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大学生处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的成果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传播依赖媒体,而大学生是海量信息的接受者,并且智能手机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极大地得到普及,几乎人手一部或几部。智能手机能够极大的满足用户的要求,本质上是通过手机APP来实现各种功能的,手机只是各类App的载体。手机App种类不同,满足的生活方面、方式、行为等则不同。因为个体需求的差异,大学生的手机中总有着各种各样的App,这些APP极大的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因此,手机App一方面方便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 【关键词】手机App;大学生;生活方式;影响 引言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专注于手机应用软件开发与服务的App已经融入到每个大学生的生活中,服务和影响着大学生的吃穿住行。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83.4%,相比2013年底上升了2.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使用率(80.9%),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地位更加巩固。同时网民在手机即时通讯类、购物类、浏览器类、获取资讯类、影音图像类、游戏类、生活服务类等应用的使用率都在快速增长,移动互联网带动整体互联网各类应用发展。以手机为平台的手机APP发展迅猛,呈现出明显特征,让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网民逐渐习惯化,并有手机网络依赖性倾向,其特征表现在:媒体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可以在任何场景、任何时间,利用碎片时间完成;网络流量要求不高,资费低。这些特征为手机App是我推广使用奠定先天优势。 1.调查方法及数据 调查问卷侧重内容:大学生使用App的类型分布、使用时间、下载或卸载心理动机、关于付费App的使用情况、App对生活的影响、设计App的创新点。 2.各类手机App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正面影响:(1)信息来源渠道多元化、拓宽学生视野:网络连接了世界各地的知识,利用搜索App可以获取任何需要的知识、信息。大学生借助手机媒体App,学习知识,了解信息。(2)朋友圈得以扩大:QQ、微信、微博等即时通信APP的出现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让大学生可以结交全世界的朋友,交换不同思想,扩展思维。(3)师生交流更加方便、多样:教师可以建立班级QQ群、添加微信好友,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进行及时的交流、沟通。对学生问题形成预见性,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大学生也可以向老师及时反映生活、学习、情感上的困惑和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愉快学习,快乐生活,健康的情感交往。(4)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大量创业App,招聘App,个人定制化App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新的平台。QQ、微博、微信逐渐成为了网络推广的新领地。 负面影响:移动互联网信息的数量庞大、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使用时间不受限制,大学生相对自由,对于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1)学习上浮躁,不求甚解:从App使用上来看,学生主要偏爱具有“微”特征的应用,微博、微信、微电影等,这些媒体传达的信息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信息更新快、信息呈现琐碎、不完整等特点,使得文化的内涵缺乏深度,知识的体系性被破坏,形成一种浅尝而止的文化氛围,长期受快餐文化腐蚀,造成了知识学习不求甚解、缺乏深入研究和持续关注的精神。(2)学生“三观”受影响:大学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舆论环境和海量信息获取,很难分辨其中的真伪,一些极端语言或事件可能改变他们的三观。尤其是现在的电影和电视剧传递的信息,甚至可能产生误导。③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课堂上下,使用App的行为占用大量时间,用于正常学习的时间得不到保障。 3.影响的分析和对策 分析:B.R.贝雷尔森在1940年写的《读书为我们带来什么》一文中,归纳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读书动机,包括实用动机(即追求书籍内容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参考和利用价值)、休憩动机(解除疲劳,获得休息)、夸示动机(通过谈论读书内容以获得他人称赞或尊敬)、逃避动机(通过读书来转移日常生活的烦恼)。根据以上理论加以延伸,可以发现:手机App对大学生的作用,总体上分为学习类使用和非学习类使用,学习类使用则可能出于实用动机、夸示动机,利用海量App可以获取知识、讯息和其他实考类资料,这些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特别提出的是,夸示动机尽管有不健康的心理成分,此种动机下的行为却真正引导着大学生的正确行为。非学习类使用则可能出于更为复杂的动机,除了包括以上四种单纯动机引起,还可能出现动机交叉渗透的情况,例如游戏类App既包括休憩动机,又包括逃避动机。 手机媒体App的传播方式有以下特点:(1)双向传播: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不可选择的,而手机媒体App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通过留言、维持个人主页、评价等方式进行。传统意义上的发布者和受众如今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以互动为最基本表现形式。(2)行为个性化:微博、播客等新的媒体App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个人主页上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也可以在他人主页上进行观点交流碰撞。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最大意义上得到了自由化。(3)接受方式移动化。由于无线移动技术的发展使得手机可以上网、看电视、听广播,在公交车、出租车上看电视等越来越成为普遍的事情。随着3G\4G技术的普及,移动性的特点将成为未来新媒体的主要特性。(4)传播速度实时化。如今的信息传播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和烦琐的后期制作,技术的简单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实现实时传播。只要自主选择的媒体App推送消息,亿万受众便可以在同一时间接收到。(5)传播方式交融。媒体App在传播内容方面更为丰富,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成为一种趋势。作为终端的手机,集多种媒体的功能为一身,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是以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多种网络的融合为基础的。媒体App的传播方式也打破了地域化、国界化。消解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 对策:一是加强引导,以玩带学。学校有关部门开展专门讲座,帮助大学生深化对手机App的正确认识,抵制不良信息;通过校园活动带动各类型的、优秀的手机App的使用。二是制度规范,学玩结合。学校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限制大学生在课堂上无秩序的手机的使用;授课老师设置相关的上课流程,引导大学生对手机的使用;通过相关手机App的使用布置课下作业和拓展课程的教学。三是实际先行,带动习惯。通过文化事件热点带动相关App的使用,加强课堂和实际的联系,让新闻关注和网上学习成为生活习惯,游戏通讯成为联络师生的坚固桥梁。 参考文献: [1]肖元涛,张磊磊,黄炜.手机APP对大学生日常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以江苏大学为例[J].电子世界,2014(19).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25-40页). 课题项目:天津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手机媒体APP对大学生生活影响的调查――以天津高校为例》项目编号:[1**********]8。
【摘 要】目前,大学生处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的成果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传播依赖媒体,而大学生是海量信息的接受者,并且智能手机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极大地得到普及,几乎人手一部或几部。智能手机能够极大的满足用户的要求,本质上是通过手机APP来实现各种功能的,手机只是各类App的载体。手机App种类不同,满足的生活方面、方式、行为等则不同。因为个体需求的差异,大学生的手机中总有着各种各样的App,这些APP极大的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因此,手机App一方面方便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 【关键词】手机App;大学生;生活方式;影响 引言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专注于手机应用软件开发与服务的App已经融入到每个大学生的生活中,服务和影响着大学生的吃穿住行。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83.4%,相比2013年底上升了2.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使用率(80.9%),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地位更加巩固。同时网民在手机即时通讯类、购物类、浏览器类、获取资讯类、影音图像类、游戏类、生活服务类等应用的使用率都在快速增长,移动互联网带动整体互联网各类应用发展。以手机为平台的手机APP发展迅猛,呈现出明显特征,让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网民逐渐习惯化,并有手机网络依赖性倾向,其特征表现在:媒体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可以在任何场景、任何时间,利用碎片时间完成;网络流量要求不高,资费低。这些特征为手机App是我推广使用奠定先天优势。 1.调查方法及数据 调查问卷侧重内容:大学生使用App的类型分布、使用时间、下载或卸载心理动机、关于付费App的使用情况、App对生活的影响、设计App的创新点。 2.各类手机App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正面影响:(1)信息来源渠道多元化、拓宽学生视野:网络连接了世界各地的知识,利用搜索App可以获取任何需要的知识、信息。大学生借助手机媒体App,学习知识,了解信息。(2)朋友圈得以扩大:QQ、微信、微博等即时通信APP的出现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让大学生可以结交全世界的朋友,交换不同思想,扩展思维。(3)师生交流更加方便、多样:教师可以建立班级QQ群、添加微信好友,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进行及时的交流、沟通。对学生问题形成预见性,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大学生也可以向老师及时反映生活、学习、情感上的困惑和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愉快学习,快乐生活,健康的情感交往。(4)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大量创业App,招聘App,个人定制化App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新的平台。QQ、微博、微信逐渐成为了网络推广的新领地。 负面影响:移动互联网信息的数量庞大、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使用时间不受限制,大学生相对自由,对于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1)学习上浮躁,不求甚解:从App使用上来看,学生主要偏爱具有“微”特征的应用,微博、微信、微电影等,这些媒体传达的信息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信息更新快、信息呈现琐碎、不完整等特点,使得文化的内涵缺乏深度,知识的体系性被破坏,形成一种浅尝而止的文化氛围,长期受快餐文化腐蚀,造成了知识学习不求甚解、缺乏深入研究和持续关注的精神。(2)学生“三观”受影响:大学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舆论环境和海量信息获取,很难分辨其中的真伪,一些极端语言或事件可能改变他们的三观。尤其是现在的电影和电视剧传递的信息,甚至可能产生误导。③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课堂上下,使用App的行为占用大量时间,用于正常学习的时间得不到保障。 3.影响的分析和对策 分析:B.R.贝雷尔森在1940年写的《读书为我们带来什么》一文中,归纳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读书动机,包括实用动机(即追求书籍内容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参考和利用价值)、休憩动机(解除疲劳,获得休息)、夸示动机(通过谈论读书内容以获得他人称赞或尊敬)、逃避动机(通过读书来转移日常生活的烦恼)。根据以上理论加以延伸,可以发现:手机App对大学生的作用,总体上分为学习类使用和非学习类使用,学习类使用则可能出于实用动机、夸示动机,利用海量App可以获取知识、讯息和其他实考类资料,这些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特别提出的是,夸示动机尽管有不健康的心理成分,此种动机下的行为却真正引导着大学生的正确行为。非学习类使用则可能出于更为复杂的动机,除了包括以上四种单纯动机引起,还可能出现动机交叉渗透的情况,例如游戏类App既包括休憩动机,又包括逃避动机。 手机媒体App的传播方式有以下特点:(1)双向传播: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不可选择的,而手机媒体App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通过留言、维持个人主页、评价等方式进行。传统意义上的发布者和受众如今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以互动为最基本表现形式。(2)行为个性化:微博、播客等新的媒体App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个人主页上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也可以在他人主页上进行观点交流碰撞。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最大意义上得到了自由化。(3)接受方式移动化。由于无线移动技术的发展使得手机可以上网、看电视、听广播,在公交车、出租车上看电视等越来越成为普遍的事情。随着3G\4G技术的普及,移动性的特点将成为未来新媒体的主要特性。(4)传播速度实时化。如今的信息传播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和烦琐的后期制作,技术的简单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实现实时传播。只要自主选择的媒体App推送消息,亿万受众便可以在同一时间接收到。(5)传播方式交融。媒体App在传播内容方面更为丰富,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成为一种趋势。作为终端的手机,集多种媒体的功能为一身,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是以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多种网络的融合为基础的。媒体App的传播方式也打破了地域化、国界化。消解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 对策:一是加强引导,以玩带学。学校有关部门开展专门讲座,帮助大学生深化对手机App的正确认识,抵制不良信息;通过校园活动带动各类型的、优秀的手机App的使用。二是制度规范,学玩结合。学校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限制大学生在课堂上无秩序的手机的使用;授课老师设置相关的上课流程,引导大学生对手机的使用;通过相关手机App的使用布置课下作业和拓展课程的教学。三是实际先行,带动习惯。通过文化事件热点带动相关App的使用,加强课堂和实际的联系,让新闻关注和网上学习成为生活习惯,游戏通讯成为联络师生的坚固桥梁。 参考文献: [1]肖元涛,张磊磊,黄炜.手机APP对大学生日常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以江苏大学为例[J].电子世界,2014(19).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25-40页). 课题项目:天津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手机媒体APP对大学生生活影响的调查――以天津高校为例》项目编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