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流行、时尚与传统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可能大都持对立的观点。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以语言为例。对近年来流行于网络或口语中的一些热门词语进行追溯,会发现它们貌似新颖,实为旧词。所以流行、时尚与传统的关系,不一定是对立的,有时候可能是密切联系的。 2012年渐近尾声,若问哪一首歌及其MV在今年最为火暴、最为流行和最出风头,答案可能就是《江南style》。这受来自韩国的歌曲一经问世,就迅速走红于全球。有关此曲的各种视频借助电脑、电视和网络扑面而来,让你无处可逃。老实说,如问我的感受,我想套用当下年轻人常说的一句口头禅,那就是“这不是我喜欢的style”。 近似于时下盛行在网络和口语中的表述“这正是/不是我要的那杯茶”或“这正是/不是我要的那盘菜”,“这正是/不是我喜欢的style”也是当下年轻人,尤其是80后和90后的新新人类的一句看似时髦的流行口头用语。以此来表示他们对事物,尤其是对人的一种态度,肯定或否定的态度。那么,这里的“style”是什么意思呢? 翻开英汉大词典,会看到这个词有多种释义,如方式、文体、风格;卓越、时髦、气派、特异、格调;样式、款式、时尚;一般的外表、形式、图案或设计;种、类;(古代在蜡板上书写所用的)尖笔、铁笔等等。[1]1151这么多种解释,看得人越发困惑。用在上面那句话中的“style”到底该如何理解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明白一件事,那就是词语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会不断演变。 比如“咖啡”一词,是取自英文“coffee”的音译。而西语“Coffee”一词,又源于埃塞俄比亚的一个名叫卡法(kaffa)的小镇,在希腊语中,“Kaweh”的意思是“力量与热情”。现在这个词可指代咖啡树、咖啡豆、咖啡粉,及各种咖啡饮料等。由此可见,词语在演变的过程中,其原有的意义会发生变化,这已早非鲜事。“style”也如此。 “style”,源于希腊文。原是指木堆、石柱和雕刻刀,也就是希腊人用来在蜡板上写字的工具。拉丁人从“雕刻刀”中引申出两种寓意:一是指“组成文字的一种特定方法”;二是指“以文字装饰思想的一种特殊方式”。 [2]17 西方诗学中的“style”一词,最初是和写作演讲的语言形式、修辞技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直到18世纪后,理论家们才把创作主体与风格的研究联系起来。如果说“style”在西方有着修辞、笔调、文风、文体等多种相近的含义,而在我国风格则存在着一义多词的情形。 我国的风格理论起源于魏晋时期。刘勰最先在《文心雕龙》中写出专论“风格”的《体形》篇,把“风格”概念引进文艺理论与批评。当时已经出现了一些与风格相近的新概念,比如风韵、风骨、风力、风神、气、气韵、神韵等等。可能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在当时出现的这些新名词,起初并不是用来论文的,而是用来论人的,包括“风格”一词。兴盛于汉末的人物品评之风,一直延续到魏晋,世人多用上述这些词语来形容和品评士人的气质、风度、体貌和德行等特点。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气质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3]158,可谓是以“风格”论人转向论文的开始。 要言之,“风格”,及与其义相近的词,在中国于诞生之初,就是用来形容人的风度气质品格的。这一最初的用法,至今尚存犹未弃。在我们当下的日常生活中,也还是常常有人用“风格”一词来指称一个人的风度气质、风采神韵和体貌特征。不同之处在于,现在90后的年轻人多用英语“style”一词来指代“风格”。所以说到底,年轻人在多种场合使用style,貌似新颖时尚,个性感十足,实际上不过是沿用了“风格”的传统用法而已。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从前几年就颇为流行的“郁闷”一词。“郁闷”一词从2001之际开始流行,至今仍算是当代年轻人使用最多的网络用语和口头语之一。“郁闷”,词典上的解释是“烦闷”、“不舒畅”。时下流行的“郁闷”,用处极广,但其用意基本没有脱离本意,无非是指无聊、没意思、心情压抑、精神空虚、无由排解、感觉憋屈等。该词也是看似时尚新奇,实则古已用之。在唐代欧阳询等人编撰的100卷的类书《艺文类聚》中,在19卷晋代的孙楚的《笑赋》里就出现了与“郁闷”近似的“郁悒” [4] 一词,表示的正是忧闷、烦闷之意。而到了明、清,“郁闷”一词就已经普遍使用,并被人们所广泛接纳。比如在《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都有例证。 在《三国演义》第十一回中,就有“管亥分兵四面围城,孔融心中郁闷” [5]68的说辞。在《红楼梦》中则已经频繁使用“郁闷”一词。比如在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中就有:“贾母等知他病未除根,不许他胡思乱想,怎奈他郁闷难堪,病多反复。”[6]1704另在第一百零六回“王熙凤致祸抱羞惭,贾太君祷天消祸患”写宝玉的悲戚,“追想在园中吟诗起社,何等热闹,自从林妹妹一死,我郁闷到今,又有宝姐姐过来,未便时常悲切” [6]1808。 只不过,“郁闷”在古人那里,更多指的是心理或情感,是一种藏在心里的难以用言辞表达的情绪,以行为的萎靡不振,来昭示自我内心的悲凉和无奈。今人动不动就直呼“郁闷”,更多指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疾病,确切说是由空虚无聊而带来的一种精神落寞、情绪低迷,颇有小题大做、无病呻吟的味道。 不妨再举一例。在十月份,打开“瑞丽女性网”的首页,“惊艳”的标题扑面而来。比如10月8日的“7款绝美蛋糕惊艳你的婚礼”,10日的“MONETA最新‘花朵’彩钻珠宝惊艳”,11日的“《铜雀台》刘亦菲玉女长成造型惊艳”,19日的“5名‘购’女郎惊艳佛罗伦萨小镇”,22日的“施华洛世奇元素惊世之作璀璨头盔惊艳亮相”等等。其实,不仅仅是在瑞丽网,近期“惊艳”一词也常常见于各大网站的题目或文章中,比如10月10日的新浪网就有“惊艳装饰!当丝巾邂逅家纺”的标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惊艳”一词是近几年来网络、报刊和日常口语中最为活跃的流行词语之一。 “惊艳”貌似是近几年才产生的一个新词语,因为《现代汉语词典》和《应用汉语词典》,包括《新华新词语词典》等辞书均未收录。直到最近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才收录了“惊艳”词条:“惊艳”,动词,惊讶女性的美艳;举例:她一出场,四座惊艳。事实上,“惊艳”一词早在明清时期就已出现。笔者最早见于清代最杰出的文学理论批评家金圣叹笔下。金圣叹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他对“六大才子书”(《离骚》、《庄子》、杜诗、《史记》、《水浒》和《西厢》)的评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水浒》和《西厢》。金圣叹批本《西厢记》流露出自己的真性情。批本《西厢记》共五卷二十折,卷一第一折即为“惊艳”,写张生、崔莺莺之相遇。张生初遇莺莺,不交一语,却情动心动,“目定魂摄,不能遽语”。金圣叹颇为惊叹,遂将第一折的题目定为“惊艳”。[7] 以后,“惊艳”一词便常见于古诗词中。 所以,一如“郁闷”,“惊艳”一词,貌似新颖,也实为旧词。而且从古到今,意思没有大变,皆为“惊其美艳”,也就是“面对美艳(包括一切美好事物在内)而感到吃惊”。这个“艳”本指人之艳丽,即指人的妖娆美好的形象;也可以指物,凡面对人或物的美而深感惊诧者,皆可称之为“惊艳”。不过穿越到当下,“惊艳”一词的用法还是有一定变化的。比如,在古语中,“惊艳”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不是“惊人的艳丽”,而是“因艳而惊”。要言之,是看到了非常美丽的事物而惊奇、内心受到震动。可见,惊艳之感受,需要至少两方才可发生,一方是“艳”,一方来“惊”。所以,“惊艳”的不是“艳者”自身,只能是旁人。[8] 换言之,“惊艳”一词的受者必须是以他人为代表的主体,而非其他事物,或非生命的物体,更不是某场地场所。但是,到了今天,人们把“惊艳”一词的应用范围明显扩大了。最常见的用语是“某人/某物惊艳某地/某场所”,比如“范冰冰盛装出现惊艳柏林”或“章子怡惊艳巴黎”等等。有人可能会认为上述用法是用错了。笔者倒是乐意接受这些貌似用错了的“误用”或“歧用”。因为这些用法扩大了“惊艳”一此的用语范围,使得该词有了更大的张力。这即使称不上是“妙用”,也可以算是今人对古语用法的一种突破和丰富吧。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时尚与传统的关系,不一定是对立的,有时候反而是密切联系、彼此呼应的。实际上,不仅语言,包括服装、饰物和用具等,在当今世人眼里甚是新奇、古怪的东西,一不留神,都可能是曾经流行的经典,甚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东西。比如2011年底,巴黎时装周发布最新设计的手袋,其中一款看了让人颇觉眼熟,原来它的形状与结构竟然同中国古代的中药包颇为相似。 要言之,许多我们曾经视之为久远、传统的事物,穿越时间的长河,悄然进入我们当下的生活,表达的也是近似的思想、情感,喜好,乃至态度等等。所以,很多的时尚,可能就是从传统而来,甚至于,就是传统。 当然,不可否认,传统的事物与作为文化代表之一的语言(包括很多的成语,比如林林总总等),穿越邈远的时空在当下重新“复活”,其功能上的嬗变(或扩大或缩小或改变)与用法上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对此,大可不必大惊小怪。因为这可能正是语言的魅力之一。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1]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歌德.文学风格论.王元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3]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欧阳询等.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19卷 [5]罗贯中.三国演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6]曹雪芹,高鹗.红楼梦.转引自冯其庸.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7]金圣叹.金圣叹评点《西厢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8] http://baike.baidu.com/view/1166844.htm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流行、时尚与传统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可能大都持对立的观点。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以语言为例。对近年来流行于网络或口语中的一些热门词语进行追溯,会发现它们貌似新颖,实为旧词。所以流行、时尚与传统的关系,不一定是对立的,有时候可能是密切联系的。 2012年渐近尾声,若问哪一首歌及其MV在今年最为火暴、最为流行和最出风头,答案可能就是《江南style》。这受来自韩国的歌曲一经问世,就迅速走红于全球。有关此曲的各种视频借助电脑、电视和网络扑面而来,让你无处可逃。老实说,如问我的感受,我想套用当下年轻人常说的一句口头禅,那就是“这不是我喜欢的style”。 近似于时下盛行在网络和口语中的表述“这正是/不是我要的那杯茶”或“这正是/不是我要的那盘菜”,“这正是/不是我喜欢的style”也是当下年轻人,尤其是80后和90后的新新人类的一句看似时髦的流行口头用语。以此来表示他们对事物,尤其是对人的一种态度,肯定或否定的态度。那么,这里的“style”是什么意思呢? 翻开英汉大词典,会看到这个词有多种释义,如方式、文体、风格;卓越、时髦、气派、特异、格调;样式、款式、时尚;一般的外表、形式、图案或设计;种、类;(古代在蜡板上书写所用的)尖笔、铁笔等等。[1]1151这么多种解释,看得人越发困惑。用在上面那句话中的“style”到底该如何理解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明白一件事,那就是词语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会不断演变。 比如“咖啡”一词,是取自英文“coffee”的音译。而西语“Coffee”一词,又源于埃塞俄比亚的一个名叫卡法(kaffa)的小镇,在希腊语中,“Kaweh”的意思是“力量与热情”。现在这个词可指代咖啡树、咖啡豆、咖啡粉,及各种咖啡饮料等。由此可见,词语在演变的过程中,其原有的意义会发生变化,这已早非鲜事。“style”也如此。 “style”,源于希腊文。原是指木堆、石柱和雕刻刀,也就是希腊人用来在蜡板上写字的工具。拉丁人从“雕刻刀”中引申出两种寓意:一是指“组成文字的一种特定方法”;二是指“以文字装饰思想的一种特殊方式”。 [2]17 西方诗学中的“style”一词,最初是和写作演讲的语言形式、修辞技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直到18世纪后,理论家们才把创作主体与风格的研究联系起来。如果说“style”在西方有着修辞、笔调、文风、文体等多种相近的含义,而在我国风格则存在着一义多词的情形。 我国的风格理论起源于魏晋时期。刘勰最先在《文心雕龙》中写出专论“风格”的《体形》篇,把“风格”概念引进文艺理论与批评。当时已经出现了一些与风格相近的新概念,比如风韵、风骨、风力、风神、气、气韵、神韵等等。可能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在当时出现的这些新名词,起初并不是用来论文的,而是用来论人的,包括“风格”一词。兴盛于汉末的人物品评之风,一直延续到魏晋,世人多用上述这些词语来形容和品评士人的气质、风度、体貌和德行等特点。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气质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3]158,可谓是以“风格”论人转向论文的开始。 要言之,“风格”,及与其义相近的词,在中国于诞生之初,就是用来形容人的风度气质品格的。这一最初的用法,至今尚存犹未弃。在我们当下的日常生活中,也还是常常有人用“风格”一词来指称一个人的风度气质、风采神韵和体貌特征。不同之处在于,现在90后的年轻人多用英语“style”一词来指代“风格”。所以说到底,年轻人在多种场合使用style,貌似新颖时尚,个性感十足,实际上不过是沿用了“风格”的传统用法而已。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从前几年就颇为流行的“郁闷”一词。“郁闷”一词从2001之际开始流行,至今仍算是当代年轻人使用最多的网络用语和口头语之一。“郁闷”,词典上的解释是“烦闷”、“不舒畅”。时下流行的“郁闷”,用处极广,但其用意基本没有脱离本意,无非是指无聊、没意思、心情压抑、精神空虚、无由排解、感觉憋屈等。该词也是看似时尚新奇,实则古已用之。在唐代欧阳询等人编撰的100卷的类书《艺文类聚》中,在19卷晋代的孙楚的《笑赋》里就出现了与“郁闷”近似的“郁悒” [4] 一词,表示的正是忧闷、烦闷之意。而到了明、清,“郁闷”一词就已经普遍使用,并被人们所广泛接纳。比如在《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都有例证。 在《三国演义》第十一回中,就有“管亥分兵四面围城,孔融心中郁闷” [5]68的说辞。在《红楼梦》中则已经频繁使用“郁闷”一词。比如在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中就有:“贾母等知他病未除根,不许他胡思乱想,怎奈他郁闷难堪,病多反复。”[6]1704另在第一百零六回“王熙凤致祸抱羞惭,贾太君祷天消祸患”写宝玉的悲戚,“追想在园中吟诗起社,何等热闹,自从林妹妹一死,我郁闷到今,又有宝姐姐过来,未便时常悲切” [6]1808。 只不过,“郁闷”在古人那里,更多指的是心理或情感,是一种藏在心里的难以用言辞表达的情绪,以行为的萎靡不振,来昭示自我内心的悲凉和无奈。今人动不动就直呼“郁闷”,更多指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疾病,确切说是由空虚无聊而带来的一种精神落寞、情绪低迷,颇有小题大做、无病呻吟的味道。 不妨再举一例。在十月份,打开“瑞丽女性网”的首页,“惊艳”的标题扑面而来。比如10月8日的“7款绝美蛋糕惊艳你的婚礼”,10日的“MONETA最新‘花朵’彩钻珠宝惊艳”,11日的“《铜雀台》刘亦菲玉女长成造型惊艳”,19日的“5名‘购’女郎惊艳佛罗伦萨小镇”,22日的“施华洛世奇元素惊世之作璀璨头盔惊艳亮相”等等。其实,不仅仅是在瑞丽网,近期“惊艳”一词也常常见于各大网站的题目或文章中,比如10月10日的新浪网就有“惊艳装饰!当丝巾邂逅家纺”的标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惊艳”一词是近几年来网络、报刊和日常口语中最为活跃的流行词语之一。 “惊艳”貌似是近几年才产生的一个新词语,因为《现代汉语词典》和《应用汉语词典》,包括《新华新词语词典》等辞书均未收录。直到最近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才收录了“惊艳”词条:“惊艳”,动词,惊讶女性的美艳;举例:她一出场,四座惊艳。事实上,“惊艳”一词早在明清时期就已出现。笔者最早见于清代最杰出的文学理论批评家金圣叹笔下。金圣叹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他对“六大才子书”(《离骚》、《庄子》、杜诗、《史记》、《水浒》和《西厢》)的评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水浒》和《西厢》。金圣叹批本《西厢记》流露出自己的真性情。批本《西厢记》共五卷二十折,卷一第一折即为“惊艳”,写张生、崔莺莺之相遇。张生初遇莺莺,不交一语,却情动心动,“目定魂摄,不能遽语”。金圣叹颇为惊叹,遂将第一折的题目定为“惊艳”。[7] 以后,“惊艳”一词便常见于古诗词中。 所以,一如“郁闷”,“惊艳”一词,貌似新颖,也实为旧词。而且从古到今,意思没有大变,皆为“惊其美艳”,也就是“面对美艳(包括一切美好事物在内)而感到吃惊”。这个“艳”本指人之艳丽,即指人的妖娆美好的形象;也可以指物,凡面对人或物的美而深感惊诧者,皆可称之为“惊艳”。不过穿越到当下,“惊艳”一词的用法还是有一定变化的。比如,在古语中,“惊艳”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不是“惊人的艳丽”,而是“因艳而惊”。要言之,是看到了非常美丽的事物而惊奇、内心受到震动。可见,惊艳之感受,需要至少两方才可发生,一方是“艳”,一方来“惊”。所以,“惊艳”的不是“艳者”自身,只能是旁人。[8] 换言之,“惊艳”一词的受者必须是以他人为代表的主体,而非其他事物,或非生命的物体,更不是某场地场所。但是,到了今天,人们把“惊艳”一词的应用范围明显扩大了。最常见的用语是“某人/某物惊艳某地/某场所”,比如“范冰冰盛装出现惊艳柏林”或“章子怡惊艳巴黎”等等。有人可能会认为上述用法是用错了。笔者倒是乐意接受这些貌似用错了的“误用”或“歧用”。因为这些用法扩大了“惊艳”一此的用语范围,使得该词有了更大的张力。这即使称不上是“妙用”,也可以算是今人对古语用法的一种突破和丰富吧。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时尚与传统的关系,不一定是对立的,有时候反而是密切联系、彼此呼应的。实际上,不仅语言,包括服装、饰物和用具等,在当今世人眼里甚是新奇、古怪的东西,一不留神,都可能是曾经流行的经典,甚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东西。比如2011年底,巴黎时装周发布最新设计的手袋,其中一款看了让人颇觉眼熟,原来它的形状与结构竟然同中国古代的中药包颇为相似。 要言之,许多我们曾经视之为久远、传统的事物,穿越时间的长河,悄然进入我们当下的生活,表达的也是近似的思想、情感,喜好,乃至态度等等。所以,很多的时尚,可能就是从传统而来,甚至于,就是传统。 当然,不可否认,传统的事物与作为文化代表之一的语言(包括很多的成语,比如林林总总等),穿越邈远的时空在当下重新“复活”,其功能上的嬗变(或扩大或缩小或改变)与用法上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对此,大可不必大惊小怪。因为这可能正是语言的魅力之一。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1]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歌德.文学风格论.王元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3]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欧阳询等.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19卷 [5]罗贯中.三国演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6]曹雪芹,高鹗.红楼梦.转引自冯其庸.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7]金圣叹.金圣叹评点《西厢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8] http://baike.baidu.com/view/11668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