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句和扩句的方法
缩 句
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附加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
缩句的一般方法是:
1、读懂句子的主要意思,分清哪些词语是句子的“主干”,哪些
词语
是句子的“枝叶”;缩句时保留“主干”,删去“枝叶”。
如 :繁花似锦的焰火在夜空中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图案。
2、注意分析与句子意思关系密切的重点词。有些词语虽然是“枝叶”,
但它在句子中起主干作用,是表达句意的重点词,在缩句时不能删去。若
删去,句子意思就会改变。
如:住在长江两岸的人们都爱吃鲜美的鲈鱼。
3、缩句后要看句意是否符合原意,是否还有可以再删去的词语。
练习:缩写下面的句 子。
(1)报春的大雁成行成队地飞过江北、江南的山川和田野。
(2)笨得可爱的小熊猫差点儿掉下深深的水潭里。
(3)①听了这件事,他高兴地跳起来。 ②听了这件事,他高兴得
跳起来。
(4)托塔李天王和哪吒三太子气势汹汹地来捉拿“齐天大圣”孙悟
空。
(5)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
(6)夏日里,老人们喜欢到湖边的树阴下去钓鱼。
(7)英勇的红军冒着蒙蒙的细雨和踩着泥泞的道路前进。
(8)勇敢的刑警把狡猾的罪犯抓住了。
(9)海里的泥沙被澎湃的波涛卷到岸边。
缩句方法2 :
第一步,按照汉语语法,“的”“地”“得”用法的一般句式如下:
a、( )的+名词。缩句时,将名词前的“( )的”去掉,如:辛勤的
蜜蜂采蜜。
去掉“辛勤的”,则缩成:蜜蜂采蜜。
b、( )地+动词。缩句时,将动词前的“( )地”去掉,如:老师绘
声绘色地讲故事。去掉“绘声绘色地”,则缩成:老师讲故事。
c、 动词+得( )。缩句时,将动词后的“得( )”去掉,如:爷爷
笑得合不拢嘴。去掉“得合不拢嘴”,则缩成:爷爷笑。
(注:以上说法只是大致而言,并不代表全部;代词前面也用“的”。)
如:清晨的阳光柔和地抚摸着一望无际的土地。缩句时,去掉“清晨的”、“柔
和地”、“一望无际的”,剩下的主干是“阳光抚摸着土地。”
第二步,根据“自问”及句式如下:
1、 ( ) 〕地+
〔 谁干什么 或 谁是什么 〕
练习:缩写句子。
(1)赵刚的爸爸是我们县里的劳动能手。
(2)他那慈祥的目光久久地注视着锅炉和刚上吊的木
箱。
(3)九岁的学徒凡卡在桌子前伤心地给爷爷写信。
2、(
〔 谁 怎 么 样 〕
练习:缩写句子。
(1)“天堂”里的鸟儿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
(2)鸟类的飞翔能力十分惊人。
(3)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狱中的革命者高兴地哭
了。
3
〔 谁 怎 么 样 〕
练习:缩写句子。
(1)小丽跑得很快。
(2)他走得很慢,像蚂蚁一样。
(3)新中国成立了,革命者激动地流出了眼泪。
(4)新中国成立了,革命者激动得流出了眼泪。
相关链接:请看〘缩句应注意的问题〙一文。
参考答案:
(1)大雁飞过山川和田野。
(2)熊猫差点儿掉下水潭里。
(3)① 他跳起来。 ② 他高兴。
(4)李天王和哪吒来捉拿孙悟空。
(5)芦苇上好像盖了白雪。
(6)老人们喜欢去钓鱼。
(7)红军前进。
(8)刑警把罪犯抓住了。
(9)泥沙被波涛卷到岸边。
(1)爸爸是劳动能手。
(2)目光注视着锅炉和木箱。
(3)凡卡写信。
(1)鸟儿飞翔。
(2)能力惊人。
(3)革命者哭了。
(1)小丽跑。
(2)他走。
(3)革命者流出了眼泪。
(4)革命者激动。
扩句
扩句就是给句子的主干加上修饰或限制的成分,使句子更具体、生动。扩句
与缩句相反。
扩句的一般方法:
1、在句子的四个扩。“谁”之前扩,“怎么样”之前扩、“什么”之前扩,“是怎
么
样”之后扩。具体句式如下:
①(扩)的+谁+〔扩〕地+干+(扩)的+什么
(扩)的+谁+是+(扩)的+什么
②(扩)的+谁+〔扩〕地+怎么样
③(扩)的+谁+干+得+〖扩〗
2、保留原有意思。
3、不能改变句子的结构。
4、内容力求丰富具体。
具体来说,扩句时,一般在名词前加上“…的”;在动词前加上“…地”;在动
词后补上“得…”。句式如下:
1 ( )的+名词+〔 〕地+动词+()的+名词
2 ( )的+名词+动词+得
如:老师讲故事。扩句时,在“老师”前加上“白发苍苍的”,在“讲”之前加上“绘
声绘色地”,在“故事”前加上“雷锋的”,最后扩句是“白发苍苍的老师绘声绘色地讲
雷锋的故事。”
练习:扩写句子(最少两处)。
(1)( )长城是( )奇迹。
(2)( )雨( )下。
(3)( )老师( )批改( )作业。
(4)形象铭刻心中。
(5)战士们直扑阵地。
(6)列车通过大桥。
(7)骏马奔驰。
(8)她笑着。
参考答案:
1、(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2、(豆子似的)雨(哗啦啦地)下。
3、(白发苍苍的)老师(认真)批改(我们的)作业。
4、(小兵张嘎的)形象铭刻(在同学们的)心中。
5、战士们(像猛虎一般)直扑(敌人的)阵地。
6、列车(快速地)通过(南京长江)大桥。
7、(一匹全身洁白的)骏马(在草原上)奔驰。
8、(可爱的)她(高兴地)笑着。
陈述句与反问句
一、反问句变陈述句的规则:
1、 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 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 反问语气词删去“?”变“。”
例子
1、 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 (我们不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 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那浪花所奏的正是一首欢乐的歌。)
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 (这里的景色这么美,使我们流连往返。)
一、陈述句变反问句的规则:
1.陈述句包括肯定陈述句(简称“肯定句”)和否定陈述句(简称“否定句”)
2.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回等)改为肯定此(是能会等); 在肯定此或否定词前加“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
3.根据句子需要在结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有时也不用加),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例子:
1 、白衣天使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白衣天使无私奉献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2、没有比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更重要的事了。 (难道有比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更重要的事?)
3、你一定会想到白杨树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就不会想到白杨树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把字句与被字句
方法1:
先在陈述句中分析出什么1、什么2和怎么样,再按下面格式改写:
(1)改为把字句:什么1+把+什么2+怎么样
(2)改为被字句:什么2+被+什么1+怎么样
方法2:
理解句子意思,自问自答。如“谁做了什么”该为“谁把什么做了”, “谁怎么样”改为“谁把什么怎么样”; “谁做了什么”和“谁怎么样”改为“什么被谁怎么样”。
(把字句改为被字句,被字句改为把字句,什么1和什么2互调位置。)
缩句和扩句的方法
缩 句
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附加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
缩句的一般方法是:
1、读懂句子的主要意思,分清哪些词语是句子的“主干”,哪些
词语
是句子的“枝叶”;缩句时保留“主干”,删去“枝叶”。
如 :繁花似锦的焰火在夜空中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图案。
2、注意分析与句子意思关系密切的重点词。有些词语虽然是“枝叶”,
但它在句子中起主干作用,是表达句意的重点词,在缩句时不能删去。若
删去,句子意思就会改变。
如:住在长江两岸的人们都爱吃鲜美的鲈鱼。
3、缩句后要看句意是否符合原意,是否还有可以再删去的词语。
练习:缩写下面的句 子。
(1)报春的大雁成行成队地飞过江北、江南的山川和田野。
(2)笨得可爱的小熊猫差点儿掉下深深的水潭里。
(3)①听了这件事,他高兴地跳起来。 ②听了这件事,他高兴得
跳起来。
(4)托塔李天王和哪吒三太子气势汹汹地来捉拿“齐天大圣”孙悟
空。
(5)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
(6)夏日里,老人们喜欢到湖边的树阴下去钓鱼。
(7)英勇的红军冒着蒙蒙的细雨和踩着泥泞的道路前进。
(8)勇敢的刑警把狡猾的罪犯抓住了。
(9)海里的泥沙被澎湃的波涛卷到岸边。
缩句方法2 :
第一步,按照汉语语法,“的”“地”“得”用法的一般句式如下:
a、( )的+名词。缩句时,将名词前的“( )的”去掉,如:辛勤的
蜜蜂采蜜。
去掉“辛勤的”,则缩成:蜜蜂采蜜。
b、( )地+动词。缩句时,将动词前的“( )地”去掉,如:老师绘
声绘色地讲故事。去掉“绘声绘色地”,则缩成:老师讲故事。
c、 动词+得( )。缩句时,将动词后的“得( )”去掉,如:爷爷
笑得合不拢嘴。去掉“得合不拢嘴”,则缩成:爷爷笑。
(注:以上说法只是大致而言,并不代表全部;代词前面也用“的”。)
如:清晨的阳光柔和地抚摸着一望无际的土地。缩句时,去掉“清晨的”、“柔
和地”、“一望无际的”,剩下的主干是“阳光抚摸着土地。”
第二步,根据“自问”及句式如下:
1、 ( ) 〕地+
〔 谁干什么 或 谁是什么 〕
练习:缩写句子。
(1)赵刚的爸爸是我们县里的劳动能手。
(2)他那慈祥的目光久久地注视着锅炉和刚上吊的木
箱。
(3)九岁的学徒凡卡在桌子前伤心地给爷爷写信。
2、(
〔 谁 怎 么 样 〕
练习:缩写句子。
(1)“天堂”里的鸟儿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
(2)鸟类的飞翔能力十分惊人。
(3)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狱中的革命者高兴地哭
了。
3
〔 谁 怎 么 样 〕
练习:缩写句子。
(1)小丽跑得很快。
(2)他走得很慢,像蚂蚁一样。
(3)新中国成立了,革命者激动地流出了眼泪。
(4)新中国成立了,革命者激动得流出了眼泪。
相关链接:请看〘缩句应注意的问题〙一文。
参考答案:
(1)大雁飞过山川和田野。
(2)熊猫差点儿掉下水潭里。
(3)① 他跳起来。 ② 他高兴。
(4)李天王和哪吒来捉拿孙悟空。
(5)芦苇上好像盖了白雪。
(6)老人们喜欢去钓鱼。
(7)红军前进。
(8)刑警把罪犯抓住了。
(9)泥沙被波涛卷到岸边。
(1)爸爸是劳动能手。
(2)目光注视着锅炉和木箱。
(3)凡卡写信。
(1)鸟儿飞翔。
(2)能力惊人。
(3)革命者哭了。
(1)小丽跑。
(2)他走。
(3)革命者流出了眼泪。
(4)革命者激动。
扩句
扩句就是给句子的主干加上修饰或限制的成分,使句子更具体、生动。扩句
与缩句相反。
扩句的一般方法:
1、在句子的四个扩。“谁”之前扩,“怎么样”之前扩、“什么”之前扩,“是怎
么
样”之后扩。具体句式如下:
①(扩)的+谁+〔扩〕地+干+(扩)的+什么
(扩)的+谁+是+(扩)的+什么
②(扩)的+谁+〔扩〕地+怎么样
③(扩)的+谁+干+得+〖扩〗
2、保留原有意思。
3、不能改变句子的结构。
4、内容力求丰富具体。
具体来说,扩句时,一般在名词前加上“…的”;在动词前加上“…地”;在动
词后补上“得…”。句式如下:
1 ( )的+名词+〔 〕地+动词+()的+名词
2 ( )的+名词+动词+得
如:老师讲故事。扩句时,在“老师”前加上“白发苍苍的”,在“讲”之前加上“绘
声绘色地”,在“故事”前加上“雷锋的”,最后扩句是“白发苍苍的老师绘声绘色地讲
雷锋的故事。”
练习:扩写句子(最少两处)。
(1)( )长城是( )奇迹。
(2)( )雨( )下。
(3)( )老师( )批改( )作业。
(4)形象铭刻心中。
(5)战士们直扑阵地。
(6)列车通过大桥。
(7)骏马奔驰。
(8)她笑着。
参考答案:
1、(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2、(豆子似的)雨(哗啦啦地)下。
3、(白发苍苍的)老师(认真)批改(我们的)作业。
4、(小兵张嘎的)形象铭刻(在同学们的)心中。
5、战士们(像猛虎一般)直扑(敌人的)阵地。
6、列车(快速地)通过(南京长江)大桥。
7、(一匹全身洁白的)骏马(在草原上)奔驰。
8、(可爱的)她(高兴地)笑着。
陈述句与反问句
一、反问句变陈述句的规则:
1、 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 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 反问语气词删去“?”变“。”
例子
1、 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 (我们不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 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那浪花所奏的正是一首欢乐的歌。)
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 (这里的景色这么美,使我们流连往返。)
一、陈述句变反问句的规则:
1.陈述句包括肯定陈述句(简称“肯定句”)和否定陈述句(简称“否定句”)
2.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回等)改为肯定此(是能会等); 在肯定此或否定词前加“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
3.根据句子需要在结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有时也不用加),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例子:
1 、白衣天使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白衣天使无私奉献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2、没有比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更重要的事了。 (难道有比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更重要的事?)
3、你一定会想到白杨树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就不会想到白杨树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把字句与被字句
方法1:
先在陈述句中分析出什么1、什么2和怎么样,再按下面格式改写:
(1)改为把字句:什么1+把+什么2+怎么样
(2)改为被字句:什么2+被+什么1+怎么样
方法2:
理解句子意思,自问自答。如“谁做了什么”该为“谁把什么做了”, “谁怎么样”改为“谁把什么怎么样”; “谁做了什么”和“谁怎么样”改为“什么被谁怎么样”。
(把字句改为被字句,被字句改为把字句,什么1和什么2互调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