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佘凌
青年探索 2010年09期
中图分类号:C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80(2010)03-0053-06
一、引言
青年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其生理、心理都处于迅速变化之中,在社会转型期的需求也日益呈现多元化。青年满足自己需求的方式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种:一是市场,二是自组织,即结社。所以,青年社会团体就是青年满足自己在发展方面的各种需求的一种很好的、很有效的方式。可以预计,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资源从原有体制内向体制外释放的速度不断地加快,青年以社团的形式参与社会发展已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青年社团组织的数量将不断膨胀,活动空间将不断扩大,在青年和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也将日益突出。这对共青团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在社会转型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共青团与青年社团之间的关系有哪些新变化?共青团应该如何推进青年社团的培育和建设?应该如何凝聚青年社团并积极引导其规范有序地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青年、服务社会呢?本文将尝试分析和探讨新形势下共青团与青年社团的新型关系,这对于丰富青年社团理论建设及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对探索一种新的、有利于青年社团健康发展和充分发挥其职能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以及新时期共青团管理创新也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二、青年社团及其功能
1998年,我国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条例》,其第2条规定:“所谓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这一规定主要强调了社团有别于国家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具有三个特点:1.组成自愿性;2.致力于成员的共同目标;3.非营利性。我国重要的基本法律《民法通则》把行政、事业、企业、社团并列为四大法人系列,从法律上奠定了社团的基本地位。
对于社会团体的内部分类,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界定。从社会团体所在的不同领域,可分为政治类、经济类、文化类、社会类的社会团体;从其所从事的活动的性质,可分为行业性、专业性、联谊性、公益性的社会团体。青年社团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社团类型,它只是强调社团成员的年龄特点。本文所指的青年社团是指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青年,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目的自愿结成、有规范的章程、完整的组织结构,无论是为社会提供服务还是团体内部自我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既包括到当地民政部门登记,具有法人资格的青年社团,如青年律师协会等,又包括在团体、单位内部登记、不具有法人资格的青年社团,如各种青年沙龙、志愿者协会等,还包括大量既没有获得法人资格,也没有在其成立单位内部进行登记、注册的隐性青年社团,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聊天软件、BBS以及博客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借助网络平台相识、相聚、相知,继而发展成立的一系列新兴的网络青年社团,如各种车友俱乐部等。无论是显性的青年社团还是隐性的青年社团,都拥有青年社团的共同特征,在加强青年交流,提高青年能力,促进青年自律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社团的功能是指社团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实际作用,青年社团在此方面也承载了一些重要功能。
(一)促进青年民主参与
随着市场化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民众成了所谓的“社会人”,这对广大青年有着广泛的影响。青年社团使青年对社会及政治事件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有能力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代表自己的利益以及对他人、社会和环境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并激励他们参与建设完善民主的社会和国家制度。
(二)服务于社会
由于集中了人才、信息、管理等各种优势,青年社团不仅为社团成员提供服务,而且在教育、扶贫、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等诸多方面服务于社会。如阳光社区青少年志愿者服务队以弘扬社会风气、提高青年素质、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宗旨,组织开展各类帮困扶贫和志愿服务活动;微笑图书室在公益服务中形成了一些有特色、能够长期坚持的品牌项目,成为青年社团推展社会服务的典范。有些尚未承担相应社会职能的青年社团也期待有机会、有能力为社会服务。
(三)积累社会资本,开发青年潜能
现代社会结构中,社团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其中主要的一点是有利于积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代表了行为者通过在社会网络或者其他社会结构中的成员身份来确保收益的能力。各种阶层的社会成员,借助参加不同的社会团体,从而将自己无法在行政体系、市场体系中发挥的特长、才能尽量体现。同时,广大青年借助在社团中尝试各种机会、展现各种特长,引起其它社会机构、社会组织的重视、开发,从而使自己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本。因此,社团可以为社会培养领袖、行政、传播等各方面的人才,它亦是社会培育人才的一个摇篮。
(四)凝聚青年,满足青年需求的多样化
青年社团以满足青年的需要、实现青年的某些具体利益、促进青年的自我完善为目标,各具特色的青年社团在不同程度上代表了不同青年群体的共同利益。这里的“利益”,不仅包括物质上的利益,而且包含着精神上的兴趣、爱好与追求。如联谊型社团的绝大多数成员或是具有相似的处境,或是具有相似的志趣,因而也就具有比较一致的利益和要求。实际上也正是共同的处境、志趣和要求,使他们走到一起并结成社团。这样形成的社团既提供给青年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又帮助青年解决了一些关于就业、交友方面的困难,因此,它不可避免地要成为其成员共同利益的代言人。
(五)倡导新型的社会文明
面对市场原则带来的“金钱至上”之风和科层体制造成的人际疏离,青年社团所倡导的关心人类发展、互助互爱的宗旨及其坚守的人道主义精神,如同扑面春风,给社会带来了一股清新空气。尤其是一些志愿组织,通过各种非赢利性的、公益性的活动,帮助人们学习和实践公共道德,学习文明的生活规则和与人相处之道,关心共同利益,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倡导社会成员间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和无私奉献的道德风尚,这些活动都具有提高公民素质、倡导社会文明的积极作用。
除此以外,从共青团工作的角度而言,青年社团的发展也为传统意义上的共青团工作开辟了新的工作平台。团的“十五大”指出,竭诚为青年成长发展服务,是共青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团组织吸引力、凝聚力,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前提条件。共青团要以此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此可见,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共青团组织过分强调政治职能、忽视和弱化社会职能的情况已难以适应服务当局、服务青年、服务社会的团的新任务的要求。新时期团的工作重心,要从组织、动员、管理青年深入到服务青年,寓组织、动员、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服务增强亲和力,提高组织、动员、管理的力度和效度。这就要求共青团在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团的政治职能的前提下,必须不断延伸共青团的工作手臂,扩大共青团的社会职能,增强共青团的覆盖面和辐射力。而参加青年社团作为青年满足自己在发展方面的各种需求的一种很好的、很有效的方式,无疑为共青团扩大青年工作的覆盖面,尤其是两新组织中的青年工作的覆盖面,探索团工作新的运行机制,更好地服务于各个领域、各种组织中的青年开辟了新的道路。通过大力扶持和发展青年社团,引导它们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共青团的形象,推进共青团工作改革与发展。还可以增强凝聚青年的力量,改进吸引青年、教育青年的方式,团结更多的青年和青年组织,增强共青团的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树立共青团组织的威信;另外,它也可以让青年更广泛地介入到社会发展大潮之中,服务社会,服务社区,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共青团与青年社团关系的探讨
从理论上而言,青年社会团体和政府的青年工作部门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组织形式,其职能作用也是有所区别的,他们都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但在现实中却并非如此。青年社团的构成具有“半官半民”的“二元结构”,社团的行为受到“行政机制”和“自治机制”的“双重支配”,社团必须同时依赖“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两种资源”。相应地,青年社团自身也必须常常通过“官方”和“民间”的“双重渠道”去获取资源,必须同时满足“社会”和“政府”的“双重需求”才能有生存空间。而共青团自身的组织定位又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二者关系往往难以处理。总体而言,在处理二者关系时应该把握如下几点。
(一)共青团组织不能将青年社团视为团的附属
共青团组织不应该希望社团只是一个听话的、没有思想的组织,而应该重视青年社团,将青年社团视为平等的合作伙伴,青年社团与共青团之间的沟通应是对话式的、服务式的。
(二)青年社团也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
青年社团是共青团扩大覆盖面、扩大影响的重要手段,它不是共青团工作的简单延伸,而是共青团在青年和青年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共青团对青年社团的管理只是指导关系,而不是领导关系
以前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现实运作中,共青团与青年社团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无论是组织内部领导的产生还是工作的布置安排,都需要请示上级领导。共青团不仅成为青年社团的宏观管理者,而且还是资源提供者、直接运行操作者,集多种角色于一身,将行政权力不同程度地渗透到各个青年社团,使其不自觉地成为准政府组织。而青年社团如果在经费、运作网络等各方面过分依赖共青团和政府,则只会鼓励不同形式的“庇护”关系的发展,这将削弱横向平等联系的动力,弱化社团自身的能力,降低社会资本。这样,社团的存在便完全成为官僚权力的延伸,角色交叉重叠,必将严重阻碍青年社团自身的健康发展。
共青团与青年社团二者之间应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青年社团作为青年的社会组织和共青团的外围组织,其发展需要共青团进一步加强业务上的指导和管理,需要共青团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以提高自身的凝聚力和服务能力。一方面这是保证青年社团向健康方向发展的必要,一方面也是规范对青年社团管理的需要。当然,这种需求不是以牺牲“自由”为代价的,而是建立在保持青年社团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共青团对青年社团的指导和管理更多地应体现在对其发展方向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宏观的把握,在政策、经费、人员、物质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协调,在业务工作上针对青年社团的特点给予建设性的建议,尽力为青年社团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舞台和空间。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引导可能更多的是服务,在服务中有效渗透、正确引导,而不是指挥或命令。青年社团从来都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它们对共青团组织的需求应是共青团开展工作的依据,它们对共青团组织的评价应是改进服务质量的标准。因此共青团应发挥“核心引力场”的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引导和服务青年社团,内容上要尊重青年社团的选择,实施中要强化青年社团的参与,效果上要注重青年社团的评价,形成共青团的服务工作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良性互动。
(四)共青团与青年社团建立合作关系
共青团组织可以采用“项目主导”的方式,将一些临时性活动、社区项目或青少年服务项目,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交给共青团组织影响下的青年社团组织实施或经营,共青团作为后援实施指导、支持和监督,由政府出资购买青年社团的社会服务。
(五)共青团组织应主动成为各个青年社团之间联系沟通的枢纽和交流合作的平台
正如某个青年社团领袖在访谈中所言,“青年社团就好像是计算机网络中的PC或工作站,而共青团是网络中的服务器,可以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将青年社团带上一个良性、互动的发展平台。”
四、建立新型的共青团与青年社团关系的基本思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共青团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都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工作环境看,出现了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社会环境,大量以青年为服务对象的社会组织纷纷建立,以专业及兴趣为特长的各种青年社团大量涌现,他们都在一定的领域和范围内对青年形成了较强的吸引力。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功能的加强,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等新变化,都对团的组织设置、活动方式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工作对象看,青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日趋多样化,自主意识显著增强,生活节奏明显加快,青年群体的分化和青年的流动继续加快。所有这些都要求共青团需要重新审视自己与青年社团的关系,并思考如何在管理、服务中有效渗透、正确引导这些凝聚青年的新型青年社团,推动其健康有序成长。
(一)共青团在扶持和发展青年社团中仍然并将继续扮演极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扶持和发展青年社团方面,共青团具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唯一被承认的全国性青年组织,具有天然的合法性,党对共青团工作历来是充分信任、十分关注并给予大力支持的,这是团组织的政治优势。共青团有一个遍布全国各行各业的组织体系,还有青联组织及其它外围青年组织,覆盖各类经济和社会活动组织,包括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目前没有任何一个青年组织可以与之抗衡,这是其他组织所不能比拟的组织优势。共青团组织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在体制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拥有大量的可调动的社会资源,这是共青团的资源优势。共青团组织作为教育青年、带领青年、服务青年的一支重要力量,有着丰富的青年工作经验。特别是近年来共青团适应新时期青年成长成才的需求,转换工作重点,适时开展了青年志愿者、希望工程、青年文明号、少年儿童手拉手、保护母亲河、青年文明社区建设以及服务青年、维护青年权益等内容的一系列活动,在青年中赢得了广泛的支持,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这是团组织的工作优势。此外,共青团组织广泛开展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已经体现出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精神;共青团组织已经与海外许多青年社会团体和组织建立了联系;“希望工程”也是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一个成功尝试,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就是一个半官方的非营利组织。所有这些都表明共青团在扶持和发展青年社团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和一定的运作经验,也是能够得到青年社团及其成员普遍认同的重要原因。充分利用和挖掘共青团的这些优势和资源,扶持和发展青年社团并使之健康成长是共青团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也是现实可行的。
(二)明确核心地位,积极探索新型的管理方式,促进不同类型的青年社团健康发展和充分发挥其职能
共青团组织明确了其在青年社团中的核心地位,应将扶持与发展青年社团纳入共青团的重要工作内容,进一步完善青年社团的管理办法,积极探索新型的管理方式,使青年社团真正成为共青团联系青少年的桥梁和纽带,由此延伸共青团的工作手臂,吸引、凝聚更多的青年紧密团结在共青团周围。对于已经登记注册的显性青年社团,共青团要严格依法管理,对社团违法活动实行追惩,并把管理落到实处。对于当前自下而上自发成立的、有益于社会的隐性青年社团,由于现行管理制度的特点,不可能全部都予以注册或登记,也没有必要一定将其纳入合法登记的框架之内,但也不能听之任之发展。既然这些新型的青年社团是年轻人自己满足自己在发展方面的各种需求的一种很好的、很有效的方式,那么共青团就应该充分地发挥各行各业的青年的积极性,使他们学会运用社会团体的功能来很好地自我服务和为社会服务。
因此,为了充分地发挥青年社会团体的作用,共青团应该探索一种新的、有利于青年社会团体健康发展和充分发挥其职能的间接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而不应采取目前的直接的管理方式。这种间接管理体制和方式至少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第一,确立青年社团的主体地位。以积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青年社团、评价青年社团,相信青年群体内在的主体能力,认真把握青年社团主体性的表现形式。第二,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即共青团的管理与青年社团的自我管理相结合。第三,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互动,即共青团与各个青年社团之间在政府政策和社会团体的利益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的格局。第四,管理体制为青年社团的发展提供比较宽松的空间,使青年社团能比较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作用。第五,共青团主要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进行管理,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依靠行政隶属关系来管理,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青年社团完全遵守法律和制度,那就不存在对它的管理问题。第六,共青团从对青年社团的控制转为服务、协调、指导和监督,等等。
通过这样一种管理体制和方式的创新,青年社团的生成模式将是社会选择模式的,社会选择模式下生成的青年社团也将更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也更能够从社会那里获得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资源,从而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和更积极的作用。而共青团在社会选择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资金、项目和政策来表达自己的偏好,还可以大力开发和利用青年资源,形成共青团在市场经济框架中的资源优势和知识优势,促进共青团自身的建设。
(三)服务为重,建立起一整套扶持与发展青年社团的工作机制
共青团要从对青年社团的控制转为服务、协调、指导和监督等,应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扶持与发展青年社团的工作机制,通过服务来实现对青年社团的凝聚和渗透,通过服务来扩大共青团在青年社团以及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要求:一是要帮助青年社团建立和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引导其规范运作,促进青年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的形成。二是要成为青年社团的资源配置中心,不仅要发挥组织优势,整合各类资源,还要积极探索以购买服务等各种方式向青年社团分配资源,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三是要加强与社团的双向信息沟通。一方面是要重视与青年社团领袖或核心人物的联系,与其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另一方面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站、刊物等宣传载体,着力构建一个服务于青年社团的信息平台,将政策信息、活动信息等及时传递给每个青年社团,同时也成为增进各青年社团之间沟通交流的渠道。这样既能及时了解和掌握青年社团的发展动态,又使各青年社团更加及时准确地了解共青团组织的工作意图和动态。四是要对青年社团建立社会评价机制,优胜劣汰。单个的青年社团很难自己单独运作建立起社会评价机制,也很难得到社会的承认。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有资源也有优势可以建立起分行业、分类型的青年社团社会评价机制,定期对一些好的青年社团或社会效益好的活动进行评价和奖励,而淘汰缺乏生命力的青年社团。五是要加大对青年社团的专业支持力度,培训社团骨干,使其掌握社团管理工作和开展活动所需的社会工作技巧,具备组织社团活动的优良素质。
近年来,团中央正在全国大力发展建设青年中心的工作。我们在探索建立扶持与发展青年社团的工作机制时,也要把握这一机遇,大胆尝试,以建设青年中心为抓手,把各类社团协会组织吸纳进来,并依托青年中心组建更多更新的青年社团,通过社团吸引更多的青年加入青年中心,凝聚在团组织周围,努力形成新的力量矩阵。并且还有利于整合各种资源,更好地为青年服务。
(四)青年社团自身要加强建设,努力提高服务能力
市场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在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的今天,政治、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新观念层出不穷,同时新的挑战和新的矛盾也相伴而生。在这种情况下,青年社团组织若想获得良好的生存空间并求得发展,应当采取相应措施。
1.要加强自身建设。
应该建立切合实际的有弹性的规章制度,机构设置尽可能简洁明确,如扁平化机构,以便于决策传递和会员建议反馈。加强组织的情感教育,加强组织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创造良好融洽而又有竞争的工作氛围,及时对组织的活动以及成员的工作方法、创意给予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分享工作成果,采用有效率的工作方式。同时还应促进青年社团内外两个层次上的信息交流,实现信息共享。
2.要提高青年社团领导层、管理层人员的素质。
社会发展要求青年社团担任重要角色,并通过扎实的工作达到预定的目标,这就要求青年社团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社团工作可资借鉴的东西不多,青年社团工作者一是要有创新精神,善于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不断调控青年社团发展的目标,调整事业开发的力量支点,提出响亮而务实的行动纲领,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二是必须有较高的活动技巧和出色的社交能力;三是要有相应的知识面和一定的文化程度。
3.要提高服务能力。
青年社团以满足青年成长发展的特定需求而形成,通过自身资源的凝聚及与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的交换实现生产和再生产。青年资源的凝聚程度,与社会其他资源的交换实现程度,决定着青年社会团体的生命力和活跃程度,而青年社团存在与发展的生命力在于提高其服务能力。青年社团应通过有效的服务争取政府的道义支持和企业、社会的财力支持,通过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领域显示蓬勃的生命活力,通过为会员好事办实事而赢得会员的信赖,通过良好的服务在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提高社团的凝聚力,来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并把社团的良好声誉转化为实力。
作者介绍:佘凌,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心理、青年社团等
作者:佘凌
青年探索 2010年09期
中图分类号:C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80(2010)03-0053-06
一、引言
青年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其生理、心理都处于迅速变化之中,在社会转型期的需求也日益呈现多元化。青年满足自己需求的方式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种:一是市场,二是自组织,即结社。所以,青年社会团体就是青年满足自己在发展方面的各种需求的一种很好的、很有效的方式。可以预计,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资源从原有体制内向体制外释放的速度不断地加快,青年以社团的形式参与社会发展已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青年社团组织的数量将不断膨胀,活动空间将不断扩大,在青年和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也将日益突出。这对共青团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在社会转型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共青团与青年社团之间的关系有哪些新变化?共青团应该如何推进青年社团的培育和建设?应该如何凝聚青年社团并积极引导其规范有序地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青年、服务社会呢?本文将尝试分析和探讨新形势下共青团与青年社团的新型关系,这对于丰富青年社团理论建设及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对探索一种新的、有利于青年社团健康发展和充分发挥其职能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以及新时期共青团管理创新也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二、青年社团及其功能
1998年,我国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条例》,其第2条规定:“所谓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这一规定主要强调了社团有别于国家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具有三个特点:1.组成自愿性;2.致力于成员的共同目标;3.非营利性。我国重要的基本法律《民法通则》把行政、事业、企业、社团并列为四大法人系列,从法律上奠定了社团的基本地位。
对于社会团体的内部分类,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界定。从社会团体所在的不同领域,可分为政治类、经济类、文化类、社会类的社会团体;从其所从事的活动的性质,可分为行业性、专业性、联谊性、公益性的社会团体。青年社团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社团类型,它只是强调社团成员的年龄特点。本文所指的青年社团是指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青年,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目的自愿结成、有规范的章程、完整的组织结构,无论是为社会提供服务还是团体内部自我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既包括到当地民政部门登记,具有法人资格的青年社团,如青年律师协会等,又包括在团体、单位内部登记、不具有法人资格的青年社团,如各种青年沙龙、志愿者协会等,还包括大量既没有获得法人资格,也没有在其成立单位内部进行登记、注册的隐性青年社团,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聊天软件、BBS以及博客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借助网络平台相识、相聚、相知,继而发展成立的一系列新兴的网络青年社团,如各种车友俱乐部等。无论是显性的青年社团还是隐性的青年社团,都拥有青年社团的共同特征,在加强青年交流,提高青年能力,促进青年自律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社团的功能是指社团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实际作用,青年社团在此方面也承载了一些重要功能。
(一)促进青年民主参与
随着市场化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民众成了所谓的“社会人”,这对广大青年有着广泛的影响。青年社团使青年对社会及政治事件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有能力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代表自己的利益以及对他人、社会和环境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并激励他们参与建设完善民主的社会和国家制度。
(二)服务于社会
由于集中了人才、信息、管理等各种优势,青年社团不仅为社团成员提供服务,而且在教育、扶贫、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等诸多方面服务于社会。如阳光社区青少年志愿者服务队以弘扬社会风气、提高青年素质、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宗旨,组织开展各类帮困扶贫和志愿服务活动;微笑图书室在公益服务中形成了一些有特色、能够长期坚持的品牌项目,成为青年社团推展社会服务的典范。有些尚未承担相应社会职能的青年社团也期待有机会、有能力为社会服务。
(三)积累社会资本,开发青年潜能
现代社会结构中,社团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其中主要的一点是有利于积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代表了行为者通过在社会网络或者其他社会结构中的成员身份来确保收益的能力。各种阶层的社会成员,借助参加不同的社会团体,从而将自己无法在行政体系、市场体系中发挥的特长、才能尽量体现。同时,广大青年借助在社团中尝试各种机会、展现各种特长,引起其它社会机构、社会组织的重视、开发,从而使自己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本。因此,社团可以为社会培养领袖、行政、传播等各方面的人才,它亦是社会培育人才的一个摇篮。
(四)凝聚青年,满足青年需求的多样化
青年社团以满足青年的需要、实现青年的某些具体利益、促进青年的自我完善为目标,各具特色的青年社团在不同程度上代表了不同青年群体的共同利益。这里的“利益”,不仅包括物质上的利益,而且包含着精神上的兴趣、爱好与追求。如联谊型社团的绝大多数成员或是具有相似的处境,或是具有相似的志趣,因而也就具有比较一致的利益和要求。实际上也正是共同的处境、志趣和要求,使他们走到一起并结成社团。这样形成的社团既提供给青年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又帮助青年解决了一些关于就业、交友方面的困难,因此,它不可避免地要成为其成员共同利益的代言人。
(五)倡导新型的社会文明
面对市场原则带来的“金钱至上”之风和科层体制造成的人际疏离,青年社团所倡导的关心人类发展、互助互爱的宗旨及其坚守的人道主义精神,如同扑面春风,给社会带来了一股清新空气。尤其是一些志愿组织,通过各种非赢利性的、公益性的活动,帮助人们学习和实践公共道德,学习文明的生活规则和与人相处之道,关心共同利益,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倡导社会成员间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和无私奉献的道德风尚,这些活动都具有提高公民素质、倡导社会文明的积极作用。
除此以外,从共青团工作的角度而言,青年社团的发展也为传统意义上的共青团工作开辟了新的工作平台。团的“十五大”指出,竭诚为青年成长发展服务,是共青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团组织吸引力、凝聚力,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前提条件。共青团要以此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此可见,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共青团组织过分强调政治职能、忽视和弱化社会职能的情况已难以适应服务当局、服务青年、服务社会的团的新任务的要求。新时期团的工作重心,要从组织、动员、管理青年深入到服务青年,寓组织、动员、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服务增强亲和力,提高组织、动员、管理的力度和效度。这就要求共青团在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团的政治职能的前提下,必须不断延伸共青团的工作手臂,扩大共青团的社会职能,增强共青团的覆盖面和辐射力。而参加青年社团作为青年满足自己在发展方面的各种需求的一种很好的、很有效的方式,无疑为共青团扩大青年工作的覆盖面,尤其是两新组织中的青年工作的覆盖面,探索团工作新的运行机制,更好地服务于各个领域、各种组织中的青年开辟了新的道路。通过大力扶持和发展青年社团,引导它们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共青团的形象,推进共青团工作改革与发展。还可以增强凝聚青年的力量,改进吸引青年、教育青年的方式,团结更多的青年和青年组织,增强共青团的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树立共青团组织的威信;另外,它也可以让青年更广泛地介入到社会发展大潮之中,服务社会,服务社区,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共青团与青年社团关系的探讨
从理论上而言,青年社会团体和政府的青年工作部门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组织形式,其职能作用也是有所区别的,他们都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但在现实中却并非如此。青年社团的构成具有“半官半民”的“二元结构”,社团的行为受到“行政机制”和“自治机制”的“双重支配”,社团必须同时依赖“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两种资源”。相应地,青年社团自身也必须常常通过“官方”和“民间”的“双重渠道”去获取资源,必须同时满足“社会”和“政府”的“双重需求”才能有生存空间。而共青团自身的组织定位又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二者关系往往难以处理。总体而言,在处理二者关系时应该把握如下几点。
(一)共青团组织不能将青年社团视为团的附属
共青团组织不应该希望社团只是一个听话的、没有思想的组织,而应该重视青年社团,将青年社团视为平等的合作伙伴,青年社团与共青团之间的沟通应是对话式的、服务式的。
(二)青年社团也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
青年社团是共青团扩大覆盖面、扩大影响的重要手段,它不是共青团工作的简单延伸,而是共青团在青年和青年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共青团对青年社团的管理只是指导关系,而不是领导关系
以前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现实运作中,共青团与青年社团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无论是组织内部领导的产生还是工作的布置安排,都需要请示上级领导。共青团不仅成为青年社团的宏观管理者,而且还是资源提供者、直接运行操作者,集多种角色于一身,将行政权力不同程度地渗透到各个青年社团,使其不自觉地成为准政府组织。而青年社团如果在经费、运作网络等各方面过分依赖共青团和政府,则只会鼓励不同形式的“庇护”关系的发展,这将削弱横向平等联系的动力,弱化社团自身的能力,降低社会资本。这样,社团的存在便完全成为官僚权力的延伸,角色交叉重叠,必将严重阻碍青年社团自身的健康发展。
共青团与青年社团二者之间应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青年社团作为青年的社会组织和共青团的外围组织,其发展需要共青团进一步加强业务上的指导和管理,需要共青团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以提高自身的凝聚力和服务能力。一方面这是保证青年社团向健康方向发展的必要,一方面也是规范对青年社团管理的需要。当然,这种需求不是以牺牲“自由”为代价的,而是建立在保持青年社团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共青团对青年社团的指导和管理更多地应体现在对其发展方向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宏观的把握,在政策、经费、人员、物质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协调,在业务工作上针对青年社团的特点给予建设性的建议,尽力为青年社团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舞台和空间。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引导可能更多的是服务,在服务中有效渗透、正确引导,而不是指挥或命令。青年社团从来都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它们对共青团组织的需求应是共青团开展工作的依据,它们对共青团组织的评价应是改进服务质量的标准。因此共青团应发挥“核心引力场”的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引导和服务青年社团,内容上要尊重青年社团的选择,实施中要强化青年社团的参与,效果上要注重青年社团的评价,形成共青团的服务工作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良性互动。
(四)共青团与青年社团建立合作关系
共青团组织可以采用“项目主导”的方式,将一些临时性活动、社区项目或青少年服务项目,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交给共青团组织影响下的青年社团组织实施或经营,共青团作为后援实施指导、支持和监督,由政府出资购买青年社团的社会服务。
(五)共青团组织应主动成为各个青年社团之间联系沟通的枢纽和交流合作的平台
正如某个青年社团领袖在访谈中所言,“青年社团就好像是计算机网络中的PC或工作站,而共青团是网络中的服务器,可以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将青年社团带上一个良性、互动的发展平台。”
四、建立新型的共青团与青年社团关系的基本思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共青团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都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工作环境看,出现了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社会环境,大量以青年为服务对象的社会组织纷纷建立,以专业及兴趣为特长的各种青年社团大量涌现,他们都在一定的领域和范围内对青年形成了较强的吸引力。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功能的加强,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等新变化,都对团的组织设置、活动方式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工作对象看,青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日趋多样化,自主意识显著增强,生活节奏明显加快,青年群体的分化和青年的流动继续加快。所有这些都要求共青团需要重新审视自己与青年社团的关系,并思考如何在管理、服务中有效渗透、正确引导这些凝聚青年的新型青年社团,推动其健康有序成长。
(一)共青团在扶持和发展青年社团中仍然并将继续扮演极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扶持和发展青年社团方面,共青团具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唯一被承认的全国性青年组织,具有天然的合法性,党对共青团工作历来是充分信任、十分关注并给予大力支持的,这是团组织的政治优势。共青团有一个遍布全国各行各业的组织体系,还有青联组织及其它外围青年组织,覆盖各类经济和社会活动组织,包括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目前没有任何一个青年组织可以与之抗衡,这是其他组织所不能比拟的组织优势。共青团组织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在体制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拥有大量的可调动的社会资源,这是共青团的资源优势。共青团组织作为教育青年、带领青年、服务青年的一支重要力量,有着丰富的青年工作经验。特别是近年来共青团适应新时期青年成长成才的需求,转换工作重点,适时开展了青年志愿者、希望工程、青年文明号、少年儿童手拉手、保护母亲河、青年文明社区建设以及服务青年、维护青年权益等内容的一系列活动,在青年中赢得了广泛的支持,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这是团组织的工作优势。此外,共青团组织广泛开展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已经体现出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精神;共青团组织已经与海外许多青年社会团体和组织建立了联系;“希望工程”也是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一个成功尝试,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就是一个半官方的非营利组织。所有这些都表明共青团在扶持和发展青年社团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和一定的运作经验,也是能够得到青年社团及其成员普遍认同的重要原因。充分利用和挖掘共青团的这些优势和资源,扶持和发展青年社团并使之健康成长是共青团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也是现实可行的。
(二)明确核心地位,积极探索新型的管理方式,促进不同类型的青年社团健康发展和充分发挥其职能
共青团组织明确了其在青年社团中的核心地位,应将扶持与发展青年社团纳入共青团的重要工作内容,进一步完善青年社团的管理办法,积极探索新型的管理方式,使青年社团真正成为共青团联系青少年的桥梁和纽带,由此延伸共青团的工作手臂,吸引、凝聚更多的青年紧密团结在共青团周围。对于已经登记注册的显性青年社团,共青团要严格依法管理,对社团违法活动实行追惩,并把管理落到实处。对于当前自下而上自发成立的、有益于社会的隐性青年社团,由于现行管理制度的特点,不可能全部都予以注册或登记,也没有必要一定将其纳入合法登记的框架之内,但也不能听之任之发展。既然这些新型的青年社团是年轻人自己满足自己在发展方面的各种需求的一种很好的、很有效的方式,那么共青团就应该充分地发挥各行各业的青年的积极性,使他们学会运用社会团体的功能来很好地自我服务和为社会服务。
因此,为了充分地发挥青年社会团体的作用,共青团应该探索一种新的、有利于青年社会团体健康发展和充分发挥其职能的间接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而不应采取目前的直接的管理方式。这种间接管理体制和方式至少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第一,确立青年社团的主体地位。以积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青年社团、评价青年社团,相信青年群体内在的主体能力,认真把握青年社团主体性的表现形式。第二,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即共青团的管理与青年社团的自我管理相结合。第三,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互动,即共青团与各个青年社团之间在政府政策和社会团体的利益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的格局。第四,管理体制为青年社团的发展提供比较宽松的空间,使青年社团能比较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作用。第五,共青团主要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进行管理,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依靠行政隶属关系来管理,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青年社团完全遵守法律和制度,那就不存在对它的管理问题。第六,共青团从对青年社团的控制转为服务、协调、指导和监督,等等。
通过这样一种管理体制和方式的创新,青年社团的生成模式将是社会选择模式的,社会选择模式下生成的青年社团也将更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也更能够从社会那里获得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资源,从而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和更积极的作用。而共青团在社会选择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资金、项目和政策来表达自己的偏好,还可以大力开发和利用青年资源,形成共青团在市场经济框架中的资源优势和知识优势,促进共青团自身的建设。
(三)服务为重,建立起一整套扶持与发展青年社团的工作机制
共青团要从对青年社团的控制转为服务、协调、指导和监督等,应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扶持与发展青年社团的工作机制,通过服务来实现对青年社团的凝聚和渗透,通过服务来扩大共青团在青年社团以及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要求:一是要帮助青年社团建立和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引导其规范运作,促进青年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的形成。二是要成为青年社团的资源配置中心,不仅要发挥组织优势,整合各类资源,还要积极探索以购买服务等各种方式向青年社团分配资源,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三是要加强与社团的双向信息沟通。一方面是要重视与青年社团领袖或核心人物的联系,与其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另一方面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站、刊物等宣传载体,着力构建一个服务于青年社团的信息平台,将政策信息、活动信息等及时传递给每个青年社团,同时也成为增进各青年社团之间沟通交流的渠道。这样既能及时了解和掌握青年社团的发展动态,又使各青年社团更加及时准确地了解共青团组织的工作意图和动态。四是要对青年社团建立社会评价机制,优胜劣汰。单个的青年社团很难自己单独运作建立起社会评价机制,也很难得到社会的承认。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有资源也有优势可以建立起分行业、分类型的青年社团社会评价机制,定期对一些好的青年社团或社会效益好的活动进行评价和奖励,而淘汰缺乏生命力的青年社团。五是要加大对青年社团的专业支持力度,培训社团骨干,使其掌握社团管理工作和开展活动所需的社会工作技巧,具备组织社团活动的优良素质。
近年来,团中央正在全国大力发展建设青年中心的工作。我们在探索建立扶持与发展青年社团的工作机制时,也要把握这一机遇,大胆尝试,以建设青年中心为抓手,把各类社团协会组织吸纳进来,并依托青年中心组建更多更新的青年社团,通过社团吸引更多的青年加入青年中心,凝聚在团组织周围,努力形成新的力量矩阵。并且还有利于整合各种资源,更好地为青年服务。
(四)青年社团自身要加强建设,努力提高服务能力
市场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在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的今天,政治、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新观念层出不穷,同时新的挑战和新的矛盾也相伴而生。在这种情况下,青年社团组织若想获得良好的生存空间并求得发展,应当采取相应措施。
1.要加强自身建设。
应该建立切合实际的有弹性的规章制度,机构设置尽可能简洁明确,如扁平化机构,以便于决策传递和会员建议反馈。加强组织的情感教育,加强组织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创造良好融洽而又有竞争的工作氛围,及时对组织的活动以及成员的工作方法、创意给予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分享工作成果,采用有效率的工作方式。同时还应促进青年社团内外两个层次上的信息交流,实现信息共享。
2.要提高青年社团领导层、管理层人员的素质。
社会发展要求青年社团担任重要角色,并通过扎实的工作达到预定的目标,这就要求青年社团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社团工作可资借鉴的东西不多,青年社团工作者一是要有创新精神,善于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不断调控青年社团发展的目标,调整事业开发的力量支点,提出响亮而务实的行动纲领,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二是必须有较高的活动技巧和出色的社交能力;三是要有相应的知识面和一定的文化程度。
3.要提高服务能力。
青年社团以满足青年成长发展的特定需求而形成,通过自身资源的凝聚及与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的交换实现生产和再生产。青年资源的凝聚程度,与社会其他资源的交换实现程度,决定着青年社会团体的生命力和活跃程度,而青年社团存在与发展的生命力在于提高其服务能力。青年社团应通过有效的服务争取政府的道义支持和企业、社会的财力支持,通过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领域显示蓬勃的生命活力,通过为会员好事办实事而赢得会员的信赖,通过良好的服务在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提高社团的凝聚力,来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并把社团的良好声誉转化为实力。
作者介绍:佘凌,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心理、青年社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