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课文教学的一般步骤
教学改革以来,我们便不断地学习先进教师的方法、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 以崭新的教学观念投入教学 但几年来的教学并不尽人意。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反思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教学思路存在问题;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过程缺乏条理性。
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的课文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顺利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呢?
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处理好课文的部分和整体关系。一般的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进行词、句、段的教学。要注意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每个部分和整篇课文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比较完整、深刻的理解。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就是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教学大纲中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进行一篇课文的教学要注意有整体观念。一篇课文的教学步骤就应该是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全文;再读,将课文读流利,理解课文中词句;研读,将课文读出感情,谈独特的理解与感受;练读,将课文读入心,积累语言文字。 无论是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一般地说,在教学一篇课文之初,都应让学生读一读整篇课文,以便对课文有个感性的认识,以此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基础。这样做的好处是:一可以大体上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课文都讲了些什么;二是可以在一部分一部分理解课文时,知道部分和全篇的关系;三是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哪些地方自己已经读懂了,哪些地方还没有读懂,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以便和老师、同学们交流、探讨。初读课文,实际上是从词句到段篇逐步读完的,其间同学们经历了从分析到综合的过程,获得了多课文的整体认识。不过这种认识还比较肤浅,有待在继续阅读的过程中逐步深化。
二、精读课文,一部分一部分的阅读理解,逐步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认识。 在学生有了对课文的初步认识以后,中高年级一般可以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然后引导学生逐段阅读,思考讨论。
再分部分精讲课文时,一要重视对字、词、段的理解,离开词、句、段,整篇课文也就不存在了。特别是那些表现课文主要内容、突出中心思想的词、句、段,一定要让学生求得准确的理解,要真正读懂。这是读懂整篇课文的前提。
二是要加强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课文之间的联系。叶圣陶先生从把一篇课文比作一个圆球。他说:“圆球有一个中心,各部分都向中心环拱着。而各部分又密合无间,不容更动,方得成为圆球。一篇文字的各个部分也应环拱与中心,为其中心而存在。而且各个部分都有最适当的定位列次,以期成为一篇圆满的文字。”这段话虽然是从写文章的觉度说的,但对于阅读教学来说也有一定的启发。如果脱离文章的整体,孤立的教学字、词、段,不了解部分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作用,不了解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词、句、段难以求得精确理解,更谈不上读懂整篇课文了。一部分一部分地讲解课文时,要找重引导学生在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的联系中积极思考,达到理解的目的,切忌把各个部分割裂开来,孤立地进行教学。比如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课文写了小兴安岭四季美丽的景色,涉及到许多具体的事物:多种植物、动物,积雪、溪水、晨雾、阳光等等。从整篇课文来看,是在写小兴安岭“像绿色的海洋”,“是
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其中贯穿全文的是“树”。课文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围绕着树木来具体叙述的。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每个季节的景物时,要密切各部分的联系,而不是把课文肢解成互不相干的四段来孤立的教学和理解。一方面要重视四季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各个季节的景物融汇教学,“美丽的大花园” “巨大的宝库”之间的联系。在具体讲解每一部分时还要兼顾句与句、句与段之间的联系。比如写夏天的那一段,一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讲树木,第二句讲晨雾,第三句讲阳光,第四句讲草地。咋一看讲了四种事物,好像没有联系,实际上四个句子写的是四种事物围绕夏天的树木,互相联系着。树木为什么长得这么茂密?因为是在夏天。晨雾为什么浓而难散?因为森林长得十分茂密。阳光为什么像利剑?是因为夏天的阳光强烈并且穿过了密密层层的枝叶。草地上为什么野花盛开? 因为是夏天的阳光的照射。这样联系起来理解的话,不到读懂了句子,而且对夏天小兴安岭的景色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
三要分清主次,不平均使用力量。一部分一部分的阅读理解,不等于不分主次的逐段逐句的提问、讲解。重点部分要熟读精思,理解透彻;非重点部分可以一读而过。平均用力就会冲淡了教学重点,又浪费了时间。在分部分教学时,没讲解完一部分,教师应该及时的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对所学部分及时小结,在引入下一部分教学。这样既能是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行阅读、思考,又能不断加深学生对课文部分与整体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三、回到整体,获得对整篇课文全面、深刻的理解。
在一部分一部分的教学的同时,认识也在不断的发生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要回到整体,求得对课文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是对课文的理解发生质的变化。这一步的教学,一般采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来明确课文的中心。在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过程中,必然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由对课文感性的、偏重所写内容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偏重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这还不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看看课文是怎样表达中心的,对写作特点和语言特点有所认识;还要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最后,语文不像其他学科 它必须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 可以说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 可挖掘的资源非常多。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 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因此 语文具备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怎样来体现这两大特征呢 读中感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以教学《鸟的天堂》为例 首先让学生先读读赞美大榕树的段落 然后问 “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学生划下自认为美的句子 并注上符号。全班交流时 边读边品味 “卧”字好在哪儿 “看”、“远看”都写出了榕树的什么 “不可计数”指什么 „„并在黑板上画一画 让学生读一读 师生一起分享点滴的感受 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可以说品读 课文精彩片断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 只有读透了才悟得出 只有悟得出才能有感情地读出来 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课文在对话中得以开发和利用。
然而,教学步骤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一样,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每篇课文的实际出发和教学的实际出发,因时而异,灵活安排。比如,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词和句,没必要进行段的教学,更无须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再如阅读教学完全可以简化程序,抓住两三个主要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达到大体上理解就可以了。总之 我希望上好每一节语文课 每节课都能验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足迹 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当 然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 只要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 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课文教学的一般步骤
教学改革以来,我们便不断地学习先进教师的方法、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 以崭新的教学观念投入教学 但几年来的教学并不尽人意。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反思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教学思路存在问题;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过程缺乏条理性。
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的课文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顺利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呢?
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处理好课文的部分和整体关系。一般的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进行词、句、段的教学。要注意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每个部分和整篇课文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比较完整、深刻的理解。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就是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教学大纲中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进行一篇课文的教学要注意有整体观念。一篇课文的教学步骤就应该是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全文;再读,将课文读流利,理解课文中词句;研读,将课文读出感情,谈独特的理解与感受;练读,将课文读入心,积累语言文字。 无论是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一般地说,在教学一篇课文之初,都应让学生读一读整篇课文,以便对课文有个感性的认识,以此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基础。这样做的好处是:一可以大体上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课文都讲了些什么;二是可以在一部分一部分理解课文时,知道部分和全篇的关系;三是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哪些地方自己已经读懂了,哪些地方还没有读懂,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以便和老师、同学们交流、探讨。初读课文,实际上是从词句到段篇逐步读完的,其间同学们经历了从分析到综合的过程,获得了多课文的整体认识。不过这种认识还比较肤浅,有待在继续阅读的过程中逐步深化。
二、精读课文,一部分一部分的阅读理解,逐步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认识。 在学生有了对课文的初步认识以后,中高年级一般可以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然后引导学生逐段阅读,思考讨论。
再分部分精讲课文时,一要重视对字、词、段的理解,离开词、句、段,整篇课文也就不存在了。特别是那些表现课文主要内容、突出中心思想的词、句、段,一定要让学生求得准确的理解,要真正读懂。这是读懂整篇课文的前提。
二是要加强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课文之间的联系。叶圣陶先生从把一篇课文比作一个圆球。他说:“圆球有一个中心,各部分都向中心环拱着。而各部分又密合无间,不容更动,方得成为圆球。一篇文字的各个部分也应环拱与中心,为其中心而存在。而且各个部分都有最适当的定位列次,以期成为一篇圆满的文字。”这段话虽然是从写文章的觉度说的,但对于阅读教学来说也有一定的启发。如果脱离文章的整体,孤立的教学字、词、段,不了解部分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作用,不了解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词、句、段难以求得精确理解,更谈不上读懂整篇课文了。一部分一部分地讲解课文时,要找重引导学生在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的联系中积极思考,达到理解的目的,切忌把各个部分割裂开来,孤立地进行教学。比如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课文写了小兴安岭四季美丽的景色,涉及到许多具体的事物:多种植物、动物,积雪、溪水、晨雾、阳光等等。从整篇课文来看,是在写小兴安岭“像绿色的海洋”,“是
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其中贯穿全文的是“树”。课文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围绕着树木来具体叙述的。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每个季节的景物时,要密切各部分的联系,而不是把课文肢解成互不相干的四段来孤立的教学和理解。一方面要重视四季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各个季节的景物融汇教学,“美丽的大花园” “巨大的宝库”之间的联系。在具体讲解每一部分时还要兼顾句与句、句与段之间的联系。比如写夏天的那一段,一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讲树木,第二句讲晨雾,第三句讲阳光,第四句讲草地。咋一看讲了四种事物,好像没有联系,实际上四个句子写的是四种事物围绕夏天的树木,互相联系着。树木为什么长得这么茂密?因为是在夏天。晨雾为什么浓而难散?因为森林长得十分茂密。阳光为什么像利剑?是因为夏天的阳光强烈并且穿过了密密层层的枝叶。草地上为什么野花盛开? 因为是夏天的阳光的照射。这样联系起来理解的话,不到读懂了句子,而且对夏天小兴安岭的景色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
三要分清主次,不平均使用力量。一部分一部分的阅读理解,不等于不分主次的逐段逐句的提问、讲解。重点部分要熟读精思,理解透彻;非重点部分可以一读而过。平均用力就会冲淡了教学重点,又浪费了时间。在分部分教学时,没讲解完一部分,教师应该及时的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对所学部分及时小结,在引入下一部分教学。这样既能是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行阅读、思考,又能不断加深学生对课文部分与整体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三、回到整体,获得对整篇课文全面、深刻的理解。
在一部分一部分的教学的同时,认识也在不断的发生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要回到整体,求得对课文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是对课文的理解发生质的变化。这一步的教学,一般采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来明确课文的中心。在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过程中,必然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由对课文感性的、偏重所写内容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偏重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这还不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看看课文是怎样表达中心的,对写作特点和语言特点有所认识;还要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最后,语文不像其他学科 它必须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 可以说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 可挖掘的资源非常多。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 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因此 语文具备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怎样来体现这两大特征呢 读中感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以教学《鸟的天堂》为例 首先让学生先读读赞美大榕树的段落 然后问 “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学生划下自认为美的句子 并注上符号。全班交流时 边读边品味 “卧”字好在哪儿 “看”、“远看”都写出了榕树的什么 “不可计数”指什么 „„并在黑板上画一画 让学生读一读 师生一起分享点滴的感受 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可以说品读 课文精彩片断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 只有读透了才悟得出 只有悟得出才能有感情地读出来 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课文在对话中得以开发和利用。
然而,教学步骤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一样,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每篇课文的实际出发和教学的实际出发,因时而异,灵活安排。比如,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词和句,没必要进行段的教学,更无须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再如阅读教学完全可以简化程序,抓住两三个主要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达到大体上理解就可以了。总之 我希望上好每一节语文课 每节课都能验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足迹 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当 然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 只要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 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