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粮食安全问题探析[1]

关于粮食安全问题探析

黄 禹

(黑龙江省农业区划研究所,哈尔滨150008)

  摘要:我国粮食生产连续4年累计增产700亿kg,但产需仍存在缺口,保持粮食供给总量平衡的压力依然严重。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主产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当前形势下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黑龙江省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潜力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粮食生产的具体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粮食;安全问题;黑龙江省;主产区

  随着世界粮食格局的发展变化,我国粮食安全

问题将对世界粮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加快发展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工程建设,有利于实现国家粮食安全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仅为45%左右,只有国际水平的60%;旱地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平均不到50%。,水资源的缺乏,1.,人们的消费结构趋于多样化。我重正在逐步提高,口粮的替代品不断增多。2007年口粮消费2665亿kg,占当年粮食消费的51.75%,比2003年减少了3.39%;而工业用粮670亿kg,占当年粮食消费的13.01%,比2003年增长31.37%。因此,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粮食成为粮食发展的主要任务。

1.4 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格局正在形成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北方粮食生产

1 1.1 产需不平衡,,我国的粮食总产量

在1998年曾达到亿kg,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形势。2000~2003年我国粮食连年减产,粮食供求形势再度严峻。2003~2007年我国粮食连续5年增产,总产从2003年的4307亿kg提高到2007年的5030亿kg。粮食产量在波动中增长,供求平衡不

足与平衡有余交替出现。这些表明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同时也出现了产需不平衡问题。2007年全国粮食消费约5150亿kg,缺口为120亿kg。保持粮食供给总量平衡的压力依然严

趋增,东北地区已成为重要的粳米、玉米、大豆等商品粮供应基地;南方粮食生产开始萎缩,长江中下游仍是粮食主产区,但调出量减少;中部地区在全国粮食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黄淮海地区保持着商品小麦的主体供给地位。近年,随着东南沿海粮食市场的放开和经济的发展“,北粮南运”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进一步扩大,主产区与主销区的错位分布,区域平衡压力加大。2006年全国跨省区粮食流通量达到1240亿kg,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7个主销区粮食产量为352亿kg,而同期的消费为870亿kg。一旦粮食供求出现问题,这些地区粮价首先出现大幅波动,进而引发全国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因此,搞好粮食区域平衡,保护好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是粮食发展的重要环节。1.5 国际粮食市场发生变化

重。

1.2 农业生产可利用资源的快速减少影响粮食生产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加、城镇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需求在不断增加。我国粮食生产资源日益减少,制约了粮食生产的发展。从我国耕地面积来看,从1996年的1.30亿hm下降到2006年底的1.22亿hm,10年累计减少0.08亿hm。在质量上,由于水土流失严重、不适当过量施用化肥等原因,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稳产、高产农田比例偏低。2006年,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1927m3,仅占世界人均水量的24%;全国81%的水资源集中分布

收稿日期:2008210207

2

2

2

近年来,全球粮食等农产品产量在徘徊甚至下降,库存量在大幅下降,农产品供求关系持续偏紧。

据粮农组织统计,2006年世界粮食产量为20.01亿t,库存消费比为19.1%,创历史新低,接近世界粮食安全系数18%的警戒线。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粮食的供需逐步融入世界经济。适当进口,可以缓解我国粮食生产资源承载的巨大压力,调剂国内粮食余缺。而世界粮食由于供给趋紧,加之生产成本上升,导致粮价上涨是不可避免的,国际粮食市场的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势必也会带来很大影响。

江省农业科学院和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4个农业科研院所,技术科研力量雄厚。农民科技培训模式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推广和标准化实施步伐明显加快。目前,全省粮食平均产量3750kg/hm2左右,随着农业新科技的推广应用和装备水平的提高,粮食单产必将大幅度提高。2.4 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粮食市场需求旺盛、空间很大。从黑龙江省内部需求看,粮食市场需求除口粮消费减少外,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呈刚性增长。到“十一五”期末,全省饲料和工业用粮将占粮食总产的90%以上。从全国消费需求看,每年粮食消费刚性增长50亿kg。从国际看,能源短缺,产,粮食需求将剧增。,黑龙江省大力发展2.52 黑龙江省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及潜力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省70%

的耕地生产粮食,70%的农民收入来自于种植业,60%以上来自粮食生产。在粮食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黑龙江省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的作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1 农业生产资源丰富

黑龙江省拥有耕地29.3%,人均耕地2,2.9倍,农民人均近0.耕地总面积和人均占有量居全国首位,耕地平坦,集中连片,并且农业后备资源丰富,现有宜农荒地164.5万hm2。此外,黑龙江省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流众多,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四大水系和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三大湖泊,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的中小河流1800多条,水资源总量为810亿m3,是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2.2 土壤及作物品质优良

黑龙江土质肥沃,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全省属中、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常年有效积温1700~2900℃,无霜期100~140d,年降水量370~670mm,光、热、雨同季,适于大豆、水稻等农作物生长,加之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农产品品质优良。大豆70%以上为高脂肪、高蛋白及兼用型品种,玉米均为高淀粉、角质型品种,水稻为优质粳稻。基本形成了适合土地特点的优势区域主导产业。2.3 生产设施及科研力量雄厚

全省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2.3万台,配套农具31.9万台套,农机总动力2570.6万kW,田间综合

,环境污染轻,森草原、湿地资源丰富,生态良好,具备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得天独厚的条件。经过10多年的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速。2007年全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发展到312万hm2,绿色食品生产产量达到2120.8万t,分别比2002年增长2.2倍和2.5倍,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了无公害生产,现在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第一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大省。因此,黑龙江省应抓住地域和资源优势继续发展绿色无公害产品,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依托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加快建设大型标准化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加强对绿色食品的监管,使绿色食品的生产总量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3 黑龙江省发展粮食生产存在的不足

3.1 耕地质量日益下降

耕地1/4以上不按标准作业,土壤板结严重。全省水土流失严重,面积高达0.11亿hm2,其中耕地流失面积500万hm2。现有沙化、碱化草原207万hm2,占草原总面积的48%。随着化肥施用量的逐年增加、农家肥施用量的减少以及小型农机具的大量使用,土壤板结、犁底层上移,土壤有机质平均已下降到3%左右,而且还呈继续下降趋势。由于投入不足,地力普遍下降,也影响了耕地质量。3.2 土地有效利用率低

机械化率达82%,是全国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省

份。拥有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由于黑龙江省地处高纬度区域,无霜期短,有效

积温低,降水量少,加上土地开发较晚,经营粗放,土

地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在全国属于低产区。建设

用地的利用也不充分,农村居民点大部分为平房,农村人均用地是城市人均用地的3倍多。全省工矿废弃地及灾毁地17.6万hm2,已复垦利用的不到15%。另外,全省各项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现象也较严重。3.3 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由于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有限。农业信贷资金投入规模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对资金的需求。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抗拒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全省常年易旱耕地面积333万hm2左右,重灾年份耕地全部受旱,严重受旱面积曾达到567多万hm2次。另外冰雹、洪涝、低温冷害也时有发生,给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造成重大影响。

供给的大局。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应建设粮食优势产业带,提高粮食品质和专用性,形成优质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加强优质专用粮食品种生产配套设施改造和技术更新,提高粮食加工能力,形成优质专用商品粮基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机制。黑龙江省每年有大量的粮食以原粮的形式出省,2007年全省粮食加工能力为4100万t,但实际加工量只有2855.2万t,仅占粮食总产的72%,粮食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要建设农产品优势产业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粮食产品市场竞争力。4.4 增加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确保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的提高

势,耕地面积减,加上水利设施薄弱,旱涝灾,又影响粮食品质。因此,,要重点搞好大江大河等水利控制性工程建设,新建一批蓄水、引水、提水和集雨工程,发展节水灌溉,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这是提高单位资源产出能力,保证粮食供给的长久之计。4.5 在提高粮食总产量的同时,不断提高单产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粮食生产发展方式。当今的农业已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是科技进步。黑龙江省粮食总量在不断提高,但是部分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等产品的单产却有所下降。所以,应把工作重点放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上,发展优质品种,提高单产和品质。

4.6 加快粮食流通产业的发展,提升黑龙江省粮食

4 发展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对策及建议

4.1 ,积极性

得到更多的利益,。由于目前国内粮食价格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靠提高粮食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是不现实的,靠扩大粮食生产规模来增加农民收入的潜力也是有限的,价格下跌,增产未必增收。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是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实施农业的国内支持政策,并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继续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适时适度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在恰当时机让市场决定粮价,不再人为压低粮价,以增加农民收入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4.2 合理利用和保护好耕地

耕地是实现粮食生产的基础,只要耕地不减少,粮食生产就有保障。要将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长期坚持,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贯彻《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遏制乱占耕地的行为。要完善土地占补平衡制度。要不断改善新开垦土地的地力和生产条件,遏制土壤有机质下降,在耕地质量不下降的基础上实现总量动态平衡。要采取措施保护耕地不受污染,促进粮食的可持续发展。

4.3 不断提高粮食主产区综合生产能力

产业的竞争能力

黑龙江省不仅是产粮大省、更是原粮输出大省,加快把粮食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实现向粮食强省的跨跃,是黑龙江省战略发展的需要。随着粮食流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整个粮食行业面临重新整合、不断发展的新形势。要巩固、提升黑龙江省粮食产业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必须针对粮食流通产业中存在的远离主销区的区位劣势、粮食经营主体分散、经营成本高、粮食流转效率低等突出矛盾,按照粮食生产发展的需要,实现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全面发展,提升粮食流通能力,推进粮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粮食产业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主产区是关键。稳定了粮食主产区的生产能力,就稳住了全国粮食

农业科技期刊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张照云1,2,赵瑞雪1

(1.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100081;2.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

  摘要:农业科技期刊作为信息产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直接为农业生产的提升服务,是落实科教兴农、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工具,也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文章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农业科技期刊的现状,分析了农业科技期刊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农业科技期刊应提高期刊质量,重视编辑队伍建设,及时准确地传播各种知识信息才能更好地为农业发展服务。

关键词:农业科技期刊;农技推广;信息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期刊有了空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年出版农业科技期刊约有

前的发展,数量规模大幅度增长,形成了学科门类更1.2万种。加齐全、类型配套较为科学的农业期刊出版体系。1897年的农业科技期刊是农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有明确记载的传播农业新成果,推广农业新技术,交流生产经验,771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报道国内外科技动态、信息的任,,能够继续出版的科技期刊务,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农业科技,与农业科技相关的科技期刊累计达到1500种。到2000年,农业科技期刊现刊达1386种;据国家新闻出版署统计(2006年),目前全国现有科技期刊4449种,其中农业期刊大约1500种,占全国科技期刊的34%,占全国期刊市场

1 在17世纪,。科技期刊的出现,大大缩短了科技信息的传播周期,加快了科技转化的速度,成为近代西方国家科技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世界农业科技期刊在19世纪就有较大发展,进入20世纪以后,它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从19世纪起到20世纪80年代,这期间陆续创刊并一直办下去的有关农业科技期刊有7745种,其中90%以上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陆续创刊的。

收稿日期:2008210222

作者简介:张照云(19762),男,工程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

为农村区域经济与发展。

通讯作者:赵瑞雪(19682),女,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信

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理论、方法、技术、集成等。

份额的18%左右,而且还有不断发展的趋势,质量

也在逐步提升。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期刊在种类上,有指导类、学术类、技术类、科普类、文摘类等;在办刊主体上有政府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等;在专业特色上有综合性、专业性,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到实用技术应用的各个方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农业科技期刊的出版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期刊的数字化产品正不断涌现。呈现出光盘版、网络版与印刷版同时并存,刊、网合一的新态势。

此,国家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协调产销区之间建立双赢的利益机制,使其通过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服务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M].

4.7 加强宏观调控,调节主产区和主销区利益关系

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与加强国家对粮食的宏观

调控相辅相成。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不仅要调节价格和数量,而且要调节产销区利益关系。主产区粮食产量稳定、商品量大,是国家可靠的粮食资源后备基地。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主产区与主销区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分工是必要的,主销区也应支持主产区解决粮食收储难、销售难及补贴负担重的问题,使之更好地保护农民的种粮经济性。因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 黑龙江统计局.黑龙江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

统计出版社,2007.

(008)

关于粮食安全问题探析

黄 禹

(黑龙江省农业区划研究所,哈尔滨150008)

  摘要:我国粮食生产连续4年累计增产700亿kg,但产需仍存在缺口,保持粮食供给总量平衡的压力依然严重。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主产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当前形势下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黑龙江省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潜力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粮食生产的具体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粮食;安全问题;黑龙江省;主产区

  随着世界粮食格局的发展变化,我国粮食安全

问题将对世界粮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加快发展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工程建设,有利于实现国家粮食安全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仅为45%左右,只有国际水平的60%;旱地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平均不到50%。,水资源的缺乏,1.,人们的消费结构趋于多样化。我重正在逐步提高,口粮的替代品不断增多。2007年口粮消费2665亿kg,占当年粮食消费的51.75%,比2003年减少了3.39%;而工业用粮670亿kg,占当年粮食消费的13.01%,比2003年增长31.37%。因此,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粮食成为粮食发展的主要任务。

1.4 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格局正在形成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北方粮食生产

1 1.1 产需不平衡,,我国的粮食总产量

在1998年曾达到亿kg,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形势。2000~2003年我国粮食连年减产,粮食供求形势再度严峻。2003~2007年我国粮食连续5年增产,总产从2003年的4307亿kg提高到2007年的5030亿kg。粮食产量在波动中增长,供求平衡不

足与平衡有余交替出现。这些表明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同时也出现了产需不平衡问题。2007年全国粮食消费约5150亿kg,缺口为120亿kg。保持粮食供给总量平衡的压力依然严

趋增,东北地区已成为重要的粳米、玉米、大豆等商品粮供应基地;南方粮食生产开始萎缩,长江中下游仍是粮食主产区,但调出量减少;中部地区在全国粮食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黄淮海地区保持着商品小麦的主体供给地位。近年,随着东南沿海粮食市场的放开和经济的发展“,北粮南运”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进一步扩大,主产区与主销区的错位分布,区域平衡压力加大。2006年全国跨省区粮食流通量达到1240亿kg,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7个主销区粮食产量为352亿kg,而同期的消费为870亿kg。一旦粮食供求出现问题,这些地区粮价首先出现大幅波动,进而引发全国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因此,搞好粮食区域平衡,保护好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是粮食发展的重要环节。1.5 国际粮食市场发生变化

重。

1.2 农业生产可利用资源的快速减少影响粮食生产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加、城镇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需求在不断增加。我国粮食生产资源日益减少,制约了粮食生产的发展。从我国耕地面积来看,从1996年的1.30亿hm下降到2006年底的1.22亿hm,10年累计减少0.08亿hm。在质量上,由于水土流失严重、不适当过量施用化肥等原因,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稳产、高产农田比例偏低。2006年,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1927m3,仅占世界人均水量的24%;全国81%的水资源集中分布

收稿日期:2008210207

2

2

2

近年来,全球粮食等农产品产量在徘徊甚至下降,库存量在大幅下降,农产品供求关系持续偏紧。

据粮农组织统计,2006年世界粮食产量为20.01亿t,库存消费比为19.1%,创历史新低,接近世界粮食安全系数18%的警戒线。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粮食的供需逐步融入世界经济。适当进口,可以缓解我国粮食生产资源承载的巨大压力,调剂国内粮食余缺。而世界粮食由于供给趋紧,加之生产成本上升,导致粮价上涨是不可避免的,国际粮食市场的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势必也会带来很大影响。

江省农业科学院和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4个农业科研院所,技术科研力量雄厚。农民科技培训模式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推广和标准化实施步伐明显加快。目前,全省粮食平均产量3750kg/hm2左右,随着农业新科技的推广应用和装备水平的提高,粮食单产必将大幅度提高。2.4 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粮食市场需求旺盛、空间很大。从黑龙江省内部需求看,粮食市场需求除口粮消费减少外,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呈刚性增长。到“十一五”期末,全省饲料和工业用粮将占粮食总产的90%以上。从全国消费需求看,每年粮食消费刚性增长50亿kg。从国际看,能源短缺,产,粮食需求将剧增。,黑龙江省大力发展2.52 黑龙江省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及潜力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省70%

的耕地生产粮食,70%的农民收入来自于种植业,60%以上来自粮食生产。在粮食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黑龙江省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的作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1 农业生产资源丰富

黑龙江省拥有耕地29.3%,人均耕地2,2.9倍,农民人均近0.耕地总面积和人均占有量居全国首位,耕地平坦,集中连片,并且农业后备资源丰富,现有宜农荒地164.5万hm2。此外,黑龙江省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流众多,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四大水系和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三大湖泊,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的中小河流1800多条,水资源总量为810亿m3,是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2.2 土壤及作物品质优良

黑龙江土质肥沃,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全省属中、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常年有效积温1700~2900℃,无霜期100~140d,年降水量370~670mm,光、热、雨同季,适于大豆、水稻等农作物生长,加之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农产品品质优良。大豆70%以上为高脂肪、高蛋白及兼用型品种,玉米均为高淀粉、角质型品种,水稻为优质粳稻。基本形成了适合土地特点的优势区域主导产业。2.3 生产设施及科研力量雄厚

全省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2.3万台,配套农具31.9万台套,农机总动力2570.6万kW,田间综合

,环境污染轻,森草原、湿地资源丰富,生态良好,具备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得天独厚的条件。经过10多年的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速。2007年全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发展到312万hm2,绿色食品生产产量达到2120.8万t,分别比2002年增长2.2倍和2.5倍,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了无公害生产,现在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第一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大省。因此,黑龙江省应抓住地域和资源优势继续发展绿色无公害产品,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依托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加快建设大型标准化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加强对绿色食品的监管,使绿色食品的生产总量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3 黑龙江省发展粮食生产存在的不足

3.1 耕地质量日益下降

耕地1/4以上不按标准作业,土壤板结严重。全省水土流失严重,面积高达0.11亿hm2,其中耕地流失面积500万hm2。现有沙化、碱化草原207万hm2,占草原总面积的48%。随着化肥施用量的逐年增加、农家肥施用量的减少以及小型农机具的大量使用,土壤板结、犁底层上移,土壤有机质平均已下降到3%左右,而且还呈继续下降趋势。由于投入不足,地力普遍下降,也影响了耕地质量。3.2 土地有效利用率低

机械化率达82%,是全国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省

份。拥有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由于黑龙江省地处高纬度区域,无霜期短,有效

积温低,降水量少,加上土地开发较晚,经营粗放,土

地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在全国属于低产区。建设

用地的利用也不充分,农村居民点大部分为平房,农村人均用地是城市人均用地的3倍多。全省工矿废弃地及灾毁地17.6万hm2,已复垦利用的不到15%。另外,全省各项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现象也较严重。3.3 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由于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有限。农业信贷资金投入规模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对资金的需求。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抗拒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全省常年易旱耕地面积333万hm2左右,重灾年份耕地全部受旱,严重受旱面积曾达到567多万hm2次。另外冰雹、洪涝、低温冷害也时有发生,给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造成重大影响。

供给的大局。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应建设粮食优势产业带,提高粮食品质和专用性,形成优质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加强优质专用粮食品种生产配套设施改造和技术更新,提高粮食加工能力,形成优质专用商品粮基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机制。黑龙江省每年有大量的粮食以原粮的形式出省,2007年全省粮食加工能力为4100万t,但实际加工量只有2855.2万t,仅占粮食总产的72%,粮食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要建设农产品优势产业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粮食产品市场竞争力。4.4 增加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确保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的提高

势,耕地面积减,加上水利设施薄弱,旱涝灾,又影响粮食品质。因此,,要重点搞好大江大河等水利控制性工程建设,新建一批蓄水、引水、提水和集雨工程,发展节水灌溉,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这是提高单位资源产出能力,保证粮食供给的长久之计。4.5 在提高粮食总产量的同时,不断提高单产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粮食生产发展方式。当今的农业已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是科技进步。黑龙江省粮食总量在不断提高,但是部分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等产品的单产却有所下降。所以,应把工作重点放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上,发展优质品种,提高单产和品质。

4.6 加快粮食流通产业的发展,提升黑龙江省粮食

4 发展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对策及建议

4.1 ,积极性

得到更多的利益,。由于目前国内粮食价格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靠提高粮食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是不现实的,靠扩大粮食生产规模来增加农民收入的潜力也是有限的,价格下跌,增产未必增收。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是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实施农业的国内支持政策,并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继续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适时适度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在恰当时机让市场决定粮价,不再人为压低粮价,以增加农民收入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4.2 合理利用和保护好耕地

耕地是实现粮食生产的基础,只要耕地不减少,粮食生产就有保障。要将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长期坚持,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贯彻《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遏制乱占耕地的行为。要完善土地占补平衡制度。要不断改善新开垦土地的地力和生产条件,遏制土壤有机质下降,在耕地质量不下降的基础上实现总量动态平衡。要采取措施保护耕地不受污染,促进粮食的可持续发展。

4.3 不断提高粮食主产区综合生产能力

产业的竞争能力

黑龙江省不仅是产粮大省、更是原粮输出大省,加快把粮食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实现向粮食强省的跨跃,是黑龙江省战略发展的需要。随着粮食流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整个粮食行业面临重新整合、不断发展的新形势。要巩固、提升黑龙江省粮食产业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必须针对粮食流通产业中存在的远离主销区的区位劣势、粮食经营主体分散、经营成本高、粮食流转效率低等突出矛盾,按照粮食生产发展的需要,实现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全面发展,提升粮食流通能力,推进粮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粮食产业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主产区是关键。稳定了粮食主产区的生产能力,就稳住了全国粮食

农业科技期刊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张照云1,2,赵瑞雪1

(1.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100081;2.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

  摘要:农业科技期刊作为信息产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直接为农业生产的提升服务,是落实科教兴农、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工具,也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文章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农业科技期刊的现状,分析了农业科技期刊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农业科技期刊应提高期刊质量,重视编辑队伍建设,及时准确地传播各种知识信息才能更好地为农业发展服务。

关键词:农业科技期刊;农技推广;信息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期刊有了空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年出版农业科技期刊约有

前的发展,数量规模大幅度增长,形成了学科门类更1.2万种。加齐全、类型配套较为科学的农业期刊出版体系。1897年的农业科技期刊是农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有明确记载的传播农业新成果,推广农业新技术,交流生产经验,771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报道国内外科技动态、信息的任,,能够继续出版的科技期刊务,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农业科技,与农业科技相关的科技期刊累计达到1500种。到2000年,农业科技期刊现刊达1386种;据国家新闻出版署统计(2006年),目前全国现有科技期刊4449种,其中农业期刊大约1500种,占全国科技期刊的34%,占全国期刊市场

1 在17世纪,。科技期刊的出现,大大缩短了科技信息的传播周期,加快了科技转化的速度,成为近代西方国家科技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世界农业科技期刊在19世纪就有较大发展,进入20世纪以后,它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从19世纪起到20世纪80年代,这期间陆续创刊并一直办下去的有关农业科技期刊有7745种,其中90%以上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陆续创刊的。

收稿日期:2008210222

作者简介:张照云(19762),男,工程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

为农村区域经济与发展。

通讯作者:赵瑞雪(19682),女,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信

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理论、方法、技术、集成等。

份额的18%左右,而且还有不断发展的趋势,质量

也在逐步提升。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期刊在种类上,有指导类、学术类、技术类、科普类、文摘类等;在办刊主体上有政府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等;在专业特色上有综合性、专业性,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到实用技术应用的各个方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农业科技期刊的出版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期刊的数字化产品正不断涌现。呈现出光盘版、网络版与印刷版同时并存,刊、网合一的新态势。

此,国家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协调产销区之间建立双赢的利益机制,使其通过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服务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M].

4.7 加强宏观调控,调节主产区和主销区利益关系

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与加强国家对粮食的宏观

调控相辅相成。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不仅要调节价格和数量,而且要调节产销区利益关系。主产区粮食产量稳定、商品量大,是国家可靠的粮食资源后备基地。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主产区与主销区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分工是必要的,主销区也应支持主产区解决粮食收储难、销售难及补贴负担重的问题,使之更好地保护农民的种粮经济性。因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 黑龙江统计局.黑龙江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

统计出版社,2007.

(008)


相关文章

  • 安全工程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学 专目院业学院 学生姓名 学号年级指导教师 教务处制表 二〇一五年九月二十 日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专注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具体百度搜索" ...查看


  • 水稻种植的管理技术探析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水稻种植的管理技术探析 作者:杨雄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3年第11期 摘 要:水稻是我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所以,加强对水稻的科学管理具有十分大的意义.本文从水稻种 ...查看


  • 湖北省贫困山区畜牧产业精准扶贫路径探析
  • 摘要:分析了湖北省贫困山区畜牧产业发展状况,研究了畜牧业在湖北省贫困山区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和建设重点,从畜禽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等环节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湖北省"十三五"时期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思路借鉴. 关键 ...查看


  • 森林食物在人类营养结构中的贡献研究_洪燕真
  • 第29卷第5期林业经济问题Vol.29 No.5 2009年10月出版IssuesofForestryEconomicsSeptember 2009 *森林食物在人类营养结构中的贡献研究 洪燕真,刘伟平,戴永务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查看


  • 浅谈国家粮食储备库粮食质量管理
  • 现代经济信息 浅谈国家粮食储备库粮食质量管理 吕丽华四平平东国家粮食储备库 摘要:粮食的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得到A.{rj的重视.粮食质量检验工作也越采越显得重耍.近些年来,粮食检验队伍逐步壮大,有关 粮食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质量标准.检测方 ...查看


  • 永顺县职称论文发表网-农业经济问题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永顺县职称论文发表网-农业|经济问题论文选题题目 永顺县职称论文发表网-以下是农业|经济问题职称论 ...查看


  • 中国农村经济出路探析
  • 作者:傅鹏 决策探索 2003年07期 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这种观点不仅符合我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 ...查看


  • 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广东省经济建设取得骄人的成果,但由于监管制度及环保教育体系不完善,农村环境污染严重.本文主要介绍了广东地区农村污染问题现状,分析了农村环境污染原因,并提出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环境治理 引言 改革开 ...查看


  • 2018届石油工程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一.论文选题说明 该选题表是某重点大学多名在校教师多年指导毕业论文的总结,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写作论文. 另外,在论文写作.格式规范以及论文答辩等等方面有困难的同学,都可以回复我私信,我会定时地登陆文库给予回复! 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