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的性别歧视现象
桂渝芳
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一具体来说,传媒中的性别歧视主
上有一篇名为《是真“有趣”还是真荒小时》以《女人回家备忘录》为题对要表现在:
一、在主流新闻报道中,男性出唐》的文章介绍说,有媒体报道:女友“让女人回家”进行了讨论。该期节目
“家规”进行罚款。对女人回家的观点表述如下:“女人穿着暴露,男友定现的比例大大多于女性,妇女及妇女
那家媒体将此视为“有趣”的事情向回家不一定是社会的退步,女人在社问题在新闻中被报道的次数非常少
;读者推荐。众所周知,现代社会是一会上工作也不一定是社会的进步”冯媛在1998年发表的《女性在
个以大众传播高度普及和广泛渗透“真正的社会进步,是让女性有权选新闻中的存在———关于八家主导报
择自己回归家庭、兼职或者全职工纸新闻版新闻的研究》一文中,发布为特征的信息社会。在这样的社会
《人民日作,是为她们的选择提供机会和可了其对我国八家主导报纸(里,社会公共生活中存在的诸多期待
;“不一定回家的女人就不幸福;解决的问题,不可能事无巨细都加以能”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经济也不一定工作的女人就幸福”;“一个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议程传播,而是有选择的传播。根据
)的统计结果。、《文汇报》设置功能”理论的第一种机制“0/1”进步的社会要给妇女提供更有力的《工人日报》
保障和条件,她们才能真正选择是回她的统计显示,男性新闻人物在出现效果或“知觉模式”可知,大众传媒报
家还是工作”;“女性选择回家与否,频度、被引用频度、被拍摄频度方面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
①
众对该“议题”的感知。该媒体选择经济问题很重要。提倡女性回家本身都远远多于女性,他们在文字和图片
不一定就是歧视。女人回家不等于家新闻中都是压倒多数的主角,其中在,传播的就是一种这条荒唐的“议题”
等。有言论被引述的新闻人物中,男性占庭妇女,女人回家仍可有所作为”陈旧的社会性别观念。把男性看作第
③
一性,女性看作第二性,男性可以凌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对“女人回91%,女性占9%,男性新闻人物中的驾在女性之上,制定“家规”来控制女家”的议题设置,媒介所表述的观点职业身份较重要者(如政治领导人,性的个人生活选择的自由。有失现代媒介的认知水准,不仅未提企业团体负责人)占男性新闻人物的
斯图亚特・霍尔在《文化、传媒和供启蒙性的社会性别意识的思考,在70%,女性新闻人物中政治性身份仅“意识形态效果”》中指出,现代传媒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了传统性别意识占18.7%。④
二、男性出现在各种类型的节目的首要的文化功能,便是选择建构的代言人。全国妇联明确表示:当代
“社会知识”和社会影响。“大众是通妇女不应该重新回归家庭,妇女回家中,女性的范围则窄得多过传媒来建构的这类知识和影像来同人类发展的历史相违背,同妇女解女性在新闻中出现,大都是与家认知世界,来体味他们曾经经历过的放运动格格不入。女性走出家庭,是庭生活、名人风流韵事、儿童养育、对
②
现实生活。”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社女性多年奋斗的结果,女性应有属于妇女的暴力侵害等内容有关,而与国会性别来源于社会建构,大众传媒作自己的地位和权利,包括工作的权家发展、政府决策等被主流认可的有为上层建筑的构成部分,进行的传播利。女性对社会的经济发展贡献是巨价值的事件无关或关系不大。女性大不仅再现了社会性别的状况和地位,大的。据统计,2001年,中国妇女劳动多是生活、娱乐或家庭角色,男性大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力对中国GDP的贡献已超过40%。都是社会角色。这种报道强化了传统同时大众传播媒介本身也参与了社《东方之子》曾访谈又如,中央电视台的性别定型。男性多被表现为具有统会性别的构建过程。大众媒介对女性两位成功的有影响力的女性:范徐丽治欲的、强有力的、独立的、理性的和呈现的频率、方式,对女性题材的选泰和任咏华。在介绍前者时,突出她弱小的、有成就的;女性则为服从的、择,报道角度的选择都影响并建构着的妈妈角色;采访后者时,多询问诸依赖的、和多愁善感的。在热播的电人类及社会的观念与行为。而且大众如“为什么不化妆”之类的私人话题。视剧《来来往往》、《牵手》、《中国式离传媒的信息发送者是受雇于大型传采访报道的角度定位在私人空间而婚》等里,我们看到的都是这样的模
为了家庭媒机构高度职业化的人士,传播的内不是社会公共事务领域,对她们勇敢式:妻子为了丈夫的事业、
容对受众拥有潜在的大范围的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角色报道不够。和孩子牺牲了自我,而丈夫们却嫌弃影响力。无独有偶,受人欢迎的《艺术人生》栏妻子的庸俗无聊、自负专横、尖刻琐
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导向性,对女目也有此缺陷。曾有一期访谈徐静蕾碎,影片从男人的视角出发,竭力渲
的节目。主持人的话题也多围绕私人性形象和角色进行建构,对女性特染妻子的恶俗,竭力渲染第三者的纯
质、女性角色是否合适进行判断,潜生活的领域,比如家庭生活、情感纠情可爱、善解人意,年轻漂亮,竭力为移默化使受众认同媒介所表达的观葛,对她的演艺事业言之甚少。看完丈夫们的外遇找借口,天平完全偏向点。这种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潜那期栏目的观众获得的仅是她作为于既没有勇气离婚又想占有婚外情、力。而大众传媒所传递的观点,并非一个“女性”的生活经历,对于她这个意志不坚强却把道德责任推给妻子总是对妇女发展有利,相反,很多时“人”的事业并不了解,她演过和导演的男人们。候,大众传媒会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过哪些片子?遇到过哪些困难?是怎三、在广告中,女性形象集中表响,强化性别的刻板成见,暗示妇女么克服的?有过什么感悟和经验等现了对女性外貌、身材等外在的定型要服从自己的传统角色,甚至鼓励女等,这些都被忽略了。当然,传媒人在印象性默认在男权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从做这些节目时也许并没有有意选取有一些研究者对广告中的女性属地位。其结果是使媒介关于女性形这种角度,但正是因为受深入骨髓的形象分析发现,广告中的女性职业
的“集体无意识”的象的建构与女性在社会体系中的多“男主外,女主内”角色有51.6%为家庭妇女,
,94页)
2006年7月1日《中国妇女报》
新闻界
2006・6
92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生成的深度报道类型。的确,在节目理念和节目形式等方面还有值得探讨之处,于丹认为“《焦点访谈》绝对不是新闻唯一的职业范式”。
然而至少有一点不应该被怀疑:《焦点访谈》从一开始就与“大众”即社会中的多数人联系在一起。一档节目内容的构成可以有很多层面,但是其“核心任务”是否达成仍是这一类深度报道节目存在价值的体现,同时实现了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理想。
(三)电视深度报道在媒体双重身份的背景下与公众关系的剥离
在某个意义上,应该充分认识到媒体的另一重“身份”,即经营者的身份。在这个身份界定上的媒体,其最高追求是收视率和利润。而电视深度报道最高的追求是事实、真相及真正的意义。收视率需要娱乐、悬念,而真相、意义往往是乏味的。但高度商业
阻碍新闻媒化的媒体运作,将损坏、
体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民主进程。
在我国新闻竞争的激烈使争夺市场、争夺广告最终是以争夺受众为中心的竞争口号越来越多,如“注意力经济”、“争夺眼球”、“瓜分读者市场”等,媒体继续在以尼尔森的收视
调查作为追求目标,记者编辑们越来
越不愿意把自己当成普通百姓的代言人,而更愿意大众把他们视为特权阶层的一部分。
总之,应该正确对待媒体商业化现象,维护新闻标准,以公众利益为根本,赢得观众的注意力。一个优秀的、权威的深度报道栏目存在的可靠保证在于面向公众而不是受众,并由此打开公众介入公共讨论的大门。
(四)电视深度报道与公众的密切关系同样可以带来经济利益
美国西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里奇・戈尔登说,“调查性新闻和高质量的新闻作品构成一个媒体机构的核
即心,并给这个媒体带来商业利益。”
使从媒体经济学角度理解电视深度报道对于电视媒体的价值与意义,毫无疑问,这种立足于公众利益的报道带给电视台的首先是最多的观众群。
高质量的电视深度报道节目意味着权威性,即新闻信息报道本身的公信度、可靠性、准确性、公正性、平衡性,做到对个人隐私的保护等等,使新闻事件中呈现的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和社会利益相协调相一致,推动社会的良性循环。失去权威性,也就失去了公众,同时也失去了卖点。
国内电视记者与所有其它国家的电视同行一样,常常面临非常矛盾的局面,一方面要做有深度、有益的节目,一方面要面对受众看电视的休闲状态,这
,节目种休闲状态类似于“准睡眠状态”
需要提得起他或她的观看注意力,这是一个矛盾,既不能放弃代表公众利益的立场,节目还要做得好看。
这是观众的普遍情形,然而普遍性之外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信息需求的这种差异性中,最能体现同一性的无非是有关人的利益、人的兴趣和人的权利等方面的东西。
因此,电视深度报道公众的利益、兴趣和权利等方面对观众产生吸引力,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是新闻报道价值最大化,通过新闻价值最大化吸引观众,新闻价值能不能够被最大化,其衡量障碍的客观依据是这种素材与现实社会中的传播权力的关系的一致性和非一致性。要追求新闻价值最大化,首先需要调整传播权力,如传播权力的民主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2003年关于“非典”的报道已经成为中国新闻报道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公众的利益在中国的媒体上第一次显示出如此重要的位置。
(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观赏对象,甚至成为男性欲望的投射对象。更重要的,此模式所蕴涵的男本位观念把自身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趣味巧妙地内化到女性看待自身的视线中去,即男性看女性被看,女性看被男性看的自己。这样,符合男性欣赏标准的女性美就成为社会的女性美标准,并且不断地改造女性的审美观和对自身的认识。
(本文系桂渝芳主持的湖北省教育厅项目04D368《传媒的性别歧视》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湖北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注释:
,中国人民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6页。
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②陆扬、
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7页。
③刘利群:《广播媒介对女性的表达与建构》,《现代传播》2002年第6期。
—④冯媛:《女性在新闻中的存在——
关于八家主导报纸新闻版新闻的研究报告》,《浙江学刊》1998年第2期。
卜卫:《试析我国电视广告⑤刘伯红、
中的男女角色定型》,《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2期。
《媒介中的女青年形象简析》⑥黄杨:
一文后所附调查,《妇女研究论丛》1996年第2期。
—当代⑦顾铮:《我们的视觉表达——
西方女摄影家的探索》,《中国摄影》1999新闻界2006・6
94(紧接第92页)而男性职业角色中科事业、身心健康和对多元信息的需
教文卫及领导管理者占47%,广告中求。据对一家著名的互联网AV中文女性出现的地点51.5%是在家庭,出网页的检索,到2003年5月1日,涉现在工作场所的只占14.5%,而男性及色情内容的网页占总网页的即使出现在家里,也多为娱乐(31%),23.5%,内容以性和色情为主,网页中做家务的只有5.3%。⑤大家熟知的世塑造的“女性魅力”也往往是为了迎界级运动休闲品牌阿迪达斯、耐克、合男性欲望,而轻视女性的主体意识锐步、彪马的广告明星,大多为男性感受。球星贝克汉姆、罗纳尔多、老尔、欧文五、现代传媒还通过各种方式来等等。而在体坛上一样优秀的女性却制造美女形象从而把女性物化,商品很少见。或许有人举出反例,比如库化
有调查统计,全国发行量较大的尔尼科娃。但是,库尔尼科娃作为阿
迪达斯的女代言人,以她为文化符号面向青年的杂志,几乎每期都用美女的广告,早以抹去了她作为网球运动做封面的有20余种,约占2/3以上。员的特征,只是作为一个美女形象在而且这些形象与妇女的工作、生活、供人欣赏。学习毫无关系,所注重的仅仅是美丽
⑥
四、妇女常被当作暴力的对象或的外表,或者说“包装”化装品,美发者作为有辱人格的色情形象出现在用品、减肥产品、日用产品等广告中
出现的,无不是靓丽的女性。各种“环媒体中
在传媒女性化的趋势之下,女性球小姐大赛”、“形象大使大赛”等变人物和女性话题在媒体的报道中出相选美活动无不受到大众传媒的追现频率越来越高,但进入到社会文化捧。在引导女性追求美貌的同时把女层面分析,在传媒中出现最多的女性性置于客体的地位。英国艺术评论家基本是“刑事案件和灾难性的受害约翰・伯杰在《观看之道》中尖锐地批者、某位重要男性的亲属、娱乐界或“女性自身的观察者是男性,即评道:
,这三类女性的定位被观察的是女性。这样她将自身转化体育界的明星”
都是以男性为座标,处处体现出男性为一个客体,尤其是转化为一个视觉
⑦
男本位的视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趣味。即使在互联的客体,即一种情景。”
觉文化的特质是把男性和女性置于网这个新兴媒体上,女性网站所提供
的内容多数以美容、育儿、减肥、相夫“看/被看”的模式中,这一模式不仅识心性
大众传媒的性别歧视现象
桂渝芳
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一具体来说,传媒中的性别歧视主
上有一篇名为《是真“有趣”还是真荒小时》以《女人回家备忘录》为题对要表现在:
一、在主流新闻报道中,男性出唐》的文章介绍说,有媒体报道:女友“让女人回家”进行了讨论。该期节目
“家规”进行罚款。对女人回家的观点表述如下:“女人穿着暴露,男友定现的比例大大多于女性,妇女及妇女
那家媒体将此视为“有趣”的事情向回家不一定是社会的退步,女人在社问题在新闻中被报道的次数非常少
;读者推荐。众所周知,现代社会是一会上工作也不一定是社会的进步”冯媛在1998年发表的《女性在
个以大众传播高度普及和广泛渗透“真正的社会进步,是让女性有权选新闻中的存在———关于八家主导报
择自己回归家庭、兼职或者全职工纸新闻版新闻的研究》一文中,发布为特征的信息社会。在这样的社会
《人民日作,是为她们的选择提供机会和可了其对我国八家主导报纸(里,社会公共生活中存在的诸多期待
;“不一定回家的女人就不幸福;解决的问题,不可能事无巨细都加以能”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经济也不一定工作的女人就幸福”;“一个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议程传播,而是有选择的传播。根据
)的统计结果。、《文汇报》设置功能”理论的第一种机制“0/1”进步的社会要给妇女提供更有力的《工人日报》
保障和条件,她们才能真正选择是回她的统计显示,男性新闻人物在出现效果或“知觉模式”可知,大众传媒报
家还是工作”;“女性选择回家与否,频度、被引用频度、被拍摄频度方面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
①
众对该“议题”的感知。该媒体选择经济问题很重要。提倡女性回家本身都远远多于女性,他们在文字和图片
不一定就是歧视。女人回家不等于家新闻中都是压倒多数的主角,其中在,传播的就是一种这条荒唐的“议题”
等。有言论被引述的新闻人物中,男性占庭妇女,女人回家仍可有所作为”陈旧的社会性别观念。把男性看作第
③
一性,女性看作第二性,男性可以凌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对“女人回91%,女性占9%,男性新闻人物中的驾在女性之上,制定“家规”来控制女家”的议题设置,媒介所表述的观点职业身份较重要者(如政治领导人,性的个人生活选择的自由。有失现代媒介的认知水准,不仅未提企业团体负责人)占男性新闻人物的
斯图亚特・霍尔在《文化、传媒和供启蒙性的社会性别意识的思考,在70%,女性新闻人物中政治性身份仅“意识形态效果”》中指出,现代传媒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了传统性别意识占18.7%。④
二、男性出现在各种类型的节目的首要的文化功能,便是选择建构的代言人。全国妇联明确表示:当代
“社会知识”和社会影响。“大众是通妇女不应该重新回归家庭,妇女回家中,女性的范围则窄得多过传媒来建构的这类知识和影像来同人类发展的历史相违背,同妇女解女性在新闻中出现,大都是与家认知世界,来体味他们曾经经历过的放运动格格不入。女性走出家庭,是庭生活、名人风流韵事、儿童养育、对
②
现实生活。”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社女性多年奋斗的结果,女性应有属于妇女的暴力侵害等内容有关,而与国会性别来源于社会建构,大众传媒作自己的地位和权利,包括工作的权家发展、政府决策等被主流认可的有为上层建筑的构成部分,进行的传播利。女性对社会的经济发展贡献是巨价值的事件无关或关系不大。女性大不仅再现了社会性别的状况和地位,大的。据统计,2001年,中国妇女劳动多是生活、娱乐或家庭角色,男性大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力对中国GDP的贡献已超过40%。都是社会角色。这种报道强化了传统同时大众传播媒介本身也参与了社《东方之子》曾访谈又如,中央电视台的性别定型。男性多被表现为具有统会性别的构建过程。大众媒介对女性两位成功的有影响力的女性:范徐丽治欲的、强有力的、独立的、理性的和呈现的频率、方式,对女性题材的选泰和任咏华。在介绍前者时,突出她弱小的、有成就的;女性则为服从的、择,报道角度的选择都影响并建构着的妈妈角色;采访后者时,多询问诸依赖的、和多愁善感的。在热播的电人类及社会的观念与行为。而且大众如“为什么不化妆”之类的私人话题。视剧《来来往往》、《牵手》、《中国式离传媒的信息发送者是受雇于大型传采访报道的角度定位在私人空间而婚》等里,我们看到的都是这样的模
为了家庭媒机构高度职业化的人士,传播的内不是社会公共事务领域,对她们勇敢式:妻子为了丈夫的事业、
容对受众拥有潜在的大范围的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角色报道不够。和孩子牺牲了自我,而丈夫们却嫌弃影响力。无独有偶,受人欢迎的《艺术人生》栏妻子的庸俗无聊、自负专横、尖刻琐
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导向性,对女目也有此缺陷。曾有一期访谈徐静蕾碎,影片从男人的视角出发,竭力渲
的节目。主持人的话题也多围绕私人性形象和角色进行建构,对女性特染妻子的恶俗,竭力渲染第三者的纯
质、女性角色是否合适进行判断,潜生活的领域,比如家庭生活、情感纠情可爱、善解人意,年轻漂亮,竭力为移默化使受众认同媒介所表达的观葛,对她的演艺事业言之甚少。看完丈夫们的外遇找借口,天平完全偏向点。这种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潜那期栏目的观众获得的仅是她作为于既没有勇气离婚又想占有婚外情、力。而大众传媒所传递的观点,并非一个“女性”的生活经历,对于她这个意志不坚强却把道德责任推给妻子总是对妇女发展有利,相反,很多时“人”的事业并不了解,她演过和导演的男人们。候,大众传媒会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过哪些片子?遇到过哪些困难?是怎三、在广告中,女性形象集中表响,强化性别的刻板成见,暗示妇女么克服的?有过什么感悟和经验等现了对女性外貌、身材等外在的定型要服从自己的传统角色,甚至鼓励女等,这些都被忽略了。当然,传媒人在印象性默认在男权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从做这些节目时也许并没有有意选取有一些研究者对广告中的女性属地位。其结果是使媒介关于女性形这种角度,但正是因为受深入骨髓的形象分析发现,广告中的女性职业
的“集体无意识”的象的建构与女性在社会体系中的多“男主外,女主内”角色有51.6%为家庭妇女,
,94页)
2006年7月1日《中国妇女报》
新闻界
2006・6
92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生成的深度报道类型。的确,在节目理念和节目形式等方面还有值得探讨之处,于丹认为“《焦点访谈》绝对不是新闻唯一的职业范式”。
然而至少有一点不应该被怀疑:《焦点访谈》从一开始就与“大众”即社会中的多数人联系在一起。一档节目内容的构成可以有很多层面,但是其“核心任务”是否达成仍是这一类深度报道节目存在价值的体现,同时实现了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理想。
(三)电视深度报道在媒体双重身份的背景下与公众关系的剥离
在某个意义上,应该充分认识到媒体的另一重“身份”,即经营者的身份。在这个身份界定上的媒体,其最高追求是收视率和利润。而电视深度报道最高的追求是事实、真相及真正的意义。收视率需要娱乐、悬念,而真相、意义往往是乏味的。但高度商业
阻碍新闻媒化的媒体运作,将损坏、
体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民主进程。
在我国新闻竞争的激烈使争夺市场、争夺广告最终是以争夺受众为中心的竞争口号越来越多,如“注意力经济”、“争夺眼球”、“瓜分读者市场”等,媒体继续在以尼尔森的收视
调查作为追求目标,记者编辑们越来
越不愿意把自己当成普通百姓的代言人,而更愿意大众把他们视为特权阶层的一部分。
总之,应该正确对待媒体商业化现象,维护新闻标准,以公众利益为根本,赢得观众的注意力。一个优秀的、权威的深度报道栏目存在的可靠保证在于面向公众而不是受众,并由此打开公众介入公共讨论的大门。
(四)电视深度报道与公众的密切关系同样可以带来经济利益
美国西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里奇・戈尔登说,“调查性新闻和高质量的新闻作品构成一个媒体机构的核
即心,并给这个媒体带来商业利益。”
使从媒体经济学角度理解电视深度报道对于电视媒体的价值与意义,毫无疑问,这种立足于公众利益的报道带给电视台的首先是最多的观众群。
高质量的电视深度报道节目意味着权威性,即新闻信息报道本身的公信度、可靠性、准确性、公正性、平衡性,做到对个人隐私的保护等等,使新闻事件中呈现的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和社会利益相协调相一致,推动社会的良性循环。失去权威性,也就失去了公众,同时也失去了卖点。
国内电视记者与所有其它国家的电视同行一样,常常面临非常矛盾的局面,一方面要做有深度、有益的节目,一方面要面对受众看电视的休闲状态,这
,节目种休闲状态类似于“准睡眠状态”
需要提得起他或她的观看注意力,这是一个矛盾,既不能放弃代表公众利益的立场,节目还要做得好看。
这是观众的普遍情形,然而普遍性之外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信息需求的这种差异性中,最能体现同一性的无非是有关人的利益、人的兴趣和人的权利等方面的东西。
因此,电视深度报道公众的利益、兴趣和权利等方面对观众产生吸引力,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是新闻报道价值最大化,通过新闻价值最大化吸引观众,新闻价值能不能够被最大化,其衡量障碍的客观依据是这种素材与现实社会中的传播权力的关系的一致性和非一致性。要追求新闻价值最大化,首先需要调整传播权力,如传播权力的民主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2003年关于“非典”的报道已经成为中国新闻报道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公众的利益在中国的媒体上第一次显示出如此重要的位置。
(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观赏对象,甚至成为男性欲望的投射对象。更重要的,此模式所蕴涵的男本位观念把自身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趣味巧妙地内化到女性看待自身的视线中去,即男性看女性被看,女性看被男性看的自己。这样,符合男性欣赏标准的女性美就成为社会的女性美标准,并且不断地改造女性的审美观和对自身的认识。
(本文系桂渝芳主持的湖北省教育厅项目04D368《传媒的性别歧视》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湖北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注释:
,中国人民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6页。
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②陆扬、
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7页。
③刘利群:《广播媒介对女性的表达与建构》,《现代传播》2002年第6期。
—④冯媛:《女性在新闻中的存在——
关于八家主导报纸新闻版新闻的研究报告》,《浙江学刊》1998年第2期。
卜卫:《试析我国电视广告⑤刘伯红、
中的男女角色定型》,《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2期。
《媒介中的女青年形象简析》⑥黄杨:
一文后所附调查,《妇女研究论丛》1996年第2期。
—当代⑦顾铮:《我们的视觉表达——
西方女摄影家的探索》,《中国摄影》1999新闻界2006・6
94(紧接第92页)而男性职业角色中科事业、身心健康和对多元信息的需
教文卫及领导管理者占47%,广告中求。据对一家著名的互联网AV中文女性出现的地点51.5%是在家庭,出网页的检索,到2003年5月1日,涉现在工作场所的只占14.5%,而男性及色情内容的网页占总网页的即使出现在家里,也多为娱乐(31%),23.5%,内容以性和色情为主,网页中做家务的只有5.3%。⑤大家熟知的世塑造的“女性魅力”也往往是为了迎界级运动休闲品牌阿迪达斯、耐克、合男性欲望,而轻视女性的主体意识锐步、彪马的广告明星,大多为男性感受。球星贝克汉姆、罗纳尔多、老尔、欧文五、现代传媒还通过各种方式来等等。而在体坛上一样优秀的女性却制造美女形象从而把女性物化,商品很少见。或许有人举出反例,比如库化
有调查统计,全国发行量较大的尔尼科娃。但是,库尔尼科娃作为阿
迪达斯的女代言人,以她为文化符号面向青年的杂志,几乎每期都用美女的广告,早以抹去了她作为网球运动做封面的有20余种,约占2/3以上。员的特征,只是作为一个美女形象在而且这些形象与妇女的工作、生活、供人欣赏。学习毫无关系,所注重的仅仅是美丽
⑥
四、妇女常被当作暴力的对象或的外表,或者说“包装”化装品,美发者作为有辱人格的色情形象出现在用品、减肥产品、日用产品等广告中
出现的,无不是靓丽的女性。各种“环媒体中
在传媒女性化的趋势之下,女性球小姐大赛”、“形象大使大赛”等变人物和女性话题在媒体的报道中出相选美活动无不受到大众传媒的追现频率越来越高,但进入到社会文化捧。在引导女性追求美貌的同时把女层面分析,在传媒中出现最多的女性性置于客体的地位。英国艺术评论家基本是“刑事案件和灾难性的受害约翰・伯杰在《观看之道》中尖锐地批者、某位重要男性的亲属、娱乐界或“女性自身的观察者是男性,即评道:
,这三类女性的定位被观察的是女性。这样她将自身转化体育界的明星”
都是以男性为座标,处处体现出男性为一个客体,尤其是转化为一个视觉
⑦
男本位的视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趣味。即使在互联的客体,即一种情景。”
觉文化的特质是把男性和女性置于网这个新兴媒体上,女性网站所提供
的内容多数以美容、育儿、减肥、相夫“看/被看”的模式中,这一模式不仅识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