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作文审题与立意

第一讲 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先背点写作常用的名言警句●

1.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杨绛《一百岁感言》)

2. 对自己不满是任何有才能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契诃夫) 3. 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高尔基) 4. 辛勤的蜜蜂永远没有时间悲哀。(布莱克)

5. 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席慕蓉) 6.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安德鲁·马修斯)

7. 我们要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 8. 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哈佛图书馆墙上的励志语录) 9. 许多人在追求他们选择的道路时固执,却很少在追求目标时固执。(尼采)

10. 性格左右命运,气度影响格局。(余世雅博士)

●主题:考场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是高考对考生作文提出的首要的、基本的要求,只有首先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在获取作文基本等级分上迈开坚实的脚步。

一) 抓住关键词句,准而透地把握含义

正确审题,防止偏题、跑题,考生要找出考题中的关键词句。关键词句,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的“载体”,一定要认真提取。考生不仅要善于从关键词句中提取重要信息,准确把握命题意图,还要仔细阅读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包括写作要求中的每一项内容,无一遗漏,确保对命题意图要求的理解没有偏差。审题没有偏差,才能紧扣题意行文,才能符合命题的限制要求。基本要求有两项:一是准确,二是全面。

典例1 (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

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深,有的很浅。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 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 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 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 不得抄袭、套作。

【解析】 找出并理解关键语句,把握关键信息,准确把握主旨。第一段材料中“门与路,永远相连”是开宗明义,点明两者不可分割;然后分说思辨关系,“终点”与“起点”、“挡住你的脚步”与“走向世界”是对立的统一。第二段材料是具体列举,以“大学的门”和“大学的路”为例,采用了以大缩小或以小见大的方法来论证,很有哲理性。这里的难点是“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这个比喻句增添了审题难度,如果把“门”解读为“理想、目标、希望、事业”等,你要入门,除了一路上要克服种种困难险阻,勇往直前,还必须要有“通行证”才行。我们可以顺材料中关键语句之“藤”,摸命题者的意图之“瓜”,并据此来立意,确定文章主旨。

【佳作】

推开门,走下去

我踏着达达的马蹄声,从江南无数个春天里走来,风雨兼程,任柳絮翻飞,莲花开落,我在追求,我的大学。

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千百年来,无数学子在求学之路上奔波劳累,追寻着更深度的学术研究。那扇通向大学的门引来无数学者向往。然而,有的人却被困于“大楼”中找不到出路,有的人沿着书香花径一路走成了大师。

现如今,许多人却不愿再走下去了。有人戏称,大学即是中国学生的解放路口了,上了大学便万事大吉。果真如此?真是推开了那扇门,便如同僧人得道了吗?我不知道,我正在通往那扇门的路上,我不知道„„

可我知道,钱钟书的大学之路让他成了大师。这个诗书满腹才情万丈的年轻人在其余科目成绩均不理想的情况下,因其出色的文学修养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他推开那扇古色古香的门,迈着轻快而又稳健的步子往通幽曲径上走去,走出了《围城》,走出了一个令人敬仰的大师。他的妻子杨绛女士在丈夫和女儿均不在世时,将她们三人所有的稿费均捐给了清华大学。捐赠仪式上,这位高贵的女学者深深鞠躬说道:“感谢清华大学给我们这个机会。”这又是怎样一番感悟!一个大学者对大学的热爱,或许不仅是因为一个大学的优秀,而是因为在这个优秀的大学里,他让自己成为了更优秀的人。他在这扇门后面走出了一个豪情满腔的自己,走出了他想要的生活。

这一扇门,连着一条辛苦的路,他们如此亲密地连接在一起。我策马来到它面前,推开门,你说我会走下去吗?

1

是的,我会!因为张晓风说过:“千百年来,我们的前辈或肝脑涂地或胼手砥足,在无数个日夜里皓首穷经,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一代可以穿过美丽的花径,到杏坛前去接受教化。”这一扇门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谁说只有哈佛才有凌晨四点半的灯火通明?我们有无数推开门走下去的人,所以才有梁思成、林徽因,有金岳霖、汪曾祺。而我们这一代人,也必将走出更杰出的大师,这一扇门,挡不住千万人的脚步。

【简评】 从题目来看,“推开门”直接紧扣材料中的“门”,而“走下去”则暗合了“路”,整个题目就与作文材料紧密联系起来了。开头即化用诗句,用抒情的笔调表达自己追求大学的愿望;接着引用名言,指出“大学”的实质,并且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指出进了大学的门不等于彻底解放了,只有像钱钟书先生那样努力,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最后又恰到好处的引用名言,再次紧扣材料,点明“门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末段以众多知名学者为例,指出只有像他们那样,才能为大学增加更多的“大师”,呼应第二段。全文语言生动形象,感情真挚,论证有力。

二) 掌握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 正确审题立意,除了对策一中讲的要抓住关键词句,还有以下四个基本的方法。

1. 因果分析法。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 有的材料爱憎、褒贬之情鲜明,揣摩时注意材料的感情倾向,才能准确立意。

3. 有的材料隐含了一定的比喻义、象征义,只有较好地挖掘出深刻的寓意,才能准确立意。

4. 作文题目出现几则材料时,如果几则材料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那么就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求同;如果几则材料内涵不一致,那么在互为补充或对立的比较中概括出中心——存异。

典例2 (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党委书记,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率领村民奋发图强,将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乡村。面对洒满心血与汗水的山山水水,他深有感触地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解析】 “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是关键句,是考生审题立意的一把钥匙。可以侧重于从“心”与“风景”的关系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立意。根据材料的内容,考生也可以因果分析,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发问:最美乡镇干部为什么能够在这穷乡僻壤的地方坚持

干八年,并把它建设成一个美丽的乡村?可以有以下回答:是他的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是他对乡亲们和这块土地的挚爱;是一位基层干部的责任和担当„„这样,“心”的含义也就具体明确了,而“风景”的含义材料里指美丽的乡村,将其拓展开来,就是指事业上的成功。这样就可以立意为:要想事业上成功,就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要想事业上成功,就要有责任和担当;要想事业上成功,就要挚爱着自己的事业等。

【佳作】

风景是心的所在地

东山魁夷曾说过:“风景是人的心中所愿。”

心驻扎之地,风景长存。心驻于淡泊之中,便是倾盆大雨也成绝美景致。好比苏东坡途中遇雨,常人只有狼狈二字,他却竹杖芒鞋,潇洒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心驻于奉献之中,便是穷乡僻壤也会变成山清水秀之地。正如“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八年的坚持,终将荒山换青峰。

难忘丰子恺在《豁然开朗》中所说过的一句话:“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生活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生活。”风景是人的心境,与人时刻不离,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苏轼评陶潜:“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而陶潜弃官而去,心中挂念的又岂是日暮归家时分那一缕炊烟?他于纷繁官场中并未深陷,也未曾片刻迷失自己,因为他知道有一颗超脱淡然之心,处处皆是风景。正因为风景是人心的栖居之所,所以纯净的心灵需要安放在纯净的环境中涵养。陶潜不愿心被混浊的官场束缚,不愿被阿谀奉承蒙蔽视听,从而丧失了那一片绝美的风景,才毅然离去。他挂念的不仅是家,更因心底那一片净土渴望回归。最终,他的心居于田园,给世人一幅采菊东篱、把酒高歌的隐士图。

如果形体被束缚,但是心却是自由的,最终形与神都可能获得自由。被诱骗为黑奴的所罗门生活如地狱般悲惨,但他的心却是自由的,他的心驻扎在北方,“我想要的不是生存,我想要生活!”因着心,因着不放弃,所罗门才能坚强地熬过十二年奴隶生涯,最终重获自由。心存自由的天堂,处处即是天堂。

心存于琐碎之中,那么风景便是一地鸡毛,眼底与远方都堆满琐碎不堪的欲念。心活于爱心之中,那么风景便是面对灾难时的同舟共济,而不是冷漠的匆匆而过的人流。

“你快乐而是不快乐,与你拥有什么、你是谁、你在哪以及你在做什么都没有直接的关系,它只与你在想什么有关。”卡耐基曾如是说。的确,风景与所处之地无关,只与心息息相关。

风景是心的栖居之所,心怀辽阔,风景自然开阔。带着一颗无畏的心,伴着一路风景,你将一步步抵达浩瀚的人生之海。

【简评】 文章写得很灵动,很精彩,把“心”(情趣、爱、追求等)与“风景”(事业、生活的美好等)的关系演绎得淋漓尽致。最让人喜爱的是其文笔。文章不可能字字珠玑,但那些闪着智慧光彩,蕴含着丰富思想的名人名言、警策语句,往往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优美的语言为主题思想披上了一袭华丽的裙裾,既有新意,又极具思辨性。东山魁夷、丰子恺、苏轼、所罗门、卡耐基等人的话语,带着启人心智的哲理,一下子打动了读者。例证、引证相得益彰,中心明确,层次清晰,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

三) 立意追求:新、深、独

这里所说的“新”,指的是立意新颖,见解有新意;“深”指的是立意深刻,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独”指的是立意独到,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典例3 (2014·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要求:① 自选角度;② 自拟题目;③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解析】 此题切合普通人的生活,特别是普通人对生活中不同的价值取向。材料传递的“老北京的规矩”,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是恪守孝道;“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是说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能自私,要学会分享;“不许管闲事”这个规矩要对“闲事”作一个界定,在分什么事情的前提下,这个规矩可破可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这些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忠厚传世,勤俭持家”,这是传统文化中大众推崇的家风。如果写记叙文,可以写自己的一些真实经历,写出真情实感;如果是写议论文,一定要深入探讨,不能空洞,要提炼好立论点。

【佳作】

传统在心,何惧规矩方圆

还记得小时候的我们,常常坐在秋千架上,用一口稚嫩的童音背那背不完的《弟子规》,争抢着在老师面前看谁背得又快又好。那“首孝悌,次谨信”的“圣人训”至今也深深印在脑海中。

从“跟长辈打招呼”的敬老,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刚正,

2

再到“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的厚道,一条条老规矩犹如有一个慈祥

却严厉的老人,谆谆教导了一代又一代的北京人。

长大的我们也纷纷走下秋千,步入社会。然而我却时时讶异于熟读《弟子规》的我们却在渐渐淡忘那些老规矩。“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变成了甚至在餐桌上都会紧盯手机冷落老人;“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变成了郭美美式的铜臭漫天与纸醉金迷。老规矩甚至需要靠“贴在网上”才能被“关注”,以致我们犹如那疏远的猎奇的游客,走马观花地“欣赏”着与自己无关的商品。

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被我们淡忘的,仅仅是那些“老规矩”吗?若要问老规矩的内容,我们一定会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丝毫不是那种“健忘”的人。那么与其说我们忘记了老规矩,倒不如说我们忘记了它们背后的传统文化。忘记了对长辈的敬,忘记了对自己的谨,忘记了对世人的真。

昨天媒体爆料,岳飞后人甚众,却始终遵守“不与秦氏通婚”的“规矩”。然而这一“老规矩”到了近年却被“逐渐打破了”。何以哉?岳飞此规矩,其本意并不是死板地记恨天下秦氏之人,而是告诫后人勿与恶人为伍。而岳家后人却如此注重表面功夫。可见现代人忽略了老规矩背后的文化内涵,更多强调的只是表面化的教条。所以老规矩便成为了一纸空文,被我们惧怕,被我们回避,直至被遗忘甚至“贴在网上”成为一条“引起关注”的噱头。

重拾老规矩,我们何不先去稳固我们心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我们对老人的一个爱心电话成为当今的“跟长辈打招呼”;让我们的微笑与暖语成为新时代的“笑不露齿,话不高声”。孟子说过:“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我们心中有了传统文化的规,高尚道德的矩,我们的每一言每一行便自成最美的方圆。

我想,总有那一天,《弟子规》可以成为“弟子魂”,那谆谆教诲“老规矩”的老人也笑而不语。因为心有传统的我们,早已自成一方规矩。传统在心,我们不惧规矩方圆。

【简评】 文章通过小时候的“知”与日后的“行”的巨大差异,提出“难道被我们淡忘的,仅仅是那些‘老规矩’吗”的诘问,发人深思。本文最大的亮点在于分析问题逐层深入,深刻挖掘了人们对老规矩淡忘的原因,即没有“稳固我们心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也就是淡忘的实际是传统文化。这一思维是纵向的,文章立意就显得深刻。文章又以秦岳两家不通婚为例,更深层次地谈论“老规矩”,进一步表明不在于记得哪些条条框框,而在于真正理解“规矩”蕴含的文化内涵。文章条分缕析,风行水上,思路清晰,富有启发。

第一讲 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先背点写作常用的名言警句●

1.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杨绛《一百岁感言》)

2. 对自己不满是任何有才能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契诃夫) 3. 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高尔基) 4. 辛勤的蜜蜂永远没有时间悲哀。(布莱克)

5. 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席慕蓉) 6.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安德鲁·马修斯)

7. 我们要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 8. 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哈佛图书馆墙上的励志语录) 9. 许多人在追求他们选择的道路时固执,却很少在追求目标时固执。(尼采)

10. 性格左右命运,气度影响格局。(余世雅博士)

●主题:考场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是高考对考生作文提出的首要的、基本的要求,只有首先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在获取作文基本等级分上迈开坚实的脚步。

一) 抓住关键词句,准而透地把握含义

正确审题,防止偏题、跑题,考生要找出考题中的关键词句。关键词句,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的“载体”,一定要认真提取。考生不仅要善于从关键词句中提取重要信息,准确把握命题意图,还要仔细阅读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包括写作要求中的每一项内容,无一遗漏,确保对命题意图要求的理解没有偏差。审题没有偏差,才能紧扣题意行文,才能符合命题的限制要求。基本要求有两项:一是准确,二是全面。

典例1 (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

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深,有的很浅。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 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 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 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 不得抄袭、套作。

【解析】 找出并理解关键语句,把握关键信息,准确把握主旨。第一段材料中“门与路,永远相连”是开宗明义,点明两者不可分割;然后分说思辨关系,“终点”与“起点”、“挡住你的脚步”与“走向世界”是对立的统一。第二段材料是具体列举,以“大学的门”和“大学的路”为例,采用了以大缩小或以小见大的方法来论证,很有哲理性。这里的难点是“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这个比喻句增添了审题难度,如果把“门”解读为“理想、目标、希望、事业”等,你要入门,除了一路上要克服种种困难险阻,勇往直前,还必须要有“通行证”才行。我们可以顺材料中关键语句之“藤”,摸命题者的意图之“瓜”,并据此来立意,确定文章主旨。

【佳作】

推开门,走下去

我踏着达达的马蹄声,从江南无数个春天里走来,风雨兼程,任柳絮翻飞,莲花开落,我在追求,我的大学。

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千百年来,无数学子在求学之路上奔波劳累,追寻着更深度的学术研究。那扇通向大学的门引来无数学者向往。然而,有的人却被困于“大楼”中找不到出路,有的人沿着书香花径一路走成了大师。

现如今,许多人却不愿再走下去了。有人戏称,大学即是中国学生的解放路口了,上了大学便万事大吉。果真如此?真是推开了那扇门,便如同僧人得道了吗?我不知道,我正在通往那扇门的路上,我不知道„„

可我知道,钱钟书的大学之路让他成了大师。这个诗书满腹才情万丈的年轻人在其余科目成绩均不理想的情况下,因其出色的文学修养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他推开那扇古色古香的门,迈着轻快而又稳健的步子往通幽曲径上走去,走出了《围城》,走出了一个令人敬仰的大师。他的妻子杨绛女士在丈夫和女儿均不在世时,将她们三人所有的稿费均捐给了清华大学。捐赠仪式上,这位高贵的女学者深深鞠躬说道:“感谢清华大学给我们这个机会。”这又是怎样一番感悟!一个大学者对大学的热爱,或许不仅是因为一个大学的优秀,而是因为在这个优秀的大学里,他让自己成为了更优秀的人。他在这扇门后面走出了一个豪情满腔的自己,走出了他想要的生活。

这一扇门,连着一条辛苦的路,他们如此亲密地连接在一起。我策马来到它面前,推开门,你说我会走下去吗?

1

是的,我会!因为张晓风说过:“千百年来,我们的前辈或肝脑涂地或胼手砥足,在无数个日夜里皓首穷经,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一代可以穿过美丽的花径,到杏坛前去接受教化。”这一扇门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谁说只有哈佛才有凌晨四点半的灯火通明?我们有无数推开门走下去的人,所以才有梁思成、林徽因,有金岳霖、汪曾祺。而我们这一代人,也必将走出更杰出的大师,这一扇门,挡不住千万人的脚步。

【简评】 从题目来看,“推开门”直接紧扣材料中的“门”,而“走下去”则暗合了“路”,整个题目就与作文材料紧密联系起来了。开头即化用诗句,用抒情的笔调表达自己追求大学的愿望;接着引用名言,指出“大学”的实质,并且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指出进了大学的门不等于彻底解放了,只有像钱钟书先生那样努力,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最后又恰到好处的引用名言,再次紧扣材料,点明“门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末段以众多知名学者为例,指出只有像他们那样,才能为大学增加更多的“大师”,呼应第二段。全文语言生动形象,感情真挚,论证有力。

二) 掌握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 正确审题立意,除了对策一中讲的要抓住关键词句,还有以下四个基本的方法。

1. 因果分析法。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 有的材料爱憎、褒贬之情鲜明,揣摩时注意材料的感情倾向,才能准确立意。

3. 有的材料隐含了一定的比喻义、象征义,只有较好地挖掘出深刻的寓意,才能准确立意。

4. 作文题目出现几则材料时,如果几则材料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那么就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求同;如果几则材料内涵不一致,那么在互为补充或对立的比较中概括出中心——存异。

典例2 (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党委书记,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率领村民奋发图强,将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乡村。面对洒满心血与汗水的山山水水,他深有感触地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解析】 “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是关键句,是考生审题立意的一把钥匙。可以侧重于从“心”与“风景”的关系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立意。根据材料的内容,考生也可以因果分析,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发问:最美乡镇干部为什么能够在这穷乡僻壤的地方坚持

干八年,并把它建设成一个美丽的乡村?可以有以下回答:是他的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是他对乡亲们和这块土地的挚爱;是一位基层干部的责任和担当„„这样,“心”的含义也就具体明确了,而“风景”的含义材料里指美丽的乡村,将其拓展开来,就是指事业上的成功。这样就可以立意为:要想事业上成功,就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要想事业上成功,就要有责任和担当;要想事业上成功,就要挚爱着自己的事业等。

【佳作】

风景是心的所在地

东山魁夷曾说过:“风景是人的心中所愿。”

心驻扎之地,风景长存。心驻于淡泊之中,便是倾盆大雨也成绝美景致。好比苏东坡途中遇雨,常人只有狼狈二字,他却竹杖芒鞋,潇洒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心驻于奉献之中,便是穷乡僻壤也会变成山清水秀之地。正如“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八年的坚持,终将荒山换青峰。

难忘丰子恺在《豁然开朗》中所说过的一句话:“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生活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生活。”风景是人的心境,与人时刻不离,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苏轼评陶潜:“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而陶潜弃官而去,心中挂念的又岂是日暮归家时分那一缕炊烟?他于纷繁官场中并未深陷,也未曾片刻迷失自己,因为他知道有一颗超脱淡然之心,处处皆是风景。正因为风景是人心的栖居之所,所以纯净的心灵需要安放在纯净的环境中涵养。陶潜不愿心被混浊的官场束缚,不愿被阿谀奉承蒙蔽视听,从而丧失了那一片绝美的风景,才毅然离去。他挂念的不仅是家,更因心底那一片净土渴望回归。最终,他的心居于田园,给世人一幅采菊东篱、把酒高歌的隐士图。

如果形体被束缚,但是心却是自由的,最终形与神都可能获得自由。被诱骗为黑奴的所罗门生活如地狱般悲惨,但他的心却是自由的,他的心驻扎在北方,“我想要的不是生存,我想要生活!”因着心,因着不放弃,所罗门才能坚强地熬过十二年奴隶生涯,最终重获自由。心存自由的天堂,处处即是天堂。

心存于琐碎之中,那么风景便是一地鸡毛,眼底与远方都堆满琐碎不堪的欲念。心活于爱心之中,那么风景便是面对灾难时的同舟共济,而不是冷漠的匆匆而过的人流。

“你快乐而是不快乐,与你拥有什么、你是谁、你在哪以及你在做什么都没有直接的关系,它只与你在想什么有关。”卡耐基曾如是说。的确,风景与所处之地无关,只与心息息相关。

风景是心的栖居之所,心怀辽阔,风景自然开阔。带着一颗无畏的心,伴着一路风景,你将一步步抵达浩瀚的人生之海。

【简评】 文章写得很灵动,很精彩,把“心”(情趣、爱、追求等)与“风景”(事业、生活的美好等)的关系演绎得淋漓尽致。最让人喜爱的是其文笔。文章不可能字字珠玑,但那些闪着智慧光彩,蕴含着丰富思想的名人名言、警策语句,往往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优美的语言为主题思想披上了一袭华丽的裙裾,既有新意,又极具思辨性。东山魁夷、丰子恺、苏轼、所罗门、卡耐基等人的话语,带着启人心智的哲理,一下子打动了读者。例证、引证相得益彰,中心明确,层次清晰,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

三) 立意追求:新、深、独

这里所说的“新”,指的是立意新颖,见解有新意;“深”指的是立意深刻,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独”指的是立意独到,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典例3 (2014·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要求:① 自选角度;② 自拟题目;③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解析】 此题切合普通人的生活,特别是普通人对生活中不同的价值取向。材料传递的“老北京的规矩”,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是恪守孝道;“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是说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能自私,要学会分享;“不许管闲事”这个规矩要对“闲事”作一个界定,在分什么事情的前提下,这个规矩可破可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这些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忠厚传世,勤俭持家”,这是传统文化中大众推崇的家风。如果写记叙文,可以写自己的一些真实经历,写出真情实感;如果是写议论文,一定要深入探讨,不能空洞,要提炼好立论点。

【佳作】

传统在心,何惧规矩方圆

还记得小时候的我们,常常坐在秋千架上,用一口稚嫩的童音背那背不完的《弟子规》,争抢着在老师面前看谁背得又快又好。那“首孝悌,次谨信”的“圣人训”至今也深深印在脑海中。

从“跟长辈打招呼”的敬老,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刚正,

2

再到“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的厚道,一条条老规矩犹如有一个慈祥

却严厉的老人,谆谆教导了一代又一代的北京人。

长大的我们也纷纷走下秋千,步入社会。然而我却时时讶异于熟读《弟子规》的我们却在渐渐淡忘那些老规矩。“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变成了甚至在餐桌上都会紧盯手机冷落老人;“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变成了郭美美式的铜臭漫天与纸醉金迷。老规矩甚至需要靠“贴在网上”才能被“关注”,以致我们犹如那疏远的猎奇的游客,走马观花地“欣赏”着与自己无关的商品。

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被我们淡忘的,仅仅是那些“老规矩”吗?若要问老规矩的内容,我们一定会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丝毫不是那种“健忘”的人。那么与其说我们忘记了老规矩,倒不如说我们忘记了它们背后的传统文化。忘记了对长辈的敬,忘记了对自己的谨,忘记了对世人的真。

昨天媒体爆料,岳飞后人甚众,却始终遵守“不与秦氏通婚”的“规矩”。然而这一“老规矩”到了近年却被“逐渐打破了”。何以哉?岳飞此规矩,其本意并不是死板地记恨天下秦氏之人,而是告诫后人勿与恶人为伍。而岳家后人却如此注重表面功夫。可见现代人忽略了老规矩背后的文化内涵,更多强调的只是表面化的教条。所以老规矩便成为了一纸空文,被我们惧怕,被我们回避,直至被遗忘甚至“贴在网上”成为一条“引起关注”的噱头。

重拾老规矩,我们何不先去稳固我们心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我们对老人的一个爱心电话成为当今的“跟长辈打招呼”;让我们的微笑与暖语成为新时代的“笑不露齿,话不高声”。孟子说过:“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我们心中有了传统文化的规,高尚道德的矩,我们的每一言每一行便自成最美的方圆。

我想,总有那一天,《弟子规》可以成为“弟子魂”,那谆谆教诲“老规矩”的老人也笑而不语。因为心有传统的我们,早已自成一方规矩。传统在心,我们不惧规矩方圆。

【简评】 文章通过小时候的“知”与日后的“行”的巨大差异,提出“难道被我们淡忘的,仅仅是那些‘老规矩’吗”的诘问,发人深思。本文最大的亮点在于分析问题逐层深入,深刻挖掘了人们对老规矩淡忘的原因,即没有“稳固我们心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也就是淡忘的实际是传统文化。这一思维是纵向的,文章立意就显得深刻。文章又以秦岳两家不通婚为例,更深层次地谈论“老规矩”,进一步表明不在于记得哪些条条框框,而在于真正理解“规矩”蕴含的文化内涵。文章条分缕析,风行水上,思路清晰,富有启发。


相关文章

  • 材料作文审题
  • 材料作文审题训练 编者:马祥生 审核:惠云 李秋生 ★近六年山东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2010至 2015年,山东卷作文题5次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立意具有开放性特点,掌握有效的审题方法,审清题目,准确提炼立意是高考写作成功的基础. ★审题方法一. ...查看


  • "高考比喻型作文题审题立意指津"教学设计
  • "高考比喻型作文题审题立意指津"教学设计 高考作文 2014-12-30 1046 <比喻型作文题审题立意指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比喻型作文题审题立意的原则.方法,提高作文水平. [教学重点] ...查看


  •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指导
  •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指导 一.什么是材料作文: 给材料作文,是指试题提供与作文有关的材料,然后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按照提示和要求进行写作的一种命题方式. 给材料作文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材料,二是作文要求. 材料的类型,主要 ...查看


  • [优秀作文]材料话题作文的审题和立意教案
  • 话题作文的审题和立意 昆明市第二十四中学 段竹仙 教学目的 1.明确话题作文审题的内容和目的. 2.掌握话题作文立意的方法和要求. 教学重点 话题作文的审题和立意. 教学难点 话题作文立意的方法和要求.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查看


  • 命题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 命题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目标略语] 命题作文,就是命制作文的题目让学生根据所出示的题目进行作文.包括全 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两种形式.审题立意,就是对给定的文题进行审视.理解和揣摩,从而弄清出题者的意图,界定可以写作的内容,确定自己写作的方 ...查看


  •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
  •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最是学生难以把握的问题,现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心得.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性化教学,诱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主动求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探究发现为手段,更多地鼓励学生在 ...查看


  •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 高考备考作文训练之审题立意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思想,也就是考生通过所写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意念和情趣等.明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道:"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古 ...查看


  • 2015届高考语文作文的审题立意
  • 专题一 掀起你的盖头来--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阅卷探秘 闪亮阅卷老师的法眼 俗话说:"意犹帅也."作文,首先要注意审题立意.有的同学,下笔千言,思接千载,思想像脱缰的野马,任意驰骋,结果导致离题万里,可能因为一篇作文,在 ...查看


  •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2
  • 第二节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命题作文是命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考生根据指定的题目进行写作的命题形式.命题作文的基本格式是"题目+要求".题目主要对作文内容作限定,要求则是就作文的体裁.篇幅等形式作出限制.有时,命题 ...查看


  • 110010101111高位跨越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
  • 高位跨越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关 南京市第十二中学靳贺良 高考作文,贵在审题立意."意",是一篇文章的命脉,它决定着文章的思想高度.情感纯度和价值信度,制约着文章的核心内容和整体框架.立意,反映出考生理解命题意图.对接社会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