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我记得有一个台湾人,到上海几所大学看了以后,这个台湾人他说,与其说是个大学,他说不如说是一个大公司,人人都在想钱,人人都在赚钱,就是一切向钱看。
凤凰卫视9月12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
英国教育家怀德海曾经说,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伏案学习,而在大学,他该站起来四面张望。2005年,诗人王小妮以一名大学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在那些年轻的面孔之上,她读到的是困惑和迷盲,贫乏和淡漠。
12年的应试教育把他们压成了扁平状,他们缺乏常识、精明、现实,患得患失,而严峻的就业形势又压抑了他们的梦想,他们无力“站力”,更谈不上“四面张望”,尽管如此,在孩子们的心底,王小妮依然发现了善和希望,她写下了这部被称为是“小学生心灵报告”的《上课记》,这是一部沉痛的书,王小妮感叹“悲从四面八方来”。
解说:2004年,有了个做老师的机会,听起来似乎会有前景的诗歌研究中心,虽然学校在偏远的海岛上,既有不久也无名气,这个教职成了潜在的提示和鼓励,也许我能试着做一个好老师。
王小妮:温家辉,到,刘晓轩,到,陈义红,到,洪文斌,到,罗丹。
解说:我看着教室下面这些眼睛,他们每一个都是这个国家青年知识分子中的一员,我该给他们什么才能心安,才对得起这满堂含着水分的注视。
王小妮: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解说: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恢复高考的36年来,中国共培养了9200万名大学生,在席卷而来的市场化,国际化,产业化的浪潮强力冲击下,我们终于拥有了全世界最庞大的高等教育,千军万马过的不再是独木桥,大学也不再是从前的大学。
朱学勤(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最痛切的就是大学失去了80年代曾经萌芽的那种朝气,失去了80年代那种思想解放的生气。
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我觉得现在大学弥漫着是两种思潮,一种实用主义,实利主义,实用和实利,第二个就是虚无主义。
陈丹青(画家民间学者):上学就变成赤裸裸的一件功利的事情,就是我要拿学位,我要考试,我要谋利益,要不就做生意,要不就打工,就这点事情,没有教育了,现在。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闭研究院教授):没错,楼盖得太多了,而且大学规模也在膨胀,成规模地膨胀,但是这样膨胀有什么意义呢?大学是这么办的吗?大学是一个楼群吗?它肯定不是。
熊丙奇(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我们现在每一年有将近40万的学生留学,这些留学以脚投票,选择抛弃中国的教育,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要看到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的中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怎样,当我们有一大批的精英人才的流失,它就流失了对中国教育的认同。
解说:有个口号叫“知识改变命运”,显然,今天它过时了,我的学生中间,农民的儿女超过一半,惯性使他们的父母们还在信守“惟有读书高”,他们辛勤工作,辛苦积蓄,供儿女读大学,至于读完大学以后怎么样,超出了他们的设想和掌控,这是一个悲壮的连锁,父辈付出越多,后辈越沉重,越急于回报越发现回报无门。
如果知识不再能改变命运,他们只好把未来的期待降到最低,很多人收回视线,只看眼前,让电脑游戏和恋爱统领大学四年。
潘乱:早上睡到七八点,然后准备去上课,如果迟了那也继续睡,就是逃第一节课,因为可能第二节会点名,然后我就过去一趟。
王尚清:我们学校完全没有学习氛围,就是玩行,我们学校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就是你看其他学校,各种跳楼什么的,咱们学校肯定没有,因为咱们学校从来都不想学习。
李鹏宇:上大学就是家人的一个要求,就是我不管你学什么,大学你要上。
记者:刚才你说你们的学费?
王尚清:一万三。
记者:方便问你家境怎么样?
王尚清:我一般。
记者:那这一万三有让你父母觉得有点。
王尚清:反正就是为我他们肯定有多少出多少。
潘乱:数学类的都挂掉了,我大学四年过的挺混沌的,但是最后我毕业了,最后我毕业了。
嘉宾:尽管我有思想准备,但是90年代之后,大学生活的衰败,它的斜率,往下走的斜率,还是远远超过我的准备。
刘道玉(原武汉大学校长):学生们交纳了不菲的学费,但是没有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实惠,这就是质量。
嘉宾:尽管1997之后,一方面是扩招,另外一方面,就是政府加大了对大学的投入,我们的大学越来越有钱了,但是这是金玉其外。
杨东平:当时的规划是到2010年达到15%的,这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下限,但是我们实际上是到2002年就超过15%了,我们的年增长率不是10%、15%,而是30%、40%,这样子的速度显然是很不理性的。
刘道玉:看一个人,就看他的谈吐,风度,看一个国家,就看他的大学,我记得有一个台湾人,到上海几所大学看了以后,这个台湾人他说,与其说是个大学,他说不如说是一个大公司,人人都在想钱,人人都在赚钱,就是一切向钱看。
解说:生活是庸常的,而日常的才最本质,当所有人都在悬空下坠而不自觉的时刻,我得提醒他们,这姿势不正常,不管长久以来你多适应它。
王小妮:故事的梗概你们刚才从课文里已经看到了。
解说:今天的练习是续写《许三观卖血记》,当许三观知道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而这个妻子与别人生的儿子又打架闯祸,伤着三番五次上门催讨,我让学生们给出下面的故事进展。
学生:我觉得许三观应该带一乐去卖血,反正不是自己亲儿子对不对。
我觉得像他说的,那不如让许三观带他老婆去做鸡,这样来前比卖血还快得多。
我觉得许三观只能去跳楼了,他活着没有什么意思呀。
解说:肢体冲突,自杀、刀砍,枪击都被想到了,似乎只有这些极端的想法,才能让他们兴致昂然,平淡的解决方式,温润、和善、柔软的力量,他们显然没兴趣,是什么经历在暗中提示的他们,热衷于把痛苦推演到极致。
学生:老师要出新书了吧,什么故事啊?
王小妮:知情。
学生:真羡慕那个年代。
王小妮:为什么?
学生:过去有很多年代,文革年代,知青年代,改革开放年代,不像现在,什么年代也不是,我们连个年代都没有。
解说:中国近现代史上,大学生一直是人群中的翘楚,是精神的刀锋,是真希望所在,现在,他们被死死地套住,变成浑浑噩噩的一大团,幻想这样,幻想那样,本能地可快速成功,而成功难上难,现实留给他们的只有纠结、恐惧、退却、茫然,遇到小事情或者还敢质疑,遇到大事情,就忍耐顺从,长久地积郁在心。
陈丹青:我最可怜现在的大学生,就是一点都不自由,我前天到北大去讲演,整个的校舍崭新崭新,都是空的,不可以学生有任何自己的告示牌,不可以有学生任何自己贴到墙上去的东西,所有校园都在提醒你,谁在管你们,你们应该听谁的话,你们应该怎么做,我们上学生时候不是这样,我们可以自己办化妆舞会,我们可以自己找各种人来讲演,然后通宵,每个宿舍都亮着灯在那儿辩论,大家互相赞美,互相不服,现在有吗?所以我有时候到大学去,人挤得满满的,我一点都会高兴,我知道他们有多无聊。
话剧《蒋公的面子》片段:蒋公当校长当多了,就以为什么学校的校长都能当,一个杀过学生的人来管教育,简直胡来,以蒋公的学识,当军校校长尚可,当大学校长,他来掌中大,中大不是变成了党校就是军校,独裁者眼中哪有自由学术之空气。
解说:南京大学师生创作的《蒋公的面子》,堪称今年最火的话剧,1943年,蒋介石出任中央大学校长前,曾邀请中文系三教授共进年夜饭,在“给不给蒋公面子”的问题上,三人争执不下。
纠结和调侃中,民国知识分子的风骨和弱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这个故事只是萦绕在南京大学校园里的一个传说。
吕效平:这是一个历史的谜团,非常可能没有这个事情,重要的是历史上的很多事情我们忘掉了,历史上的很多事情我们牢牢地记住了,重要的是历史上有些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我们把它虚构出来,我们记住什么,我们忘记什么,我们虚构什么,这里面有更大的真实性。
解说:这一天,我的课被临时调到四教211教室,不经意间,我发现,讲台一角有三个描黑小字,“真难受”,每个字有黄豆大,学生写的。
王小妮:同学们,我们今天开始上今天的课。
解说: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有关高校教育讨论的帖子,“教的痛心、学的反胃”,这话说得不好听,但是真实,教和学之间,有些完全不对接,完全的隔阂,完全的不信任,这其中没有谁对谁错,是更大的地方出了问题,我们忽略了比知识积累和谋一份职业更深厚的东西。
尽管学校一刻不停地强调和抽查出勤率,逃课的仍旧不少,一年一年,课就这么上着,课也这么逃着,你有多少意见,都出不了一间教室的门。
陈伟: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很多是不合格的,很多人是靠混日子,靠低水平重复,动品西凑,通过各种方式变成了教授。
周孝正:教授他一般就不教书了,教授一般接课题,所以,现在研究生都把教授导师叫老板,老板接了课题,谁给做,研究生给做,物美价廉的劳动力呀,做完了教授挂名,申请经费。
朱学勤:我曾经讲过一句话,今天的大学,第一个阶段是人抢钱,大学教师们都去抢课题,叫人抢钱,第二个阶段就是钱抢人,就是那么多课题把这些多的大学教师裹胁而去。
周孝正:几万,几十万,上百万,大课题能上亿,上亿那就等于是一总包工头,他就包下去了,但是他包下去他要提成的,他有回扣的,你注意。
潘乱:拼拼凑凑,我敢说,你用机器查不出我抄袭,你人也查不到,你先去那个,那个网站叫什么,维知还是叫什么,就是一个论文库,里面去宕一些,然后你借鉴同题材的,以及你同专业的学长,结合一下,百分之九十九,肯定之前都有人写过,就看你能不能找到呗。
张鸣:我说,本科生发什么文章,荒唐,就是要发,本科发文章肯定是抄的啊,但是他就鼓励抄,当年本科评估的时候,学校组织起来造假,整个学生道德是在制度化的在毁坏。
朱学勤:你看看这些课题做出来是什么?全是印刷垃圾,多少年以后回头看,我们最有钱的这个大学时代,恐怕是最令人羞辱的一个时代。
解说:别人喊90后“脑残”,而他们自称“孩纸们”,这两个字给我的直觉是孱弱像纸,一捅就破,除此之外,他们还喜欢自称“吃货”。
学生:老师您我为什么是吃货?现在我愈发觉得什么都不靠谱,人心更不可靠,只有吃到肚子里的东西才可靠,但现在吃的也不可靠了。
解说:一瞬间,我找到了我和他们的共同点,生活需要填充物,过去是12年的学习和思考,现在是吃东西,明天则是报名考各种证书,不然,没有什么能证明这条生命还存在着,这些小生命需要“经过”吃的过程,来赶走空虚,比起其他,只有“吃”能带给他们最快,最直接的存在感,由“吃饱”获得最后的藏身地。
和我上大学时候相比,现在的“吃货”们更敢于直接表达自己。
学生:不想考研,年轻人应该更加有活力。
我希
我想保持正直,清醒和善良,一直到死。
不希望父母失望,我想实现我爸爸希望我实现的。
我希望全国高校取消四级英语成绩与学位证书挂钩。
我想开一家店,里面卖的都是我自己做的东西。
我希望成为富婆,然后带父母移民新加坡。
我想有一群伙伴,大家出生入死。
减肥,瘦回和去年一样。
钓鱼岛是中国的。
希望我父母不要以金钱和权力去评价我未来的老公。
世界不要逼我,不要太多的潜规则。
世界大同。
我想去远方,很远很远。
我希望神能宽恕我们人类。
望买一套80平米的房子,把我老爸老妈接过来,每天能吃豆腐脑。
解说:一个学期下来,我在检讨自己,我给了他们很多新鲜东西,但是,究竟有多少能被他们接受,他们眼下最想要的是怎样就业,怎样顺利轻松地融进社会,怎样过上最好的生活,我能给的,恰恰不是他们现在想要的。
2009年起,考进这所海岛大学已经越来越难,录取分数已经要达到一本了,它正在攒劲想跻身知名大学之列,学生们有点振奋,毕竟,211了,好就业啊。
学生们告诉我,他们平时读书,文学少,厚书少,多数是图片什么的,图书馆匮乏,书籍混乱,阅览室则被考研大军霸占了,只要说考研,其他人就得让位,秋天以后,这成了图书馆里的潜规则。
据说,当今已是现代传媒最发达的时代,他们人人有不离手的手机,偶尔跑到校外网吧去上QQ聊天,但是,对日益发达的网络信息和纸质传媒,他们的冷漠超乎想象。
只要和自己无关,无论多么中啊的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我想,握有责任告诉他们,最近世界上正在发生着的事情,于是,我们的课上加了“十分钟时事”。
学生:同学们,我要提醒你们,在我们讨厌的国家里面,除了美国和日本,还有印尼,我最近才知道,他们都曾有过排华的历史,现在证据就在我手上,同学们可以看一下。
解说:很久了,我都没弄明白,他们为什么这么热衷于鼓掌,在我过往的记忆力,这声音一直属于收音机和大会场,激昂强势,不可抗拒的绝对声浪,也许,他们经过12年的教育,格外爱自己的民族,也许,他们只是需要一个集体仪式,自我振奋。
还有相当多的时候,鼓掌是机械的,为了自己和别人一样,不经大脑就顺便拍拍手。
学生:王老师,告诉你个事,前几天有一群人,过来争学生会的头儿,在食堂打了起来。
王小妮:谁跟谁呀。
学生:一个男生被一个女生叫了一大群男生追着打,真打呀,都有人报警了。
王小妮:为什么打?就为了争当头儿啊,当头儿有那么大吸引力吗?
学生呢:有权有钱呗。
解说: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这段话,被上传到微博后,一夜之间转发量高达3。5万次。
钱理群:我下面要讲的,是我偏的一个故事,一个文学典型,比如我去上课,我就发现有的男生或者女生,他坐在第一排,他非常注意听我讲课,而且我在讲的时候呢,你可以发现他时刻发出微笑,就是会立刻做出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基本上是到点子上的,然后下了课以后,他走到你面前就问,跟我说,钱教授,你这个课讲的真好,那么我一般对这种赞扬,我都保持一点警惕的,因为有的人是吹捧你的,但他接着就讲,你好在哪里,一二三四五,都讲的全部是点子上。
那么作为一个教师,碰到这样的学生做出这样的反应,他当然非常高兴,所以我对他就有好感,如此一二三四,那么我对他好感与日俱增,到了第四天,或者到了第五天,他来了,他说钱先生,我想到美国留学,请你写一个推荐书,你说我这时候,当时欣然推荐了,然后,推荐完了,第二天,这学生不见了,从此消失了,然后我就明白了,他来听你的课,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功利目的,要通过你去到美国去深造。
然后,他的每一次微笑,每一个点头,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这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迎合体制的需要,而且他很有效果,效率很高,所以这些人正在培养成接班人。
张泽:我们价值观已经扭曲了,只问利害,不问是非了。
周孝正:所以人家钱理群还有一句话,他说我希望我的学生毕业走到社会,不要当奴隶,不要让人欺负,你们也不要当奴隶主,也不要欺负别人去,那学生就说了,你不欺负人,人就欺负你。
钱理群:我就认为,这是我们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败,之所以出现精致利己主义者,你反过来替他们想的话,就是你教育不能给学生提供一种理想,提供一种信仰,当一个人理想,信仰,没有目标的时候,他唯一驱动的就是利益。
解说:很多次离开教师和学生们分手在岔路口,我一个人在路上的时候,超越一时一事的大悲哀扑上来,我知道,我没有一丝一毫的力量顶得住这些孩子,让他们在眼下和未来不害怕,不趋功利,不计个人得失。
王小妮:最后一节课,我占用两分钟时间给大家讲一个事,因为你们大部分都是第一次经历春运,那出门在外呢要多加小心,最关键的是,钱要贴着肉。
解说:对于考试,他们说,如果是喜欢的,考不好我会愧疚,不喜欢的,连应付都懒得,有时候,如果不是不想让父母失望伤心,情愿用零分表达自己的厌恶,对于教育制度,他们说,我们就像被囚禁在这玻璃器皿中,没有太多的余地转身,只能默默接受越来越稀少的空气,出口在哪里,心里没有底,可是,一旦从梦想的执念中探出头来,学会迎合这世界欲求的目光,那是真的成长,还是内心的退华和损坏。
熊丙奇:我认为中国摇羽必须得改,只有改革才能对得起我们的受教育者。
张泽:当然了,这不仅仅是一个大学自身的事,需要社会的配合。
朱学勤:其实今天这个三尺讲台,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你自己的空间的,你珍惜这个三尺讲台,也许你的课堂的氛围就跟隔壁一个教室的氛围就不一样。
刘道玉:我希望当今的大学生们,要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不决定于名校和名师,也不决定于学历和学位的高低,而决定于你自己,具体来说,就决定于你自己的理想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解说:没有理由要求我们的孩子身上不沾污秽,但是,发现了再微小的纯净,也一定要说出来,毕竟,希望还在,相信他们在自然长大过程中自生的判断力,相信唯一的真理,未来只能把握在他们手中。
学生: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王小妮:曾经,北京大学拥有一堵围墙,一边是假证儿贩子和盗版光盘的集散地,一边是诗人,学者和未名湖,后来,围墙在一片争议声中轰然倒下,取而代之的是一条五光十色的商业街,而在地球的另一面,直到今天,想要进入美国耶鲁大学的某个学院,你都必须要持有白色的门卡,因为学院的大铁门只对学子们开放,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大学时刻都在面临着两难的抉择,是随波逐流,还是保持独立,感谢各位收看《凤凰大视野》明天见。
核心提示:我记得有一个台湾人,到上海几所大学看了以后,这个台湾人他说,与其说是个大学,他说不如说是一个大公司,人人都在想钱,人人都在赚钱,就是一切向钱看。
凤凰卫视9月12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
英国教育家怀德海曾经说,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伏案学习,而在大学,他该站起来四面张望。2005年,诗人王小妮以一名大学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在那些年轻的面孔之上,她读到的是困惑和迷盲,贫乏和淡漠。
12年的应试教育把他们压成了扁平状,他们缺乏常识、精明、现实,患得患失,而严峻的就业形势又压抑了他们的梦想,他们无力“站力”,更谈不上“四面张望”,尽管如此,在孩子们的心底,王小妮依然发现了善和希望,她写下了这部被称为是“小学生心灵报告”的《上课记》,这是一部沉痛的书,王小妮感叹“悲从四面八方来”。
解说:2004年,有了个做老师的机会,听起来似乎会有前景的诗歌研究中心,虽然学校在偏远的海岛上,既有不久也无名气,这个教职成了潜在的提示和鼓励,也许我能试着做一个好老师。
王小妮:温家辉,到,刘晓轩,到,陈义红,到,洪文斌,到,罗丹。
解说:我看着教室下面这些眼睛,他们每一个都是这个国家青年知识分子中的一员,我该给他们什么才能心安,才对得起这满堂含着水分的注视。
王小妮: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解说: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恢复高考的36年来,中国共培养了9200万名大学生,在席卷而来的市场化,国际化,产业化的浪潮强力冲击下,我们终于拥有了全世界最庞大的高等教育,千军万马过的不再是独木桥,大学也不再是从前的大学。
朱学勤(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最痛切的就是大学失去了80年代曾经萌芽的那种朝气,失去了80年代那种思想解放的生气。
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我觉得现在大学弥漫着是两种思潮,一种实用主义,实利主义,实用和实利,第二个就是虚无主义。
陈丹青(画家民间学者):上学就变成赤裸裸的一件功利的事情,就是我要拿学位,我要考试,我要谋利益,要不就做生意,要不就打工,就这点事情,没有教育了,现在。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闭研究院教授):没错,楼盖得太多了,而且大学规模也在膨胀,成规模地膨胀,但是这样膨胀有什么意义呢?大学是这么办的吗?大学是一个楼群吗?它肯定不是。
熊丙奇(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我们现在每一年有将近40万的学生留学,这些留学以脚投票,选择抛弃中国的教育,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要看到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的中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怎样,当我们有一大批的精英人才的流失,它就流失了对中国教育的认同。
解说:有个口号叫“知识改变命运”,显然,今天它过时了,我的学生中间,农民的儿女超过一半,惯性使他们的父母们还在信守“惟有读书高”,他们辛勤工作,辛苦积蓄,供儿女读大学,至于读完大学以后怎么样,超出了他们的设想和掌控,这是一个悲壮的连锁,父辈付出越多,后辈越沉重,越急于回报越发现回报无门。
如果知识不再能改变命运,他们只好把未来的期待降到最低,很多人收回视线,只看眼前,让电脑游戏和恋爱统领大学四年。
潘乱:早上睡到七八点,然后准备去上课,如果迟了那也继续睡,就是逃第一节课,因为可能第二节会点名,然后我就过去一趟。
王尚清:我们学校完全没有学习氛围,就是玩行,我们学校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就是你看其他学校,各种跳楼什么的,咱们学校肯定没有,因为咱们学校从来都不想学习。
李鹏宇:上大学就是家人的一个要求,就是我不管你学什么,大学你要上。
记者:刚才你说你们的学费?
王尚清:一万三。
记者:方便问你家境怎么样?
王尚清:我一般。
记者:那这一万三有让你父母觉得有点。
王尚清:反正就是为我他们肯定有多少出多少。
潘乱:数学类的都挂掉了,我大学四年过的挺混沌的,但是最后我毕业了,最后我毕业了。
嘉宾:尽管我有思想准备,但是90年代之后,大学生活的衰败,它的斜率,往下走的斜率,还是远远超过我的准备。
刘道玉(原武汉大学校长):学生们交纳了不菲的学费,但是没有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实惠,这就是质量。
嘉宾:尽管1997之后,一方面是扩招,另外一方面,就是政府加大了对大学的投入,我们的大学越来越有钱了,但是这是金玉其外。
杨东平:当时的规划是到2010年达到15%的,这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下限,但是我们实际上是到2002年就超过15%了,我们的年增长率不是10%、15%,而是30%、40%,这样子的速度显然是很不理性的。
刘道玉:看一个人,就看他的谈吐,风度,看一个国家,就看他的大学,我记得有一个台湾人,到上海几所大学看了以后,这个台湾人他说,与其说是个大学,他说不如说是一个大公司,人人都在想钱,人人都在赚钱,就是一切向钱看。
解说:生活是庸常的,而日常的才最本质,当所有人都在悬空下坠而不自觉的时刻,我得提醒他们,这姿势不正常,不管长久以来你多适应它。
王小妮:故事的梗概你们刚才从课文里已经看到了。
解说:今天的练习是续写《许三观卖血记》,当许三观知道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而这个妻子与别人生的儿子又打架闯祸,伤着三番五次上门催讨,我让学生们给出下面的故事进展。
学生:我觉得许三观应该带一乐去卖血,反正不是自己亲儿子对不对。
我觉得像他说的,那不如让许三观带他老婆去做鸡,这样来前比卖血还快得多。
我觉得许三观只能去跳楼了,他活着没有什么意思呀。
解说:肢体冲突,自杀、刀砍,枪击都被想到了,似乎只有这些极端的想法,才能让他们兴致昂然,平淡的解决方式,温润、和善、柔软的力量,他们显然没兴趣,是什么经历在暗中提示的他们,热衷于把痛苦推演到极致。
学生:老师要出新书了吧,什么故事啊?
王小妮:知情。
学生:真羡慕那个年代。
王小妮:为什么?
学生:过去有很多年代,文革年代,知青年代,改革开放年代,不像现在,什么年代也不是,我们连个年代都没有。
解说:中国近现代史上,大学生一直是人群中的翘楚,是精神的刀锋,是真希望所在,现在,他们被死死地套住,变成浑浑噩噩的一大团,幻想这样,幻想那样,本能地可快速成功,而成功难上难,现实留给他们的只有纠结、恐惧、退却、茫然,遇到小事情或者还敢质疑,遇到大事情,就忍耐顺从,长久地积郁在心。
陈丹青:我最可怜现在的大学生,就是一点都不自由,我前天到北大去讲演,整个的校舍崭新崭新,都是空的,不可以学生有任何自己的告示牌,不可以有学生任何自己贴到墙上去的东西,所有校园都在提醒你,谁在管你们,你们应该听谁的话,你们应该怎么做,我们上学生时候不是这样,我们可以自己办化妆舞会,我们可以自己找各种人来讲演,然后通宵,每个宿舍都亮着灯在那儿辩论,大家互相赞美,互相不服,现在有吗?所以我有时候到大学去,人挤得满满的,我一点都会高兴,我知道他们有多无聊。
话剧《蒋公的面子》片段:蒋公当校长当多了,就以为什么学校的校长都能当,一个杀过学生的人来管教育,简直胡来,以蒋公的学识,当军校校长尚可,当大学校长,他来掌中大,中大不是变成了党校就是军校,独裁者眼中哪有自由学术之空气。
解说:南京大学师生创作的《蒋公的面子》,堪称今年最火的话剧,1943年,蒋介石出任中央大学校长前,曾邀请中文系三教授共进年夜饭,在“给不给蒋公面子”的问题上,三人争执不下。
纠结和调侃中,民国知识分子的风骨和弱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这个故事只是萦绕在南京大学校园里的一个传说。
吕效平:这是一个历史的谜团,非常可能没有这个事情,重要的是历史上的很多事情我们忘掉了,历史上的很多事情我们牢牢地记住了,重要的是历史上有些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我们把它虚构出来,我们记住什么,我们忘记什么,我们虚构什么,这里面有更大的真实性。
解说:这一天,我的课被临时调到四教211教室,不经意间,我发现,讲台一角有三个描黑小字,“真难受”,每个字有黄豆大,学生写的。
王小妮:同学们,我们今天开始上今天的课。
解说: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有关高校教育讨论的帖子,“教的痛心、学的反胃”,这话说得不好听,但是真实,教和学之间,有些完全不对接,完全的隔阂,完全的不信任,这其中没有谁对谁错,是更大的地方出了问题,我们忽略了比知识积累和谋一份职业更深厚的东西。
尽管学校一刻不停地强调和抽查出勤率,逃课的仍旧不少,一年一年,课就这么上着,课也这么逃着,你有多少意见,都出不了一间教室的门。
陈伟: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很多是不合格的,很多人是靠混日子,靠低水平重复,动品西凑,通过各种方式变成了教授。
周孝正:教授他一般就不教书了,教授一般接课题,所以,现在研究生都把教授导师叫老板,老板接了课题,谁给做,研究生给做,物美价廉的劳动力呀,做完了教授挂名,申请经费。
朱学勤:我曾经讲过一句话,今天的大学,第一个阶段是人抢钱,大学教师们都去抢课题,叫人抢钱,第二个阶段就是钱抢人,就是那么多课题把这些多的大学教师裹胁而去。
周孝正:几万,几十万,上百万,大课题能上亿,上亿那就等于是一总包工头,他就包下去了,但是他包下去他要提成的,他有回扣的,你注意。
潘乱:拼拼凑凑,我敢说,你用机器查不出我抄袭,你人也查不到,你先去那个,那个网站叫什么,维知还是叫什么,就是一个论文库,里面去宕一些,然后你借鉴同题材的,以及你同专业的学长,结合一下,百分之九十九,肯定之前都有人写过,就看你能不能找到呗。
张鸣:我说,本科生发什么文章,荒唐,就是要发,本科发文章肯定是抄的啊,但是他就鼓励抄,当年本科评估的时候,学校组织起来造假,整个学生道德是在制度化的在毁坏。
朱学勤:你看看这些课题做出来是什么?全是印刷垃圾,多少年以后回头看,我们最有钱的这个大学时代,恐怕是最令人羞辱的一个时代。
解说:别人喊90后“脑残”,而他们自称“孩纸们”,这两个字给我的直觉是孱弱像纸,一捅就破,除此之外,他们还喜欢自称“吃货”。
学生:老师您我为什么是吃货?现在我愈发觉得什么都不靠谱,人心更不可靠,只有吃到肚子里的东西才可靠,但现在吃的也不可靠了。
解说:一瞬间,我找到了我和他们的共同点,生活需要填充物,过去是12年的学习和思考,现在是吃东西,明天则是报名考各种证书,不然,没有什么能证明这条生命还存在着,这些小生命需要“经过”吃的过程,来赶走空虚,比起其他,只有“吃”能带给他们最快,最直接的存在感,由“吃饱”获得最后的藏身地。
和我上大学时候相比,现在的“吃货”们更敢于直接表达自己。
学生:不想考研,年轻人应该更加有活力。
我希
我想保持正直,清醒和善良,一直到死。
不希望父母失望,我想实现我爸爸希望我实现的。
我希望全国高校取消四级英语成绩与学位证书挂钩。
我想开一家店,里面卖的都是我自己做的东西。
我希望成为富婆,然后带父母移民新加坡。
我想有一群伙伴,大家出生入死。
减肥,瘦回和去年一样。
钓鱼岛是中国的。
希望我父母不要以金钱和权力去评价我未来的老公。
世界不要逼我,不要太多的潜规则。
世界大同。
我想去远方,很远很远。
我希望神能宽恕我们人类。
望买一套80平米的房子,把我老爸老妈接过来,每天能吃豆腐脑。
解说:一个学期下来,我在检讨自己,我给了他们很多新鲜东西,但是,究竟有多少能被他们接受,他们眼下最想要的是怎样就业,怎样顺利轻松地融进社会,怎样过上最好的生活,我能给的,恰恰不是他们现在想要的。
2009年起,考进这所海岛大学已经越来越难,录取分数已经要达到一本了,它正在攒劲想跻身知名大学之列,学生们有点振奋,毕竟,211了,好就业啊。
学生们告诉我,他们平时读书,文学少,厚书少,多数是图片什么的,图书馆匮乏,书籍混乱,阅览室则被考研大军霸占了,只要说考研,其他人就得让位,秋天以后,这成了图书馆里的潜规则。
据说,当今已是现代传媒最发达的时代,他们人人有不离手的手机,偶尔跑到校外网吧去上QQ聊天,但是,对日益发达的网络信息和纸质传媒,他们的冷漠超乎想象。
只要和自己无关,无论多么中啊的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我想,握有责任告诉他们,最近世界上正在发生着的事情,于是,我们的课上加了“十分钟时事”。
学生:同学们,我要提醒你们,在我们讨厌的国家里面,除了美国和日本,还有印尼,我最近才知道,他们都曾有过排华的历史,现在证据就在我手上,同学们可以看一下。
解说:很久了,我都没弄明白,他们为什么这么热衷于鼓掌,在我过往的记忆力,这声音一直属于收音机和大会场,激昂强势,不可抗拒的绝对声浪,也许,他们经过12年的教育,格外爱自己的民族,也许,他们只是需要一个集体仪式,自我振奋。
还有相当多的时候,鼓掌是机械的,为了自己和别人一样,不经大脑就顺便拍拍手。
学生:王老师,告诉你个事,前几天有一群人,过来争学生会的头儿,在食堂打了起来。
王小妮:谁跟谁呀。
学生:一个男生被一个女生叫了一大群男生追着打,真打呀,都有人报警了。
王小妮:为什么打?就为了争当头儿啊,当头儿有那么大吸引力吗?
学生呢:有权有钱呗。
解说: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这段话,被上传到微博后,一夜之间转发量高达3。5万次。
钱理群:我下面要讲的,是我偏的一个故事,一个文学典型,比如我去上课,我就发现有的男生或者女生,他坐在第一排,他非常注意听我讲课,而且我在讲的时候呢,你可以发现他时刻发出微笑,就是会立刻做出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基本上是到点子上的,然后下了课以后,他走到你面前就问,跟我说,钱教授,你这个课讲的真好,那么我一般对这种赞扬,我都保持一点警惕的,因为有的人是吹捧你的,但他接着就讲,你好在哪里,一二三四五,都讲的全部是点子上。
那么作为一个教师,碰到这样的学生做出这样的反应,他当然非常高兴,所以我对他就有好感,如此一二三四,那么我对他好感与日俱增,到了第四天,或者到了第五天,他来了,他说钱先生,我想到美国留学,请你写一个推荐书,你说我这时候,当时欣然推荐了,然后,推荐完了,第二天,这学生不见了,从此消失了,然后我就明白了,他来听你的课,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功利目的,要通过你去到美国去深造。
然后,他的每一次微笑,每一个点头,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这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迎合体制的需要,而且他很有效果,效率很高,所以这些人正在培养成接班人。
张泽:我们价值观已经扭曲了,只问利害,不问是非了。
周孝正:所以人家钱理群还有一句话,他说我希望我的学生毕业走到社会,不要当奴隶,不要让人欺负,你们也不要当奴隶主,也不要欺负别人去,那学生就说了,你不欺负人,人就欺负你。
钱理群:我就认为,这是我们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败,之所以出现精致利己主义者,你反过来替他们想的话,就是你教育不能给学生提供一种理想,提供一种信仰,当一个人理想,信仰,没有目标的时候,他唯一驱动的就是利益。
解说:很多次离开教师和学生们分手在岔路口,我一个人在路上的时候,超越一时一事的大悲哀扑上来,我知道,我没有一丝一毫的力量顶得住这些孩子,让他们在眼下和未来不害怕,不趋功利,不计个人得失。
王小妮:最后一节课,我占用两分钟时间给大家讲一个事,因为你们大部分都是第一次经历春运,那出门在外呢要多加小心,最关键的是,钱要贴着肉。
解说:对于考试,他们说,如果是喜欢的,考不好我会愧疚,不喜欢的,连应付都懒得,有时候,如果不是不想让父母失望伤心,情愿用零分表达自己的厌恶,对于教育制度,他们说,我们就像被囚禁在这玻璃器皿中,没有太多的余地转身,只能默默接受越来越稀少的空气,出口在哪里,心里没有底,可是,一旦从梦想的执念中探出头来,学会迎合这世界欲求的目光,那是真的成长,还是内心的退华和损坏。
熊丙奇:我认为中国摇羽必须得改,只有改革才能对得起我们的受教育者。
张泽:当然了,这不仅仅是一个大学自身的事,需要社会的配合。
朱学勤:其实今天这个三尺讲台,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你自己的空间的,你珍惜这个三尺讲台,也许你的课堂的氛围就跟隔壁一个教室的氛围就不一样。
刘道玉:我希望当今的大学生们,要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不决定于名校和名师,也不决定于学历和学位的高低,而决定于你自己,具体来说,就决定于你自己的理想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解说:没有理由要求我们的孩子身上不沾污秽,但是,发现了再微小的纯净,也一定要说出来,毕竟,希望还在,相信他们在自然长大过程中自生的判断力,相信唯一的真理,未来只能把握在他们手中。
学生: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王小妮:曾经,北京大学拥有一堵围墙,一边是假证儿贩子和盗版光盘的集散地,一边是诗人,学者和未名湖,后来,围墙在一片争议声中轰然倒下,取而代之的是一条五光十色的商业街,而在地球的另一面,直到今天,想要进入美国耶鲁大学的某个学院,你都必须要持有白色的门卡,因为学院的大铁门只对学子们开放,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大学时刻都在面临着两难的抉择,是随波逐流,还是保持独立,感谢各位收看《凤凰大视野》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