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文教学素有语文的“半壁江山”之称,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文关乎的不仅仅是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掌握,而且是素养的提高和心灵的丰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现代作文的教学思想。如何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探索和创新作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新课题。本文结合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①以人为本,开拓创新思维;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③注重生活,读写结合;④提倡质疑,鼓励创新;⑤多元评价,开启创新之门。 【关键词】作文创新教学 实践证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立足教材,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以人为本,开拓创新思维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以“以人为本”,一切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出发点。而作文教学是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作文教学中要实现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作文命题创新,着眼于启迪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凭借语言进行思维的能力。其次要自主习作,抒真情。新课标特别强调作文要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把写作与做人相结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自由表达,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通过习作,培养学生成为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语文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表达,发展学生个性。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不拘一格的表述。第一,要营造自由、宽松的写作氛围,建立平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第二,引导学生针对同一内容,在结构安排、体裁选择上,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第三,引导学生说真话,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的感知体验,自由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再次,要求学生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这样,学生写作思路就会开阔,作文个性就会得到自由展现,创新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作文教学,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恰当使用教学手段,通过课件、投影、动画、录像等形式,创设作文情境,给学生提供感知材料,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感到“情境就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引导他们入境生情,睹物思人 ,从而诱发写作欲望。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探究兴趣,诱发了学生思维,可使学生在作文中拥有一次“实现自我”的机会,进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三、注重生活,读写结合 写作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主张。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发现美好的东西,搜集有价值的写作素材,进行生活积累。并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 课堂教学和作文教学有着密不可分联系。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不仅能使课堂知识写得更加巩固,而且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一是要更新课堂的讲读方法,针对学生阅读和写作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在分析方法上,对学生进行定向引导,点出文章中心,然后和学生讨论文章结构,找出行文线索。让学生自己感悟文章内容安排。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情感体验的能力。学生在分析课文时,很少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没有达到“作者就是我,主人公就是我”的境界。学生写的文章有的是“挤”出来的,有的是“拼凑”出来的,而不是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的情感自然宣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情感体验能力,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历,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四、提倡质疑,鼓励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创造的可能。在作文教学中,大胆引导学生用批判思维去质疑,是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具有质疑精神,才能出现独立思考,才能有新的发现。作为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敢想、敢试、敢闯,在作文中说真话,说新话,敢于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说他人没有说的话,敢于对权威的定论提出挑战,面对作家及现成观点,不违背、不盲从、不满足于已有的答案,教师对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及异想天开的设想,对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宽容、与尊重,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和会心的微笑,这样会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多元评价,开启创新之门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要求学生“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此作为作文重要环节的修改环节必须坚持。改变传统作文的“综合讲评”。 一方面要把讲评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评。这就交给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一个相互学习的环境,课堂变得活泼生动,学生的思想、情感、看法得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师生共同参与讲评,有利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学生通过欣赏自我、剖析自我,可防止和克服自卑或狂妄,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写作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便会增强,学生创新之门便会打开。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商城县丰集二中)
【摘 要】 作文教学素有语文的“半壁江山”之称,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文关乎的不仅仅是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掌握,而且是素养的提高和心灵的丰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现代作文的教学思想。如何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探索和创新作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新课题。本文结合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①以人为本,开拓创新思维;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③注重生活,读写结合;④提倡质疑,鼓励创新;⑤多元评价,开启创新之门。 【关键词】作文创新教学 实践证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立足教材,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以人为本,开拓创新思维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以“以人为本”,一切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出发点。而作文教学是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作文教学中要实现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作文命题创新,着眼于启迪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凭借语言进行思维的能力。其次要自主习作,抒真情。新课标特别强调作文要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把写作与做人相结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自由表达,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通过习作,培养学生成为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语文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表达,发展学生个性。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不拘一格的表述。第一,要营造自由、宽松的写作氛围,建立平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第二,引导学生针对同一内容,在结构安排、体裁选择上,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第三,引导学生说真话,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的感知体验,自由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再次,要求学生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这样,学生写作思路就会开阔,作文个性就会得到自由展现,创新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作文教学,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恰当使用教学手段,通过课件、投影、动画、录像等形式,创设作文情境,给学生提供感知材料,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感到“情境就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引导他们入境生情,睹物思人 ,从而诱发写作欲望。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探究兴趣,诱发了学生思维,可使学生在作文中拥有一次“实现自我”的机会,进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三、注重生活,读写结合 写作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主张。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发现美好的东西,搜集有价值的写作素材,进行生活积累。并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 课堂教学和作文教学有着密不可分联系。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不仅能使课堂知识写得更加巩固,而且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一是要更新课堂的讲读方法,针对学生阅读和写作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在分析方法上,对学生进行定向引导,点出文章中心,然后和学生讨论文章结构,找出行文线索。让学生自己感悟文章内容安排。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情感体验的能力。学生在分析课文时,很少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没有达到“作者就是我,主人公就是我”的境界。学生写的文章有的是“挤”出来的,有的是“拼凑”出来的,而不是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的情感自然宣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情感体验能力,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历,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四、提倡质疑,鼓励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创造的可能。在作文教学中,大胆引导学生用批判思维去质疑,是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具有质疑精神,才能出现独立思考,才能有新的发现。作为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敢想、敢试、敢闯,在作文中说真话,说新话,敢于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说他人没有说的话,敢于对权威的定论提出挑战,面对作家及现成观点,不违背、不盲从、不满足于已有的答案,教师对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及异想天开的设想,对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宽容、与尊重,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和会心的微笑,这样会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多元评价,开启创新之门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要求学生“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此作为作文重要环节的修改环节必须坚持。改变传统作文的“综合讲评”。 一方面要把讲评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评。这就交给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一个相互学习的环境,课堂变得活泼生动,学生的思想、情感、看法得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师生共同参与讲评,有利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学生通过欣赏自我、剖析自我,可防止和克服自卑或狂妄,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写作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便会增强,学生创新之门便会打开。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商城县丰集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