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欽定四庫全書
御定孝經注
大學士蔣赫徳恭纂
開宗明義章第一 開一經之宗本 明五孝之義理
仲尼居曾子侍 仲尼孔子字居謂閒居曽 子孔子弟子侍謂侍坐 子曰先王有
至徳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古 者
稱師為子先王謂先代聖王也徳者人生所得于天之 性至徳謂盡性之羙造其極而無加也道者人所共由
事物當然之理要道謂窮理之至舉其一而該衆也順 天下謂順天下之人心因其固有而無所强也上下謂
自天子至于庶人也孔子言古先聖王有至極之徳切 要之道以順天下而天下之民亦皆各得其心相親相
睦上下尊卑無所怨尤此極隆之治也汝知之 乎盖孔子欲明孝道之大而先發端以問之也 曾子避
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參曾子名禮師有問則避席 起答曾子聞孔子之言甚大
且深故瞿然起敬避席立對言 參不通敏何足以知此義乎 子曰夫孝徳之本也教
之所由生也 孔子因曾子之對遂告之以至徳要道非 他即孝是也孝乃仁之本原仁乃心之全
徳仁主于愛而愛莫切于愛親故曰徳之本本立則道 生自然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舉天下之大無一物
不在吾仁之中無一事不自吾孝中出故曰教之所由 生可見行仁必自孝始而教化由此生焉所以為至徳
要道 也 復坐吾語汝身體髪膚受之父母不敢毁傷孝之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始也 曾子起對故使復坐以孝道甚大將詳以告之也 始謂孝之根基也人子愛親必自愛身始盖一身
之四肢髪膚皆父母之與我父母全而生之子當全而 歸之朝乾夕惕不敢毁傷是為孝之根基故曰始也
立身行道掦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終謂孝之 完備也言
不敢毁傷祗是不虧其體必湏成立此身力行此道使 善名掦于後代後之人稱其善而推本其父母之賢是
光顯其父母也而後 孝乃完備故曰終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
身 孝本愛親故以事親為始移孝可以作忠故以事君 為中忠孝道立方謂之掦名顯親故以立身為終
大雅曰無念爾祖聿修厥徳 大雅詩文王之篇周公追 述文王之徳以告成王者
夫子引此以見為人子孫當念其? 宗而聿修其徳則孝之道始可盡也
天子章第二 此章言天子之孝天子 至尊故居五孝之首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愛者仁 之端敬
者禮之端惡者愛之反慢者敬之反孔子首言天子之 孝以為天子以天下事親全在以兢業之心盡愛敬之
道愛親者必能
博愛不敢惡于人敬親者必能廣敬不 敢慢于人推是以行則我所以愛人敬人者各得其宜
而人之愛我敬我 者亦無所不至矣 愛敬盡於事親而徳教加於百姓刑
於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愛親以及人之親則天下之人 愛我而皆愛吾親矣敬親以及
人之親則天下之人敬我而皆敬吾親矣愛以天下愛 之至也敬以天下敬之至也豈非愛敬盡於事親乎天
子者天下之表也上行則下傚君好則民從我之愛既 盡則人亦興于仁而各愛其親我之敬既盡則人亦興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于禮而各敬其親矣如是則百姓之衆四海 之大同歸于孝矣此天子之孝所以為大也 甫刑云一
人有慶兆民頼之 甫刑即書經吕刑篇一人謂天子兆 民謂百姓四海孔子引吕刑之言謂
一人有愛敬之善則兆民皆仰頼之 以見天子念天下之孝以為孝也
諸侯章第三 此章言諸侯之孝 兼公侯伯子男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 在上在一國 臣民之上也
費用約儉謂之制節慎行禮法謂之謹度諸侯謂一國 之君其位高矣高者易危若能不以尊自驕位雖高不
至于危享一國之賦其財滿矣滿則易溢若能制節以 謹守侯度財雖滿不至於溢是知貴不與驕期而驕自
至富不與侈期而侈自 生諸侯固當戒之也 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
不溢所以長守富也 居高位而不危則不以陵傲召禍 而致卑替其位可長居矣財充滿
而不溢則不以僣侈費財而致虚耗其富可 長有矣盖言不危不溢其道行之可乆也 富貴不離
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諸侯之孝也 社 土
神稷榖神列國皆有社稷其君主而祭之諸侯之社稷 民人皆祖宗受之于天子而傳之子孫者故上承天子
下撫國人必小心慮患長守富貴不離其身然 後能保守社稷而民人和悦此諸侯之孝也 詩云戰
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氷 詩小雅小旻之篇引此以 見為諸侯者常湏戒懼如
臨淵恐墜履水恐?方能 不危不溢以盡其孝道也
卿大夫章第四 此章言卿大夫之孝卿與大夫 不同而合言之者其行同也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
之徳行不敢行 法服謂先王所制章服各有品秩也法 言謂禮法之言徳行謂道徳之行卿大
夫事君從政承上接下服飾言行須遵禮典非法服而 服之是僣服非法言而道之是妄言非徳行而行之是
偽行三者皆于孝道有虧 故敬慎守之而不敢違也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
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
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
是故其不敢之心不言則已言必守法不行則已行必 遵道口之所言身之所行皆遵道法故無可擇言之多
雖滿天下既有禮法自無有率口之過失行之多雖滿 天下既有道徳自不招人之怨惡矣盖三者之中言行
猶為切要故重 言以明之也 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盖卿大夫
之孝也 三者即服言行是也禮卿大夫立三廟以祀先 祖必三者無虧然後能保守宗祀卿大夫之孝
當如 是也 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詩大雅蒸民之篇一人 謂君也引此以明為卿
大夫者能早夜不惰敬事其君則戒 懼之心常存自無三者之失也
士章第五 此章言 士之孝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士 始
升公朝離親入仕家修而廷獻之故言取于事父之行 以事母則愛母與愛父同取于事父之行以事君則敬
君與敬父同子未嘗不敬母也而愛先之母以鞠育而 愛厚也然充其愛母之心承歡色養不敢少違母意非
敬乎臣未嘗不愛君也而敬先之君以尊高而敬生也 然揆其敬君之心奔走服勤不忍少負君恩非愛乎總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之愛敬皆出于誠心其自然之性情有如此者 故分言以明其真摰之極而其理未嘗不兼具也 故母取
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此言事父之道兼愛敬 也為臣子者於君於父
母其愛敬之心原無分别惟親至則敬不極盖言情親 而禮節儀文之恭自少非謂不敬也尊至則愛不極盖
言心敬而左右依戀之時不多非謂不愛也惟父則得 朝夕奉養與母同奉教秉命與君同故云事父之道兼
愛敬者正以明愛敬之真心 俱有其極無少虚偽之義 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
長則順 士初離膝下方登仕籍或未盡知事君事長之 道然而愛敬父母者所謂孝也以此孝道事吾
君則不忍欺君之心即愛親之孝也不敢慢君之心即 敬親之孝也為人臣而至于不忍欺不敢慢者不謂之
忠也可乎長謂卿大夫也以事父兄之敬用之事長則 此心常存謹畏自不至有驕陵之心悖慢之行而同寅
恊恭以為師法可謂順矣究 之忠順皆本于事親之孝也 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
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上兼君長而言 士亦得立宗廟
祀其先祖言能合忠與順而不失其道以事君與長則 君諒其忠卿相樂其順然後能保其俸廪之禄官爵之
位而永守祖先之祭祀盖士無田則不祭 故禄位與祭祀相關而士之孝當如是也 詩云夙興夜
寐無忝爾所生 詩小雅小宛之篇所生謂父母引此以 見為士者當小心勉力早起夜眠求無
辱其父母而無辱之道 則在于忠順不失也
庻人章第六 此章言庻 人之孝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 庻人服田力穯舉農畝之事順四 時之氣春氣發生則當耕種夏氣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長養則當芸苗秋氣收歛則當割穫冬氣閉塞則當盖 藏推之凡事而必順時此用天道也分别山林川澤邱
陵墳衍原隰五土之高下隨其地之宜産者而播種之 此分地利也不順天道則先時後時而物無以生不辨
地利則終日勤動而物終不成二者 皆得則生植成遂衣食自然充裕矣 謹身節用以養父
母此庻人之孝也 衣食既足仰足以事父母而父母安 之即俯足以育妻子而樂我妻孥父
母之心亦用慰也然凡人之情稍充裕則多生事尤必 謹身守法不敢放縱以逺恥辱罪戾而不遺父母之憂
且財有餘則易耗費又當省儉用度不敢奢侈公賦既 完私用不窘以無闕二親之奉如此養其父母不徒口
體之養即謂之養志亦可 庻人之孝誠當如是也 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
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上自天子下至于庻人雖有 尊卑之分其根于一本之天
性則一也孝雖有五等之别其所以各盡其道以抒其 不能自己之情則一也若心欲行孝則隨所處而皆可
以自盡盖自有身以後無日非為人子之日則無日非 常盡此孝道之時豈有乆暫之殊姑待之日而以力不
及為患者此必無之理也為人子者貴賤貧富 皆當自勉不可以所遇不同而生怠緩之心也
三才章第七 此章言孝道之大及本孝立 教之義天地人謂之三才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民之行也 曽子平日以保身為孝不知孝之通于天下 無限尊卑故聞夫子之言始知孝道之大遂
歎美之而夫子遂言民性之孝原于天地天之三光有 度而以生物覆幬為常故曰經地之五土有性而以承
順利物為宜故曰義得天之性為慈愛得地之性為恭 順是即孝也孝為百行之首人所當常行者故曰民行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由是觀之孝合三才以為大在天為 經在地為義在民為行其實一理也 天地之經而民是
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
成其政不嚴而治 凡民生于天地之間禀天地之性天 地既具此經常之理人法天地亦當
以此為常行也夫民自初生以来皆知愛親愛親之心 即孝也然此愛親之心有不知其然而然者窮之而無
原執之而無體用之而無盡廣大而無際豈非天地之 經乎但民不能自法天地全頼聖人倡之聖人則天之
明承三光紀四時而民皆出作入息始知夙興夜寐無 忝爾所生因地之利
辨五土播百穀而民皆耕田鑿井
始得晨羞夕膳敬養無違是統因夫天地自然之道以 順天下人民孝養愛敬之心而立之政教實聖人之事
也惟其政教既順于人心是以人皆樂從教則不待肅 戒而自成政則不待威嚴而自治其化之神有如此者
是益知孝者天性之自然人心所固 有聖人之政教所以云順天下也 先王見教之可以
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徳義
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争道之以禮樂而民和
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政教皆可以化民而本孝之 教其化尤神先王知此教本
於天地易於化民也是故以身先之人君愛其親而推 此愛親之心以博愛其民民皆法則之施由親始無有
遺棄其親者矣陳説德義之羙以感動民心民皆興起 于躬行而無有甘于自棄者矣又身行敬譲以率先天
下而民皆讓路讓畔無有陵競之行矣復導民以禮正 其身而節其行導民以樂平其心而怡其情禮樂兼備
内外交養民皆和順親睦而無乖戾之心矣又示之以 善之當好惡之當惡好則有慶賞惡則有刑威民遂知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有禁令而不敢犯矣凡此者皆因天地以順天下 之事而教化之捷應如此又何疑于孝治之大也 詩云
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詩小雅節南山之篇師尹周太師 尹氏也引此謂師尹不過大臣尚
且為民瞻望况有天下者以身行教化又何難于化民 成俗乎由是而知教明于上化行于下觀感興起之益
良匪 淺也
孝治章第八 此章言由孝 而治之義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
况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懽心以事其先王 此 言
天子之孝治也昔者明哲之王以孝道而治理天下也 推其愛敬之心至于附庸小國之臣尚不敢遺忘以闕
其禮况于公侯伯子男五等之君乎以此之故舉天下 萬國之衆而皆得其懽悦之心尊君親上同然無問人
心和而王業盛社稷靈長而宗廟奠安以此奉事其先 王則孝道至矣夫子所以首稱明王而言其不敢者盖
即不敢惡慢于人之心也明王聨天下為一身大國小 國之君臣是吾四肢百體也億兆之民是吾髪膚也鰥
寡?獨顛連無告者是吾膚理之痌瘝而不寧者也明 王不敢遺小國之臣即不敢忽邱民侮鰥寡虐無告何
也所以敬吾身也敬吾身所以敬吾親矣故天下之人 莫不尊親所謂以天下尊養者也夫堯舜之道孝弟而
已然以欽明温恭開萬國治道之源 可見孝道即治道統不外此一敬爾 治國者不敢侮於
鰥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 此 言
諸侯之孝治也諸侯法天子而以愛敬治其國尚不敢 慢
于無妻之鰥無夫之寡况知禮義之士與効力之民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乎以此之故所以得百姓之歡心而和其民人保其社 稷矣以此而事其先君豈非孝道之大者乎盖不敢侮
鰥寡即不驕不溢之極得百姓 之歡心即長守富貴之本也 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
而况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 此言卿大夫 之孝治士庶
亦可推而知也卿大夫以孝治其家者推其愛敬之心 下及於臣妾之疎賤者尚不敢少失其心而况于妻子
之親且貴乎以此之故無貴無幾無親無疎皆得其歡 心而可以事其父母矣盖君子之道莫大乎孝孝之本
莫大乎順親故仁人孝子欲順乎親必先于妻子不失 其好兄弟不失其和以至一門之内上下尊卑秩然雍
睦然後可養父母之志而 無違也治家者可不慎乎 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
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
孝治天下也如此 天子諸侯卿大夫以孝治天下國家 而皆得其歡心以事其親誠如是也
親生而存則安其養而心志康泰非徒甘?之具也親 歸而鬼則享其祭而神明咸格自覺神氣之易感也總
由于心志之素安所以神氣之易感也是以普天之下 和氣洋溢蕩蕩平平無乖戾之氣則水旱疾疫之災害
自然不生無陵悖之行則盗賊干戈之禍亂自然不作 盖以天子身率于上諸侯以下化而行之人人盡孝則
心和氣和而天地之和應之也明王之躬行愛敬而神 人上下靡不咸悦神效如此豈非孝治之極隆者乎
詩云有覺徳行四國順之 詩大雅抑之篇引此言天子 有明大之徳行則四方之國
皆順從之盖天子以至徳要道順天下四方皆感之而 無不順乃理勢之必然孝治之所以易于化民也
聖治章第九 此章言聖人 治世之要道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徳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
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 曽子既聞孝治之大極至之 效以為政教之隆皆本于徳
故問聖人之徳果無以加于孝乎夫子以為天以陽生 萬物地以隂成萬物天地之生成萬物者雖以隂陽之
氣然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人與物均得天地之氣以 成形禀天地之理以成性物得氣之偏其質蠢人得氣
之全其質靈是以人能全其性則以天地參為三才而 物不能也故天地之性惟人為貴而以人之行言之則
莫大于孝何也人之所以貴者以此性也性之徳為仁 仁為人心之全徳主于愛而愛莫切于愛親故人之百
行以孝為先能孝即仁人仁者 必孝此所以行莫大于孝也 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
大
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 孝之大無所不至而莫大于 尊敬其父尊敬之禮無所不
至而莫大於以父配享上天惟天為大至尊無對而以 已之父配之則尊敬之者至矣仁人孝子愛親之心雖
則無窮而立經陳紀制禮之節原自有限謂父為天古 今所同求其盡孝之大而得自遂其心行以父配天之
禮者則始自周公故曰其人也盖自武王有 天下之後周公始制此禮以尊其父文王也 昔者周公
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
海之内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徳又何以加於孝乎
郊園丘祭天也后稷周之始祖也宗祀謂别立一廟為 百世不祧之宗也明堂天子布政之宫也其制後為室
前為堂室幽暗堂顯明享人鬼尚幽故于室祀天神尚 明故于堂上帝即天也郊則尊之而曰天以形體言也
堂則親之而曰上帝以主宰言也配天謂冬至祀天于 圜丘以始祖后稷配享也配上帝謂季秋於明堂祀上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帝以文王配享也周公輔成王制禮作樂以萬物本乎 天文武之功本乎后稷因祭天于郊乃尊始祖后稷以
配天萬物成形于帝人成形于父因祭上帝于明堂乃 尊父文王以配上帝此報本反始之禮所以為治天下
之大經也周公之尊其祖父者如此是以徳教刑于四 海之内為諸侯者各以職分所當然咸來助祭敬供郊
廟之事矣孝徳之感人至此之極由 是觀之聖人之徳誠無以加于孝也 故親生之膝下以
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
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此承上言聖 人之徳無加
於孝而聖人之教人以孝亦非有所强拂也凡人親愛 之心生于童?當嬉戯于父母膝下之時便知親愛父
母比及稍長漸知禮義則其奉養父母也日加尊嚴于 一日此人之本性良知良能也而聖人之敬因其日嚴
之心而教之以敬恐其狎恩恃愛而易失于不敬也因 其親之心而教之以愛恐其尊敬過恭而至于踈也夫
愛敬無所待教而此言教愛敬者樂記曰禮者為異樂 者為同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是愛深而敬薄
也禮勝則離是嚴多而愛少也不教敬則不嚴不和親 則忘愛愛敬雖人性所同具聖人恐其溺欲而?本故
教之也然亦不過啓其良心因其本性非有所待于外 也故其教則不待肅而自成其政不待嚴而自治以其
所因者愛敬之本 心天性之因有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
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 父子之道其親也 天性然也雖有强
暴之人見子則憐至于襁褓之兒見父則笑果何為而 然哉此父子之道所以為天性而不可觧也父慈子孝
乃天性之本然加以日嚴
又有君臣之義然亦天分之 自然也夫人子之身氣始于父形成于母其體本相連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續從此一氣而世世接續為親之枝上以承祖考下以 傳子孫人倫之道至親之續孰大于此惟其至親也所
以至尊易曰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母既為我 之親又為我之君而臨乎其上則恩義之厚孰重于此
此愛敬之心所 以不能自己也 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徳不
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
在於善而皆在於?徳雖得之君子不貴也 徳主愛禮 主敬愛敬
之心原于一本故必愛敬其親而後推以愛敬他人者 則于徳禮不悖而謂之順若不愛敬其親而先愛敬他
人則于徳禮也悖矣悖則謂之逆立教者將以順示則 而先以應順者而逆行之民又何所取法乎夫順則為
善而吉逆則為不居于善而皆居于?徳舍愛敬之善 行就悖逆之?徳雖或得志而為民上君子不貴也
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徳義可尊作事可法
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
而象之故能成其徳教而行其政令 君子則順而不逆 所貴者推愛敬其
親之心以及他人則本原之地先正故其愛敬之心發 之而為言必思可道而後言言無不信矣愛敬之心措
之而為行必思可樂而後行行無不悦矣由此而立徳 行義不違正道故可尊由此而制作事業動得物宜故
可法推之于容止則威儀必合規矩而可觀推之于進 退則動静不違禮法而可度如是則立身行道處世接
物之間無非愛敬即無非徳禮以此臨御其民民皆視 其威如神明儼然人望而畏之親其徳如父母藹然咸
慕而愛之法其端範而日思倣象之上順以率下下順 以效上故徳教成而政令行又何待于嚴肅哉是章前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言人人皆有此愛敬之心而聖人獨能自盡後言聖人 因皆有此愛敬之心而教之使各隨分自盡由是觀之
聖人之徳無加 于孝益明矣 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詩曹風鳲鳩 篇引此以見
淑人君子威儀不差為 人法則者皆本于孝也
紀孝行章第十 此章紀孝子事親之行 有當盡者五當戒者三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
其憂?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人子能事其親而稱孝者於平居之時當致其恭敬起 居飲食必加?謹如昏定晨省出告反面夔夔齋慄者
是也奉養之時當盡其歡樂承顔順志無所拂逆所謂 有深愛者必有和氣婉容是也父母有疾則當盡其憂
豈惟醫禱必備湯藥必
親如行不翔言不惰色容不勝 衣不觧帯者是也若親?亡則盡誠盡禮擗踊哭泣終
其哀情若春秋祭祀則誠敬齊戒防其嗜欲訖其邪物 致其嚴肅備此五者則生事?祭無一不盡其愛敬之
心然後能盡事親之道也夫人之一身心為之主士有 百行孝為之原為人子者誠以愛親為心而不?事親
之孝常有以致其敬則敬存而心存遇飬則樂遇病則 憂遇?則哀遇祭則嚴然則五者尤當以致敬為要也
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争居上而驕則亡
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争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
之飬猶為不孝也 事親者既有五要又有三戒居人上 則當莊敬以臨下而不可驕為人下
則當恭敬以事上而不可悖亂在醜類則當和順處衆 而不可争忿盖善事親者常以父母為心謹慎持躬不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敢有一毫之失則驕亂争三者其所必無也非然者居 上而驕矜自持則危亡之禍隨之為下而恃亂不馴則
刑辟之罪及之在醜而争忿不平則兵刅之害加之矣 以上三者皆危身取禍憂及其親之事于守身安親之
道未有當也若不能除雖日用三牲之養不可謂不厚 矣然終必毁傷身體遺父母憂汚累名行為父母辱不
可謂之孝也可見孝不徒在口腹之 養而貴在守身為人子者可不戒哉
五刑章第十一 此章言五刑以不孝為 大盖明刑所以弼教也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 五刑墨劓剕宫 大辟也五刑之
屬其條有三千之多而罪之大者莫過于不孝盖刑以 紏不孝之人則民皆上徳而無不孝之子是教典資于
刑 也 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
道也 人生莫大于君親道法莫尊於聖人君者臣下所 禀命而恭敬以從之者也乃敢要脅之是無上也
聖人制禮作樂傳之萬世而共遵者也乃敢非毁之是 無法也為人子者當行孝道以事二親天理人倫之極
則也而敢非毁之是無親也夫人之一身君治之師明 聖道以教之父母生之所謂民生于三也若不忠于君
不則于聖不愛于親三者有一于此皆罪惡之極大亂 之道也刑必加之而不孝之罪與要君非聖等故罪莫
大于不孝也孝足以治不孝 足以亂孝之所關誠重矣哉
廣要道章第十二 此章廣言首 章要道之義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
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治平之道莫先乎教 教民之道必順其心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故教民相親相愛無有善於事親之孝者以孝為親愛 之本也教民有禮而順莫有善于悌者以悌乃
禮順之
首也君徳因樂而章欲轉移民風變易民俗莫善于樂 以其感最神而和人心也名分因禮而辨欲安上之位
而下以治民莫善於禮以其辨上下而定民志也夫孝 弟禮樂皆教民之道然弟者孝之易行者也禮者節此
者也樂者和此者也四者舉其要而言之實一本 也然則聖人所以為教之道誠約而易操也哉 禮者
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悦敬其兄則弟悦敬其君則
臣悦敬一人而千萬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衆此之謂
要道也 前言孝悌禮樂皆可教民至此又申言禮教之 功效也禮以敬為主禮非敬不生則敬者禮之
本所以行孝也父母於子一體而生愛易能而敬難盡 其所以有序而和者未有不由于敬而能之也故由其
效而推言之上自敬其父而天下之為弟者皆悦以事 父上自敬其兄而天下之為弟者皆悦以事兄上自敬
其君而天下之為臣者皆悦以事君是敬止一人而悦 乃千萬人敬者至少而悦者至衆所持者至約而天下
之道已該括而無遺矣盖敬父敬兄敬君之心原人心 之所同具所以君好民從舉一而包萬者其本一也天
下國家本于身身本于親事親孝則九族睦而四海凖 故立愛自親始立敬自長始達之天下各親其親各長
其長而天下平守約而施博 邇可逺在兹故曰要道也
廣至徳章第十三 此章廣言首 章至徳之義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
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君子之教 人以孝非
必家至而戸到日見而面命之也固有本原又在于施 之得其要爾教之以孝使凢為人子者皆知盡事父之
道是即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矣教之以悌使凡為 人弟者皆知盡事兄之道是即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
者矣教之以臣使凡為人臣者皆知盡事君之道是即 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矣盖致一身之敬者終有限
而上行下效使人各自致其敬者斯無窮也總以因其 至性而感之一順立而天下大順又何待家至日見而
後為 教也 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徳其孰能順民如
此其大者乎 詩大雅泂酌之篇言君子以和平樂易之 道化民成俗故宜為天下蒼生之父母也
夫子既引此詩又言若非至徳之君孰能順民心而行 教化如此其廣大者乎極言以贊至徳之無以加也
廣揚名章第十四 此章廣言首 章掦名之義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 君子能孝者也以 孝作忠忠者孝之
推也故能為孝子必知其能為忠臣君父一天 也忠孝一本也人臣有一毫之不忠者非孝也 事兄悌
故順可移於
長 孝則必悌以弟作順順者弟之推也故 能盡弟道必能敬事長上盖兄與長之
親疎雖有不同而倫與序則相等也故待長上 有凌悖之行者必其家庭失同氣之和者也 居家理
故治可移於官 孝悌則家事必理家事既理即可移于 居官而官事以治治官者理家之推也
故易曰家道正而天下定矣由是 觀之何有于一官所治之事也乎 是以行成於内而名
立於後世矣 誠如是則行成於内達于外不惟光顯一 時而名既立矣必垂于後世所謂掦名顯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親者信矣是知欲立名者必求其實實 則在于篤於行孝弟而無待于外者也
諫諍章第十五 此章言臣子當諫 諍以盡忠孝之義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
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 愛出於内 慈為愛體
敬生於心恭為敬貎生則安親而不遺親之憂殁則? 名而不遺親之辱凡若此義夫子于前章言之詳矣故
曾子言既聞命也又以事親有隐而無犯似乎宜從父 之令而無所違逆方謂之孝故疑而問之而夫子則言
苟有非而從則理所不可故再言以深警 之以見以從令為孝者是陷父于非道也 昔者天子有
争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争臣五人雖無
道不失其國大夫有争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
争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争子則身不?於不義 此 言
諫諍之不可闕也臣之諫君子之諫父自古攸然天子 之臣多矣凡為臣者皆當諫諍就中得真能諫諍者七
人焉則讜議日聞忠言時獻即有闕失不惮再三陳告 斯救正之益甚多故能不失其天下也言七人者見天
下至廣天子之事至多一日二日萬?善則億兆?其 福不善則宗社受其禍一有所失則關係于利害安危
者不小而七人之少尚足以保之于不失諫諍之功其 大如此非以七人為定數也至于諸侯有一國存亡之
足慮國雖小于天下事雖簡于天子然舉動之間一有 過差則一國之仰頼于君者何在也故有諫諍之臣五
人則?愆紏謬格其非心亦可以保守土地人民於不 失也大夫則有治家之責家雖不可與國等而非禮非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義馴至禍敗一家之關係于其身者亦無異也故有諫 諍之臣三人早夜箴規陳説可否則可以保守其家也
士雖無諫諍之臣苟有忠告善道之争友則徳業相勸 遇失相規身之所行無非美善而令名隨之矣父有苦
口?諫之争子則愛敬所積天性所感有以諭親于道 豈至惑于非道任意行之而竟陷于不義之地乎觀此
而知君臣父子朋友之間
納諫受諍之益如 此其大而敬君安親取友之道不外于此也 故當不義
則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當不義
則争之從父之命又焉得為孝乎 此承上言若有不義 之事則天下國家所
關至大為人子者至情不能自己必起敬起孝積誠以 感動之見志不從又敬不違三諫不聴則號泣而隨之
至于必從而後已非謂一言即止毫無關切之意也為 人臣者情義有所難釋必披陳利害明切以勸止之倘
有不從必湏極諫或引古以喻今或委曲以獻納必至 于從而後己非以一言塞責自沽敢諫之名也為臣子
者平居既盡其愛敬之誠心當不義又必盡諌諍之情 分若為子而徒知從父之令則竟?父于不義矣故曰
焉得為孝甚言 不可不争也
感應章第十六 此章言孝弟 感通之事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
?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易曰乾天也故稱 乎父坤地也故稱
乎母父有天道天以至健而始萬物則父之道也母有 地道地以至順而成萬物則母之道也王者繼天作子
父事天母事地父母天地本同一體故事父之孝可通 于天事母之孝可通于地明王事父既能孝則于事天
--------------------------------------------------------------------------------
鄭州大學圖書館 獲授權使用本產品內所含的文字及圖片,以作學術研究及參考之用。任何人士不得將本內容作商業用途,或轉讓、出售、租借全部或部分內容。本公司將保留一切法律追究的權利。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也能明其經常之大矣事母既能孝則于事地也能析 其曲折之詳矣推孝為弟而宗族長?皆順于禮則凡
上下尊卑皆化而治無一不順其序則人道盡善矣夫 孝而至于事天地能明察則天時順而休徴應地道寕
而萬物成神明之佑于是乎彰矣 明王孝徳感通之神孰大于此乎 故雖天子必有尊也
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親也修
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 孝弟之通于天 地神明如此故
雖天子至尊尊無二上而必有尊于天子者盖父也天 子至尊固莫之敢先而必有先于天子則兄也即至伯
叔諸兄亦皆祖考之遺亦必推愛敬之心以禮遇之也 至于宗廟之祭必致其敬事死如生不敢有一毫之不
誠是不忘其親也然必修持其身謹慎其行恐萬一有 失辱先祖而毁盛業也夫孝至于宗廟致敬則洋洋乎
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祖考來格享于克誠鬼神之徳 于是乎著矣明王孝徳感通之神又孰有大于此乎
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孝之大至于 天地鬼神相
為感應則徧天地之間孝道洋溢神人無間上下和悦 盖孝悌既臻其極則至性自然通徹于神明徳教自
然
光顯于四海逺近幽明無所隔礙孝徳感通之大至于 如此所謂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也至矣無以
復加 矣 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詩大雅文王 有聲之篇引
此以見天下四方雖至廣大此心此 理無不同者則無所不通之意明矣
事君章第十七 此章廣言中 於事君之義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羙匡
--------------------------------------------------------------------------------
鄭州大學圖書館 獲授權使用本產品內所含的文字及圖片,以作學術研究及參考之用。任何人士不得將本內容作商業用途,或轉讓、出售、租借全部或部分內容。本公司將保留一切法律追究的權利。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内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 倫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君
子之事君上也進見於君必思竭其忠愛之心知無不 言言無不盡嘉謨嘉猷入告我后以至盡其職守直其
操行致身受命無一非盡忠之道也既見而退則思已 之職業或有未盡身之闕失或有不修必思補之計無
過差而後能自安恐己身之不正無以感動于君也至 于君有美意善事則將順而成之惟恐不及君有未善
之處則匡救而正之惟恐彰著盖忠臣之事君如孝子 之事親先意承志迎機致力一念之善則助成之無使
優?不决阻遏而中止也一念之惡則諫止之無使昏 蔽不明遂成而莫救也陳善閉邪慮之于早防之于豫
戒于未然止于無迹若必以犯顔?諫盡命守死而後 為忠未若防?杜漸為忠之益也若非君子進則而從
退有後言激君之怒以取高名謗君之非以明已潔故 臣心偽巧而君愈疑且厭之上下相疾何得為忠乎惟
君子忠愛出于至誠則上心洞鑒下以忠事上上以義 接下君臣同徳如父子之一氣元首股肱之一體君享
其安臣獲其榮是以君 臣上下自然相親也 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
藏之何日忘之 詩小雅隰桑之篇引此言臣心愛君身 雖在逺而不自謂逺盖愛君一念出于
至誠恒藏于中心無日暫忘也使非本于孝者何以能 忠于君若是也為人臣者必如此事君始可為忠臣始
能盡為子之孝故 曰中于事君也
?親章第十八 此章言孝子慎 終追逺之事
子曰孝子之?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
聞樂不樂食?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孝子于父母生成 之恩昊天罔極一
--------------------------------------------------------------------------------
鄭州大學圖書館 獲授權使用本產品內所含的文字及圖片,以作學術研究及參考之用。任何人士不得將本內容作商業用途,或轉讓、出售、租借全部或部分內容。本公司將保留一切法律追究的權利。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旦不幸而居親之?思吾之一身父母生之本同體也 存殁頓異恩育暌離哀痛之極不能自已?于聲為哭
其哭也氣竭而息聲不委曲動于貌為禮其禮也稽顙 觸地不修容儀出于口為言其言也直無餘詞不為文
飾至于衣服之美有所不安故服縗麻悲哀在心故聞 樂之和有所不樂食味之?不知其甘故疏食飲水縂
以孝子之心惟痛念親之舍我而去言動之間耳目之 娯口體之奉自無斟酌之心也然此六者皆孝子哀痛
之真情出于自然 非勉强而為之也 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毁不?
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 禮三年之? 水漿不入口
者三日三日之後不妨飲食教民無以哀死而傷已之 生則愛親出于天性若哀毁而至于傷生則反至于?
性禮所謂不勝?比于不慈不孝是也故雖毁瘠而不 使至于?性此聖人之政所以全天下之孝也至于三
年之?天下達禮不得過亦不得不及也孝子之情無 盡聖人立制止于三年使人知有終竟之時也此皆聖
人因人情而節文之 無賢愚貴賤一也 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
而哀慼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為
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 親之始亡也為 之棺以藏體槨
以附棺衣衾以周身然後舉而歛之必盡其心也其朝 夕奠也陳列簠簋而不見親之存則哀傷痛慼之必致
其誠也其將葬而祖餞也不忍其親之去女擗男踊相 與號哭涕泣而盡哀以徃送之至于為墓于郊不可苟
也則必卜其墓穴塋域得吉而葬之務求其安固也以 上四者皆慎終之禮也為廟于家必有制也則依制立
廟三年?畢遷主于廟始以鬼禮而享之使神有所依 也寒暑變更益用増感必有怵惕悽愴之心春秋祭祀
--------------------------------------------------------------------------------
鄭州大學圖書館 獲授權使用本產品內所含的文字及圖片,以作學術研究及參考之用。任何人士不得將本內容作商業用途,或轉讓、出售、租借全部或部分內容。本公司將保留一切法律追究的權利。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因時而展孝思不?親也 以上二者皆追逺之禮也 生事愛敬死事哀慼生民之
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孝子之事親 于其生也盡
愛敬之道于其死也盡哀戚之情生民之本孝為之先 于是而盡矣養生送死其義最大于是而備矣孝子事
親之道亦于是而終矣夫孝之大至于生死始終無所 不盡其極于膝下親嚴之性始為完足于天經地義之
理始相貫通于徳教政令之化始能暢遂謂之徳之本 而教所由生又何疑乎為人子者不可以不知也
御定孝經注
--------------
------------------------------------------------------------------
鄭州大學圖書館 獲授權使用本產品內所含的文字及圖片,以作學術研究及參考之用。任何人士不得將本內容作商業用途,或轉讓、出售、租借全部或部分內容。本公司將保留一切法律追究的權利。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欽定四庫全書
御定孝經注
大學士蔣赫徳恭纂
開宗明義章第一 開一經之宗本 明五孝之義理
仲尼居曾子侍 仲尼孔子字居謂閒居曽 子孔子弟子侍謂侍坐 子曰先王有
至徳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古 者
稱師為子先王謂先代聖王也徳者人生所得于天之 性至徳謂盡性之羙造其極而無加也道者人所共由
事物當然之理要道謂窮理之至舉其一而該衆也順 天下謂順天下之人心因其固有而無所强也上下謂
自天子至于庶人也孔子言古先聖王有至極之徳切 要之道以順天下而天下之民亦皆各得其心相親相
睦上下尊卑無所怨尤此極隆之治也汝知之 乎盖孔子欲明孝道之大而先發端以問之也 曾子避
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參曾子名禮師有問則避席 起答曾子聞孔子之言甚大
且深故瞿然起敬避席立對言 參不通敏何足以知此義乎 子曰夫孝徳之本也教
之所由生也 孔子因曾子之對遂告之以至徳要道非 他即孝是也孝乃仁之本原仁乃心之全
徳仁主于愛而愛莫切于愛親故曰徳之本本立則道 生自然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舉天下之大無一物
不在吾仁之中無一事不自吾孝中出故曰教之所由 生可見行仁必自孝始而教化由此生焉所以為至徳
要道 也 復坐吾語汝身體髪膚受之父母不敢毁傷孝之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始也 曾子起對故使復坐以孝道甚大將詳以告之也 始謂孝之根基也人子愛親必自愛身始盖一身
之四肢髪膚皆父母之與我父母全而生之子當全而 歸之朝乾夕惕不敢毁傷是為孝之根基故曰始也
立身行道掦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終謂孝之 完備也言
不敢毁傷祗是不虧其體必湏成立此身力行此道使 善名掦于後代後之人稱其善而推本其父母之賢是
光顯其父母也而後 孝乃完備故曰終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
身 孝本愛親故以事親為始移孝可以作忠故以事君 為中忠孝道立方謂之掦名顯親故以立身為終
大雅曰無念爾祖聿修厥徳 大雅詩文王之篇周公追 述文王之徳以告成王者
夫子引此以見為人子孫當念其? 宗而聿修其徳則孝之道始可盡也
天子章第二 此章言天子之孝天子 至尊故居五孝之首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愛者仁 之端敬
者禮之端惡者愛之反慢者敬之反孔子首言天子之 孝以為天子以天下事親全在以兢業之心盡愛敬之
道愛親者必能
博愛不敢惡于人敬親者必能廣敬不 敢慢于人推是以行則我所以愛人敬人者各得其宜
而人之愛我敬我 者亦無所不至矣 愛敬盡於事親而徳教加於百姓刑
於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愛親以及人之親則天下之人 愛我而皆愛吾親矣敬親以及
人之親則天下之人敬我而皆敬吾親矣愛以天下愛 之至也敬以天下敬之至也豈非愛敬盡於事親乎天
子者天下之表也上行則下傚君好則民從我之愛既 盡則人亦興于仁而各愛其親我之敬既盡則人亦興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于禮而各敬其親矣如是則百姓之衆四海 之大同歸于孝矣此天子之孝所以為大也 甫刑云一
人有慶兆民頼之 甫刑即書經吕刑篇一人謂天子兆 民謂百姓四海孔子引吕刑之言謂
一人有愛敬之善則兆民皆仰頼之 以見天子念天下之孝以為孝也
諸侯章第三 此章言諸侯之孝 兼公侯伯子男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 在上在一國 臣民之上也
費用約儉謂之制節慎行禮法謂之謹度諸侯謂一國 之君其位高矣高者易危若能不以尊自驕位雖高不
至于危享一國之賦其財滿矣滿則易溢若能制節以 謹守侯度財雖滿不至於溢是知貴不與驕期而驕自
至富不與侈期而侈自 生諸侯固當戒之也 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
不溢所以長守富也 居高位而不危則不以陵傲召禍 而致卑替其位可長居矣財充滿
而不溢則不以僣侈費財而致虚耗其富可 長有矣盖言不危不溢其道行之可乆也 富貴不離
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諸侯之孝也 社 土
神稷榖神列國皆有社稷其君主而祭之諸侯之社稷 民人皆祖宗受之于天子而傳之子孫者故上承天子
下撫國人必小心慮患長守富貴不離其身然 後能保守社稷而民人和悦此諸侯之孝也 詩云戰
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氷 詩小雅小旻之篇引此以 見為諸侯者常湏戒懼如
臨淵恐墜履水恐?方能 不危不溢以盡其孝道也
卿大夫章第四 此章言卿大夫之孝卿與大夫 不同而合言之者其行同也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
之徳行不敢行 法服謂先王所制章服各有品秩也法 言謂禮法之言徳行謂道徳之行卿大
夫事君從政承上接下服飾言行須遵禮典非法服而 服之是僣服非法言而道之是妄言非徳行而行之是
偽行三者皆于孝道有虧 故敬慎守之而不敢違也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
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
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
是故其不敢之心不言則已言必守法不行則已行必 遵道口之所言身之所行皆遵道法故無可擇言之多
雖滿天下既有禮法自無有率口之過失行之多雖滿 天下既有道徳自不招人之怨惡矣盖三者之中言行
猶為切要故重 言以明之也 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盖卿大夫
之孝也 三者即服言行是也禮卿大夫立三廟以祀先 祖必三者無虧然後能保守宗祀卿大夫之孝
當如 是也 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詩大雅蒸民之篇一人 謂君也引此以明為卿
大夫者能早夜不惰敬事其君則戒 懼之心常存自無三者之失也
士章第五 此章言 士之孝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士 始
升公朝離親入仕家修而廷獻之故言取于事父之行 以事母則愛母與愛父同取于事父之行以事君則敬
君與敬父同子未嘗不敬母也而愛先之母以鞠育而 愛厚也然充其愛母之心承歡色養不敢少違母意非
敬乎臣未嘗不愛君也而敬先之君以尊高而敬生也 然揆其敬君之心奔走服勤不忍少負君恩非愛乎總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之愛敬皆出于誠心其自然之性情有如此者 故分言以明其真摰之極而其理未嘗不兼具也 故母取
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此言事父之道兼愛敬 也為臣子者於君於父
母其愛敬之心原無分别惟親至則敬不極盖言情親 而禮節儀文之恭自少非謂不敬也尊至則愛不極盖
言心敬而左右依戀之時不多非謂不愛也惟父則得 朝夕奉養與母同奉教秉命與君同故云事父之道兼
愛敬者正以明愛敬之真心 俱有其極無少虚偽之義 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
長則順 士初離膝下方登仕籍或未盡知事君事長之 道然而愛敬父母者所謂孝也以此孝道事吾
君則不忍欺君之心即愛親之孝也不敢慢君之心即 敬親之孝也為人臣而至于不忍欺不敢慢者不謂之
忠也可乎長謂卿大夫也以事父兄之敬用之事長則 此心常存謹畏自不至有驕陵之心悖慢之行而同寅
恊恭以為師法可謂順矣究 之忠順皆本于事親之孝也 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
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上兼君長而言 士亦得立宗廟
祀其先祖言能合忠與順而不失其道以事君與長則 君諒其忠卿相樂其順然後能保其俸廪之禄官爵之
位而永守祖先之祭祀盖士無田則不祭 故禄位與祭祀相關而士之孝當如是也 詩云夙興夜
寐無忝爾所生 詩小雅小宛之篇所生謂父母引此以 見為士者當小心勉力早起夜眠求無
辱其父母而無辱之道 則在于忠順不失也
庻人章第六 此章言庻 人之孝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 庻人服田力穯舉農畝之事順四 時之氣春氣發生則當耕種夏氣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長養則當芸苗秋氣收歛則當割穫冬氣閉塞則當盖 藏推之凡事而必順時此用天道也分别山林川澤邱
陵墳衍原隰五土之高下隨其地之宜産者而播種之 此分地利也不順天道則先時後時而物無以生不辨
地利則終日勤動而物終不成二者 皆得則生植成遂衣食自然充裕矣 謹身節用以養父
母此庻人之孝也 衣食既足仰足以事父母而父母安 之即俯足以育妻子而樂我妻孥父
母之心亦用慰也然凡人之情稍充裕則多生事尤必 謹身守法不敢放縱以逺恥辱罪戾而不遺父母之憂
且財有餘則易耗費又當省儉用度不敢奢侈公賦既 完私用不窘以無闕二親之奉如此養其父母不徒口
體之養即謂之養志亦可 庻人之孝誠當如是也 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
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上自天子下至于庻人雖有 尊卑之分其根于一本之天
性則一也孝雖有五等之别其所以各盡其道以抒其 不能自己之情則一也若心欲行孝則隨所處而皆可
以自盡盖自有身以後無日非為人子之日則無日非 常盡此孝道之時豈有乆暫之殊姑待之日而以力不
及為患者此必無之理也為人子者貴賤貧富 皆當自勉不可以所遇不同而生怠緩之心也
三才章第七 此章言孝道之大及本孝立 教之義天地人謂之三才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民之行也 曽子平日以保身為孝不知孝之通于天下 無限尊卑故聞夫子之言始知孝道之大遂
歎美之而夫子遂言民性之孝原于天地天之三光有 度而以生物覆幬為常故曰經地之五土有性而以承
順利物為宜故曰義得天之性為慈愛得地之性為恭 順是即孝也孝為百行之首人所當常行者故曰民行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由是觀之孝合三才以為大在天為 經在地為義在民為行其實一理也 天地之經而民是
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
成其政不嚴而治 凡民生于天地之間禀天地之性天 地既具此經常之理人法天地亦當
以此為常行也夫民自初生以来皆知愛親愛親之心 即孝也然此愛親之心有不知其然而然者窮之而無
原執之而無體用之而無盡廣大而無際豈非天地之 經乎但民不能自法天地全頼聖人倡之聖人則天之
明承三光紀四時而民皆出作入息始知夙興夜寐無 忝爾所生因地之利
辨五土播百穀而民皆耕田鑿井
始得晨羞夕膳敬養無違是統因夫天地自然之道以 順天下人民孝養愛敬之心而立之政教實聖人之事
也惟其政教既順于人心是以人皆樂從教則不待肅 戒而自成政則不待威嚴而自治其化之神有如此者
是益知孝者天性之自然人心所固 有聖人之政教所以云順天下也 先王見教之可以
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徳義
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争道之以禮樂而民和
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政教皆可以化民而本孝之 教其化尤神先王知此教本
於天地易於化民也是故以身先之人君愛其親而推 此愛親之心以博愛其民民皆法則之施由親始無有
遺棄其親者矣陳説德義之羙以感動民心民皆興起 于躬行而無有甘于自棄者矣又身行敬譲以率先天
下而民皆讓路讓畔無有陵競之行矣復導民以禮正 其身而節其行導民以樂平其心而怡其情禮樂兼備
内外交養民皆和順親睦而無乖戾之心矣又示之以 善之當好惡之當惡好則有慶賞惡則有刑威民遂知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有禁令而不敢犯矣凡此者皆因天地以順天下 之事而教化之捷應如此又何疑于孝治之大也 詩云
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詩小雅節南山之篇師尹周太師 尹氏也引此謂師尹不過大臣尚
且為民瞻望况有天下者以身行教化又何難于化民 成俗乎由是而知教明于上化行于下觀感興起之益
良匪 淺也
孝治章第八 此章言由孝 而治之義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
况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懽心以事其先王 此 言
天子之孝治也昔者明哲之王以孝道而治理天下也 推其愛敬之心至于附庸小國之臣尚不敢遺忘以闕
其禮况于公侯伯子男五等之君乎以此之故舉天下 萬國之衆而皆得其懽悦之心尊君親上同然無問人
心和而王業盛社稷靈長而宗廟奠安以此奉事其先 王則孝道至矣夫子所以首稱明王而言其不敢者盖
即不敢惡慢于人之心也明王聨天下為一身大國小 國之君臣是吾四肢百體也億兆之民是吾髪膚也鰥
寡?獨顛連無告者是吾膚理之痌瘝而不寧者也明 王不敢遺小國之臣即不敢忽邱民侮鰥寡虐無告何
也所以敬吾身也敬吾身所以敬吾親矣故天下之人 莫不尊親所謂以天下尊養者也夫堯舜之道孝弟而
已然以欽明温恭開萬國治道之源 可見孝道即治道統不外此一敬爾 治國者不敢侮於
鰥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 此 言
諸侯之孝治也諸侯法天子而以愛敬治其國尚不敢 慢
于無妻之鰥無夫之寡况知禮義之士與効力之民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乎以此之故所以得百姓之歡心而和其民人保其社 稷矣以此而事其先君豈非孝道之大者乎盖不敢侮
鰥寡即不驕不溢之極得百姓 之歡心即長守富貴之本也 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
而况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 此言卿大夫 之孝治士庶
亦可推而知也卿大夫以孝治其家者推其愛敬之心 下及於臣妾之疎賤者尚不敢少失其心而况于妻子
之親且貴乎以此之故無貴無幾無親無疎皆得其歡 心而可以事其父母矣盖君子之道莫大乎孝孝之本
莫大乎順親故仁人孝子欲順乎親必先于妻子不失 其好兄弟不失其和以至一門之内上下尊卑秩然雍
睦然後可養父母之志而 無違也治家者可不慎乎 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
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
孝治天下也如此 天子諸侯卿大夫以孝治天下國家 而皆得其歡心以事其親誠如是也
親生而存則安其養而心志康泰非徒甘?之具也親 歸而鬼則享其祭而神明咸格自覺神氣之易感也總
由于心志之素安所以神氣之易感也是以普天之下 和氣洋溢蕩蕩平平無乖戾之氣則水旱疾疫之災害
自然不生無陵悖之行則盗賊干戈之禍亂自然不作 盖以天子身率于上諸侯以下化而行之人人盡孝則
心和氣和而天地之和應之也明王之躬行愛敬而神 人上下靡不咸悦神效如此豈非孝治之極隆者乎
詩云有覺徳行四國順之 詩大雅抑之篇引此言天子 有明大之徳行則四方之國
皆順從之盖天子以至徳要道順天下四方皆感之而 無不順乃理勢之必然孝治之所以易于化民也
聖治章第九 此章言聖人 治世之要道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徳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
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 曽子既聞孝治之大極至之 效以為政教之隆皆本于徳
故問聖人之徳果無以加于孝乎夫子以為天以陽生 萬物地以隂成萬物天地之生成萬物者雖以隂陽之
氣然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人與物均得天地之氣以 成形禀天地之理以成性物得氣之偏其質蠢人得氣
之全其質靈是以人能全其性則以天地參為三才而 物不能也故天地之性惟人為貴而以人之行言之則
莫大于孝何也人之所以貴者以此性也性之徳為仁 仁為人心之全徳主于愛而愛莫切于愛親故人之百
行以孝為先能孝即仁人仁者 必孝此所以行莫大于孝也 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
大
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 孝之大無所不至而莫大于 尊敬其父尊敬之禮無所不
至而莫大於以父配享上天惟天為大至尊無對而以 已之父配之則尊敬之者至矣仁人孝子愛親之心雖
則無窮而立經陳紀制禮之節原自有限謂父為天古 今所同求其盡孝之大而得自遂其心行以父配天之
禮者則始自周公故曰其人也盖自武王有 天下之後周公始制此禮以尊其父文王也 昔者周公
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
海之内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徳又何以加於孝乎
郊園丘祭天也后稷周之始祖也宗祀謂别立一廟為 百世不祧之宗也明堂天子布政之宫也其制後為室
前為堂室幽暗堂顯明享人鬼尚幽故于室祀天神尚 明故于堂上帝即天也郊則尊之而曰天以形體言也
堂則親之而曰上帝以主宰言也配天謂冬至祀天于 圜丘以始祖后稷配享也配上帝謂季秋於明堂祀上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帝以文王配享也周公輔成王制禮作樂以萬物本乎 天文武之功本乎后稷因祭天于郊乃尊始祖后稷以
配天萬物成形于帝人成形于父因祭上帝于明堂乃 尊父文王以配上帝此報本反始之禮所以為治天下
之大經也周公之尊其祖父者如此是以徳教刑于四 海之内為諸侯者各以職分所當然咸來助祭敬供郊
廟之事矣孝徳之感人至此之極由 是觀之聖人之徳誠無以加于孝也 故親生之膝下以
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
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此承上言聖 人之徳無加
於孝而聖人之教人以孝亦非有所强拂也凡人親愛 之心生于童?當嬉戯于父母膝下之時便知親愛父
母比及稍長漸知禮義則其奉養父母也日加尊嚴于 一日此人之本性良知良能也而聖人之敬因其日嚴
之心而教之以敬恐其狎恩恃愛而易失于不敬也因 其親之心而教之以愛恐其尊敬過恭而至于踈也夫
愛敬無所待教而此言教愛敬者樂記曰禮者為異樂 者為同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是愛深而敬薄
也禮勝則離是嚴多而愛少也不教敬則不嚴不和親 則忘愛愛敬雖人性所同具聖人恐其溺欲而?本故
教之也然亦不過啓其良心因其本性非有所待于外 也故其教則不待肅而自成其政不待嚴而自治以其
所因者愛敬之本 心天性之因有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
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 父子之道其親也 天性然也雖有强
暴之人見子則憐至于襁褓之兒見父則笑果何為而 然哉此父子之道所以為天性而不可觧也父慈子孝
乃天性之本然加以日嚴
又有君臣之義然亦天分之 自然也夫人子之身氣始于父形成于母其體本相連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續從此一氣而世世接續為親之枝上以承祖考下以 傳子孫人倫之道至親之續孰大于此惟其至親也所
以至尊易曰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母既為我 之親又為我之君而臨乎其上則恩義之厚孰重于此
此愛敬之心所 以不能自己也 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徳不
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
在於善而皆在於?徳雖得之君子不貴也 徳主愛禮 主敬愛敬
之心原于一本故必愛敬其親而後推以愛敬他人者 則于徳禮不悖而謂之順若不愛敬其親而先愛敬他
人則于徳禮也悖矣悖則謂之逆立教者將以順示則 而先以應順者而逆行之民又何所取法乎夫順則為
善而吉逆則為不居于善而皆居于?徳舍愛敬之善 行就悖逆之?徳雖或得志而為民上君子不貴也
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徳義可尊作事可法
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
而象之故能成其徳教而行其政令 君子則順而不逆 所貴者推愛敬其
親之心以及他人則本原之地先正故其愛敬之心發 之而為言必思可道而後言言無不信矣愛敬之心措
之而為行必思可樂而後行行無不悦矣由此而立徳 行義不違正道故可尊由此而制作事業動得物宜故
可法推之于容止則威儀必合規矩而可觀推之于進 退則動静不違禮法而可度如是則立身行道處世接
物之間無非愛敬即無非徳禮以此臨御其民民皆視 其威如神明儼然人望而畏之親其徳如父母藹然咸
慕而愛之法其端範而日思倣象之上順以率下下順 以效上故徳教成而政令行又何待于嚴肅哉是章前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言人人皆有此愛敬之心而聖人獨能自盡後言聖人 因皆有此愛敬之心而教之使各隨分自盡由是觀之
聖人之徳無加 于孝益明矣 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詩曹風鳲鳩 篇引此以見
淑人君子威儀不差為 人法則者皆本于孝也
紀孝行章第十 此章紀孝子事親之行 有當盡者五當戒者三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
其憂?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人子能事其親而稱孝者於平居之時當致其恭敬起 居飲食必加?謹如昏定晨省出告反面夔夔齋慄者
是也奉養之時當盡其歡樂承顔順志無所拂逆所謂 有深愛者必有和氣婉容是也父母有疾則當盡其憂
豈惟醫禱必備湯藥必
親如行不翔言不惰色容不勝 衣不觧帯者是也若親?亡則盡誠盡禮擗踊哭泣終
其哀情若春秋祭祀則誠敬齊戒防其嗜欲訖其邪物 致其嚴肅備此五者則生事?祭無一不盡其愛敬之
心然後能盡事親之道也夫人之一身心為之主士有 百行孝為之原為人子者誠以愛親為心而不?事親
之孝常有以致其敬則敬存而心存遇飬則樂遇病則 憂遇?則哀遇祭則嚴然則五者尤當以致敬為要也
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争居上而驕則亡
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争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
之飬猶為不孝也 事親者既有五要又有三戒居人上 則當莊敬以臨下而不可驕為人下
則當恭敬以事上而不可悖亂在醜類則當和順處衆 而不可争忿盖善事親者常以父母為心謹慎持躬不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敢有一毫之失則驕亂争三者其所必無也非然者居 上而驕矜自持則危亡之禍隨之為下而恃亂不馴則
刑辟之罪及之在醜而争忿不平則兵刅之害加之矣 以上三者皆危身取禍憂及其親之事于守身安親之
道未有當也若不能除雖日用三牲之養不可謂不厚 矣然終必毁傷身體遺父母憂汚累名行為父母辱不
可謂之孝也可見孝不徒在口腹之 養而貴在守身為人子者可不戒哉
五刑章第十一 此章言五刑以不孝為 大盖明刑所以弼教也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 五刑墨劓剕宫 大辟也五刑之
屬其條有三千之多而罪之大者莫過于不孝盖刑以 紏不孝之人則民皆上徳而無不孝之子是教典資于
刑 也 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
道也 人生莫大于君親道法莫尊於聖人君者臣下所 禀命而恭敬以從之者也乃敢要脅之是無上也
聖人制禮作樂傳之萬世而共遵者也乃敢非毁之是 無法也為人子者當行孝道以事二親天理人倫之極
則也而敢非毁之是無親也夫人之一身君治之師明 聖道以教之父母生之所謂民生于三也若不忠于君
不則于聖不愛于親三者有一于此皆罪惡之極大亂 之道也刑必加之而不孝之罪與要君非聖等故罪莫
大于不孝也孝足以治不孝 足以亂孝之所關誠重矣哉
廣要道章第十二 此章廣言首 章要道之義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
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治平之道莫先乎教 教民之道必順其心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故教民相親相愛無有善於事親之孝者以孝為親愛 之本也教民有禮而順莫有善于悌者以悌乃
禮順之
首也君徳因樂而章欲轉移民風變易民俗莫善于樂 以其感最神而和人心也名分因禮而辨欲安上之位
而下以治民莫善於禮以其辨上下而定民志也夫孝 弟禮樂皆教民之道然弟者孝之易行者也禮者節此
者也樂者和此者也四者舉其要而言之實一本 也然則聖人所以為教之道誠約而易操也哉 禮者
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悦敬其兄則弟悦敬其君則
臣悦敬一人而千萬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衆此之謂
要道也 前言孝悌禮樂皆可教民至此又申言禮教之 功效也禮以敬為主禮非敬不生則敬者禮之
本所以行孝也父母於子一體而生愛易能而敬難盡 其所以有序而和者未有不由于敬而能之也故由其
效而推言之上自敬其父而天下之為弟者皆悦以事 父上自敬其兄而天下之為弟者皆悦以事兄上自敬
其君而天下之為臣者皆悦以事君是敬止一人而悦 乃千萬人敬者至少而悦者至衆所持者至約而天下
之道已該括而無遺矣盖敬父敬兄敬君之心原人心 之所同具所以君好民從舉一而包萬者其本一也天
下國家本于身身本于親事親孝則九族睦而四海凖 故立愛自親始立敬自長始達之天下各親其親各長
其長而天下平守約而施博 邇可逺在兹故曰要道也
廣至徳章第十三 此章廣言首 章至徳之義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
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君子之教 人以孝非
必家至而戸到日見而面命之也固有本原又在于施 之得其要爾教之以孝使凢為人子者皆知盡事父之
道是即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矣教之以悌使凡為 人弟者皆知盡事兄之道是即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
者矣教之以臣使凡為人臣者皆知盡事君之道是即 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矣盖致一身之敬者終有限
而上行下效使人各自致其敬者斯無窮也總以因其 至性而感之一順立而天下大順又何待家至日見而
後為 教也 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徳其孰能順民如
此其大者乎 詩大雅泂酌之篇言君子以和平樂易之 道化民成俗故宜為天下蒼生之父母也
夫子既引此詩又言若非至徳之君孰能順民心而行 教化如此其廣大者乎極言以贊至徳之無以加也
廣揚名章第十四 此章廣言首 章掦名之義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 君子能孝者也以 孝作忠忠者孝之
推也故能為孝子必知其能為忠臣君父一天 也忠孝一本也人臣有一毫之不忠者非孝也 事兄悌
故順可移於
長 孝則必悌以弟作順順者弟之推也故 能盡弟道必能敬事長上盖兄與長之
親疎雖有不同而倫與序則相等也故待長上 有凌悖之行者必其家庭失同氣之和者也 居家理
故治可移於官 孝悌則家事必理家事既理即可移于 居官而官事以治治官者理家之推也
故易曰家道正而天下定矣由是 觀之何有于一官所治之事也乎 是以行成於内而名
立於後世矣 誠如是則行成於内達于外不惟光顯一 時而名既立矣必垂于後世所謂掦名顯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親者信矣是知欲立名者必求其實實 則在于篤於行孝弟而無待于外者也
諫諍章第十五 此章言臣子當諫 諍以盡忠孝之義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
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 愛出於内 慈為愛體
敬生於心恭為敬貎生則安親而不遺親之憂殁則? 名而不遺親之辱凡若此義夫子于前章言之詳矣故
曾子言既聞命也又以事親有隐而無犯似乎宜從父 之令而無所違逆方謂之孝故疑而問之而夫子則言
苟有非而從則理所不可故再言以深警 之以見以從令為孝者是陷父于非道也 昔者天子有
争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争臣五人雖無
道不失其國大夫有争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
争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争子則身不?於不義 此 言
諫諍之不可闕也臣之諫君子之諫父自古攸然天子 之臣多矣凡為臣者皆當諫諍就中得真能諫諍者七
人焉則讜議日聞忠言時獻即有闕失不惮再三陳告 斯救正之益甚多故能不失其天下也言七人者見天
下至廣天子之事至多一日二日萬?善則億兆?其 福不善則宗社受其禍一有所失則關係于利害安危
者不小而七人之少尚足以保之于不失諫諍之功其 大如此非以七人為定數也至于諸侯有一國存亡之
足慮國雖小于天下事雖簡于天子然舉動之間一有 過差則一國之仰頼于君者何在也故有諫諍之臣五
人則?愆紏謬格其非心亦可以保守土地人民於不 失也大夫則有治家之責家雖不可與國等而非禮非
--------------------------------------------------------------------------------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義馴至禍敗一家之關係于其身者亦無異也故有諫 諍之臣三人早夜箴規陳説可否則可以保守其家也
士雖無諫諍之臣苟有忠告善道之争友則徳業相勸 遇失相規身之所行無非美善而令名隨之矣父有苦
口?諫之争子則愛敬所積天性所感有以諭親于道 豈至惑于非道任意行之而竟陷于不義之地乎觀此
而知君臣父子朋友之間
納諫受諍之益如 此其大而敬君安親取友之道不外于此也 故當不義
則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當不義
則争之從父之命又焉得為孝乎 此承上言若有不義 之事則天下國家所
關至大為人子者至情不能自己必起敬起孝積誠以 感動之見志不從又敬不違三諫不聴則號泣而隨之
至于必從而後已非謂一言即止毫無關切之意也為 人臣者情義有所難釋必披陳利害明切以勸止之倘
有不從必湏極諫或引古以喻今或委曲以獻納必至 于從而後己非以一言塞責自沽敢諫之名也為臣子
者平居既盡其愛敬之誠心當不義又必盡諌諍之情 分若為子而徒知從父之令則竟?父于不義矣故曰
焉得為孝甚言 不可不争也
感應章第十六 此章言孝弟 感通之事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
?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易曰乾天也故稱 乎父坤地也故稱
乎母父有天道天以至健而始萬物則父之道也母有 地道地以至順而成萬物則母之道也王者繼天作子
父事天母事地父母天地本同一體故事父之孝可通 于天事母之孝可通于地明王事父既能孝則于事天
--------------------------------------------------------------------------------
鄭州大學圖書館 獲授權使用本產品內所含的文字及圖片,以作學術研究及參考之用。任何人士不得將本內容作商業用途,或轉讓、出售、租借全部或部分內容。本公司將保留一切法律追究的權利。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也能明其經常之大矣事母既能孝則于事地也能析 其曲折之詳矣推孝為弟而宗族長?皆順于禮則凡
上下尊卑皆化而治無一不順其序則人道盡善矣夫 孝而至于事天地能明察則天時順而休徴應地道寕
而萬物成神明之佑于是乎彰矣 明王孝徳感通之神孰大于此乎 故雖天子必有尊也
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親也修
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 孝弟之通于天 地神明如此故
雖天子至尊尊無二上而必有尊于天子者盖父也天 子至尊固莫之敢先而必有先于天子則兄也即至伯
叔諸兄亦皆祖考之遺亦必推愛敬之心以禮遇之也 至于宗廟之祭必致其敬事死如生不敢有一毫之不
誠是不忘其親也然必修持其身謹慎其行恐萬一有 失辱先祖而毁盛業也夫孝至于宗廟致敬則洋洋乎
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祖考來格享于克誠鬼神之徳 于是乎著矣明王孝徳感通之神又孰有大于此乎
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孝之大至于 天地鬼神相
為感應則徧天地之間孝道洋溢神人無間上下和悦 盖孝悌既臻其極則至性自然通徹于神明徳教自
然
光顯于四海逺近幽明無所隔礙孝徳感通之大至于 如此所謂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也至矣無以
復加 矣 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詩大雅文王 有聲之篇引
此以見天下四方雖至廣大此心此 理無不同者則無所不通之意明矣
事君章第十七 此章廣言中 於事君之義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羙匡
--------------------------------------------------------------------------------
鄭州大學圖書館 獲授權使用本產品內所含的文字及圖片,以作學術研究及參考之用。任何人士不得將本內容作商業用途,或轉讓、出售、租借全部或部分內容。本公司將保留一切法律追究的權利。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内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 倫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君
子之事君上也進見於君必思竭其忠愛之心知無不 言言無不盡嘉謨嘉猷入告我后以至盡其職守直其
操行致身受命無一非盡忠之道也既見而退則思已 之職業或有未盡身之闕失或有不修必思補之計無
過差而後能自安恐己身之不正無以感動于君也至 于君有美意善事則將順而成之惟恐不及君有未善
之處則匡救而正之惟恐彰著盖忠臣之事君如孝子 之事親先意承志迎機致力一念之善則助成之無使
優?不决阻遏而中止也一念之惡則諫止之無使昏 蔽不明遂成而莫救也陳善閉邪慮之于早防之于豫
戒于未然止于無迹若必以犯顔?諫盡命守死而後 為忠未若防?杜漸為忠之益也若非君子進則而從
退有後言激君之怒以取高名謗君之非以明已潔故 臣心偽巧而君愈疑且厭之上下相疾何得為忠乎惟
君子忠愛出于至誠則上心洞鑒下以忠事上上以義 接下君臣同徳如父子之一氣元首股肱之一體君享
其安臣獲其榮是以君 臣上下自然相親也 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
藏之何日忘之 詩小雅隰桑之篇引此言臣心愛君身 雖在逺而不自謂逺盖愛君一念出于
至誠恒藏于中心無日暫忘也使非本于孝者何以能 忠于君若是也為人臣者必如此事君始可為忠臣始
能盡為子之孝故 曰中于事君也
?親章第十八 此章言孝子慎 終追逺之事
子曰孝子之?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
聞樂不樂食?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孝子于父母生成 之恩昊天罔極一
--------------------------------------------------------------------------------
鄭州大學圖書館 獲授權使用本產品內所含的文字及圖片,以作學術研究及參考之用。任何人士不得將本內容作商業用途,或轉讓、出售、租借全部或部分內容。本公司將保留一切法律追究的權利。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旦不幸而居親之?思吾之一身父母生之本同體也 存殁頓異恩育暌離哀痛之極不能自已?于聲為哭
其哭也氣竭而息聲不委曲動于貌為禮其禮也稽顙 觸地不修容儀出于口為言其言也直無餘詞不為文
飾至于衣服之美有所不安故服縗麻悲哀在心故聞 樂之和有所不樂食味之?不知其甘故疏食飲水縂
以孝子之心惟痛念親之舍我而去言動之間耳目之 娯口體之奉自無斟酌之心也然此六者皆孝子哀痛
之真情出于自然 非勉强而為之也 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毁不?
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 禮三年之? 水漿不入口
者三日三日之後不妨飲食教民無以哀死而傷已之 生則愛親出于天性若哀毁而至于傷生則反至于?
性禮所謂不勝?比于不慈不孝是也故雖毁瘠而不 使至于?性此聖人之政所以全天下之孝也至于三
年之?天下達禮不得過亦不得不及也孝子之情無 盡聖人立制止于三年使人知有終竟之時也此皆聖
人因人情而節文之 無賢愚貴賤一也 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
而哀慼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為
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 親之始亡也為 之棺以藏體槨
以附棺衣衾以周身然後舉而歛之必盡其心也其朝 夕奠也陳列簠簋而不見親之存則哀傷痛慼之必致
其誠也其將葬而祖餞也不忍其親之去女擗男踊相 與號哭涕泣而盡哀以徃送之至于為墓于郊不可苟
也則必卜其墓穴塋域得吉而葬之務求其安固也以 上四者皆慎終之禮也為廟于家必有制也則依制立
廟三年?畢遷主于廟始以鬼禮而享之使神有所依 也寒暑變更益用増感必有怵惕悽愴之心春秋祭祀
--------------------------------------------------------------------------------
鄭州大學圖書館 獲授權使用本產品內所含的文字及圖片,以作學術研究及參考之用。任何人士不得將本內容作商業用途,或轉讓、出售、租借全部或部分內容。本公司將保留一切法律追究的權利。
經部/孝經類/御定孝經注/御定孝經注
因時而展孝思不?親也 以上二者皆追逺之禮也 生事愛敬死事哀慼生民之
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孝子之事親 于其生也盡
愛敬之道于其死也盡哀戚之情生民之本孝為之先 于是而盡矣養生送死其義最大于是而備矣孝子事
親之道亦于是而終矣夫孝之大至于生死始終無所 不盡其極于膝下親嚴之性始為完足于天經地義之
理始相貫通于徳教政令之化始能暢遂謂之徳之本 而教所由生又何疑乎為人子者不可以不知也
御定孝經注
--------------
------------------------------------------------------------------
鄭州大學圖書館 獲授權使用本產品內所含的文字及圖片,以作學術研究及參考之用。任何人士不得將本內容作商業用途,或轉讓、出售、租借全部或部分內容。本公司將保留一切法律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