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考证热”现象
[摘要]近年来,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一股“考证热”。仔细分析这一现象,终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人才评价制度逐渐与国际接轨,我国职业准入制度的初步确立,以及市场机制的需求,国家政策的导向,客观上催生了大学生考证。
[关键词] 考证 经济分析
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提供的信息,中国已在90个职业采取了职业准入制度。有人断言:“21世纪将是职业证书的时代”。也许从某方面来说,大学校园里的“考证热”是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笔者认为,在如此迷茫与辛苦的社会环境中, 我们要正确对待考证, 而要实现大学生科学的正视考证还得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
首先,大学生自身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应该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理性地选择有利于职业生涯发展的考证课程。
其次,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用人观。我国目前衡量毕业生素质高低缺乏一个科学的标准,企业要想招到人才,就应该以科学的、长远的眼光审视。
然后,培训机构应该提供对大学生最有用的培训课程。培训机构一定要紧密地结合企业的需求,经过调查、分析、论证,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实际需要的操作能力有哪些,企业需要具备什么样职业素质的员工,然后组织这样的培训。 最后,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考证的引导工作。学校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必须从多方面去重视、引导、服务,使在校大学生理性对待考证,此举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背景
我国从1993年开始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90年代中后期,考证热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及成功加入WTO 持续升温,大学生考证种类和范围不断增加,考证难度不断提高。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大学生更是把考证当成护身符之势。
笔者认为考证涉及到的是现当代的整个人才劳动力市场结构,包括到的有市场,企业和应聘者及社会各方面。
二、对考证热的思考
1. 企业
整个劳动力人才市场是典型的信息不完全的要素市场。站在公司招募方的角度看,企业在招募新职员时,是要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即要在最短的时间找到最正确的人。因此,招募方需要初步快速了解应征人员的职业道德、从业经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信息。招募过程中,信息媒介主要是个人履历、笔试记录和面
试记录等,而其中证明力相对较高的就是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了。此时,能力证书就有效地实施了筛选, 克服了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缺陷。
接受教育和培养较多的人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也是一条容易接受的一般的平均规律。高校与社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社会上各种能力证书的考核大多是应用导向型的,即人们在接受一定的专门培训后,能迅速的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操作,这可能是证书受到一些企业认可的主要原因。因此,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就愿意选择那些有证书的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就催生了“考证热”的产生。
2. 应聘者
另一角度来说,对于大学生而言,考证其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主要的应该是要付出许多成本,接受各种培训, 参加各类考试将给应聘者带来负效用, 如培训费、报名费的支出, 闲暇时间的减少和精神损耗等, 这些都构成应聘者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的成本。应聘者的成本可以分为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考证是根据别人的要求进行学习的,学习的结果要通过考试来承认,乐趣和创造性都受到制约,考证要花钱,考试费、资料费、培训费等,还有许多时间,精力,情感上的无形投资。考若干年还未过,,最终放弃,只好作为" 沉淀成本" 考虑了;另一方面是关于机会成本,时间、精力和情感是投资到考证上,还是学习上,还是其他方面,我们要有选择,有取舍,这就涉及到机会成本问题。最终,我们在选择考证的同时就放弃了许多。
笔者认为,大学生考证,是一种机会与挑战并存的风险投资,并且我们考证付出的成本与收益是不对称的。我们现在考证是为了有较好的就业,抱有比较高的期望值,但我们是不能保证预期的效果的,俗话说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但大家热衷于考证是在于有证总比比没证好。
3. 市场
面对现在的就业形势与市场,我们不得不承认供给与需求发生着严重的问题。从市场供需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因为供给越来越丰富,有证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多于是供给的多样性使得招募方可以尽量选择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人,于是应聘者就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目前的市场考证普遍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掏钱就能报。不过,考证的行为还算正常,就可鄙的是第二种情况,买证的。现如今,不但民营机构在资格考试这个市场上大展拳脚,谋取利大于益,甚至部分国家机关,为了寻租,也开始办理各种资格考试,无非是为了谋取相应的利益,这种风气实在不可取。
四、结论及建议
在校大学生本就在接受令人羡慕的高等教育,为什么还要去考各种证书,原
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1)就业压力大;(2)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从重心理。对于第1、2种的考证者来说,能考上证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并且边际收益无疑是相对来说较大的,但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被动,一个是主动的。第三类的人,笔者认为是不适合考证的,他们是盲目的,没有目的的投资取得的边际收益也不会很高。
另一点,往往是我们比较容易忽略的。我们应该了解,这个证书的证明力与认知程度。职业资格证书的证明力的强弱主要看主办机构的权威性和该证书的认知程度。很多证书是否有用,有时候要看行业选择、单位选择和岗位选择。选择的不对,证书的效用相应减弱。举个例子来说,中级会计职称显然要比初级会计职称的证明力要强;注册会计师的证书,又比中级职称的证明力要强;去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的证书比中级职称要有用;去国有企业,还是职称有用些;去中小企业,国内证书比国外证书有用,等等。考证也要有选择,要不断提高考证的层次,这才有用。单纯扩大考证范围,不能有效的提高自身的价值,只能给自己徒增许多麻烦。
综上所诉,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学习是首位的,出来工作后再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能力。如果现在在有空的时间内去考取基本的职业能力证书,应该是理性的观点。
人生的价值不是通过考证实现的,好好考虑一下真正的人生价值并享受生命,快乐每一天,幸福每一天。
参考文献:
[1]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8
[2] 当今大学生考证热调查报告 (http://wenku.baidu.com/view)
[3] 为什么大学生忙于“考证”?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http://www.cenet.org.cn)
浅谈大学“考证热”现象
[摘要]近年来,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一股“考证热”。仔细分析这一现象,终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人才评价制度逐渐与国际接轨,我国职业准入制度的初步确立,以及市场机制的需求,国家政策的导向,客观上催生了大学生考证。
[关键词] 考证 经济分析
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提供的信息,中国已在90个职业采取了职业准入制度。有人断言:“21世纪将是职业证书的时代”。也许从某方面来说,大学校园里的“考证热”是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笔者认为,在如此迷茫与辛苦的社会环境中, 我们要正确对待考证, 而要实现大学生科学的正视考证还得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
首先,大学生自身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应该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理性地选择有利于职业生涯发展的考证课程。
其次,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用人观。我国目前衡量毕业生素质高低缺乏一个科学的标准,企业要想招到人才,就应该以科学的、长远的眼光审视。
然后,培训机构应该提供对大学生最有用的培训课程。培训机构一定要紧密地结合企业的需求,经过调查、分析、论证,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实际需要的操作能力有哪些,企业需要具备什么样职业素质的员工,然后组织这样的培训。 最后,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考证的引导工作。学校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必须从多方面去重视、引导、服务,使在校大学生理性对待考证,此举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背景
我国从1993年开始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90年代中后期,考证热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及成功加入WTO 持续升温,大学生考证种类和范围不断增加,考证难度不断提高。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大学生更是把考证当成护身符之势。
笔者认为考证涉及到的是现当代的整个人才劳动力市场结构,包括到的有市场,企业和应聘者及社会各方面。
二、对考证热的思考
1. 企业
整个劳动力人才市场是典型的信息不完全的要素市场。站在公司招募方的角度看,企业在招募新职员时,是要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即要在最短的时间找到最正确的人。因此,招募方需要初步快速了解应征人员的职业道德、从业经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信息。招募过程中,信息媒介主要是个人履历、笔试记录和面
试记录等,而其中证明力相对较高的就是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了。此时,能力证书就有效地实施了筛选, 克服了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缺陷。
接受教育和培养较多的人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也是一条容易接受的一般的平均规律。高校与社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社会上各种能力证书的考核大多是应用导向型的,即人们在接受一定的专门培训后,能迅速的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操作,这可能是证书受到一些企业认可的主要原因。因此,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就愿意选择那些有证书的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就催生了“考证热”的产生。
2. 应聘者
另一角度来说,对于大学生而言,考证其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主要的应该是要付出许多成本,接受各种培训, 参加各类考试将给应聘者带来负效用, 如培训费、报名费的支出, 闲暇时间的减少和精神损耗等, 这些都构成应聘者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的成本。应聘者的成本可以分为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考证是根据别人的要求进行学习的,学习的结果要通过考试来承认,乐趣和创造性都受到制约,考证要花钱,考试费、资料费、培训费等,还有许多时间,精力,情感上的无形投资。考若干年还未过,,最终放弃,只好作为" 沉淀成本" 考虑了;另一方面是关于机会成本,时间、精力和情感是投资到考证上,还是学习上,还是其他方面,我们要有选择,有取舍,这就涉及到机会成本问题。最终,我们在选择考证的同时就放弃了许多。
笔者认为,大学生考证,是一种机会与挑战并存的风险投资,并且我们考证付出的成本与收益是不对称的。我们现在考证是为了有较好的就业,抱有比较高的期望值,但我们是不能保证预期的效果的,俗话说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但大家热衷于考证是在于有证总比比没证好。
3. 市场
面对现在的就业形势与市场,我们不得不承认供给与需求发生着严重的问题。从市场供需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因为供给越来越丰富,有证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多于是供给的多样性使得招募方可以尽量选择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人,于是应聘者就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目前的市场考证普遍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掏钱就能报。不过,考证的行为还算正常,就可鄙的是第二种情况,买证的。现如今,不但民营机构在资格考试这个市场上大展拳脚,谋取利大于益,甚至部分国家机关,为了寻租,也开始办理各种资格考试,无非是为了谋取相应的利益,这种风气实在不可取。
四、结论及建议
在校大学生本就在接受令人羡慕的高等教育,为什么还要去考各种证书,原
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1)就业压力大;(2)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从重心理。对于第1、2种的考证者来说,能考上证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并且边际收益无疑是相对来说较大的,但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被动,一个是主动的。第三类的人,笔者认为是不适合考证的,他们是盲目的,没有目的的投资取得的边际收益也不会很高。
另一点,往往是我们比较容易忽略的。我们应该了解,这个证书的证明力与认知程度。职业资格证书的证明力的强弱主要看主办机构的权威性和该证书的认知程度。很多证书是否有用,有时候要看行业选择、单位选择和岗位选择。选择的不对,证书的效用相应减弱。举个例子来说,中级会计职称显然要比初级会计职称的证明力要强;注册会计师的证书,又比中级职称的证明力要强;去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的证书比中级职称要有用;去国有企业,还是职称有用些;去中小企业,国内证书比国外证书有用,等等。考证也要有选择,要不断提高考证的层次,这才有用。单纯扩大考证范围,不能有效的提高自身的价值,只能给自己徒增许多麻烦。
综上所诉,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学习是首位的,出来工作后再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能力。如果现在在有空的时间内去考取基本的职业能力证书,应该是理性的观点。
人生的价值不是通过考证实现的,好好考虑一下真正的人生价值并享受生命,快乐每一天,幸福每一天。
参考文献:
[1]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8
[2] 当今大学生考证热调查报告 (http://wenku.baidu.com/view)
[3] 为什么大学生忙于“考证”?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http://www.cenet.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