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主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背景。
教学过程
一、 课文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桥边的老人》,我们学过他的什么作品吗? -------《老人与海》。
2.关于海明威,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①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②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最终用猎枪自杀。
③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结果被奥地利迫击炮弹片击中,后又被机关枪打中了膝部,左膝盖被机枪打碎。他在医院里住了三个月,动了十几次手术,被迫手术换了一个白金膝盖,取出了237块弹片,还有少数弹片至死都保留在他的身上。
④后来还以记者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3.了解背景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海明威不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桥边的老人》便是写于这一时期。
二、 梳理情节
人物有两个:我与老人
相逢-------交谈(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分别
三、把握主题
1.主要情节是交谈,主要人物是谁---------老人,主要环境在哪里----桥边, 老人在哪里-----------桥边。
2.我们先来看看小说的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在哪一段--------第一段。小说的环境描写分为两种-------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里写的是什么环境------社会环境(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具体场所等叫社会环境)。
3.学生齐读第一段
4.第一段写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很多人拥挤着过桥。
5.从什么动词可以看出人很多?
-------涌
6.他们干什么去?
-------逃难去。因此第一段写的就是一个逃难的人群涌动的桥边环境。
7.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被迫逃难?
-------是战争。
8.从哪里可以看出?
------从“我”侦察敌情的任务和上尉的话“炮火不饶人哪”可以看出。
9.由此看来,是残酷的战争导致了人们逃难的苦难命运。
10.接下来我们再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情、外貌描写来解读人物的处境与内心世界。
①老人的处境如何?首先从外在形象来看。
-------满身尘土。“衣服上尽是尘土”“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
②满身尘土的老人也是要干什么去?-------被迫逃难。
③他的年岁多大?身世如何?
--------年老(我七十六岁了)。孤苦(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几只动物)。 ④他现在的身体状态、精神状态怎么样?
---------疲惫无助(疲惫不堪、茫然)。
⑤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年老孤苦的老人被迫逃难,以致满身尘土、疲惫无助的这种处境。--------悲惨。
⑥老人的苦难处境也是什么造成的呀?
----------残酷的战争。
⑦下面我们再来解读一下老人的内心世界。
文中的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为什么?
--------因为再也走不动了,这是一个原因。,体力不支,疲惫不堪。 ⑧除此以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牵挂动物(从他一直(三次)念叨着“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可以看出)
⑨还有别的原因吗?他留恋他的故乡吗?
----------留恋。因为老人提到故乡时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从这个细节可看出他是多么热爱他生活的家园,从中我们也不难窥探出老人不想动身的一个原因:难舍心中热爱的故土。所以难舍故土、留恋家园也应是原因之一。)
⑩还有原因吗?你们再看看我第一次劝老人离开是的情形。(学生分角色读)(老人---梅离,我---陈锐)(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对未来生活感到茫然。所以忧虑未来,也是老人不想动身的一个重要原因。谁知道前方等待他的是什么呢?
环境:桥边 逃难的人群涌动
残酷的战争
控诉战争 (所见)满身尘土
被迫逃难
疲惫无助
牵挂动物 尊重生命 留恋家园 渴望和平 忧虑未来
(所见所闻)
11.那么,老人的形象与故事的主题有何关系?
--------在这样的战乱之年,在自身安全都没有保障的情况下,老人还一直念念不忘那几只弱小动物的安危,表达了尊重生命的主题;老人对家园的留恋、对未来的忧虑则表达了渴望和平的主题;另外这位年老孤苦的老人满身尘土、被迫逃难、疲惫无助的悲惨处境以及涌动的逃难人群,也无声地控诉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控诉战争的主题。
12.教师拓展
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之所以毅然决然地选择与这个世界诀别,就是因为他无法面对二战中人性的泯灭,无法忍受人类堕落成自相残杀的野兽。茨威格的自杀事件本身就是对战争的控诉。只是他是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来控诉战争的罪恶,而海明威在这里则是通过一个极其普通的老人,通过小人物和弱者,通过无辜的受害者,来表达控诉战争的主题。
13.联系现实:钓鱼岛事件
今年9月7日,中国拖网渔船在钓鱼岛附近,遭遇日本巡逻船两次冲撞,渔船船长詹其雄被扣押。
14.我们该怎么看待钓鱼岛事件中日本的挑衅与强硬态度呢 ?不管是从历史上还是从法律上来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领土。但日本却敢如此挑衅,除了美国这个后盾以外,除了历史原因以外,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还不够强大。真正的强大才能杜绝钓鱼岛事件。豺狼是从来不敢攻击大象和狮子的。(我儿子长得很高但是很瘦,不够强壮,所以别人敢找他借钱;但是他的一个胡姓同学却很骄傲地对我说,从来没有人敢找他要钱。为什么呀?这位胡姓同学长得又高又壮,那些黄毛根本不敢打他的主意。)
-----------所以日本的挑衅与强硬说明我们还不够强大,有一天我们足够强大了,日本是绝对不敢这样做的。
15.所以面对今天的钓鱼岛事件,中国该怎么做?
-----------发展自己,壮大自己,使自己强大到让敌人感到畏惧。
16.作为青少年,我们该怎么做?
----------借用周总理的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叙述视角
1.这篇小说的讲述者是谁?
--------是“我”。也就是说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的。
2.桥边的环境与老人的衣着、神情是“我”眼中所见,故事情节通过讲话展开,那就是我所闻。
3.用“我”来讲述这个故事有什么好处?有没有缺点?
---------1、 用“我”来讲述故事,给人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2、 用“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优点)
3、 用“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心理、他的具体身世、经历和未来,“我”并不知道,因此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缺点)
4.教师总结:
这种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的视角便是有限视角。
5.板书
“我”------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优点 缺点
①给人亲身经历的感觉,有真实感、亲切感。 呈现的内容 ②使读者期待下一步情节,抓住读者的心。 有限
五、作业:
《桥边的老人》结尾处,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无力动身时,海明威这样写道:“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试用第一人称,描写老人此时的内心世界。
2010《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主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背景。
教学过程
一、 课文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桥边的老人》,我们学过他的什么作品吗? -------《老人与海》。
2.关于海明威,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①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②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最终用猎枪自杀。
③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结果被奥地利迫击炮弹片击中,后又被机关枪打中了膝部,左膝盖被机枪打碎。他在医院里住了三个月,动了十几次手术,被迫手术换了一个白金膝盖,取出了237块弹片,还有少数弹片至死都保留在他的身上。
④后来还以记者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3.了解背景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海明威不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桥边的老人》便是写于这一时期。
二、 梳理情节
人物有两个:我与老人
相逢-------交谈(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分别
三、把握主题
1.主要情节是交谈,主要人物是谁---------老人,主要环境在哪里----桥边, 老人在哪里-----------桥边。
2.我们先来看看小说的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在哪一段--------第一段。小说的环境描写分为两种-------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里写的是什么环境------社会环境(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具体场所等叫社会环境)。
3.学生齐读第一段
4.第一段写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很多人拥挤着过桥。
5.从什么动词可以看出人很多?
-------涌
6.他们干什么去?
-------逃难去。因此第一段写的就是一个逃难的人群涌动的桥边环境。
7.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被迫逃难?
-------是战争。
8.从哪里可以看出?
------从“我”侦察敌情的任务和上尉的话“炮火不饶人哪”可以看出。
9.由此看来,是残酷的战争导致了人们逃难的苦难命运。
10.接下来我们再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情、外貌描写来解读人物的处境与内心世界。
①老人的处境如何?首先从外在形象来看。
-------满身尘土。“衣服上尽是尘土”“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
②满身尘土的老人也是要干什么去?-------被迫逃难。
③他的年岁多大?身世如何?
--------年老(我七十六岁了)。孤苦(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几只动物)。 ④他现在的身体状态、精神状态怎么样?
---------疲惫无助(疲惫不堪、茫然)。
⑤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年老孤苦的老人被迫逃难,以致满身尘土、疲惫无助的这种处境。--------悲惨。
⑥老人的苦难处境也是什么造成的呀?
----------残酷的战争。
⑦下面我们再来解读一下老人的内心世界。
文中的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为什么?
--------因为再也走不动了,这是一个原因。,体力不支,疲惫不堪。 ⑧除此以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牵挂动物(从他一直(三次)念叨着“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可以看出)
⑨还有别的原因吗?他留恋他的故乡吗?
----------留恋。因为老人提到故乡时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从这个细节可看出他是多么热爱他生活的家园,从中我们也不难窥探出老人不想动身的一个原因:难舍心中热爱的故土。所以难舍故土、留恋家园也应是原因之一。)
⑩还有原因吗?你们再看看我第一次劝老人离开是的情形。(学生分角色读)(老人---梅离,我---陈锐)(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对未来生活感到茫然。所以忧虑未来,也是老人不想动身的一个重要原因。谁知道前方等待他的是什么呢?
环境:桥边 逃难的人群涌动
残酷的战争
控诉战争 (所见)满身尘土
被迫逃难
疲惫无助
牵挂动物 尊重生命 留恋家园 渴望和平 忧虑未来
(所见所闻)
11.那么,老人的形象与故事的主题有何关系?
--------在这样的战乱之年,在自身安全都没有保障的情况下,老人还一直念念不忘那几只弱小动物的安危,表达了尊重生命的主题;老人对家园的留恋、对未来的忧虑则表达了渴望和平的主题;另外这位年老孤苦的老人满身尘土、被迫逃难、疲惫无助的悲惨处境以及涌动的逃难人群,也无声地控诉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控诉战争的主题。
12.教师拓展
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之所以毅然决然地选择与这个世界诀别,就是因为他无法面对二战中人性的泯灭,无法忍受人类堕落成自相残杀的野兽。茨威格的自杀事件本身就是对战争的控诉。只是他是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来控诉战争的罪恶,而海明威在这里则是通过一个极其普通的老人,通过小人物和弱者,通过无辜的受害者,来表达控诉战争的主题。
13.联系现实:钓鱼岛事件
今年9月7日,中国拖网渔船在钓鱼岛附近,遭遇日本巡逻船两次冲撞,渔船船长詹其雄被扣押。
14.我们该怎么看待钓鱼岛事件中日本的挑衅与强硬态度呢 ?不管是从历史上还是从法律上来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领土。但日本却敢如此挑衅,除了美国这个后盾以外,除了历史原因以外,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还不够强大。真正的强大才能杜绝钓鱼岛事件。豺狼是从来不敢攻击大象和狮子的。(我儿子长得很高但是很瘦,不够强壮,所以别人敢找他借钱;但是他的一个胡姓同学却很骄傲地对我说,从来没有人敢找他要钱。为什么呀?这位胡姓同学长得又高又壮,那些黄毛根本不敢打他的主意。)
-----------所以日本的挑衅与强硬说明我们还不够强大,有一天我们足够强大了,日本是绝对不敢这样做的。
15.所以面对今天的钓鱼岛事件,中国该怎么做?
-----------发展自己,壮大自己,使自己强大到让敌人感到畏惧。
16.作为青少年,我们该怎么做?
----------借用周总理的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叙述视角
1.这篇小说的讲述者是谁?
--------是“我”。也就是说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的。
2.桥边的环境与老人的衣着、神情是“我”眼中所见,故事情节通过讲话展开,那就是我所闻。
3.用“我”来讲述这个故事有什么好处?有没有缺点?
---------1、 用“我”来讲述故事,给人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2、 用“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优点)
3、 用“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心理、他的具体身世、经历和未来,“我”并不知道,因此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缺点)
4.教师总结:
这种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的视角便是有限视角。
5.板书
“我”------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优点 缺点
①给人亲身经历的感觉,有真实感、亲切感。 呈现的内容 ②使读者期待下一步情节,抓住读者的心。 有限
五、作业:
《桥边的老人》结尾处,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无力动身时,海明威这样写道:“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试用第一人称,描写老人此时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