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显示▼文化
显示▼地理
显示▼历史
显示▼政治
显示▼经济
显示▼其他
中国疆域史是关于从古至今中国领土变化过程的历史。 中国疆域自远古以来不断演进变化,从《尚书·禹贡》九州开始直到中华民国的秋海棠叶形状,而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的又有改变,成为被喻为“雄鸡”的形状至今。期间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程。现今中国(包括中华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境南邻越南、老挝和缅甸;西南与印度、不丹、尼泊尔接界;西接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正北与蒙古国接壤;东北则和俄罗斯与朝鲜接壤;隔海与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国相望。
目录 [隐藏]
1 远古
1.1 九州 1.2 夏商西周
2 春秋战国 3 秦代的一统 4 两汉的鼎盛
5 魏晋时代的中衰和南北朝的徘徊 6 隋、唐、五代、宋、金
6.1 中原王朝的中兴和再次扩张 6.2 北宋
6.3 宋、金、西夏、大理 6.4 周边其它民族国家
7 大蒙古国、元 8 明 9 清
9.1 租界
10 中华民国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
12
注释 13 相关条目 14 参考书目 15 外部链接
[编辑] 远古
夏朝疆域
[编辑] 九州
战国时所著的《禹贡》记载的九州是关于中国疆域最早的文献记载。虽非禹时实著,然亦体现了战国时人的天下观与地理观。其将中国分为冀州、兖州、徐州、
青州、豫州、雍州、梁州、荆州、扬州九州。以今日来看,冀州在今山西及河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兖州则在今河北与山东省部分地区;青州在今天的山东半岛;徐州在今山东省南部与江苏省北部;淮水以南之江苏省与安徽省则为扬州;荆州在今天的两湖;豫州指今河南省;梁州指四川省与陕西的汉中地区;雍州包括了今天的关中与甘肃东部。虽然此说分歧很大,传说性质浓厚,范围也大于当时中国实际面积。但此为古人天下观之萌芽与发皇,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编辑] 夏商西周
商朝商王武丁在位后期的疆域
周穆王在位时代的周朝疆域
夏商西周三代,中国疆域处于混沌状态。当时部落观尚浓,国家并未完全成熟。因此疆域同样极不确定。但三代都大体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带。其中夏在中,商在东,周在西。 由于关于夏代的历史文献与历史遗址均极少。因此夏代的疆域难以考证。据顾颉刚考证,中夏以前夏代政治中心似在山东省,其势力及于河北河南;晚夏则移居到伊、洛流域。
商汤的活动中心最初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在商代极盛时期,其势力东至山东半岛;西到甘肃东部;南在今河南南部淮水流域,较夏代有大扩展。
周起源于今陕西西部甘肃东部一带。周灭殷后,国土大幅向外扩张,向北已征服肃慎(今辽宁省的朝阳县一带),南到汉水中游,东到大海,西至渭河上游,广封诸侯。也为其后的分裂时期及秦朝奠下基础。 [编辑] 春秋战国
春秋时中国疆域
战国时中国疆域
春秋时期,本是周代分封的各诸侯国皆以扩张以第一要务。国土较大者有楚、晋、齐、秦、吴
、越、
燕、郑、宋、卫、鲁、莒、中山等国,加上已经沦为一小国的周王国。春秋末年,秦国的西疆扩展至渭水上游。晋国北疆达到山西汾河中游。燕国占有了大凌河流域。楚国控制了云梦泽平原。越国占有浙江北部。是为当时疆界四至。
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形势大乱。各国纷纷向四周开阔疆土。赵国通过胡服骑射,北界由桑干河推移到河套地区。
燕国击败东胡,筑长城,疆界也推移到现在的辽东地区。秦国疆域扩张最为显著。西部达到今甘肃东部洮河流域,并且攻灭了巴、蜀两国,势力扩展到四川地区。楚国也向南发展到湘、资、沅、澧流域,向西占领了湘西、鄂西地区。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的秦国地图
[编辑] 秦代的一统
秦始皇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期间疆界大幅扩展。除兼并原六国时期疆域,更征服南越及闽越地区。在塞北占领了河南地,将匈奴势力一度驱逐到阴山以北。秦朝将战国时代的赵、燕、秦三国所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的秦长城。还开五尺道试图向西南地区渗透。 [编辑] 两汉的鼎盛
[1]
汉武帝后元二年(前87年)的西汉地图
汉灵帝中平五年(189年)的东汉地图
汉太祖刘邦建立西汉后,不久削除异姓诸侯,后又有吕后及汉景帝在位时代七国之乱。由于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的严重破坏,使得西汉初期国力虚弱,无暇顾及边防。河南地在秦汉之际复为匈奴所有[2]。南越,闽越,黔中地区亦先后放弃。国土大幅减缩。
经过文景之治的经济发展,到汉武帝在位时,武功全盛,领土空前扩张。公元前127年,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陇西、北地、上郡的北部,置朔方、五原二郡。云中、雁门二郡的北界也向外扩展。西汉的北部疆界至此推到河套,阴山以北。前121年,汉将霍去病出陇西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酒泉郡。后又分割为张掖、敦煌、武威三郡。连同在湟水流域设置的金城郡,合城河西五郡。前138年,东瓯王迫于闽越王的威胁,举国内迁到今江淮流域。前110年,汉军把闽越国收入版图。前111年,汉军平南越,又占有了海南岛,在该地设十郡。在西南地区,汉军征服了诸国,边界一度推移到云南哀牢山和高贡黎山。前108年汉军吞并了卫氏朝鲜,设置了东北四郡。边疆形势蔚为改观。并在汉宣帝神觉二年(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都督西域诸城邦[3]。
新莽末期,新朝的疆域萎缩。在辽东地区撤消了真番、临屯二郡。在西南地区由七郡变成五郡,并且放弃了海南岛与象郡。之后在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期间陆续收复新莽末年丢失的领
土,并且有所扩张,东汉末年,中原战乱不断。遂放弃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河套、陕北、晋西北、河北北部地区在这个期间先后放弃。高句丽与林邑两国蚕食东北及南方国土。只有西南地区扩展至大盈江一带。 [编辑] 魏晋时代的中衰和南北朝的徘徊
三国时代疆域(262年)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地图
东晋中期疆域(376年)
南北朝初期疆域(440年)
东汉末以后,辽东地区各民族势力林立。其中最强大的是高句丽。公元313年,高句丽占有乐浪,中原王朝势力退出朝鲜半岛。404年高句丽更进一步占领了辽东地区两郡。整个辽河以东地区至此全为高句丽所有。
漠北地区前后有多个游牧部落兴起,在拓跋鲜卑徙居中原建立后魏王朝,最大的势力即为柔然。北魏与柔然之间战争不断,但疆界大体稳定,少有变化。555年,突厥与北齐
夹击柔然,柔然被攻灭。突厥成为了漠北新霸主。
此外中原王朝也丧失了对于西域地区的控制。吐谷浑则在西部地区长期威胁着当时华北各政权的边境。
三国时代,蜀汉在南中地区设置了不少郡县。南朝前中期一度控制西南地区,但是在侯景之乱后,西南地区各土著势力纷纷反叛独立。南朝势力退出宁州。林邑国继续向北发展,侵占整个日南郡。陈朝的南界北移到北纬18度。
隋世祖大业六年(610年)的隋朝地图
隋高祖于开皇元年(581年)建立隋朝后,开始了大规模领土扩张,开皇四年(584年),衰落的东突厥寄居漠南,隋借此收复了河套地,设置五原、榆林等郡。开皇九年(589年)兼并南陈后609年,隋隋世祖杨广在大业五年(609年)亲自率军平定了吐谷浑[4],并且占领了伊吾,合为西北五郡。在西南地区,隋朝虽企图恢复对宁州的统治,然而由于当地人民反抗激烈,最终疆域定在今贵州西部一带。隋世祖大业元年(605年),隋平林邑,不过仅数月时间,隋退兵后,林邑即复国。隋初海南岛由高凉冼夫人控制。隋高祖仁寿元年(600年),隋廷正式将今海南岛纳入版图[5]。隋末年天下大乱,吐谷浑等又先后趁机复国。
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疆域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建立唐,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最终完全统一全国,唐太宗在位时代(626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开始领土扩张。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唐军平定东突厥,漠南地区为其势力范围[6]。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平定薛延陀,大漠南北成为唐势力范围,唐设置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等羁縻机构进行都督。唐高宗永淳二年(682年),突厥复国,唐朝势力退出漠北。后回纥建国,在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尽占原突厥故地,成为漠北雄国。
西北边界上,唐军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7年)平定西突厥,之后在唐高宗龙朔元年(660年)势力一度伸至波斯边境的吐火罗地区,唐廷在这些地区设置都督府州。后来,由于大食势力扩展,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唐军势力退出葱岭以西。
隋高祖隋世祖在位期间曾派遣军队前后总共四次出征高句丽(598年,612年,613年,614年),均失败。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军开始倾力东征高句丽。一直到唐高宗在位时才于龙朔元年(660年)平定百济、和唐高宗乾封二年(668年)平定高句丽,设立安东都护府于平壤管理此地。但不久由于当地人民反抗激烈与新罗的兴起,唐军于唐高宗仪风二年(677年)退回大同江以南,跟新罗与大同江为界。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廷最终承认放弃辽东,粟末靺鞨部乘机进入,后于武周圣历元年(698年)建立渤海国[7]。
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侯君集平定吐谷浑,吐谷浑自此臣服于唐。但最终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被吐蕃侵吞。吐蕃于7世纪初叶开始兴起,松赞干布在位时期迁都逻些,又先后征服苏毗、羊同、尼婆罗,最终统一青藏高原,成为唐廷最大劲敌。
天宝之乱期间,唐代遭受较大打击。期间周边国家乘势进侵唐代领土。使唐代领土在之后三十三年内逐步萎缩。回鹘汗国在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完全占有漠北漠南地区。后于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因内乱而覆亡,大多数回鹘人于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至会昌六年(846年)西迁今新疆的天山南北地区。8—9世纪时契丹人在辽河流域地区日益壮大,最终于唐昭宗天佑四年(907年)建国。并于926年吞并了渤海国,并且在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得到石敬瑭拱手献给的幽云十六州。 [编辑] 北宋
北宋、西夏和辽疆域(1111年)
南宋、西夏和金疆域(1142年)
北宋重新统一全国结束了中国自中唐晚唐和五代以来200余年的政治分裂。但其在疆域开扩上由于中唐晚唐和五代的内乱的造成期间国力被严重削弱而未有显著进展。与其并存的国家先有契丹人唐昭宗天佑四年(907年)建立前辽国、和党项人于宋仁宗景佑五年/西夏景宗大庆三年(1038年)建立西夏、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建立大理,后有女真人于金太祖收国元年/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建立的金国。
一开始北宋对西夏采取绥靖的政治策略。宋神宗在位时力图开扩疆土,取得了绥、熙、河、洮、岷、兰等州。哲宗在位时又进一步取得了湟水流域,洮河上游与贵德一带的土地。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西安州、怀德军又被西夏所取。总体来看,北宋对西夏的战争没占到任何便宜。
北宋也在西南与大理国交界一带设置了一些州。包括黎、叙、泸、黔、邕等州。终宋一代无大变动。
宋太宗宋真宗在位期间多次与辽国作战,颤渊之盟后使得宋辽两国维持了100多年的和平,期间疆界不变。北界稳定在雁门山、大茂山、白沟一线。
[编辑] 宋、金、西夏、大理 (1125年)—(1127年)发生了导致彻底改变对后世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深远的靖康之难.在建炎元年(1127年)至绍兴七年(1137年)华北地区先后被金国扶植的张邦昌的楚和刘豫的齐统治。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康王赵构在陪都南京应天府(在今河南商丘)称帝重建宋朝,断代史称南宋;1129年,赵构被金兵所追击从建康府逃到临安府,以之为“行在”(即临时皇宫所在);自1138年起,赵构常驻临安府
到淮河以南以及岷山以东地区[11]。 [9][10][8]。绍兴和议后的宋国疆土仅限在秦岭的大散关
西夏全盛时代其疆域:东据黄河,西至玉门关,南临萧关,北抵大漠。
金太祖收国元年/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金国建立,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吞灭辽国,并在靖康之难后占领北宋首都开封。宋室被迫南渡至临安。绍兴和议后的疆土仅限于淮河秦岭以南,岷山以东地区。金国全盛时代疆域辽阔:东至日本海、西邻西夏和青藏高原、隔鸭绿江与高丽接壤、北到黑龙江以南。
[编辑] 周边其它民族国家 在西南地区,赞普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国后陆续占领了今川西北、青东、甘东南等地区。经过继任者在唐高宗龙朔元年(662年)到龙朔二年(663年)之间打击吐谷浑的战争后完全占领吐谷浑之地,之后跟唐军反复争夺,最终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占领安西四镇,直到武周长寿二年(693年)才被王孝杰收回,天宝之乱期间和之后最终占领了凉、甘、肃、瓜、沙州,河西走廊完全被其控制。8世纪下半叶,吐蕃进入极盛,除青藏高原外,北有新疆、湟水,东至陇山,东南有云南西北角和四川西部山区,南至尼泊尔,和恒河流域平原和恒河三角洲地区,西至中亚。唐肃宗宝应二年(763年),吐蕃军队曾一度攻占长安达15日。但后来唐军勾结回鹘及南诏,吐蕃最终放弃长安城。吐蕃曾多次与唐“会盟”、“败盟”。最后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与唐进行长庆会盟,确定了与唐的疆界。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沙州土豪张议潮赶走吐蕃守将,占领瓜、沙二州,后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在唐军的援助下,收复了整个河西走廊。时于846年之后吐蕃发生连年内乱,先后退出陇右,河西,最终在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彻底瓦解覆亡。
南诏建立后,日益强大。后于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与唐朝对立,建都太和城。在其全盛时代的疆域有今日:云南全省,四川大渡河以南,贵州西部与缅甸北部。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为权臣郑氏所篡,建立长和国,南诏亡。后又经大天兴、大义宁两国,直到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政权落于贵族段氏手中,建立大理国。
晚唐时交州土著势力兴起,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吴权建立吴朝脱离南汉独立。自此长期属于中原王朝的越南北部地区完全脱离了中原王朝的统治。
[编辑] 大蒙古国、元
大蒙古国大汗成吉思汗逝世时(1227年)的大蒙古国疆域
1335年的亚洲。四大汗国之一窝阔台汗国此时已灭亡
元代形势图-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
蒙古帝国的兴起与征伐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一次扩张征服运动。1206年,铁木真(即成吉思汗)完成兼并漠北各草原游牧部落大业,并建立大蒙古国。此后,蒙古军先后七次攻打西夏,直到于1227年灭亡西夏。1209年起蒙古军开始攻金,1215年攻陷中都,
1233年
在三峰山战役之中全歼金兵主力,1234年3月9日与宋军联合攻金,金亡。1218年,西辽被蒙古灭亡。1231年起,蒙古军开始南下侵宋,1235年起全面攻宋,而到1259年由于蒙哥大汗的毙命而暂告中断。在此期间,蒙古军先后三次西征(指:(1219年—1225年,1237年—1242年,1253年—1259年期间)),并于1239年占领拉萨,1246年完全平定西藏,1253年灭亡大理。1259年底占领整个南宋的川陕四路和除开阿拉伯半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之外的西亚地区。至此,当时帝国的疆域极盛,北逾贝加尔湖、南至中南半岛、西至多瑙河下游地区、东至日本海,创建了当时世界上领土最辽阔的帝国-蒙古帝国,面积高达2,000多万平方公里,但是,蒙古帝国自1259年蒙哥大汗死后、1260年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后最终裂解为忽必烈家族的控制区(即后来的大元帝国)与四大汗国,已完全各自为政,互不隶属。 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在元大都建立元王朝。早在元王朝建立之前的1231年蒙古军就开始侵占南宋领土,在48年的战争之后最终于1276年二月沦陷南宋首都临安。不过,宋残余抗元势力直到1279年二月的崖山海战后才彻底覆灭。据《元史》地理志载,元代的疆域是:“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超过之前南宋、金、西夏、大理四国的面积之和。在元世祖忽必烈三十一年(1294年)时为最高达1200万平方千米。
[编辑] 明
1580年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年)时的地图
元世祖吞并南宋后,直到元末,期间的武装反抗一直没有中断。直到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发的红巾军起义最终沉重打击和严重削弱掏空了元廷的军事实力,1368年1月23日,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在之后的北伐之中最终成功推翻元政府。
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发红巾军起义。明太祖朱元璋在1352年投靠红巾军起义军之一的郭子兴而起兵,1356年取集庆,并在之后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
等群雄起义军势力。
1368年1月23日,即帝位,建国号大明,之后北伐中原,元惠宗逃至上都、应昌,后在北伐军不断的追击的之下逃至漠北,史称北元。明军继续东征西讨,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平元梁王控制下的云南,洪武廿年(1387年)降元辽东守将纳哈出,统一告成。明太祖收复了元廷在原南宋、金、西夏、大理的领土;对原属元廷控制的东北、哈密等卫、西藏保持羁縻关系。新疆大部分地区由东察合台汗国控制。北元残余势力被驱至漠北地区。北元最终于(1388年)在明军沉重打击之下被阿里不哥后裔覆灭。
明太祖和明太宗在位时代,多次对北元和鞑靼和瓦剌用兵,以绝后患。当元残余势力北遁后,期间明军在蒙古高原设置了四十多个卫所。明太祖和明太宗在位时代的与北元和之后的鞑靼和瓦剌的边界大致沿着阴山、大青山向东北至西拉木伦河一线。15世纪30年代后,由于地球表面的气温逐渐日渐转向寒冷,沙地日渐扩大,环境恶化,明的北界逐渐退缩到以今明长城为界。自明太宗永乐年间以后,明开始陆续在与蒙古交界地区修筑长城,并设置九边[13],加强对蒙古的防卫。
明太宗永乐元年(1403年)至永乐七年(1409年)间,明廷陆续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两岸设置羁縻卫,并统合为奴儿干都司以控制辽东地区,势力一度到达库页岛。后在(1434年)被废。东北地区渐由兀良哈和当地各土著势力分别控制。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后金。后金不断壮大。1619年,萨尔浒之战后,辽东都司大部沦陷于后金。
明太祖在位时于西北方向最远控制到哈密,并在附近设置七卫。明世宗嘉靖年间受到吐鲁番、瓦剌等的数次攻击,被迫全数放弃,最后退守嘉峪关[14]。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军将云南纳入版图,并在边境上设置六个宣尉司,分别为车里、老挝、八百大甸、木邦、孟养、缅甸。后在明中叶国势衰落与边境土司内斗。除了东部的土司外,诸土司先后为缅甸东吁王朝所有。明太宗永乐四年(1406年)派遣明军进攻安南,明太宗永乐七年(1407年)设置交阯承宣布政使司。由于当地人民反抗激烈,被迫于(1427年)放弃,安南复国。明熹宗天启四年(1624年)和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期间,西班牙与荷兰先后占据台湾。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2年),荷兰殖民者驱逐出了西班牙殖民者。1661年,原明代海盗郑芝龙后裔郑成功进军台湾,结束了荷兰在台湾的统治。1521年与葡萄牙爆发屯门海战,收复屯门,其复又于西草湾大破葡军,阻止葡萄牙殖民者建立殖民据点的企图。1553年,葡萄牙取得在澳门的停泊船舶权,4年后又取得正式居留权。到清初澳门已成为葡萄牙管理经营的领土。
[编辑] 清 [12]
清高宗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军平定回部后的大清地图 明神宗万历十年(1583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始起兵开始兼并邻部。在统一建州女真,吞灭海西女真,征服东部蒙古后,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即汗位,建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18年,始侵明辽东地区;1626年,皇太极登基;1635年|10月16日,建立族名为满洲;1636年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大清。大清建国后123年,领土在逐渐扩张中。1644年6月6日,在明将吴三桂指引下,清军进入山海关,击败李自成,入取北京。1645年,清军下江南,南明弘光帝政权覆灭。1659年,清兵入滇,永历帝逃往缅甸,后被俘。1662年,南明势力最终被彻底扑灭。1683年,清军入台湾消灭东宁王国,明祚正式告终。
努尔哈赤时,统一了建州诸部与海西四部,征服了野人女真的主要部分。臣服了蒙古科尔沁、喀尔喀等部。康熙皇帝在位时,统一了乌苏里江、黑龙江流域及库页岛诸部。后蒙古察哈尔部,土默特、鄂尔多斯部等又相继降附,漠南蒙古十六部到此全入清之疆域。
1620年代后,准噶尔部兴起,建立了强大的游牧政权。1688年,准噶尔攻清,但在乌兰布通大败。其随后多次发动战争,先后夺取哈萨克、西藏。1745年,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陷入内乱,最终被清军击溃。其部族的大部分也被清军剿灭。清军在与准噶尔的战争中,陆续将厄鲁特蒙古、喀尔喀蒙古、套西、青海蒙古、西藏、回部等陆续纳入清朝疆域。清廷也至此完成了领土的扩张。
俄罗斯帝国在1547年后就开始越过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山进入西伯利亚。大约在17世纪60年代沙俄势力进入了黑龙江流域,之后的10余年陆续建立了雅克萨、尼布楚等据点。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后,在1684年与俄军作战,并在1689年签定了《尼布楚条约》,条约确立了外兴安岭以南的黑龙江流域、库页岛为清廷领土。俄罗斯帝国获得贝加尔湖以东至额尔古纳河一带土地。1727年,又与俄罗斯帝国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确定了与俄罗斯帝国正北部边境的走向。
清廷经过一百多年的征伐,极大地扩张了领土。明末民变前的明王朝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而清高宗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领土面积高达1300万平方公里。将西藏、新疆、蒙古、青海等完全纳入大清帝国版图之下。大清的领土扩张奠定了后来中华民国的版图基础。 19世纪中叶后,清廷国势日益衰颓,满洲八旗军战斗力大衰,并且期间欧洲列强在此时海外扩张如火如荼。因此,清廷的国土也在此时逐步缩减。
从大清帝国获取最广大面积领土的是俄罗斯帝国。1858年,俄罗斯帝国逼迫清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瑷珲条约》,占领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随后又签订了《北京条约》,不仅承认《瑷珲条约》的合法性,还将原先约定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和兴凯湖地区的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领。到1900年时,俄又出兵强占江东六十四屯。库页岛也先被俄罗斯帝国和日本帝国两国各占岛南北两端,后又全数归俄。在西北地方,沙俄于1864年和清廷签定《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占领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71年,沙俄乘阿古柏占领南疆之机出兵伊犁,但其计划最终未能成功,不过沙俄还是成功于1881年迫使清廷签定《伊犁和约》,后又签定一系列界约,前后又摄取7万平方千米的大清帝国领土,以换取俄国从伊犁撤军。喀什西部分界线,本止于乌孜别里山豁。1895年,沙俄与不列颠帝国私分其地,清政府虽抗议但无果。
拉达克本为西藏阿里之地,后被喀什米尔所吞,喀什米尔归英后,该地也连带属英。西南的云南、广西两省的茶山、铁壁、天马、汉龙等关被英所占。滇南乌得、孟乌二土司被法属印度支那占领。而原先越南所有的十万大山以南,分茅岭以东的土地被划归清廷,隶属广西。
东南海疆一带,香港岛、九龙被迫割让给不列颠帝国。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战争失败后根据《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帝国。
[编辑] 租界 除上述地区外,还有澳门(葡)、新界(英),而胶州湾(德)、旅大(俄)、威海卫(英)、广州湾(法)等地也先后租借予各国。此外,内地如上海、天津、汉口、厦门、
广州、重庆
、沈阳、南京、九江、镇江、沙市、福州、苏州,以及北平东交民巷等租界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编辑]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的行政区划及领土纠纷 1911年中华民国建立之后,因国家动荡,中央政府对边疆控制力甚微。
外蒙古在1921年曾试图独立,当时的北洋政府未予承认。唐努乌梁海地区于1924年宣布成立乌梁海共和国,1926年又改名为图瓦人民共和国,1944年正式加入苏联。1945年,根据《雅尔塔协定》,当时中华民国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中华民国政府转而宣布《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失效,不承认外蒙古的独立,联合国对此予以承认,并通过联合国大会505号决议谴责苏联。
1945年抗战胜利,根据《开罗宣言》,台湾、澎湖、满洲光复。大连、旅顺、威海卫、广州湾等租界也先后收回。1947年中华民国派人员军舰接收南海诸岛。但今日,南海诸岛为多国所有。目前两岸政府均认为南海诸岛全部和钓鱼台列岛主权归属自己,民间也有人士要求收回琉球群岛。
总体上说,民国疆域与清朝末年最大的不同是在1946年的外蒙古独立与1945年的台湾光复。而藏南、江心坡、帕米尔等地的实际控制权在清末民初时已不属于中国政府。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划及领土纠纷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62年,与北朝鲜签订界约,长白山以北属中国,以南属北朝鲜。 1949年与蒙古人民共和国建交,并在1962年签订界约,将诺门罕谷地、察哈尔北境、1960年与缅甸签订界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弃高黎贡山以西7万平方公里土地(南新疆北塔山划归蒙古国。 坎及江心坡),换回一边境城市瑞丽。
1961年与尼泊尔签订界约,珠穆朗玛峰(圣母峰)共用。并将今不丹东南割让与不丹。
1962年,与印度在藏南爆发中印边境战争,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行退兵。目前中印双方仍就边境问题在谈判中,未签订界约。
1963年与巴基斯坦签订界约,以两地换一地的方式解决边境问题。 1965年与阿富汗签订界约。 在苏联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英俄瓜分帕米尔高原,形成未定界。在苏联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中国取得半个黑瞎体后,与塔吉克斯坦签约,放弃喷赤河以东帕米尔。 子岛的主权,获地174平方公里,当中第二大的岛屿银龙岛,因位处黑瞎岛之西北,故此全部归属中国。俄罗斯保留大乌苏里岛(黑瞎子岛)东半部份。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控制的实质领土为:
东:黑瞎子岛南端对岸(约东经135度41-44分)。 西:新疆乌恰县以西的帕米尔高原(约东经73度40分)。 南:南海诸岛西南部的华阳礁(约北纬8度51-52分)。 北: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至北点(北纬53度31分)。
关于台湾,请参见台湾问题。
中华民国实际控制区域
中华民国政府退至台湾后实际控制的领土四极为:
极北:马祖列岛连江县东引乡西引岛北固礁(北纬26°23'08")。 极东:基隆市中正区棉花屿(东经122°06'25")。 极南:南沙群岛太平岛(北纬10°23')。 极西:南沙群岛太平岛(东经114°22')。
[编辑] 注释 ^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 《史记》卷110,《匈奴列传》
^ 《汉书》卷96,《西域传》
^ 《隋书》卷83,《吐谷浑传》
^ 谭其骧,《自汉至唐海南岛历史政治地理》,载《长水集续编》 ^ 《通鉴》卷193《唐纪》贞观四年二月甲辰
^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九·北狄渤海传》,《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北
狄渤海靺鞨传》。
^ 《宋史·卷二十四·高宗本纪一》: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庚寅朔,帝登坛受命,礼毕恸哭,遥谢二帝,即位于府治。改元建炎。”
^ 《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一》行在所:“建炎三年闰八月,高宗自建康如临安,以州治为行宫。”
^ 《宋史·卷二十九·高宗本纪六》:绍兴八年春二月,“戊寅,帝至临安。” ^ 见《绍兴和议》。
^ 《明史》卷41《地理志一》
^ 《明史》卷91《兵志三》
^ 《明史》卷330《西域传二》
[编辑] 相关条目
中国本土 外蒙古独立 黑瞎子岛 中华民国疆域 中国历史地图集
[编辑] 参考书目 邹
逸麟(2005年),《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ISBN 7-5320-9721-8/K·0011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ISBN 7100026474
谭其骧(1991年)《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ISBN 张植荣(2005年)《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北京大学7-5031-1015-5/K·401 出版社 ISBN:7301083793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中国历史疆域地图
中国古代史地图 中国历史地图集 CCTV 历史朝代 汉文学习资料集-自作中国历史地图集(日文)
显示▼
查 • 论 • 编 • 历
中国地理
边界:中越 | 中老 | 中缅 | 中不 | 中
印 | 中尼 | 中巴 | 中阿 | 中吉 | 中
疆域 哈 | 中塔 | 中蒙 | 中俄 | 中朝
海域:陆地海岸线 | 岛屿 | 岛屿海岸线
| 领海 | 专属经济区 | 大陆架
六大地理区
四大经济区
山地 | 山脉 | 丘陵 | 高原 | 盆地 | 平原 |
地形 荒漠 | 岛屿 | 半岛| 水域 | 海域 | 海湾 |
海峡 | 内陆水域 | 河流 | 湖泊(淡水湖泊 |
咸水湖泊)
气候
自然资源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庆 | 安徽 | 福建 |
甘肃 | 广东 | 贵州 | 海南 | 河北 | 河南 |
区域地理 黑龙江 | 湖北 | 湖南 | 吉林 | 江苏 | 江西
| 辽宁 | 青海 | 山东 | 山西 | 陕西 | 四川
| 云南 | 浙江 | 广西 | 内蒙古 | 宁夏 | 西
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其他 华东 | 中南 | 西南 | 东北 | 华北 | 西北 东部 | 东北 | 中部 | 西部 降水 | 东西分界线 | 南北分界线 土地 | 陆地 | 耕地 | 森林 | 草地 | 水资源 | 荒漠 | 矿产 | 石油 可持续发展 | 环境保护 | 自然灾害
5个分类: 自2009年9月缺少来源的条目 | 中国地理 | 中国历史 | 中国行政区划 | 各种主题的历史
查看
试用测试版 Ghtynm-123 我的对话页 参数设置 监视列表
我的贡献
退出
搜索
导航
帮助
首页 分类索引 特色内容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社区
方针与指引 互助客栈 询问处 字词转换
联络页面
关于
资助维基百科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上传文件 所有特殊页面 可打印版 永久链接 引用此文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09年9月4日 (星期五) 19:32。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
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记的501(c)(3)免税、非营利、慈善机构。
隐私政策 关于Wikipedia
免责声明
中国
显示▼文化
显示▼地理
显示▼历史
显示▼政治
显示▼经济
显示▼其他
中国疆域史是关于从古至今中国领土变化过程的历史。 中国疆域自远古以来不断演进变化,从《尚书·禹贡》九州开始直到中华民国的秋海棠叶形状,而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的又有改变,成为被喻为“雄鸡”的形状至今。期间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程。现今中国(包括中华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境南邻越南、老挝和缅甸;西南与印度、不丹、尼泊尔接界;西接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正北与蒙古国接壤;东北则和俄罗斯与朝鲜接壤;隔海与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国相望。
目录 [隐藏]
1 远古
1.1 九州 1.2 夏商西周
2 春秋战国 3 秦代的一统 4 两汉的鼎盛
5 魏晋时代的中衰和南北朝的徘徊 6 隋、唐、五代、宋、金
6.1 中原王朝的中兴和再次扩张 6.2 北宋
6.3 宋、金、西夏、大理 6.4 周边其它民族国家
7 大蒙古国、元 8 明 9 清
9.1 租界
10 中华民国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
12
注释 13 相关条目 14 参考书目 15 外部链接
[编辑] 远古
夏朝疆域
[编辑] 九州
战国时所著的《禹贡》记载的九州是关于中国疆域最早的文献记载。虽非禹时实著,然亦体现了战国时人的天下观与地理观。其将中国分为冀州、兖州、徐州、
青州、豫州、雍州、梁州、荆州、扬州九州。以今日来看,冀州在今山西及河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兖州则在今河北与山东省部分地区;青州在今天的山东半岛;徐州在今山东省南部与江苏省北部;淮水以南之江苏省与安徽省则为扬州;荆州在今天的两湖;豫州指今河南省;梁州指四川省与陕西的汉中地区;雍州包括了今天的关中与甘肃东部。虽然此说分歧很大,传说性质浓厚,范围也大于当时中国实际面积。但此为古人天下观之萌芽与发皇,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编辑] 夏商西周
商朝商王武丁在位后期的疆域
周穆王在位时代的周朝疆域
夏商西周三代,中国疆域处于混沌状态。当时部落观尚浓,国家并未完全成熟。因此疆域同样极不确定。但三代都大体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带。其中夏在中,商在东,周在西。 由于关于夏代的历史文献与历史遗址均极少。因此夏代的疆域难以考证。据顾颉刚考证,中夏以前夏代政治中心似在山东省,其势力及于河北河南;晚夏则移居到伊、洛流域。
商汤的活动中心最初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在商代极盛时期,其势力东至山东半岛;西到甘肃东部;南在今河南南部淮水流域,较夏代有大扩展。
周起源于今陕西西部甘肃东部一带。周灭殷后,国土大幅向外扩张,向北已征服肃慎(今辽宁省的朝阳县一带),南到汉水中游,东到大海,西至渭河上游,广封诸侯。也为其后的分裂时期及秦朝奠下基础。 [编辑] 春秋战国
春秋时中国疆域
战国时中国疆域
春秋时期,本是周代分封的各诸侯国皆以扩张以第一要务。国土较大者有楚、晋、齐、秦、吴
、越、
燕、郑、宋、卫、鲁、莒、中山等国,加上已经沦为一小国的周王国。春秋末年,秦国的西疆扩展至渭水上游。晋国北疆达到山西汾河中游。燕国占有了大凌河流域。楚国控制了云梦泽平原。越国占有浙江北部。是为当时疆界四至。
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形势大乱。各国纷纷向四周开阔疆土。赵国通过胡服骑射,北界由桑干河推移到河套地区。
燕国击败东胡,筑长城,疆界也推移到现在的辽东地区。秦国疆域扩张最为显著。西部达到今甘肃东部洮河流域,并且攻灭了巴、蜀两国,势力扩展到四川地区。楚国也向南发展到湘、资、沅、澧流域,向西占领了湘西、鄂西地区。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的秦国地图
[编辑] 秦代的一统
秦始皇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期间疆界大幅扩展。除兼并原六国时期疆域,更征服南越及闽越地区。在塞北占领了河南地,将匈奴势力一度驱逐到阴山以北。秦朝将战国时代的赵、燕、秦三国所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的秦长城。还开五尺道试图向西南地区渗透。 [编辑] 两汉的鼎盛
[1]
汉武帝后元二年(前87年)的西汉地图
汉灵帝中平五年(189年)的东汉地图
汉太祖刘邦建立西汉后,不久削除异姓诸侯,后又有吕后及汉景帝在位时代七国之乱。由于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的严重破坏,使得西汉初期国力虚弱,无暇顾及边防。河南地在秦汉之际复为匈奴所有[2]。南越,闽越,黔中地区亦先后放弃。国土大幅减缩。
经过文景之治的经济发展,到汉武帝在位时,武功全盛,领土空前扩张。公元前127年,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陇西、北地、上郡的北部,置朔方、五原二郡。云中、雁门二郡的北界也向外扩展。西汉的北部疆界至此推到河套,阴山以北。前121年,汉将霍去病出陇西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酒泉郡。后又分割为张掖、敦煌、武威三郡。连同在湟水流域设置的金城郡,合城河西五郡。前138年,东瓯王迫于闽越王的威胁,举国内迁到今江淮流域。前110年,汉军把闽越国收入版图。前111年,汉军平南越,又占有了海南岛,在该地设十郡。在西南地区,汉军征服了诸国,边界一度推移到云南哀牢山和高贡黎山。前108年汉军吞并了卫氏朝鲜,设置了东北四郡。边疆形势蔚为改观。并在汉宣帝神觉二年(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都督西域诸城邦[3]。
新莽末期,新朝的疆域萎缩。在辽东地区撤消了真番、临屯二郡。在西南地区由七郡变成五郡,并且放弃了海南岛与象郡。之后在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期间陆续收复新莽末年丢失的领
土,并且有所扩张,东汉末年,中原战乱不断。遂放弃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河套、陕北、晋西北、河北北部地区在这个期间先后放弃。高句丽与林邑两国蚕食东北及南方国土。只有西南地区扩展至大盈江一带。 [编辑] 魏晋时代的中衰和南北朝的徘徊
三国时代疆域(262年)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地图
东晋中期疆域(376年)
南北朝初期疆域(440年)
东汉末以后,辽东地区各民族势力林立。其中最强大的是高句丽。公元313年,高句丽占有乐浪,中原王朝势力退出朝鲜半岛。404年高句丽更进一步占领了辽东地区两郡。整个辽河以东地区至此全为高句丽所有。
漠北地区前后有多个游牧部落兴起,在拓跋鲜卑徙居中原建立后魏王朝,最大的势力即为柔然。北魏与柔然之间战争不断,但疆界大体稳定,少有变化。555年,突厥与北齐
夹击柔然,柔然被攻灭。突厥成为了漠北新霸主。
此外中原王朝也丧失了对于西域地区的控制。吐谷浑则在西部地区长期威胁着当时华北各政权的边境。
三国时代,蜀汉在南中地区设置了不少郡县。南朝前中期一度控制西南地区,但是在侯景之乱后,西南地区各土著势力纷纷反叛独立。南朝势力退出宁州。林邑国继续向北发展,侵占整个日南郡。陈朝的南界北移到北纬18度。
隋世祖大业六年(610年)的隋朝地图
隋高祖于开皇元年(581年)建立隋朝后,开始了大规模领土扩张,开皇四年(584年),衰落的东突厥寄居漠南,隋借此收复了河套地,设置五原、榆林等郡。开皇九年(589年)兼并南陈后609年,隋隋世祖杨广在大业五年(609年)亲自率军平定了吐谷浑[4],并且占领了伊吾,合为西北五郡。在西南地区,隋朝虽企图恢复对宁州的统治,然而由于当地人民反抗激烈,最终疆域定在今贵州西部一带。隋世祖大业元年(605年),隋平林邑,不过仅数月时间,隋退兵后,林邑即复国。隋初海南岛由高凉冼夫人控制。隋高祖仁寿元年(600年),隋廷正式将今海南岛纳入版图[5]。隋末年天下大乱,吐谷浑等又先后趁机复国。
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疆域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建立唐,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最终完全统一全国,唐太宗在位时代(626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开始领土扩张。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唐军平定东突厥,漠南地区为其势力范围[6]。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平定薛延陀,大漠南北成为唐势力范围,唐设置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等羁縻机构进行都督。唐高宗永淳二年(682年),突厥复国,唐朝势力退出漠北。后回纥建国,在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尽占原突厥故地,成为漠北雄国。
西北边界上,唐军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7年)平定西突厥,之后在唐高宗龙朔元年(660年)势力一度伸至波斯边境的吐火罗地区,唐廷在这些地区设置都督府州。后来,由于大食势力扩展,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唐军势力退出葱岭以西。
隋高祖隋世祖在位期间曾派遣军队前后总共四次出征高句丽(598年,612年,613年,614年),均失败。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军开始倾力东征高句丽。一直到唐高宗在位时才于龙朔元年(660年)平定百济、和唐高宗乾封二年(668年)平定高句丽,设立安东都护府于平壤管理此地。但不久由于当地人民反抗激烈与新罗的兴起,唐军于唐高宗仪风二年(677年)退回大同江以南,跟新罗与大同江为界。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廷最终承认放弃辽东,粟末靺鞨部乘机进入,后于武周圣历元年(698年)建立渤海国[7]。
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侯君集平定吐谷浑,吐谷浑自此臣服于唐。但最终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被吐蕃侵吞。吐蕃于7世纪初叶开始兴起,松赞干布在位时期迁都逻些,又先后征服苏毗、羊同、尼婆罗,最终统一青藏高原,成为唐廷最大劲敌。
天宝之乱期间,唐代遭受较大打击。期间周边国家乘势进侵唐代领土。使唐代领土在之后三十三年内逐步萎缩。回鹘汗国在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完全占有漠北漠南地区。后于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因内乱而覆亡,大多数回鹘人于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至会昌六年(846年)西迁今新疆的天山南北地区。8—9世纪时契丹人在辽河流域地区日益壮大,最终于唐昭宗天佑四年(907年)建国。并于926年吞并了渤海国,并且在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得到石敬瑭拱手献给的幽云十六州。 [编辑] 北宋
北宋、西夏和辽疆域(1111年)
南宋、西夏和金疆域(1142年)
北宋重新统一全国结束了中国自中唐晚唐和五代以来200余年的政治分裂。但其在疆域开扩上由于中唐晚唐和五代的内乱的造成期间国力被严重削弱而未有显著进展。与其并存的国家先有契丹人唐昭宗天佑四年(907年)建立前辽国、和党项人于宋仁宗景佑五年/西夏景宗大庆三年(1038年)建立西夏、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建立大理,后有女真人于金太祖收国元年/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建立的金国。
一开始北宋对西夏采取绥靖的政治策略。宋神宗在位时力图开扩疆土,取得了绥、熙、河、洮、岷、兰等州。哲宗在位时又进一步取得了湟水流域,洮河上游与贵德一带的土地。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西安州、怀德军又被西夏所取。总体来看,北宋对西夏的战争没占到任何便宜。
北宋也在西南与大理国交界一带设置了一些州。包括黎、叙、泸、黔、邕等州。终宋一代无大变动。
宋太宗宋真宗在位期间多次与辽国作战,颤渊之盟后使得宋辽两国维持了100多年的和平,期间疆界不变。北界稳定在雁门山、大茂山、白沟一线。
[编辑] 宋、金、西夏、大理 (1125年)—(1127年)发生了导致彻底改变对后世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深远的靖康之难.在建炎元年(1127年)至绍兴七年(1137年)华北地区先后被金国扶植的张邦昌的楚和刘豫的齐统治。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康王赵构在陪都南京应天府(在今河南商丘)称帝重建宋朝,断代史称南宋;1129年,赵构被金兵所追击从建康府逃到临安府,以之为“行在”(即临时皇宫所在);自1138年起,赵构常驻临安府
到淮河以南以及岷山以东地区[11]。 [9][10][8]。绍兴和议后的宋国疆土仅限在秦岭的大散关
西夏全盛时代其疆域:东据黄河,西至玉门关,南临萧关,北抵大漠。
金太祖收国元年/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金国建立,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吞灭辽国,并在靖康之难后占领北宋首都开封。宋室被迫南渡至临安。绍兴和议后的疆土仅限于淮河秦岭以南,岷山以东地区。金国全盛时代疆域辽阔:东至日本海、西邻西夏和青藏高原、隔鸭绿江与高丽接壤、北到黑龙江以南。
[编辑] 周边其它民族国家 在西南地区,赞普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国后陆续占领了今川西北、青东、甘东南等地区。经过继任者在唐高宗龙朔元年(662年)到龙朔二年(663年)之间打击吐谷浑的战争后完全占领吐谷浑之地,之后跟唐军反复争夺,最终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占领安西四镇,直到武周长寿二年(693年)才被王孝杰收回,天宝之乱期间和之后最终占领了凉、甘、肃、瓜、沙州,河西走廊完全被其控制。8世纪下半叶,吐蕃进入极盛,除青藏高原外,北有新疆、湟水,东至陇山,东南有云南西北角和四川西部山区,南至尼泊尔,和恒河流域平原和恒河三角洲地区,西至中亚。唐肃宗宝应二年(763年),吐蕃军队曾一度攻占长安达15日。但后来唐军勾结回鹘及南诏,吐蕃最终放弃长安城。吐蕃曾多次与唐“会盟”、“败盟”。最后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与唐进行长庆会盟,确定了与唐的疆界。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沙州土豪张议潮赶走吐蕃守将,占领瓜、沙二州,后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在唐军的援助下,收复了整个河西走廊。时于846年之后吐蕃发生连年内乱,先后退出陇右,河西,最终在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彻底瓦解覆亡。
南诏建立后,日益强大。后于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与唐朝对立,建都太和城。在其全盛时代的疆域有今日:云南全省,四川大渡河以南,贵州西部与缅甸北部。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为权臣郑氏所篡,建立长和国,南诏亡。后又经大天兴、大义宁两国,直到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政权落于贵族段氏手中,建立大理国。
晚唐时交州土著势力兴起,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吴权建立吴朝脱离南汉独立。自此长期属于中原王朝的越南北部地区完全脱离了中原王朝的统治。
[编辑] 大蒙古国、元
大蒙古国大汗成吉思汗逝世时(1227年)的大蒙古国疆域
1335年的亚洲。四大汗国之一窝阔台汗国此时已灭亡
元代形势图-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
蒙古帝国的兴起与征伐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一次扩张征服运动。1206年,铁木真(即成吉思汗)完成兼并漠北各草原游牧部落大业,并建立大蒙古国。此后,蒙古军先后七次攻打西夏,直到于1227年灭亡西夏。1209年起蒙古军开始攻金,1215年攻陷中都,
1233年
在三峰山战役之中全歼金兵主力,1234年3月9日与宋军联合攻金,金亡。1218年,西辽被蒙古灭亡。1231年起,蒙古军开始南下侵宋,1235年起全面攻宋,而到1259年由于蒙哥大汗的毙命而暂告中断。在此期间,蒙古军先后三次西征(指:(1219年—1225年,1237年—1242年,1253年—1259年期间)),并于1239年占领拉萨,1246年完全平定西藏,1253年灭亡大理。1259年底占领整个南宋的川陕四路和除开阿拉伯半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之外的西亚地区。至此,当时帝国的疆域极盛,北逾贝加尔湖、南至中南半岛、西至多瑙河下游地区、东至日本海,创建了当时世界上领土最辽阔的帝国-蒙古帝国,面积高达2,000多万平方公里,但是,蒙古帝国自1259年蒙哥大汗死后、1260年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后最终裂解为忽必烈家族的控制区(即后来的大元帝国)与四大汗国,已完全各自为政,互不隶属。 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在元大都建立元王朝。早在元王朝建立之前的1231年蒙古军就开始侵占南宋领土,在48年的战争之后最终于1276年二月沦陷南宋首都临安。不过,宋残余抗元势力直到1279年二月的崖山海战后才彻底覆灭。据《元史》地理志载,元代的疆域是:“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超过之前南宋、金、西夏、大理四国的面积之和。在元世祖忽必烈三十一年(1294年)时为最高达1200万平方千米。
[编辑] 明
1580年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年)时的地图
元世祖吞并南宋后,直到元末,期间的武装反抗一直没有中断。直到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发的红巾军起义最终沉重打击和严重削弱掏空了元廷的军事实力,1368年1月23日,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在之后的北伐之中最终成功推翻元政府。
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发红巾军起义。明太祖朱元璋在1352年投靠红巾军起义军之一的郭子兴而起兵,1356年取集庆,并在之后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
等群雄起义军势力。
1368年1月23日,即帝位,建国号大明,之后北伐中原,元惠宗逃至上都、应昌,后在北伐军不断的追击的之下逃至漠北,史称北元。明军继续东征西讨,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平元梁王控制下的云南,洪武廿年(1387年)降元辽东守将纳哈出,统一告成。明太祖收复了元廷在原南宋、金、西夏、大理的领土;对原属元廷控制的东北、哈密等卫、西藏保持羁縻关系。新疆大部分地区由东察合台汗国控制。北元残余势力被驱至漠北地区。北元最终于(1388年)在明军沉重打击之下被阿里不哥后裔覆灭。
明太祖和明太宗在位时代,多次对北元和鞑靼和瓦剌用兵,以绝后患。当元残余势力北遁后,期间明军在蒙古高原设置了四十多个卫所。明太祖和明太宗在位时代的与北元和之后的鞑靼和瓦剌的边界大致沿着阴山、大青山向东北至西拉木伦河一线。15世纪30年代后,由于地球表面的气温逐渐日渐转向寒冷,沙地日渐扩大,环境恶化,明的北界逐渐退缩到以今明长城为界。自明太宗永乐年间以后,明开始陆续在与蒙古交界地区修筑长城,并设置九边[13],加强对蒙古的防卫。
明太宗永乐元年(1403年)至永乐七年(1409年)间,明廷陆续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两岸设置羁縻卫,并统合为奴儿干都司以控制辽东地区,势力一度到达库页岛。后在(1434年)被废。东北地区渐由兀良哈和当地各土著势力分别控制。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后金。后金不断壮大。1619年,萨尔浒之战后,辽东都司大部沦陷于后金。
明太祖在位时于西北方向最远控制到哈密,并在附近设置七卫。明世宗嘉靖年间受到吐鲁番、瓦剌等的数次攻击,被迫全数放弃,最后退守嘉峪关[14]。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军将云南纳入版图,并在边境上设置六个宣尉司,分别为车里、老挝、八百大甸、木邦、孟养、缅甸。后在明中叶国势衰落与边境土司内斗。除了东部的土司外,诸土司先后为缅甸东吁王朝所有。明太宗永乐四年(1406年)派遣明军进攻安南,明太宗永乐七年(1407年)设置交阯承宣布政使司。由于当地人民反抗激烈,被迫于(1427年)放弃,安南复国。明熹宗天启四年(1624年)和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期间,西班牙与荷兰先后占据台湾。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2年),荷兰殖民者驱逐出了西班牙殖民者。1661年,原明代海盗郑芝龙后裔郑成功进军台湾,结束了荷兰在台湾的统治。1521年与葡萄牙爆发屯门海战,收复屯门,其复又于西草湾大破葡军,阻止葡萄牙殖民者建立殖民据点的企图。1553年,葡萄牙取得在澳门的停泊船舶权,4年后又取得正式居留权。到清初澳门已成为葡萄牙管理经营的领土。
[编辑] 清 [12]
清高宗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军平定回部后的大清地图 明神宗万历十年(1583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始起兵开始兼并邻部。在统一建州女真,吞灭海西女真,征服东部蒙古后,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即汗位,建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18年,始侵明辽东地区;1626年,皇太极登基;1635年|10月16日,建立族名为满洲;1636年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大清。大清建国后123年,领土在逐渐扩张中。1644年6月6日,在明将吴三桂指引下,清军进入山海关,击败李自成,入取北京。1645年,清军下江南,南明弘光帝政权覆灭。1659年,清兵入滇,永历帝逃往缅甸,后被俘。1662年,南明势力最终被彻底扑灭。1683年,清军入台湾消灭东宁王国,明祚正式告终。
努尔哈赤时,统一了建州诸部与海西四部,征服了野人女真的主要部分。臣服了蒙古科尔沁、喀尔喀等部。康熙皇帝在位时,统一了乌苏里江、黑龙江流域及库页岛诸部。后蒙古察哈尔部,土默特、鄂尔多斯部等又相继降附,漠南蒙古十六部到此全入清之疆域。
1620年代后,准噶尔部兴起,建立了强大的游牧政权。1688年,准噶尔攻清,但在乌兰布通大败。其随后多次发动战争,先后夺取哈萨克、西藏。1745年,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陷入内乱,最终被清军击溃。其部族的大部分也被清军剿灭。清军在与准噶尔的战争中,陆续将厄鲁特蒙古、喀尔喀蒙古、套西、青海蒙古、西藏、回部等陆续纳入清朝疆域。清廷也至此完成了领土的扩张。
俄罗斯帝国在1547年后就开始越过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山进入西伯利亚。大约在17世纪60年代沙俄势力进入了黑龙江流域,之后的10余年陆续建立了雅克萨、尼布楚等据点。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后,在1684年与俄军作战,并在1689年签定了《尼布楚条约》,条约确立了外兴安岭以南的黑龙江流域、库页岛为清廷领土。俄罗斯帝国获得贝加尔湖以东至额尔古纳河一带土地。1727年,又与俄罗斯帝国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确定了与俄罗斯帝国正北部边境的走向。
清廷经过一百多年的征伐,极大地扩张了领土。明末民变前的明王朝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而清高宗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领土面积高达1300万平方公里。将西藏、新疆、蒙古、青海等完全纳入大清帝国版图之下。大清的领土扩张奠定了后来中华民国的版图基础。 19世纪中叶后,清廷国势日益衰颓,满洲八旗军战斗力大衰,并且期间欧洲列强在此时海外扩张如火如荼。因此,清廷的国土也在此时逐步缩减。
从大清帝国获取最广大面积领土的是俄罗斯帝国。1858年,俄罗斯帝国逼迫清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瑷珲条约》,占领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随后又签订了《北京条约》,不仅承认《瑷珲条约》的合法性,还将原先约定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和兴凯湖地区的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领。到1900年时,俄又出兵强占江东六十四屯。库页岛也先被俄罗斯帝国和日本帝国两国各占岛南北两端,后又全数归俄。在西北地方,沙俄于1864年和清廷签定《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占领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71年,沙俄乘阿古柏占领南疆之机出兵伊犁,但其计划最终未能成功,不过沙俄还是成功于1881年迫使清廷签定《伊犁和约》,后又签定一系列界约,前后又摄取7万平方千米的大清帝国领土,以换取俄国从伊犁撤军。喀什西部分界线,本止于乌孜别里山豁。1895年,沙俄与不列颠帝国私分其地,清政府虽抗议但无果。
拉达克本为西藏阿里之地,后被喀什米尔所吞,喀什米尔归英后,该地也连带属英。西南的云南、广西两省的茶山、铁壁、天马、汉龙等关被英所占。滇南乌得、孟乌二土司被法属印度支那占领。而原先越南所有的十万大山以南,分茅岭以东的土地被划归清廷,隶属广西。
东南海疆一带,香港岛、九龙被迫割让给不列颠帝国。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战争失败后根据《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帝国。
[编辑] 租界 除上述地区外,还有澳门(葡)、新界(英),而胶州湾(德)、旅大(俄)、威海卫(英)、广州湾(法)等地也先后租借予各国。此外,内地如上海、天津、汉口、厦门、
广州、重庆
、沈阳、南京、九江、镇江、沙市、福州、苏州,以及北平东交民巷等租界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编辑]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的行政区划及领土纠纷 1911年中华民国建立之后,因国家动荡,中央政府对边疆控制力甚微。
外蒙古在1921年曾试图独立,当时的北洋政府未予承认。唐努乌梁海地区于1924年宣布成立乌梁海共和国,1926年又改名为图瓦人民共和国,1944年正式加入苏联。1945年,根据《雅尔塔协定》,当时中华民国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中华民国政府转而宣布《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失效,不承认外蒙古的独立,联合国对此予以承认,并通过联合国大会505号决议谴责苏联。
1945年抗战胜利,根据《开罗宣言》,台湾、澎湖、满洲光复。大连、旅顺、威海卫、广州湾等租界也先后收回。1947年中华民国派人员军舰接收南海诸岛。但今日,南海诸岛为多国所有。目前两岸政府均认为南海诸岛全部和钓鱼台列岛主权归属自己,民间也有人士要求收回琉球群岛。
总体上说,民国疆域与清朝末年最大的不同是在1946年的外蒙古独立与1945年的台湾光复。而藏南、江心坡、帕米尔等地的实际控制权在清末民初时已不属于中国政府。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划及领土纠纷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62年,与北朝鲜签订界约,长白山以北属中国,以南属北朝鲜。 1949年与蒙古人民共和国建交,并在1962年签订界约,将诺门罕谷地、察哈尔北境、1960年与缅甸签订界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弃高黎贡山以西7万平方公里土地(南新疆北塔山划归蒙古国。 坎及江心坡),换回一边境城市瑞丽。
1961年与尼泊尔签订界约,珠穆朗玛峰(圣母峰)共用。并将今不丹东南割让与不丹。
1962年,与印度在藏南爆发中印边境战争,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行退兵。目前中印双方仍就边境问题在谈判中,未签订界约。
1963年与巴基斯坦签订界约,以两地换一地的方式解决边境问题。 1965年与阿富汗签订界约。 在苏联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英俄瓜分帕米尔高原,形成未定界。在苏联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中国取得半个黑瞎体后,与塔吉克斯坦签约,放弃喷赤河以东帕米尔。 子岛的主权,获地174平方公里,当中第二大的岛屿银龙岛,因位处黑瞎岛之西北,故此全部归属中国。俄罗斯保留大乌苏里岛(黑瞎子岛)东半部份。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控制的实质领土为:
东:黑瞎子岛南端对岸(约东经135度41-44分)。 西:新疆乌恰县以西的帕米尔高原(约东经73度40分)。 南:南海诸岛西南部的华阳礁(约北纬8度51-52分)。 北: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至北点(北纬53度31分)。
关于台湾,请参见台湾问题。
中华民国实际控制区域
中华民国政府退至台湾后实际控制的领土四极为:
极北:马祖列岛连江县东引乡西引岛北固礁(北纬26°23'08")。 极东:基隆市中正区棉花屿(东经122°06'25")。 极南:南沙群岛太平岛(北纬10°23')。 极西:南沙群岛太平岛(东经114°22')。
[编辑] 注释 ^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 《史记》卷110,《匈奴列传》
^ 《汉书》卷96,《西域传》
^ 《隋书》卷83,《吐谷浑传》
^ 谭其骧,《自汉至唐海南岛历史政治地理》,载《长水集续编》 ^ 《通鉴》卷193《唐纪》贞观四年二月甲辰
^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九·北狄渤海传》,《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北
狄渤海靺鞨传》。
^ 《宋史·卷二十四·高宗本纪一》: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庚寅朔,帝登坛受命,礼毕恸哭,遥谢二帝,即位于府治。改元建炎。”
^ 《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一》行在所:“建炎三年闰八月,高宗自建康如临安,以州治为行宫。”
^ 《宋史·卷二十九·高宗本纪六》:绍兴八年春二月,“戊寅,帝至临安。” ^ 见《绍兴和议》。
^ 《明史》卷41《地理志一》
^ 《明史》卷91《兵志三》
^ 《明史》卷330《西域传二》
[编辑] 相关条目
中国本土 外蒙古独立 黑瞎子岛 中华民国疆域 中国历史地图集
[编辑] 参考书目 邹
逸麟(2005年),《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ISBN 7-5320-9721-8/K·0011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ISBN 7100026474
谭其骧(1991年)《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ISBN 张植荣(2005年)《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北京大学7-5031-1015-5/K·401 出版社 ISBN:7301083793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中国历史疆域地图
中国古代史地图 中国历史地图集 CCTV 历史朝代 汉文学习资料集-自作中国历史地图集(日文)
显示▼
查 • 论 • 编 • 历
中国地理
边界:中越 | 中老 | 中缅 | 中不 | 中
印 | 中尼 | 中巴 | 中阿 | 中吉 | 中
疆域 哈 | 中塔 | 中蒙 | 中俄 | 中朝
海域:陆地海岸线 | 岛屿 | 岛屿海岸线
| 领海 | 专属经济区 | 大陆架
六大地理区
四大经济区
山地 | 山脉 | 丘陵 | 高原 | 盆地 | 平原 |
地形 荒漠 | 岛屿 | 半岛| 水域 | 海域 | 海湾 |
海峡 | 内陆水域 | 河流 | 湖泊(淡水湖泊 |
咸水湖泊)
气候
自然资源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庆 | 安徽 | 福建 |
甘肃 | 广东 | 贵州 | 海南 | 河北 | 河南 |
区域地理 黑龙江 | 湖北 | 湖南 | 吉林 | 江苏 | 江西
| 辽宁 | 青海 | 山东 | 山西 | 陕西 | 四川
| 云南 | 浙江 | 广西 | 内蒙古 | 宁夏 | 西
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其他 华东 | 中南 | 西南 | 东北 | 华北 | 西北 东部 | 东北 | 中部 | 西部 降水 | 东西分界线 | 南北分界线 土地 | 陆地 | 耕地 | 森林 | 草地 | 水资源 | 荒漠 | 矿产 | 石油 可持续发展 | 环境保护 | 自然灾害
5个分类: 自2009年9月缺少来源的条目 | 中国地理 | 中国历史 | 中国行政区划 | 各种主题的历史
查看
试用测试版 Ghtynm-123 我的对话页 参数设置 监视列表
我的贡献
退出
搜索
导航
帮助
首页 分类索引 特色内容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社区
方针与指引 互助客栈 询问处 字词转换
联络页面
关于
资助维基百科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上传文件 所有特殊页面 可打印版 永久链接 引用此文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09年9月4日 (星期五) 19:32。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
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记的501(c)(3)免税、非营利、慈善机构。
隐私政策 关于Wikipedia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