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卷2006年
══════════════════════════════════════════════════════════════════
第2期
4月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ARCHITECTUREANDENGINEERINGVol.21Apr.
No.22006
文章编号:(2006)1003-599002-0116-06
北京明清皇家三大殿之比较研究
闫凯,王其亨,曹鹏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摘要:通过对明清故宫太和殿、长陵恩殿、太庙前殿三座皇家大殿的综合比较,发现外观极为相近的三座大殿在内
部结构、外部空间布局和使用功能上有一定差异,但更深入的研究则揭示以每座大殿为主体的建筑组群布局有着确定的传承关系,同时它们的使用功能也通过皇族人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非彼此孤立。结论有助于人们深入和全面的了解明清皇家大型殿宇建筑的外在形式特征和文化内涵。关键词:太和殿;太庙前殿;长陵中图分类号:TU-092
恩殿;功能;结构;尺度;联系文献标识码:A
ComparativestudyonthreeroyalhallsofMing
andQingdynastiesinBeijing
YANKai,WANGQi-heng,CAOPeng
(SchoolofArchitecture,TianjinUniversity,Tianjin300072,China)
Abstract:ThispaperpresentsancomparativestudyofthethreeroyalgrandhallsinBeijing,TaihehallintheForbiddenCity,Ling’enhallintheMingTomb,andFronthallintheImperialAncestralTemple.Asthere-sultsrevealing,althoughthethreehallswithsimilarfacadeshavedifferentinteriorstructure,exteriorspaciallayout,andfuctions,theystillhaveinternalrelations.First,theirexternallayoutshaveancertainsuccessiverelation;second,theirfuctionsreflectaseriesofcorrelativespiritualdemandsoftheroyalfamily.Thiscompre-hensiveanalysishelpspeopletogetadeeperunderstandingofboththeexternalformcharactersandculturalmeaningsoftheroyalhallinMingandQingdynasties.
Keywords:Taihehall;fronthallintheImperialAncestralTemple;Ling’enhallintheMingTomb;function;structure;scale;relation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源远流长,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布局和单体建筑设计上都曾有过很高的成就,在世界建筑发展的长河中独树一帜。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中国古代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因此,现存的古代建筑颇为有限,其中的大型殿宇更是寥寥无几。故宫太和殿是人们最为熟知的一座清代大殿,现存在建筑体量上能与其相比的大殿还有两座:一是明清北京太庙前殿,二是明十三陵长陵
恩殿。这三
座大殿的建筑规模和形制相近,建筑等级在古代均属最高。它们之间既有差异又有联系,本文将对三座大殿的使用性质、结构形式、建筑功能等方面进行较全面的比较,以揭示三座大殿之间外在和内在的联系。
1建造年代
太和殿是紫禁城外朝三大殿之首,它创建于明
收稿日期:2004-10-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978027)作者简介:闫凯(1975-),男,天津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第2期闫凯等:
北京明清皇家三大殿之比较研究117
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建后改名“皇极殿”,入清后改称为“太和殿”。太和殿在建成后历经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三次焚毁,又在明正统六年(1441年)、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明天启七年(1627年)三次重建。入清后,康熙八年(1669年)曾加修缮,但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又遭焚毁,至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形成现状,以后经乾隆三十
图3太庙前殿
年(1765年)大修,保存至今
[1]
(图1)
。图1
故宫太和殿
长陵恩殿,据《明实录》记载,长陵创建于明永
乐七年(1409年),十四年(1416年)建享殿;洪熙元年(1425年)十二月工部臣言长陵殿未完请一万人助役和宣德二年(1427年)长陵成,帝后神位奉安的
记载
[2]
。故此可推断该殿创建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于宣德二年(1427年)建成。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曾作较大规模修缮,但仅限于抽换糟朽的木构件,大木构架未予改动(图2)
。
图2
长陵
恩殿
太庙前殿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后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遭雷火焚毁,嘉靖二十四年
1545年)重建
[3]
,经清代顺治、乾隆、嘉庆三朝修缮而保存至今(图3)。
从建造年代来看,
虽然三座大殿始建时间极为
相近,但历经后世变故,仅长陵恩殿基本反映了始
建原貌,太庙前殿已是明中期的建筑,而太和殿实为
清代遗构。
2功能差异
故宫太和殿作为皇权的集中标志,也是国家的
象征,它是皇帝举行大朝会的场所,每年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及遇国家有大庆典时,皇帝在此御殿受
贺;另外,命将出师、皇帝登极也多在此殿举行。长陵
恩殿处于陵寝之中,属陵上的“享殿”,是供皇帝谒陵祭祖的场所,但它距皇宫很远,皇帝很少亲临祭祀,甚至几十年都不会去,多遣大臣代祭。相比之下,太庙前殿的使用频率明显要高得多,不仅每年的时享和岁除礻合祭要在这里祭拜祖先,
每逢登极、亲政、监国、摄政、大婚、上尊号、徽号、万寿、册立、凯旋、献俘,奉安梓宫,均需告祭太庙,因此,可见太庙前殿重要地位之一斑。
3大木构架特征
三座大殿的建筑等级在古代均属最高级别。从
三座大殿的外观来看,它们均为黄琉璃筒瓦重檐庑殿式建筑,都坐落在绕以汉白玉石栏杆的三重大台基之上,大殿主体开间均为九间。虽然它们的外在形式很相似,但内部梁架结构却差异显著。3.1
太庙前殿
殿身十一间六进,副阶周匝(图4)。为十一檩
大型殿堂形制,屋顶有推山。其檐柱上部依次安装小额枋,由额垫板、大额枋、平板枋以增强柱间的联系,上施单翘重昂七踩斗。下檐檐柱与殿身檐柱间以挑尖梁、随梁及溜金斗连接。殿身檐柱之间
有承托溜金斗
后尾的纵向花台科以及承椽枋、围
((
年
脊板、重檐大额枋。进深方向由上檐挑尖梁直接贯通而为十一架梁。在纵向构架中,中柱一线由贯通九间面阔的纵向梁
与各间十一架梁上下相交,形
成分心槽构造形式。大殿的草架为规整的叠梁式构架,以三架、五架、七架梁依次叠置,七架梁及随梁枋置于童柱中,前后各出单步梁;梁下童柱与七架梁两端童柱一同置于十一架梁背,形成层层传递荷载的叠梁式构架。山面殿身檐柱与上部顺身檩条并不对位(图5)
。
第2期闫凯等:
北京明清皇家三大殿之比较研究119
于七架梁下出了两道梁,才使太和殿比另外两座大殿多了两条顺身檩。另外,在三座大殿中只有太和殿设有藻井(图5)。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三座大殿无论从平面柱网布局还是剖面的梁架搭接关系都有明显的不同。这也充分说明古代哲匠在设计建筑时,并不拘泥于固定的设计方法,灵活根据各建筑的实际情况,娴熟地驾驭设计,从而使三座大殿的外在形式取得了异曲同工的艺术效果。
研究却较少。一提到中国古代最大的木构殿宇,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太和殿,甚至会认为它在规模、形制、用材等诸多方面均为国内第一,其实这种看法是有偏差的。下面以列表的方式对这三座大殿的主要参数作了比较(表1)。
通过以上数据比较可以看出:太庙前殿殿身的总长基本上和长陵出
恩殿持平,其总面阔超出
太和殿足有6m多;殿身高度为三座大殿之首,超
恩殿近3m,换句话说,太庙前殿殿身的体量感应该是三座大殿中最大的。不仅如此,太庙前殿
4规模与空间尺度
三座大殿的建筑形式虽然相近,但各自的尺度
殿柱的柱高、柱径也是三殿中最大的;斗拱用材也为三座大殿之首。从以上诸点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殿身给人的视觉感受方面来看,现存的古代木构殿宇中,规模最大的当属太庙前殿。但若从建筑面积来看,太和殿的规模为三座大殿之首(图6)。
以及同环境的呼应关系又呈现出差异。在以往的研究中,由于太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因此对它的研究比较多,资料丰富。然而,对太庙前殿及长陵
表1
太和殿、长陵
恩殿
恩殿、太庙前殿主要测绘数据比较
太和殿
康熙三十四年(1695)
20028.1326.921:3.3135.0511间,60.085间,33.331.06
12.703.4单翘三昂九踩单翘重昂七踩溜金
9572根有
长陵
恩殿
太庙前殿
建造时间
2
建筑面积/m(以檐柱中线围合面积为准)
嘉靖二十四年(1545)
19433.6428.831:7.9232.4711间,66.796间,29.091.23
13.323.23
上檐
双翘重昂九踩单翘重昂七踩溜金
12568根有
永乐十四年(1416)
19563.5525.901:7.329.459间,66.905间,29.301.17
132.5双翘重昂九踩单翘重昂七踩溜金
9560根无
台明高/m殿身高/m台明高:殿身高建筑总高/m
面阔/m(以檐柱中线距离为准)进深/m(以檐柱中线距离为准)柱径、柱高/m(以最大柱径为准)正吻高/m斗
下檐
斗口/mm柱子数推山
[4]
)(数据来源:天津大学古建筑测绘数据;《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然而,从最终的视觉效果来看,太和殿的宏伟程度显然居三者之首。这是由于它们的台基高度相差悬殊的结果,太和殿的台基高8.13m,是太庙前殿台基高的两倍多。之所以这样建造,是由于它们在皇城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而造成的。太和殿是故宫的中心,它所面对的是故宫中最大的广场,这个广场南北
长约130m,东西宽约190m,占地大概2.5hm(图7)。在这样巨大的户外空间中,要想突出建筑的气势,最可行的方法是将其建造在一高大的台基之上,用台基将建筑托升起来。同时该处理方法也与太和殿的功能相适应,太和殿作为皇帝处理朝政最重要的场所,也是国家的象征,至尊无上。殿宇被抬高后,沿
年
期闫凯等:
北京明清皇家三大殿之比较研究
殿”,它主要用来满足祭祀仪式对空间的使用要求,原来“寝”中供奉日常起居生活的礼俗,开始处于次要地位。唐代把类似于汉代“寝殿”的“献殿”和进行日常供奉的“寝宫”分两处建造,进一步突出了朝拜祭祀仪式的重要性,更加降低了日常供奉起居生活在礼仪制度中的地位。宋代亦沿用唐代制度,只是将“献殿”和“寝宫”分别称为“上宫”和“下宫”。明代将“下宫”取消,废止了日常奉祀的制度,同时又对“上宫”中的祭殿进行了扩建,将陵上的朝拜祭祀活
动推向了顶峰
[5]
。长陵恩殿实际上就源于此,最
初其两旁还建有配殿,但现已不存。这一系列改革,说明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陵寝中原始迷信观念也逐渐弱化,同时由于统一王朝政治上的需要,进一步讲究上陵朝拜祭献的排场,作为推崇皇权和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
上文提及明清太庙前殿及两庑的格局是受“朝”的影响而形成的,但决定这一格局具体形式的却是陵寝中的祭殿及其配殿。太庙前殿、两庑同长陵大殿、两庑的布局完全一致,都采用了大殿两旁各辅以十五间配殿的形式,然而,这种布局的雏形却始于明皇陵,它是朱元璋为自己父母所建的陵园,其正殿是九间单檐庑殿,配殿各为十一间(图8)。至朱元璋的明孝陵才将正殿改为重檐庑殿顶,东西配殿各增至十五间9)。此后,永乐皇帝营建北京时,直接将孝陵大殿及两庑的布局用于长陵和太庙,便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太庙前殿及其两庑的布局(图7)
。
图8
明皇陵正殿及两庑鸟瞰图(冯建奎先生绘制)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太庙前殿及两庑布局的形成受到了紫禁城“外朝”和明代陵寝建筑的双重影响而形成的。三座大殿的内在关系图如图10。
除了建筑形式上的关联外,
在使用功能上三座
图9
明孝陵正殿及两庑鸟瞰图
(王其亨先生绘制)
(图
128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
4结语
城市历史地段保护的最终目标是在历史遗产得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何晓军,译.北京:华.方益萍,
夏出版社,2001.
[2]叶楚伧,柳诒征,王焕镳.首都志[M]上海正中书局,.上海:
1935.
[3]朱亻契.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M]北京古籍出版.北京:
社,2002.
[4]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南京城垣史话[M]南京出版社,.南京:
2002.
[5]杨新华,卢海鸣.南京明清建筑[M]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
2001.
[6]南京市博物馆.南京风物志[M]江苏省人民出版社,.南京:
1983.
[7]王景慧.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和作法[J](3):.城市规划,1998
34-36.
[8][日]日本观光资源保护财团编.历史文化城镇保护[M].路秉
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9]李雄飞.城市规划与古建筑保护[M]天津科学技术出.天津:
版社,1989.
以保护的基础上使该区域体现城市特色并可持续发展下去。而对历史地段的保护尤其是文物古迹地段的保护以往多是单纯在历史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领域内进行的,而没有把完全它纳入到不断演变的城市发展中去,所以应当以历史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视角去研究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和发展的问题,以保护的整体性、遗产的原真性、空间的可意象性、历史的连续性、文化的多元性为规划发展的基本原则构建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框架。
对于南京明故宫地段,针对其特定的现状和历史沿革脉络,要迅速采取积极的保护策略,保存其古迹、建筑,在规划控制的基础上努力恢复和展示其历史格局,最终塑造具有整体性的历史景观区域。
!!!!!!!!!!!!!!!!!!!!!!!!!!!!!!!!!!!!!!!!!!!!!!!!!!
(上接第121页)
的个体而存在的,三座大殿无论从外在的建筑形式、结构,还是到内在的使用功能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为廓清三座大殿在明清皇家建筑中的重要地位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M].北京:2001.
[2]赵其昌.明实录北京史料(全四册)[M]北京古籍出版.北京:
社,1995.
[3]申时行.明会典[M]商务印书馆,.北京:1936.
[4]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M].北
京:科学出版社,1985.
[5]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上海:
参考文献:
[1]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2003.
[6]《清会典事例》(全十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
第21卷2006年
══════════════════════════════════════════════════════════════════
第2期
4月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ARCHITECTUREANDENGINEERINGVol.21Apr.
No.22006
文章编号:(2006)1003-599002-0116-06
北京明清皇家三大殿之比较研究
闫凯,王其亨,曹鹏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摘要:通过对明清故宫太和殿、长陵恩殿、太庙前殿三座皇家大殿的综合比较,发现外观极为相近的三座大殿在内
部结构、外部空间布局和使用功能上有一定差异,但更深入的研究则揭示以每座大殿为主体的建筑组群布局有着确定的传承关系,同时它们的使用功能也通过皇族人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非彼此孤立。结论有助于人们深入和全面的了解明清皇家大型殿宇建筑的外在形式特征和文化内涵。关键词:太和殿;太庙前殿;长陵中图分类号:TU-092
恩殿;功能;结构;尺度;联系文献标识码:A
ComparativestudyonthreeroyalhallsofMing
andQingdynastiesinBeijing
YANKai,WANGQi-heng,CAOPeng
(SchoolofArchitecture,TianjinUniversity,Tianjin300072,China)
Abstract:ThispaperpresentsancomparativestudyofthethreeroyalgrandhallsinBeijing,TaihehallintheForbiddenCity,Ling’enhallintheMingTomb,andFronthallintheImperialAncestralTemple.Asthere-sultsrevealing,althoughthethreehallswithsimilarfacadeshavedifferentinteriorstructure,exteriorspaciallayout,andfuctions,theystillhaveinternalrelations.First,theirexternallayoutshaveancertainsuccessiverelation;second,theirfuctionsreflectaseriesofcorrelativespiritualdemandsoftheroyalfamily.Thiscompre-hensiveanalysishelpspeopletogetadeeperunderstandingofboththeexternalformcharactersandculturalmeaningsoftheroyalhallinMingandQingdynasties.
Keywords:Taihehall;fronthallintheImperialAncestralTemple;Ling’enhallintheMingTomb;function;structure;scale;relation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源远流长,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布局和单体建筑设计上都曾有过很高的成就,在世界建筑发展的长河中独树一帜。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中国古代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因此,现存的古代建筑颇为有限,其中的大型殿宇更是寥寥无几。故宫太和殿是人们最为熟知的一座清代大殿,现存在建筑体量上能与其相比的大殿还有两座:一是明清北京太庙前殿,二是明十三陵长陵
恩殿。这三
座大殿的建筑规模和形制相近,建筑等级在古代均属最高。它们之间既有差异又有联系,本文将对三座大殿的使用性质、结构形式、建筑功能等方面进行较全面的比较,以揭示三座大殿之间外在和内在的联系。
1建造年代
太和殿是紫禁城外朝三大殿之首,它创建于明
收稿日期:2004-10-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978027)作者简介:闫凯(1975-),男,天津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第2期闫凯等:
北京明清皇家三大殿之比较研究117
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建后改名“皇极殿”,入清后改称为“太和殿”。太和殿在建成后历经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三次焚毁,又在明正统六年(1441年)、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明天启七年(1627年)三次重建。入清后,康熙八年(1669年)曾加修缮,但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又遭焚毁,至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形成现状,以后经乾隆三十
图3太庙前殿
年(1765年)大修,保存至今
[1]
(图1)
。图1
故宫太和殿
长陵恩殿,据《明实录》记载,长陵创建于明永
乐七年(1409年),十四年(1416年)建享殿;洪熙元年(1425年)十二月工部臣言长陵殿未完请一万人助役和宣德二年(1427年)长陵成,帝后神位奉安的
记载
[2]
。故此可推断该殿创建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于宣德二年(1427年)建成。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曾作较大规模修缮,但仅限于抽换糟朽的木构件,大木构架未予改动(图2)
。
图2
长陵
恩殿
太庙前殿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后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遭雷火焚毁,嘉靖二十四年
1545年)重建
[3]
,经清代顺治、乾隆、嘉庆三朝修缮而保存至今(图3)。
从建造年代来看,
虽然三座大殿始建时间极为
相近,但历经后世变故,仅长陵恩殿基本反映了始
建原貌,太庙前殿已是明中期的建筑,而太和殿实为
清代遗构。
2功能差异
故宫太和殿作为皇权的集中标志,也是国家的
象征,它是皇帝举行大朝会的场所,每年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及遇国家有大庆典时,皇帝在此御殿受
贺;另外,命将出师、皇帝登极也多在此殿举行。长陵
恩殿处于陵寝之中,属陵上的“享殿”,是供皇帝谒陵祭祖的场所,但它距皇宫很远,皇帝很少亲临祭祀,甚至几十年都不会去,多遣大臣代祭。相比之下,太庙前殿的使用频率明显要高得多,不仅每年的时享和岁除礻合祭要在这里祭拜祖先,
每逢登极、亲政、监国、摄政、大婚、上尊号、徽号、万寿、册立、凯旋、献俘,奉安梓宫,均需告祭太庙,因此,可见太庙前殿重要地位之一斑。
3大木构架特征
三座大殿的建筑等级在古代均属最高级别。从
三座大殿的外观来看,它们均为黄琉璃筒瓦重檐庑殿式建筑,都坐落在绕以汉白玉石栏杆的三重大台基之上,大殿主体开间均为九间。虽然它们的外在形式很相似,但内部梁架结构却差异显著。3.1
太庙前殿
殿身十一间六进,副阶周匝(图4)。为十一檩
大型殿堂形制,屋顶有推山。其檐柱上部依次安装小额枋,由额垫板、大额枋、平板枋以增强柱间的联系,上施单翘重昂七踩斗。下檐檐柱与殿身檐柱间以挑尖梁、随梁及溜金斗连接。殿身檐柱之间
有承托溜金斗
后尾的纵向花台科以及承椽枋、围
((
年
脊板、重檐大额枋。进深方向由上檐挑尖梁直接贯通而为十一架梁。在纵向构架中,中柱一线由贯通九间面阔的纵向梁
与各间十一架梁上下相交,形
成分心槽构造形式。大殿的草架为规整的叠梁式构架,以三架、五架、七架梁依次叠置,七架梁及随梁枋置于童柱中,前后各出单步梁;梁下童柱与七架梁两端童柱一同置于十一架梁背,形成层层传递荷载的叠梁式构架。山面殿身檐柱与上部顺身檩条并不对位(图5)
。
第2期闫凯等:
北京明清皇家三大殿之比较研究119
于七架梁下出了两道梁,才使太和殿比另外两座大殿多了两条顺身檩。另外,在三座大殿中只有太和殿设有藻井(图5)。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三座大殿无论从平面柱网布局还是剖面的梁架搭接关系都有明显的不同。这也充分说明古代哲匠在设计建筑时,并不拘泥于固定的设计方法,灵活根据各建筑的实际情况,娴熟地驾驭设计,从而使三座大殿的外在形式取得了异曲同工的艺术效果。
研究却较少。一提到中国古代最大的木构殿宇,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太和殿,甚至会认为它在规模、形制、用材等诸多方面均为国内第一,其实这种看法是有偏差的。下面以列表的方式对这三座大殿的主要参数作了比较(表1)。
通过以上数据比较可以看出:太庙前殿殿身的总长基本上和长陵出
恩殿持平,其总面阔超出
太和殿足有6m多;殿身高度为三座大殿之首,超
恩殿近3m,换句话说,太庙前殿殿身的体量感应该是三座大殿中最大的。不仅如此,太庙前殿
4规模与空间尺度
三座大殿的建筑形式虽然相近,但各自的尺度
殿柱的柱高、柱径也是三殿中最大的;斗拱用材也为三座大殿之首。从以上诸点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殿身给人的视觉感受方面来看,现存的古代木构殿宇中,规模最大的当属太庙前殿。但若从建筑面积来看,太和殿的规模为三座大殿之首(图6)。
以及同环境的呼应关系又呈现出差异。在以往的研究中,由于太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因此对它的研究比较多,资料丰富。然而,对太庙前殿及长陵
表1
太和殿、长陵
恩殿
恩殿、太庙前殿主要测绘数据比较
太和殿
康熙三十四年(1695)
20028.1326.921:3.3135.0511间,60.085间,33.331.06
12.703.4单翘三昂九踩单翘重昂七踩溜金
9572根有
长陵
恩殿
太庙前殿
建造时间
2
建筑面积/m(以檐柱中线围合面积为准)
嘉靖二十四年(1545)
19433.6428.831:7.9232.4711间,66.796间,29.091.23
13.323.23
上檐
双翘重昂九踩单翘重昂七踩溜金
12568根有
永乐十四年(1416)
19563.5525.901:7.329.459间,66.905间,29.301.17
132.5双翘重昂九踩单翘重昂七踩溜金
9560根无
台明高/m殿身高/m台明高:殿身高建筑总高/m
面阔/m(以檐柱中线距离为准)进深/m(以檐柱中线距离为准)柱径、柱高/m(以最大柱径为准)正吻高/m斗
下檐
斗口/mm柱子数推山
[4]
)(数据来源:天津大学古建筑测绘数据;《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然而,从最终的视觉效果来看,太和殿的宏伟程度显然居三者之首。这是由于它们的台基高度相差悬殊的结果,太和殿的台基高8.13m,是太庙前殿台基高的两倍多。之所以这样建造,是由于它们在皇城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而造成的。太和殿是故宫的中心,它所面对的是故宫中最大的广场,这个广场南北
长约130m,东西宽约190m,占地大概2.5hm(图7)。在这样巨大的户外空间中,要想突出建筑的气势,最可行的方法是将其建造在一高大的台基之上,用台基将建筑托升起来。同时该处理方法也与太和殿的功能相适应,太和殿作为皇帝处理朝政最重要的场所,也是国家的象征,至尊无上。殿宇被抬高后,沿
年
期闫凯等:
北京明清皇家三大殿之比较研究
殿”,它主要用来满足祭祀仪式对空间的使用要求,原来“寝”中供奉日常起居生活的礼俗,开始处于次要地位。唐代把类似于汉代“寝殿”的“献殿”和进行日常供奉的“寝宫”分两处建造,进一步突出了朝拜祭祀仪式的重要性,更加降低了日常供奉起居生活在礼仪制度中的地位。宋代亦沿用唐代制度,只是将“献殿”和“寝宫”分别称为“上宫”和“下宫”。明代将“下宫”取消,废止了日常奉祀的制度,同时又对“上宫”中的祭殿进行了扩建,将陵上的朝拜祭祀活
动推向了顶峰
[5]
。长陵恩殿实际上就源于此,最
初其两旁还建有配殿,但现已不存。这一系列改革,说明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陵寝中原始迷信观念也逐渐弱化,同时由于统一王朝政治上的需要,进一步讲究上陵朝拜祭献的排场,作为推崇皇权和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
上文提及明清太庙前殿及两庑的格局是受“朝”的影响而形成的,但决定这一格局具体形式的却是陵寝中的祭殿及其配殿。太庙前殿、两庑同长陵大殿、两庑的布局完全一致,都采用了大殿两旁各辅以十五间配殿的形式,然而,这种布局的雏形却始于明皇陵,它是朱元璋为自己父母所建的陵园,其正殿是九间单檐庑殿,配殿各为十一间(图8)。至朱元璋的明孝陵才将正殿改为重檐庑殿顶,东西配殿各增至十五间9)。此后,永乐皇帝营建北京时,直接将孝陵大殿及两庑的布局用于长陵和太庙,便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太庙前殿及其两庑的布局(图7)
。
图8
明皇陵正殿及两庑鸟瞰图(冯建奎先生绘制)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太庙前殿及两庑布局的形成受到了紫禁城“外朝”和明代陵寝建筑的双重影响而形成的。三座大殿的内在关系图如图10。
除了建筑形式上的关联外,
在使用功能上三座
图9
明孝陵正殿及两庑鸟瞰图
(王其亨先生绘制)
(图
128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
4结语
城市历史地段保护的最终目标是在历史遗产得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何晓军,译.北京:华.方益萍,
夏出版社,2001.
[2]叶楚伧,柳诒征,王焕镳.首都志[M]上海正中书局,.上海:
1935.
[3]朱亻契.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M]北京古籍出版.北京:
社,2002.
[4]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南京城垣史话[M]南京出版社,.南京:
2002.
[5]杨新华,卢海鸣.南京明清建筑[M]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
2001.
[6]南京市博物馆.南京风物志[M]江苏省人民出版社,.南京:
1983.
[7]王景慧.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和作法[J](3):.城市规划,1998
34-36.
[8][日]日本观光资源保护财团编.历史文化城镇保护[M].路秉
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9]李雄飞.城市规划与古建筑保护[M]天津科学技术出.天津:
版社,1989.
以保护的基础上使该区域体现城市特色并可持续发展下去。而对历史地段的保护尤其是文物古迹地段的保护以往多是单纯在历史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领域内进行的,而没有把完全它纳入到不断演变的城市发展中去,所以应当以历史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视角去研究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和发展的问题,以保护的整体性、遗产的原真性、空间的可意象性、历史的连续性、文化的多元性为规划发展的基本原则构建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框架。
对于南京明故宫地段,针对其特定的现状和历史沿革脉络,要迅速采取积极的保护策略,保存其古迹、建筑,在规划控制的基础上努力恢复和展示其历史格局,最终塑造具有整体性的历史景观区域。
!!!!!!!!!!!!!!!!!!!!!!!!!!!!!!!!!!!!!!!!!!!!!!!!!!
(上接第121页)
的个体而存在的,三座大殿无论从外在的建筑形式、结构,还是到内在的使用功能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为廓清三座大殿在明清皇家建筑中的重要地位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M].北京:2001.
[2]赵其昌.明实录北京史料(全四册)[M]北京古籍出版.北京:
社,1995.
[3]申时行.明会典[M]商务印书馆,.北京:1936.
[4]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M].北
京:科学出版社,1985.
[5]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上海:
参考文献:
[1]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2003.
[6]《清会典事例》(全十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