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二月二教学反思 。
中国传统节日
作者:金彩云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13
中国传统节日
郑州市金水区黄河路第一小学 金彩云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加入WTO ,国外的节日以及独特的过节方式逐渐占据了很多人的思想,重洋节而轻传统节日的事情已经很普遍。许多学生对外国的节日提起来滔滔不绝,津津乐道,而让他说起中国的传统节日时,一般只记得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至于为什么过这些节日、中国人怎么过节,则一问三不知,有的甚至觉得过这些节日又忙又累,实在没必要。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礼节习俗就要在我们下一代人这儿销声匿迹了吗?过节,是我们这个世界上互相联系的纽带,是人类人间真情交流的纽结。一年之中,有数十个节日,我们一方面要节约时间,勿使岁月空度;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节节而进,奋勇而行,谨守人生之节、人格之节。让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过得有其鲜明的主题、鲜活的内容、鲜艳的色彩,从而丰富和装点我们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生活。为此,我们六一班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选择了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主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纲要还强调了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课程有着截然的不同,它融众多课程于一体,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应该和学科课程有明显不同。在主题的确定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立足现实生活(从学生熟悉和关注的生活世界中选择主题。2、尊重学生兴趣(从学生的兴趣、特长出发,选择主题) 。 3、注重本土性(根据学校、社区实际选择主题)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殊性,我们在选题时就不能只按教师的喜好去选,教师喜欢的学生未必喜欢,如果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为学生选定主题,势必在很大程度上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自己确定的主题,他们研究起来才有兴趣。他们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才更有成就感。正是遵循上述原则,在未确定主题之前,我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让学生在课下进行酝酿。当时正值中秋节前后,过节的气氛正浓,学生在这个时候就提出了;既然我们都喜欢节日,我们为什么不研究节日呢?他的提议得到班级其他同学的认可。但是又有人说:“中外节日那么多,我们哪能研究完呢?”在班级学生的共同商议下,我们决定选择中国传统节日作为研究主题。在这一环节中,我对学生没有横加干涉,让学生凭借自己的兴趣来进行选题。另外选取这一内容作为研究主题也有着特别的意义。这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事理,把中国的传统节日传承下去。“生活是儿童学习的重要教科书,也是儿童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本课题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可以引领学生在生活中的课堂里锻炼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活动的具体目标
1、通过此次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传说、民俗、过节的方式、有关节日的诗词、人们对于过节的看法。
2、对这些流传几千年的节日进行研究,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思想的教育,他们有选择地去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传统,和家长一起理性地去过节。
3、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调查等各种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
(中国传统节日可以供学生研究的范围很广,有些方面学生研究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就和学生一起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去研究。)
三、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所重视的不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而是学生探究课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这已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线教师的共识。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过程中,我总是让学生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第一阶段:分组
在学生经过讨论之后,在他们选择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公开招聘,教师招聘每个小组的组长,小组长根据所报人数以及爱好招聘组员。最后按照节日的时间分为研究春节、元宵节、春龙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八个小组。
分组是综合实践活动非常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综合实践活动的质量以及能否开展下去。虽然这一环节很重要,但不管什么样的班级,总会出现几个学生没有小组愿意要。这虽然跟他们平时的表现有关,但是作为教师又不可能把他们冷落在一边。在以前开展的活动中我也经常因此困惑。在研究中国传统节日时,问题得到了转机。这次,我没有采用以往自由组合的方式,而是在他们初步选择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再班级公开招聘小组长,再由小组长招聘组员。小组长通过自己的演说,赢得了大家的支持,而他们必须招聘到一定数目(8——9人)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探究。因此,就连平时分不下去的那几个学生也成了抢手的香饽饽。组长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给大家分工(要求是每个人必须有任务,汇报时全员参与,并且要进行评比。)我发现这次分组,各方面能力强的学生潜能得到了挖掘,能力稍差一些的孩子也得到了更多锻炼的机会。
第二阶段:制定计划
小组成员会聚一起研究自己组的活动计划,每个阶段分别干些什么。由小组长来分配任务,要求人人有事做,全员都参与。并把具体分工报给老师,另外如需调整,小组内解决后向老师汇报。
第三阶段:社会调查
在进行这一环节之前,教给学生如何去获取资料。先指导学生通过学习问题卡,先列出要探究的问题,再对这些问题想想解决的方法,从而引出教学目的-------“如何获取资料”。 第一种途径:上网查找。第一步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目录和搜索引擎,学生知道可以通过哪些搜索引擎开展工作。第二步通过搜索引擎缩小搜索范围。在这一环节,我让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可是,在演示的过程,发现学生都默默地看着,我就让这位学生口头进行讲解,那下面的学生的体验和参与会更好一点,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种途径:查文献资料。这也是大多数学生获取资料的重要手段。在这节课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得到文献资料的渠道。如:图书、报纸等等。接着提醒学生查文献资料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对课题提出一系列的疑问,然后分析这些疑问与课题的关系。以确定想要查询的信息或是某一观念等。第二步,根据这些问题或信息的性质选择检索工具,即确定是通过百科全书等参考性工具书,还是通过报刊索引等检索性工具书进行查找。第三步,确定检索途径,即去本校的图书室,还是去本地区的图书室,或者向老师或有关专家咨询。第四步,选定检索方法,即从最近出版的书籍和期刊开始往前查,还是限查某几年的书籍和期刊等。第五步,利用检索工具书所提供的查找线索进行查找。第六步, 一旦查到你所需要的文献,就可以去索取该文献。第七步,阅读文献,鉴
别是否得到有价值的信息资料。第八步,若鉴别为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则做好打记,摘录或复制工作。
第三种途径:进行采访。学生在综合实践中采访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教师要很好地教给学生进行采访的方法和应注意的事项。比如,采访的计划;采访的主题;1、采访谁;2、谁去采访,谁记录;3、什么时候去采访;4、采访什么问题;5、采取什么方式来记录采访内容;6、此次采访需要准备哪些东西;7、采访时要注意什么;8, 如果遭到拒绝怎么办等问题,让学生进行情景想像,找出应对措施:小组成员一起走向社会、走进社区、走进家庭、书店等进行访问、查阅、收集有关节日的内容,定期交流所收集到的资料、信息。
第四阶段:收集整理。在小组成员前期调查、收集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为汇报、交流做准备。
这里边的整理不是只在最后汇报前才进行,有时可以和社会调查交叉进行,即边调查边整理,最后再来个大汇合。这个整理既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又可以在课下进行。
第五阶段:成果展示。
在成果展示中,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对所收集的资料、图片、信息等在班级进行汇报。(课堂实录)
在汇报展示时,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首先,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以前我也听过一些汇报交流课,并且我自己也是那样做的。即整整一节课都是学生在展示,教师要么是开个头、结个尾,要么干脆把这也交给学生做,而自己则站或坐在一边无所事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本身没有错,值得大力推行,然而把自己置之一边,认为汇报展示就是学生的事,那就大错特错了。学生在汇报展示时也会遇到突如其来的难题,比如课件的操作突然失灵、展示时的突然卡壳、小组长忽视的细节„„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他们特别渴望老师无声地指点、激情的鼓励。此时教师如果袖手旁观,学生的内心会有一种挫败感,对于下次开展活动极为不利。在以前进行的《咸水鱼家族》的汇报时,我就充当了旁观者的角色,结果电脑出现故障,小组长难以应付突发事件,全班学生面面相觑,一时僵持在那儿。这次汇报展示时我就特别注意到了这一点,始终和所有参加汇报的学生站在一起。播放幻灯片时我轻轻地指点怎么做才能效果更好;展示图片时我用眼神示意展示者向前跨一步„„虽然这节课有很多老师在听课,但我感觉学生有条不紊,非常顺利。课下学生说,因为老师始终和他们站在一起,共同面对,所以他们感觉很踏实。其次,汇报时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不拘泥于形式。学生在做任何事情时都有自己喜欢的方法,汇报展示也不例外。学生觉得只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才能更得心应手。因此我没有为了追求花样多而使学生放弃自己的汇报形式,也不让学生因为敢于创新而使他们得不到肯定。在这次汇报时,研究端午节的小组就自己在家包好粽子,分发不同的小组,让其他学生在品尝粽子的同时来聆听汇报,效果就不错。再次,要让学生尽可能的全员参与。学生前期的调查已经辛苦了很长时间,他们的价值在参加汇报时才最能体现出来。如果因为种种原因而使之失去汇报的机会,今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大打折扣。天生我才必有用,口才好的学生我就让他说,画画好的学生我就让他展示绘画,书法好的就让他写,能唱的就让他唱,能跳的就让他跳,没有什么特长的让他帮助展示。我把所有的学生巧妙地安排,使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特长,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附展示内容:
第一小组:春节组进行展示。
小组长杜泽威:中国农历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的历
史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原来年的含义是谷子熟了。春节象征着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下面由王亚楠介绍蒙古族的说法。
王亚楠: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
游健康:我给大家介绍的是年的传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的身体有几头大象那么大,说龙不象龙,说麒麟不象麒麟,非常凶恶。每到没有月亮的黑夜,它就跑出来吃人。人们对这个怪兽非常害怕,终日惶惶不安,东躲西藏。天上的玉帝知道了,派神农老祖来降伏年。神农老祖对着年一阵鞭子,然后把它关进天牢。可是不久,玉帝又可怜起年来,答应每年月过十二回后,就放它下界,给一个夜晚的时间吃东西,这一晚就是年三十夜。年回到地上后,变得更加凶残,一次能把一个村庄的人畜吃完。每年三十夜,年都要到地上来吃人。有一年,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对大家说:“等着白白被年吃掉,还不如团结起来跟它斗呢!”于是年三十夜,人们聚在一起,点燃了一捆捆的青竹,冲天的火光和噼里啪啦的爆裂声,把年吓得抱头鼠窜。天亮了,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走亲访友,连声说“恭喜”,庆贺没有被年吃掉。
小组长杜泽威:春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如何庆祝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下面由陈慧杰介绍习俗。 陈慧杰:我们大多数地方都有这样的习俗,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有这样的说法:二十三祭灶,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杀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贴门口,三十包饺子。在春节期间,还有这样的风俗:初一拜年,初二拜土地公,女儿回娘家,初三睡到饱,初四迎接灶神日,初五恢复正常。 袁鑫、张宏莉展示为春节所画的画以及出的小报。
接下来由翟永杰介绍贴窗花。
翟永杰:在过春节时,很多地方都有贴窗花的习俗,巧手的人们把各种吉祥的图案及花纹剪成窗花,贴在窗户上,用来烘托节日的喜庆气氛。今天我们组也剪了几幅窗花,请大家欣赏。(欣赏窗花)
接下来由朱寒阳介绍拜年。
朱寒阳:每年初一天刚亮,全家就更换新衣,互相拜年,子女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发压岁钱。每逢过年,我们就有许多压岁钱,这个压岁钱还有一个来历呢!在很久以前,有个名叫“崇”的小鬼,它总是在过年的晚上吓唬人。后来人们在除夕夜,把钱放在枕头底下,小鬼就不敢来了。于是,人们就把放在枕头底下的钱叫做“压崇钱”,再后来改名叫做“压岁钱”。在拜年时还要互相讲一些祝词,之后,左邻右舍,相互串门拜年。
王子修:我给大家介绍的是贴对联。上古代,神荼和郁垒是惩罚恶鬼的神,人们就把这两位神的名字刻在桃符上。过年时,把桃符挂在门上,镇邪伏恶,平安过年,这就是春联的雏形。在宋朝王安石的《元日》中就这样写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符换旧符。”用红纸书写春联始于明朝,后来贴春联,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一直流传至今。
由两名同学展示自己书写的春联:
爆竹声声辞旧岁 欢歌笑语迎新春
雪里江山美 花间岁月新
并出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在班里诚征横批,答出来送一个小礼品。
小组长杜泽威:过年时,人们还有穿新衣的习俗,现在多以喜庆的唐装为主,人们穿着唐装走在大街小巷,为节日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今天我们就带来这么一件,请大家欣赏。(欣赏漂亮的唐装)我们为了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还专门编了有关春节的小品,现在请
大家欣赏。(朱含阳、游健康、杜泽威表演小品《春节趣事》)
在全班齐唱《新年好》的歌曲声中结束春节组的汇报。
第二小组:元宵节组进行汇报。
张丰:我给大家介绍的是元宵节的由来。相传汉初吕后篡权,汉文帝登基后决定把夺位胜利的正月十五日这天,作为与民共庆的日子,并把这天晚上出游叫元宵。元宵指一年的头一个月圆之宵,也叫元宵节、灯节,当夜猜灯谜、吃元宵。
苏俊辰:我给大家介绍的是元宵节的传说,传说猎人射死了一只神鸟。天帝大怒,命天兵于正月十五日放火把人间的人畜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有个老人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连续三天,家家张灯结彩,点燃爆竹烟花,天帝会以为人畜被烧死。”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看见人世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花来纪念这个日子。
刘家豪:我给大家介绍的是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 汤圆" 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 滚" 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王越:我给大家介绍的是元宵节的习俗。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李豪:元宵节又称灯节,猜灯谜是必不可少的活动,今天我们也带来了几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猜中我们将送给你一份精美的小礼品。
谜语之一:一身清清白白,肚里喝足墨水,从来不偷东西,被人冤枉叫贼。(打一种动物) 谜语之二:青青小树挂喇叭,喇叭谢了结小瓜,小瓜吐出白花花,摘了花花纺纱纱。(打一种植物)
谜语之三:这颗星星不寻常,长长尾巴发着光,好象一把金扫帚,划过夜空就躲藏。 欣赏有关元宵节的图片。
郑翰:唱关于元宵节的儿歌。
过十五
过十五,挑花灯,
小朋友们喜盈盈。
跑旱船,放花炮,
欢欢喜喜真热闹。
晚上还要吃元宵,
全家围坐乐陶陶。
汪朝晖:朗诵有关元宵节的古诗。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第三小组:春龙节组进行汇报。
组长张雪颖:我们组研究的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春龙节,俗称“二月二,龙抬头。”春龙节不单单只有这一个名字,它还有很多其他的名字。由杨梦茹同学介绍。
杨梦茹:农历二月二,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春龙节,又叫青龙节、龙头节、引龙节等,俗称二月二龙抬头日,在南方又叫做挑菜节。
组长张雪颖:春龙节起初的含义和现在是不同的,那又是怎样的呢?由韩道银为大家介绍春龙节起初含义的详细内容。
韩道银:春龙节起初的含义是劝百姓努力耕作,后来又有了百姓向上苍求雨。因为这一节日最早流行在北方,我国北方每年春播期间往往缺雨,因此就有了这一含义。
组长张雪颖:每一个节日都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春龙节的传说还和著名女皇武则天有关呢!由陈玲玲和李园介绍。
陈玲玲:民间传说每逢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龙王抬头的日子,从这天起的雨水便逐渐增多,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流传“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李园:传说武则天当上了皇帝坐天下,惹怒了天上的玉帝,玉帝恼羞成怒,传旨三年不能想人间降雨,四海龙王只得这样。人们又要受罪,玉龙听见人们的哭声,喝足了天河的水,张开巨口,喷向人间。玉帝知道了,便把玉龙压在了太白金星的拂尘下,上面立了碑:“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花开时。”人们看见了才明白了怎么回事,开始纷纷找金豆。第二年的正月初一赶到市集,老婆婆背一袋玉米花撒在了地上,金黄的,人们这才知道玉米花就是金豆。到了二月初二这天,人们一大早起来烧香炒金豆,用簸箕盛者,这样太白金星看见了,收起拂尘,玉龙出来后飞上了灵霄阁。
孙辉:每当春龙节到来,北方大部分地区早上起来到井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上供、烧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比做“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组长张雪颖:后来越发展讲究就越多,这天吃的许多食物都和龙挂上了钩,面条叫龙须面,而且越长越好,正所谓“龙须怅怅,吉吉祥祥”。这天剃头叫剔龙头,按照规定,正月里是不能剃头的,而二月二这天剃头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所以这天很多人剔龙头。二月二这天妇女们一般不动针线,因为龙这天要观望天下,会刺伤龙眼,所以不能动针线。
潘丰平:朗诵有关春龙节的词:虞美人,东风未绿离离草,金豆花开早。家家望岁庆龙腾,喜听云涛深处有雷声。甘霖卧野千畴醒,翠染青青埂。待翻金浪借秋风,再送新香五谷上龙宫。
郭永香:我们组新创了一个节日——五谷节。现在人吃的都是细粮,偶尔吃点五谷杂粮,对身体也有好处。
第四小组:清明节组进行交流。
韩凌志:上坟扫墓,济南称上坟,古时候,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无一不祭祀祖先,清明节扫墓是祭祀祖先非常重要的。
张海:扫墓是清明最早的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经随着社会的进步而简化。但是在过去,清明节是很隆重的。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品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柳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于孔圣:清明节扫墓时要批麻戴孝,贡献礼品,必须是凉的,不能是热的,因此清明节又称寒食节。
冯宇:关于清明节,有具体的古诗来描述。
清 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马永飞:朗诵《长相思——清明》
清明节,失明节,献君泪和血,天地黯然泪不绝!
思难却,恨难却,三月新坟谁敢掘,捍君一腔血!
刘恒:朗诵清明节的民谣。
三月里来三月三,家家户户上南山。
上坟祭祖去扫墓,要在坟头把土添。
哎哟,哎哟,坟头把土添。
为啥坟头把土添,先人祖宗创业艰。
后辈儿孙好好干,前辈心里才安然。
哎哟,哎哟,心里才安然。
余金桥:相传大禹制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灾难已除。天下太平,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张帅: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柔风徐徐,一派生机,正是春游的大好时机。古代清明春游(也叫踏青)早见于唐朝,到了宋朝,踏青春游十分盛行。著名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出北宋汴京附近以汴京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人物栩栩如生,场面真切生动,清明郊游的热闹盛况,可见一斑。
王亚超:从魏晋到唐朝,逐渐形成清明插柳之俗。当时,寒食断火,清明后,由宫廷用杨柳点火赐予近臣。点火后,将杨柳插于门口,插杨柳的习俗逐渐形成。
第五小组:端午节组进行汇报。
组长陈瑛: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有许多别称:端阳节、重五节、五阳节、诗人节、浴兰节等,虽然名称很多,但是各地人民过节的还是大同小异的。接着请孟瑶和周珊给大家发粽子,同学们一边品尝我们组自己包的粽子,一边听我们介绍。
朱娟娟:我来给大家介绍的是端午节的习俗。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民族众多,再加上各地有着不同的传统习惯,各地的习俗也就不同。其内容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贴午叶符,悬挂艾草、菖蒲、游百病、佩香囊、赛龙舟、比武、荡秋千、击球,给小孩涂雄黄,引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水果。
徐畅:进行图片以及幻灯片的展示。
周珊:我给大家介绍的是悬挂钟馗像的来历。悬挂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的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据说,唐明皇开元,白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赤脚,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带帽,赤双足,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名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虐疾愈,于是令画
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图象,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赵征:我给大家介绍的是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很多人划船赶去拯救,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舟以纪念之。
陈瑛:介绍端午节的第一个传说。端午节是个比较隆重的节日,相传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臣子,后因楚怀王听信谗言,屈原被削职流放。公元278年,秦国出兵攻下了楚国,屈原在极端郁闷以及爱国热情得不到施展的情况下,在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而死。
孟瑶:介绍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伍子胥是楚国人,父兄被楚王所杀,后来奔向吴国,五战而入楚国都城,当时楚王已死。吴王死后,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吴国宰相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吴子胥,赐子胥宝剑,子胥临死前说:“我死后,将我的眼睛挖出悬挂在吴国之东门,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
夏蕊蕊:介绍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她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十七日后,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包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
邵子颖:在人们的生活中,对端午节的看法有两种,一种是端午节、应该过,纪念忠臣屈原、吴子胥和孝女曹娥,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过,我们组也这样认为。另一种则认为,过端午节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没必要过。
第六组:七夕组进行汇报。
小组长白赛飞:浪漫的传说,无法结束的故事。不管是喜或者是悲伤或是凄美,牛郎织女年复一年地继续着一段属于中国人的爱情故事。这就是我们组研究的内容——七夕节。关于七夕节,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请邵一鸣同学来讲述这个故事。
邵一鸣:牛郎是个放牛的少年,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认识了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女并结为夫妻。但是好景不长,王母娘娘亲自去人间抓织女,牛郎批着牛皮去救织女,可是王母娘娘在天空中划出一道天河,他们俩只能隔河相望。后来,他们不断的斗争,这份情感动了王母,就允许他们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相会一次。这就是七夕的传说。
李逸群:我给大家介绍的是七夕节的趣闻。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有浪漫气息的一个节日,也称乞巧节或女儿节,是女子们最重视的一个节日。这天很少见到喜鹊,因为他们到天上去搭鹊桥了。还有人说,在葡萄藤下还能听到牛郎织女亲亲密密地谈话呢。 刘可:我给大家介绍七夕节的风俗。在广西等地,在七夕这一天女子们亲自到河边取水,传说这水是仙女的洗澡水,喝此水能取巧。还有许多女子聚在一起包饺子,她们把一枚钱、一根针和一颗枣放入饺子中,吃到钱者手巧,吃到针者有福,吃到枣者得子。 张朝政、张欢波:介绍关于七夕的诗词。
七 夕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 夕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雨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濮楠星、乔磊: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图片。
第七组中秋节组进行汇报展示。
小组长郭帅:八月十五是家家团聚,其乐融融的日子,在此夜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月饼,赏月亮,其情切切。而我们组非常荣幸地研究这个传统节日,非常难得。每一个节日都有一个起源,中秋节也不例外,首先有请吴雪为大家介绍中秋节的起源。
吴雪: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记》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一书。直到唐朝初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这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
刘芳:我对仲秋节进行简单的介绍。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在我国每年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中秋节在八月的中期,所以又叫仲秋节。这一天的月亮比其他时候的月亮更圆更亮,所以又称月夕。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所以又叫月圆节。
郭帅:中秋节和嫦娥奔月还息息相关呢!下面由周爽介绍这个民间传说。
周爽:传说天上有十个太阳,百姓苦不堪言。天帝派后羿下凡射太阳,嫦娥是后羿的妻子,也和后羿一起下凡。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帝很生气。因为太阳是天帝的十个儿子,天帝本来只想让后羿吓唬他们一下,没想到后羿真的把他们射下来。天帝一怒之下,就不让他们回到天庭。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不死神药。嫦娥趁后羿不在家,吞了神药,飞上天庭,心里还想着后羿,后羿得知此事,设下宴席。人们知道此事,也在八月十五的时候拜月,所以就有了拜月的习俗。我们组还精心画了一组《嫦娥奔月》图,请大家欣赏。
展示欣赏《嫦娥奔月》图。
郭帅:和中秋节有关的诗词也有很多。下面请大家欣赏诗词。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鹧鸪天
吹破残烟入叶风,一杆明月上连龙。
因惊路远人不远,纵得心同尽未同。
马晓柯唱宋词:
秋宵月下有怀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几许!望望空伫立。
欣赏为中秋节制作的一组幻灯片。
由郭星月介绍吃月饼的由来。
郭星月:月饼象征团员,是中秋的必备食品。而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据说是由元末流传下来的。相传元朝时,中原广大人民不甘忍受蒙古人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远。朱元璋欲联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严密,苦于无从传递消息。所以刘伯温便想出一条计策,命王昭光制造饼子,将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使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因而一举推翻元朝,为了纪念这一功绩,吃月饼的习俗也就传了下来。
郭帅:关于中秋节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果大家想了解,可以下课和我们一起分享。 第八小组重阳节组进行汇报。
小组长贾李加佳:金秋送爽,红叶照眼,。我们迎来了古老的重阳节。。现在请李帅介绍重阳节的传说。
李帅:东汉时期,有个小孩叫恒景,他的父母被瘟魔杀死了。他决心为父母报仇,于是
拜了一个仙人为师,学会了一身本领,杀死了瘟魔。
张鹏程:朗诵重阳节的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柏海龙:我给大家介绍的是插茱萸。每到重阳节,人们都会把茱萸插在门上,防止妖魔鬼怪到自己家,茱萸有辟邪的作用。
邢世博:我给大家介绍的是重阳节的活动。重阳节又称老人节,这一天活动极其丰富,有登山、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放风筝等。
欣赏有关重阳节的图片。
贾李加佳:我接着给大家介绍重阳节的由来。古人把一、三、五、七、九称为阳数,九是阳数的极点,所以先人把九月九日定为重阳节。又因为老人们都希望自己长寿,九又是最大的数字,后人把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重九节。
常峰、张程举表演《重阳登高》的小品。
其实,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又随时都要伴随着评价。在活动中我主要运用的是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一次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一次自我鼓励、自我协调、自我减负、自我定位、自我剖析、自我省察的过程。自我评价指向终身学习,较高的自我评价能力是自身得以健康和谐发展,自我潜力得以充分挖掘的保证。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我想方设法增加自我评价的机会,并且争取其它评价都指向于自我评价能力的养育。活动中,我让学生参与评价方案的制订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出炉过程”,开展对“评价”的评价活动等等。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多是小组活动、集体活动,而不是“单枪匹马”的个体活动。因此在活动中我也同样注重相互评价,以此促进形成共感互动的学习环境。相互评价可以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学生与教师、家长甚至专家、社会之间。相互评价可以发生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
需要单独说明的是,在相互评价中,任何一个评价主体都不能把对个体的评价和对群体的评价截然分开,而应该有机整合,即以群体成绩为基础,兼顾个人表现。例如,小组的总评价为优秀的,获甲等的同学可以达到80%,小组评价为良好的,获甲等的同学可达到60%,而小组评价为及格的,组内同学只有40%的同学可以评为优秀。我们的评价具有开放性,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应尽可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和小组的经验及成果展示出来,并鼓励相互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评论。这样的评论不仅可以使学生吸收他人的有益经验,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并发表个人见解的良好习惯。
四、体会与困惑
要改善课堂中的“收与放” 。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教”,但综合实践活动课却离不开必要的“教”。这后一个 “教” 就是指导。尤其是课程刚启动,学生处于一种不知所然的状况,一上来就放由学生所谓“自主选题”,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由于本次活动所用的是六年级的学生,以前已经开展过两三个活动,已经过实践的摸索,但事实告诉我们,综合实践活动仍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导。制订计划,学会合作,均需要教师的点拨,甚至是训练。要“放”就必须先“扶”,否则学生无所适从。但老是“扶”而不敢“放”,学生永远学不会自己走路。目前看来,本次活动在有的方面指导得还缺乏力度,放得稍有些过。另外,这一次课,我反复琢磨,总结出几条经验:第一、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老师也应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因为老师的参与,会让学
生感到他们所做的事不是一件随便的事,而是一件值得他们去重视、去认真体验的一件事;老师的指导又使他们少走弯路,可借鉴我们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更快地享受成功。第二、对学生有创意的一些想法或做法,老师应给予赞赏,让他们的自信发挥极至,促使他们形成再研究的愿望,形成良好的“愿学”循环。但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挫折时,老师应尝试用“挫折教育”让学生品味人生,鼓励他们勇于面对失败,培养良好的“抗震”心理素质,为筑起他们的人生之塔奠定结实的基础。第三、课后要有反思。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都要组织学生反思一下自己的所得与所失,做到“无则加勉,有则改之”,让反思为下一次课的进步争取成功的机会。第四、让评价体系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使生生互评及师生共评等评价方式为完善活动方案提供最直接帮助。
(一)我们的体会
“中国传统节日”的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生的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了,由于学生以前搞过综合实践活动,所以对此已经能很顺利地进行下去。我们从最初确定主题,到分组、确定每小组的研究内容,都是本着学生自主的原则。在课程开发的所有过程中,老师只是适时地指点,并没做过多限制,学生的个性也在此活动中尽可能的得到张扬。这个活动体现了以下特点:
1、充分体现了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教材和资料,学生所交流汇报的所有东西都是学生自己收集整理的,看似简单的资料却是学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找来的。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而对资料的分析与交流就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合作,有的合作并不局限于本组,还有组与组的合作、与家长的合作、与别班同学的合作。这些是课程所需要的,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三个臭皮匠,抵得一个诸葛亮”,从这句俗语中我们就能体会集体的力量大,团体合作是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人相处,增进友谊,发展协作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此环节,我注意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相互取长补短。
2、为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作为一个人,如果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不到体现,是很郁闷的一件事,学生也不例外。我们的综合实践可以不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要他愿意,只要他参与,就能从中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当学生参与进来之后,他们从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过的轻松和愉悦。走向社会,查查资料,调查访问,表演,朗诵,画画等竟然都可以干,而且老师对他们提出的很多建议欣然采纳,学生们当然高兴了,这课虽然有老师的指导,但真正的主人却是学生。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正在探索中的一类新型课程。 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想融合为价值取向;我在活动中,重视学生全体参与、学会共处、学会分享、学会合作。
(二)存在的困惑
在这项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是家长的不支持。有的家长认为里边的七夕节不适合孩子研究,怕有早恋倾向(他们觉得书中的课文《牛郎织女》有误导孩子的倾向),还认为这一课程的开发是多余。如果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改变,这一局面始终无法改变。其次,学生缺少活动经费,限制了活动的开展。再次,个别孩子借查找资料,进入黑网吧,对学习不利。最后,小组成员结伴出行,存在安全隐患。对于以上问题,我们今后开展活动时要尽量兼顾。
传统节日二月二教学反思 。
中国传统节日
作者:金彩云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13
中国传统节日
郑州市金水区黄河路第一小学 金彩云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加入WTO ,国外的节日以及独特的过节方式逐渐占据了很多人的思想,重洋节而轻传统节日的事情已经很普遍。许多学生对外国的节日提起来滔滔不绝,津津乐道,而让他说起中国的传统节日时,一般只记得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至于为什么过这些节日、中国人怎么过节,则一问三不知,有的甚至觉得过这些节日又忙又累,实在没必要。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礼节习俗就要在我们下一代人这儿销声匿迹了吗?过节,是我们这个世界上互相联系的纽带,是人类人间真情交流的纽结。一年之中,有数十个节日,我们一方面要节约时间,勿使岁月空度;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节节而进,奋勇而行,谨守人生之节、人格之节。让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过得有其鲜明的主题、鲜活的内容、鲜艳的色彩,从而丰富和装点我们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生活。为此,我们六一班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选择了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主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纲要还强调了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课程有着截然的不同,它融众多课程于一体,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应该和学科课程有明显不同。在主题的确定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立足现实生活(从学生熟悉和关注的生活世界中选择主题。2、尊重学生兴趣(从学生的兴趣、特长出发,选择主题) 。 3、注重本土性(根据学校、社区实际选择主题)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殊性,我们在选题时就不能只按教师的喜好去选,教师喜欢的学生未必喜欢,如果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为学生选定主题,势必在很大程度上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自己确定的主题,他们研究起来才有兴趣。他们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才更有成就感。正是遵循上述原则,在未确定主题之前,我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让学生在课下进行酝酿。当时正值中秋节前后,过节的气氛正浓,学生在这个时候就提出了;既然我们都喜欢节日,我们为什么不研究节日呢?他的提议得到班级其他同学的认可。但是又有人说:“中外节日那么多,我们哪能研究完呢?”在班级学生的共同商议下,我们决定选择中国传统节日作为研究主题。在这一环节中,我对学生没有横加干涉,让学生凭借自己的兴趣来进行选题。另外选取这一内容作为研究主题也有着特别的意义。这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事理,把中国的传统节日传承下去。“生活是儿童学习的重要教科书,也是儿童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本课题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可以引领学生在生活中的课堂里锻炼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活动的具体目标
1、通过此次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传说、民俗、过节的方式、有关节日的诗词、人们对于过节的看法。
2、对这些流传几千年的节日进行研究,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思想的教育,他们有选择地去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传统,和家长一起理性地去过节。
3、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调查等各种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
(中国传统节日可以供学生研究的范围很广,有些方面学生研究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就和学生一起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去研究。)
三、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所重视的不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而是学生探究课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这已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线教师的共识。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过程中,我总是让学生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第一阶段:分组
在学生经过讨论之后,在他们选择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公开招聘,教师招聘每个小组的组长,小组长根据所报人数以及爱好招聘组员。最后按照节日的时间分为研究春节、元宵节、春龙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八个小组。
分组是综合实践活动非常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综合实践活动的质量以及能否开展下去。虽然这一环节很重要,但不管什么样的班级,总会出现几个学生没有小组愿意要。这虽然跟他们平时的表现有关,但是作为教师又不可能把他们冷落在一边。在以前开展的活动中我也经常因此困惑。在研究中国传统节日时,问题得到了转机。这次,我没有采用以往自由组合的方式,而是在他们初步选择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再班级公开招聘小组长,再由小组长招聘组员。小组长通过自己的演说,赢得了大家的支持,而他们必须招聘到一定数目(8——9人)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探究。因此,就连平时分不下去的那几个学生也成了抢手的香饽饽。组长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给大家分工(要求是每个人必须有任务,汇报时全员参与,并且要进行评比。)我发现这次分组,各方面能力强的学生潜能得到了挖掘,能力稍差一些的孩子也得到了更多锻炼的机会。
第二阶段:制定计划
小组成员会聚一起研究自己组的活动计划,每个阶段分别干些什么。由小组长来分配任务,要求人人有事做,全员都参与。并把具体分工报给老师,另外如需调整,小组内解决后向老师汇报。
第三阶段:社会调查
在进行这一环节之前,教给学生如何去获取资料。先指导学生通过学习问题卡,先列出要探究的问题,再对这些问题想想解决的方法,从而引出教学目的-------“如何获取资料”。 第一种途径:上网查找。第一步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目录和搜索引擎,学生知道可以通过哪些搜索引擎开展工作。第二步通过搜索引擎缩小搜索范围。在这一环节,我让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可是,在演示的过程,发现学生都默默地看着,我就让这位学生口头进行讲解,那下面的学生的体验和参与会更好一点,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种途径:查文献资料。这也是大多数学生获取资料的重要手段。在这节课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得到文献资料的渠道。如:图书、报纸等等。接着提醒学生查文献资料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对课题提出一系列的疑问,然后分析这些疑问与课题的关系。以确定想要查询的信息或是某一观念等。第二步,根据这些问题或信息的性质选择检索工具,即确定是通过百科全书等参考性工具书,还是通过报刊索引等检索性工具书进行查找。第三步,确定检索途径,即去本校的图书室,还是去本地区的图书室,或者向老师或有关专家咨询。第四步,选定检索方法,即从最近出版的书籍和期刊开始往前查,还是限查某几年的书籍和期刊等。第五步,利用检索工具书所提供的查找线索进行查找。第六步, 一旦查到你所需要的文献,就可以去索取该文献。第七步,阅读文献,鉴
别是否得到有价值的信息资料。第八步,若鉴别为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则做好打记,摘录或复制工作。
第三种途径:进行采访。学生在综合实践中采访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教师要很好地教给学生进行采访的方法和应注意的事项。比如,采访的计划;采访的主题;1、采访谁;2、谁去采访,谁记录;3、什么时候去采访;4、采访什么问题;5、采取什么方式来记录采访内容;6、此次采访需要准备哪些东西;7、采访时要注意什么;8, 如果遭到拒绝怎么办等问题,让学生进行情景想像,找出应对措施:小组成员一起走向社会、走进社区、走进家庭、书店等进行访问、查阅、收集有关节日的内容,定期交流所收集到的资料、信息。
第四阶段:收集整理。在小组成员前期调查、收集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为汇报、交流做准备。
这里边的整理不是只在最后汇报前才进行,有时可以和社会调查交叉进行,即边调查边整理,最后再来个大汇合。这个整理既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又可以在课下进行。
第五阶段:成果展示。
在成果展示中,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对所收集的资料、图片、信息等在班级进行汇报。(课堂实录)
在汇报展示时,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首先,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以前我也听过一些汇报交流课,并且我自己也是那样做的。即整整一节课都是学生在展示,教师要么是开个头、结个尾,要么干脆把这也交给学生做,而自己则站或坐在一边无所事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本身没有错,值得大力推行,然而把自己置之一边,认为汇报展示就是学生的事,那就大错特错了。学生在汇报展示时也会遇到突如其来的难题,比如课件的操作突然失灵、展示时的突然卡壳、小组长忽视的细节„„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他们特别渴望老师无声地指点、激情的鼓励。此时教师如果袖手旁观,学生的内心会有一种挫败感,对于下次开展活动极为不利。在以前进行的《咸水鱼家族》的汇报时,我就充当了旁观者的角色,结果电脑出现故障,小组长难以应付突发事件,全班学生面面相觑,一时僵持在那儿。这次汇报展示时我就特别注意到了这一点,始终和所有参加汇报的学生站在一起。播放幻灯片时我轻轻地指点怎么做才能效果更好;展示图片时我用眼神示意展示者向前跨一步„„虽然这节课有很多老师在听课,但我感觉学生有条不紊,非常顺利。课下学生说,因为老师始终和他们站在一起,共同面对,所以他们感觉很踏实。其次,汇报时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不拘泥于形式。学生在做任何事情时都有自己喜欢的方法,汇报展示也不例外。学生觉得只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才能更得心应手。因此我没有为了追求花样多而使学生放弃自己的汇报形式,也不让学生因为敢于创新而使他们得不到肯定。在这次汇报时,研究端午节的小组就自己在家包好粽子,分发不同的小组,让其他学生在品尝粽子的同时来聆听汇报,效果就不错。再次,要让学生尽可能的全员参与。学生前期的调查已经辛苦了很长时间,他们的价值在参加汇报时才最能体现出来。如果因为种种原因而使之失去汇报的机会,今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大打折扣。天生我才必有用,口才好的学生我就让他说,画画好的学生我就让他展示绘画,书法好的就让他写,能唱的就让他唱,能跳的就让他跳,没有什么特长的让他帮助展示。我把所有的学生巧妙地安排,使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特长,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附展示内容:
第一小组:春节组进行展示。
小组长杜泽威:中国农历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的历
史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原来年的含义是谷子熟了。春节象征着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下面由王亚楠介绍蒙古族的说法。
王亚楠: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
游健康:我给大家介绍的是年的传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的身体有几头大象那么大,说龙不象龙,说麒麟不象麒麟,非常凶恶。每到没有月亮的黑夜,它就跑出来吃人。人们对这个怪兽非常害怕,终日惶惶不安,东躲西藏。天上的玉帝知道了,派神农老祖来降伏年。神农老祖对着年一阵鞭子,然后把它关进天牢。可是不久,玉帝又可怜起年来,答应每年月过十二回后,就放它下界,给一个夜晚的时间吃东西,这一晚就是年三十夜。年回到地上后,变得更加凶残,一次能把一个村庄的人畜吃完。每年三十夜,年都要到地上来吃人。有一年,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对大家说:“等着白白被年吃掉,还不如团结起来跟它斗呢!”于是年三十夜,人们聚在一起,点燃了一捆捆的青竹,冲天的火光和噼里啪啦的爆裂声,把年吓得抱头鼠窜。天亮了,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走亲访友,连声说“恭喜”,庆贺没有被年吃掉。
小组长杜泽威:春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如何庆祝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下面由陈慧杰介绍习俗。 陈慧杰:我们大多数地方都有这样的习俗,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有这样的说法:二十三祭灶,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杀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贴门口,三十包饺子。在春节期间,还有这样的风俗:初一拜年,初二拜土地公,女儿回娘家,初三睡到饱,初四迎接灶神日,初五恢复正常。 袁鑫、张宏莉展示为春节所画的画以及出的小报。
接下来由翟永杰介绍贴窗花。
翟永杰:在过春节时,很多地方都有贴窗花的习俗,巧手的人们把各种吉祥的图案及花纹剪成窗花,贴在窗户上,用来烘托节日的喜庆气氛。今天我们组也剪了几幅窗花,请大家欣赏。(欣赏窗花)
接下来由朱寒阳介绍拜年。
朱寒阳:每年初一天刚亮,全家就更换新衣,互相拜年,子女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发压岁钱。每逢过年,我们就有许多压岁钱,这个压岁钱还有一个来历呢!在很久以前,有个名叫“崇”的小鬼,它总是在过年的晚上吓唬人。后来人们在除夕夜,把钱放在枕头底下,小鬼就不敢来了。于是,人们就把放在枕头底下的钱叫做“压崇钱”,再后来改名叫做“压岁钱”。在拜年时还要互相讲一些祝词,之后,左邻右舍,相互串门拜年。
王子修:我给大家介绍的是贴对联。上古代,神荼和郁垒是惩罚恶鬼的神,人们就把这两位神的名字刻在桃符上。过年时,把桃符挂在门上,镇邪伏恶,平安过年,这就是春联的雏形。在宋朝王安石的《元日》中就这样写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符换旧符。”用红纸书写春联始于明朝,后来贴春联,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一直流传至今。
由两名同学展示自己书写的春联:
爆竹声声辞旧岁 欢歌笑语迎新春
雪里江山美 花间岁月新
并出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在班里诚征横批,答出来送一个小礼品。
小组长杜泽威:过年时,人们还有穿新衣的习俗,现在多以喜庆的唐装为主,人们穿着唐装走在大街小巷,为节日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今天我们就带来这么一件,请大家欣赏。(欣赏漂亮的唐装)我们为了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还专门编了有关春节的小品,现在请
大家欣赏。(朱含阳、游健康、杜泽威表演小品《春节趣事》)
在全班齐唱《新年好》的歌曲声中结束春节组的汇报。
第二小组:元宵节组进行汇报。
张丰:我给大家介绍的是元宵节的由来。相传汉初吕后篡权,汉文帝登基后决定把夺位胜利的正月十五日这天,作为与民共庆的日子,并把这天晚上出游叫元宵。元宵指一年的头一个月圆之宵,也叫元宵节、灯节,当夜猜灯谜、吃元宵。
苏俊辰:我给大家介绍的是元宵节的传说,传说猎人射死了一只神鸟。天帝大怒,命天兵于正月十五日放火把人间的人畜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有个老人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连续三天,家家张灯结彩,点燃爆竹烟花,天帝会以为人畜被烧死。”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看见人世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花来纪念这个日子。
刘家豪:我给大家介绍的是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 汤圆" 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 滚" 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王越:我给大家介绍的是元宵节的习俗。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李豪:元宵节又称灯节,猜灯谜是必不可少的活动,今天我们也带来了几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猜中我们将送给你一份精美的小礼品。
谜语之一:一身清清白白,肚里喝足墨水,从来不偷东西,被人冤枉叫贼。(打一种动物) 谜语之二:青青小树挂喇叭,喇叭谢了结小瓜,小瓜吐出白花花,摘了花花纺纱纱。(打一种植物)
谜语之三:这颗星星不寻常,长长尾巴发着光,好象一把金扫帚,划过夜空就躲藏。 欣赏有关元宵节的图片。
郑翰:唱关于元宵节的儿歌。
过十五
过十五,挑花灯,
小朋友们喜盈盈。
跑旱船,放花炮,
欢欢喜喜真热闹。
晚上还要吃元宵,
全家围坐乐陶陶。
汪朝晖:朗诵有关元宵节的古诗。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第三小组:春龙节组进行汇报。
组长张雪颖:我们组研究的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春龙节,俗称“二月二,龙抬头。”春龙节不单单只有这一个名字,它还有很多其他的名字。由杨梦茹同学介绍。
杨梦茹:农历二月二,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春龙节,又叫青龙节、龙头节、引龙节等,俗称二月二龙抬头日,在南方又叫做挑菜节。
组长张雪颖:春龙节起初的含义和现在是不同的,那又是怎样的呢?由韩道银为大家介绍春龙节起初含义的详细内容。
韩道银:春龙节起初的含义是劝百姓努力耕作,后来又有了百姓向上苍求雨。因为这一节日最早流行在北方,我国北方每年春播期间往往缺雨,因此就有了这一含义。
组长张雪颖:每一个节日都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春龙节的传说还和著名女皇武则天有关呢!由陈玲玲和李园介绍。
陈玲玲:民间传说每逢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龙王抬头的日子,从这天起的雨水便逐渐增多,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流传“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李园:传说武则天当上了皇帝坐天下,惹怒了天上的玉帝,玉帝恼羞成怒,传旨三年不能想人间降雨,四海龙王只得这样。人们又要受罪,玉龙听见人们的哭声,喝足了天河的水,张开巨口,喷向人间。玉帝知道了,便把玉龙压在了太白金星的拂尘下,上面立了碑:“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花开时。”人们看见了才明白了怎么回事,开始纷纷找金豆。第二年的正月初一赶到市集,老婆婆背一袋玉米花撒在了地上,金黄的,人们这才知道玉米花就是金豆。到了二月初二这天,人们一大早起来烧香炒金豆,用簸箕盛者,这样太白金星看见了,收起拂尘,玉龙出来后飞上了灵霄阁。
孙辉:每当春龙节到来,北方大部分地区早上起来到井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上供、烧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比做“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组长张雪颖:后来越发展讲究就越多,这天吃的许多食物都和龙挂上了钩,面条叫龙须面,而且越长越好,正所谓“龙须怅怅,吉吉祥祥”。这天剃头叫剔龙头,按照规定,正月里是不能剃头的,而二月二这天剃头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所以这天很多人剔龙头。二月二这天妇女们一般不动针线,因为龙这天要观望天下,会刺伤龙眼,所以不能动针线。
潘丰平:朗诵有关春龙节的词:虞美人,东风未绿离离草,金豆花开早。家家望岁庆龙腾,喜听云涛深处有雷声。甘霖卧野千畴醒,翠染青青埂。待翻金浪借秋风,再送新香五谷上龙宫。
郭永香:我们组新创了一个节日——五谷节。现在人吃的都是细粮,偶尔吃点五谷杂粮,对身体也有好处。
第四小组:清明节组进行交流。
韩凌志:上坟扫墓,济南称上坟,古时候,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无一不祭祀祖先,清明节扫墓是祭祀祖先非常重要的。
张海:扫墓是清明最早的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经随着社会的进步而简化。但是在过去,清明节是很隆重的。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品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柳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于孔圣:清明节扫墓时要批麻戴孝,贡献礼品,必须是凉的,不能是热的,因此清明节又称寒食节。
冯宇:关于清明节,有具体的古诗来描述。
清 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马永飞:朗诵《长相思——清明》
清明节,失明节,献君泪和血,天地黯然泪不绝!
思难却,恨难却,三月新坟谁敢掘,捍君一腔血!
刘恒:朗诵清明节的民谣。
三月里来三月三,家家户户上南山。
上坟祭祖去扫墓,要在坟头把土添。
哎哟,哎哟,坟头把土添。
为啥坟头把土添,先人祖宗创业艰。
后辈儿孙好好干,前辈心里才安然。
哎哟,哎哟,心里才安然。
余金桥:相传大禹制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灾难已除。天下太平,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张帅: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柔风徐徐,一派生机,正是春游的大好时机。古代清明春游(也叫踏青)早见于唐朝,到了宋朝,踏青春游十分盛行。著名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出北宋汴京附近以汴京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人物栩栩如生,场面真切生动,清明郊游的热闹盛况,可见一斑。
王亚超:从魏晋到唐朝,逐渐形成清明插柳之俗。当时,寒食断火,清明后,由宫廷用杨柳点火赐予近臣。点火后,将杨柳插于门口,插杨柳的习俗逐渐形成。
第五小组:端午节组进行汇报。
组长陈瑛: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有许多别称:端阳节、重五节、五阳节、诗人节、浴兰节等,虽然名称很多,但是各地人民过节的还是大同小异的。接着请孟瑶和周珊给大家发粽子,同学们一边品尝我们组自己包的粽子,一边听我们介绍。
朱娟娟:我来给大家介绍的是端午节的习俗。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民族众多,再加上各地有着不同的传统习惯,各地的习俗也就不同。其内容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贴午叶符,悬挂艾草、菖蒲、游百病、佩香囊、赛龙舟、比武、荡秋千、击球,给小孩涂雄黄,引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水果。
徐畅:进行图片以及幻灯片的展示。
周珊:我给大家介绍的是悬挂钟馗像的来历。悬挂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的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据说,唐明皇开元,白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赤脚,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带帽,赤双足,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名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虐疾愈,于是令画
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图象,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赵征:我给大家介绍的是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很多人划船赶去拯救,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舟以纪念之。
陈瑛:介绍端午节的第一个传说。端午节是个比较隆重的节日,相传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臣子,后因楚怀王听信谗言,屈原被削职流放。公元278年,秦国出兵攻下了楚国,屈原在极端郁闷以及爱国热情得不到施展的情况下,在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而死。
孟瑶:介绍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伍子胥是楚国人,父兄被楚王所杀,后来奔向吴国,五战而入楚国都城,当时楚王已死。吴王死后,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吴国宰相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吴子胥,赐子胥宝剑,子胥临死前说:“我死后,将我的眼睛挖出悬挂在吴国之东门,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
夏蕊蕊:介绍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她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十七日后,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包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
邵子颖:在人们的生活中,对端午节的看法有两种,一种是端午节、应该过,纪念忠臣屈原、吴子胥和孝女曹娥,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过,我们组也这样认为。另一种则认为,过端午节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没必要过。
第六组:七夕组进行汇报。
小组长白赛飞:浪漫的传说,无法结束的故事。不管是喜或者是悲伤或是凄美,牛郎织女年复一年地继续着一段属于中国人的爱情故事。这就是我们组研究的内容——七夕节。关于七夕节,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请邵一鸣同学来讲述这个故事。
邵一鸣:牛郎是个放牛的少年,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认识了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女并结为夫妻。但是好景不长,王母娘娘亲自去人间抓织女,牛郎批着牛皮去救织女,可是王母娘娘在天空中划出一道天河,他们俩只能隔河相望。后来,他们不断的斗争,这份情感动了王母,就允许他们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相会一次。这就是七夕的传说。
李逸群:我给大家介绍的是七夕节的趣闻。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有浪漫气息的一个节日,也称乞巧节或女儿节,是女子们最重视的一个节日。这天很少见到喜鹊,因为他们到天上去搭鹊桥了。还有人说,在葡萄藤下还能听到牛郎织女亲亲密密地谈话呢。 刘可:我给大家介绍七夕节的风俗。在广西等地,在七夕这一天女子们亲自到河边取水,传说这水是仙女的洗澡水,喝此水能取巧。还有许多女子聚在一起包饺子,她们把一枚钱、一根针和一颗枣放入饺子中,吃到钱者手巧,吃到针者有福,吃到枣者得子。 张朝政、张欢波:介绍关于七夕的诗词。
七 夕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 夕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雨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濮楠星、乔磊: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图片。
第七组中秋节组进行汇报展示。
小组长郭帅:八月十五是家家团聚,其乐融融的日子,在此夜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月饼,赏月亮,其情切切。而我们组非常荣幸地研究这个传统节日,非常难得。每一个节日都有一个起源,中秋节也不例外,首先有请吴雪为大家介绍中秋节的起源。
吴雪: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记》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一书。直到唐朝初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这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
刘芳:我对仲秋节进行简单的介绍。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在我国每年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中秋节在八月的中期,所以又叫仲秋节。这一天的月亮比其他时候的月亮更圆更亮,所以又称月夕。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所以又叫月圆节。
郭帅:中秋节和嫦娥奔月还息息相关呢!下面由周爽介绍这个民间传说。
周爽:传说天上有十个太阳,百姓苦不堪言。天帝派后羿下凡射太阳,嫦娥是后羿的妻子,也和后羿一起下凡。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帝很生气。因为太阳是天帝的十个儿子,天帝本来只想让后羿吓唬他们一下,没想到后羿真的把他们射下来。天帝一怒之下,就不让他们回到天庭。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不死神药。嫦娥趁后羿不在家,吞了神药,飞上天庭,心里还想着后羿,后羿得知此事,设下宴席。人们知道此事,也在八月十五的时候拜月,所以就有了拜月的习俗。我们组还精心画了一组《嫦娥奔月》图,请大家欣赏。
展示欣赏《嫦娥奔月》图。
郭帅:和中秋节有关的诗词也有很多。下面请大家欣赏诗词。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鹧鸪天
吹破残烟入叶风,一杆明月上连龙。
因惊路远人不远,纵得心同尽未同。
马晓柯唱宋词:
秋宵月下有怀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几许!望望空伫立。
欣赏为中秋节制作的一组幻灯片。
由郭星月介绍吃月饼的由来。
郭星月:月饼象征团员,是中秋的必备食品。而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据说是由元末流传下来的。相传元朝时,中原广大人民不甘忍受蒙古人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远。朱元璋欲联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严密,苦于无从传递消息。所以刘伯温便想出一条计策,命王昭光制造饼子,将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使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因而一举推翻元朝,为了纪念这一功绩,吃月饼的习俗也就传了下来。
郭帅:关于中秋节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果大家想了解,可以下课和我们一起分享。 第八小组重阳节组进行汇报。
小组长贾李加佳:金秋送爽,红叶照眼,。我们迎来了古老的重阳节。。现在请李帅介绍重阳节的传说。
李帅:东汉时期,有个小孩叫恒景,他的父母被瘟魔杀死了。他决心为父母报仇,于是
拜了一个仙人为师,学会了一身本领,杀死了瘟魔。
张鹏程:朗诵重阳节的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柏海龙:我给大家介绍的是插茱萸。每到重阳节,人们都会把茱萸插在门上,防止妖魔鬼怪到自己家,茱萸有辟邪的作用。
邢世博:我给大家介绍的是重阳节的活动。重阳节又称老人节,这一天活动极其丰富,有登山、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放风筝等。
欣赏有关重阳节的图片。
贾李加佳:我接着给大家介绍重阳节的由来。古人把一、三、五、七、九称为阳数,九是阳数的极点,所以先人把九月九日定为重阳节。又因为老人们都希望自己长寿,九又是最大的数字,后人把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重九节。
常峰、张程举表演《重阳登高》的小品。
其实,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又随时都要伴随着评价。在活动中我主要运用的是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一次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一次自我鼓励、自我协调、自我减负、自我定位、自我剖析、自我省察的过程。自我评价指向终身学习,较高的自我评价能力是自身得以健康和谐发展,自我潜力得以充分挖掘的保证。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我想方设法增加自我评价的机会,并且争取其它评价都指向于自我评价能力的养育。活动中,我让学生参与评价方案的制订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出炉过程”,开展对“评价”的评价活动等等。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多是小组活动、集体活动,而不是“单枪匹马”的个体活动。因此在活动中我也同样注重相互评价,以此促进形成共感互动的学习环境。相互评价可以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学生与教师、家长甚至专家、社会之间。相互评价可以发生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
需要单独说明的是,在相互评价中,任何一个评价主体都不能把对个体的评价和对群体的评价截然分开,而应该有机整合,即以群体成绩为基础,兼顾个人表现。例如,小组的总评价为优秀的,获甲等的同学可以达到80%,小组评价为良好的,获甲等的同学可达到60%,而小组评价为及格的,组内同学只有40%的同学可以评为优秀。我们的评价具有开放性,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应尽可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和小组的经验及成果展示出来,并鼓励相互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评论。这样的评论不仅可以使学生吸收他人的有益经验,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并发表个人见解的良好习惯。
四、体会与困惑
要改善课堂中的“收与放” 。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教”,但综合实践活动课却离不开必要的“教”。这后一个 “教” 就是指导。尤其是课程刚启动,学生处于一种不知所然的状况,一上来就放由学生所谓“自主选题”,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由于本次活动所用的是六年级的学生,以前已经开展过两三个活动,已经过实践的摸索,但事实告诉我们,综合实践活动仍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导。制订计划,学会合作,均需要教师的点拨,甚至是训练。要“放”就必须先“扶”,否则学生无所适从。但老是“扶”而不敢“放”,学生永远学不会自己走路。目前看来,本次活动在有的方面指导得还缺乏力度,放得稍有些过。另外,这一次课,我反复琢磨,总结出几条经验:第一、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老师也应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因为老师的参与,会让学
生感到他们所做的事不是一件随便的事,而是一件值得他们去重视、去认真体验的一件事;老师的指导又使他们少走弯路,可借鉴我们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更快地享受成功。第二、对学生有创意的一些想法或做法,老师应给予赞赏,让他们的自信发挥极至,促使他们形成再研究的愿望,形成良好的“愿学”循环。但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挫折时,老师应尝试用“挫折教育”让学生品味人生,鼓励他们勇于面对失败,培养良好的“抗震”心理素质,为筑起他们的人生之塔奠定结实的基础。第三、课后要有反思。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都要组织学生反思一下自己的所得与所失,做到“无则加勉,有则改之”,让反思为下一次课的进步争取成功的机会。第四、让评价体系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使生生互评及师生共评等评价方式为完善活动方案提供最直接帮助。
(一)我们的体会
“中国传统节日”的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生的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了,由于学生以前搞过综合实践活动,所以对此已经能很顺利地进行下去。我们从最初确定主题,到分组、确定每小组的研究内容,都是本着学生自主的原则。在课程开发的所有过程中,老师只是适时地指点,并没做过多限制,学生的个性也在此活动中尽可能的得到张扬。这个活动体现了以下特点:
1、充分体现了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教材和资料,学生所交流汇报的所有东西都是学生自己收集整理的,看似简单的资料却是学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找来的。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而对资料的分析与交流就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合作,有的合作并不局限于本组,还有组与组的合作、与家长的合作、与别班同学的合作。这些是课程所需要的,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三个臭皮匠,抵得一个诸葛亮”,从这句俗语中我们就能体会集体的力量大,团体合作是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人相处,增进友谊,发展协作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此环节,我注意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相互取长补短。
2、为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作为一个人,如果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不到体现,是很郁闷的一件事,学生也不例外。我们的综合实践可以不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要他愿意,只要他参与,就能从中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当学生参与进来之后,他们从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过的轻松和愉悦。走向社会,查查资料,调查访问,表演,朗诵,画画等竟然都可以干,而且老师对他们提出的很多建议欣然采纳,学生们当然高兴了,这课虽然有老师的指导,但真正的主人却是学生。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正在探索中的一类新型课程。 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想融合为价值取向;我在活动中,重视学生全体参与、学会共处、学会分享、学会合作。
(二)存在的困惑
在这项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是家长的不支持。有的家长认为里边的七夕节不适合孩子研究,怕有早恋倾向(他们觉得书中的课文《牛郎织女》有误导孩子的倾向),还认为这一课程的开发是多余。如果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改变,这一局面始终无法改变。其次,学生缺少活动经费,限制了活动的开展。再次,个别孩子借查找资料,进入黑网吧,对学习不利。最后,小组成员结伴出行,存在安全隐患。对于以上问题,我们今后开展活动时要尽量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