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要有突破性新思维
转载日期:2012-7-17 23:22:00 来源:东方网
浦东综合配套改革5年以来,按照国家提出的“三个着力于”和“四个结合”的要求,在国家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市各方的共同努力,形成了良好的改革氛围,取得了扎实的阶段性成果。展望未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需要有突破性的新思维。
一、从实现国家管理方式转型的高度认识浦东综合配套改革
目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重大转型,经济生活日益复杂化,社会生活日益多元化,复杂化需要经济管理制度内容进一步精细化,多元化需要社会管理制度更加富有弹性化。所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从宏观的层面上说,是为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管理方式的变革所进行的试点,不仅仅是放权让利那么简单,不仅仅是出台一些支持金融贸易中心建设的支持性政策,而是要探讨管理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城市的方法手段及体制机制,探讨如何管理已经转型了的社会形态的方式方法及体制机制,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如俞正声同志指出的,综合配套改革不追求轰动效应。的确,经过5年扎实的努力,浦东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正在发生着变化,有理由相信,经过10年、20年的努力,我们最终会有一个足以引起全球瞩目的结果,那就是我们运用社会主义的方法,在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基本政治制度下,摸索出了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适应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建设要求的国家管理方式,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做过的事,这件事同20年前开始的浦东开发开放同样的艰巨,也许可能会更艰巨,特别是当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后。但同20年后的今天浦东给出了50倍于老浦东的经济规模这一震惊世界的答案一样,再过15年,也就是综合配套改革20年后的浦东应该为我们国家管理方式的变革提供一系列有实质贡献的内容,浦东应该给出这样一个答案,即共产党的中国是如何发展并有效管理了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城市。
因此,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从历史的纵向角度看是应用综合手段渐进性地为国家管理方式的变革进行试点试验,从横向角度看,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与其他区域的综合配套改革一起形成不同区域不同特点的系列性改革,从而为整个国家的管理方式变革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积累地方经验。所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要有肩负历史使命的高度、有扎实有效渐进性推进的态度、有全国改革整体性的视野。从这一角度出发,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内容的设计要有大气魄、大手笔、大思路。
二、从进一步推动上海发展的角度、为全国服务的角度设计综合配套改革的内容
浦东开发开放伊始,我们就提出了“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口号,这句口号应该被我们牢记,它不仅表明了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心,更揭示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功能,且这种功能应随着时代的变迁赋予新的内涵,综合配套改革为这种新内涵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内容的设计必须从上海发展的整体要求、从全国发展与改革的战略角度去设计、去创新。如果我们综合配套改革的内容中没有带动整个上海发展的内容、没有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内容、没有为全国经济发展服务的内容,那么,我们综合配套改革的内容设计就有问题,有缺陷。比如,在有关金融创新内容的设计中,我们不仅要有陆家嘴东扩的内容,还要有与杨浦沿江地带、虹口沿江地带、黄浦外滩地区整体金融发展区域的体制性安排,我们要有建设大金融服务区域的概念与设想,而不仅仅只是陆家嘴在浦东区域
内的扩容问题。又比如,目前长江流域出现了多个发展战略,如沿江发展战略、沿海发展战略以及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等,都需要上海特别是浦东作出响应和提出实质性的呼应措施,浦东应在综合配套改革的内容安排上要有实质性的推进和体现,特别是在财税制度安排、产业用地联动制度改革、航运港口联动发展战略、产业园区外扩等方面要有实质性的探索内容,要利用浦东的产业优势、研发优势在整个长江流域进行产业布局,有效扩大浦东的经济疆域,真正将浦东打造成大浦东,使浦东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的浦东,因此,浦东应尽快提出服务长江流域的金融服务战略、产业联动发展战略,特别是结合国家“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上海建设“智慧城市”的要求,以整个国家为视野进行谋划布局。
三、从上海在“十二五”战略定位的角度思考综合配套改革的下一步走向
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为上海的发展战略定位提出过十分重要的思想。习近平同志认为,谋划上海的发展要“多定位、少定数”,同时习近平同志又指出了“四个放在”的战略定位,他指出:“我们必须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的战略定位上、放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上、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习近平同志的指示实际上指出了上海发展要处理好几对战略关系:战略谋划与务实规划的关系、地方发展战略设计与中央战略规划的关系、地方发展战略设计与国际发展格局变化的关系、地方发展战略设计与全国发展格局变化的关系、地方发展战略设计与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这几对战略关系实际上也应成为上海“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思考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下一步走向的重要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浦东综合配套改革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首先,从国际经济形势来看,美国作为造成国际金融危机的最大责任者,其经济发展策略已经发生重大改变,已将经济振兴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转向了科技创新。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很快提出了支持科学研究的一揽子计划,包括在未来10年将研究经费增加一倍,利用新技术改良农作物,成立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设立国家首席技术官,重建国家航空航天委员会,取消对干细胞研究的禁令,并重点资助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技术开发等。奥巴马政府对科技领域的一些全新设想也抱之以积极的鼓励态度,IBM 提出“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发展战略后,奥巴马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可能将其作为振兴战略的重点。“智慧地球”发展战略代表了新一波IT 技术革命的趋向,用一个等式来表示,那就是:智慧地球=互联网+物联网,即“无处不在的智能对象,被无处不达的网络与人连接在一起,再被无所不能的超级计算机调度和控制”。专家们预期与这一战略相关的前所未有的“智慧”的基础设施,将为美国的创新活动提供无穷无尽的空间,从而有力刺激经济复苏,为美国奠定长期繁荣的基础。与此同时,奥巴马政府将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其经济全面改革的重要方面,奥巴马签署了以发展新能源为重要内容的经济刺激计划,加大了对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制定了超高的汽车能耗和排放标准,出台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等,这一系列政策已经构成了奥巴马的“绿色新政”。美国还连同欧日等发达国家不遗余力推动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并力图将其在不区别各国发展现实阶段的基础上转化为全球标准,其依托科学技术上的领先优势,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进而巩固全球经济领导者地位的意图十分明显。浦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领头羊,作为担负国家战略使命的创新前沿,如何应对这一形势,综合配套改革的内容设计中应有充分体现。
其次,国内经济形势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近年来,随着我国开放格局的纵深扩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区域大交通体系的日趋完善,国内经济发展正在呈现出一个全新的趋势,即区域化趋势,地区和城市之间的联系比以往更紧密了,长三角地区以都市圈、城市群加速聚合为特征的区域一体化趋势尤其明显,城市的等级将让位于城市的能级,高铁节点型城市将成为经济发展要素的主要聚集地。以国务院出台《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京沪高铁和沪宁城铁建设全面展开和陆续竣工、上海举办世博会等为标志,长三角一体化已经步入提速阶段。随之而来的区域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交通一体化、信息一体化、体制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等多重效应必将对上海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长三角“一体化”不是长三角“一样化”,恰恰相反,它是长三角的重新分化,最终表现为某些产业在某些城市进一步集聚、崛起,某些产业在某些城市被进一步挤压、边缘化。因此,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从现象看是合作,从本质看是竞争;从表面看是一体化,从实质看是差异化;不是停止竞争、区域大同,而是重新洗牌、激烈争夺,而且时间越来越紧迫。如果我们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认识长三角一体化,那么它将不仅仅是机遇,更将是考验和挑战。如果我们能抢时间率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确立新的产业优势,就能在长三角一体化趋势中脱颖而出,最终以我们这座城市为核心,形成新的产业层级分工体系,使浦东覆盖、引领、带动周边一定范围地区产业和城市发展;如果我们做得不够好、不够快,就可能形成以别的城市为核心的新的产业层级分工体系,被其他城市覆盖、引领、带动发展。这两种结局,都称之为“长三角一体化”。浦东作为长江流域发展的龙头,如何继续保持产业发展领先、科技创新领先的优势应是综合配套改革体制设计内容的重中之重。
四、从浦东自身发展的要求出发,深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内容设计
浦东在“十二五”期间,将有三件极其重要的发展与改革内容:浦东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浦东金融创新工程的进一步推进、各开发区发展功能的转型。其中,围绕“三港三区”行为联动、功能融合的进程将决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度,金融创新工程将围绕国家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全方位展开。对浦东自身更具掌控性的改革是对各开发区发展功能转型的探索。在经过多年的探索以后,浦东新区的主要开发区借浦东扩区之机纷纷扩容,同时对如何适应新的新浦东管理体制,如何利用扩区之机实现各开发区发展模式与功能的转型已经成为浦东下一步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以浦东经济效益及产出规模居于全市首位的金桥开发区为例,目前,金桥经扩容以后,开发区面积已经达68平方公里左右,比原先的28平方公里扩大了将近40平方公里,小金桥即将走向大金桥,但在目前阶段要使小金桥转化为大金桥还有一系列的体制机制问题、建设目标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如如何有效合理地处理开发区管委会、集团公司、股份公司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效整合大金桥所包含的南汇工业园区、老港开发区、祝桥工业区、机场镇经济园区、川沙镇经济园区、原有金桥开发区的资源,采用简单的合并还是采用以资产为纽带进行整合?开发区扩容以后如何有效进行城市化开发,产城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如何推进?金桥的生产性服务业布局如何在新的扩容区域展开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涉及到综合配套改革中诸如城乡一体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等重要内容,需要根据变化了的现实情况,深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内容设计。
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要有突破性新思维
转载日期:2012-7-17 23:22:00 来源:东方网
浦东综合配套改革5年以来,按照国家提出的“三个着力于”和“四个结合”的要求,在国家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市各方的共同努力,形成了良好的改革氛围,取得了扎实的阶段性成果。展望未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需要有突破性的新思维。
一、从实现国家管理方式转型的高度认识浦东综合配套改革
目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重大转型,经济生活日益复杂化,社会生活日益多元化,复杂化需要经济管理制度内容进一步精细化,多元化需要社会管理制度更加富有弹性化。所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从宏观的层面上说,是为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管理方式的变革所进行的试点,不仅仅是放权让利那么简单,不仅仅是出台一些支持金融贸易中心建设的支持性政策,而是要探讨管理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城市的方法手段及体制机制,探讨如何管理已经转型了的社会形态的方式方法及体制机制,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如俞正声同志指出的,综合配套改革不追求轰动效应。的确,经过5年扎实的努力,浦东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正在发生着变化,有理由相信,经过10年、20年的努力,我们最终会有一个足以引起全球瞩目的结果,那就是我们运用社会主义的方法,在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基本政治制度下,摸索出了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适应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建设要求的国家管理方式,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做过的事,这件事同20年前开始的浦东开发开放同样的艰巨,也许可能会更艰巨,特别是当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后。但同20年后的今天浦东给出了50倍于老浦东的经济规模这一震惊世界的答案一样,再过15年,也就是综合配套改革20年后的浦东应该为我们国家管理方式的变革提供一系列有实质贡献的内容,浦东应该给出这样一个答案,即共产党的中国是如何发展并有效管理了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城市。
因此,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从历史的纵向角度看是应用综合手段渐进性地为国家管理方式的变革进行试点试验,从横向角度看,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与其他区域的综合配套改革一起形成不同区域不同特点的系列性改革,从而为整个国家的管理方式变革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积累地方经验。所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要有肩负历史使命的高度、有扎实有效渐进性推进的态度、有全国改革整体性的视野。从这一角度出发,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内容的设计要有大气魄、大手笔、大思路。
二、从进一步推动上海发展的角度、为全国服务的角度设计综合配套改革的内容
浦东开发开放伊始,我们就提出了“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口号,这句口号应该被我们牢记,它不仅表明了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心,更揭示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功能,且这种功能应随着时代的变迁赋予新的内涵,综合配套改革为这种新内涵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内容的设计必须从上海发展的整体要求、从全国发展与改革的战略角度去设计、去创新。如果我们综合配套改革的内容中没有带动整个上海发展的内容、没有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内容、没有为全国经济发展服务的内容,那么,我们综合配套改革的内容设计就有问题,有缺陷。比如,在有关金融创新内容的设计中,我们不仅要有陆家嘴东扩的内容,还要有与杨浦沿江地带、虹口沿江地带、黄浦外滩地区整体金融发展区域的体制性安排,我们要有建设大金融服务区域的概念与设想,而不仅仅只是陆家嘴在浦东区域
内的扩容问题。又比如,目前长江流域出现了多个发展战略,如沿江发展战略、沿海发展战略以及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等,都需要上海特别是浦东作出响应和提出实质性的呼应措施,浦东应在综合配套改革的内容安排上要有实质性的推进和体现,特别是在财税制度安排、产业用地联动制度改革、航运港口联动发展战略、产业园区外扩等方面要有实质性的探索内容,要利用浦东的产业优势、研发优势在整个长江流域进行产业布局,有效扩大浦东的经济疆域,真正将浦东打造成大浦东,使浦东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的浦东,因此,浦东应尽快提出服务长江流域的金融服务战略、产业联动发展战略,特别是结合国家“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上海建设“智慧城市”的要求,以整个国家为视野进行谋划布局。
三、从上海在“十二五”战略定位的角度思考综合配套改革的下一步走向
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为上海的发展战略定位提出过十分重要的思想。习近平同志认为,谋划上海的发展要“多定位、少定数”,同时习近平同志又指出了“四个放在”的战略定位,他指出:“我们必须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的战略定位上、放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上、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习近平同志的指示实际上指出了上海发展要处理好几对战略关系:战略谋划与务实规划的关系、地方发展战略设计与中央战略规划的关系、地方发展战略设计与国际发展格局变化的关系、地方发展战略设计与全国发展格局变化的关系、地方发展战略设计与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这几对战略关系实际上也应成为上海“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思考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下一步走向的重要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浦东综合配套改革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首先,从国际经济形势来看,美国作为造成国际金融危机的最大责任者,其经济发展策略已经发生重大改变,已将经济振兴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转向了科技创新。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很快提出了支持科学研究的一揽子计划,包括在未来10年将研究经费增加一倍,利用新技术改良农作物,成立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设立国家首席技术官,重建国家航空航天委员会,取消对干细胞研究的禁令,并重点资助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技术开发等。奥巴马政府对科技领域的一些全新设想也抱之以积极的鼓励态度,IBM 提出“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发展战略后,奥巴马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可能将其作为振兴战略的重点。“智慧地球”发展战略代表了新一波IT 技术革命的趋向,用一个等式来表示,那就是:智慧地球=互联网+物联网,即“无处不在的智能对象,被无处不达的网络与人连接在一起,再被无所不能的超级计算机调度和控制”。专家们预期与这一战略相关的前所未有的“智慧”的基础设施,将为美国的创新活动提供无穷无尽的空间,从而有力刺激经济复苏,为美国奠定长期繁荣的基础。与此同时,奥巴马政府将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其经济全面改革的重要方面,奥巴马签署了以发展新能源为重要内容的经济刺激计划,加大了对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制定了超高的汽车能耗和排放标准,出台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等,这一系列政策已经构成了奥巴马的“绿色新政”。美国还连同欧日等发达国家不遗余力推动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并力图将其在不区别各国发展现实阶段的基础上转化为全球标准,其依托科学技术上的领先优势,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进而巩固全球经济领导者地位的意图十分明显。浦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领头羊,作为担负国家战略使命的创新前沿,如何应对这一形势,综合配套改革的内容设计中应有充分体现。
其次,国内经济形势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近年来,随着我国开放格局的纵深扩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区域大交通体系的日趋完善,国内经济发展正在呈现出一个全新的趋势,即区域化趋势,地区和城市之间的联系比以往更紧密了,长三角地区以都市圈、城市群加速聚合为特征的区域一体化趋势尤其明显,城市的等级将让位于城市的能级,高铁节点型城市将成为经济发展要素的主要聚集地。以国务院出台《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京沪高铁和沪宁城铁建设全面展开和陆续竣工、上海举办世博会等为标志,长三角一体化已经步入提速阶段。随之而来的区域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交通一体化、信息一体化、体制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等多重效应必将对上海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长三角“一体化”不是长三角“一样化”,恰恰相反,它是长三角的重新分化,最终表现为某些产业在某些城市进一步集聚、崛起,某些产业在某些城市被进一步挤压、边缘化。因此,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从现象看是合作,从本质看是竞争;从表面看是一体化,从实质看是差异化;不是停止竞争、区域大同,而是重新洗牌、激烈争夺,而且时间越来越紧迫。如果我们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认识长三角一体化,那么它将不仅仅是机遇,更将是考验和挑战。如果我们能抢时间率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确立新的产业优势,就能在长三角一体化趋势中脱颖而出,最终以我们这座城市为核心,形成新的产业层级分工体系,使浦东覆盖、引领、带动周边一定范围地区产业和城市发展;如果我们做得不够好、不够快,就可能形成以别的城市为核心的新的产业层级分工体系,被其他城市覆盖、引领、带动发展。这两种结局,都称之为“长三角一体化”。浦东作为长江流域发展的龙头,如何继续保持产业发展领先、科技创新领先的优势应是综合配套改革体制设计内容的重中之重。
四、从浦东自身发展的要求出发,深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内容设计
浦东在“十二五”期间,将有三件极其重要的发展与改革内容:浦东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浦东金融创新工程的进一步推进、各开发区发展功能的转型。其中,围绕“三港三区”行为联动、功能融合的进程将决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度,金融创新工程将围绕国家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全方位展开。对浦东自身更具掌控性的改革是对各开发区发展功能转型的探索。在经过多年的探索以后,浦东新区的主要开发区借浦东扩区之机纷纷扩容,同时对如何适应新的新浦东管理体制,如何利用扩区之机实现各开发区发展模式与功能的转型已经成为浦东下一步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以浦东经济效益及产出规模居于全市首位的金桥开发区为例,目前,金桥经扩容以后,开发区面积已经达68平方公里左右,比原先的28平方公里扩大了将近40平方公里,小金桥即将走向大金桥,但在目前阶段要使小金桥转化为大金桥还有一系列的体制机制问题、建设目标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如如何有效合理地处理开发区管委会、集团公司、股份公司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效整合大金桥所包含的南汇工业园区、老港开发区、祝桥工业区、机场镇经济园区、川沙镇经济园区、原有金桥开发区的资源,采用简单的合并还是采用以资产为纽带进行整合?开发区扩容以后如何有效进行城市化开发,产城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如何推进?金桥的生产性服务业布局如何在新的扩容区域展开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涉及到综合配套改革中诸如城乡一体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等重要内容,需要根据变化了的现实情况,深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内容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