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何以"孤篇压全唐",只因诗中月,更兼有心中之月

古诗当中,最美的是唐诗,这一点几无争议。但唐诗当中最美的是哪一首?你可能会说出很多,比如“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比如“荷叶罗裙一色裁”又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这些诗歌都是出自唐诗。

它们很美,但他们只是描写一时之美景,写的是春风、夏莲、秋日的山林。

唐朝诗人众多,代表性的诗人你能说出几个?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不可少的。

但是,如果说哪一首诗能代表盛唐?

只有一首,那就是《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即便李白成为了唐诗当中的符号,但是,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却另有其人。

张若虚传世只有两篇古诗,但是却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无他,只是因为,唯有盛唐才有这样的古诗,唯有这首古诗才体现出真正的盛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从主题上来说,这是一首描写离情别意的离别诗,抒发的是春日美景下游子思妇的哀哀怨怨。诗篇很美,从开篇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就能看出,诗篇的意境有如此之美!如此春江夜,白云、月光、海潮,好一幅盛唐气象!

月中美景:诗中的盛唐气象

题目是《春江花月夜》,然而在诗篇当中,“春、江、花、月、夜”五个字,概括了五种景色,可谓构思巧妙,其中美景更是让人流连忘返。温柔的春天,流淌的江水,一年年似曾相识的花开花落,一代代人看到的却是同样的月光……正可谓夜色温柔,心潮难平。古人说良辰美景,也不过如此了。

这样的景象,在古代中国并不少间。但却只有盛唐才留下如此的诗篇。原因为何?不是因为张若虚在江边“多看了一眼”,而是因为,盛唐的时代背景下,生活的富足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憧憬,去探索人生的真谛。

由此也能看出,唐宋是中国古代最好的朝代。不是因为其唐诗宋词做的好,而是因为只有唐宋时期,这个诗歌的整体面貌是积极向上的,而不是像明清的那些代表性的小说作品一样,处处充满愤世嫉俗之戾气。

心中圆月:诗篇里的哲理思索

后人对于这首诗进行了多重层次的解读,真理越辩越明,也才有了这首古诗“孤篇压全唐”的说法。

在后人的研究当中,人们除了分析其所描绘的美景之外,还分析出了其蕴含的哲理。

诗篇都是有生命的,而其中蕴含的哲理就是诗篇生命的血脉。

在后人那里得到共鸣,就是穿越千年的文化血脉的融汇。

胡晓明评论曾经把这首诗比喻为两个月亮。前半段写景,写的是“宇宙中的月亮”,后半段抒发情感,写的是“人心中的月亮”。

“人心中的月亮”,就是指的这首诗的哲理思维,拷问人生的思辨。

前半段有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后半段有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都是描写的一个主题:思妇和游子。

思妇在古代有,在今日也有;游子在古代有,在今日也有,不过改名了,是为“北漂”。

游子思妇,人生离别,不变的主题。纵然有跨越时空的爱恋,却无奈只能是物是人非,今非昔比。

难能可贵的是,这首古诗超越个体意义上的离别愁恨情感的抒发,进而从更高层次诗意的观照人生,也使得其内涵更为丰富。

所以这首诗不单单是描写美景的翘楚,更是诗意人生关怀的顶峰作品。

古诗当中,最美的是唐诗,这一点几无争议。但唐诗当中最美的是哪一首?你可能会说出很多,比如“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比如“荷叶罗裙一色裁”又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这些诗歌都是出自唐诗。

它们很美,但他们只是描写一时之美景,写的是春风、夏莲、秋日的山林。

唐朝诗人众多,代表性的诗人你能说出几个?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不可少的。

但是,如果说哪一首诗能代表盛唐?

只有一首,那就是《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即便李白成为了唐诗当中的符号,但是,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却另有其人。

张若虚传世只有两篇古诗,但是却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无他,只是因为,唯有盛唐才有这样的古诗,唯有这首古诗才体现出真正的盛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从主题上来说,这是一首描写离情别意的离别诗,抒发的是春日美景下游子思妇的哀哀怨怨。诗篇很美,从开篇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就能看出,诗篇的意境有如此之美!如此春江夜,白云、月光、海潮,好一幅盛唐气象!

月中美景:诗中的盛唐气象

题目是《春江花月夜》,然而在诗篇当中,“春、江、花、月、夜”五个字,概括了五种景色,可谓构思巧妙,其中美景更是让人流连忘返。温柔的春天,流淌的江水,一年年似曾相识的花开花落,一代代人看到的却是同样的月光……正可谓夜色温柔,心潮难平。古人说良辰美景,也不过如此了。

这样的景象,在古代中国并不少间。但却只有盛唐才留下如此的诗篇。原因为何?不是因为张若虚在江边“多看了一眼”,而是因为,盛唐的时代背景下,生活的富足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憧憬,去探索人生的真谛。

由此也能看出,唐宋是中国古代最好的朝代。不是因为其唐诗宋词做的好,而是因为只有唐宋时期,这个诗歌的整体面貌是积极向上的,而不是像明清的那些代表性的小说作品一样,处处充满愤世嫉俗之戾气。

心中圆月:诗篇里的哲理思索

后人对于这首诗进行了多重层次的解读,真理越辩越明,也才有了这首古诗“孤篇压全唐”的说法。

在后人的研究当中,人们除了分析其所描绘的美景之外,还分析出了其蕴含的哲理。

诗篇都是有生命的,而其中蕴含的哲理就是诗篇生命的血脉。

在后人那里得到共鸣,就是穿越千年的文化血脉的融汇。

胡晓明评论曾经把这首诗比喻为两个月亮。前半段写景,写的是“宇宙中的月亮”,后半段抒发情感,写的是“人心中的月亮”。

“人心中的月亮”,就是指的这首诗的哲理思维,拷问人生的思辨。

前半段有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后半段有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都是描写的一个主题:思妇和游子。

思妇在古代有,在今日也有;游子在古代有,在今日也有,不过改名了,是为“北漂”。

游子思妇,人生离别,不变的主题。纵然有跨越时空的爱恋,却无奈只能是物是人非,今非昔比。

难能可贵的是,这首古诗超越个体意义上的离别愁恨情感的抒发,进而从更高层次诗意的观照人生,也使得其内涵更为丰富。

所以这首诗不单单是描写美景的翘楚,更是诗意人生关怀的顶峰作品。


相关文章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文档(2)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4.继 ...查看


  • 秋山叶阳夕
  • 秋山叶阳夕 秋山红叶连海潮,海上残阳共<离骚>. 红叶随波千万壑,何处秋山不渺渺? 万壑有声应晚籁,千峰无语立夕照. 红流宛转相思泪,为恐张公变名教. 叶阳一色酬红颜,尘世哪得开口笑. 与客畅谈夕阳好,朝露只缘朝闻道. 杜鹃啼来 ...查看


  • [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高一选修)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疏通文意,初步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2)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情画意的能力. (3)理解并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技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性学习,拓宽学生的视野, ...查看


  •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诗歌鉴赏上的一篇诗歌,其作者是张若虚,他的一生只写了两首诗,此诗恰恰成就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千秋美名.后人曾评此诗为"孤篇盖全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的 ...查看


  • "以一篇压全唐"的"诗中之诗"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罗列古人评论: 王夫之<唐诗评选>评曰:"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 王闿运<王志>评曰:"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后人更有 ...查看


  • 中华好诗词1
  • 中华好诗词(1) 题库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短歌行 曹操> 2.横看成岭侧成峰,.<题西林壁 苏轼> 3.郁孤台下清江水,.青山遮不住, .<辛弃疾 ...查看


  • 关于月亮的诗句: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 出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 ...查看


  • 中国古代诗词重要意象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重要意象研究 摘 要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共同存在.相辅相成,有着本质的联系又有所区别,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前者服务于诗句,后者服务于全诗.意象作为诗词的细胞是其不可缺少的 ...查看


  • 初盛唐诗人张若虚的两首诗
  • 初盛唐诗人张若虚的两首诗<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 前记:张若虚,初盛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的诗歌仅存两首,一首就是名作<春江花月夜>,另外一首就是这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