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竹林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与实验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是为了有效地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而设计的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此,我校以时堰镇得天独厚的人文与自然资源为支撑,以“参与活动,提升自我”为突破口,以“热爱家乡,走亲近自然”为主题,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构建有时小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操作框架。
二、目标设计
(一)知识目标
利用各种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社会知识,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在劳动技术中学会折纸、动手制作小物品。在研究性学习中,了解研究内容知识,学会制作活动方案、多种研究方法、策划各种展示活动。在家乡文化节中,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了解家乡名人、家乡文;在学生课堂中,学习各类课外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方案设计更强调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在实践情景中运用并掌握各种实践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经验。在各活动载体中,发展学生的多方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综合发展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要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
质。 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以及三者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自我的责任感。
三、课程实施策略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不客商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老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每一个老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不仅会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而且会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如开展常识活动课:即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常识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常识自己、常识别人、常识自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关注个人专长、能力、树立自信心,常识别人,让孩子发现别人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
(3)与传统节日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学生学习的极佳资源,为了让学生记住我们中化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结合传统的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4)与学校工作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没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少先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资源保障
1.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学校教育信息网络畅通,拥有一定数量的能够反映教改前沿动态的教育报刊、杂志。
2.研究经费:学校每年征订一定相关的刊物,购买一定的光盘,以保证课题研究的开展。
3.研究时间:日常教学、大型德育实践活动
4.研究条件:课题组成员人均一台电脑,均可上网,方便交流及上网查找资料。
五、时间安排和预期效果 (一)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1月)制定德育工作总体实施方案、做好开题报告。
2、实施阶段:(2016年3月--2017年3月)按计划进行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注意同时积累过程性资料,做出各阶段的总结评价。
3、总结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2月)整理、分析材料,总结、提炼材料内容,形成研究成果,写出研究报告。
(二)预期效果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校园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3、绝大多数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优良校风。
4、德育实践活动的课题研究带动激活学校教科研工作。
5、争创德育先进集体。
六、考核评价
1、学生的评价采用“成长记录评定”的方式,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并及时记录和总结,从中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发展情况。
2、教师的评价:根据教师的工作业绩,对工作出色,成绩显著的教师给予嘉奖。
楠竹林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与实验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是为了有效地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而设计的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此,我校以时堰镇得天独厚的人文与自然资源为支撑,以“参与活动,提升自我”为突破口,以“热爱家乡,走亲近自然”为主题,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构建有时小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操作框架。
二、目标设计
(一)知识目标
利用各种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社会知识,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在劳动技术中学会折纸、动手制作小物品。在研究性学习中,了解研究内容知识,学会制作活动方案、多种研究方法、策划各种展示活动。在家乡文化节中,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了解家乡名人、家乡文;在学生课堂中,学习各类课外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方案设计更强调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在实践情景中运用并掌握各种实践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经验。在各活动载体中,发展学生的多方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综合发展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要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
质。 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以及三者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自我的责任感。
三、课程实施策略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不客商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老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每一个老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不仅会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而且会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如开展常识活动课:即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常识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常识自己、常识别人、常识自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关注个人专长、能力、树立自信心,常识别人,让孩子发现别人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
(3)与传统节日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学生学习的极佳资源,为了让学生记住我们中化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结合传统的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4)与学校工作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没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少先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资源保障
1.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学校教育信息网络畅通,拥有一定数量的能够反映教改前沿动态的教育报刊、杂志。
2.研究经费:学校每年征订一定相关的刊物,购买一定的光盘,以保证课题研究的开展。
3.研究时间:日常教学、大型德育实践活动
4.研究条件:课题组成员人均一台电脑,均可上网,方便交流及上网查找资料。
五、时间安排和预期效果 (一)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1月)制定德育工作总体实施方案、做好开题报告。
2、实施阶段:(2016年3月--2017年3月)按计划进行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注意同时积累过程性资料,做出各阶段的总结评价。
3、总结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2月)整理、分析材料,总结、提炼材料内容,形成研究成果,写出研究报告。
(二)预期效果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校园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3、绝大多数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优良校风。
4、德育实践活动的课题研究带动激活学校教科研工作。
5、争创德育先进集体。
六、考核评价
1、学生的评价采用“成长记录评定”的方式,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并及时记录和总结,从中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发展情况。
2、教师的评价:根据教师的工作业绩,对工作出色,成绩显著的教师给予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