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柴静 写作对我而言,是一种交付(2)

2013年01月0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上接B03版)

我只对我自己负责。我的书想说的也是,人应该把重心建立在自己的内部,眼睛向内观看。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老天给你的时间,就那么多。

“写作者是被人解读的”

新京报:荣格说,一个人不是凭想象光明来觉悟的,而是意识到黑暗,或使黑暗化作意识。就是说,面对黑暗与阴影,面对自身的“恶”,尤其重要。我们可能在你的文字里读到的更多的是关于光明的觉悟,比如你对人性的宽容、对平等正义的理解、对独立自由的辨析,关于你自己人性的剖析可能不是那么多,你是否有意选择在文字层面呈现一个不断完善的自我,而不是一个不断与自身黑暗斗争的自我?

柴静:这是一个最终的结果,就是说,这可能是读者对这本书的解读,我写的时候,有过一次跟六哥(老六)的交谈,当时很意外。因为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是想写人的,写他人,写我的报道,并没有自觉,是要写自己,除了写“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那一章。因为我觉得自己的身份是记者,尽量不要写自己。但他看完初稿后,跟我说,好的写作者,比如何伟写《寻路中国》,何伟从来没有想过写他自己,可是通过他写他人,却看到了他赋予每一个人以尊严。其实,写作者是不自觉的,或者不自知的。是被解读的。

新京报:公共理性,比如平等、公正、正义,可以放在公开的言论平台去讨论与诠释,私人理念,比如爱、善意、自由等,其表达的方式与途径,都是私人的选择。你在写《看见》的时候,是否有一些表达上的倾向?愿意让更多属于公共理性的东西,浮现在字里行间?或者说,对邀请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有一定的顾忌?

柴静:可能正相反吧。我跟牟森有过一次信件往来,大概是我写了三四章的时候给他看了,他不太满意,给我回了一封信说,说你这不像新闻记者的写作,我认为一个记者应该有写史诗的雄心。你问的这个问题,若是要回答的话,我会再次提到我写作的初衷,本来就不是为了公众写的,但在写的过程中,会意识到你是写给一个个具体的人看的,这些人未必是学新闻的人,是最普通的人,所以,我的书,其实很个人,没有借鉴,以前从来没有这样的写作方式,我看过国外同行的写作,但最后写出来的,是按自己的方式写的,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我的书,不同的章节,是在不同的状态下写的,写“非典”或“地震”,“眷恋”或“陈虻”,都是有各自不同的心态。唯一相同的是,真实地写,孤注一掷,投入其中。

写作对我而言,是一种交付,很不容易,会触及你内心深处的东西,我没有从概念出发来谈论。如果在写作之始,去想我要说什么,我是不知道的。书的序言,也是我书稿全部交稿后,在去国外的飞机上写的,因为大家都说不写序言,太违反常规,所以,我是在飞机上写,那我到底写的是什么呀。有朋友曾经跟我说,写一本书,你必须用一句话来说明,而且,只用一句话就说明。其实在此之前,我是泥沙俱下地写的,写序的时候,才理解自己写了什么。

“我没有以完整自我为出发点”

新京报:你曾向钱刚老师反思自己,说自己只读过言情小说,离专业新闻所要求的知识素养有一定距离。那么,你是否会有意去为自己补充营养?有意识地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视野?

柴静:我没有以完整自我为出发点,去阅读,那样的话,也太功利了,也做不到。我是带着我的困惑阅读的,就是碰到什么事情,困而求知。我这几年的阅读,也都体现在我的博客里面,我写顾准的时候,写了八九千字吧,不是为了发表,而是要把不得不说的东西,表达出来。阅读本身没有什么目的,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困惑,为了解除困惑,就会去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更新自己。

新京报:在一个社会文化秩序不够完善的社会里,你若是择善固执,想有所坚守有所为,就会与你所在的环境的秩序与规则发生冲突。有没有人给你示范,此种情境下该如何行事?

柴静:我只对我自己负责。我的书想说的也是,人应该把重心建立在自己的内部,眼睛向内观看。就像同样的历史时期内,苏联会有阿赫玛托娃,而我们为什么只有《艳阳天》。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老天给你的时间,就那么多。

我敬佩的是钱刚,认识他那么多年,没有听到他一句抱怨与牢骚,他永远保持关切,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对我而言,是一个示范。我觉得,人对自己的社会共同体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去创造。

新京报:你描写陈虻的状态:他活着,就像一片紧紧卷着的叶子要使尽全部力气挣开一样,不是为了得到什么,也不是要取悦谁,他要完成。那么,如果让你描述自己的生存状态,你会如何描述?

柴静:我们在这一点上有一些相似。

【记者手记】

“柴静”纵横

我早到了一个半小时,柴静迟到了半个小时。在这两个小时中,我又修改了一遍采访提纲,翻了一遍她的新书《看见》。

柴静的文字,有一种力量,一种有温度又有黏度的力量,情境感极强,读者可疾速进入感同身受的状态,抒情与说理,皆是内敛而轻柔的,大多指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夹杂着探索人性的热情,关照着那些为怜悯所涵纳的不安、恐惧与绝望。

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她在不断地向自己发问,不断质疑,故而字里行间带有脆弱迷人的气质,与此同时,又因这种发问与质疑的持续性,这些文字拥有一种韧劲,糅合着作者的执拗与激情。

但我猜,受过严格的逻辑训练的人,会对这样的文字产生些许不适,因为其中经常使用的,恰恰是“我的答案就是没有答案”这种的悖论式表达,而其思考的探究,也常止于最易达成共识的界面上,诸如:过程是有价值的;人性是复杂的;认识自我是艰难的;内心要独立等。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思考者那里,你都能找到相类似的句子,以及更精致的论证过程。

不可否认的是,生活中充满悖论,而人性中有些东西,确是亘古未变,悖论式的表达附以轻灵的诗意,足以长驱直入至人的内心,击中人们内心的真实,让很多人无力还击。而所有这一切为一个记者造成的麻烦在于,你若要尊重理解对方,你便无可置疑,就像你无法问一个诗人,为何“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除非你能成功地获得进入对方内心的门票,细观其思考运思的过程。

柴静说,我的理想是不断完善自我。这话对我而言,是一个诱惑,它有那么一点意思,招呼着我去探看她的内心,煽动我去描绘她精神成长的轨迹。如果她愿意交付自我,这个过程就是一次深度对话,而任何一个人,无论他的世界多么小,总还是超出了单纯的他自身,而渗透了他所在的时代、环境和当前可见世界的精神的。如果她拒绝,这将是一场不可原谅的冒犯,人不可度量他人的内心。

在我对这次采访疑虑重重时,柴静出现了。她在我对面坐下,掐掉手中的电话,对对方说,“我要开始工作了”。柴静比我想象得要瘦得多,眼神交错时,她给我一个标志性的温婉沉静的微笑,眼睛明亮,有血丝。采访前一天,她在西单图书大厦签售新书《看见》,几千名读者排队几个小时,只为自己所拥有的《看见》一书扉页上有柴静手书的“柴静”二字。她对每一位上前签名的读者微笑着说谢谢。

《看见》一书首印50万册,上市几天即大量加印,这些都被各大媒体作为新闻点加以报道。很难估量这个瘦弱文静的女子所拥有的话语影响力。她的话,现在经常会出现在一些营销微博账号上,用做“晚安”贴,她在文章里引用的他人的话,也常被当做是柴静之言加以引用,可见一斑。

然而,当我问到如此庞大的印数是否含有对自身写作的价值判断时,她的回答是,书写完了,就与作者没有关系了。这是一个标准的文艺理论范畴的解答,一个作品,自其诞生起便拥有自己的生命,与作者无关。

若是放在文化观察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一部作品的流行,必是契合了特定的社会文化需求,与当前人们的日常生存需要与经验相关。探寻柴静何以流行,对我而言是另一个诱惑,但她要尊重作品自身的生命,便关闭了为我提供相关答案的门径。这是我在采访之外需要完成的事。

因为担心自己判断有所偏颇,我在此前请身边几位长者评价柴静,其中一位要我仔细想想价值坐标,判断一个人一本书的价值,需区分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关于前者,千百年来,经典就那么几本,关于后者,得先衡量一下当下社会的文明底线。他也提醒我,你没有权利要求他人符合你的价值理念。

如你所见,纵向,柴静的成长,横向,柴静的流行,是这次采访的内在纹理。

2013年01月0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上接B03版)

我只对我自己负责。我的书想说的也是,人应该把重心建立在自己的内部,眼睛向内观看。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老天给你的时间,就那么多。

“写作者是被人解读的”

新京报:荣格说,一个人不是凭想象光明来觉悟的,而是意识到黑暗,或使黑暗化作意识。就是说,面对黑暗与阴影,面对自身的“恶”,尤其重要。我们可能在你的文字里读到的更多的是关于光明的觉悟,比如你对人性的宽容、对平等正义的理解、对独立自由的辨析,关于你自己人性的剖析可能不是那么多,你是否有意选择在文字层面呈现一个不断完善的自我,而不是一个不断与自身黑暗斗争的自我?

柴静:这是一个最终的结果,就是说,这可能是读者对这本书的解读,我写的时候,有过一次跟六哥(老六)的交谈,当时很意外。因为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是想写人的,写他人,写我的报道,并没有自觉,是要写自己,除了写“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那一章。因为我觉得自己的身份是记者,尽量不要写自己。但他看完初稿后,跟我说,好的写作者,比如何伟写《寻路中国》,何伟从来没有想过写他自己,可是通过他写他人,却看到了他赋予每一个人以尊严。其实,写作者是不自觉的,或者不自知的。是被解读的。

新京报:公共理性,比如平等、公正、正义,可以放在公开的言论平台去讨论与诠释,私人理念,比如爱、善意、自由等,其表达的方式与途径,都是私人的选择。你在写《看见》的时候,是否有一些表达上的倾向?愿意让更多属于公共理性的东西,浮现在字里行间?或者说,对邀请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有一定的顾忌?

柴静:可能正相反吧。我跟牟森有过一次信件往来,大概是我写了三四章的时候给他看了,他不太满意,给我回了一封信说,说你这不像新闻记者的写作,我认为一个记者应该有写史诗的雄心。你问的这个问题,若是要回答的话,我会再次提到我写作的初衷,本来就不是为了公众写的,但在写的过程中,会意识到你是写给一个个具体的人看的,这些人未必是学新闻的人,是最普通的人,所以,我的书,其实很个人,没有借鉴,以前从来没有这样的写作方式,我看过国外同行的写作,但最后写出来的,是按自己的方式写的,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我的书,不同的章节,是在不同的状态下写的,写“非典”或“地震”,“眷恋”或“陈虻”,都是有各自不同的心态。唯一相同的是,真实地写,孤注一掷,投入其中。

写作对我而言,是一种交付,很不容易,会触及你内心深处的东西,我没有从概念出发来谈论。如果在写作之始,去想我要说什么,我是不知道的。书的序言,也是我书稿全部交稿后,在去国外的飞机上写的,因为大家都说不写序言,太违反常规,所以,我是在飞机上写,那我到底写的是什么呀。有朋友曾经跟我说,写一本书,你必须用一句话来说明,而且,只用一句话就说明。其实在此之前,我是泥沙俱下地写的,写序的时候,才理解自己写了什么。

“我没有以完整自我为出发点”

新京报:你曾向钱刚老师反思自己,说自己只读过言情小说,离专业新闻所要求的知识素养有一定距离。那么,你是否会有意去为自己补充营养?有意识地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视野?

柴静:我没有以完整自我为出发点,去阅读,那样的话,也太功利了,也做不到。我是带着我的困惑阅读的,就是碰到什么事情,困而求知。我这几年的阅读,也都体现在我的博客里面,我写顾准的时候,写了八九千字吧,不是为了发表,而是要把不得不说的东西,表达出来。阅读本身没有什么目的,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困惑,为了解除困惑,就会去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更新自己。

新京报:在一个社会文化秩序不够完善的社会里,你若是择善固执,想有所坚守有所为,就会与你所在的环境的秩序与规则发生冲突。有没有人给你示范,此种情境下该如何行事?

柴静:我只对我自己负责。我的书想说的也是,人应该把重心建立在自己的内部,眼睛向内观看。就像同样的历史时期内,苏联会有阿赫玛托娃,而我们为什么只有《艳阳天》。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老天给你的时间,就那么多。

我敬佩的是钱刚,认识他那么多年,没有听到他一句抱怨与牢骚,他永远保持关切,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对我而言,是一个示范。我觉得,人对自己的社会共同体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去创造。

新京报:你描写陈虻的状态:他活着,就像一片紧紧卷着的叶子要使尽全部力气挣开一样,不是为了得到什么,也不是要取悦谁,他要完成。那么,如果让你描述自己的生存状态,你会如何描述?

柴静:我们在这一点上有一些相似。

【记者手记】

“柴静”纵横

我早到了一个半小时,柴静迟到了半个小时。在这两个小时中,我又修改了一遍采访提纲,翻了一遍她的新书《看见》。

柴静的文字,有一种力量,一种有温度又有黏度的力量,情境感极强,读者可疾速进入感同身受的状态,抒情与说理,皆是内敛而轻柔的,大多指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夹杂着探索人性的热情,关照着那些为怜悯所涵纳的不安、恐惧与绝望。

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她在不断地向自己发问,不断质疑,故而字里行间带有脆弱迷人的气质,与此同时,又因这种发问与质疑的持续性,这些文字拥有一种韧劲,糅合着作者的执拗与激情。

但我猜,受过严格的逻辑训练的人,会对这样的文字产生些许不适,因为其中经常使用的,恰恰是“我的答案就是没有答案”这种的悖论式表达,而其思考的探究,也常止于最易达成共识的界面上,诸如:过程是有价值的;人性是复杂的;认识自我是艰难的;内心要独立等。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思考者那里,你都能找到相类似的句子,以及更精致的论证过程。

不可否认的是,生活中充满悖论,而人性中有些东西,确是亘古未变,悖论式的表达附以轻灵的诗意,足以长驱直入至人的内心,击中人们内心的真实,让很多人无力还击。而所有这一切为一个记者造成的麻烦在于,你若要尊重理解对方,你便无可置疑,就像你无法问一个诗人,为何“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除非你能成功地获得进入对方内心的门票,细观其思考运思的过程。

柴静说,我的理想是不断完善自我。这话对我而言,是一个诱惑,它有那么一点意思,招呼着我去探看她的内心,煽动我去描绘她精神成长的轨迹。如果她愿意交付自我,这个过程就是一次深度对话,而任何一个人,无论他的世界多么小,总还是超出了单纯的他自身,而渗透了他所在的时代、环境和当前可见世界的精神的。如果她拒绝,这将是一场不可原谅的冒犯,人不可度量他人的内心。

在我对这次采访疑虑重重时,柴静出现了。她在我对面坐下,掐掉手中的电话,对对方说,“我要开始工作了”。柴静比我想象得要瘦得多,眼神交错时,她给我一个标志性的温婉沉静的微笑,眼睛明亮,有血丝。采访前一天,她在西单图书大厦签售新书《看见》,几千名读者排队几个小时,只为自己所拥有的《看见》一书扉页上有柴静手书的“柴静”二字。她对每一位上前签名的读者微笑着说谢谢。

《看见》一书首印50万册,上市几天即大量加印,这些都被各大媒体作为新闻点加以报道。很难估量这个瘦弱文静的女子所拥有的话语影响力。她的话,现在经常会出现在一些营销微博账号上,用做“晚安”贴,她在文章里引用的他人的话,也常被当做是柴静之言加以引用,可见一斑。

然而,当我问到如此庞大的印数是否含有对自身写作的价值判断时,她的回答是,书写完了,就与作者没有关系了。这是一个标准的文艺理论范畴的解答,一个作品,自其诞生起便拥有自己的生命,与作者无关。

若是放在文化观察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一部作品的流行,必是契合了特定的社会文化需求,与当前人们的日常生存需要与经验相关。探寻柴静何以流行,对我而言是另一个诱惑,但她要尊重作品自身的生命,便关闭了为我提供相关答案的门径。这是我在采访之外需要完成的事。

因为担心自己判断有所偏颇,我在此前请身边几位长者评价柴静,其中一位要我仔细想想价值坐标,判断一个人一本书的价值,需区分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关于前者,千百年来,经典就那么几本,关于后者,得先衡量一下当下社会的文明底线。他也提醒我,你没有权利要求他人符合你的价值理念。

如你所见,纵向,柴静的成长,横向,柴静的流行,是这次采访的内在纹理。


相关文章

  • 2014-软件项目管理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
  • 班级: 学号: 姓名: 软件项目管理实验指导书 及实验报告 南昌航空大学软件学院 2014年2月 时间:二0一四年 月 日 课程名称: 软件项目管理 实验名称:撰写南昌航空大学软件学院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建议书(实验一) 班级: 姓名: 同组人 ...查看


  • 四级新题型分析
  • 一.新四级考试程序: 9:00~9:10发答题纸和试题册. 9:10~9:55做答题纸一上的作文和快速阅读 (9:10~9:40做作文,9:40~9:55做快速阅读部分). 9:55~10:00收答题纸一. 10:00~11:20做答题纸二 ...查看


  • 英语四级复习资料大全
  • 英语四级复习资料大全 还在苦苦寻找英语四级复习资料的同学们,发一波福利给大家,本文已经整理出近年来畅销的英语四级复习资料大全,方便大家选择,祝大家四级顺利通过. 1:巨微英语 推荐指数:10 优势分析: 第一,解析的彻底性或者透彻性. 以巨 ...查看


  • 小学阅读教学策略论文
  • 写作的教学策略 (一)从引导学生观察入手,帮助学生丰富习作的素材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积累作文素材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四学段的写作目标中提出:"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 ...查看


  • 四级考试题型和时间分配及计分方法
  • 8:50---9:00试音时间 9:00---9:10播放考场指令,发放作文考卷 9:10取下耳机,开始作文考试 9:35发放含有快速阅读的试题册(但9:40才允许开始做)这是其实就可以了,因为是自己学校的老师.没事的. 9:40---9: ...查看


  • 罗兰·巴特文本理论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之比较
  • 罗兰・巴特与巴赫金都是20世纪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家,他们富有原创性的符号学、文学理论、美学、哲学等思想成果是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新世纪思想学术发展的重要资源。无疑,两人分属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想阵营、不同的学术领域,其理论创 ...查看


  • 四级题型和分值
  • 四级题型和分值 听力(35%).249分 阅读(35%).249分 完型填空(10%).70分 作文和翻译(20%)142分 总分(710分)通过425. 考试流程 一.写作部分(9:00-9:30) 二.快速阅读(9:30-9:45) 注 ...查看


  •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题型
  • 大学英语四级题型 写作: 30分钟, 107分(15%) CET-4考试内容 一.试卷构成和成绩报道 就所测试的语言能力而言,试点阶段的四级考试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1)听力理解:2)阅读理解:3)完型填空或改错:4)写作和翻译. 听力理解部 ...查看


  • 让作文教学为生命拔节
  • ◎ 吴永 君 让 作 文 教 学 为 生 命 拔 节 教育部副司长刘利 民认为:课 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 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 源 ,把各 门课程 已有 的社会 主义 核 值.亦即 ,我们所追求的,首先不 高度与道德认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