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文诗结构

回文诗结构

前人发蒙识字就开始学习属对,辨析平仄,体会声律的实际运用;既然幼而学,以后就不再多讲。可是今人倘若未学过声律基本常识,又如何去协调平仄?有的人越不懂得越不学,只是侈谈内容,不计形式,这便斩去诗词的一支“翅膀”。本文试图从语言文字的结构分析去探索回文诗(类似“文字游戏”,饶有趣味)的基本特点,试图帮助青年读者学习诗词格律。

苏轼有《题织锦回文》诗曰:

春晚落花余碧草,夜凉低月半梧桐。

人随雁远边城暮,雨映疏帘绣阁空。

前人评论“此诗亦善写情景,而‘人随雁远’一联,有无限思想,无限感触,抵得征夫思归之作。”仅谈内容,没谈及表现形式;如不细读,未必想到这是“回文诗”! 根据诗题可以变化得回文诗一首:

空阁绣帘疏映雨,暮城边远雁随人。

桐梧半月低凉夜,草碧余花落晚春。

调整句序倒读,还可得另一首:

桐梧半月低凉夜,草碧余花落晚春。

空阁绣帘疏映雨,暮城边远雁随人。

一般格律诗不大可能成为倒读的回文诗,这里有两难:

一,要构成回文押韵,原诗的第一、第三(或第二、第四)句的首字必须同韵;而绝大多数格律诗都不合此要求。

二,回文诗要求逐字倒读成文,这又很难办到。

再看苏轼是如何根据汉语的特点调整字词以构成回文的。

第一,利用汉语词汇多为单音节词的特点构造回文诗。

苏诗中几乎全是单音节词,即俗话说的“单个个字”,运用方便,不受前后牵连。“边远”是“边”与“远”的组合,拆开了各是一个词,又可以分别与“城”、“雁”组合。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就没有这个优点了,至于叠音词如“迢迢”、“蔼蔼”,其实它可以倒读而不变意思,仍然是一个音节的重叠。“梧”与“桐”本来可以单独使用(如杜甫诗“霜黄碧梧白鹤栖”、元稹诗“去日桐花半桐叶”),无碍倒读。

第二,充分发挥汉语词汇的多义性和灵活多能的组合性构造回文诗。

苏诗中“春晚”、“花落”、“草碧”是主谓结构,“晚春”、“落花”、“碧草”、“余花”是偏正结构。“余”单独使用作动词,可以关涉宾语“碧草”。这样全句每个字(词)都能够与其前后的字组合运用。

又如,“人随雁远”与“边城暮”各是主谓结构,倒读的“暮城边远”与“雁随人”也各是主谓结构。只要结构合理,倒读就能成立。所以凡学写回文诗词首先必须理解和掌握汉语的结构分析方法,能够从词语的组合中把握结构特点,灵活应用。

第三,研究句式结构,安排字词构造回文诗。

即以七言绝句来说,它的句式结构不外乎“2-2-2-1”和“2-2-1-2”两类,我们习惯称呼它们是“顶节—头节—腹节—脚节”。五言绝句基本相同,只是少个‘顶节”而已。每句的第四字(五言的第三字)可又是全句的枢纽,必须保证它与前后的字组合恰当。如“帘”居第四字(头节末字),可以组合成“绣帘”(偏正结构)和“帘疏”(主谓结构)。其余每节能够倒读,“空阁绣帘”、“绣阁空”都成立,则可以构成回文。

以上是从“语法与修辞”角度出发分析的,下面再从“语音与修辞”的角度出发分析。 第一,格律诗词讲究平仄协调。尽管如今许多诗人避而不谈协调平仄,但是问题客观存

在,要掌握妙诀,非懂得声律不可。试按声律注明平仄字样如下:

春晚落花余碧草,夜凉低月半梧桐。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人随雁远边城暮,雨映疏帘绣阁空。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此诗第一句(原句式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和第三句(原句式为“平平仄仄平平仄”)的首字、第三字可平可仄,不仅是在格律允许的范围内灵活应用,更是为了回文而有意安排的举措。试看回文:

空阁绣帘疏映雨,暮城边远雁随人。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桐梧半月低凉夜,草碧余花落晚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回文第二句“人”与第四句“春”押韵,是匠心独运得来的。

桐梧半月低凉夜,草碧余花落晚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空阁绣帘疏映雨,暮城边远雁随人。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回文第二句“春”与第四句“人”押韵。如果一个有心学写格律诗词的,不去研究声律,始终无法摆脱自发状态,如何能够达到“自觉”的境地呢?

第三,因为要使回文诗避免犯“三连平”,就必须在关键处多个心眼儿。此诗的第二句第五字和第三句的第三字都必须是仄声字!这样,顺读是“半梧桐”(仄平平),倒读是“桐梧半”(平平仄);顺读是“人随雁”(平平仄),倒读是“雁随人”(仄平平),都合格。因而任何安排都体现周密无隙的严谨性。

所以,前人说:“回文诗反复成章,可以纵横排比,非仅一顺一倒也。近人所称回文,只一顺一倒,然有一字未妥,则句便费解;有一字未谐,则句便失叶(叶韵)。勾心斗角,煞费苦心,不得以小道而轻之也。”这话说得全面,兼顾了内容和形式以及遣词造句和协调平仄诸多方面,值得细读深思。

回文诗结构

前人发蒙识字就开始学习属对,辨析平仄,体会声律的实际运用;既然幼而学,以后就不再多讲。可是今人倘若未学过声律基本常识,又如何去协调平仄?有的人越不懂得越不学,只是侈谈内容,不计形式,这便斩去诗词的一支“翅膀”。本文试图从语言文字的结构分析去探索回文诗(类似“文字游戏”,饶有趣味)的基本特点,试图帮助青年读者学习诗词格律。

苏轼有《题织锦回文》诗曰:

春晚落花余碧草,夜凉低月半梧桐。

人随雁远边城暮,雨映疏帘绣阁空。

前人评论“此诗亦善写情景,而‘人随雁远’一联,有无限思想,无限感触,抵得征夫思归之作。”仅谈内容,没谈及表现形式;如不细读,未必想到这是“回文诗”! 根据诗题可以变化得回文诗一首:

空阁绣帘疏映雨,暮城边远雁随人。

桐梧半月低凉夜,草碧余花落晚春。

调整句序倒读,还可得另一首:

桐梧半月低凉夜,草碧余花落晚春。

空阁绣帘疏映雨,暮城边远雁随人。

一般格律诗不大可能成为倒读的回文诗,这里有两难:

一,要构成回文押韵,原诗的第一、第三(或第二、第四)句的首字必须同韵;而绝大多数格律诗都不合此要求。

二,回文诗要求逐字倒读成文,这又很难办到。

再看苏轼是如何根据汉语的特点调整字词以构成回文的。

第一,利用汉语词汇多为单音节词的特点构造回文诗。

苏诗中几乎全是单音节词,即俗话说的“单个个字”,运用方便,不受前后牵连。“边远”是“边”与“远”的组合,拆开了各是一个词,又可以分别与“城”、“雁”组合。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就没有这个优点了,至于叠音词如“迢迢”、“蔼蔼”,其实它可以倒读而不变意思,仍然是一个音节的重叠。“梧”与“桐”本来可以单独使用(如杜甫诗“霜黄碧梧白鹤栖”、元稹诗“去日桐花半桐叶”),无碍倒读。

第二,充分发挥汉语词汇的多义性和灵活多能的组合性构造回文诗。

苏诗中“春晚”、“花落”、“草碧”是主谓结构,“晚春”、“落花”、“碧草”、“余花”是偏正结构。“余”单独使用作动词,可以关涉宾语“碧草”。这样全句每个字(词)都能够与其前后的字组合运用。

又如,“人随雁远”与“边城暮”各是主谓结构,倒读的“暮城边远”与“雁随人”也各是主谓结构。只要结构合理,倒读就能成立。所以凡学写回文诗词首先必须理解和掌握汉语的结构分析方法,能够从词语的组合中把握结构特点,灵活应用。

第三,研究句式结构,安排字词构造回文诗。

即以七言绝句来说,它的句式结构不外乎“2-2-2-1”和“2-2-1-2”两类,我们习惯称呼它们是“顶节—头节—腹节—脚节”。五言绝句基本相同,只是少个‘顶节”而已。每句的第四字(五言的第三字)可又是全句的枢纽,必须保证它与前后的字组合恰当。如“帘”居第四字(头节末字),可以组合成“绣帘”(偏正结构)和“帘疏”(主谓结构)。其余每节能够倒读,“空阁绣帘”、“绣阁空”都成立,则可以构成回文。

以上是从“语法与修辞”角度出发分析的,下面再从“语音与修辞”的角度出发分析。 第一,格律诗词讲究平仄协调。尽管如今许多诗人避而不谈协调平仄,但是问题客观存

在,要掌握妙诀,非懂得声律不可。试按声律注明平仄字样如下:

春晚落花余碧草,夜凉低月半梧桐。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人随雁远边城暮,雨映疏帘绣阁空。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此诗第一句(原句式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和第三句(原句式为“平平仄仄平平仄”)的首字、第三字可平可仄,不仅是在格律允许的范围内灵活应用,更是为了回文而有意安排的举措。试看回文:

空阁绣帘疏映雨,暮城边远雁随人。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桐梧半月低凉夜,草碧余花落晚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回文第二句“人”与第四句“春”押韵,是匠心独运得来的。

桐梧半月低凉夜,草碧余花落晚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空阁绣帘疏映雨,暮城边远雁随人。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回文第二句“春”与第四句“人”押韵。如果一个有心学写格律诗词的,不去研究声律,始终无法摆脱自发状态,如何能够达到“自觉”的境地呢?

第三,因为要使回文诗避免犯“三连平”,就必须在关键处多个心眼儿。此诗的第二句第五字和第三句的第三字都必须是仄声字!这样,顺读是“半梧桐”(仄平平),倒读是“桐梧半”(平平仄);顺读是“人随雁”(平平仄),倒读是“雁随人”(仄平平),都合格。因而任何安排都体现周密无隙的严谨性。

所以,前人说:“回文诗反复成章,可以纵横排比,非仅一顺一倒也。近人所称回文,只一顺一倒,然有一字未妥,则句便费解;有一字未谐,则句便失叶(叶韵)。勾心斗角,煞费苦心,不得以小道而轻之也。”这话说得全面,兼顾了内容和形式以及遣词造句和协调平仄诸多方面,值得细读深思。


相关文章

  • 散文诗的赏读--以[海燕]为例(人教版八年级下二单元总结)
  • 散文诗的赏读--八年级下第二单元总结课 一.情景导入 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 本单元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雪>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 ...查看


  • 变色的房子
  • 活动名称:变色的房子 执教老师:黄月璇 活动目标:1.理解散文诗的语言美和结构美. 2.体会散文诗重复的变化.均衡完整的结构,能根据图意学习仿编散文诗. 3.理解绿油油.红艳艳.金灿灿等描述色彩的词语的含义,学习有表情地朗诵诗歌. 活动重点 ...查看


  • 大班上上册语言[变色的房子]
  • 大班语言<变色的房子> --执教者:徐伟芳 活动目标: 1.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初步感受散文诗的语言和结构美. 2.体会散文诗重复变化的结构,能根据图意编排散文诗. 3.理解"绿油油"."红艳艳&qu ...查看


  • 大班语言活动[风]说课稿
  • 大班语言活动<风在哪里>说课稿 白寨小学 王海英 一.说设计意图: 语言活动<风在哪里>,是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材,这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作品.以优美生动的童话语言描绘了风的存在.诗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将风的情境作了巧妙的 ...查看


  • 散文诗[落叶]
  • 散文诗<落叶> (大班) 作品赏析: 这首散文诗洋溢着欢乐.轻快的气氛.作者从孩子的视野出发,赋予"树叶"以各种各样的用途.在小诗中,树叶是蚂蚁的小船,是小鱼的小伞,是小虫的小床.作者以一种极富想象力的拟人手 ...查看


  • 大班语言变色的房子
  • 大班语言<变色的房子> 活动目标: 1.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初步感受散文诗的语言和结构美. 2.体会散文诗重复变化的结构,能根据图意学习仿编散文诗. 3.理解"绿油油"."红艳艳".&quo ...查看


  • 大班语言[云彩和风儿](散文诗)活动设计
  • [大班语言<云彩和风儿>(散文诗)活动设计] 大班语言<云彩和风儿>(散文诗)活动设计活动目的:1.过各种活动帮助幼儿理解秋季的风儿使云彩千变万化,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大班语言<云彩和风儿>(散文 ...查看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散文诗两首]导学案
  • [预 习 课 导 学](自习 30 分钟) 预习任务: 资料准备:了解这两首散文诗相关的文学常识. 自主积累:将文中重点的字词摘抄至摘抄本上注意其音.形.义. 自我感悟:通过朗读,体会人间的至爱亲情. 预习步骤: 第一步:了解作者泰戈尔及冰 ...查看


  • 呼唤一种散文诗
  • 2007年第一期<散文诗>刊,在头条推出蒋伟文的<生活在城市的屋檐下>系列组诗共九章.这是他深入所在城市工厂底层社会,经过认真体验观察后写出来的.主编在<导读>中有一段推介词:"本期推出的头条&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