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一个6岁的孩子偶然地碰到了电线,被电伤,但他也因此获得电的有关知识,这种过程是一种“教育”。()

2.严格的说,“抚养”、“养育”行为也能称其为“教育”。( )

3.从本质上讲,机械的灌输也是一种“教育”。( )

4.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与今天的“学习”的含义等同。( )

5.社会主义的教育也是具有阶级性的。( )

6.教育不仅成为改变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力量,而且也可以成为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这是教育的生产性的重要表现。()

第二章 学校

1.现代学制产生于美国。( )

2.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3.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并不体现在私立学校中。( )

4.沟通在管理活动中应占有中心地位。管理系统中的层级越高,管理工作中沟通所占的 比例就越大。( )

5.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等课程标准文件,从本质上说应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因此全国课程标准必须统一。( )

6.精神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学校规范是针对学校成员的,不同的规范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和态度,因而构成不同的文化。()

7.马克斯-韦伯是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人之一。( )

8.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 )

9.学校绩效的评价模式有多种,其中的目标评价模式认为绩效应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人才为标志,这种模式注重效率。()

10.学校绩效的评估方式按照性质分类可以分为绝对标准评估和相对标准评估。( )

11.中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等项内容。( )

12.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 )

13.定量评估,是对工作绩效所进行的质的鉴定,从总体上给予评价。一般常用于职称评审、职务任命、宣传表彰等管理领域。( )

14.系统权变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60年代。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梅奥、利科特、奔尼斯等。其主要特征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个性、需求、特点对组织的重要性。( )

第三章 学生

1.环境决定论虽然否定遗传生物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仍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受处于儿童主观控制之外的某种因果关系所制约,说到底还是一种决定论。()

2.在教育与儿童的发展这两件事上,它们之间是一种主从的关系,其中儿童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并为儿童发展服务的过程。()

3.总体而言,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 )

4.儿童个体的发展就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发生的变化。( )

5.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不同于儿童发展的过程。( )

6.受教育权利是儿童享有的一项基本的权利,是一项宪法权利。( )

7.中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各种倾向性形成的过程中,而他们又很缺乏判断和选择能力,

因此,教育中就应严格地控制他们的所作所为。()

第四章 教师

1.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都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2.教师资格证书终生有效,且全国通用。( )

3.在我国,教师属于更加公务员系列。( )

4.对于取得教师资格的公民而言,可以在本级及其以下等级的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担任教师;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相互通用。()

5.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

6.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7.根据我国《教师法》的规定,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以上学历。()

8.按照《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有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权利,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强制性的惩戒措施,对一些学生实行特殊管理。()

9.实行教师聘任制,意味着我国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将表现为一种雇佣关系。( )

10.教师的政治地位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声望、职业吸引力和教师从事该职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 11.1993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12.所谓全面掌握,就是要深入钻研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的知识内容,不仅要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对教材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都要认真吃透。()

13.具备《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学历的公民,申请获得教师资格,必须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

14.教师资格考试科目、标准和考试大纲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审定。( )

15.依照《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有关规定,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16.招聘即用人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择优选择具有教师资格的应聘人员,具有公开、直接、透明度高等优点。( )

17.教师培训是相对于职后教育而言的,它也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补偿、更新知识的功能。( )

18.1999年9月13日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正式发布施行。( )

第五章 教育目的

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人性假设是人性本善。( )

2.社会本位的目的论主要反映的是近代社会的特征和要求。( )

3.教育无目的论承认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本身。( )

4.由于教育目的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5.学校教育产生以后,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与广义的教育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有目的性,不同点则在于学校教育具有的目的性更强。()

6.学校教育的目的比一般的教育目的更具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

7.英国教育哲学家皮特思曾经认为,教育理论上许多有关教育目的的论争其实不是目的之争,而是“程序原理”之争。( )

8.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 )

9.教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 )

10.在近现代,教育史上也出现过社会本位的目的论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是教育社会学中的“社会功能学派”。( )

11.持社会本位目的论的教育学家为数甚多,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等人。( )

12.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它的全盛时期是18、19世纪。( )

13.历史上出现的不同的教育目的论证明教育目的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教育目的的确定首先要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想,因此,教育目的的制定主要考虑这种主观性。()

14.教育目的的确定要受到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 )

15.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 )

16.20世纪末在中国开始的“素质教育”运动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

1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典型代表。( )

18.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只有当生产力的发展达到消灭一切分工的基础,个人和整个人类的真正的全面发展才会彻底实现。( )

19.在社会生产发展允许的条件下,教育知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但却不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

20.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的教育目的。()

21.从我国教育目的的以上表述可以看出,我们始终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分向,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22.全面发展是排斥个性发展,因为全面发展是社会的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 )

第六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学校德育具有政治、经济等功能意味着学校德育对学校发展起着完全、直接参与的作用。( )

2.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而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则是指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3.道德教育的本质是指个体社会人格的塑造或对个体道德人格发展方面所起的推动。( )

4.德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主要指的是对个体品德心理结构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5.德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建构的过程。()

6.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具体说来就是德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

7.德育社会性功能的实现具有间接性。( )

8.在社会性功能之中,德育的经济功能是学校德育政治、文化功能中的中介。( )

9.自律和他律的道德的共性是具有某种外在的强制性,这说明强制性是真正道德的本质。( )

10.个体享用性的实质是让个体在道德学习与生活中领会、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崇高、人格尊严与优越,因而具有审美的性质。( )

11.世界观、人生观、理想是人的精神内核。( )

12.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可以称为记忆性知识,是一种狭义的知识;广义的知识应当包括程序性知识。()

13. 创造性或创造性思维其实说的就是发散思维。( )

14.狭义的体育是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包括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所有能够增进体质与体能的活动。( )

15.学校体育的教育性决定了其不同于竞技体育和一般的身体锻炼。( )

16.美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 )

17.社会美也叫生活美,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的形态,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

18.德育的政治功能指的就是德育在阶级社会中为阶级斗争服务的一面。( )

19.德育的教育性功能的实现实质上是整个教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 )

第七章 课程

1.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是亚里士多德。( )

2.发生在18世纪前后的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著名论争,结果是主要以人文科学为基础和内容的课程大规模地发展。()

3.课程近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相对独立设置的各门课程的出现和成熟。( )

4.“三育”是体、美、劳。( )

5.课程结构就是: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 )

6.当课程被认为是知识时,一般特点在于: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

7.就国内情况看,人们普遍接受的主要还是课程是知识的观点。但是,如果我们从课程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课程是经验的观点则更为合理一些,更接近课程本质的定义。()

8.完整的课程理论,应当兼顾理论性和应用性。( )

9.哲学对课程的影响大概有两个层次:一是哲学本位论的层次,二是方法论层次。( )

10.在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中,学生的间接经验是相当缺乏的,因此,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与发展中,如何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学生的间接经验,将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11.关于课程目标的垂直研究最为著名的是布卢姆,根据布卢姆的思想,完整的教育目标应当包括三个部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12.古代或早期的课程是以整体、综合为特征的,中西莫不如此。( )

13.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儿童,热爱儿童。重视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兴趣,讲究教学方法,提倡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典型的科学主义的课程观。()

14.从产生上,科学主义课程的产生要晚于人文主义课程,而且是以人文主义思想对封建神学的批判和否定,才有了近代科学的科学课程。()

第八章 教学(上)

1.系统性原则又被称为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 )

2.信息加工类的教学模式包括:相倚性管理模式、通过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模式、训练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减轻紧张模式、脱敏模式、使教与学的特点相适应的模式。()

3.启发性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

4.发展说认为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

5.实践说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

6.教学实践指的是教师的教学工作或教学实际,是对于教学过程本质的概括。( )

7.教学本质的交往说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传递的过程,更应该是一种交往的过程。( )

8.皮亚杰、维果斯基等人在心理学方面提出的理论,维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基础。( )

9.由于教学活动是以间接认识为主,因而直接经验相对来说可有可无。( )

10.设计教学法是杜威的学生在总结他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

11.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模式是一种“折衷”的教学模式。( )

12.直观性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

13.巩固性原则又可称为接受性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

14.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面向每一个学生。( )

第九章 教学(下)

1.练习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技能技巧。( )

2.与讲授法相比,发现法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超过对学习过程的关注。( )

3.非指导学习法是由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治疗演变过来的。( )

4.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

5.实习作业法的优点在于,通过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有效提高各种能力。( )

6.范例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德国著名教育家、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 )

7.纲要信号图式法为发挥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提供了可能性。( )

8.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巴普洛夫创立的教学方法。( )

9.选择范例的基本原则是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

10.非指导性是对传统的指导性教学的否定,即它认为可以取消指导。( )

11.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原理,完全摆脱了传统教学论上的直观原则和演示、实验法的原理。( )

12.确定主题、布置任务、制定评价标准和展示与交流是迄今为止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实施最常见、最普遍的过程。( )

13.备课首先要做的就是钻研教材,即包括学习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参考材料。( )

14.设计教学过程实质上指的就是设计教案。( )

15.备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上课的水平。( )

16.课外辅导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

第十章 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

1.学生集体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但它本身不是教育的目的。( )

2.教育学中的群体是指具有组织特征的人的共同体,群体中的成员是按某个或某些共同特征而结合在一起的,这些特征都与他们进行的共同活动和交往有关。()

3.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任何组织起来的群体,例如幼儿园的学前儿童班组、中小学的班级等等,只有符合一定的要求才能成为集体。()

4.良好的集体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 )

5.在集体初步形成阶段,集体就开始成为真正的教育手段,集体本身作为主体,向每个成员提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要求,并团结全体成员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进行的有组织的顽强努力。()

6.班级是学生发展的一面镜子,它通过群体作用在镜子中所形成的影像,即班级组织的镜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7.班级组织的镜像具有两种功能,一种功能是使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产生文化认同,另一种功能是个体能够在对群体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在我异化。()

8.在我国中小学班级组织的建构多数都属于直线式的建制形式。( )

9.在班级组织结构建设中,关键性的班级干部职务应当采取轮换制的方法,尽量使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能够得到成长与锻炼的机会。( )

10.共青团与少先队的基本任务都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但是共青团对青年的培养更加注重

思想性、理论性与实践性。( )

11.团总之使团的基层组织之一。根据团章的规定,团员在50人以上的单位可以建立总支部。如果实际工作需要,团员在30人以上的单位也可以建立总支部。( )

12.根据少先队章程中的规定:“凡是6周岁到12周岁的少年儿童,愿意参加少先队,愿意遵守队章,向中队委员会申请,经中队委员会批准,就成为队员。”( )

13.少先队基层组织一般建立在初中荷小学里,分别设立大队、中队、小队三个组织层级。( )

14.少先队阵地活动是指在少先队建设的过程中以阵地的形式经常开展的活动、少先队活动的阵地形式有很多,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少先队室、少先队报、红领巾广播站、中队活动角。()

15.在普通中小学中,班主任评定学生操行有三种形式:撰写评语;评定操行等级,如优、良、及格、不及格;记分法。目前,在义务教育阶段,班主任大多采用第一种与第三种相结合的办法,而在高中阶段,前两种方法教普及。()

16.良好班集体一旦形成,他就会成为教育影响班内 某个学生的巨大力量,同时良好的班集体队班主任工作也有反作用。( )

17.学生集体是否形成了健康的舆论,这是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 )

18.有利于教育的原则室班级组织建立的一条首要的原则,当其他的原则与其发生冲突的时候,其他原则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这一原则。()

第十一章 学校咨询与辅导

1.现代的学校咨询与辅导起源于本世纪初美国的“指导运动”。( )

2.20世纪30年代代帕特森荷威廉森出版了《学生指导技术》,初步总结了对学生进行指导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在这一阶段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任务室定位在指导。()

3.1942年,罗杰斯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提出了“当事人中心”的观点,取代指导而成为主角。()

4.到20世纪70年代,发展性指导已成为学校咨询的重要工作内容。()

5.从根本上看,现代学校咨询的目标在于为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

6.学生出现破坏纪律的行为,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可能导致他在学生和老师当中背上坏名声,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态,学校咨询人员应当采取早期干预策略。()

7.咨询活动室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

8.咨询者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解除心理困扰,顺利渡过当前的危机。( )

9.咨询活动能取得成效,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来访学生对咨询人员的信任和对咨询过程的积极参与。( )

10.在学校咨询与辅导过程中,会谈是咨询工作的主要方式,在会谈开始阶段,建立好咨访关系是会谈的核心任务。( )

11.在常用的学校咨询方法中,深入共感是调整情感的重要方法。( )

12.由沃尔普提出的系统脱敏技术,首先运用在矫正焦虑症、恐惧症等方面的治疗。( )

13.由于小学生通过语言分析和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的能力还比较有限,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达到咨询的目的往往更为有效。( )

14.团体咨询的方法比较适合发展性的问题,如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的问题、人际感受性和人际交往技能的问题等等。( )

第十二章 教育测验与评价

1.如果说测量回答了“有多少”的问题,只考察量的大小,测验则回答了“某个人做的怎么样”的问题,包含了对测验结果的解释和评判。()

2.评价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 )

3.测验具有诊断功能。( )

4.总结性测验针对某一教学单元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其目的不在于评定学生,而是为了调控教学。( )

5.在一个段落或一门课结束后,教师会编制一套试题全面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此测验类型为形成性测验。( )

6.最典型的标准化测验是智力测验,如“比奈智力量表”。( )

7.标准化测验与教师自编测验相比,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强,能反映实际教学种遇到的特殊问题等优势。( )

8.学能测验布局限于某门课程,关心各门课程都需要具有一般能力,主要包括文字推理测验和数字推理能力测验。( )

9.按照在特定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决定成绩的好坏,例如,“这个学生的成绩处在中等水平”,“他考了第一名”,此类型的测验为常模参照性测验。()

10.标准参照性测验考察是否达到了预先规定的 标准,这种测验只关注考生是否达到了应该达到的水平。而不去管别的考生怎么样。()

11.常模参照性测验和标准参照性测验的区别是:前者着重同学间的比较,后者关心有没有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

12.测验的难度低,说明试卷受偶然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这些偶然因素可能有学生的临场发挥、教室环境等各种影响答题过程的因素。()

13.和信度相比,测验的效度更为重要。( )

14.难度值越小,表示题目越容易。( )

15.试题难度直接影响区分度,特别难的题目大家都不会做,特别容易的题目大家都会做,这两种题目的区分度都很低,反之,中等难度的试题的区分度比较高,难度为0.5的题目,区分度最大。( )

16.分数只有经过解释才具有实际意义。( )

17.学生发展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因为它不仅是升学与就业指导以及因材施教的基础,还能帮助学生正确估计自己,并了解自己的特长。()

18.实施授课质量评价时,不同的学校可能会选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但基本都会涉及以下方面,(1)教学目标完成情况。(2)学生的课堂参与。(3)内容安排。(4)教学方法。(5)语言表达。(6)教学原则。( )

19.现代教育评价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评价的形成性功能。(2)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3)倡导自我评价。(4)尊重评价对象的感受。( )

20.在当前的小学教育实践中,总结性评价仍然是比较主流而且比较合理的评价方法。( )

21.标准参照性测验适用于选拔性考试和总结性评定,而常模参照性测验适用于诊断和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为改进教学提供反馈信息。()

第十三章 教育法制

1.19世纪下半叶,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的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样一种趋势,在教育史上被称作教育的国家化。()

2.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的某些国家,特别是德意志的某些公国,就已颁布关于强迫教育的法令,为现代意义的教育立法的开端。( )

3.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教育立法表现为它自觉地、主动地适应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全面地进入教育领域,系统地认识它所调整的对象,合理地调节教育领域中发生的各种内外关系。()

4.我国的教育法体系由纵向4个层次和横向6个部门构成。()

5.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学校处于服从的地位,必须履行行政命令所规定的义务,学校不存在独立于政府行政权利之外的权利。()

6.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在其活动时,根据条件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具有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和民事法律

关系主体两种主体资格。( )

7.《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时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一规定首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我国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

8.我国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在《教师法》第二章中作了明确规定,它们是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员所享有的职业上的权利和应履行的职业上的业务,而并非是教师的所有权利与义务。()

9.由于实际违反了法律规定而应当具体承担的强制履行的义务,在法律上称为第一性义务。( )

10.合作办学、委托培养、有偿服务、知识产权转让、劳动用工、教师聘任等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范畴,而非行政法律关系,由民法调整。()

11.教育法规定的责任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行政法律责任的追究机关及追究程序具有多元性。( )

12.衡量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的标准有两个:年龄和智力状况。( )

13.补救性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给行政相对人造成一定损失,由行政主体所承担的一种补偿性的行政法律责任。( )

14.法律救济具有如下特征:首先,权利受到损害是法律救济存在的前提,如果权利未受到损害,就无所谓救济;其次,法律救济就有弥补性,它是对受损害的权利的弥补;再次,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合法权益并保证法定义务履行。()

15.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为教师制定的与教师教育教学等权利有关的法律救济制度,是一种行政性的申诉制度。( )

16.学生申诉的范围十分广泛,一般涉及学生的受教育权、公正评价权、隐私权、名誉权以及其他人身权及财产权受到学校或教师侵犯的行为。()

教育学判断题答案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答案:1.× 2.× 3.× 4.× 5.√ 6.√

第二章 学校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第三章 学生

答案:1.√ 2.√ 3.√ 4.× 5.√ 6.√ 7.×

第四章 教师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第六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第七章 课程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第八章 教学(上)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第九章 教学(下)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第十章 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第十一章 学校咨询与辅导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第十二章 教育测验与评价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第十三章 教育法制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一个6岁的孩子偶然地碰到了电线,被电伤,但他也因此获得电的有关知识,这种过程是一种“教育”。()

2.严格的说,“抚养”、“养育”行为也能称其为“教育”。( )

3.从本质上讲,机械的灌输也是一种“教育”。( )

4.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与今天的“学习”的含义等同。( )

5.社会主义的教育也是具有阶级性的。( )

6.教育不仅成为改变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力量,而且也可以成为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这是教育的生产性的重要表现。()

第二章 学校

1.现代学制产生于美国。( )

2.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3.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并不体现在私立学校中。( )

4.沟通在管理活动中应占有中心地位。管理系统中的层级越高,管理工作中沟通所占的 比例就越大。( )

5.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等课程标准文件,从本质上说应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因此全国课程标准必须统一。( )

6.精神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学校规范是针对学校成员的,不同的规范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和态度,因而构成不同的文化。()

7.马克斯-韦伯是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人之一。( )

8.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 )

9.学校绩效的评价模式有多种,其中的目标评价模式认为绩效应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人才为标志,这种模式注重效率。()

10.学校绩效的评估方式按照性质分类可以分为绝对标准评估和相对标准评估。( )

11.中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等项内容。( )

12.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 )

13.定量评估,是对工作绩效所进行的质的鉴定,从总体上给予评价。一般常用于职称评审、职务任命、宣传表彰等管理领域。( )

14.系统权变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60年代。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梅奥、利科特、奔尼斯等。其主要特征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个性、需求、特点对组织的重要性。( )

第三章 学生

1.环境决定论虽然否定遗传生物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仍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受处于儿童主观控制之外的某种因果关系所制约,说到底还是一种决定论。()

2.在教育与儿童的发展这两件事上,它们之间是一种主从的关系,其中儿童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并为儿童发展服务的过程。()

3.总体而言,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 )

4.儿童个体的发展就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发生的变化。( )

5.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不同于儿童发展的过程。( )

6.受教育权利是儿童享有的一项基本的权利,是一项宪法权利。( )

7.中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各种倾向性形成的过程中,而他们又很缺乏判断和选择能力,

因此,教育中就应严格地控制他们的所作所为。()

第四章 教师

1.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都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2.教师资格证书终生有效,且全国通用。( )

3.在我国,教师属于更加公务员系列。( )

4.对于取得教师资格的公民而言,可以在本级及其以下等级的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担任教师;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相互通用。()

5.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

6.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7.根据我国《教师法》的规定,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以上学历。()

8.按照《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有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权利,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强制性的惩戒措施,对一些学生实行特殊管理。()

9.实行教师聘任制,意味着我国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将表现为一种雇佣关系。( )

10.教师的政治地位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声望、职业吸引力和教师从事该职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 11.1993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12.所谓全面掌握,就是要深入钻研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的知识内容,不仅要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对教材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都要认真吃透。()

13.具备《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学历的公民,申请获得教师资格,必须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

14.教师资格考试科目、标准和考试大纲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审定。( )

15.依照《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有关规定,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16.招聘即用人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择优选择具有教师资格的应聘人员,具有公开、直接、透明度高等优点。( )

17.教师培训是相对于职后教育而言的,它也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补偿、更新知识的功能。( )

18.1999年9月13日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正式发布施行。( )

第五章 教育目的

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人性假设是人性本善。( )

2.社会本位的目的论主要反映的是近代社会的特征和要求。( )

3.教育无目的论承认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本身。( )

4.由于教育目的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5.学校教育产生以后,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与广义的教育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有目的性,不同点则在于学校教育具有的目的性更强。()

6.学校教育的目的比一般的教育目的更具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

7.英国教育哲学家皮特思曾经认为,教育理论上许多有关教育目的的论争其实不是目的之争,而是“程序原理”之争。( )

8.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 )

9.教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 )

10.在近现代,教育史上也出现过社会本位的目的论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是教育社会学中的“社会功能学派”。( )

11.持社会本位目的论的教育学家为数甚多,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等人。( )

12.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它的全盛时期是18、19世纪。( )

13.历史上出现的不同的教育目的论证明教育目的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教育目的的确定首先要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想,因此,教育目的的制定主要考虑这种主观性。()

14.教育目的的确定要受到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 )

15.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 )

16.20世纪末在中国开始的“素质教育”运动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

1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典型代表。( )

18.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只有当生产力的发展达到消灭一切分工的基础,个人和整个人类的真正的全面发展才会彻底实现。( )

19.在社会生产发展允许的条件下,教育知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但却不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

20.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的教育目的。()

21.从我国教育目的的以上表述可以看出,我们始终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分向,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22.全面发展是排斥个性发展,因为全面发展是社会的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 )

第六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学校德育具有政治、经济等功能意味着学校德育对学校发展起着完全、直接参与的作用。( )

2.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而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则是指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3.道德教育的本质是指个体社会人格的塑造或对个体道德人格发展方面所起的推动。( )

4.德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主要指的是对个体品德心理结构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5.德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建构的过程。()

6.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具体说来就是德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

7.德育社会性功能的实现具有间接性。( )

8.在社会性功能之中,德育的经济功能是学校德育政治、文化功能中的中介。( )

9.自律和他律的道德的共性是具有某种外在的强制性,这说明强制性是真正道德的本质。( )

10.个体享用性的实质是让个体在道德学习与生活中领会、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崇高、人格尊严与优越,因而具有审美的性质。( )

11.世界观、人生观、理想是人的精神内核。( )

12.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可以称为记忆性知识,是一种狭义的知识;广义的知识应当包括程序性知识。()

13. 创造性或创造性思维其实说的就是发散思维。( )

14.狭义的体育是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包括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所有能够增进体质与体能的活动。( )

15.学校体育的教育性决定了其不同于竞技体育和一般的身体锻炼。( )

16.美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 )

17.社会美也叫生活美,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的形态,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

18.德育的政治功能指的就是德育在阶级社会中为阶级斗争服务的一面。( )

19.德育的教育性功能的实现实质上是整个教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 )

第七章 课程

1.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是亚里士多德。( )

2.发生在18世纪前后的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著名论争,结果是主要以人文科学为基础和内容的课程大规模地发展。()

3.课程近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相对独立设置的各门课程的出现和成熟。( )

4.“三育”是体、美、劳。( )

5.课程结构就是: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 )

6.当课程被认为是知识时,一般特点在于: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

7.就国内情况看,人们普遍接受的主要还是课程是知识的观点。但是,如果我们从课程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课程是经验的观点则更为合理一些,更接近课程本质的定义。()

8.完整的课程理论,应当兼顾理论性和应用性。( )

9.哲学对课程的影响大概有两个层次:一是哲学本位论的层次,二是方法论层次。( )

10.在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中,学生的间接经验是相当缺乏的,因此,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与发展中,如何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学生的间接经验,将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11.关于课程目标的垂直研究最为著名的是布卢姆,根据布卢姆的思想,完整的教育目标应当包括三个部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12.古代或早期的课程是以整体、综合为特征的,中西莫不如此。( )

13.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儿童,热爱儿童。重视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兴趣,讲究教学方法,提倡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典型的科学主义的课程观。()

14.从产生上,科学主义课程的产生要晚于人文主义课程,而且是以人文主义思想对封建神学的批判和否定,才有了近代科学的科学课程。()

第八章 教学(上)

1.系统性原则又被称为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 )

2.信息加工类的教学模式包括:相倚性管理模式、通过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模式、训练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减轻紧张模式、脱敏模式、使教与学的特点相适应的模式。()

3.启发性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

4.发展说认为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

5.实践说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

6.教学实践指的是教师的教学工作或教学实际,是对于教学过程本质的概括。( )

7.教学本质的交往说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传递的过程,更应该是一种交往的过程。( )

8.皮亚杰、维果斯基等人在心理学方面提出的理论,维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基础。( )

9.由于教学活动是以间接认识为主,因而直接经验相对来说可有可无。( )

10.设计教学法是杜威的学生在总结他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

11.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模式是一种“折衷”的教学模式。( )

12.直观性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

13.巩固性原则又可称为接受性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

14.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面向每一个学生。( )

第九章 教学(下)

1.练习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技能技巧。( )

2.与讲授法相比,发现法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超过对学习过程的关注。( )

3.非指导学习法是由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治疗演变过来的。( )

4.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

5.实习作业法的优点在于,通过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有效提高各种能力。( )

6.范例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德国著名教育家、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 )

7.纲要信号图式法为发挥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提供了可能性。( )

8.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巴普洛夫创立的教学方法。( )

9.选择范例的基本原则是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

10.非指导性是对传统的指导性教学的否定,即它认为可以取消指导。( )

11.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原理,完全摆脱了传统教学论上的直观原则和演示、实验法的原理。( )

12.确定主题、布置任务、制定评价标准和展示与交流是迄今为止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实施最常见、最普遍的过程。( )

13.备课首先要做的就是钻研教材,即包括学习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参考材料。( )

14.设计教学过程实质上指的就是设计教案。( )

15.备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上课的水平。( )

16.课外辅导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

第十章 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

1.学生集体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但它本身不是教育的目的。( )

2.教育学中的群体是指具有组织特征的人的共同体,群体中的成员是按某个或某些共同特征而结合在一起的,这些特征都与他们进行的共同活动和交往有关。()

3.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任何组织起来的群体,例如幼儿园的学前儿童班组、中小学的班级等等,只有符合一定的要求才能成为集体。()

4.良好的集体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 )

5.在集体初步形成阶段,集体就开始成为真正的教育手段,集体本身作为主体,向每个成员提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要求,并团结全体成员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进行的有组织的顽强努力。()

6.班级是学生发展的一面镜子,它通过群体作用在镜子中所形成的影像,即班级组织的镜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7.班级组织的镜像具有两种功能,一种功能是使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产生文化认同,另一种功能是个体能够在对群体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在我异化。()

8.在我国中小学班级组织的建构多数都属于直线式的建制形式。( )

9.在班级组织结构建设中,关键性的班级干部职务应当采取轮换制的方法,尽量使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能够得到成长与锻炼的机会。( )

10.共青团与少先队的基本任务都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但是共青团对青年的培养更加注重

思想性、理论性与实践性。( )

11.团总之使团的基层组织之一。根据团章的规定,团员在50人以上的单位可以建立总支部。如果实际工作需要,团员在30人以上的单位也可以建立总支部。( )

12.根据少先队章程中的规定:“凡是6周岁到12周岁的少年儿童,愿意参加少先队,愿意遵守队章,向中队委员会申请,经中队委员会批准,就成为队员。”( )

13.少先队基层组织一般建立在初中荷小学里,分别设立大队、中队、小队三个组织层级。( )

14.少先队阵地活动是指在少先队建设的过程中以阵地的形式经常开展的活动、少先队活动的阵地形式有很多,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少先队室、少先队报、红领巾广播站、中队活动角。()

15.在普通中小学中,班主任评定学生操行有三种形式:撰写评语;评定操行等级,如优、良、及格、不及格;记分法。目前,在义务教育阶段,班主任大多采用第一种与第三种相结合的办法,而在高中阶段,前两种方法教普及。()

16.良好班集体一旦形成,他就会成为教育影响班内 某个学生的巨大力量,同时良好的班集体队班主任工作也有反作用。( )

17.学生集体是否形成了健康的舆论,这是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 )

18.有利于教育的原则室班级组织建立的一条首要的原则,当其他的原则与其发生冲突的时候,其他原则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这一原则。()

第十一章 学校咨询与辅导

1.现代的学校咨询与辅导起源于本世纪初美国的“指导运动”。( )

2.20世纪30年代代帕特森荷威廉森出版了《学生指导技术》,初步总结了对学生进行指导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在这一阶段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任务室定位在指导。()

3.1942年,罗杰斯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提出了“当事人中心”的观点,取代指导而成为主角。()

4.到20世纪70年代,发展性指导已成为学校咨询的重要工作内容。()

5.从根本上看,现代学校咨询的目标在于为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

6.学生出现破坏纪律的行为,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可能导致他在学生和老师当中背上坏名声,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态,学校咨询人员应当采取早期干预策略。()

7.咨询活动室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

8.咨询者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解除心理困扰,顺利渡过当前的危机。( )

9.咨询活动能取得成效,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来访学生对咨询人员的信任和对咨询过程的积极参与。( )

10.在学校咨询与辅导过程中,会谈是咨询工作的主要方式,在会谈开始阶段,建立好咨访关系是会谈的核心任务。( )

11.在常用的学校咨询方法中,深入共感是调整情感的重要方法。( )

12.由沃尔普提出的系统脱敏技术,首先运用在矫正焦虑症、恐惧症等方面的治疗。( )

13.由于小学生通过语言分析和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的能力还比较有限,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达到咨询的目的往往更为有效。( )

14.团体咨询的方法比较适合发展性的问题,如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的问题、人际感受性和人际交往技能的问题等等。( )

第十二章 教育测验与评价

1.如果说测量回答了“有多少”的问题,只考察量的大小,测验则回答了“某个人做的怎么样”的问题,包含了对测验结果的解释和评判。()

2.评价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 )

3.测验具有诊断功能。( )

4.总结性测验针对某一教学单元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其目的不在于评定学生,而是为了调控教学。( )

5.在一个段落或一门课结束后,教师会编制一套试题全面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此测验类型为形成性测验。( )

6.最典型的标准化测验是智力测验,如“比奈智力量表”。( )

7.标准化测验与教师自编测验相比,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强,能反映实际教学种遇到的特殊问题等优势。( )

8.学能测验布局限于某门课程,关心各门课程都需要具有一般能力,主要包括文字推理测验和数字推理能力测验。( )

9.按照在特定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决定成绩的好坏,例如,“这个学生的成绩处在中等水平”,“他考了第一名”,此类型的测验为常模参照性测验。()

10.标准参照性测验考察是否达到了预先规定的 标准,这种测验只关注考生是否达到了应该达到的水平。而不去管别的考生怎么样。()

11.常模参照性测验和标准参照性测验的区别是:前者着重同学间的比较,后者关心有没有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

12.测验的难度低,说明试卷受偶然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这些偶然因素可能有学生的临场发挥、教室环境等各种影响答题过程的因素。()

13.和信度相比,测验的效度更为重要。( )

14.难度值越小,表示题目越容易。( )

15.试题难度直接影响区分度,特别难的题目大家都不会做,特别容易的题目大家都会做,这两种题目的区分度都很低,反之,中等难度的试题的区分度比较高,难度为0.5的题目,区分度最大。( )

16.分数只有经过解释才具有实际意义。( )

17.学生发展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因为它不仅是升学与就业指导以及因材施教的基础,还能帮助学生正确估计自己,并了解自己的特长。()

18.实施授课质量评价时,不同的学校可能会选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但基本都会涉及以下方面,(1)教学目标完成情况。(2)学生的课堂参与。(3)内容安排。(4)教学方法。(5)语言表达。(6)教学原则。( )

19.现代教育评价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评价的形成性功能。(2)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3)倡导自我评价。(4)尊重评价对象的感受。( )

20.在当前的小学教育实践中,总结性评价仍然是比较主流而且比较合理的评价方法。( )

21.标准参照性测验适用于选拔性考试和总结性评定,而常模参照性测验适用于诊断和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为改进教学提供反馈信息。()

第十三章 教育法制

1.19世纪下半叶,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的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样一种趋势,在教育史上被称作教育的国家化。()

2.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的某些国家,特别是德意志的某些公国,就已颁布关于强迫教育的法令,为现代意义的教育立法的开端。( )

3.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教育立法表现为它自觉地、主动地适应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全面地进入教育领域,系统地认识它所调整的对象,合理地调节教育领域中发生的各种内外关系。()

4.我国的教育法体系由纵向4个层次和横向6个部门构成。()

5.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学校处于服从的地位,必须履行行政命令所规定的义务,学校不存在独立于政府行政权利之外的权利。()

6.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在其活动时,根据条件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具有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和民事法律

关系主体两种主体资格。( )

7.《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时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一规定首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我国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

8.我国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在《教师法》第二章中作了明确规定,它们是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员所享有的职业上的权利和应履行的职业上的业务,而并非是教师的所有权利与义务。()

9.由于实际违反了法律规定而应当具体承担的强制履行的义务,在法律上称为第一性义务。( )

10.合作办学、委托培养、有偿服务、知识产权转让、劳动用工、教师聘任等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范畴,而非行政法律关系,由民法调整。()

11.教育法规定的责任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行政法律责任的追究机关及追究程序具有多元性。( )

12.衡量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的标准有两个:年龄和智力状况。( )

13.补救性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给行政相对人造成一定损失,由行政主体所承担的一种补偿性的行政法律责任。( )

14.法律救济具有如下特征:首先,权利受到损害是法律救济存在的前提,如果权利未受到损害,就无所谓救济;其次,法律救济就有弥补性,它是对受损害的权利的弥补;再次,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合法权益并保证法定义务履行。()

15.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为教师制定的与教师教育教学等权利有关的法律救济制度,是一种行政性的申诉制度。( )

16.学生申诉的范围十分广泛,一般涉及学生的受教育权、公正评价权、隐私权、名誉权以及其他人身权及财产权受到学校或教师侵犯的行为。()

教育学判断题答案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答案:1.× 2.× 3.× 4.× 5.√ 6.√

第二章 学校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第三章 学生

答案:1.√ 2.√ 3.√ 4.× 5.√ 6.√ 7.×

第四章 教师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第六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第七章 课程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第八章 教学(上)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第九章 教学(下)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第十章 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第十一章 学校咨询与辅导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第十二章 教育测验与评价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第十三章 教育法制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相关文章

  • 谈舞蹈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摘 要]本文从舞蹈教育的角度,对舞蹈教育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研究,对于进一步继承和发展舞蹈文化艺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现实作用. [关键词]舞蹈:教育:产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 ...查看


  • 初中生逆反心理及其疏导策略
  • 初中生逆反心理及其疏导策略 逆反心理是一种与常态对立的反常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它存在于各个年龄.各个阶层的人群中,不过在初中学生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其具体表现为有些学生对校纪校规等规章制度的抵触情绪和行为,想摆脱其束缚,常常明知故犯:有些学 ...查看


  • 教育的产生与历史发展
  •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历史发展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 一.教育的本质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个人,都已认识到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重大作用.那么,什么是教育呢?可以说,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和核心范畴,对于教育本质问题的 ...查看


  • 浅谈小学生的逆反心理
  • 浅谈小学生的逆反心理 摘要:逆反心理是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本文通过分析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结合小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归纳出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有自尊型.独立型.好奇型和盲目型等四种类型,并提出了转变教育思想,重视情感教育 ...查看


  • 大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控制
  • 总22卷 第2期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2月 Journal of S 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Vo ...查看


  • _最近发展区_的教育意蕴_杨小旭
  • /最近发展区0的教育意蕴 杨小旭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3) [摘 要] 教育的意义在于/人0的生成, 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蕴在于:最近发展区是促进人发展的基本规律, 对/人0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 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更 ...查看


  • 教育传播含义及教育传播学研究范畴分析
  • [文章编号]1003-1553(教育传播涵义及教育传播学研究范畴分析 王文君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本文从教育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出发,通过对传播类型的划分以及对教育传播的传播学学术渊源的探 讨 ...查看


  • 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方法
  • 分析中小学生与班主任之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教育措施 什么是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 从心理学上定义,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是中学生常见的心理现象,它的显著特征就是抵触 ...查看


  • 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论文
  •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罗钰怡 论文摘要: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教师和家长们,普遍感到当代青少年存在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现象,同时又表现出无计可施.无可奈何的状态.因此,逆反心理正在使很多教育者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和动摇.鉴此,揭开逆反心理的 ...查看


  • 1学校发展战略规划
  • 1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是指对学校所进行的远景规划.构想与创制发展方案,并确保这一方案产生效果的活动或过程.它可以为学校发展正确导航:是提高学校效能的重要途径:能促进学校特色建设和学校自主发展. 2.学校效能:效能是学校组织成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