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三单元及检测卷答案

十、《社戏》

积累运用

1.略 2. 略 3. 略 4. 略 5. ①“我”少年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戏 淳朴可爱、善良无私 ②月夜行船 船头看戏 月下归航 行船 归航

课堂导学:

整体感知

1. 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小村,对一个生长在封建家庭、受各种规矩管束的孩子来说,是快乐自由的天堂。作为客人,“我”受到小伙伴无微不至的体贴和照顾,免念无用的经书,过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且可放牛、钓虾,亲近大自然。所以,偏僻的平桥村就成了“我”的乐土。

2. 略

3. 作者以看戏为线索,对平桥村的人和景进行了详尽的描写,正因为这里的人物和环境才引起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写出了“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

4. 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地骂”,那夜吃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重点品读

1. ①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②小伙伴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不在社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2. 作者运用嗅觉、视觉、听觉等,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入手,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文字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3. 原句是双重否定句,强调突出这十几个少年无一例外,个个都会凫水。改后语气不如原句强烈。

4.六一公公:淳朴乡民的形象。热情好客、宽厚善良、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

5. ① “回望”表现出“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②将航船比作“大白鱼”,“蹿”,使人想到船行之快,表现少年高超的驾船技艺。老渔父的“喝采”,从侧面烘托了少年的勃勃英姿和高超技艺。

③文中孩子们偷豆带有游戏性质,不能视为不良行为。它重在表现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童心童趣及良好品德,同时展示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

拓展探究

1①弟弟想看电影的焦急心情;②能容纳千把人的大会堂在放电影的时候能塞进三四千人。

2. 写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表达效果:渲染了弟弟兴奋心情,开篇设置悬念,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 外貌 形象地写出弟弟想看电影的迫切心情 为下文丢失棉鞋作了铺垫

4. 不好,失魂落魄形象地写出了弟弟丢掉棉鞋时的紧张、害怕、沮丧的心情。

5. “冬夜的棉鞋”既是文章的叙事线索,又是文章的感情线索。全文围绕“棉鞋”的失而复得展开故事情节,同时在叙事中表现出母亲的勤劳与辛苦及孩子的懂事与乖巧。

6. 最后一段不能删去,兄弟两人年龄的介绍,进一步表现出这两个孩子的乖巧懂事,令人感

十一、《端午日》

积累运用

1.略 2. 沈从文 当 边城 湘行散记 3. 略 4. ①春节 ②端午 ③重阳节 ④元宵节

5. 吃粽子、插艾枝、配药方、喝酒

课堂导学

整体感知

1.

2. 时间 争看划船 竞追鸭子 结束赛事

3. (1)从前来参观活动的人来看,可谓是“全民参与”“官民同乐”;(2)从对竞赛获胜者的奖励上来看,人们并非为了“红布”“银牌”“鸭子”,是为乐而竞赛;(3)从参赛的人来看,大家精诚合作,真诚相待。

4. 详写了活动前人们的参与、活动中竞赛者是如何全面组织以达到“合作努力”、活动后的奖励以及赛后余波;对具体的竞赛场面,作者写得很少。 这样详略安排的目的就在于着重表现那湘西纯朴的民风,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是真诚相待的。从而为我们展现了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重点品读

1.两只 感觉有好多条船在比赛 感觉来源:如雷鸣般的鼓声,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以及联想到水战擂鼓的情形。

2.听觉:略 视觉:略 好处: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来写,更能突出比赛的热闹、激烈、喧腾。

3.三个“莫不”从参与人数之多、涉及面之广的角度渲染“全茶峒人”欢度端午的盛况。

4. ①“不拘”、“都”表明赛手们以合作努力为光荣,体现龙舟赛手团结奋进的精神。②“直到”、“方能”突出竞赛时间之长,从时间角度渲染人们欢度端午的热烈气氛。 5.这是侧面描写,为下文的划船竞赛渲染了气氛,同时也可以看出“龙舟竞赛”是全民参与。

6. 不能删去。因为“人与鸭子的竞赛”是“船与船的竞赛”的补充,不仅体现了当地纯朴的民风,而且侧面烘托了划龙船的热闹,从而把端午日的庆祝活动推向高潮。

拓展探究

1. 介绍家乡鸭蛋的名声和特色。

2.用事实说明高邮的鸭蛋自古就有名。

3.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

4. A 处:淡淡的幽默。 B 处:浓厚的口语色彩。

5. 不可以,“吱”字写出了吃鸭蛋的快感,一个字就写出了特色神韵。

十二、《本命年的回想》

积累运用

1.略

2.①形容过年的气氛被渲染到极为浓烈的程度。②使感觉清新、爽口、舒适。

3.①刘绍棠 荷花淀派 ②炒年货、吃腊八粥、送灶王爷、守岁等 4.③①④②⑤⑦⑥

初步感知

2. 时间 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3.热爱生活,勤劳、淳朴。4.因为那个时候的大年充满了热烈、纯真、虔诚、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孤独、欺诈、戒备和失望,回顾起来身心轻松,童心复萌,所以文章结尾说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重点品读

1. 先用诗化的句子写出二十四节气,让读者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华夏文明,以此来烘托春节的重要,突出春节的特点。

2. 带有恪守传统的意思,表示出春节在作者心目中的传统意义。

3. 说明劳动人民欢天喜地饱享一年的劳动果实。 寄托了祈求好运,祝愿平安的情感。

4. ①体现过年热闹气氛的语句,举例略。②生动丰富的群众语言,举例略。

5. ①不能互换。加点词的词义是递进关系,表明过年的气氛一天比一天热烈。

②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具体形象地表达灶膛的温度之高,说明炒的东西之多和人们在享受一年劳动成果时的喜悦的程度之高。

③吃饺子,饺子包制钱——盼望生活美好;芝麻秸铺地,小丫头不能出屋,小小子不许随地大小便——祈求平安;放鞭炮,贴春联——营造节日气氛。

拓展探究

1.瑞雪兆丰年,来年的丰收与富足更让人满怀希冀充满喜悦。

2.刚出锅的年糕 馒头上、花卷上点上红红的圆点,炸鱼与熏肉的香味 在漆黑的角落里燃起火龙一样的爆竹;宁静的夜空里,间或有色彩缤纷的烟花绽放 院子里贴满猩红的剪纸 路上穿梭着赶早拜年的人 倒贴的福字里 墙上的对联

3.示例:照亮了我失败后充满阴霾的天空。

4.略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积累运用

1. 略 2.略 3.略 4.略 5.略 6.银兔、玉兔、蟾宫、嫦娥、桂宮、银盘等

整体感知

1. ①地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落 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③思

念 月亮

2. 写了庭院中被月光照得发白的地面,栖息在树上的鸦雀、冷露、桂花等景物,渲染了中秋望月环境的凄清、孤寂,加重了思乡怀人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意长的意境。

3. 乐观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 抒发了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重点品读

1. 秋思 用委婉的疑问语气,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2. ①“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已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一个“弄”字,将虚无飘渺的影子写活了,作者酒后玩弄影子,生动表达了作者洒脱随意的性格。“弄”字也写出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感。 ②怨恨。“恨”的内容可能是亲人的离别、人生的孤独等等。 ③哲理:诗人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告诉人们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这是从古到今都永远无法改变的遗憾! ④D 这两句诗都有即使人天各一方,但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的意思,这两句都表达了对人的美好的祝愿。

3. 这一句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孕着许多内容,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渴望亲人团聚之情。

拓展探究

1. 思乡、盼望祖国统一 2.少年时期想念母亲,以“邮票”寄信件表达思亲之情;青年时期想念妻子,靠“船票”奔波相聚;中年时期母子死别,人天悠悠;现在,一湾“海峡”隔断了我和故乡,“海峡”虽“浅浅的”,“乡愁”却浓浓的。 3.缺在天涯的月,是现实之月;圆在故乡的月,是诗人想象中的理想之月;理想之月和现实之月互相碰撞,产生了变形变态之“方月”,它是诗人情深意切地思乡时,误把方形的枕头幻化而成的月亮。

第三单元检测卷参考答案:

一、积累(共35分)

1. ①x ǐng léi ②缤纷 皎洁 ③竟 竞 拂 佛 2.略 3.第②句,修改意见:发扬改为 发挥、展示等 第③句,修改意见:去掉“通过”或“使” 4.D 5.①屈原 ②杜甫 ③李白 6.【节日搜集】A .中秋节 B.元宵节 C.春节 【节日探源】屈原投江 包粽子、喝雄黄酒、插艾叶、赛龙舟等 【节日论坛】看法:【示例】我们不仅要过“物质的节”,而且要过“精神的节”。传统文化需要发扬光大,传统节日不能仅是“小吃节”。

宣传标语:【示例】①彰显民族文化瑰宝 ②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二、阅读(共35分)

(一)7. 景物:庭院中被月光照得发白的地面,栖息在树上的鸦雀、冷露、桂花等景物。 作用:渲染了中秋望月环境的凄清、孤寂,加重了思乡怀人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意长的意境。 8.“落”字给人以动态的感觉,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的秋思随着月色洒落人间的情态。 9.示例:月光洒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萧瑟的树荫里,鸦鹊的叫声逐渐停了,它们已习惯刺眼的明月,纷纷进入梦乡。

(二)10. 表现出少年们驾船技术多么娴熟,干脆利落,表现出少年们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11.从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方面来写。 12.比喻和拟人,突出船跑得快以及我去看戏时的急切心情。 13.“轻松”、“急切”、“陶醉” 14.月夜航船

(三)15. 姑娘女婿拎了粽子走娘家,更多的是穿上花花绿绿的新衣到岑河镇上“晒叶子”;赛龙舟;喝酒、吃炒面。 16.场面 赛船时的激烈、热闹。 17.侧面描写,通过写两岸观众的情态,来表现端午节赛船的紧张激烈,也反映出当地民风的淳朴。18.. 姑爷性格随

和、宽容;舅爷性格争强好胜。 19.结尾是景色描写,用赛后岑河的安静反衬赛船时的紧张激烈。 20.没有,姑舅之争争的是一份热闹气氛,一份与众人同乐的心情。由此看出岑河两岸淳朴的民风民俗。

三、作文(共30分)略

十、《社戏》

积累运用

1.略 2. 略 3. 略 4. 略 5. ①“我”少年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戏 淳朴可爱、善良无私 ②月夜行船 船头看戏 月下归航 行船 归航

课堂导学:

整体感知

1. 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小村,对一个生长在封建家庭、受各种规矩管束的孩子来说,是快乐自由的天堂。作为客人,“我”受到小伙伴无微不至的体贴和照顾,免念无用的经书,过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且可放牛、钓虾,亲近大自然。所以,偏僻的平桥村就成了“我”的乐土。

2. 略

3. 作者以看戏为线索,对平桥村的人和景进行了详尽的描写,正因为这里的人物和环境才引起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写出了“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

4. 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地骂”,那夜吃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重点品读

1. ①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②小伙伴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不在社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2. 作者运用嗅觉、视觉、听觉等,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入手,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文字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3. 原句是双重否定句,强调突出这十几个少年无一例外,个个都会凫水。改后语气不如原句强烈。

4.六一公公:淳朴乡民的形象。热情好客、宽厚善良、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

5. ① “回望”表现出“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②将航船比作“大白鱼”,“蹿”,使人想到船行之快,表现少年高超的驾船技艺。老渔父的“喝采”,从侧面烘托了少年的勃勃英姿和高超技艺。

③文中孩子们偷豆带有游戏性质,不能视为不良行为。它重在表现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童心童趣及良好品德,同时展示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

拓展探究

1①弟弟想看电影的焦急心情;②能容纳千把人的大会堂在放电影的时候能塞进三四千人。

2. 写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表达效果:渲染了弟弟兴奋心情,开篇设置悬念,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 外貌 形象地写出弟弟想看电影的迫切心情 为下文丢失棉鞋作了铺垫

4. 不好,失魂落魄形象地写出了弟弟丢掉棉鞋时的紧张、害怕、沮丧的心情。

5. “冬夜的棉鞋”既是文章的叙事线索,又是文章的感情线索。全文围绕“棉鞋”的失而复得展开故事情节,同时在叙事中表现出母亲的勤劳与辛苦及孩子的懂事与乖巧。

6. 最后一段不能删去,兄弟两人年龄的介绍,进一步表现出这两个孩子的乖巧懂事,令人感

十一、《端午日》

积累运用

1.略 2. 沈从文 当 边城 湘行散记 3. 略 4. ①春节 ②端午 ③重阳节 ④元宵节

5. 吃粽子、插艾枝、配药方、喝酒

课堂导学

整体感知

1.

2. 时间 争看划船 竞追鸭子 结束赛事

3. (1)从前来参观活动的人来看,可谓是“全民参与”“官民同乐”;(2)从对竞赛获胜者的奖励上来看,人们并非为了“红布”“银牌”“鸭子”,是为乐而竞赛;(3)从参赛的人来看,大家精诚合作,真诚相待。

4. 详写了活动前人们的参与、活动中竞赛者是如何全面组织以达到“合作努力”、活动后的奖励以及赛后余波;对具体的竞赛场面,作者写得很少。 这样详略安排的目的就在于着重表现那湘西纯朴的民风,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是真诚相待的。从而为我们展现了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重点品读

1.两只 感觉有好多条船在比赛 感觉来源:如雷鸣般的鼓声,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以及联想到水战擂鼓的情形。

2.听觉:略 视觉:略 好处: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来写,更能突出比赛的热闹、激烈、喧腾。

3.三个“莫不”从参与人数之多、涉及面之广的角度渲染“全茶峒人”欢度端午的盛况。

4. ①“不拘”、“都”表明赛手们以合作努力为光荣,体现龙舟赛手团结奋进的精神。②“直到”、“方能”突出竞赛时间之长,从时间角度渲染人们欢度端午的热烈气氛。 5.这是侧面描写,为下文的划船竞赛渲染了气氛,同时也可以看出“龙舟竞赛”是全民参与。

6. 不能删去。因为“人与鸭子的竞赛”是“船与船的竞赛”的补充,不仅体现了当地纯朴的民风,而且侧面烘托了划龙船的热闹,从而把端午日的庆祝活动推向高潮。

拓展探究

1. 介绍家乡鸭蛋的名声和特色。

2.用事实说明高邮的鸭蛋自古就有名。

3.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

4. A 处:淡淡的幽默。 B 处:浓厚的口语色彩。

5. 不可以,“吱”字写出了吃鸭蛋的快感,一个字就写出了特色神韵。

十二、《本命年的回想》

积累运用

1.略

2.①形容过年的气氛被渲染到极为浓烈的程度。②使感觉清新、爽口、舒适。

3.①刘绍棠 荷花淀派 ②炒年货、吃腊八粥、送灶王爷、守岁等 4.③①④②⑤⑦⑥

初步感知

2. 时间 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3.热爱生活,勤劳、淳朴。4.因为那个时候的大年充满了热烈、纯真、虔诚、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孤独、欺诈、戒备和失望,回顾起来身心轻松,童心复萌,所以文章结尾说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重点品读

1. 先用诗化的句子写出二十四节气,让读者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华夏文明,以此来烘托春节的重要,突出春节的特点。

2. 带有恪守传统的意思,表示出春节在作者心目中的传统意义。

3. 说明劳动人民欢天喜地饱享一年的劳动果实。 寄托了祈求好运,祝愿平安的情感。

4. ①体现过年热闹气氛的语句,举例略。②生动丰富的群众语言,举例略。

5. ①不能互换。加点词的词义是递进关系,表明过年的气氛一天比一天热烈。

②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具体形象地表达灶膛的温度之高,说明炒的东西之多和人们在享受一年劳动成果时的喜悦的程度之高。

③吃饺子,饺子包制钱——盼望生活美好;芝麻秸铺地,小丫头不能出屋,小小子不许随地大小便——祈求平安;放鞭炮,贴春联——营造节日气氛。

拓展探究

1.瑞雪兆丰年,来年的丰收与富足更让人满怀希冀充满喜悦。

2.刚出锅的年糕 馒头上、花卷上点上红红的圆点,炸鱼与熏肉的香味 在漆黑的角落里燃起火龙一样的爆竹;宁静的夜空里,间或有色彩缤纷的烟花绽放 院子里贴满猩红的剪纸 路上穿梭着赶早拜年的人 倒贴的福字里 墙上的对联

3.示例:照亮了我失败后充满阴霾的天空。

4.略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积累运用

1. 略 2.略 3.略 4.略 5.略 6.银兔、玉兔、蟾宫、嫦娥、桂宮、银盘等

整体感知

1. ①地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落 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③思

念 月亮

2. 写了庭院中被月光照得发白的地面,栖息在树上的鸦雀、冷露、桂花等景物,渲染了中秋望月环境的凄清、孤寂,加重了思乡怀人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意长的意境。

3. 乐观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 抒发了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重点品读

1. 秋思 用委婉的疑问语气,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2. ①“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已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一个“弄”字,将虚无飘渺的影子写活了,作者酒后玩弄影子,生动表达了作者洒脱随意的性格。“弄”字也写出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感。 ②怨恨。“恨”的内容可能是亲人的离别、人生的孤独等等。 ③哲理:诗人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告诉人们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这是从古到今都永远无法改变的遗憾! ④D 这两句诗都有即使人天各一方,但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的意思,这两句都表达了对人的美好的祝愿。

3. 这一句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孕着许多内容,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渴望亲人团聚之情。

拓展探究

1. 思乡、盼望祖国统一 2.少年时期想念母亲,以“邮票”寄信件表达思亲之情;青年时期想念妻子,靠“船票”奔波相聚;中年时期母子死别,人天悠悠;现在,一湾“海峡”隔断了我和故乡,“海峡”虽“浅浅的”,“乡愁”却浓浓的。 3.缺在天涯的月,是现实之月;圆在故乡的月,是诗人想象中的理想之月;理想之月和现实之月互相碰撞,产生了变形变态之“方月”,它是诗人情深意切地思乡时,误把方形的枕头幻化而成的月亮。

第三单元检测卷参考答案:

一、积累(共35分)

1. ①x ǐng léi ②缤纷 皎洁 ③竟 竞 拂 佛 2.略 3.第②句,修改意见:发扬改为 发挥、展示等 第③句,修改意见:去掉“通过”或“使” 4.D 5.①屈原 ②杜甫 ③李白 6.【节日搜集】A .中秋节 B.元宵节 C.春节 【节日探源】屈原投江 包粽子、喝雄黄酒、插艾叶、赛龙舟等 【节日论坛】看法:【示例】我们不仅要过“物质的节”,而且要过“精神的节”。传统文化需要发扬光大,传统节日不能仅是“小吃节”。

宣传标语:【示例】①彰显民族文化瑰宝 ②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二、阅读(共35分)

(一)7. 景物:庭院中被月光照得发白的地面,栖息在树上的鸦雀、冷露、桂花等景物。 作用:渲染了中秋望月环境的凄清、孤寂,加重了思乡怀人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意长的意境。 8.“落”字给人以动态的感觉,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的秋思随着月色洒落人间的情态。 9.示例:月光洒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萧瑟的树荫里,鸦鹊的叫声逐渐停了,它们已习惯刺眼的明月,纷纷进入梦乡。

(二)10. 表现出少年们驾船技术多么娴熟,干脆利落,表现出少年们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11.从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方面来写。 12.比喻和拟人,突出船跑得快以及我去看戏时的急切心情。 13.“轻松”、“急切”、“陶醉” 14.月夜航船

(三)15. 姑娘女婿拎了粽子走娘家,更多的是穿上花花绿绿的新衣到岑河镇上“晒叶子”;赛龙舟;喝酒、吃炒面。 16.场面 赛船时的激烈、热闹。 17.侧面描写,通过写两岸观众的情态,来表现端午节赛船的紧张激烈,也反映出当地民风的淳朴。18.. 姑爷性格随

和、宽容;舅爷性格争强好胜。 19.结尾是景色描写,用赛后岑河的安静反衬赛船时的紧张激烈。 20.没有,姑舅之争争的是一份热闹气氛,一份与众人同乐的心情。由此看出岑河两岸淳朴的民风民俗。

三、作文(共30分)略


相关文章

  • 单元课题探究: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的探究活动
  • 单元课题探究: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的探究活动 匿名投稿 给我留言 首页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件中心 学科论文 范文大全 学生频道 中考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 初中在线 >> 试题中心 >> 化学试题 >> ...查看


  • 中小学英语文章和书籍 3
  •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课件unit8 句型转换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课件unit2 Where´s the post office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课件unit2 Where´s the post office period3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课件u ...查看


  •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 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单元检测 时间:40分钟 姓 名: 检测等级: 一 .填空题(12分) 1.0.4+0.4+0.4+0.4+0.4写成乘法算式是( ). 2.计算小数乘法时,先移动因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因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 ...查看


  • 八年级历史上单元检测一(含答案)
  • 2013年江夏区八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检测一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范围:1~6课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20小题,共60分.其中,在下面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请你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并将其字母代号填写 ...查看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单元检测:第3单元(含答案)
  •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 第三单元 单元检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材料中的"我朝"是指( ). A ...查看


  • 2011年机修钳工技师应知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11年机修钳工技师应知考试试卷答案 一. 填空题(第1~20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入题内空白处,每题一分,共20分) (1)形位公差带通常包括公差带的大小.公差带的方向和公差带的位置. (2)化学热处理的主要方法有渗碳.渗氮.碳氮共渗和渗金 ...查看


  • 有理数的减法单元检测及答案
  • 有理数的减法单元检测 重庆綦江中学陈松林(401420)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 (2011. 绵阳)计算:-1-2=( ) A. -1 B. 1 C. -3 D.3 2. 下列运算正确的个数为( ). ...查看


  • 2017年秋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
  • 黄冈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统一检测考试 三年级语文第2单元测试卷 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卷面3分) (6分) ___òng j___ ___ì ___á ___è m___ 摆弄 胶卷 年纪 杂志 摄影 明媚 .... ...查看


  •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检测试卷及答案
  •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检测试卷 一.想一想,填一填. 1. 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成( )比例. 2. 6的4个因数组成的比例是( ). 3. 3:4=6:8,如果第一个比的后项加3,那么第二个比的后项应该加( )才能使等式成立. 4. 实际 ...查看


  •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附答案
  •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 一.填空题.(20分) 1.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许多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如打开啤酒瓶可以用 开瓶器 ,利用的机械原理是( ). 2.杠杆都有三个点:杠杆上用力的点叫力点 ,承受重物的点叫( ):起支撑作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