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九宫混真法
相关搜索: 九宫
武当九宫混真法
武当玄真门历代祖师在长期的修真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一套能够较快激发人体潜能的修持方法,这就是观想法。它从丹田功到超凡功,都有具体的观想方法。九宫混
真法就是用于增智开慧,开发大脑潜能的修待方法。其修习的目的是将上丹田九宫之真气,混化为一颗丹球,密藏于上丹田泥丸宫中。《黄庭》日:“至道不烦诀存真,泥
丸百节皆有神。”上丹田方圆一寸二分,虚开一穴,日“泥丸宫”,乃藏神之所,其穴在两眉心中间之印堂穴(山根),人内三寸正中之地,山根人内一寸为“明堂宫”人内二
寸为“洞房宫”,泥丸宫再人内一寸为“琉珠宫”,人内二寸为“玉帝宫”,玉帝宫上一寸与琉珠宫成等腰三角形的上顶点为“太皇宫”,琉珠宫与泥丸宫的三角顶点为“玄丹宫”
,泥丸宫与洞房宫的三角顶点为“极真宫”,洞房宫与明堂宫三角顶点为“天庭宫”。每宫均方圆一寸二分,因此每两宫有二寸重叠,正好形成一个太极图,两宫为阴阳鱼的
阴阳眼。法诀曰:“九转连环,一气无端,玄机奥景,挎化金丹。”
九宫的功用:“明堂宫”为神之君位,水火既济之堂。左有日,右有月,三光聚顶,红灯高照。此神之吉象;绿光弥漫,阴气环绕,此神之侮象也。故明堂宫可以影
响人的吉凶祸福,此宫练好后可开天眼,看到常人不能看到的东西,应观想红光,不可观想绿光,若出现绿光,近期必有祸凶之事。“洞房宫”为阴阳和合,水火交融之
宫。水火融即肾心交,代表幸福快乐。健康。此宫若有红黄之瑞气,浩然之紫气,则是真药产生的标志。此宫炼好后能改变人的性格,使人常处乐境。所谓“慧眼长笑眉
心展,多年苦闷飞西天。”“泥丸宫”也称丹田宫,是上丹田的核心部位,前有脑垂体,后有松果体,对耳目和思维功能影响很大,以虚空清静为佳。“琉珠宫”在松果体附
近,是思维彩色图像之宫,能促进图像由黑白向彩色转化,同时可以封阻小脑的黑白图像干扰大脑的功能,此宫炼好后可丰富人想象力。“玉帝宫”位处小脑,对运动能
力作用很大,此宫炼好后,能身轻体健,行走如飞,是练习轻功的关窍。“太皇宫”在大小脑之间,思维可传人运动神经,反之亦然,能使人反应敏捷,此宫炼好后可防
人魔,可开后天镜产生过去未来的预测功能,“玄丹官”乃得玄天大药之宫,能开发出人的原始功能,此宫炼好后能得灵感和超常直觉,能够做到不出产知天下,不窥牖见
天道。“极真宫”具有产生*真形象思维之功能,可开发遥感。隔空搬运等功能。“天庭宫”具有
丰富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与他人思维产生共振,测知他人思维和梦
中思维,此为玄门法术中的三心神术、玄天心诀的密窍。
九宫混真修习法:在修习开关法时,真气经督脉上行玉枕百会,此时意想真气由百会人“太皇宫”。“玉帝宫”。“琉珠宫”。“泥丸宫”。“洞房宫”。“明堂宫”。“天庭宫”。“极真宫”。“玄
丹宫”,再下行“泥丸宫”。若此时脑中热极,需急行“天雨法”加“采
药归炉法”;若脑中清凉,则再行聚火开关法加九宫混真法。
简易练法:由于九宫正好在脑的中间,可意想九宫成为九个圆圈,
连环相扣,无始无终,先从左耳采宇宙之真气经九宫过气,由右耳出,
再从右向左过气。最多练九次。
武当功夫九宫旋转十二法
武当《大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是武当山紫霄宫龙门派第八代宗师张守信,于明代弘治年间,根据张三丰的太极十三式,综合华陀五禽图创编而成,紫霄宫道人世代
相传。溥儇先生于一九二九年曾留居紫霄宫,向龙门派第十五代传人李合林学了这套拳术。
《九宫旋转十二法》,既是武当《太乙五行檎扑二十三式》的基础动功,也是一套可以独立练习的套路。其特点与《大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相同,讲究“腰随胯转,周
身松活,形意相随,呼吸自然”,要求“两手如环抱,脚走括号式,动如蛇之行,柔似蚕作茧”。学好这套基础动功,再练《太乙五行二十三式》则可轻车熟路,水到渠成。
一、基本动作
1、手型:①八字掌:五指微屈,姆指外展,其余四指自然靠近,虎口要园,形如八字。(1)②劈空掌(扣指掌):姆指屈扣,其余四指伸直并拢。(2)③虎爪掌(虎掌)
:拇指外展弯曲,其余四指并拢,使第二、三节指骨弯屈,但不得屈拢。
2、手法:①劈掌:由上向下或由下向斜上方侧掌劈击,劲贯掌外沿。②戳掌:劈掌由屈到伸,直腕向前顶击,劲贯指尖。③按掌:由上向下按,手心朝下,劲贯掌
心。④插掌:劈掌由屈到伸,直腕向下或斜下插,劲贯指尖。⑤砍掌:仰掌或俯掌,由右向左或由左向右模击,劲贯掌外沿。⑥缠手:以腕关节为轴,手掌由里向上、向
外、向下缠绕,同时前臂外旋使虎口朝上封闭;或手掌由里向下、向外、向上缠绕,同时前劈内旋使掌心朝下封闭。⑦擒扑手:以手擒肩扛,由上向前下方扑按摔出。
⑧靠肘:臂略屈内旋上举向后靠压,手心朝外,劲贯肘尖。各种手法的变换都要划弧走园路线,同时前臂做相应旋转,腕部要松活,讲究两手(臂)屈如环抱式。要注意手法
与步法,身法等动作的协调配合。
3、步型①虎步裆(马步):两脚左右开立,脚
尖微向内扣,相距同肩宽,两足跟与两肘尖(以屈肘贴助为准)上下相对,屉膝略蹲(膝至胯约成45度斜面)。②熊步裆(弓
步)前脚微内扣,全脚着地,屈膝略蹲(膝至胯约成45度斜面)。膝部与脚尖垂直;另一脚在后自然挺膝蹬直,脚尖内扣斜向前方,全脚着地。③狮步裆(扑步)一脚屈膝全
蹲,大腿和小腿相贴,臀部接近小腿,全脚着地,膝与脚尖稍向外尽;另一腿挺膝伸直接近地面,全脚着地,脚尖内扣。④鸦雀裆(虚步):后脚斜向前,屈膝略蹲膝至胯
约成45度斜面,全脚着地;前腿自然挺膝伸直,脚尖内扣,全脚着地。⑤含鸡档(丁步)两腿略蹲或半蹲并拢,一脚全脚着地支撑,另一脚以脚尖在支撑脚内侧点地,相距约一拳。
⑧歇步:两腿交叉屈膝全蹲,前脚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后脚脚肩离地,臀部坐于小腿上,接近脚跟。⑦横裆步:两脚左右开立,约同弓步宽,全脚着地,两脚尖微向内
扣,一腿屈膝略蹲(膝至胯约成:45度斜面),另一腿自然挺膝伸直。⑧独立步:支撑腿直立或微屈,另一腿在身前或体侧屈膝提起,高于胯平,脚尖自然下垂。
4、步法①上步:后脚向前迈步,或一脚原地向前迈半步或一步。)②进步:两脚连续向前各迈一步。③退步:前脚后退一步;④摆步上步落地时脚尖外摆,与后脚成
八字。⑤扣步:上步落地时脚尖内扣,与后脚成八字。⑥插步:一脚从支撑脚后叉过横落,两腿靠近。⑦跪步:一腿屈膝下蹲;另一腿跪地使膝部接近地面(不得贴地)脚
跟离地,前脚掌着地,臀部坐于跪地腿的小腿上面⑧碾步:脚跟做轴—脚尖外展或内扣;或以脚前掌做轴,脚跟外展或内转。各种步法的转换,无论前进后退变换时,都
应虚实分明,轻灵稳健。迈步要求脚走括弧式路线,落步除摆步以脚跟先着、地外,其它步法均以脚前掌先着地,但不可重滞突然。两脚纵向和横向距离要适当,脚掌
和脚跟碾转要合度。注意膝部要松活自然。
5、腿法:①蹬腿:支撑腿直立或微屈,另一腿屈膝提起蹬出,腿伸直,脚尖上勾,劲贯脚跟,脚高过腰。②踹腿:支撑腿直立或微屈,另一腿屈膝提起蹦出,腿
伸直,脚尖勾起内扣或外摆劲贯脚底。高踹与腰平,低踹与膝平。③铲腿:要求同踹腿,惟脚掌朝下,脚尖内扣,劲贯脚外侧。④撩踢:支撑腿直立或微
屈。另一腿在身后屈膝使小腿向里侧撩起,脚底朝上,脚面绷平,劲贯前脚掌。
二、《九宫旋转十二法》
1、左右太极阴阳鱼:①预备势(无极式):面南起势。两脚并步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肘微屈(肘肋相距约一拳宽),两手掌自然分开成八字掌,中指贴对裤缝,掌
心朝里,虎口朝前。上体沉肩,平
胸,直背,下颚内收,舌抵上堂,虚灵顶劲,意守涌泉,眼乎视正南。②两脚尖外展如“V”字形,竟与肩同;继之两脚跟外转,与两肘尖上
下相对,脚尖微向内扣如“八”字形。两脚成开步站立,膝部微屈,上体与两手臂仍成上势不变。③两脚不动,两臂由体侧向前向上屈腕徐徐提起,高与脚平。两臂屈肘
成园弧形,两掌松垂,掌指朝下,掌心朝里,虎口相对,与胸同宽。眼平视前方。④上动不停,两肩向后松沉(即肩关节微向上提起约三分复向后沉,使肩胛自然缩靠贴近
,同时两掌向上翻腕翘指,高与肩平,掌心朝前,姆指相对,两臂仍成园弧形。跟平视前方。⑤上动不停,两腿屈膝下蹲成右转,两腿由左虚步转换成右虚步。马步,同时两
掌下按,掌心朝下(意在中指),虎口相对成园,高与上腹平,两臂仍成园弧形。眼平视前方。⑥上动不停,胯向左旋,两腿由马步转换成左弓步,上体随胯转向正东;同时两
臂仍成园弧形向左划弧摆动,两掌随之由八字掌变为扣指掌(劈掌)。手腕内扣,中指斜相对,掌心朝下,高于腰平。眼平视前方。
⑦上动不停,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上,成左虚步;同时两肩后沉,两臂由前向后分开至身体两侧,两掌随之按至胯旁。手腕内扣,掌指斜朝前方,掌心朝下。面
朝正东,眼平视前方。⑧上体随跨右旋,渐次转向正西;同时两臂仍成园弧形随上体右转,两腿由左虚步转换戒右虚步。⑨上动不停;胯向左旋,两腿由右虚步转换成
开立步,重心移至两腿上。两臂仍不动,眼视正南方。
2、左右穿翻天旋掌:①承上势,两脚不动,两臂向前向上抬起,高与胸平,两掌松垂。然后两腿屈膝下蹲成马步,同时两掌向上翻腕上挑翘指,随腿下蹲时下接,高
与腰平。眼平视前方。②上动不停,胯向左旋,两腿由马步转换成左弓步,上体随胯转向正东。左手掌外旋上托,掌心朝上,随上体向上,向后翻转(以腕作轴)至头左上
侧;同时右手掌外旋上托,掌心朝上,置于右腰前。眼平视前方。⑧上动不停,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上成左虚步。同时左掌由上向下边旋腕边下落,至左胸前,掌心
朝外,虎口朝下;右手掌向上向前经左掌手背处穿出,掌心朝上。眼视两手。
④上动不停,胯向右旋,两腿由虚步转换成右弓步。同时左臂接上势继续旋翻至体侧,高与腰平,掌心朝上,虎口朝前;右掌向右托掌平旋至体右侧稍高于肩,掌心斜朝
上。眼视右掌。⑤、⑥、⑦动作与②、③、④动作相同,惟左右、方向相反。⑧上动不停,胯向左旋,重心移在左腿上,身体转向正南。同时两,掌继续旋翻穿开,左手高
与肩平,掌心朝上,右臂旋翻于
右腰旁,手臂园屈,掌心朝后,虎口朝内。眼平视前方。
3、左右掏腰地旋掌:①承上势,上体随胯左旋,两腿成左弓步。同时两掌成抱球势,左掌在上,掌心朝下,虎口朝右,右掌在下,掌心朝上,虎口朝右前,眼平视
前方。②上动不停,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上成左虚步。同时两手对穿:左手拉回至胸前再向前穿出旋转至左胸前,掌高与肩平,掌心朝上,虎口朝左,右臂由胸前向
左腰侧旋臂反穿手至右腰间,掌心朝上,虎口朝内,眼平视前方。③上动不停,胯向右转,两腿成横裆步。同时左掌旋翻随胯旋转后掖至左胯旁,掌心朝上)右手亦同时
向下、向后掏腰起翻插掌,置于体前,稍高于肩。眼视右手。④两脚不动,两手向右胸前合抱成抱球势:右手在上,掌心朝下,左手在下,掌心朝上。眼视右手。⑤动
作与②、③动作相同惟左右、方向相反。
4、左右抱球旋转掌:①承上势,重心随胯左旋移至左腿上成横裆步。同时左手由腰侧、旋臂向上;向前托掌棚出至左胸前,臂内旋,掌心朝下,高与肩平,右手随
之旋臂(内旋)向下、向前,至右胯旁,掌心朝上,虎口朝外,眼视前方。②上动不停,胯向左旋成左弓步。左臂左伸,掌心朝前,继再屈臂翻掌,掌心朝下;右臂向上、向
前至腹前,掌心朝上。两臂成抱球式。两手心相对,眼视前方。③上动不停,上体后坐,重心后移至右腿上成左虚步。同时两手抱球旋翻,左手在内至胸前,掌心朝外
,虎口朝下;右手在外与左手相对,掌心朝内,虎口朝上,成横抱球。眼视右手。④⑤⑥动作与①②③动作相同,惟左、右方向相反
5、左右追风插指掌:①承上势,胯左旋,上体朝正东方向,成左弓步。同时左手外旋托掌至体左侧,掌心朝上高与肩乎,右手由腹前向左,向上至左掖下,拳心朝
上,虎口朝外,眼视正东。眼视前方。②上动不停,胯向右旋,重心移至右腿上,成右弓步。同时两手,平穿,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右手随胯旋转收于右腰侧.左手变扣指掌,
屈臂、向上、向前;经耳旁戳顶击出。力在指尖,掌高与肩平,掌心朝右,虎口朝上,眼视左手。③、④动作与①、②动作相同,惟左右、方向相反。⑤上动不停,胯向
右旋,成马步,面朝正南。同时,两手随上体转动,收于两胁侧,屈臂成环抱状,掌心朝下,虎口相对,眼视正南。
6、左右旋转莲花掌;①承上势,胯向左旋,重心移至左腿上,成左弓步;同时两手向前伸,两手腕内侧相贴,左手在下,掌心朝上,右手在上,掌心朝下。眼视前方。
②上动不停,两腿不动,两手腕贴紧,作小五花旋转(顺时方向):两手掌向后伸张,成莲花状
,旋翻半园。眼看两手。
⑧上动不停,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上,成左虚步;两手腕放松,掌指下垂于腹前。眼视前方。④、⑤动作与①、②动作相同,惟左、右方向相反。
7、左右扣腕顶指掌:①承上势,胯向左旋,重心移至左腿上,成左弓步。同时两手分开,旋臂,向左、向上托掌至体前。左手掌心朝上,高与肩平,右手掌心朝上,
虎口朝外移至胸前
。眼视前方。②上动不停,上体随胯转向正东,后坐,重心移至右腿上,成左虚步。’随之上体随胯右旋,伺时两掌以腕为轴,向上、向里、向下翻转成虎掌。继而边转
边向西南前方伸指顶戳击出成扣指掌,右掌在前,高与胸平,左掌在后,掌心朝右,护于右肘内侧。两臂微屈,眼视右掌。③动作与①、②动作相同,惟左、右方向相反。
8、左右旋转劈空掌:①承上势,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两手向体侧分开至胯旁。眼视前方。②上动不停,左腿屈膝提起,至右髓膝前,脚尖朝下,脚内
侧朝外。右手不动,掌心朝内,虎口朝前;左手由体侧向上、向前划弧劈掌至头左上方,掌心斜朝上,虎口朝右,小指一侧用力;眼视前方。⑧上动不停,左脚下落至
右脚左前方,继之左转。左手下落,至胯旁,右手向上提至耳垂旁,掌心朝里,虎口朝上,掌指朝前。眼视前方。④上动不停,左腿屈膝下蹲。右腿屈膝成跪步。脚跟抬
起,脚尖点地。同时右手向前、向下垂腕插掌,掌心朝里,虎口朝前,掌指朝下,力在指尖。 ⑤动作与①、②、③、④动作相同,惟左、右方向相反。
9、左右旋转搂戳掌:①承上势,变马步。两手环抱势,掌心朝下,虎口相对,眼看前方。②上动不停,胯向左旋,成左弓步,继之下蹲成左歇步。同时左手向右、
向前、向后搂手至左腰旁;右手向上,向前方顶戳击出,高与胸平,掌心朝左,虎口朝上,掌指朝,前,力在指尖。眼视前方。③动作④、②动作相同,惟左,右方向
相反。
10、左右括弧前推掌:①承上势,两脚开立,两手下垂,眼视前方。②上动不停,胯向右旋,重心移在右腿上。左脚抬起,经右腿内侧向左后方作尸括弧式退步。同时
左手随胯旋转在
腹前旋翻平抹搂手,至左胯旁,掌心朝下;虎口朝里;右手随两腿成左弓步时向前推掌,高与胸平,臂微屈,掌心朝前,虎口朝上。眼视前方。③动作与②相同,惟左右
方向相反。
11、左右括弧歇步掌:①承上势,两脚站立,两手环抱式,眼视前方。②上动不停,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抬起,经右腿内侧向左前方作乙括弧式上步,脚尖翘起、
外撇,重心前移落
在两腿上,下蹲成歇步。同时左手由
腰向右、向前、向后旋翻搂手至左胯旁,掌心朝下,虎口朝内,掌指朝前;右手由腰间向上向正前方推掌,’高与胸平,掌心朝外,虎
口朝左,掌指朝上,力在掌心。眼视前方。③动作与②相同,惟左右方向相反。
12、左右盘旋云手掌:①承上势,两脚开立,两手环抱,继之两腿屈膝下蹲成马步;两臂沉肩垂肘、蹋腕,掌心朝下,虎口相对。眼视前方。②上动不停,胯向左旋,成左弓步。同时左手随胯旋转向前、向上、向左抬至体左侧,高与肩平,掌心朝下,虎口朝右,臂微屈;右手由下按经胸向斜前上方穿至左掌下,掌心朝下,虎口朝左,眼视前方。③上动不停,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上成左虚步;继而胯向右旋,两手作盘旋云手:右手平云屈臂、垂掌、至右耳旁,掌心朝下,虎口朝内;左手至胸前,掌心朝下,虎口朝内。眼视正前方。④上动不停,动作与②、③相同,惟左右方向相反。)⑤上动不停,重心移至两腿上,成开立。两手成向下按掌势。继之两脚并拢,两手下垂于胯两侧,成直立。结束。
武当九宫混真法
相关搜索: 九宫
武当九宫混真法
武当玄真门历代祖师在长期的修真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一套能够较快激发人体潜能的修持方法,这就是观想法。它从丹田功到超凡功,都有具体的观想方法。九宫混
真法就是用于增智开慧,开发大脑潜能的修待方法。其修习的目的是将上丹田九宫之真气,混化为一颗丹球,密藏于上丹田泥丸宫中。《黄庭》日:“至道不烦诀存真,泥
丸百节皆有神。”上丹田方圆一寸二分,虚开一穴,日“泥丸宫”,乃藏神之所,其穴在两眉心中间之印堂穴(山根),人内三寸正中之地,山根人内一寸为“明堂宫”人内二
寸为“洞房宫”,泥丸宫再人内一寸为“琉珠宫”,人内二寸为“玉帝宫”,玉帝宫上一寸与琉珠宫成等腰三角形的上顶点为“太皇宫”,琉珠宫与泥丸宫的三角顶点为“玄丹宫”
,泥丸宫与洞房宫的三角顶点为“极真宫”,洞房宫与明堂宫三角顶点为“天庭宫”。每宫均方圆一寸二分,因此每两宫有二寸重叠,正好形成一个太极图,两宫为阴阳鱼的
阴阳眼。法诀曰:“九转连环,一气无端,玄机奥景,挎化金丹。”
九宫的功用:“明堂宫”为神之君位,水火既济之堂。左有日,右有月,三光聚顶,红灯高照。此神之吉象;绿光弥漫,阴气环绕,此神之侮象也。故明堂宫可以影
响人的吉凶祸福,此宫练好后可开天眼,看到常人不能看到的东西,应观想红光,不可观想绿光,若出现绿光,近期必有祸凶之事。“洞房宫”为阴阳和合,水火交融之
宫。水火融即肾心交,代表幸福快乐。健康。此宫若有红黄之瑞气,浩然之紫气,则是真药产生的标志。此宫炼好后能改变人的性格,使人常处乐境。所谓“慧眼长笑眉
心展,多年苦闷飞西天。”“泥丸宫”也称丹田宫,是上丹田的核心部位,前有脑垂体,后有松果体,对耳目和思维功能影响很大,以虚空清静为佳。“琉珠宫”在松果体附
近,是思维彩色图像之宫,能促进图像由黑白向彩色转化,同时可以封阻小脑的黑白图像干扰大脑的功能,此宫炼好后可丰富人想象力。“玉帝宫”位处小脑,对运动能
力作用很大,此宫炼好后,能身轻体健,行走如飞,是练习轻功的关窍。“太皇宫”在大小脑之间,思维可传人运动神经,反之亦然,能使人反应敏捷,此宫炼好后可防
人魔,可开后天镜产生过去未来的预测功能,“玄丹官”乃得玄天大药之宫,能开发出人的原始功能,此宫炼好后能得灵感和超常直觉,能够做到不出产知天下,不窥牖见
天道。“极真宫”具有产生*真形象思维之功能,可开发遥感。隔空搬运等功能。“天庭宫”具有
丰富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与他人思维产生共振,测知他人思维和梦
中思维,此为玄门法术中的三心神术、玄天心诀的密窍。
九宫混真修习法:在修习开关法时,真气经督脉上行玉枕百会,此时意想真气由百会人“太皇宫”。“玉帝宫”。“琉珠宫”。“泥丸宫”。“洞房宫”。“明堂宫”。“天庭宫”。“极真宫”。“玄
丹宫”,再下行“泥丸宫”。若此时脑中热极,需急行“天雨法”加“采
药归炉法”;若脑中清凉,则再行聚火开关法加九宫混真法。
简易练法:由于九宫正好在脑的中间,可意想九宫成为九个圆圈,
连环相扣,无始无终,先从左耳采宇宙之真气经九宫过气,由右耳出,
再从右向左过气。最多练九次。
武当功夫九宫旋转十二法
武当《大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是武当山紫霄宫龙门派第八代宗师张守信,于明代弘治年间,根据张三丰的太极十三式,综合华陀五禽图创编而成,紫霄宫道人世代
相传。溥儇先生于一九二九年曾留居紫霄宫,向龙门派第十五代传人李合林学了这套拳术。
《九宫旋转十二法》,既是武当《太乙五行檎扑二十三式》的基础动功,也是一套可以独立练习的套路。其特点与《大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相同,讲究“腰随胯转,周
身松活,形意相随,呼吸自然”,要求“两手如环抱,脚走括号式,动如蛇之行,柔似蚕作茧”。学好这套基础动功,再练《太乙五行二十三式》则可轻车熟路,水到渠成。
一、基本动作
1、手型:①八字掌:五指微屈,姆指外展,其余四指自然靠近,虎口要园,形如八字。(1)②劈空掌(扣指掌):姆指屈扣,其余四指伸直并拢。(2)③虎爪掌(虎掌)
:拇指外展弯曲,其余四指并拢,使第二、三节指骨弯屈,但不得屈拢。
2、手法:①劈掌:由上向下或由下向斜上方侧掌劈击,劲贯掌外沿。②戳掌:劈掌由屈到伸,直腕向前顶击,劲贯指尖。③按掌:由上向下按,手心朝下,劲贯掌
心。④插掌:劈掌由屈到伸,直腕向下或斜下插,劲贯指尖。⑤砍掌:仰掌或俯掌,由右向左或由左向右模击,劲贯掌外沿。⑥缠手:以腕关节为轴,手掌由里向上、向
外、向下缠绕,同时前臂外旋使虎口朝上封闭;或手掌由里向下、向外、向上缠绕,同时前劈内旋使掌心朝下封闭。⑦擒扑手:以手擒肩扛,由上向前下方扑按摔出。
⑧靠肘:臂略屈内旋上举向后靠压,手心朝外,劲贯肘尖。各种手法的变换都要划弧走园路线,同时前臂做相应旋转,腕部要松活,讲究两手(臂)屈如环抱式。要注意手法
与步法,身法等动作的协调配合。
3、步型①虎步裆(马步):两脚左右开立,脚
尖微向内扣,相距同肩宽,两足跟与两肘尖(以屈肘贴助为准)上下相对,屉膝略蹲(膝至胯约成45度斜面)。②熊步裆(弓
步)前脚微内扣,全脚着地,屈膝略蹲(膝至胯约成45度斜面)。膝部与脚尖垂直;另一脚在后自然挺膝蹬直,脚尖内扣斜向前方,全脚着地。③狮步裆(扑步)一脚屈膝全
蹲,大腿和小腿相贴,臀部接近小腿,全脚着地,膝与脚尖稍向外尽;另一腿挺膝伸直接近地面,全脚着地,脚尖内扣。④鸦雀裆(虚步):后脚斜向前,屈膝略蹲膝至胯
约成45度斜面,全脚着地;前腿自然挺膝伸直,脚尖内扣,全脚着地。⑤含鸡档(丁步)两腿略蹲或半蹲并拢,一脚全脚着地支撑,另一脚以脚尖在支撑脚内侧点地,相距约一拳。
⑧歇步:两腿交叉屈膝全蹲,前脚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后脚脚肩离地,臀部坐于小腿上,接近脚跟。⑦横裆步:两脚左右开立,约同弓步宽,全脚着地,两脚尖微向内
扣,一腿屈膝略蹲(膝至胯约成:45度斜面),另一腿自然挺膝伸直。⑧独立步:支撑腿直立或微屈,另一腿在身前或体侧屈膝提起,高于胯平,脚尖自然下垂。
4、步法①上步:后脚向前迈步,或一脚原地向前迈半步或一步。)②进步:两脚连续向前各迈一步。③退步:前脚后退一步;④摆步上步落地时脚尖外摆,与后脚成
八字。⑤扣步:上步落地时脚尖内扣,与后脚成八字。⑥插步:一脚从支撑脚后叉过横落,两腿靠近。⑦跪步:一腿屈膝下蹲;另一腿跪地使膝部接近地面(不得贴地)脚
跟离地,前脚掌着地,臀部坐于跪地腿的小腿上面⑧碾步:脚跟做轴—脚尖外展或内扣;或以脚前掌做轴,脚跟外展或内转。各种步法的转换,无论前进后退变换时,都
应虚实分明,轻灵稳健。迈步要求脚走括弧式路线,落步除摆步以脚跟先着、地外,其它步法均以脚前掌先着地,但不可重滞突然。两脚纵向和横向距离要适当,脚掌
和脚跟碾转要合度。注意膝部要松活自然。
5、腿法:①蹬腿:支撑腿直立或微屈,另一腿屈膝提起蹬出,腿伸直,脚尖上勾,劲贯脚跟,脚高过腰。②踹腿:支撑腿直立或微屈,另一腿屈膝提起蹦出,腿
伸直,脚尖勾起内扣或外摆劲贯脚底。高踹与腰平,低踹与膝平。③铲腿:要求同踹腿,惟脚掌朝下,脚尖内扣,劲贯脚外侧。④撩踢:支撑腿直立或微
屈。另一腿在身后屈膝使小腿向里侧撩起,脚底朝上,脚面绷平,劲贯前脚掌。
二、《九宫旋转十二法》
1、左右太极阴阳鱼:①预备势(无极式):面南起势。两脚并步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肘微屈(肘肋相距约一拳宽),两手掌自然分开成八字掌,中指贴对裤缝,掌
心朝里,虎口朝前。上体沉肩,平
胸,直背,下颚内收,舌抵上堂,虚灵顶劲,意守涌泉,眼乎视正南。②两脚尖外展如“V”字形,竟与肩同;继之两脚跟外转,与两肘尖上
下相对,脚尖微向内扣如“八”字形。两脚成开步站立,膝部微屈,上体与两手臂仍成上势不变。③两脚不动,两臂由体侧向前向上屈腕徐徐提起,高与脚平。两臂屈肘
成园弧形,两掌松垂,掌指朝下,掌心朝里,虎口相对,与胸同宽。眼平视前方。④上动不停,两肩向后松沉(即肩关节微向上提起约三分复向后沉,使肩胛自然缩靠贴近
,同时两掌向上翻腕翘指,高与肩平,掌心朝前,姆指相对,两臂仍成园弧形。跟平视前方。⑤上动不停,两腿屈膝下蹲成右转,两腿由左虚步转换成右虚步。马步,同时两
掌下按,掌心朝下(意在中指),虎口相对成园,高与上腹平,两臂仍成园弧形。眼平视前方。⑥上动不停,胯向左旋,两腿由马步转换成左弓步,上体随胯转向正东;同时两
臂仍成园弧形向左划弧摆动,两掌随之由八字掌变为扣指掌(劈掌)。手腕内扣,中指斜相对,掌心朝下,高于腰平。眼平视前方。
⑦上动不停,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上,成左虚步;同时两肩后沉,两臂由前向后分开至身体两侧,两掌随之按至胯旁。手腕内扣,掌指斜朝前方,掌心朝下。面
朝正东,眼平视前方。⑧上体随跨右旋,渐次转向正西;同时两臂仍成园弧形随上体右转,两腿由左虚步转换戒右虚步。⑨上动不停;胯向左旋,两腿由右虚步转换成
开立步,重心移至两腿上。两臂仍不动,眼视正南方。
2、左右穿翻天旋掌:①承上势,两脚不动,两臂向前向上抬起,高与胸平,两掌松垂。然后两腿屈膝下蹲成马步,同时两掌向上翻腕上挑翘指,随腿下蹲时下接,高
与腰平。眼平视前方。②上动不停,胯向左旋,两腿由马步转换成左弓步,上体随胯转向正东。左手掌外旋上托,掌心朝上,随上体向上,向后翻转(以腕作轴)至头左上
侧;同时右手掌外旋上托,掌心朝上,置于右腰前。眼平视前方。⑧上动不停,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上成左虚步。同时左掌由上向下边旋腕边下落,至左胸前,掌心
朝外,虎口朝下;右手掌向上向前经左掌手背处穿出,掌心朝上。眼视两手。
④上动不停,胯向右旋,两腿由虚步转换成右弓步。同时左臂接上势继续旋翻至体侧,高与腰平,掌心朝上,虎口朝前;右掌向右托掌平旋至体右侧稍高于肩,掌心斜朝
上。眼视右掌。⑤、⑥、⑦动作与②、③、④动作相同,惟左右、方向相反。⑧上动不停,胯向左旋,重心移在左腿上,身体转向正南。同时两,掌继续旋翻穿开,左手高
与肩平,掌心朝上,右臂旋翻于
右腰旁,手臂园屈,掌心朝后,虎口朝内。眼平视前方。
3、左右掏腰地旋掌:①承上势,上体随胯左旋,两腿成左弓步。同时两掌成抱球势,左掌在上,掌心朝下,虎口朝右,右掌在下,掌心朝上,虎口朝右前,眼平视
前方。②上动不停,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上成左虚步。同时两手对穿:左手拉回至胸前再向前穿出旋转至左胸前,掌高与肩平,掌心朝上,虎口朝左,右臂由胸前向
左腰侧旋臂反穿手至右腰间,掌心朝上,虎口朝内,眼平视前方。③上动不停,胯向右转,两腿成横裆步。同时左掌旋翻随胯旋转后掖至左胯旁,掌心朝上)右手亦同时
向下、向后掏腰起翻插掌,置于体前,稍高于肩。眼视右手。④两脚不动,两手向右胸前合抱成抱球势:右手在上,掌心朝下,左手在下,掌心朝上。眼视右手。⑤动
作与②、③动作相同惟左右、方向相反。
4、左右抱球旋转掌:①承上势,重心随胯左旋移至左腿上成横裆步。同时左手由腰侧、旋臂向上;向前托掌棚出至左胸前,臂内旋,掌心朝下,高与肩平,右手随
之旋臂(内旋)向下、向前,至右胯旁,掌心朝上,虎口朝外,眼视前方。②上动不停,胯向左旋成左弓步。左臂左伸,掌心朝前,继再屈臂翻掌,掌心朝下;右臂向上、向
前至腹前,掌心朝上。两臂成抱球式。两手心相对,眼视前方。③上动不停,上体后坐,重心后移至右腿上成左虚步。同时两手抱球旋翻,左手在内至胸前,掌心朝外
,虎口朝下;右手在外与左手相对,掌心朝内,虎口朝上,成横抱球。眼视右手。④⑤⑥动作与①②③动作相同,惟左、右方向相反
5、左右追风插指掌:①承上势,胯左旋,上体朝正东方向,成左弓步。同时左手外旋托掌至体左侧,掌心朝上高与肩乎,右手由腹前向左,向上至左掖下,拳心朝
上,虎口朝外,眼视正东。眼视前方。②上动不停,胯向右旋,重心移至右腿上,成右弓步。同时两手,平穿,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右手随胯旋转收于右腰侧.左手变扣指掌,
屈臂、向上、向前;经耳旁戳顶击出。力在指尖,掌高与肩平,掌心朝右,虎口朝上,眼视左手。③、④动作与①、②动作相同,惟左右、方向相反。⑤上动不停,胯向
右旋,成马步,面朝正南。同时,两手随上体转动,收于两胁侧,屈臂成环抱状,掌心朝下,虎口相对,眼视正南。
6、左右旋转莲花掌;①承上势,胯向左旋,重心移至左腿上,成左弓步;同时两手向前伸,两手腕内侧相贴,左手在下,掌心朝上,右手在上,掌心朝下。眼视前方。
②上动不停,两腿不动,两手腕贴紧,作小五花旋转(顺时方向):两手掌向后伸张,成莲花状
,旋翻半园。眼看两手。
⑧上动不停,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上,成左虚步;两手腕放松,掌指下垂于腹前。眼视前方。④、⑤动作与①、②动作相同,惟左、右方向相反。
7、左右扣腕顶指掌:①承上势,胯向左旋,重心移至左腿上,成左弓步。同时两手分开,旋臂,向左、向上托掌至体前。左手掌心朝上,高与肩平,右手掌心朝上,
虎口朝外移至胸前
。眼视前方。②上动不停,上体随胯转向正东,后坐,重心移至右腿上,成左虚步。’随之上体随胯右旋,伺时两掌以腕为轴,向上、向里、向下翻转成虎掌。继而边转
边向西南前方伸指顶戳击出成扣指掌,右掌在前,高与胸平,左掌在后,掌心朝右,护于右肘内侧。两臂微屈,眼视右掌。③动作与①、②动作相同,惟左、右方向相反。
8、左右旋转劈空掌:①承上势,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两手向体侧分开至胯旁。眼视前方。②上动不停,左腿屈膝提起,至右髓膝前,脚尖朝下,脚内
侧朝外。右手不动,掌心朝内,虎口朝前;左手由体侧向上、向前划弧劈掌至头左上方,掌心斜朝上,虎口朝右,小指一侧用力;眼视前方。⑧上动不停,左脚下落至
右脚左前方,继之左转。左手下落,至胯旁,右手向上提至耳垂旁,掌心朝里,虎口朝上,掌指朝前。眼视前方。④上动不停,左腿屈膝下蹲。右腿屈膝成跪步。脚跟抬
起,脚尖点地。同时右手向前、向下垂腕插掌,掌心朝里,虎口朝前,掌指朝下,力在指尖。 ⑤动作与①、②、③、④动作相同,惟左、右方向相反。
9、左右旋转搂戳掌:①承上势,变马步。两手环抱势,掌心朝下,虎口相对,眼看前方。②上动不停,胯向左旋,成左弓步,继之下蹲成左歇步。同时左手向右、
向前、向后搂手至左腰旁;右手向上,向前方顶戳击出,高与胸平,掌心朝左,虎口朝上,掌指朝,前,力在指尖。眼视前方。③动作④、②动作相同,惟左,右方向
相反。
10、左右括弧前推掌:①承上势,两脚开立,两手下垂,眼视前方。②上动不停,胯向右旋,重心移在右腿上。左脚抬起,经右腿内侧向左后方作尸括弧式退步。同时
左手随胯旋转在
腹前旋翻平抹搂手,至左胯旁,掌心朝下;虎口朝里;右手随两腿成左弓步时向前推掌,高与胸平,臂微屈,掌心朝前,虎口朝上。眼视前方。③动作与②相同,惟左右
方向相反。
11、左右括弧歇步掌:①承上势,两脚站立,两手环抱式,眼视前方。②上动不停,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抬起,经右腿内侧向左前方作乙括弧式上步,脚尖翘起、
外撇,重心前移落
在两腿上,下蹲成歇步。同时左手由
腰向右、向前、向后旋翻搂手至左胯旁,掌心朝下,虎口朝内,掌指朝前;右手由腰间向上向正前方推掌,’高与胸平,掌心朝外,虎
口朝左,掌指朝上,力在掌心。眼视前方。③动作与②相同,惟左右方向相反。
12、左右盘旋云手掌:①承上势,两脚开立,两手环抱,继之两腿屈膝下蹲成马步;两臂沉肩垂肘、蹋腕,掌心朝下,虎口相对。眼视前方。②上动不停,胯向左旋,成左弓步。同时左手随胯旋转向前、向上、向左抬至体左侧,高与肩平,掌心朝下,虎口朝右,臂微屈;右手由下按经胸向斜前上方穿至左掌下,掌心朝下,虎口朝左,眼视前方。③上动不停,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上成左虚步;继而胯向右旋,两手作盘旋云手:右手平云屈臂、垂掌、至右耳旁,掌心朝下,虎口朝内;左手至胸前,掌心朝下,虎口朝内。眼视正前方。④上动不停,动作与②、③相同,惟左右方向相反。)⑤上动不停,重心移至两腿上,成开立。两手成向下按掌势。继之两脚并拢,两手下垂于胯两侧,成直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