(郡) 的赋税。所以隋唐时期,为了便于由东往西将江淮粮食、物资运到洛阳、长安,或将其运往北方,统治阶级将运河的中心设在洛阳。)
看图回答要从余杭运送粮食到长安要经过哪些河段?
学生回答,以利于掌握<<隋大运河示意图&&
(从元、明、清三朝都建都北京,王朝的政治中心移到北京后,南方地区的粮食物资需要北运到京城,所以今日大运河呈南北走向,而不是再绕道长安、洛阳了。)
(3)如何评价隋代大运河?(学生讨论回答)
积极作用: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有利于巩固统一。 消极作用: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也十分严重。
二、隋朝的覆亡和唐朝的建立
1、隋炀帝的暴政
让学生阅读本目,回答问题:
(1)课本内容是如何评价隋炀帝杨广
的?
骄奢淫逸 滥用民力
(2)隋炀帝杨广暴政有哪些表现?导致什么后果?
暴政:营建洛阳、开凿运河、三游江都、三次远征高丽
后果:大规模的劳役、兵役,扰得天下骚动,民不聊生,最终导致农民起义。
2、唐朝的建立
让学生看课本了解本目内容。
618年,李渊称帝,建都长安。李渊父子削平了各地分裂势力,再次实现全国统一。
三、隋唐政治新格局
1、三省六部制
(1)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隋唐的三省指哪三省?分别有什么职能?六部指哪六部?它们隶属于哪一个省管辖?
(2)举例理解:有一年,游牧在蒙古高原的一支游牧民族突厥族向唐的北部边境发起了进攻,长城燃起了烽火。如何应对来犯之敌?朝中展开了紧急讨论。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根据唐朝的政
治制度,哪个权利机构负责制订对敌之策?(学生回答:中书省)决策制订出来之后,哪个机构负责进行审议?(学生回答:门下省)最后由哪个权利机构负责调兵遣将,攻击敌人?(学生回答:尚书省)
(3)画三省六部制的示意图,口头表述它们这间的关系。
(4)对照秦的“三公”制及其分工,说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有什么优点?学生通过对比,可以看出,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机构更加严密,分工更加明细,政府办事的效率更加高。然后老师给学生进一步指出,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当时世界的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之一,引发大家的民族自豪感。
2、科举制
科举制是隋朝时期兴起的一种以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有隋代开创,经唐代完善,从此官员录用主要依据科举考试的成绩,直至清末被废除。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找出秦汉时期、魏晋时期不同的选官制度,然后,对比一下隋唐的科举制度,找出后者的优点。
优点:与秦汉选拔官员的推举之相比,科举制的标准比较唯一和客观,主要依据考试成绩选拔官员的方式,有利于许多出身寒微的人能通过科举走上仕途。而推举制人为因素太多,容易为少数有权或有势的人把持,后来就发展成按出身门第来选拔官员,这对个人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扩大并巩固帝王的政治统治基础。
作用(提问):
其一,用人之权归中央,并扩大了帝制政治的统治基础。
其二,消解了可能产生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离心因素。
四、课堂小结:(幻灯片填空)
581年,北周外戚建立了隋朝,并于589年重新统一了全国。统一后,开通了南北 。但隋第二代皇帝炀帝 骄奢淫逸,滥用民力,终于在618年亡国。与此同时,
建立了唐朝,定都出的是设立 和推行,这两项制度
都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五、课堂巩固练习:课本第8页的填表格,比较秦、隋两朝的共同点。
秦朝
隋朝
统治时间
15年
38年
统一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第一次实现全国大一统
结束了自西晋以后的分裂状态,重建全国大一统的局面
政治制度
1、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郡县制
1、三省六部制
2、科举制
伟大工程
长城
运河
灭亡原因
1、法律严酷
2、兵役、徭役繁重
1、为政刻薄,精于搜刮
2、骄奢淫逸、滥用民力
对后朝影响
1、汉承秦制
2、汉接受秦亡教训,休养生息
1、唐承隋制
2、唐接受隋亡教训,贞观之治
教学后记: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
①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
②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能力培养
①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以前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教材重点、难点:
1、重点是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2、难点是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用投影仪出示以下材料: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受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上述材料表现了唐太宗一种什么品质?他统治的时候唐朝出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点评后总结:正是由于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 篇五: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教案
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
〖内容标准〗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要求学生知道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的主要史实,如派遣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开发河西、西南夷、东胡等地区,铸五铢钱,兴修水利工程,弘扬儒学,举办太学等基础知识; ②了解年号和古代纪年的换算方法。
2.能力培养
①通过引导学生整理、分析、归纳汉武帝稳固大一统局面以及发展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措施,培养学生整理、分析、归纳历史知识和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让学生上台讲述相关的历史小故事,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在经济发展、政权稳固和军事力量强大基础上取得的,战争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以安定,生产得到发展。
②使学生懂得,国家的强盛既要靠政治稳定和军事实力,也依靠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③汉武帝年间由秦始皇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西汉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教学要点〗
1.重点 汉武帝时期稳固大一统局面的努力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2.难点 如何正确、准确地评价汉武帝一生的功过。
〖教学建议〗
1.稳固大一统局面
①帮助学生认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稳固,对边疆的开拓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北击匈奴,河西屯垦,西南开边,东北势在拓展,西汉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与管辖,加强了民族间的联系,也使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②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述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的小故事,既能激发学生广泛阅读课处读物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学到古人居功不傲的优秀品质,受到为国忘私的传统美德教育。 ③基础较好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评价西汉同匈奴的战争?从战争的目的和作用分析,西汉对匈奴的战争是正义战争。但必须向学生说明,西汉同匈奴的关系,是国内民族之间的关系,尽管汉匈两族统治者间有较大的战争,但两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还是十分频繁的,如通过“通关节”互相交换货物,匈奴的牲畜和皮毛注入汉朝,汉朝的丝绸和食物注入匈奴。为此民族融合、各民族间友好相处是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④应向学生说明,河西走廊成为古代中国重要的交流通道,汉武帝是关键的历史人物。为击败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中原王朝首次在河西设郡(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西汉对西域的经营,是古代中国开发大西北的第一步。 ⑤如条件允许,可将秦汉时期的匈奴关系进行如下梳理:
时期 政策 具体内容
(略)
⑥关于西汉同“西南夷”的关系,应向学生介绍汉朝西南夷所指称的地区和对象。并提问:“夜郎自大”成语的由来,在讲述西汉王朝开发西南的同时,可联系现实向学生简介西部大开发。
⑦
措施 北击匈奴 河西屯边 西南开边 东北拓展
内容 (略)
2.经济与文化措施
①结合课文插图,向学生说明王铢钱的铸造是国家铸币的开始。学习基础好的学校,可适当补充五铢钱的由来,以加深学生对五铢钱的认识。
②在地图上指出战国秦汉时期关中著名的水利工程,并列表说明:
水利工程名称 水利工程地点 水利工程功效
都江堰 成都以北,灌县境内 防洪、灌溉田地300多万亩
郑国渠 咸阳附近 灌溉田地400多万亩
六辅渠 郑国渠上游南岸 灌溉高地田亩
白 渠 郑国渠的南面 灌溉田地
黄 河 以后80多年中,黄河没有发生过大水灾
可适当介绍《史记? 河渠书》中有关汉武帝兴农治水的史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利建设是国家的百年大计。
③如条件许可,讲述汉武帝弘扬儒学、举办太学时,可行当补充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等知识以及长安太学和规模和教学方式等,让学生对古代教育略知一二。 ④讲完“轮台罪已诏”后,引导学生回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措施,结合汉武帝的政绩,再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秦始皇汉武的比较讨论,还可将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与汉武帝进行比较,让学生懂行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的原因,从而对汉武帝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⑤引导学生比较秦朝与西汉疆域的四至,说明西汉是当时世界上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国家之一。
措施 铸造钱币 兴修水利 重视经书 建立太学
内容 下令废半两钱,必铸五铢钱 开凿六辅渠和白渠,治理黄河 重视经书的重写,鼓励各献书 设置五经博士,给博士配置弟子,办太学
3.年号和古代纪年方法
①介绍年号的演变与发展历史,如条件允许,可适当补充介绍“谥号、庙号、尊号”等知识。()
②有关漏壶计时,可利用插图向学生介绍其原理及功能,并指出:课文插图中的漏壶是至今出土最完整而又有纪年的漏壶。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约2分钟)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