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期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从总体上看,难易程度适中,难度系数0、6,知识面覆盖较广,开卷考试。试卷难度偏易、区分度合适的有:2、8、9、12、13、14、15、16、17、20、23题等;难度合适,区分度合适的有:3、4、5、6、7、10、11、18、19、21、22、24 题等。 现将每题的得分情况(平均分)统计如下: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20小题,20分)的平均分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的平均分如下: 二、学生答题情况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通过对全县试卷的抽样和各题所得平均分的统计情况分析 ,发现学生的失分主要集中在下面这些问题:选择题的3、4、19,非选择题21题第二小题、22题第三小题、24题和25题全题。具体分析各题的失分情况,学生的答题存在以下问题: 1. 学生在开卷考试中过分依靠课本和资料,忽略了细致深入的审题过程。
比如选择题第三题,题目是对学生读图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双重考察,但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时间在资料和课本上找图片,一旦找不到就感觉题没法儿做,就开始瞎蒙一气。其实离开这个图片照样可以做题,下面选项当中只有B 选项的说法无误,细读题目完全可以正确处理。同样,大多数学生认为难度比较高的24和25题,只要能够认真读题,大部分问题是可以独立解决的,比如中俄美三国的改革、思想解放催生的革命,这些知识点大多数学生是掌握的,但正因为没有细读题目,导致这些问题失分严重。 2. 基础知识掌握欠缺。
在失分较多的问题中,有不少是直接考察基础知识的,如选择题4、19,非选择题23题第一问、24题,这些问题所考察的知识点都是在平时复习中不断强调的,如《马关条约》及其影响,中俄美三国的改革及启示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等等,这些问题成为学生失分的重
灾区,充分说明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基础知识掌握太薄弱 。 3. 学生掌握的知识零碎、不够系统。
“历史一条线”,掌握好历史知识就必须能够做到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知识的条理化有利于学生明晰事件、人物的先后顺序,有利于掌握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本次考试暴露了学生知识不够系统的问题,比如选择题第4题,考察人物和事件之间的先后顺序;25题一、二小问,考察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学生掌握的知识零碎、不够系统。所以 这次考试失分较多。
4. 归类整合,综合分析能力极差,审题盲目,答非所问。
通过对部分试卷的抽查,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审题盲目,答非所问现象。例如:22题的第(1)问,题目要求说出四幅图片反映的事件分别源于哪一救国方案?结果有一部分学生答案写成了四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口号了。还有23题的第(2)问,有一些学生把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错写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另外还有24题第第(1)问,这些改革分别是什么?却仍有一部分学生错答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审题不认真,造成不必要的失分。试题25题为大事年表题。第一问的答案就在材料上,原因是学生分析、整合能力极差。没有读懂试题的意思,审题不认真。 三、 中招复习建议及应试技巧 1. 研究开卷考试,掌握正确方法。
历史开卷考试重点考查学生学习的基本技能及综合素养,在实践中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对开卷考试认识的误区,使他们认识到: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是应对开卷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基础与前提,在教学中做到:
(1)要继续强化基础知识,尤其是主干知识的训练,对学生整体把握各历史时期主要史实及时代特征提出明确要求。
(2)加强对基础知识深度的适当挖掘,使学生能够建立起有一定思维深度的历史知识框架。 (3)关注基本历史概念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分析有关的现象与问题。 2. 以河南省基础教研室的2014年中招考试说明与检测为准。
在“一纲多本”的情况下,考试说明与检测就是每年中招考试涉及的各种版本教材内容的共同点的整合,教学中凡是教材与“说明与检测不一致时以后者为准。这样做可以大大缩小复习范围,减轻记忆负担。 3. 整合历史知识,进行专题复习。
历史复习不能“烫剩饭”,必须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这既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的需要,也是中考开卷考试的要求。整合知识的方法很多,如按历史问题的性质整合,不同时期、性质相同的问题联系起来 ,通过比较异同,归纳总结,开拓视野,多角度地思考回答问题,进一步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答题解题能力。 4. 精练典型试题,注重落实。
有意识的将中招题型和相关内容的试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让学生知道学到的知识在中招考试中是如何以试题的形式呈现的、考查的。 在练习与测试中去查漏补缺。做到精选、精练、精讲。真正做到练一道会一道,练一套会一套, 不变应万变 。 5. 重视答题方法和应试技巧。
(1) 审题能力:审题通常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空间和时间范围。包括国家、地区、
地点、历史时期、朝代、年代、时代或阶段特征等。②弄清基本题型。③试题及材料的立场观点以及论点指向。④题目的答题要求。
第一、 选择题:做到“三看三思”(1)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
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2)被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第二、 非选择题一读二想三答
非选择题开放性强,注重考查学生的识图、图表、分析理解、归纳概括等综合能力;考查的范围比较广泛,不仅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平时训练必须利用好材料,分层次、分步骤、分题型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总结规律,掌握不同类型主观性答题范式,以备选、套用。 6养成良好习惯,提升复习效率。
(1)、有目的、针对性练习与记忆:平时的练习,做题时不翻书,独立完成,做题后自己总结,本次练习涉及哪些知识点,自己答得对不对,哪个知识点自己没有掌握,不会的和不熟悉的再翻书重点记忆。
(2)、建立“错题档案”:保证自己做过、考过的题真正落实到位,碰到类似的题目不再丢分。做过的题要保存,到一定阶段进行总结归类,得出方法和规律。要求有错必改,有疑必问,及时解决问题。
2014年春期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从总体上看,难易程度适中,难度系数0、6,知识面覆盖较广,开卷考试。试卷难度偏易、区分度合适的有:2、8、9、12、13、14、15、16、17、20、23题等;难度合适,区分度合适的有:3、4、5、6、7、10、11、18、19、21、22、24 题等。 现将每题的得分情况(平均分)统计如下: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20小题,20分)的平均分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的平均分如下: 二、学生答题情况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通过对全县试卷的抽样和各题所得平均分的统计情况分析 ,发现学生的失分主要集中在下面这些问题:选择题的3、4、19,非选择题21题第二小题、22题第三小题、24题和25题全题。具体分析各题的失分情况,学生的答题存在以下问题: 1. 学生在开卷考试中过分依靠课本和资料,忽略了细致深入的审题过程。
比如选择题第三题,题目是对学生读图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双重考察,但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时间在资料和课本上找图片,一旦找不到就感觉题没法儿做,就开始瞎蒙一气。其实离开这个图片照样可以做题,下面选项当中只有B 选项的说法无误,细读题目完全可以正确处理。同样,大多数学生认为难度比较高的24和25题,只要能够认真读题,大部分问题是可以独立解决的,比如中俄美三国的改革、思想解放催生的革命,这些知识点大多数学生是掌握的,但正因为没有细读题目,导致这些问题失分严重。 2. 基础知识掌握欠缺。
在失分较多的问题中,有不少是直接考察基础知识的,如选择题4、19,非选择题23题第一问、24题,这些问题所考察的知识点都是在平时复习中不断强调的,如《马关条约》及其影响,中俄美三国的改革及启示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等等,这些问题成为学生失分的重
灾区,充分说明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基础知识掌握太薄弱 。 3. 学生掌握的知识零碎、不够系统。
“历史一条线”,掌握好历史知识就必须能够做到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知识的条理化有利于学生明晰事件、人物的先后顺序,有利于掌握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本次考试暴露了学生知识不够系统的问题,比如选择题第4题,考察人物和事件之间的先后顺序;25题一、二小问,考察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学生掌握的知识零碎、不够系统。所以 这次考试失分较多。
4. 归类整合,综合分析能力极差,审题盲目,答非所问。
通过对部分试卷的抽查,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审题盲目,答非所问现象。例如:22题的第(1)问,题目要求说出四幅图片反映的事件分别源于哪一救国方案?结果有一部分学生答案写成了四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口号了。还有23题的第(2)问,有一些学生把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错写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另外还有24题第第(1)问,这些改革分别是什么?却仍有一部分学生错答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审题不认真,造成不必要的失分。试题25题为大事年表题。第一问的答案就在材料上,原因是学生分析、整合能力极差。没有读懂试题的意思,审题不认真。 三、 中招复习建议及应试技巧 1. 研究开卷考试,掌握正确方法。
历史开卷考试重点考查学生学习的基本技能及综合素养,在实践中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对开卷考试认识的误区,使他们认识到: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是应对开卷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基础与前提,在教学中做到:
(1)要继续强化基础知识,尤其是主干知识的训练,对学生整体把握各历史时期主要史实及时代特征提出明确要求。
(2)加强对基础知识深度的适当挖掘,使学生能够建立起有一定思维深度的历史知识框架。 (3)关注基本历史概念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分析有关的现象与问题。 2. 以河南省基础教研室的2014年中招考试说明与检测为准。
在“一纲多本”的情况下,考试说明与检测就是每年中招考试涉及的各种版本教材内容的共同点的整合,教学中凡是教材与“说明与检测不一致时以后者为准。这样做可以大大缩小复习范围,减轻记忆负担。 3. 整合历史知识,进行专题复习。
历史复习不能“烫剩饭”,必须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这既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的需要,也是中考开卷考试的要求。整合知识的方法很多,如按历史问题的性质整合,不同时期、性质相同的问题联系起来 ,通过比较异同,归纳总结,开拓视野,多角度地思考回答问题,进一步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答题解题能力。 4. 精练典型试题,注重落实。
有意识的将中招题型和相关内容的试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让学生知道学到的知识在中招考试中是如何以试题的形式呈现的、考查的。 在练习与测试中去查漏补缺。做到精选、精练、精讲。真正做到练一道会一道,练一套会一套, 不变应万变 。 5. 重视答题方法和应试技巧。
(1) 审题能力:审题通常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空间和时间范围。包括国家、地区、
地点、历史时期、朝代、年代、时代或阶段特征等。②弄清基本题型。③试题及材料的立场观点以及论点指向。④题目的答题要求。
第一、 选择题:做到“三看三思”(1)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
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2)被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第二、 非选择题一读二想三答
非选择题开放性强,注重考查学生的识图、图表、分析理解、归纳概括等综合能力;考查的范围比较广泛,不仅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平时训练必须利用好材料,分层次、分步骤、分题型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总结规律,掌握不同类型主观性答题范式,以备选、套用。 6养成良好习惯,提升复习效率。
(1)、有目的、针对性练习与记忆:平时的练习,做题时不翻书,独立完成,做题后自己总结,本次练习涉及哪些知识点,自己答得对不对,哪个知识点自己没有掌握,不会的和不熟悉的再翻书重点记忆。
(2)、建立“错题档案”:保证自己做过、考过的题真正落实到位,碰到类似的题目不再丢分。做过的题要保存,到一定阶段进行总结归类,得出方法和规律。要求有错必改,有疑必问,及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