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中国的基础教育迈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给每一位教师带来了快速成长的契机,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环境。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数学将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也是每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素养、知识和技能的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数学教学只有走进生活,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目前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还普遍存在着一些弊端:教与学严重分离,数学教学公式化,为“应试教育”服务,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得数学课变的枯燥、乏味,成了满堂灌、满堂练、学与用严重脱钩的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为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了下面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一个人的创造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兴趣是心理活动共有的特征,在教学

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诱导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一旦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后,就能以积极的热情,轻松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我创设了“学生出题考老师”的教学情境,我说:“现在我们考试好不好?”学生一听很奇怪,正当学生疑惑之时,我接着说:“今天改变过去的考试方法,由你们出题考老师,愿意吗?”学生听后很感兴趣。我说:“这里有一幅地图,你们用直尺任意量出两地的距离,我能很快地告诉你们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相信吗?”于是学生纷纷上台度量、报数,我一个接一个地回答对应的实际距离。学生这时感到奇怪,都说:“老师您快告诉我们吧,您是怎样算的?”我说:“其实呀,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帮助老师,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想认识它吗?”于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这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涨,特别想知道比例尺的知识,因而都积极的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

又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一课时,可用故事巩固新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激起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奋点’。孙悟空从天宫带回仙桃准备分给小猴子们,于是对一个猴子头领说:“我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个小猴子吧。”猴子头领嫌桃子少不愿意。猴王眼珠一转说:“我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个小猴吧。”猴子头领还不太满意说:“大王开恩,再多给些吧。”猴王说:“那好吧,我给你600个桃子,你平均分给300个小猴子吧。”猴子头领满意的笑了,猴王也笑了。(同学们笑了)这时教师停止故事的播放,问:“猴王和猴子头领为什么都笑了?谁的笑才是最聪明的呢?”。

像这样,播放一段动画,倾听一段录音,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联系生活,理解抽象数学概念。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成功的教学经验启迪着每位教师,数学教学中若能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当学生基本掌握了概念的含义后,为丰富知识的外延和促进理解,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具体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构建正确、清晰的知识框架。例如在学习“圆柱体的认识”时,当学生对圆柱体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实物,让学生找出那些是圆柱体,再想一想,家里面还有那些物体是圆柱体。这样通过许多的实例,学生获得的感性材料更加充分了,形成的表象也更加鲜明,因而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概括也更为明朗了。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概念、原理、法则)是比较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课内外的界限,把数学知识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去学习,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得以沟通。如:教学“利息”一课,我把课堂搬到银行,先把学生分成四组,选好组长,联系好参观地点及帮助我们释疑的校外辅导员(在银行工作的)。再带领学生参观调查,积累些金融方面的感性知识,了解利息、利率、本金、本息、活期、

整存整取等银行所用的专用名词,最后引导到怎样求利息上来,学生掌握方法后,立即帮银行叔叔算一算利息,看看结果是否正确。这样的课堂模式使了解、领会、掌握、应用一条龙,学生学得既高高兴兴又扎扎实实。

三、转变角色,给学生提供合适的空间。

让学生以研究的态度和学习方式对待数学学习,主动获取数学知识,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空间,多一些活动空间,多一些成功的体会。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关于质数和合数想知道哪些问题,由于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便活跃起来了。通过想、议等明白了质数和合数的学习目标。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指挥者,而是较好地充当了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在自学、交流、讨论、合作等活动中完成对学习内容的发现探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平移时,学生对简单图形的平移很难通过想象去理解,对图形各个关键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都相等也不太懂。这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显示出简单图形水平、垂直平移的轨迹,使抽象的内容变的形象生动。如果学生看不清楚,还可放慢速度重复演示。这样学生通过感官就理解了平移的方法并加深了记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四、激活经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概念是抽象的,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它就会变得活泼可爱起来。对数学概念的把握,理解它的定义是必要的,但体验它的实际意义与建构心理表象更是不可忽视。通过观察去认识与通过体验去认识,认识的深度是不一样的,参与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留下的印象更是不一样的。数学的价值不在模仿而在创新,不是去复制别人的数学,而是去建构自己的数学。作为教师应解放思想,改进教学方式,教学生有价值的数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动手操作学具,学生在动中思、在动中学、在动中发现,手脑并用刺激大脑神经系统,保持兴奋状态。由此可见,活动教学能创设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课堂氛围,而这氛围的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如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一直是理解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让学生四人一组,从12个小正方形中任意取出几个,拼成长方形,记下它的长、宽和面积。要求每组至少排出5个大小或形状不同的长方形,然后观察这几组数据,发现其规律——“每个长方形所包含的面积单位正好是长与宽的乘积。”并在小组交流。经过这样的交流活动,抽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已经植根于学生的脑海中,无需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也无需学生死记硬背公式。

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圆心、半径、直径的理解,教师在课前可设计套圈比赛。先让学生在操场上用绳子画圆,并把瓶子放在圆心上,全班同学站在圆上进行套圈比赛。课堂上以整个游戏把教学内容贯穿起来,让学生从熟悉的游戏开始,从学生已有

经验基础入手,构建学生自己表象,使所学知识更亲切,更具挑战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猜测、验证,进而从实践活动过度为表象操作,加深对圆的特征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平面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解决问题,让“生活”成为学生展示知识的舞台。

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不能只停留在背诵、记忆概念的基础之上,还要通过必要的练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吸收,以达到牢固、灵活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为目的。为此,教师要潜心从生活中寻找练习的目标,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这一知识后,可以开展一个“逛超市”的活动,学生在用得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认识了人民币,这样不但起到了练习的效果,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获取知识,更要让他们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的发挥。例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要求学生利用“轴对称”这种特性自行设计一个图案来布置本班教室,进行成果展示。在展示成果的时候,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更深刻地体验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

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教学要走进生活,需要我们教师首先要拥有数学意识,数学的思维方式,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是基础和前提,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关键。让我们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变禁锢、封闭的数学小课堂为开放的与社会天地相接壤的数学大课堂。

总之,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只有更加贴近生活、发掘生活,创新才能得以实现,生活才能得以新发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我们只有在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中成长、提高,让学生真正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成为未来高素质的接班人,相信我们会伴随课程改革探索下去„„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城关镇峪沟学校

赵建义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中国的基础教育迈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给每一位教师带来了快速成长的契机,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环境。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数学将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也是每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素养、知识和技能的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数学教学只有走进生活,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目前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还普遍存在着一些弊端:教与学严重分离,数学教学公式化,为“应试教育”服务,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得数学课变的枯燥、乏味,成了满堂灌、满堂练、学与用严重脱钩的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为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了下面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一个人的创造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兴趣是心理活动共有的特征,在教学

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诱导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一旦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后,就能以积极的热情,轻松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我创设了“学生出题考老师”的教学情境,我说:“现在我们考试好不好?”学生一听很奇怪,正当学生疑惑之时,我接着说:“今天改变过去的考试方法,由你们出题考老师,愿意吗?”学生听后很感兴趣。我说:“这里有一幅地图,你们用直尺任意量出两地的距离,我能很快地告诉你们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相信吗?”于是学生纷纷上台度量、报数,我一个接一个地回答对应的实际距离。学生这时感到奇怪,都说:“老师您快告诉我们吧,您是怎样算的?”我说:“其实呀,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帮助老师,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想认识它吗?”于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这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涨,特别想知道比例尺的知识,因而都积极的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

又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一课时,可用故事巩固新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激起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奋点’。孙悟空从天宫带回仙桃准备分给小猴子们,于是对一个猴子头领说:“我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个小猴子吧。”猴子头领嫌桃子少不愿意。猴王眼珠一转说:“我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个小猴吧。”猴子头领还不太满意说:“大王开恩,再多给些吧。”猴王说:“那好吧,我给你600个桃子,你平均分给300个小猴子吧。”猴子头领满意的笑了,猴王也笑了。(同学们笑了)这时教师停止故事的播放,问:“猴王和猴子头领为什么都笑了?谁的笑才是最聪明的呢?”。

像这样,播放一段动画,倾听一段录音,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联系生活,理解抽象数学概念。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成功的教学经验启迪着每位教师,数学教学中若能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当学生基本掌握了概念的含义后,为丰富知识的外延和促进理解,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具体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构建正确、清晰的知识框架。例如在学习“圆柱体的认识”时,当学生对圆柱体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实物,让学生找出那些是圆柱体,再想一想,家里面还有那些物体是圆柱体。这样通过许多的实例,学生获得的感性材料更加充分了,形成的表象也更加鲜明,因而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概括也更为明朗了。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概念、原理、法则)是比较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课内外的界限,把数学知识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去学习,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得以沟通。如:教学“利息”一课,我把课堂搬到银行,先把学生分成四组,选好组长,联系好参观地点及帮助我们释疑的校外辅导员(在银行工作的)。再带领学生参观调查,积累些金融方面的感性知识,了解利息、利率、本金、本息、活期、

整存整取等银行所用的专用名词,最后引导到怎样求利息上来,学生掌握方法后,立即帮银行叔叔算一算利息,看看结果是否正确。这样的课堂模式使了解、领会、掌握、应用一条龙,学生学得既高高兴兴又扎扎实实。

三、转变角色,给学生提供合适的空间。

让学生以研究的态度和学习方式对待数学学习,主动获取数学知识,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空间,多一些活动空间,多一些成功的体会。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关于质数和合数想知道哪些问题,由于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便活跃起来了。通过想、议等明白了质数和合数的学习目标。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指挥者,而是较好地充当了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在自学、交流、讨论、合作等活动中完成对学习内容的发现探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平移时,学生对简单图形的平移很难通过想象去理解,对图形各个关键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都相等也不太懂。这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显示出简单图形水平、垂直平移的轨迹,使抽象的内容变的形象生动。如果学生看不清楚,还可放慢速度重复演示。这样学生通过感官就理解了平移的方法并加深了记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四、激活经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概念是抽象的,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它就会变得活泼可爱起来。对数学概念的把握,理解它的定义是必要的,但体验它的实际意义与建构心理表象更是不可忽视。通过观察去认识与通过体验去认识,认识的深度是不一样的,参与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留下的印象更是不一样的。数学的价值不在模仿而在创新,不是去复制别人的数学,而是去建构自己的数学。作为教师应解放思想,改进教学方式,教学生有价值的数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动手操作学具,学生在动中思、在动中学、在动中发现,手脑并用刺激大脑神经系统,保持兴奋状态。由此可见,活动教学能创设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课堂氛围,而这氛围的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如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一直是理解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让学生四人一组,从12个小正方形中任意取出几个,拼成长方形,记下它的长、宽和面积。要求每组至少排出5个大小或形状不同的长方形,然后观察这几组数据,发现其规律——“每个长方形所包含的面积单位正好是长与宽的乘积。”并在小组交流。经过这样的交流活动,抽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已经植根于学生的脑海中,无需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也无需学生死记硬背公式。

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圆心、半径、直径的理解,教师在课前可设计套圈比赛。先让学生在操场上用绳子画圆,并把瓶子放在圆心上,全班同学站在圆上进行套圈比赛。课堂上以整个游戏把教学内容贯穿起来,让学生从熟悉的游戏开始,从学生已有

经验基础入手,构建学生自己表象,使所学知识更亲切,更具挑战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猜测、验证,进而从实践活动过度为表象操作,加深对圆的特征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平面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解决问题,让“生活”成为学生展示知识的舞台。

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不能只停留在背诵、记忆概念的基础之上,还要通过必要的练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吸收,以达到牢固、灵活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为目的。为此,教师要潜心从生活中寻找练习的目标,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这一知识后,可以开展一个“逛超市”的活动,学生在用得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认识了人民币,这样不但起到了练习的效果,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获取知识,更要让他们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的发挥。例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要求学生利用“轴对称”这种特性自行设计一个图案来布置本班教室,进行成果展示。在展示成果的时候,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更深刻地体验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

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教学要走进生活,需要我们教师首先要拥有数学意识,数学的思维方式,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是基础和前提,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关键。让我们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变禁锢、封闭的数学小课堂为开放的与社会天地相接壤的数学大课堂。

总之,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只有更加贴近生活、发掘生活,创新才能得以实现,生活才能得以新发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我们只有在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中成长、提高,让学生真正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成为未来高素质的接班人,相信我们会伴随课程改革探索下去„„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城关镇峪沟学校

赵建义


相关文章

  • 浅谈对高中数学新教材中应用问题的认识
  • 传统教材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数学的应用重视不够,不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不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脆弱.新教材对此做了大的调整,增加了具有广泛应用性.实践性的教学内容,重视了数学知识的 ...查看


  • 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
  • 21世纪即将到来,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才.数学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人才素质的培养.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数学的应用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 ...查看


  • 教师主题阅读笔记
  •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教学就是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学生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然而,有的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只掌握知识的层面上,造成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差.为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 ...查看


  •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本课题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寻找&quo ...查看


  • 浅谈数学建模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 浅谈数学建模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09物本 奚修阳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什么是数学建模.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建模教学的意义以及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方法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详尽阐述了数学建模教学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发现问题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 ...查看


  • 数学建模论文范文--利用数学建模解数学应用题
  • 数学(shuxue)建模论文范文--利用数学(shuxue)建模解数学应用题 数学建模随着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数字化,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人们身边的数学内容越来越丰富. 强调数学应用及培养应用数学意识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意义十 ...查看


  • 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11-0255-01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在学 ...查看


  • 培养抽象概括能力,提高知识综合运用
  • 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提高知识综合运用 作者:郭美华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12期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 除了要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外, 我认为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数学抽象能力. ...查看


  •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
  •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 摘 要:小学数学不会自发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围绕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展开, 旨在进一步拓宽小学数学教学思路, 创新教学方法. 关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