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班级:高一(3)班
执教:浦光中学 李东薇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评价历史人物的客观标准;近代化的含义。
2、 在学生了解洋务运动基本内容的前提下,上网收集资料,形成自己看法。
初步培养他们运用已有历史知识和相关文字、图片资料解决问题,建构新知识的能力。
3、 使学生初步养成“论从史出”,这一学习历史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资料,形成自己观点。
(二)、教学材料准备(编制阅读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课堂教学过程
1、 以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
之遇”来导入新课。
提问:(1)、你认为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正确与否?这里的“才”、“识”、指什么?
(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来回答)
(2)李鸿章一生中,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
|
点出洋务运动
2、 评价历史人物的客观标准:应该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客观、公
正,看其是否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和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一分为二。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所从事的活动,同样也受其所处时代及具体客观条件的制约。
正如列宁同志所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提问:(1)李鸿章生逢怎样的年代?
从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点出:
A、 洋务运动是世界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历史现象
的出现决
非偶然,正如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实践者。
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
和敏捷的手腕。
(2)近代化的含义是什么?
所谓近代化是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标志。
简介中国及世界近代化的特点。
3、 讨论: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表现出的“才”与“识”。
学生一:运用图片资料,介绍由李鸿章支持和参与创办的企业。
学生二:李鸿章与江南制造局
学生三:李鸿章与轮船招商局
学生四:李鸿章与北洋海军
学生五:李鸿章创办洋务企业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巩固清朝的封建
统治,不应对其评价过高。
学生六:反驳学生五的观点。
4、 总结:李鸿章所开展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洋务运动是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运动的潮流冲击古老天朝的必然结
果,它顺应了世界近代化的潮流,是世界近代化运动的一个有机的组
成部分。
首先:洋务运动为中国经济逐渐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1)、洋务运动在中国的封建大地上栽培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幼
苗。这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揭开了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序
幕,在客观上顺应了中国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趋
势。
(2)、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洋务运动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延缓了中国半殖
民地化的进程。
其次:从政治上看,近代企业的建立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
社会也
有影响。
(1)、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2)、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
衙门。
再次:洋务运动的兴起为中国军事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建立新式海、陆军,设
立海军衙门,统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与国防的近代化。 最后:洋务派创办了我国第一批新型学校,大力引进西方科学知识,并造就了一
批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创了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先河。 5、 对李鸿章作一个总体的评价小结。
资料附录: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
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之所以富强,“随如财赋动以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矿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人口等税。酌度时事,若不早图变记,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不络受其弊者。”
---------选自《朋僚函稿》
材料二:李鸿章在给清政府的一份奏折中强调说:“夫欲自强,必先裕饷。欲峻
饷源,莫如振兴商务。”
---------选自《奏稿》
材料三:李鸿章曾写有一份描绘蒸汽动力运转的奏折,无异于100年前的一篇科
普文章:旋木、打眼、绞螺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水沸气满,开窍由铜喉达入气筒,筒中络一铁柱,随气升降俯仰,拔动铁轮,轮绾皮带,系绕轴心,彼此连缀,轮转则带旋,带旋则机动,仅资人力以发纵,不靠人力之运动。
材料四:1896年,李鸿章对美国进行访问,接受记者采访:
问:美国资本在清国投资有什么出路吗?
答: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国
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管理权应
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我们欢迎你们来华投资,资金和技工由你们
提供。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物,要由我们控制。
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神圣权力。
---------选自《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
晚清观察记》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1840年鸦片战争,是东方古老刀矛与西方近代炮舰的拼杀,是落后农业帝国与新兴工业王国的较量,是东西方历史长河交汇中掀起的惊涛骇浪。
鸦片战争的惨败和城下求和的耻辱,极大的震撼着中国人的心灵。一部分仁人志士突破愚昧无知,从反省的角度出发,睁眼看世界,从中西文化的差异的对比中,去寻求救国救民的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等人站在时代的前列,率先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课题。但这一思想在当时未能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影响。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不允许这个时代主题付诸实践。李鸿章既背负着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沉重的包袱,同时又是一批站在时代前列的有识之士。他们勇敢的接过魏源“师夷长计以制夷”的思想,主动借西法以自强求富,明智的作出了选择。
能不能因洋务运动有借西方先进舰炮镇压农民起义的一面,能不能因洋务运动见效不大乃至失败,能不能因李鸿章负责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许多不平等的条约而误国丧权,就把着一运动的积极的,进步的一面全面否定和抹杀掉?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李鸿章作为一位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人物,在其开展的洋务自强运动中可以说是表现的很充
分的,成效是很明显的:其一,创立了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对抵御外国侵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二,创立了一批近代民用工矿企业,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三,建立了中国的轮船公司,铁路和电报事业,开创了中国水陆交通、电讯事业的近代化;其四,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30多年的洋务运动已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果没有李鸿章等人开展的洋物运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又不知道要推迟多少年。
当然,李鸿章之所以要主持洋务运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存在许多明显的缺陷导致其终不能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化的性质。但它的重要意义在于给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启迪;人类的文明是全球性的,中西文明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但又是艰难曲折充满斗争的。开放是强盛的门户,闭关是弱者失去自信的表现。只有开放才有出路;但这种开放和交流应当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正确估价别人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洋物运动也是它的主持者李鸿章给人们留下的、付出了惨重代价而得出的历史教训。
李鸿章不是一个单一的人,从一定程度上讲,他是晚清时期,尤其是19世纪60至90年代中国封建统治时期的化身。他的事业的失败,他给国家民族造成的屈辱和灾难,除了个人因素之外,更主要的是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所制约的结果。至于李鸿章所倡导主持的洋务运动以中日甲午战败为标志而宣告其失败的结局,是封建落后的中国在强大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争夺东方殖民地的大背景下的必然结局。
李鸿章是一个带有时代和社会深刻印记的最突出的复杂和悲剧人物之一。
3楼
在德国俾斯麦基金会那里,保存了一份《李鸿章在福里德斯鲁》的文件,这是一篇根据1896年6月25日李鸿章密访已退休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时目睹者整理的谈话综合资料。李鸿章向俾斯麦讨教怎样才能进行中国改革,李说"在我们那里,政府、国家都在给我制造困难,制造障碍,我不知该怎么办?"俾答:"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指皇帝)完全站在您这一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李说:"如果皇帝一直受其他人影响,接受他人的意见,那我怎么办?每天都有一些麻烦,让做臣子的很难开展工作。"从这些谈话不难看出李鸿章是很想进行中国的改革,但要想在封建专制的清王朝进行改革,又是何等之艰难啊,实事求是地说,李鸿章应是近代中国改革者的先驱,他的历史功绩是不应该被抹杀的。
李鸿章(1823—1901年),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1853年,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屡遭失败,投靠曾国藩当幕僚。1861年在安徽按湘军编制,组织淮军。1862年4月,李鸿章和他的淮军调赴上海。4月25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代理江苏巡抚。在上海,李鸿章雇用外国侵略军头目训练淮军,招募外国工匠制造军火,加强了淮军的反动力量。1862年,淮军配合“常胜军”在江浙地区屠杀太平军。186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任两江总督。第二年11月,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去镇压捻军。镇压捻军起义以后,淮军势力越来越大,大批淮军盘踞在长江中游,另一部分淮军驻扎在直隶、山东等地。李鸿章的势力遍及了长江和黄河一带。1870年,在曾国藩推荐下,李鸿章代替曾国
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军事、经济、外交等大权,成为反动统治阶级中举足轻重的
人物。从70年代开始,他陆续开办军火工厂和筹建北洋海军,同时,又开办一些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织布局等。对于外国侵略,他一贯妥协退让,投降卖国。从19世纪70年代起到他临死前,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丧权卖国条约,大多是他直接参与或亲手签订的。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在90年代,他先后两次被沙俄以总计350万卢布的巨额贿赂所收买,与沙俄签订出卖中国领土主权的《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
李鸿章开办江南制造总局 轮船招商局
回答者: 雨后荷塘月色 - 五级 2008-10-28 19:56
史学界对李鸿章在洋务运动的贡献多持肯定意见。李鸿章故居中的李鸿章事迹展对此也褒扬有加。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创造了诸多“中国第一”的历史记录:第一家机器制造局、第一家机器织布局、第一家电报局、第一个海军基地、第一支远洋海军、第一支洋枪队洋炮队、第一家外文翻译馆、第一条铁路、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这些都是可圈可点的业绩。怀着富国强兵的目的,李鸿章等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这是史家的定论。
回答者: 梦梦帝 - 六
级 2008-10-28 20:03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和轮船招商局
回答者: 风月97 - 二级 2008-10-29 07:01
史学界对李鸿章在洋务运动的贡献多持肯定意见。李鸿章故居中的李鸿章事迹展对此也褒扬有加。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创造了诸多“中国第一”的历史记录:第一家机器制造局、第一家机器织布局、第一家电报局、第一个海军基地、第一支远洋海军、第一支洋枪队洋炮队、第一家外文翻译馆、第一条铁路、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这些都是可圈可点的业绩。怀着富国强兵的目的,李鸿章等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这是史家的定论李鸿章(1823—1901年),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1853年,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屡遭失败,投靠曾国藩当幕僚。1861年在安徽按湘军编制,组织淮军。1862年4月,李鸿章和他的淮军调赴上海。4月25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代理江苏巡抚。在上海,李鸿章雇用外国侵略军头目训练淮军,招募外国工匠制造军火,加强了淮军的反动力量。1862年,淮军配合“常胜军”在江浙地区屠杀太平军。186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任两江总督。第二年11月,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去镇压捻军。镇压捻军起义以后,淮军势力越来越大,大批淮军盘踞在长江中游,另一部分淮军驻扎在直隶、山东等地。李鸿章的势力遍及了长江和黄河一带。1870年,在曾国藩推荐下,李鸿章代替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军事、经济、外交等大权,成为反动统治阶级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从70年代开始,他陆续开办军火工厂和筹建北洋海军,同时,又开办一些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织布局等。对于外国侵略,他一贯妥协退让,投降卖国。从19世纪70年代起到他临死前,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丧权卖国条约,大多是他直接参与或亲手签订的。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在90年代,他先后两次被沙俄以总计350万卢布的巨额贿赂所收买,与沙俄签订出卖中国领土主权的《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
回答者: 554912679 - 三级 2008-10-29 21:32
李鸿章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创办江南织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一批近代的军事和民用企业,客观上抵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他还积极创见中国的海防,筹划北洋水师等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派人出国留学,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班级:高一(3)班
执教:浦光中学 李东薇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评价历史人物的客观标准;近代化的含义。
2、 在学生了解洋务运动基本内容的前提下,上网收集资料,形成自己看法。
初步培养他们运用已有历史知识和相关文字、图片资料解决问题,建构新知识的能力。
3、 使学生初步养成“论从史出”,这一学习历史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资料,形成自己观点。
(二)、教学材料准备(编制阅读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课堂教学过程
1、 以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
之遇”来导入新课。
提问:(1)、你认为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正确与否?这里的“才”、“识”、指什么?
(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来回答)
(2)李鸿章一生中,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
|
点出洋务运动
2、 评价历史人物的客观标准:应该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客观、公
正,看其是否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和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一分为二。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所从事的活动,同样也受其所处时代及具体客观条件的制约。
正如列宁同志所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提问:(1)李鸿章生逢怎样的年代?
从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点出:
A、 洋务运动是世界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历史现象
的出现决
非偶然,正如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实践者。
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
和敏捷的手腕。
(2)近代化的含义是什么?
所谓近代化是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标志。
简介中国及世界近代化的特点。
3、 讨论: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表现出的“才”与“识”。
学生一:运用图片资料,介绍由李鸿章支持和参与创办的企业。
学生二:李鸿章与江南制造局
学生三:李鸿章与轮船招商局
学生四:李鸿章与北洋海军
学生五:李鸿章创办洋务企业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巩固清朝的封建
统治,不应对其评价过高。
学生六:反驳学生五的观点。
4、 总结:李鸿章所开展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洋务运动是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运动的潮流冲击古老天朝的必然结
果,它顺应了世界近代化的潮流,是世界近代化运动的一个有机的组
成部分。
首先:洋务运动为中国经济逐渐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1)、洋务运动在中国的封建大地上栽培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幼
苗。这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揭开了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序
幕,在客观上顺应了中国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趋
势。
(2)、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洋务运动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延缓了中国半殖
民地化的进程。
其次:从政治上看,近代企业的建立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
社会也
有影响。
(1)、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2)、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
衙门。
再次:洋务运动的兴起为中国军事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建立新式海、陆军,设
立海军衙门,统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与国防的近代化。 最后:洋务派创办了我国第一批新型学校,大力引进西方科学知识,并造就了一
批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创了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先河。 5、 对李鸿章作一个总体的评价小结。
资料附录: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
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之所以富强,“随如财赋动以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矿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人口等税。酌度时事,若不早图变记,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不络受其弊者。”
---------选自《朋僚函稿》
材料二:李鸿章在给清政府的一份奏折中强调说:“夫欲自强,必先裕饷。欲峻
饷源,莫如振兴商务。”
---------选自《奏稿》
材料三:李鸿章曾写有一份描绘蒸汽动力运转的奏折,无异于100年前的一篇科
普文章:旋木、打眼、绞螺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水沸气满,开窍由铜喉达入气筒,筒中络一铁柱,随气升降俯仰,拔动铁轮,轮绾皮带,系绕轴心,彼此连缀,轮转则带旋,带旋则机动,仅资人力以发纵,不靠人力之运动。
材料四:1896年,李鸿章对美国进行访问,接受记者采访:
问:美国资本在清国投资有什么出路吗?
答: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国
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管理权应
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我们欢迎你们来华投资,资金和技工由你们
提供。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物,要由我们控制。
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神圣权力。
---------选自《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
晚清观察记》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1840年鸦片战争,是东方古老刀矛与西方近代炮舰的拼杀,是落后农业帝国与新兴工业王国的较量,是东西方历史长河交汇中掀起的惊涛骇浪。
鸦片战争的惨败和城下求和的耻辱,极大的震撼着中国人的心灵。一部分仁人志士突破愚昧无知,从反省的角度出发,睁眼看世界,从中西文化的差异的对比中,去寻求救国救民的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等人站在时代的前列,率先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课题。但这一思想在当时未能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影响。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不允许这个时代主题付诸实践。李鸿章既背负着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沉重的包袱,同时又是一批站在时代前列的有识之士。他们勇敢的接过魏源“师夷长计以制夷”的思想,主动借西法以自强求富,明智的作出了选择。
能不能因洋务运动有借西方先进舰炮镇压农民起义的一面,能不能因洋务运动见效不大乃至失败,能不能因李鸿章负责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许多不平等的条约而误国丧权,就把着一运动的积极的,进步的一面全面否定和抹杀掉?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李鸿章作为一位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人物,在其开展的洋务自强运动中可以说是表现的很充
分的,成效是很明显的:其一,创立了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对抵御外国侵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二,创立了一批近代民用工矿企业,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三,建立了中国的轮船公司,铁路和电报事业,开创了中国水陆交通、电讯事业的近代化;其四,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30多年的洋务运动已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果没有李鸿章等人开展的洋物运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又不知道要推迟多少年。
当然,李鸿章之所以要主持洋务运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存在许多明显的缺陷导致其终不能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化的性质。但它的重要意义在于给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启迪;人类的文明是全球性的,中西文明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但又是艰难曲折充满斗争的。开放是强盛的门户,闭关是弱者失去自信的表现。只有开放才有出路;但这种开放和交流应当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正确估价别人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洋物运动也是它的主持者李鸿章给人们留下的、付出了惨重代价而得出的历史教训。
李鸿章不是一个单一的人,从一定程度上讲,他是晚清时期,尤其是19世纪60至90年代中国封建统治时期的化身。他的事业的失败,他给国家民族造成的屈辱和灾难,除了个人因素之外,更主要的是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所制约的结果。至于李鸿章所倡导主持的洋务运动以中日甲午战败为标志而宣告其失败的结局,是封建落后的中国在强大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争夺东方殖民地的大背景下的必然结局。
李鸿章是一个带有时代和社会深刻印记的最突出的复杂和悲剧人物之一。
3楼
在德国俾斯麦基金会那里,保存了一份《李鸿章在福里德斯鲁》的文件,这是一篇根据1896年6月25日李鸿章密访已退休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时目睹者整理的谈话综合资料。李鸿章向俾斯麦讨教怎样才能进行中国改革,李说"在我们那里,政府、国家都在给我制造困难,制造障碍,我不知该怎么办?"俾答:"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指皇帝)完全站在您这一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李说:"如果皇帝一直受其他人影响,接受他人的意见,那我怎么办?每天都有一些麻烦,让做臣子的很难开展工作。"从这些谈话不难看出李鸿章是很想进行中国的改革,但要想在封建专制的清王朝进行改革,又是何等之艰难啊,实事求是地说,李鸿章应是近代中国改革者的先驱,他的历史功绩是不应该被抹杀的。
李鸿章(1823—1901年),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1853年,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屡遭失败,投靠曾国藩当幕僚。1861年在安徽按湘军编制,组织淮军。1862年4月,李鸿章和他的淮军调赴上海。4月25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代理江苏巡抚。在上海,李鸿章雇用外国侵略军头目训练淮军,招募外国工匠制造军火,加强了淮军的反动力量。1862年,淮军配合“常胜军”在江浙地区屠杀太平军。186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任两江总督。第二年11月,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去镇压捻军。镇压捻军起义以后,淮军势力越来越大,大批淮军盘踞在长江中游,另一部分淮军驻扎在直隶、山东等地。李鸿章的势力遍及了长江和黄河一带。1870年,在曾国藩推荐下,李鸿章代替曾国
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军事、经济、外交等大权,成为反动统治阶级中举足轻重的
人物。从70年代开始,他陆续开办军火工厂和筹建北洋海军,同时,又开办一些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织布局等。对于外国侵略,他一贯妥协退让,投降卖国。从19世纪70年代起到他临死前,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丧权卖国条约,大多是他直接参与或亲手签订的。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在90年代,他先后两次被沙俄以总计350万卢布的巨额贿赂所收买,与沙俄签订出卖中国领土主权的《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
李鸿章开办江南制造总局 轮船招商局
回答者: 雨后荷塘月色 - 五级 2008-10-28 19:56
史学界对李鸿章在洋务运动的贡献多持肯定意见。李鸿章故居中的李鸿章事迹展对此也褒扬有加。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创造了诸多“中国第一”的历史记录:第一家机器制造局、第一家机器织布局、第一家电报局、第一个海军基地、第一支远洋海军、第一支洋枪队洋炮队、第一家外文翻译馆、第一条铁路、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这些都是可圈可点的业绩。怀着富国强兵的目的,李鸿章等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这是史家的定论。
回答者: 梦梦帝 - 六
级 2008-10-28 20:03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和轮船招商局
回答者: 风月97 - 二级 2008-10-29 07:01
史学界对李鸿章在洋务运动的贡献多持肯定意见。李鸿章故居中的李鸿章事迹展对此也褒扬有加。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创造了诸多“中国第一”的历史记录:第一家机器制造局、第一家机器织布局、第一家电报局、第一个海军基地、第一支远洋海军、第一支洋枪队洋炮队、第一家外文翻译馆、第一条铁路、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这些都是可圈可点的业绩。怀着富国强兵的目的,李鸿章等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这是史家的定论李鸿章(1823—1901年),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1853年,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屡遭失败,投靠曾国藩当幕僚。1861年在安徽按湘军编制,组织淮军。1862年4月,李鸿章和他的淮军调赴上海。4月25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代理江苏巡抚。在上海,李鸿章雇用外国侵略军头目训练淮军,招募外国工匠制造军火,加强了淮军的反动力量。1862年,淮军配合“常胜军”在江浙地区屠杀太平军。186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任两江总督。第二年11月,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去镇压捻军。镇压捻军起义以后,淮军势力越来越大,大批淮军盘踞在长江中游,另一部分淮军驻扎在直隶、山东等地。李鸿章的势力遍及了长江和黄河一带。1870年,在曾国藩推荐下,李鸿章代替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军事、经济、外交等大权,成为反动统治阶级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从70年代开始,他陆续开办军火工厂和筹建北洋海军,同时,又开办一些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织布局等。对于外国侵略,他一贯妥协退让,投降卖国。从19世纪70年代起到他临死前,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丧权卖国条约,大多是他直接参与或亲手签订的。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在90年代,他先后两次被沙俄以总计350万卢布的巨额贿赂所收买,与沙俄签订出卖中国领土主权的《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
回答者: 554912679 - 三级 2008-10-29 21:32
李鸿章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创办江南织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一批近代的军事和民用企业,客观上抵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他还积极创见中国的海防,筹划北洋水师等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派人出国留学,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