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书报告
人们将热爱公民而不是热爱领土当作爱国
自由正像那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和醇酒一样,对于适应它们的强壮的人来说,可以增加它们的营养,强健他们的体魄,但是对于那些不适合它们的体制虚弱的人,就会摧毁他们的身体或者使他们沉醉。人们一旦适应了主人就很难离开他们,即使他们挣开枷锁,他们也只会离自由更远,因为他们错误地把与奴役对立的那种过度的放纵当做自由。
它的所有公民,由于长期习惯于独立决断,不仅是自由的,而且值得拥有自由。
简言之,这个共和国引不起邻国征服的野心,却能在需要时合理地得到它们的援助。这样,这个共和国便能安然度日,除了自身的发展之外没有其他的担忧。即使人们操练武器,也只是为了保持自由人所应拥有的英勇精神,和保持他们追求自由的品格,而不是因为有保家卫国的需要。
我愿意选择这样一个国家,在这里,立法权属于所有公民。
人们很快就学会鄙视那些朝令夕改的法律,而政府,一旦放纵自己以改革为借口无视旧制,往往会因小失大。
雅典共和国在平民中实行直接民主,由全体平民进行投票决定国家事务。一旦出现政策失误就会出现人人有责而人人不负责的情况。
讨论的结果都只不过是计划和摄像,之多不过是讨论可能性而已。
因此,你们应当毫无保留地相信你们的执政官,这种有益的信任是理智的人们应当给予有德行的人的。
一旦法律失去效力,它的捍卫者失去权威,那么安全和自由也就不复存在了。
卢梭讽刺宗教人士自以为是为上帝服务的人,对人间事物漠不关心的可笑态度。
——《献给日内瓦共和国的致辞》
序言:
因为,如果不从了解人类自身开始,我们如何能够了解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源呢 ?
人类又如何能够区分哪些是人类原初的本性哪些是人类由于环境和人的进步带来以改变自身原始状态的那些变化呢?
希腊戴尔菲神庙的入口处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戴尔菲神庙里供奉着阿波罗,古希腊人认为到那里可以向阿波罗神询问自己的人生命运。
人类越是研究,就越不能了解自身。
人与人之间原本是平等的。
一些人的处境好转或者恶化,他们获得或好或坏的品质,而另外一些人则长期保留着他们的原始秉性。这无疑就是人类不平等最初的源头了。
自然法学派:布尔马拉奇认为,在文明社会建立之前,存在着一个自然状态,在这个状态中,自然赋予人类以基本的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卢梭在本文中的自然状态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
书上对自然法则定义的缺陷:它们都忽视了自然状态中的人类并不具有各种知识,同时,他们也没有注意到直到人类在脱离了自然状态之后才拥有思想。
所以,作为自然法则,他必须能使它约束的对象自觉服从它,必须是直接源于自然的召唤。
早于理智而存在于自然人身上的两种法则,第一个法则源于人类对自身幸福和生存的深切关注,第二是个再人类看到其他有知觉的生物,尤其是他的同类,在遭受痛苦和死亡时所感觉到的那种天然的不愉快。
卢梭有一种将自然和造物主混同起来的倾向。他否认神权,却承认自然是人类的造物主,并且赋予人类以自由平等的权利。
本论:
害怕面对真理的人是不会提出这种问题的。
我认为人类中间存在两种不平等,一种是我称之为自然上的或者生理上的不平等,因为这是由自然造成的,包括在年龄、健康状况、体制强弱和智力或者心智上的各种差异;另一种,或许可称为精神上或者政治上的不平等,它依靠一种特定的制度安排,并且至少经过人们的一致认同。后一种不平等赋予一部分人以特权,相反,其他出于劣势的人则没有,例如有一部分人比别人更富有,更尊贵,或更强大,甚至能让别人服从他们。
因此,这篇论文所要论述的正式这个主题:指出在事物发展的进程中,权利何时取代了暴力,自然在何时让位于法律,并且说明在经历了怎样的一系列奇迹之后,强者甘心为弱者服务,而人们甘心放弃已有的幸福去追求空想的安宁。
他们每一个人一致徘徊于需求、贪婪、压迫、欲望和骄奢这些在社会中产生的字眼上,并将它们直接移植到自然状态上,这样他们表面上是讲原始人,而实质上描述的是社会状态中的人。
如果任由人类自由发展,人类将会变成什么模样。
抛开时间和地点,仅仅讨论人本身。
自然是永远不会说谎的。源于自然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第一部分:
为了正确判断人类的自然状态,就必须考察人类的起源。
提出假设:那时的人类一直都和现在的人一样,用双腿行走,像我们一样使用双手,目光向前,能够看到广阔的大自然,也能看到广袤无垠的天空。
总体来说,人这种动物,人体的构造是所有动物中最完善的。
人的优势:每种动物都只局限于一种本能,而人在最初也许没有任何一种本领,但是却学会了其他动物的生存能力。
原始人理解并能掌握的唯一工具就是他的身体。
霍布斯:性恶论,著名论断:自然状态中的人类,出于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
人类的敌人:野兽;年幼、衰老和各种疾病带来的天然虚弱(没有任何防御方法)
大多数疾病是由我们自己造成的,而我们想要摆脱这些疾病,只能转而坚持那种自然赋予我们的简朴、单纯和情境的生活。如果自然注定使人健康,那么我敢断言,思考就是一种违反自然的状态,而一个思考着的人必定是一种痛苦的动物。
人类也是如此,当他具有了社会性,成为一个奴隶,他就变得虚弱胆小,奴性十足。虽然自然对人与动物并为区别对待,然而,人却通过使自己沉溺于比他们驯养的动物更安逸的生活而堕落得更深。
孤独、闲散并且时刻伴随着危险的原始人不能不喜欢睡觉——就像其他不大思考的动物一样——只要不思考,他就一直睡着。
以上为原始人的生理方面,下面为原始人的精神和智力方面。
动物由本能来决定取舍,而人则依靠自由意志。„„人经常偏离自然给他设定的轨道,即使那样做对他有害。„„正因如此,挥霍无度的人才会肆意放纵,招致疾病和死亡,因为精神能够损害感官。自然需求已经满足的时候,意识还没完没了地提出要求。
人与动物另一种差别,就是自我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人类中每一个题与生俱来的,也是整个人类都具有的。在环境的协助下,人类通过这种能力逐渐发展出其他能力。
对于动物来说,它们没有得到,因而也无从失去。
不幸的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天生的无限发展的能力正是我们不幸的根源;正是这种能力,借助于时间的发展,将人类从安宁无知的原始状态驱逐出来;正是这种能力,赋予人
类在各个时代所具有的智慧和错误、缺点和美德,并使人最终成为自然和他们自己的暴君。
人类智力的发展都应该主要归功于欲望,而欲望能否被普遍满足要依靠智力的发展。
对于原始人,他没有任何一种知识,只有自然冲动的欲望,他所追求的永远不会超过他的生理需要。
死亡以及对死亡的恐惧的知识是人在脱离动物状态之后获得的最初的知识之一。
在世界上所有的民族中,智力的额发展总是与人们的自然需求精确成正比的。
有多少观念的产生要归功于语言的使用。
进一步考虑就会发现,孩子有许多需求需要说明,他必然比母亲有更多的话要说,因此孩子必然担当了发明语言的重任。P33
人类最初的语言,就是自然的简单呼叫。
手势就其本身而言,有更强的表现力,也更少依赖于预先规定的含义。
要获得人们的共识就必须有可行的理由,而且,要使用语言,就必须得先有语言。
提出问题:社会存在对于语言的产生,还是语言的产生对于社会的建立,哪一个更为必要呢?
人类在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之后才能有脱离自然状态的愿望和机会。
或者从总体来讲,实在人么既不互相惧怕又对彼此无所要求的时候,还是在他们普遍依附于别人、为别人尽所有义务而别人可以对他没有任何回报的时候,人们感觉更幸福呢?
这就是人类拥有的唯一的自然美德,即人类天生具有的同情心。
所谓同情只是设想我们和受难者一起遭受痛苦而产生的一种感情,这种感情在原始人身上可能是模糊不清的,但却十分强烈,在文明人身上虽然有所发展,却是微弱的。
因此,同情心这种自然的感情,能够缓和个人强烈的私心,因而对全人类的生存作出巨大贡献。
尽管苏格拉底和其他类似的人能够通过推理来获得美德,但如果整个人类只以人们的理性为生存之本的话,那人类也许早已不复存在了。P43
原始人没有强烈的欲望,又受到同情心的良好约束,因此,与其说他们邪恶,不如说他们仅仅是粗野而已。
爱情和其他欲望一样,只是在社会中才会变得疯狂,给人类带来灾难。
我的疑问:P44 这些罪恶是否是伴随着法律一起产生的。如果是的话,即使法律能够制服这些罪恶,我们要求法律去制服那些没有法律就不会存在的罪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P45 正是对夫妻永久忠诚的规定导致通奸的发生,正是名誉和贞操的法律本身助长了淫乱之风,使堕胎蔚然成风。
总结:自然状态中的人,整日游荡于森林中间,没有劳役,没有语言,没有家庭,既不知道何谓战争,也不知何谓关系,他们对同类没有任何需求,也没有任何伤害他们的念头,甚至于根本不能区分他们谁是谁。因此,原始人自给自足,清心寡欲,他所拥有的感情和知识与他的处境相称,他只能意识到现实的需要,他只关注那些必须关注的事物,他的智力发展也不超过他的幻想。„„每种记忆都会随着发明者的死亡而消失。由于没有任何形式的教育,下一代人不会比上一代人有所进步,每一代人都从相同的起点开始生活。许多世纪过去了,人类依然生活在原始状态中;人类已经很古老了,而人本身却很幼稚。
P46 自然状态中的人差别是多么小,而社会状态中不同等级的人差别是多么大,由于教育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人类在自然上的不平等被社会制度所造成的不平等加深得多么厉害。
只有在人们相互依赖或者有共同的需要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能产生奴役关系。
自然状态中,人们几乎感觉不到不平等的存在,自然的不平等对人们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原始人所拥有的自我完善、社会美德和其他各种潜能,只有通过一系列可能不会发生得外部偶然因素才能得到发展。„„这些偶然因素,它们也许发展了人类的智慧,却败坏了人本身,它们使人们结成社会,却使人们堕落,这样,它们使人类从遥远的年代最终发展到今天的样子。
P48 一系列问题的提出。
第二部分:
观念不是一下子同时产生的,而是连续不断地逐渐获得的。
人类最早的感觉是自己的存在,他最先关注的是自我保护。
P49 摩莱里,也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私有制是专横权力和命运的续弦。
人与动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断接触,自然而然地使人们觉察到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大小、强弱、快慢、怯懦和勇敢这些词来表示,大多是在必要时无意识比较的结果,这些关系最终使人产生某种思考,或者说是一种机械的审慎,这种审慎促使人类为保障自身的安全采取最必要的防备措施。
新智慧增加了人对于其他动物的优越感。
人类活动的唯一动机就是追求自身幸福。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少数情况下,共同利益,得到同伴的帮助;另一种情况,更少见,利益冲突,不能信任同伴。
事情越是进展缓慢,对过程的描述就越是应该简洁。
P52 这就是人类第一个划时代的变革,人类建立了家庭,形成了某种形式的私有制,也给自己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争吵和冲突。
人类的心灵因新鲜的环境刺激而发展。
“一切社会之中最古老的而又唯一自然的社会,就是家庭”《社会契约论》,卢梭认为家庭是最初的社会也是其他社会关系的源头。
人们开始比较不同的事物,不知不觉获得了关于美和价值的观念,继而产生偏爱的感觉。
伴随着观念和情感的相互推进,心灵和精神开始活跃,人类逐渐抛弃原始的粗野状态。„„每个人都开始关注别人,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因而人们之间形成一种普遍的价值:那些最能歌善舞的人,最漂亮的人,最强壮的人,最灵巧的人或口才最好的人会受到最多的关注。这就是迈向不平等的第一步,也是迈向罪恶的第一步。
再没有比自然状态中的人更温和的了,自然给他们定立的位置,距离动物的愚昧和文明人不幸的智慧同样遥远。„„智者洛克“没有私有制,就没有伤害。”
我的疑问:“尽管人们越来越没有耐性,尽管人们的同情心已经减弱,然而人类能力扩展的这个时期正处于自然状态的闲散和现在的强烈的自我主义的一种中间状态,这一定是人类最幸福最稳定的一个时代。”
原始人大多生活在这种状态中这才是人类真正的青春时代,所有后来的进步虽然都似乎使作为个体的人一步步走向完善,却使人类整体上迈向老朽。
然而,在人们需要他人帮助的那一刻起,从一个人发现拥有两份食物的好处时,平等就不存在了,私有制就产生了。
冶铁和农业技术促成了这种变革。
对土地的耕种必然引起对土地的分配的问题,而私有财产的出现,一旦没承认,就必然会带来最早的公证法则。
人类所有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记忆力和想象力全面展开,人们更加关注自我,并能进行理性思考,思维能力已经达到了完善的制高点。
从前自由而独立的个人,如今在一连串新产生的欲望的催动下,开始依赖别人,极不得不受自然的支配,更不得不受他人的支配。
总之,一方面是竞争和对抗,另一方面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人人暗藏损人利己之心。这一切灾难都是私有制的最初结果,也是不平等发展的必然产物。
卢梭认为是社会使人们产生了虚伪的一面。
富人和穷人之间相互劫掠,他们不受约束的欲望压制了天然的同情心的声音。„„最强者和先占者之间发生持续不断的冲突,不发展到战争和杀戮决不罢休。
他们都明白他们的财富的基础本来就是不稳定也不是正当的。
迫于形势的压力,富人们最终想到一个人类智慧所能想到的最为深谋远虑的计划,这个计划使他们的敌人变成对他们有利的人,联合所有的反对者,给人们灌输新的观念,为人们建立新的制度。
于是,一听到召唤,他们就急不可耐地奔向他们的枷锁,希望这个枷锁可以保障他们的自由。„„即使最精明的人也认为,牺牲一部分人的自由来保障另一部分自由也不是不可行。
这就是社会和法律的起源,或者说这是社会和法律应有的起源,穷人获得了一副新的枷锁,而富人获得了一些新的权力。
讨论了政府创立的最初,和政治社会的起源。
人们选出首领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而不是为了奴役自己,这是全部政治法的基本准则。普林尼对图拉真说:“我们需要国王,是因为我们不想要主人。”
原始人不会低下他们的头颅,他们鄙弃用奴役换来的和平,而选择用暴力去换取自由。
当我看到天生自由的动物,由于天生对束缚的憎恨,将自己的头撞向牢笼的铁栅,当我看到无数蔑视欧洲淫逸生活的原始人,赤裸着身体,忍受着饥饿、战火、刀剑和死亡来保卫他们的自由和独立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到,奴隶是不配谈论自由的。
自由是人最高贵的权利。
人出卖自由的几点,就是使自己屈从于一个专制权威,由他任意使用自己。
对于所有制的拥有那些幸福的人来说,一旦失去这些幸福,生命本身就会成为一种负担。
如果抛弃自由,我们就贬低了我们的生命;如果抛弃生命,我们就完全失去了生命。世间没有任何财富能弥补这两者的损失,无论以任何财富来换取生命和自由都是违法理性和自然的。
卢梭不认为政府是从专制权力开始的,相反,专制权力却是政府堕落的最终形态。
第一阶段的不平等就是法律和所有权的建立,第二阶段的不平等是官员制度的设立,而法制权威向专制权威的转变则是第三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的不平等。因此第一阶段认可的不平等是富与穷,第二阶段是强与弱,第三阶段是奴隶和主人,最后一个阶段的不平等是前两个阶段不平等持续发展的最终结果,直到新的改革彻底推翻了政府,或者重新回到
法制状态为止。
政治上的差别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官员与民众之间不平等的扩大势必导致民众之间不平等的产生,并且,因欲望、才能和环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个人品质之间的不平等是其他所有不平等的基础,而财富上的不平等是最终的不平等。
掌权者制造所有能引起分裂的争端,却又维持表面上的社会和谐,他们将各阶层人民的利益和权利对立起来,使各阶层的人民相互敌对、彼此猜疑,以加强他们的统治。
盲从是奴隶能够拥有的唯一美德。
这就是不平等的终点,一个圆圈的封闭点,一切又与开始的起点重合。这时,每个个体又回到了最初的平等状态,因为他们同样一无所有。„„所有善良的观念和一切公正原则又重新消失了。这时,一切都重新回到了强者法则,又回到一个新的自然状态中。这个新的自然状态与原初的自然状态不同,原来的自然状态是纯粹的自然状态,而新的自然状态时极度腐化的结果。
人的精神和欲望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他们的自然本性。
原始人和文明人在内心深处和行为倾向上都如此不同,以至于给其中一者带来无比快乐的东西对另外一者是绝望的深渊。
他还应该知道有一些人重视这个世界上其他人的看法,他们的幸福和满足更多地来源于别人的评价,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感受。事实上,原始人与文明人之间差别的根源在于,原始人只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中,而文明人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之外,他们仅仅知道按别人的意愿来生活,以至于似乎只有别人对他的评价才能体现他自己生存的意义。
在众多的哲学道理、人性、文明和高尚的道德箴言中,我们什么也没有,我们剩下的就只是轻浮而虚假的表象,拥有荣誉却没有道德,会思考却没有智慧,耽于享受却没有幸福。
社会的精神以及社会产生的不平等改变和破坏了我们所有的自然品性。
自然状态中几乎没有任何不平等,所有现在盛行的不平等来源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并随着这二者的发展而逐渐加深,最终在私有制和法律建立之后,确立为永恒的合法现象。
论文写作的背景:
“只能在自然的秩序中考察自然,而不能在变质的事物中考察自然。”——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一卷第二章
P89 P97 写作背景 1753年41岁,到圣日耳曼短期旅行,为应征第戎学院征文而写。卢梭
认为,人类的不平等起源于私有制的建立和社会的形成。他设想一个自然状态,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但每个人都是自由而平等的,人们纯朴寡欲,和平相处。但是社会建立之后,人们有了私有财产之后,就产生了欲望、争斗、虚荣,继而一部分人沦为奴隶,而另一部分人成为统治者。为了维持少数人的奢侈生活就奴役人类的大部分,这种制度是极其不合理的,也是违反自然规则的。卢梭的这一观点,对当时贵族的奢靡风气是一种无情的批判,当然不符合第戎学院征文的意图,因而不能获奖。
卢梭 《社会契约论》他论述的是他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认为一个合理的政治状态就是人与人之间结成社会契约,在这个契约中,每个人都放弃自己的天然的自由,来实现契约的自由;全体人民的意志集合成一个公意,主权者就代表这个公意进行立法,然后人民选出执政官来按照法律管理社会。他认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利选举执政官,参与一切公共事务,一切政府飞行为都要为了人民的利益而进行。
《爱弥儿》 为了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奴役和不平等现象,他主张从教育儿童开始,培养自然发展的健康的下一代。他提出自然教育,让人服从自然的法则,使人的身心自由发展,通过生活和时间,在具体的环境中让儿童体验生活,获得必要的知识。自然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儿童的劳动技能,使儿童获得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
不避讳自己的恶,更不避讳自己的善,勇敢披露自己的一切,让人们去评判是非。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书报告
人们将热爱公民而不是热爱领土当作爱国
自由正像那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和醇酒一样,对于适应它们的强壮的人来说,可以增加它们的营养,强健他们的体魄,但是对于那些不适合它们的体制虚弱的人,就会摧毁他们的身体或者使他们沉醉。人们一旦适应了主人就很难离开他们,即使他们挣开枷锁,他们也只会离自由更远,因为他们错误地把与奴役对立的那种过度的放纵当做自由。
它的所有公民,由于长期习惯于独立决断,不仅是自由的,而且值得拥有自由。
简言之,这个共和国引不起邻国征服的野心,却能在需要时合理地得到它们的援助。这样,这个共和国便能安然度日,除了自身的发展之外没有其他的担忧。即使人们操练武器,也只是为了保持自由人所应拥有的英勇精神,和保持他们追求自由的品格,而不是因为有保家卫国的需要。
我愿意选择这样一个国家,在这里,立法权属于所有公民。
人们很快就学会鄙视那些朝令夕改的法律,而政府,一旦放纵自己以改革为借口无视旧制,往往会因小失大。
雅典共和国在平民中实行直接民主,由全体平民进行投票决定国家事务。一旦出现政策失误就会出现人人有责而人人不负责的情况。
讨论的结果都只不过是计划和摄像,之多不过是讨论可能性而已。
因此,你们应当毫无保留地相信你们的执政官,这种有益的信任是理智的人们应当给予有德行的人的。
一旦法律失去效力,它的捍卫者失去权威,那么安全和自由也就不复存在了。
卢梭讽刺宗教人士自以为是为上帝服务的人,对人间事物漠不关心的可笑态度。
——《献给日内瓦共和国的致辞》
序言:
因为,如果不从了解人类自身开始,我们如何能够了解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源呢 ?
人类又如何能够区分哪些是人类原初的本性哪些是人类由于环境和人的进步带来以改变自身原始状态的那些变化呢?
希腊戴尔菲神庙的入口处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戴尔菲神庙里供奉着阿波罗,古希腊人认为到那里可以向阿波罗神询问自己的人生命运。
人类越是研究,就越不能了解自身。
人与人之间原本是平等的。
一些人的处境好转或者恶化,他们获得或好或坏的品质,而另外一些人则长期保留着他们的原始秉性。这无疑就是人类不平等最初的源头了。
自然法学派:布尔马拉奇认为,在文明社会建立之前,存在着一个自然状态,在这个状态中,自然赋予人类以基本的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卢梭在本文中的自然状态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
书上对自然法则定义的缺陷:它们都忽视了自然状态中的人类并不具有各种知识,同时,他们也没有注意到直到人类在脱离了自然状态之后才拥有思想。
所以,作为自然法则,他必须能使它约束的对象自觉服从它,必须是直接源于自然的召唤。
早于理智而存在于自然人身上的两种法则,第一个法则源于人类对自身幸福和生存的深切关注,第二是个再人类看到其他有知觉的生物,尤其是他的同类,在遭受痛苦和死亡时所感觉到的那种天然的不愉快。
卢梭有一种将自然和造物主混同起来的倾向。他否认神权,却承认自然是人类的造物主,并且赋予人类以自由平等的权利。
本论:
害怕面对真理的人是不会提出这种问题的。
我认为人类中间存在两种不平等,一种是我称之为自然上的或者生理上的不平等,因为这是由自然造成的,包括在年龄、健康状况、体制强弱和智力或者心智上的各种差异;另一种,或许可称为精神上或者政治上的不平等,它依靠一种特定的制度安排,并且至少经过人们的一致认同。后一种不平等赋予一部分人以特权,相反,其他出于劣势的人则没有,例如有一部分人比别人更富有,更尊贵,或更强大,甚至能让别人服从他们。
因此,这篇论文所要论述的正式这个主题:指出在事物发展的进程中,权利何时取代了暴力,自然在何时让位于法律,并且说明在经历了怎样的一系列奇迹之后,强者甘心为弱者服务,而人们甘心放弃已有的幸福去追求空想的安宁。
他们每一个人一致徘徊于需求、贪婪、压迫、欲望和骄奢这些在社会中产生的字眼上,并将它们直接移植到自然状态上,这样他们表面上是讲原始人,而实质上描述的是社会状态中的人。
如果任由人类自由发展,人类将会变成什么模样。
抛开时间和地点,仅仅讨论人本身。
自然是永远不会说谎的。源于自然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第一部分:
为了正确判断人类的自然状态,就必须考察人类的起源。
提出假设:那时的人类一直都和现在的人一样,用双腿行走,像我们一样使用双手,目光向前,能够看到广阔的大自然,也能看到广袤无垠的天空。
总体来说,人这种动物,人体的构造是所有动物中最完善的。
人的优势:每种动物都只局限于一种本能,而人在最初也许没有任何一种本领,但是却学会了其他动物的生存能力。
原始人理解并能掌握的唯一工具就是他的身体。
霍布斯:性恶论,著名论断:自然状态中的人类,出于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
人类的敌人:野兽;年幼、衰老和各种疾病带来的天然虚弱(没有任何防御方法)
大多数疾病是由我们自己造成的,而我们想要摆脱这些疾病,只能转而坚持那种自然赋予我们的简朴、单纯和情境的生活。如果自然注定使人健康,那么我敢断言,思考就是一种违反自然的状态,而一个思考着的人必定是一种痛苦的动物。
人类也是如此,当他具有了社会性,成为一个奴隶,他就变得虚弱胆小,奴性十足。虽然自然对人与动物并为区别对待,然而,人却通过使自己沉溺于比他们驯养的动物更安逸的生活而堕落得更深。
孤独、闲散并且时刻伴随着危险的原始人不能不喜欢睡觉——就像其他不大思考的动物一样——只要不思考,他就一直睡着。
以上为原始人的生理方面,下面为原始人的精神和智力方面。
动物由本能来决定取舍,而人则依靠自由意志。„„人经常偏离自然给他设定的轨道,即使那样做对他有害。„„正因如此,挥霍无度的人才会肆意放纵,招致疾病和死亡,因为精神能够损害感官。自然需求已经满足的时候,意识还没完没了地提出要求。
人与动物另一种差别,就是自我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人类中每一个题与生俱来的,也是整个人类都具有的。在环境的协助下,人类通过这种能力逐渐发展出其他能力。
对于动物来说,它们没有得到,因而也无从失去。
不幸的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天生的无限发展的能力正是我们不幸的根源;正是这种能力,借助于时间的发展,将人类从安宁无知的原始状态驱逐出来;正是这种能力,赋予人
类在各个时代所具有的智慧和错误、缺点和美德,并使人最终成为自然和他们自己的暴君。
人类智力的发展都应该主要归功于欲望,而欲望能否被普遍满足要依靠智力的发展。
对于原始人,他没有任何一种知识,只有自然冲动的欲望,他所追求的永远不会超过他的生理需要。
死亡以及对死亡的恐惧的知识是人在脱离动物状态之后获得的最初的知识之一。
在世界上所有的民族中,智力的额发展总是与人们的自然需求精确成正比的。
有多少观念的产生要归功于语言的使用。
进一步考虑就会发现,孩子有许多需求需要说明,他必然比母亲有更多的话要说,因此孩子必然担当了发明语言的重任。P33
人类最初的语言,就是自然的简单呼叫。
手势就其本身而言,有更强的表现力,也更少依赖于预先规定的含义。
要获得人们的共识就必须有可行的理由,而且,要使用语言,就必须得先有语言。
提出问题:社会存在对于语言的产生,还是语言的产生对于社会的建立,哪一个更为必要呢?
人类在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之后才能有脱离自然状态的愿望和机会。
或者从总体来讲,实在人么既不互相惧怕又对彼此无所要求的时候,还是在他们普遍依附于别人、为别人尽所有义务而别人可以对他没有任何回报的时候,人们感觉更幸福呢?
这就是人类拥有的唯一的自然美德,即人类天生具有的同情心。
所谓同情只是设想我们和受难者一起遭受痛苦而产生的一种感情,这种感情在原始人身上可能是模糊不清的,但却十分强烈,在文明人身上虽然有所发展,却是微弱的。
因此,同情心这种自然的感情,能够缓和个人强烈的私心,因而对全人类的生存作出巨大贡献。
尽管苏格拉底和其他类似的人能够通过推理来获得美德,但如果整个人类只以人们的理性为生存之本的话,那人类也许早已不复存在了。P43
原始人没有强烈的欲望,又受到同情心的良好约束,因此,与其说他们邪恶,不如说他们仅仅是粗野而已。
爱情和其他欲望一样,只是在社会中才会变得疯狂,给人类带来灾难。
我的疑问:P44 这些罪恶是否是伴随着法律一起产生的。如果是的话,即使法律能够制服这些罪恶,我们要求法律去制服那些没有法律就不会存在的罪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P45 正是对夫妻永久忠诚的规定导致通奸的发生,正是名誉和贞操的法律本身助长了淫乱之风,使堕胎蔚然成风。
总结:自然状态中的人,整日游荡于森林中间,没有劳役,没有语言,没有家庭,既不知道何谓战争,也不知何谓关系,他们对同类没有任何需求,也没有任何伤害他们的念头,甚至于根本不能区分他们谁是谁。因此,原始人自给自足,清心寡欲,他所拥有的感情和知识与他的处境相称,他只能意识到现实的需要,他只关注那些必须关注的事物,他的智力发展也不超过他的幻想。„„每种记忆都会随着发明者的死亡而消失。由于没有任何形式的教育,下一代人不会比上一代人有所进步,每一代人都从相同的起点开始生活。许多世纪过去了,人类依然生活在原始状态中;人类已经很古老了,而人本身却很幼稚。
P46 自然状态中的人差别是多么小,而社会状态中不同等级的人差别是多么大,由于教育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人类在自然上的不平等被社会制度所造成的不平等加深得多么厉害。
只有在人们相互依赖或者有共同的需要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能产生奴役关系。
自然状态中,人们几乎感觉不到不平等的存在,自然的不平等对人们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原始人所拥有的自我完善、社会美德和其他各种潜能,只有通过一系列可能不会发生得外部偶然因素才能得到发展。„„这些偶然因素,它们也许发展了人类的智慧,却败坏了人本身,它们使人们结成社会,却使人们堕落,这样,它们使人类从遥远的年代最终发展到今天的样子。
P48 一系列问题的提出。
第二部分:
观念不是一下子同时产生的,而是连续不断地逐渐获得的。
人类最早的感觉是自己的存在,他最先关注的是自我保护。
P49 摩莱里,也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私有制是专横权力和命运的续弦。
人与动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断接触,自然而然地使人们觉察到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大小、强弱、快慢、怯懦和勇敢这些词来表示,大多是在必要时无意识比较的结果,这些关系最终使人产生某种思考,或者说是一种机械的审慎,这种审慎促使人类为保障自身的安全采取最必要的防备措施。
新智慧增加了人对于其他动物的优越感。
人类活动的唯一动机就是追求自身幸福。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少数情况下,共同利益,得到同伴的帮助;另一种情况,更少见,利益冲突,不能信任同伴。
事情越是进展缓慢,对过程的描述就越是应该简洁。
P52 这就是人类第一个划时代的变革,人类建立了家庭,形成了某种形式的私有制,也给自己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争吵和冲突。
人类的心灵因新鲜的环境刺激而发展。
“一切社会之中最古老的而又唯一自然的社会,就是家庭”《社会契约论》,卢梭认为家庭是最初的社会也是其他社会关系的源头。
人们开始比较不同的事物,不知不觉获得了关于美和价值的观念,继而产生偏爱的感觉。
伴随着观念和情感的相互推进,心灵和精神开始活跃,人类逐渐抛弃原始的粗野状态。„„每个人都开始关注别人,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因而人们之间形成一种普遍的价值:那些最能歌善舞的人,最漂亮的人,最强壮的人,最灵巧的人或口才最好的人会受到最多的关注。这就是迈向不平等的第一步,也是迈向罪恶的第一步。
再没有比自然状态中的人更温和的了,自然给他们定立的位置,距离动物的愚昧和文明人不幸的智慧同样遥远。„„智者洛克“没有私有制,就没有伤害。”
我的疑问:“尽管人们越来越没有耐性,尽管人们的同情心已经减弱,然而人类能力扩展的这个时期正处于自然状态的闲散和现在的强烈的自我主义的一种中间状态,这一定是人类最幸福最稳定的一个时代。”
原始人大多生活在这种状态中这才是人类真正的青春时代,所有后来的进步虽然都似乎使作为个体的人一步步走向完善,却使人类整体上迈向老朽。
然而,在人们需要他人帮助的那一刻起,从一个人发现拥有两份食物的好处时,平等就不存在了,私有制就产生了。
冶铁和农业技术促成了这种变革。
对土地的耕种必然引起对土地的分配的问题,而私有财产的出现,一旦没承认,就必然会带来最早的公证法则。
人类所有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记忆力和想象力全面展开,人们更加关注自我,并能进行理性思考,思维能力已经达到了完善的制高点。
从前自由而独立的个人,如今在一连串新产生的欲望的催动下,开始依赖别人,极不得不受自然的支配,更不得不受他人的支配。
总之,一方面是竞争和对抗,另一方面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人人暗藏损人利己之心。这一切灾难都是私有制的最初结果,也是不平等发展的必然产物。
卢梭认为是社会使人们产生了虚伪的一面。
富人和穷人之间相互劫掠,他们不受约束的欲望压制了天然的同情心的声音。„„最强者和先占者之间发生持续不断的冲突,不发展到战争和杀戮决不罢休。
他们都明白他们的财富的基础本来就是不稳定也不是正当的。
迫于形势的压力,富人们最终想到一个人类智慧所能想到的最为深谋远虑的计划,这个计划使他们的敌人变成对他们有利的人,联合所有的反对者,给人们灌输新的观念,为人们建立新的制度。
于是,一听到召唤,他们就急不可耐地奔向他们的枷锁,希望这个枷锁可以保障他们的自由。„„即使最精明的人也认为,牺牲一部分人的自由来保障另一部分自由也不是不可行。
这就是社会和法律的起源,或者说这是社会和法律应有的起源,穷人获得了一副新的枷锁,而富人获得了一些新的权力。
讨论了政府创立的最初,和政治社会的起源。
人们选出首领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而不是为了奴役自己,这是全部政治法的基本准则。普林尼对图拉真说:“我们需要国王,是因为我们不想要主人。”
原始人不会低下他们的头颅,他们鄙弃用奴役换来的和平,而选择用暴力去换取自由。
当我看到天生自由的动物,由于天生对束缚的憎恨,将自己的头撞向牢笼的铁栅,当我看到无数蔑视欧洲淫逸生活的原始人,赤裸着身体,忍受着饥饿、战火、刀剑和死亡来保卫他们的自由和独立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到,奴隶是不配谈论自由的。
自由是人最高贵的权利。
人出卖自由的几点,就是使自己屈从于一个专制权威,由他任意使用自己。
对于所有制的拥有那些幸福的人来说,一旦失去这些幸福,生命本身就会成为一种负担。
如果抛弃自由,我们就贬低了我们的生命;如果抛弃生命,我们就完全失去了生命。世间没有任何财富能弥补这两者的损失,无论以任何财富来换取生命和自由都是违法理性和自然的。
卢梭不认为政府是从专制权力开始的,相反,专制权力却是政府堕落的最终形态。
第一阶段的不平等就是法律和所有权的建立,第二阶段的不平等是官员制度的设立,而法制权威向专制权威的转变则是第三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的不平等。因此第一阶段认可的不平等是富与穷,第二阶段是强与弱,第三阶段是奴隶和主人,最后一个阶段的不平等是前两个阶段不平等持续发展的最终结果,直到新的改革彻底推翻了政府,或者重新回到
法制状态为止。
政治上的差别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官员与民众之间不平等的扩大势必导致民众之间不平等的产生,并且,因欲望、才能和环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个人品质之间的不平等是其他所有不平等的基础,而财富上的不平等是最终的不平等。
掌权者制造所有能引起分裂的争端,却又维持表面上的社会和谐,他们将各阶层人民的利益和权利对立起来,使各阶层的人民相互敌对、彼此猜疑,以加强他们的统治。
盲从是奴隶能够拥有的唯一美德。
这就是不平等的终点,一个圆圈的封闭点,一切又与开始的起点重合。这时,每个个体又回到了最初的平等状态,因为他们同样一无所有。„„所有善良的观念和一切公正原则又重新消失了。这时,一切都重新回到了强者法则,又回到一个新的自然状态中。这个新的自然状态与原初的自然状态不同,原来的自然状态是纯粹的自然状态,而新的自然状态时极度腐化的结果。
人的精神和欲望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他们的自然本性。
原始人和文明人在内心深处和行为倾向上都如此不同,以至于给其中一者带来无比快乐的东西对另外一者是绝望的深渊。
他还应该知道有一些人重视这个世界上其他人的看法,他们的幸福和满足更多地来源于别人的评价,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感受。事实上,原始人与文明人之间差别的根源在于,原始人只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中,而文明人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之外,他们仅仅知道按别人的意愿来生活,以至于似乎只有别人对他的评价才能体现他自己生存的意义。
在众多的哲学道理、人性、文明和高尚的道德箴言中,我们什么也没有,我们剩下的就只是轻浮而虚假的表象,拥有荣誉却没有道德,会思考却没有智慧,耽于享受却没有幸福。
社会的精神以及社会产生的不平等改变和破坏了我们所有的自然品性。
自然状态中几乎没有任何不平等,所有现在盛行的不平等来源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并随着这二者的发展而逐渐加深,最终在私有制和法律建立之后,确立为永恒的合法现象。
论文写作的背景:
“只能在自然的秩序中考察自然,而不能在变质的事物中考察自然。”——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一卷第二章
P89 P97 写作背景 1753年41岁,到圣日耳曼短期旅行,为应征第戎学院征文而写。卢梭
认为,人类的不平等起源于私有制的建立和社会的形成。他设想一个自然状态,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但每个人都是自由而平等的,人们纯朴寡欲,和平相处。但是社会建立之后,人们有了私有财产之后,就产生了欲望、争斗、虚荣,继而一部分人沦为奴隶,而另一部分人成为统治者。为了维持少数人的奢侈生活就奴役人类的大部分,这种制度是极其不合理的,也是违反自然规则的。卢梭的这一观点,对当时贵族的奢靡风气是一种无情的批判,当然不符合第戎学院征文的意图,因而不能获奖。
卢梭 《社会契约论》他论述的是他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认为一个合理的政治状态就是人与人之间结成社会契约,在这个契约中,每个人都放弃自己的天然的自由,来实现契约的自由;全体人民的意志集合成一个公意,主权者就代表这个公意进行立法,然后人民选出执政官来按照法律管理社会。他认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利选举执政官,参与一切公共事务,一切政府飞行为都要为了人民的利益而进行。
《爱弥儿》 为了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奴役和不平等现象,他主张从教育儿童开始,培养自然发展的健康的下一代。他提出自然教育,让人服从自然的法则,使人的身心自由发展,通过生活和时间,在具体的环境中让儿童体验生活,获得必要的知识。自然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儿童的劳动技能,使儿童获得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
不避讳自己的恶,更不避讳自己的善,勇敢披露自己的一切,让人们去评判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