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作者: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以儒家为核心,以及周边民俗文化等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十
分深远,以吕梁地区为例,我们进行考察,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并对此作出反思。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文化 中国传统音乐 民俗忌讳 吕梁文化传统 人们日常生
活 影响深刻 中国传统文化现状,态度
正文:
“文化”一词最初出现于西汉时刘向之《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是指以文治为法,以礼乐典章制度为依据而教化臣民。其意已与当今“文化”之所指十分接近。但文化的起源应该追溯到人类伊始。从人类出现的那一刻开始,属于人类特有的文化就在形成,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世界形成四大文明,而文明最典型的代表则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文化意为 “广泛传承的行为规范,信仰,制度和所有其他人类劳动及思想产品的总和。”(《美国传统词典》,(Culture))。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众多文化之中的精髓,具有四个特点: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它对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一)儒家文化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就不得不提儒家文化。它在中国的文化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而这种地位,是由于儒家在产生以后,在从古到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运动的抨击下,仍然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在儒家看来, 两个最重要的德行是“仁”和“礼”,是贤者行为的标准。“仁”即“与人为善”,同时也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礼则是举止、礼仪、风俗、礼节、礼貌等规范的总称。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在古代一直是私塾的主要教科书,时至今日,我们在生活中仍时常借其中大家十分熟悉的经典话语来阐述或表达自己的观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对于我们为人处世,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等人际问题提供了行事准则。儒家强调尊敬祖先,孝敬父母,这一观念使得中国早已盛行的祭祖观念得以加强。儒家认为,整个宇宙是由"天"、"地"、"人"三方组成的,这三方共同形成了宇宙的和谐,任何一方的破坏都会破坏宇宙的生命,破坏宇宙的完美。儒家思想这一方面的理论资源包含着独特的生态伦理观,即人类的进步不但要向自然索取,争取自然界为人类造福,更应该热爱自然、关心自然、保护自然,以自然为同类、为朋友。《孟子·梁惠王上》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宋儒朱熹注:"鱼不满尺,市不得粥,人不得食,山林川泽,与民共之,而有厉禁,草木零落,然后斧斤入焉......因天地自然之利,而樽节爱养之事也。"这里所说樽节爱养,即关心自然和保护自然,顺应万物生长规律,才能取之不竭,指出了人与自然协调,以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儒家没有
把征服自然视为己任,而是将人与自然万物置于同等的地位,看作是血肉相连的一体;不是把自然万物看作人类的资源库,而是将人类的仁爱情感倾注于天地万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由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契合,因而其价值越来越得到当代思想家的重视。 儒家强调尊敬祖先,孝敬父母,这一观念使得中国早已盛行的祭祖观念得以加强。但在现代看来,儒家的“礼”已经是封建社会的局限,所以更倾向于“以礼待人”“敬老爱幼”等基于道德层次的方面。现在有的一些大家族中仍然保留着吃饭时的座位主次习惯,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当然,这些传统式的礼仪在现代已经淡化了,但是“以礼待人”“敬老爱幼”始终是大家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二)传统音乐
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相反,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西方音乐,故不是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但大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杜亚雄(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先生则将中国传统音乐分类如下: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其中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曲;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基督教音乐、伊期兰教音乐、萨满教及其它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导迎及巡幸乐、宴乐。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所熟悉的传统音乐,比如:琴曲《梅花三弄》,琵琶曲《十面埋伏》,唢呐曲《百鸟朝凤》,以及各种戏曲类曲目,这些曲子可谓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不仅是艺术舞台上的常客,同样也是人们家里的必备曲目。闲暇时老人门喜欢放着戏曲坐在大门口和村里的一群人谈天说地,在愉悦的环境中,赏析中国的“国粹”,交流彼此的想法。可以说,中国传统音乐对现代中国人民的影响依然很重要。与此同时,老百姓也充当着传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者。中国传统文化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人们在生活中传承传统文化。
(三)民俗文化
在我们关注正统文化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民俗。民俗忌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点,这些从古代流传下来一直沿袭至今。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
都有特定的礼俗。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今天,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适宜。即如二程所主张:“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注:《二程集》程氏外书卷六)。可见,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适当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规的要求;而过于吝啬,妨碍到仪式的实行也是不得体的。古人这种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今天举行各种仪式具有指导作用。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举行各种仪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活动,都有不同的仪式。我们要把握好各种仪式的规模,就必须掌握好适度的原则,要使必要的仪矩同现代文明相结合,相关的活动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我们尤其要反对那种借婚丧庆典之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反对那种认为仪式越隆重越好,越豪华越合乎礼规的做法。如:当今不少新婚夫妻为使婚礼够排场,摆阔气,互相攀比,搞到债台高筑,造成巨大浪费。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不顾影响,为子女以权谋私,收受大宗贺礼,助长奢靡之风。这既不符合我们优良传统,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民情。再如最简单的用筷子。河南郸城民间对吃饭用筷有八忌:一忌舔筷;二忌迷筷,拿不定主意,手握筷子在餐桌上乱游寻;三忌移筷,刚吃过一个菜接着又吃另一个菜,中间不停顿,不配饭;四忌粘筷,用粘了饭的筷子去夹菜;五忌插筷,把筷子插在饭莱上;六忌跨菜,别人夹菜时,跨过去夹另一菜;七忌掏莱,用筷子在菜中间扒弄着吃;八忌剔筷,用筷子剔牙。这些禁忌大都是与卫生、谦让、礼貌有关。
(四)地域考察——以吕梁地区为例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著名的五台山。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驼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这里,我要说的不是它的旅游价值,而是其文化价值。佛教传入五台山始于东汉,在南北朝以及盛唐时期迎来它的高潮,随着佛寺的兴建和扩大,五台山的僧侣人数亦日益增多。唐德宗贞元年间,合山僧尼达万人之众。寺院的兴旺发展引起对社会政治、经济的重大负面影响,唐文宗遂于会昌五年(854)下诏废佛,命令拆毁寺字,勒令僧尼还俗。综计全国拆毁大小寺庙四万四千六百余所,僧尼还俗二十六万余人,收回土地数千万顷。五台山亦不例外,僧侣散尽,寺庙被毁。唐宣宗即位,又再兴佛教。政府规定五台山的僧数仍达“五千僧”。实际上,加上私度和游方僧,要比“五千僧”多得多。纵观历代五台山的僧侣人数,以唐代为最多。寺庙林立,僧侣若云,这也是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一个标志。
接下来,我们看看吕梁地区的民俗文化。剪纸,皮影,面塑,可以说是吕梁三大宝。以剪纸为例,由于剪纸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内容大都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习俗,深受群众喜爱。这种源于民间,朋务于民间,在民间生根开花的艺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文水县的东旧村和中阳县的庞家会,素有“剪纸之乡”的美称 每道喜庆年节,家家窗户上都贴出红红绿绿的窗花、门媚。墙壁、庭里也贴上„吉样如意”的剪纸,五彩缤纷、琳琅满目。民间艺人们用灵巧的双手装饰环境,借以表达他们对生活热爱的情感和愿望。吕梁的民间剪纸构成了以下几种类型:(一)巫术信仰和残存的先民图腾崇拜的剪纸;(二)民间礼仪活动的剪纸 。(三)服饰习俗中的民间剪纸。礼仪类的剪纸有分为:岁时节令的民间剪纸和人生礼仪习俗剪纸。
综观吕梁的民间剪纸艺术,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的群众性,表现的内容几乎涉及劳动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它表现的手法丰富多彩,形成了雄浑、质
朴和强健的艺术风格,充满原始的野味。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启迪。民间剪纸这种于民俗活动中产主并发展的艺术,不仅在几千年中靠传承保留下来,而且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一 组成部,使他们在自娱自乐的活动中自由地表达和抒发了自己的所爱与所求。同时这种艺术形式又美化了他们的生活环境,渲染了他们的生活气息,陶冶了他们的心灵和性情。
在吕梁地区,最有名的音乐类型当属秧歌。秧歌是民间小曲中的一种形式,闹秧歌是吕梁当地群众的传统习惯,每年正月里,村民们自觉自愿地组织起自己的秧歌队,男女老少几乎全被席卷进来。人们载歌载舞表露内心的喜悦,真是处处锣鼓响,遍地秧歌声,一片欢乐详和的气氛。正如清代临县著名诗人刘如兰先生的一首竹枝词所描述:“秧歌队队演村农,花鼓斑衣一路逢,东社穿来西社去,入门先唱喜重重。”近代著名伞头高万青先生亦唱道:“一过春节喜气多,又打鼓来又敲锣,男男女女打扮起,红天火地闹秧歌。”这些都真实地反映了伞头秧歌活动的普及情况。在当地人的传统观念上,认为闹秧歌是一个村庄和睦兴旺的象征,丰收富裕的展示,太平吉祥的保证。因此人们又把闹秧歌叫作“闹太平”、“闹平安”等等。事实上秧歌闹起来之后,人们通过唱秧歌互相道喜拜年,祝福问候,耍笑嘻闹,平日的积怨消除了,难解的疙瘩解开了,村上一切歪风邪气荡然无存。从而消除了隔阂,增进了团结。这正是它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
(五)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现今,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是深刻广泛久远,意义重大,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现在却面临着一种衰减的状况。原因是什么?我们有该怎么做?我想其原因不外乎两个,其一:西方文化的冲击;其二: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悉程度递次下降。
如何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其合理内核为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一系列的问题都等待着我们去解答。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人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说明新时期新阶段,我们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已经面临着重大的危机。如前所言,面对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双重考验,不解决国人思想文化上的信仰问题,我们任何的改革成果都不能善始善终。特别是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一代一代的传承靠什么?要靠我们民族的思想道德,靠我们一代一代积淀的文化精神。我们一方面要广泛吸收全人类的优秀科技成果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不懈地花费很大精力接续和重新建构我们民族的精神文明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意见》中指出:“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的原则,既要体现优良传统,又要反映时代特色,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可见,中华民族传统继承是当前我们应着力的重
点。我们应该全面改进我国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推广的扶持,对西方文化要进行系统清理。在对外宣传工作中大力推广中国传统文化,逐步引导青少年爱我中华文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 附录:1.《中国传统文化》 朱筱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2
2.《中国民俗文化》 王衍军 暨南大学出版社 第一版 2008.6
3.《中国传统音乐》 乔建中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9.3
4.《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语录》 韩星 杨永亮 西安出版社
5.吕梁民俗文化 互联网
标题: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作者: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以儒家为核心,以及周边民俗文化等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十
分深远,以吕梁地区为例,我们进行考察,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并对此作出反思。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文化 中国传统音乐 民俗忌讳 吕梁文化传统 人们日常生
活 影响深刻 中国传统文化现状,态度
正文:
“文化”一词最初出现于西汉时刘向之《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是指以文治为法,以礼乐典章制度为依据而教化臣民。其意已与当今“文化”之所指十分接近。但文化的起源应该追溯到人类伊始。从人类出现的那一刻开始,属于人类特有的文化就在形成,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世界形成四大文明,而文明最典型的代表则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文化意为 “广泛传承的行为规范,信仰,制度和所有其他人类劳动及思想产品的总和。”(《美国传统词典》,(Culture))。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众多文化之中的精髓,具有四个特点: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它对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一)儒家文化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就不得不提儒家文化。它在中国的文化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而这种地位,是由于儒家在产生以后,在从古到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运动的抨击下,仍然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在儒家看来, 两个最重要的德行是“仁”和“礼”,是贤者行为的标准。“仁”即“与人为善”,同时也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礼则是举止、礼仪、风俗、礼节、礼貌等规范的总称。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在古代一直是私塾的主要教科书,时至今日,我们在生活中仍时常借其中大家十分熟悉的经典话语来阐述或表达自己的观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对于我们为人处世,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等人际问题提供了行事准则。儒家强调尊敬祖先,孝敬父母,这一观念使得中国早已盛行的祭祖观念得以加强。儒家认为,整个宇宙是由"天"、"地"、"人"三方组成的,这三方共同形成了宇宙的和谐,任何一方的破坏都会破坏宇宙的生命,破坏宇宙的完美。儒家思想这一方面的理论资源包含着独特的生态伦理观,即人类的进步不但要向自然索取,争取自然界为人类造福,更应该热爱自然、关心自然、保护自然,以自然为同类、为朋友。《孟子·梁惠王上》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宋儒朱熹注:"鱼不满尺,市不得粥,人不得食,山林川泽,与民共之,而有厉禁,草木零落,然后斧斤入焉......因天地自然之利,而樽节爱养之事也。"这里所说樽节爱养,即关心自然和保护自然,顺应万物生长规律,才能取之不竭,指出了人与自然协调,以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儒家没有
把征服自然视为己任,而是将人与自然万物置于同等的地位,看作是血肉相连的一体;不是把自然万物看作人类的资源库,而是将人类的仁爱情感倾注于天地万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由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契合,因而其价值越来越得到当代思想家的重视。 儒家强调尊敬祖先,孝敬父母,这一观念使得中国早已盛行的祭祖观念得以加强。但在现代看来,儒家的“礼”已经是封建社会的局限,所以更倾向于“以礼待人”“敬老爱幼”等基于道德层次的方面。现在有的一些大家族中仍然保留着吃饭时的座位主次习惯,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当然,这些传统式的礼仪在现代已经淡化了,但是“以礼待人”“敬老爱幼”始终是大家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二)传统音乐
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相反,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西方音乐,故不是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但大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杜亚雄(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先生则将中国传统音乐分类如下: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其中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曲;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基督教音乐、伊期兰教音乐、萨满教及其它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导迎及巡幸乐、宴乐。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所熟悉的传统音乐,比如:琴曲《梅花三弄》,琵琶曲《十面埋伏》,唢呐曲《百鸟朝凤》,以及各种戏曲类曲目,这些曲子可谓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不仅是艺术舞台上的常客,同样也是人们家里的必备曲目。闲暇时老人门喜欢放着戏曲坐在大门口和村里的一群人谈天说地,在愉悦的环境中,赏析中国的“国粹”,交流彼此的想法。可以说,中国传统音乐对现代中国人民的影响依然很重要。与此同时,老百姓也充当着传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者。中国传统文化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人们在生活中传承传统文化。
(三)民俗文化
在我们关注正统文化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民俗。民俗忌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点,这些从古代流传下来一直沿袭至今。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
都有特定的礼俗。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今天,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适宜。即如二程所主张:“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注:《二程集》程氏外书卷六)。可见,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适当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规的要求;而过于吝啬,妨碍到仪式的实行也是不得体的。古人这种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今天举行各种仪式具有指导作用。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举行各种仪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活动,都有不同的仪式。我们要把握好各种仪式的规模,就必须掌握好适度的原则,要使必要的仪矩同现代文明相结合,相关的活动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我们尤其要反对那种借婚丧庆典之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反对那种认为仪式越隆重越好,越豪华越合乎礼规的做法。如:当今不少新婚夫妻为使婚礼够排场,摆阔气,互相攀比,搞到债台高筑,造成巨大浪费。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不顾影响,为子女以权谋私,收受大宗贺礼,助长奢靡之风。这既不符合我们优良传统,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民情。再如最简单的用筷子。河南郸城民间对吃饭用筷有八忌:一忌舔筷;二忌迷筷,拿不定主意,手握筷子在餐桌上乱游寻;三忌移筷,刚吃过一个菜接着又吃另一个菜,中间不停顿,不配饭;四忌粘筷,用粘了饭的筷子去夹菜;五忌插筷,把筷子插在饭莱上;六忌跨菜,别人夹菜时,跨过去夹另一菜;七忌掏莱,用筷子在菜中间扒弄着吃;八忌剔筷,用筷子剔牙。这些禁忌大都是与卫生、谦让、礼貌有关。
(四)地域考察——以吕梁地区为例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著名的五台山。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驼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这里,我要说的不是它的旅游价值,而是其文化价值。佛教传入五台山始于东汉,在南北朝以及盛唐时期迎来它的高潮,随着佛寺的兴建和扩大,五台山的僧侣人数亦日益增多。唐德宗贞元年间,合山僧尼达万人之众。寺院的兴旺发展引起对社会政治、经济的重大负面影响,唐文宗遂于会昌五年(854)下诏废佛,命令拆毁寺字,勒令僧尼还俗。综计全国拆毁大小寺庙四万四千六百余所,僧尼还俗二十六万余人,收回土地数千万顷。五台山亦不例外,僧侣散尽,寺庙被毁。唐宣宗即位,又再兴佛教。政府规定五台山的僧数仍达“五千僧”。实际上,加上私度和游方僧,要比“五千僧”多得多。纵观历代五台山的僧侣人数,以唐代为最多。寺庙林立,僧侣若云,这也是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一个标志。
接下来,我们看看吕梁地区的民俗文化。剪纸,皮影,面塑,可以说是吕梁三大宝。以剪纸为例,由于剪纸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内容大都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习俗,深受群众喜爱。这种源于民间,朋务于民间,在民间生根开花的艺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文水县的东旧村和中阳县的庞家会,素有“剪纸之乡”的美称 每道喜庆年节,家家窗户上都贴出红红绿绿的窗花、门媚。墙壁、庭里也贴上„吉样如意”的剪纸,五彩缤纷、琳琅满目。民间艺人们用灵巧的双手装饰环境,借以表达他们对生活热爱的情感和愿望。吕梁的民间剪纸构成了以下几种类型:(一)巫术信仰和残存的先民图腾崇拜的剪纸;(二)民间礼仪活动的剪纸 。(三)服饰习俗中的民间剪纸。礼仪类的剪纸有分为:岁时节令的民间剪纸和人生礼仪习俗剪纸。
综观吕梁的民间剪纸艺术,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的群众性,表现的内容几乎涉及劳动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它表现的手法丰富多彩,形成了雄浑、质
朴和强健的艺术风格,充满原始的野味。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启迪。民间剪纸这种于民俗活动中产主并发展的艺术,不仅在几千年中靠传承保留下来,而且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一 组成部,使他们在自娱自乐的活动中自由地表达和抒发了自己的所爱与所求。同时这种艺术形式又美化了他们的生活环境,渲染了他们的生活气息,陶冶了他们的心灵和性情。
在吕梁地区,最有名的音乐类型当属秧歌。秧歌是民间小曲中的一种形式,闹秧歌是吕梁当地群众的传统习惯,每年正月里,村民们自觉自愿地组织起自己的秧歌队,男女老少几乎全被席卷进来。人们载歌载舞表露内心的喜悦,真是处处锣鼓响,遍地秧歌声,一片欢乐详和的气氛。正如清代临县著名诗人刘如兰先生的一首竹枝词所描述:“秧歌队队演村农,花鼓斑衣一路逢,东社穿来西社去,入门先唱喜重重。”近代著名伞头高万青先生亦唱道:“一过春节喜气多,又打鼓来又敲锣,男男女女打扮起,红天火地闹秧歌。”这些都真实地反映了伞头秧歌活动的普及情况。在当地人的传统观念上,认为闹秧歌是一个村庄和睦兴旺的象征,丰收富裕的展示,太平吉祥的保证。因此人们又把闹秧歌叫作“闹太平”、“闹平安”等等。事实上秧歌闹起来之后,人们通过唱秧歌互相道喜拜年,祝福问候,耍笑嘻闹,平日的积怨消除了,难解的疙瘩解开了,村上一切歪风邪气荡然无存。从而消除了隔阂,增进了团结。这正是它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
(五)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现今,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是深刻广泛久远,意义重大,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现在却面临着一种衰减的状况。原因是什么?我们有该怎么做?我想其原因不外乎两个,其一:西方文化的冲击;其二: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悉程度递次下降。
如何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其合理内核为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一系列的问题都等待着我们去解答。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人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说明新时期新阶段,我们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已经面临着重大的危机。如前所言,面对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双重考验,不解决国人思想文化上的信仰问题,我们任何的改革成果都不能善始善终。特别是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一代一代的传承靠什么?要靠我们民族的思想道德,靠我们一代一代积淀的文化精神。我们一方面要广泛吸收全人类的优秀科技成果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不懈地花费很大精力接续和重新建构我们民族的精神文明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意见》中指出:“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的原则,既要体现优良传统,又要反映时代特色,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可见,中华民族传统继承是当前我们应着力的重
点。我们应该全面改进我国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推广的扶持,对西方文化要进行系统清理。在对外宣传工作中大力推广中国传统文化,逐步引导青少年爱我中华文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 附录:1.《中国传统文化》 朱筱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2
2.《中国民俗文化》 王衍军 暨南大学出版社 第一版 2008.6
3.《中国传统音乐》 乔建中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9.3
4.《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语录》 韩星 杨永亮 西安出版社
5.吕梁民俗文化 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