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仁和礼思想
谷晓洁
英语系 1302 班
[1**********]3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 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 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 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例如,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讲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 把它和长久影响中国社会的伦理思想体系联系起来, 那怎么能让它有个根基呢? “尊 重他人”(“爱他人”)这样的道德观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学”相联系的。如果我 们抛弃了孔子的“仁学”理论,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于人”, 提倡什么“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那么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吗?你能真正地爱 护别人吗?所以任何对人们的社会规范的具体要求它都必须有—套伦理学理论作支 撑,而这套伦理学理论又是内传统积累而成的。 这里不能全面的讨沦儒家的伦理问题, 它无疑有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 的要求,但它的核心内容“爱人”思想无论如何是我们今天仍应继承和发挥的。照 我看,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是基于“亲亲”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话 说:“仁音,人也,亲亲为大。” 《论语。学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爱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是爱人的基础,但是“为 仁”不是仅止在“亲亲”上,而必须“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要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得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如果要把 “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 克已复礼,大下归仁。为仁由已,而由人乎!”我认为,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常 有误。(我自已过去的解释也不正确。)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往往把“克己” 与“复礼”解释为平列的两个相对的方面,我认为这不合孔子的思想。 所谓“克己复礼”是说,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仁”。 “仁”是人作人的内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即“爱人” 的品德)的自觉:“礼”是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规范,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 人之间关系的,“礼之用,和为贵”。要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 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对“仁”和“礼”
的关系,孔子有非常明确的说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 礼云,玉帛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乎哉!”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认为“克己” (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内在自觉性。有了“求仁”的内在自觉性,“我欲仁,斯仁 至矣”,并实践于日用伦常之中,这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了。“极高明”要求 我们寻求伦理体系中的终极理念,“道中庸”要求我们把它实践于平常生活之中, 而“道中庸” 和 “极高明” 是分不开的。 哪怕是寻求最低限度的伦理观念的 “认同”, 也是和某种伦理体系的终极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如果说,孔子的“仁学”充分 讨论了“仁”和“人”(人道)的关系,还没有来得及去充分讨论“仁”与“天” (天道)的关系,那么孟子在后一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如他说:“尽其心,知 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 人心本仁,与“天心”本是相通的。对此朱烹说得更明白,他说:“天地以生 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乎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故语心之德虽其总摄贯通 无所不备,然一言以蔽之,则曰仁而己矣。” 此则从“天心”本“仁”,而说“人 心”也不能不“仁”,“人心”与“天心”实是相贯通的,因此儒家的伦理学说实 是建立在一道德形上学之上,故《中庸》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儒家这一“天人合一”思想无疑有其特殊的伦理意义,而贡献于人类社会。 但是, 如果我们把曾经支持中国两千多年有关作人的道理的 “仁学” ( “仁政” )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作为反动思想批判掉了,那么我们的社会如何不混乱, 如何还能不发生“精神危机”呢?从这里看,对待传统的伦理思想,我们只能继承 它、发展它,使之适合现今社会生活之要求,决不能抛弃它,而另外建立与之对立 的“斗争哲学”。当然,在我们继承“传统”的同时,不仅应使“传统”得到发展 与更新,要“日日新,又日新”(这也是中国的传统),而且还应充分吸收一切适 应我们社会发展要求的其他民族的伦理美德。现在谈《论语》有人会觉得有点“酸” 或者说有点过时了。其实不然,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虽然新文化运动以 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 地影响着。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 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近几年来,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 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 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 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 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 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重提国学教育, 宣扬儒家文化, 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论语》 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 著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论语》是伴随着儒家学说的诞生而诞生的,它所表现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史学家司马迁将无侯伯之位的孔子列为世家,正是因为孔子“布衣 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宗于夫子,可谓至圣。 ” , “至圣 至贤,教化之主,又代有贤哲,故列为世家。 ” ,至今,中国社会还在受其潜然的影 响。 就是现在国外许多著名大学和知名企业, 把研究中国的儒家思想作为一种时尚。 他们为什么对中国古老的文化如此热衷?除了中国国力不断在增强, 中国在全球事 务中影响力不断扩大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急功近利文化”和追求经济发 展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需要用讲求道德、公正和廉洁的儒家思想来解决,其中, 孔子伟大的教育思想,更是他们研究的重要对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俊,更应该 将宣扬国学视为己任,积极的学习孔子思想的有益之处,发扬光大。
论孔子的仁和礼思想
谷晓洁
英语系 1302 班
[1**********]3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 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 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 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例如,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讲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 把它和长久影响中国社会的伦理思想体系联系起来, 那怎么能让它有个根基呢? “尊 重他人”(“爱他人”)这样的道德观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学”相联系的。如果我 们抛弃了孔子的“仁学”理论,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于人”, 提倡什么“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那么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吗?你能真正地爱 护别人吗?所以任何对人们的社会规范的具体要求它都必须有—套伦理学理论作支 撑,而这套伦理学理论又是内传统积累而成的。 这里不能全面的讨沦儒家的伦理问题, 它无疑有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 的要求,但它的核心内容“爱人”思想无论如何是我们今天仍应继承和发挥的。照 我看,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是基于“亲亲”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话 说:“仁音,人也,亲亲为大。” 《论语。学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爱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是爱人的基础,但是“为 仁”不是仅止在“亲亲”上,而必须“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要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得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如果要把 “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 克已复礼,大下归仁。为仁由已,而由人乎!”我认为,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常 有误。(我自已过去的解释也不正确。)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往往把“克己” 与“复礼”解释为平列的两个相对的方面,我认为这不合孔子的思想。 所谓“克己复礼”是说,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仁”。 “仁”是人作人的内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即“爱人” 的品德)的自觉:“礼”是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规范,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 人之间关系的,“礼之用,和为贵”。要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 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对“仁”和“礼”
的关系,孔子有非常明确的说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 礼云,玉帛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乎哉!”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认为“克己” (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内在自觉性。有了“求仁”的内在自觉性,“我欲仁,斯仁 至矣”,并实践于日用伦常之中,这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了。“极高明”要求 我们寻求伦理体系中的终极理念,“道中庸”要求我们把它实践于平常生活之中, 而“道中庸” 和 “极高明” 是分不开的。 哪怕是寻求最低限度的伦理观念的 “认同”, 也是和某种伦理体系的终极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如果说,孔子的“仁学”充分 讨论了“仁”和“人”(人道)的关系,还没有来得及去充分讨论“仁”与“天” (天道)的关系,那么孟子在后一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如他说:“尽其心,知 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 人心本仁,与“天心”本是相通的。对此朱烹说得更明白,他说:“天地以生 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乎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故语心之德虽其总摄贯通 无所不备,然一言以蔽之,则曰仁而己矣。” 此则从“天心”本“仁”,而说“人 心”也不能不“仁”,“人心”与“天心”实是相贯通的,因此儒家的伦理学说实 是建立在一道德形上学之上,故《中庸》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儒家这一“天人合一”思想无疑有其特殊的伦理意义,而贡献于人类社会。 但是, 如果我们把曾经支持中国两千多年有关作人的道理的 “仁学” ( “仁政” )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作为反动思想批判掉了,那么我们的社会如何不混乱, 如何还能不发生“精神危机”呢?从这里看,对待传统的伦理思想,我们只能继承 它、发展它,使之适合现今社会生活之要求,决不能抛弃它,而另外建立与之对立 的“斗争哲学”。当然,在我们继承“传统”的同时,不仅应使“传统”得到发展 与更新,要“日日新,又日新”(这也是中国的传统),而且还应充分吸收一切适 应我们社会发展要求的其他民族的伦理美德。现在谈《论语》有人会觉得有点“酸” 或者说有点过时了。其实不然,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虽然新文化运动以 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 地影响着。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 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近几年来,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 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 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 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 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 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重提国学教育, 宣扬儒家文化, 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论语》 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 著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论语》是伴随着儒家学说的诞生而诞生的,它所表现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史学家司马迁将无侯伯之位的孔子列为世家,正是因为孔子“布衣 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宗于夫子,可谓至圣。 ” , “至圣 至贤,教化之主,又代有贤哲,故列为世家。 ” ,至今,中国社会还在受其潜然的影 响。 就是现在国外许多著名大学和知名企业, 把研究中国的儒家思想作为一种时尚。 他们为什么对中国古老的文化如此热衷?除了中国国力不断在增强, 中国在全球事 务中影响力不断扩大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急功近利文化”和追求经济发 展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需要用讲求道德、公正和廉洁的儒家思想来解决,其中, 孔子伟大的教育思想,更是他们研究的重要对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俊,更应该 将宣扬国学视为己任,积极的学习孔子思想的有益之处,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