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以意逆志论"的局限性

浅议孟子“以意逆志论”的局限性

摘 要:春秋时期,为改良当时盛行的主观臆断的解诗方法,孟

子提出了著名的“以意逆志论”,其积极意义无疑是巨大的。但其

同样存在着片面性和局限性,我们应本着科学的态度和学以致用的

原则,批判的接受这一古代经典,并作出新的诠释,使其在现代亦

能迸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关键词:以意逆志 孟子 文学批评

著名的文学批评方法“以意逆志”出自《孟子·万章章句上》。针

对咸丘蒙对《诗经·小雅·北山》的错误理解,孟子指出要全面确

切的理解诗的内容,必须善于“以意逆志”。与之相承的,孟子还

在《孟子·万章章句下》中提出了“知人论世”的理论,即要求读

诗人必须深入的了解诗人生平事迹等情况。春秋时期,“赋诗断章,

余取所求”的主观臆断的解诗方法风气正盛,孟子要求改变这种不

良现状,提出救弊措施,无疑是有明显积极意义的。然而我们发现

“以意逆志”亦存在有许多片面性和局限性,对于后世文学价值的

阐释也造成了不小的危害,在这里试作简要分析。

想分析“以意逆志”存在的不足,首先要知道其含义,而对于“以

意逆志”中“意”字的解释却存在着很多争议。后汉赵岐说:“志,

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者之心意也。”“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

是为得其实矣。”即认为“意”指读诗人之意,“以意逆志”就是说

读诗人以自己对诗篇内容的理解去探求诗人之志。南宋朱熹也表达

了相近的意思,他于《四书章句集注》中说:“当以己意逆取作者

之意,乃可得之。”是以后世学者大多赞同这种观点。直到清代才

出现了不同声音,吴淇在《六朝诗选定论缘起》中提出:“不知志

者古人之心事,以意为舆,载志而游,或有方,或无方,意之所到,

即志之所在,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 犹之以人治

人也。”吴淇认为,“意”是指客观存在于诗篇之中的“意”,主张

从诗篇的客观意义出发去探求诗人之志。张少康先生认为,吴淇的

观点固然比较科学,但从孟子的思想体系及说诗状况来看,却并不

符合孟子的本意。且不论谁是谁非,就“读者之意”到“诗文本意”

的转变来看,吴淇显是已经注意到了“以意逆志”存在的弊病。

首先,以接受者之意去谋求作者本意,忽视了不同接受个体之间

的差异。尽管倘若做到了孟子所提倡的“知人论世”,是有可能比

较客观的了解作者之志的。但必须要承认,由于接受个体总会带着

自己的主观感情去读诗,而每个个体的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

审美感受能力及价值取向各不相同,所以是不可能达到一致结论

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也曾在评

价《红楼梦》时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

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

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一曲《长恨歌》,作者主旨到底是歌颂

爱情还是讽刺时政?类似这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还有很

多。可见,文学文本是具有开放性、多义性等特征的,因此只想以

接受者之意去寻求作者之志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

更为严重的是,“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在无意间

已为解读文本时的穿凿附会提供了理论依据。孟子主张解诗不应被

文字所梏,可舍义而解诗,使得自己也常常出现穿凿附会的错误,

如以“公刘好货”、“太王好色”去解释《公刘》及《绵》,按照自

己“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去解释《魏风·硕鼠》,

等等。类似这种在解诗时舍弃文字章句,随意发挥的情况在《孟子》

中还有很多,其对后世产生的不良影响难以估量。

其次,对于“以意逆志”中“志”的解释,赵岐、朱熹和吴淇三

家的看法非常一致,都认为是“作者之志”的意思。“以意逆志”

作为一种文学阐释法则,仅以追求“作者之志”当作唯一的阐释目

标,忽视了文学文本及其他阐释对象,同时也部分阻碍了接受主体

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作用,造成了阐述单一化、狭隘化的弊端。

事实上,接受形态有许多种类:有出自政治、经济、道德、宗教

等目的的,也有欣赏性、批评性、研究性的。形形色色的接受形态

也直接丰富了读者对于作品的二度创造,主要表现在把文本符号还

原为形象、对形象的补充和改造、以及对文本“隐含”意义的开掘。

倘若仅仅以寻求作者之志作为文学文本的唯一目的的话,无疑严重

阻碍文学的价值生成。兰陵笑笑生仅是从《水浒传》中截取了一小

段故事,经过了自己的加工改编,虽不合施耐庵本意,却铸就了我

国古代世情小说的鼻祖《金瓶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宋

人词句说人生境界:“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

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

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

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境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从三家词中拈出三处词句来概括人生的三种境界,虽非作词者原

意,但却形象贴切,对于古今追求大事业大学问者都具有很高的指

导意义。孟子的政治理想是要重建、恢复古代圣贤的仁义道德,最

终返回圣贤时代,实施先王的仁政,以仁义治国,而读书解诗的目

的也同样要为此服务,因而提倡逆古人之志。如今,我们不能把“志”

的意义限于古代诗人之志,而要做多元化理解,对文学作品阐释出

更加丰富的意义,用来指导社会和生活。

综上所述,孟子“以意逆志”理论虽然在古代作为儒家经典,对

当时及后世文论有着很多的积极意义,但其同样也存在有不少的问

题,这些问题随着时代发展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应本着科学的态度

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批判的接受这一古代经典,并作出新的诠释,

使其在现代亦能迸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杨伯峻. 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张少康.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董学文,张永刚. 文学原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周裕锴. 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

浅议孟子“以意逆志论”的局限性

摘 要:春秋时期,为改良当时盛行的主观臆断的解诗方法,孟

子提出了著名的“以意逆志论”,其积极意义无疑是巨大的。但其

同样存在着片面性和局限性,我们应本着科学的态度和学以致用的

原则,批判的接受这一古代经典,并作出新的诠释,使其在现代亦

能迸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关键词:以意逆志 孟子 文学批评

著名的文学批评方法“以意逆志”出自《孟子·万章章句上》。针

对咸丘蒙对《诗经·小雅·北山》的错误理解,孟子指出要全面确

切的理解诗的内容,必须善于“以意逆志”。与之相承的,孟子还

在《孟子·万章章句下》中提出了“知人论世”的理论,即要求读

诗人必须深入的了解诗人生平事迹等情况。春秋时期,“赋诗断章,

余取所求”的主观臆断的解诗方法风气正盛,孟子要求改变这种不

良现状,提出救弊措施,无疑是有明显积极意义的。然而我们发现

“以意逆志”亦存在有许多片面性和局限性,对于后世文学价值的

阐释也造成了不小的危害,在这里试作简要分析。

想分析“以意逆志”存在的不足,首先要知道其含义,而对于“以

意逆志”中“意”字的解释却存在着很多争议。后汉赵岐说:“志,

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者之心意也。”“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

是为得其实矣。”即认为“意”指读诗人之意,“以意逆志”就是说

读诗人以自己对诗篇内容的理解去探求诗人之志。南宋朱熹也表达

了相近的意思,他于《四书章句集注》中说:“当以己意逆取作者

之意,乃可得之。”是以后世学者大多赞同这种观点。直到清代才

出现了不同声音,吴淇在《六朝诗选定论缘起》中提出:“不知志

者古人之心事,以意为舆,载志而游,或有方,或无方,意之所到,

即志之所在,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 犹之以人治

人也。”吴淇认为,“意”是指客观存在于诗篇之中的“意”,主张

从诗篇的客观意义出发去探求诗人之志。张少康先生认为,吴淇的

观点固然比较科学,但从孟子的思想体系及说诗状况来看,却并不

符合孟子的本意。且不论谁是谁非,就“读者之意”到“诗文本意”

的转变来看,吴淇显是已经注意到了“以意逆志”存在的弊病。

首先,以接受者之意去谋求作者本意,忽视了不同接受个体之间

的差异。尽管倘若做到了孟子所提倡的“知人论世”,是有可能比

较客观的了解作者之志的。但必须要承认,由于接受个体总会带着

自己的主观感情去读诗,而每个个体的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

审美感受能力及价值取向各不相同,所以是不可能达到一致结论

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也曾在评

价《红楼梦》时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

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

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一曲《长恨歌》,作者主旨到底是歌颂

爱情还是讽刺时政?类似这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还有很

多。可见,文学文本是具有开放性、多义性等特征的,因此只想以

接受者之意去寻求作者之志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

更为严重的是,“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在无意间

已为解读文本时的穿凿附会提供了理论依据。孟子主张解诗不应被

文字所梏,可舍义而解诗,使得自己也常常出现穿凿附会的错误,

如以“公刘好货”、“太王好色”去解释《公刘》及《绵》,按照自

己“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去解释《魏风·硕鼠》,

等等。类似这种在解诗时舍弃文字章句,随意发挥的情况在《孟子》

中还有很多,其对后世产生的不良影响难以估量。

其次,对于“以意逆志”中“志”的解释,赵岐、朱熹和吴淇三

家的看法非常一致,都认为是“作者之志”的意思。“以意逆志”

作为一种文学阐释法则,仅以追求“作者之志”当作唯一的阐释目

标,忽视了文学文本及其他阐释对象,同时也部分阻碍了接受主体

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作用,造成了阐述单一化、狭隘化的弊端。

事实上,接受形态有许多种类:有出自政治、经济、道德、宗教

等目的的,也有欣赏性、批评性、研究性的。形形色色的接受形态

也直接丰富了读者对于作品的二度创造,主要表现在把文本符号还

原为形象、对形象的补充和改造、以及对文本“隐含”意义的开掘。

倘若仅仅以寻求作者之志作为文学文本的唯一目的的话,无疑严重

阻碍文学的价值生成。兰陵笑笑生仅是从《水浒传》中截取了一小

段故事,经过了自己的加工改编,虽不合施耐庵本意,却铸就了我

国古代世情小说的鼻祖《金瓶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宋

人词句说人生境界:“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

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

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

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境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从三家词中拈出三处词句来概括人生的三种境界,虽非作词者原

意,但却形象贴切,对于古今追求大事业大学问者都具有很高的指

导意义。孟子的政治理想是要重建、恢复古代圣贤的仁义道德,最

终返回圣贤时代,实施先王的仁政,以仁义治国,而读书解诗的目

的也同样要为此服务,因而提倡逆古人之志。如今,我们不能把“志”

的意义限于古代诗人之志,而要做多元化理解,对文学作品阐释出

更加丰富的意义,用来指导社会和生活。

综上所述,孟子“以意逆志”理论虽然在古代作为儒家经典,对

当时及后世文论有着很多的积极意义,但其同样也存在有不少的问

题,这些问题随着时代发展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应本着科学的态度

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批判的接受这一古代经典,并作出新的诠释,

使其在现代亦能迸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杨伯峻. 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张少康.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董学文,张永刚. 文学原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周裕锴. 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


相关文章

  • 中国古代文论
  •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1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2010-07-23 14:48:31 阅读5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一讲 先 秦 一.填空题 1. 孔子.孟子 2.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quo ...查看


  •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定
  • 一.填空题 1.<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 " 得意而忘言 "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查看


  •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
  •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 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 ...查看


  •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 <中国文学批评史> 第一章:先秦 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 ...查看


  • 浅析孟子的以意逆志
  • 浅析孟子的"以意逆志" 1102026075 邱立雯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他提出的三个著名主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和"知言养气",是我国文 ...查看


  • 宋代孟子升格运动与宋代儒学转型
  • ・8 9・ 史 学 月 刊 2007年 第8期 宋代孟子升格运动与宋代儒学转型3 周淑萍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710062) [关键词]孟子; 宋代儒学; 学术转型 [摘 要]在中国历史上, 孟子在宋代以前的地位一直隐而不显, ...查看


  • 传统美学思想"充实之谓美"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 传统美学思想"充实之谓美"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Webmaster: ArtDesign轩 | Time: 八月 13, 2013 摘 要:从"人性善"到"充实之谓美",孟子的美学思想 ...查看


  •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 ...查看


  • 先秦文献整理的思想_方法和时代特点
  • 四川图书馆学报 文章编号:1003-7136(2006) 02-0061-04 2006年2期总第150期 先秦文献整理的思想.方法和时代特点 万 妮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 河南郑州 450001) 摘 要:先秦是文献学的萌芽时期, 资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