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课题 沁园春·长沙
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 现代新诗 《沁园春·长沙》p3-4
指导思想
本节课教学以听读——品读——诵读贯穿教学始终,在听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建立初步的印象;在品读文本中通过对语言的品读,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教学;在诵读中感知诗歌情感的变化,加深对新诗的内容理解和感知,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设计理念
本节教学结合高一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设计以朗读教学为主线,通过初读教学,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脉络结构和内容,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其次,通过品读语言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再次,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展开联想,背诵全文;最后通过拓展延伸教学,在对比之中,去朗读,去品味诗歌,增强对诗歌的感受能力。
教材分析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篇是必修1第一单元现代新诗中的开篇之作。本单元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就是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感情。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认识到朗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逐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在语言品读中,去理解的,去感悟,去品味情感。
本文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新学生,虽然在初中接触学习过一些篇目新诗,但对于新诗的学习还只是停留在背诵应付考试上,鉴赏诗歌缺少有效的方法,因此在教学时,将朗读作为重点和核心,目的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学习诗歌,在朗读中去品味语言,去鉴赏诗歌情感。学习本节课文可以为必修教材中诗歌鉴赏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诗歌奠定基础。本课学习,既是一个引子,又有一个例子,对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能力有所提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通过对意象的认识,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会和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中,学会如何朗读诗歌。
2.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3.背诵诗歌。
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1.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2.感悟青年树立志向对人生成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诗歌语言,领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 。
教学时数: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秋天是一个这样的季节?(收获,丰富,多愁,充满想象„„)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你们了解的诗词有哪些呢?
例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二、初读诗歌,感悟诗歌。
1.点名学生朗读(两个),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认清字形。
2.教师范读,学生标记节奏、语调升降。
3.学生听读朗读mp3,欣赏作者书法作品《沁园春 长沙》,再次感悟节奏、语调。
4.学生有情感地朗读全词,注意节奏、语调、抑扬顿挫。
5.学生归纳上下阙诗歌的内容。
学生:上阙:描写湘江秋日美景图。下阙:回忆往昔峥嵘岁月图。
三、品读诗歌
1.学生朗读上阙词,回答问题。
师:上阙词描写了秋天的景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有什么作用?
生:寒秋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都突出秋天的景象。
生:点明了作者写作的时间。
师:还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
生: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师:“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师:说一说诗歌中意象及其特点。
生:山 林 江 舸 鹰 鱼
生:在山的描写上,用“万”字突出山之多,“红遍”说明秋天景物之广,颜色之深。也突出了秋高气爽,作者才能看得远,看得清楚。
师:这里的“万”能否改为“满”?
生:不可以,“万”突出山之多,有连绵起伏的意思,而“满”只是表示一座山,没有层次感,没有深度。
生:森林描写上,用“层”突出森林树木重重叠叠,面积之大,用“尽染”突出森林树木全都被染成了红色,说明秋之深,秋韵之广阔,秋味之浓厚。
生:描写江时,用“漫”字突出了江水势之大,“碧透”突出了江水碧绿清澈,这为下句的“百舸争流”做好了铺垫。
生:舸时,用“百”字,这里是虚指,说明船只极多,数量之大。“争流”突出船只航行速度级极快,也说明水流的湍急。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那谁再能说一说下两句中“击”字能不能改为“飞”,“翔”字能否改为“游”字?
生:“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而“飞”只是一个动作,
一种状态,缺少力度。鱼儿本在水中游,一个“翔”字,却写出在空中游,写活了这一景象,开拓了一种新的审美想象空间。
师:诗歌的鉴赏应该从诗歌的语言入手,精准理解诗歌的语言,大家所说的非常好。 师:“万类”指的是什么?
生:万类:指一切生物。这句是说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
师:这些描写句在观察角度在有什么不同?
生: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由远及近,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由空中到地上。
师:每一首诗歌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大家试用散文了语言对上部分内容进行描写,写一段话。
(学生展示略)
师:如何理解“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个“问”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师:说一说上阙诗中如何表现作者的感情的?
生:即景抒情,触景抒情。一看一问。
2.学生朗读下阙词,讨论下列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
(1)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怎样回答呢?
(2)“同学少年”是个怎样的特征?
(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小组讨论后,学生展示。
学生1:通过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的方式回答“谁主沉浮?”回忆往昔的生活的回顾。
学生2:同学少年的特征: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他们是一群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人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是未来国家的主人,是国家的主宰。
学生3:“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一种勇当中流砥柱,敢于阻挡一切困难去革命的豪情壮志,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师:播放诗歌写作背景PPT。
师:诗歌是抒情的,诗歌是言志,请用抒情的语言写一段话。
(学生展示略)
学生诵读下阙词。
3.学生在背景音乐下,朗读全词。
四、拓展阅读。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阅读提示:《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丙子年)2月在山西省石楼县留村所创作的一首词。诗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
1.学生朗读全词。
2.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3.思考“同学少年”和“风流人物”的关系。
学生交流过程略。
五、小结。
诗歌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朗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
六、学生背诵全词。
七、作业。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湘江秋日美景图 一看一问 色彩绚丽 气势宏大
往昔峥嵘岁月图 一忆一记 革命精神 豪情壮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以听读——品读——诵读为线索贯穿教学始终,在听读中,先让学生感受,构建初步的感悟。教师范读,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语调,标画语调的变化。在听诵读mp3时,再次感受诗歌的节奏,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建立对诗歌的初步印象;在品读文本中,仍然以朗读为主,上阙诗词通过对语言的品读,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进行炼字训练,感悟和理解诗歌语言,以及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结合理解进行写作训练。下阙重点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加深对诗词内容和情感的把握,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从而达到时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教学;在拓展阅读中,结合另一首词《沁园春 雪》进行对比教学,一方面形成对比,另一方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对鉴赏诗歌方法的运用和借鉴,仍然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诗歌语言和情感,加深对新诗的内容理解和感知,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垫。
虽然教学效果较好,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改进的地方,值得深思和研究,新诗教学中的问题还很多,现状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我相信只要不断的深挖教材,进行教学研究,改进教法,一定会在新诗教学上取得好的效果和成绩。
附原文: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课题 沁园春·长沙
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 现代新诗 《沁园春·长沙》p3-4
指导思想
本节课教学以听读——品读——诵读贯穿教学始终,在听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建立初步的印象;在品读文本中通过对语言的品读,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教学;在诵读中感知诗歌情感的变化,加深对新诗的内容理解和感知,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设计理念
本节教学结合高一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设计以朗读教学为主线,通过初读教学,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脉络结构和内容,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其次,通过品读语言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再次,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展开联想,背诵全文;最后通过拓展延伸教学,在对比之中,去朗读,去品味诗歌,增强对诗歌的感受能力。
教材分析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篇是必修1第一单元现代新诗中的开篇之作。本单元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就是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感情。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认识到朗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逐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在语言品读中,去理解的,去感悟,去品味情感。
本文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新学生,虽然在初中接触学习过一些篇目新诗,但对于新诗的学习还只是停留在背诵应付考试上,鉴赏诗歌缺少有效的方法,因此在教学时,将朗读作为重点和核心,目的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学习诗歌,在朗读中去品味语言,去鉴赏诗歌情感。学习本节课文可以为必修教材中诗歌鉴赏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诗歌奠定基础。本课学习,既是一个引子,又有一个例子,对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能力有所提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通过对意象的认识,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会和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中,学会如何朗读诗歌。
2.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3.背诵诗歌。
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1.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2.感悟青年树立志向对人生成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诗歌语言,领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 。
教学时数: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秋天是一个这样的季节?(收获,丰富,多愁,充满想象„„)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你们了解的诗词有哪些呢?
例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二、初读诗歌,感悟诗歌。
1.点名学生朗读(两个),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认清字形。
2.教师范读,学生标记节奏、语调升降。
3.学生听读朗读mp3,欣赏作者书法作品《沁园春 长沙》,再次感悟节奏、语调。
4.学生有情感地朗读全词,注意节奏、语调、抑扬顿挫。
5.学生归纳上下阙诗歌的内容。
学生:上阙:描写湘江秋日美景图。下阙:回忆往昔峥嵘岁月图。
三、品读诗歌
1.学生朗读上阙词,回答问题。
师:上阙词描写了秋天的景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有什么作用?
生:寒秋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都突出秋天的景象。
生:点明了作者写作的时间。
师:还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
生: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师:“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师:说一说诗歌中意象及其特点。
生:山 林 江 舸 鹰 鱼
生:在山的描写上,用“万”字突出山之多,“红遍”说明秋天景物之广,颜色之深。也突出了秋高气爽,作者才能看得远,看得清楚。
师:这里的“万”能否改为“满”?
生:不可以,“万”突出山之多,有连绵起伏的意思,而“满”只是表示一座山,没有层次感,没有深度。
生:森林描写上,用“层”突出森林树木重重叠叠,面积之大,用“尽染”突出森林树木全都被染成了红色,说明秋之深,秋韵之广阔,秋味之浓厚。
生:描写江时,用“漫”字突出了江水势之大,“碧透”突出了江水碧绿清澈,这为下句的“百舸争流”做好了铺垫。
生:舸时,用“百”字,这里是虚指,说明船只极多,数量之大。“争流”突出船只航行速度级极快,也说明水流的湍急。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那谁再能说一说下两句中“击”字能不能改为“飞”,“翔”字能否改为“游”字?
生:“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而“飞”只是一个动作,
一种状态,缺少力度。鱼儿本在水中游,一个“翔”字,却写出在空中游,写活了这一景象,开拓了一种新的审美想象空间。
师:诗歌的鉴赏应该从诗歌的语言入手,精准理解诗歌的语言,大家所说的非常好。 师:“万类”指的是什么?
生:万类:指一切生物。这句是说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
师:这些描写句在观察角度在有什么不同?
生: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由远及近,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由空中到地上。
师:每一首诗歌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大家试用散文了语言对上部分内容进行描写,写一段话。
(学生展示略)
师:如何理解“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个“问”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师:说一说上阙诗中如何表现作者的感情的?
生:即景抒情,触景抒情。一看一问。
2.学生朗读下阙词,讨论下列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
(1)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怎样回答呢?
(2)“同学少年”是个怎样的特征?
(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小组讨论后,学生展示。
学生1:通过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的方式回答“谁主沉浮?”回忆往昔的生活的回顾。
学生2:同学少年的特征: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他们是一群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人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是未来国家的主人,是国家的主宰。
学生3:“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一种勇当中流砥柱,敢于阻挡一切困难去革命的豪情壮志,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师:播放诗歌写作背景PPT。
师:诗歌是抒情的,诗歌是言志,请用抒情的语言写一段话。
(学生展示略)
学生诵读下阙词。
3.学生在背景音乐下,朗读全词。
四、拓展阅读。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阅读提示:《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丙子年)2月在山西省石楼县留村所创作的一首词。诗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
1.学生朗读全词。
2.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3.思考“同学少年”和“风流人物”的关系。
学生交流过程略。
五、小结。
诗歌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朗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
六、学生背诵全词。
七、作业。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湘江秋日美景图 一看一问 色彩绚丽 气势宏大
往昔峥嵘岁月图 一忆一记 革命精神 豪情壮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以听读——品读——诵读为线索贯穿教学始终,在听读中,先让学生感受,构建初步的感悟。教师范读,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语调,标画语调的变化。在听诵读mp3时,再次感受诗歌的节奏,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建立对诗歌的初步印象;在品读文本中,仍然以朗读为主,上阙诗词通过对语言的品读,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进行炼字训练,感悟和理解诗歌语言,以及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结合理解进行写作训练。下阙重点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加深对诗词内容和情感的把握,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从而达到时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教学;在拓展阅读中,结合另一首词《沁园春 雪》进行对比教学,一方面形成对比,另一方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对鉴赏诗歌方法的运用和借鉴,仍然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诗歌语言和情感,加深对新诗的内容理解和感知,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垫。
虽然教学效果较好,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改进的地方,值得深思和研究,新诗教学中的问题还很多,现状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我相信只要不断的深挖教材,进行教学研究,改进教法,一定会在新诗教学上取得好的效果和成绩。
附原文: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