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知识点
一、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
纯金属(90多种)
合金 (几千种)
2、金属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3、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 (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 (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 (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 (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 (9)锂 :密度最小的金属 4、金属分类: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有色金属
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5、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
注: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1)熔点高、密度小
优点 (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金属 + 酸 → 盐 + H2↑
3、金属 + 盐 → 另一金属 + 另一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 Fe + CuSO4 == Cu + FeSO4 (“湿法冶金”原理) 三、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 、Ca 、Na ) 四、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铁的冶炼
(1)原理: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3CO + Fe2O3 (2)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常见的铁矿石有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 )、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 )
2、铁的锈蚀
(1)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O2、水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XH2O ) (铜生铜绿的条件:铜与O2、水、CO2接触。铜绿的化学式:Cu2(OH)2CO3) (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②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电镀、烤蓝等 ③制成不锈钢
(3)铁锈很疏松,不能阻碍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蒸气反应,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被锈蚀。因而铁锈应及时除去。
(4)而铝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3、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①防止金属腐蚀 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合理开采矿物 ④寻找金属的代用 意义:节约金属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第九单元 《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 、溶液不一定无色,
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 b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 、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有水,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1)概念: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 升温、加溶剂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 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 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 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 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
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如NaCl (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1、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 × 100%
S 100+S
2、在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C%= × 100%(C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 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酸和碱》知识点
一、酸、碱、盐的组成
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硫酸(H2SO4)、盐酸(HCl )、硝酸(HNO3) 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 ) 盐是由金属元素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氯化钠、碳酸钠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二、酸
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
2、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 + 酸 → 盐 + 氢气 (3)金属氧化物 + 酸 → 盐 + 水 (4)碱 + 酸 → 盐 + 水
(5)盐 + 酸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酸(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3、三种离子的检验三、碱
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用途
2、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非金属氧化物+碱 → 盐+水 (3)酸+碱 → 盐+水
(4)盐+碱 → 另一种盐+另一种碱(反应物均可溶,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四、非金属氧化物与金属氧化物
注: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不属于碱的通性) 如 五、中和反应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1、定义: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2、实质:OH -+H+== H2O 3、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2)处理工厂的废水。(3)用于医药。 4、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1)0 7 14
酸性增强 中性
碱性增强 (2)pH 的测定: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 试纸
用玻璃棒(或滴管)蘸取待测试液少许,滴在pH 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 (3)酸碱性与酸碱度关系:
(4)酸雨:正常雨水的pH 约为5.6(因为溶有CO2);pH
一、常见的盐 定义:能解离出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二、精盐提纯——去除不溶性杂质,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1、 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 2、 实验仪器三、盐的化学性质1、 盐(可溶)+ 金属1 → 金属2 + 新盐(金属1比金属2活泼,K 、Ca 、Na 除外) 2、 盐 + 酸 → 新盐 + 新酸(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3、 盐 + 碱 → 新盐 + 新碱(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4、 盐 + 盐 → 两种新盐(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注:①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②常见沉淀:AgCl ↓ BaSO4↓ Cu(OH)2↓ Fe(OH)3↓ Mg(OH)2↓ BaCO3↓ CaCO3↓ 生成气体:H+与CO32- ; NH4+与OH - 生成水:H+与OH - ③反应实质:离子结合成H2O :H+与OH - ↑:H+与CO32-;NH4+与OH -
↓:Ag+与Cl -;CO32- Ba2+ 与CO32-;SO42- Ca2+与CO32- „„ Mg2+与OH -„„ 四、酸、碱、盐的溶解性
1
2、碱:只有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钙可溶于水,其余均为沉淀 3、盐:钾盐、钠盐、硝酸盐、铵盐都可溶;
硫酸盐除BaSO4难溶,Ag2SO4、CaSO4微溶外,其余多数可溶; 氯化物除AgCl 难溶外,其余多数均可溶;
碳酸盐除碳酸钾、碳酸钠、碳酸铵可溶,其余都难溶。 注:BaSO4、、AgCl 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五、特殊离子鉴别:
H+ 1、指示剂;2、活泼金属;3、金属氧化物;4、碱;5、某些盐:CO32-盐 OH - 1、指示剂;2、非活泼金属;3、碱;4、某些盐:Fe3+、Cu2+盐 Cl - 用Ag NO3溶液,生成不溶于硝酸的沉淀
SO42- 用Ba(NO3)2溶液,生成不溶于硝酸的 BaSO4沉淀;或用HCl 和BaCl2 CO32- 用HCl 能产生使Ca (OH)2变浑浊的气体 Fe3+ 用OH -能生成红褐色沉淀 Cu2+ 用OH -能生成蓝色沉淀
NH4+ 用OH -能生成NH4OH ,不稳定,分解出NH3 Mg2+ 用OH - 能生成白色沉淀 Ca2+ 用CO32- 能生成白色沉淀 六、化学肥料
1、农家肥料:营养元素含量少,肥效慢而持久、价廉、能改良土壤结构
2、化学肥料 (氮肥、钾肥、磷肥)
(1)氮肥 作用: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促苗)。
缺氮:叶黄
a 、常用氮肥:
b 、NH 4+的检验
NH4NO3 + NaOH=NaNO3 +NH3↑+H2O
c 、生物固氮: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而吸收
(2)钾肥 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杆粗硬,抗倒伏(壮秆)。 缺钾:叶尖发黄
KCl
常用钾肥 草木灰:农村最常用钾肥(主要成分为K 2CO3), 呈碱性
K 2SO 4:长期使用会使土壤酸化、板结
(3)磷肥 作用:促进植物根系发达,穗粒增多,饱满(催果)
缺磷: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根系不发达
常用磷肥 磷矿粉 Ca3(PO4) 2
钙镁磷肥(钙和镁的磷酸盐)
过磷酸钙 Ca(H2PO 4) 2和CaSO 4 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重过磷酸钙 Ca(H2PO 4) 2 如草木灰、熟石灰
(4)复合肥:含N 、P 、K 中的两种或三种 KNO3
NH 4H 2PO 4 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NH4) 2HPO 4
3、使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1)土壤污染: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物、放射性物质 (2)大气污染:N 2O 、NH3、H 2S 、 SO 2
(3)引起水体污染 :N 、P 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华等现象 4、合理使用化肥
(1)根据土壤情况和农作物种类选择化肥 2、农家肥和化肥合理配用 五、氮、磷、钾三种化肥的区别方法
七、题型讲解:1、离子共存:即离子不能结合成H2O 、↓、↑
例:下列离子能在pH=13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SO42-、Cl-、Na+、H+ B .K+、SO42-、Cu2+、N03-
C .Cl-、K+、SO42-、Na+ D .Ca2+、Cl-、CO32-、Na+
2、除杂质:(所加物质,能去除杂质成分,不能与原物质反应,也不引进新杂质,最好生成原物质。) 例:NaOH (Ba(OH) 2) Na 2SO4 (Na2CO3) K2SO4 (CuSO4) KNO3 (CuSO4) 3、区分物质:找物质间的不同点(通常用特殊离子鉴别法)。
例:NaOH 与Ca(OH) 2 H 2SO4与HCl NaCl 、HCl 与Na2CO3 NaOH 与Na2CO3 找颜色;无颜色的,两两反应找现象。
例: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另加试剂无法一一鉴别的是( )
A .NaOH HCl CuSO4 MgSO4 B .Na2CO3 K2SO4 BaCl2 HCl C .KNO3 HCl FeCl3 NaOH D .KNO3 H2SO4 NaOH BaCl2 5、制取物质:
2NaCl + ↑ ↓ = + CaCO3↓ +H2O6、推断题:
(1)叙述型:找关键词;(2)框图型:找题眼;(3)表格型:两两反应,找现象; (4)密码型:找特殊性质;(5)连线型:找反应种类,代入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六大营养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无机盐和水可被人体直接吸收) 一、蛋白质
1、功能: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
成人每天需60-70g
2、存在:动物肌肉、皮肤、毛发、蹄、角的主要成分 植物的种子(如花生、大豆)
氧化
3、构成:由多种氨基酸(如丙氨酸、甘氨酸等)构成 4、人体蛋白质代谢
摄入 胃肠道 尿素+CO2+H2O,放出热量
合成
蛋白质 人体 氨基酸
水解 人体所需各种蛋白质 5、几种蛋白质(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 (1)血红蛋白:由血红素(含Fe2+)和蛋白质构成 作用:运输O2和CO2的载体
血红蛋白+ O2 氧合血红蛋白
CO 中毒机理:血红蛋白与CO 结合能力比与O2结合能力强200倍,导致缺氧而死。 吸烟危害:CO 、尼古丁、焦油等 (2)酶:生物催化剂
特点:高效性、选择性、专一性
淀粉酶 麦芽糖酶
例 :淀粉(能使碘变蓝) 麦芽糖 葡萄糖(人体可直接吸收的糖) 6、蛋白质的变性(不可逆):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 引起变质的因素 物理:高温、紫外线等
化学:强酸、强碱、甲醛、重金属盐(Ba2+、Hg2+、Cu2+、Ag+等)等 应用:用甲醛水溶液(福尔马林)制作动物标本,使标本长期保存。 二、糖类 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供能物质(60%—70%) 1、组成:由C 、H 、O 三种元素组成。又叫做碳水化合物 2、常见的糖
(1)淀粉(C6H10O5)n :存在于植物种子或块茎中。如稻、麦、马铃薯等。 酶
(C6H10O5)n C6H12O6 血糖 淀粉(肌肉和肝脏中)
水
酶
(2)葡萄糖C6H12O6 ( 人体可直接吸收的糖) 酶
呼吸作用:C6H12O6+6O2 6CO2+6H2O 15.6KJ/g 供机体活动和维持体温需要 光合作用:6CO2+6H2O C6H12O6+6O2 (3)蔗糖C12H22O11:主要存在于甘蔗、甜菜中。
生活中白糖、冰糖、红塘中的主要成分是蔗糖 三、油脂
1、分类 植物油脂:油 动物油脂:脂肪
2、功能:提供大量能量 39.3KJ/g 每日摄入50g-60g 3、脂肪: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
★糖类和脂肪在人体内经氧化放出热量,为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的体温提供能量。
四、维生素 多数在人体中不能直接合成,需从食物中摄取 1、存在:水果、蔬菜、鱼类等
2、作用: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 缺VA :夜盲症 缺VC :坏血症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一、组成人体的元素 50多种
常量元素(11种) 在人体中含量>0.01% O>C>H>N>Ca>P>K>S>Na>Cl>Mg
微量元素 在人体中含量
(1)成人体内约含钙1.26g ,主要以C a10(PO4)6(OH)2晶体的形式存在 (2)来源:奶类、绿色蔬菜、水产品、肉类、豆类 (3)钙 过多:结石、骨骼变粗 过少:青少年 佝偻病、发育不良
老年人 骨质疏松
(4)补钙产品:钙中钙;葡萄糖酸钙; 2、钠和钾
(1)Na+ 存在于细胞外液 人体内含钠80g —120g
K+ 存在于细胞内液 成人每千克含钾约2g
(2)作用:维持人体内的水分和维持体液恒定的pH (如血液的pH7.35-7.45) 三、人体中的微量元素 必需元素(20多种) Fe 、Zn 、Se 、I 、F 等 对人体有害的元素 Hg 、Cr 、Pb 、Ag 、Ba 、Al 、Cu 等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一、有机化合物
是否含有碳元素 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不包括CO 、CO2和Na2CO3、CaCO3等碳酸盐) 1、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C2H5OH (乙醇,俗名:酒精)、 CH3COOH(乙酸,俗名:醋酸)、C6H12O6(葡萄糖)、蔗糖、蛋白质、淀粉等 2、有机物数目庞大的原因: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3、 有机物 有机小分子 如:CH4、C2H5OH 、CH3COOH 、C6H12O6等 (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大小)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有机高分子)如:蛋白质、淀粉等 二、有机合成材料 1、 有机高分子材料
(1)分类 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如:棉花、羊毛、蚕丝、天然橡胶等
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塑料
(三大合成材料) 合成纤维:涤纶(的确良)、锦纶(尼龙)、晴纶
合成橡胶
(2)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链状结构 热塑性 如:聚乙烯塑料(聚合物)
网状结构 热固性 如:电木
(3)鉴别聚乙烯塑料和聚氯烯塑料(聚氯烯塑料袋有毒,不能装食品):
点燃后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为聚氯烯塑料。
(4)鉴别羊毛线和合成纤维线:
物理方法:用力拉,易断的为羊毛线,不易断的为合成纤维线;
化学方法:点燃,产生焦羽毛气味,不易结球的为羊毛线;无气味,易结球的为合成纤维线。
2、“白色污染”及环境保护
(1)危害: ①破坏土壤,污染地下水 ②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
③如果焚烧含氯塑料会产生有毒的氯化氢气体,从而对空气造成污染
(2)解决途径
①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
②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料盒等;
③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
④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3)塑料的分类是回收和再利用的一大障碍
第八单元知识点
一、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
纯金属(90多种)
合金 (几千种)
2、金属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3、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 (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 (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 (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 (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 (9)锂 :密度最小的金属 4、金属分类: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有色金属
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5、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
注: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1)熔点高、密度小
优点 (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金属 + 酸 → 盐 + H2↑
3、金属 + 盐 → 另一金属 + 另一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 Fe + CuSO4 == Cu + FeSO4 (“湿法冶金”原理) 三、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 、Ca 、Na ) 四、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铁的冶炼
(1)原理: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3CO + Fe2O3 (2)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常见的铁矿石有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 )、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 )
2、铁的锈蚀
(1)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O2、水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XH2O ) (铜生铜绿的条件:铜与O2、水、CO2接触。铜绿的化学式:Cu2(OH)2CO3) (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②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电镀、烤蓝等 ③制成不锈钢
(3)铁锈很疏松,不能阻碍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蒸气反应,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被锈蚀。因而铁锈应及时除去。
(4)而铝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3、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①防止金属腐蚀 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合理开采矿物 ④寻找金属的代用 意义:节约金属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第九单元 《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 、溶液不一定无色,
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 b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 、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有水,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1)概念: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 升温、加溶剂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 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 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 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 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
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如NaCl (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1、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 × 100%
S 100+S
2、在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C%= × 100%(C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 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酸和碱》知识点
一、酸、碱、盐的组成
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硫酸(H2SO4)、盐酸(HCl )、硝酸(HNO3) 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 ) 盐是由金属元素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氯化钠、碳酸钠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二、酸
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
2、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 + 酸 → 盐 + 氢气 (3)金属氧化物 + 酸 → 盐 + 水 (4)碱 + 酸 → 盐 + 水
(5)盐 + 酸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酸(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3、三种离子的检验三、碱
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用途
2、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非金属氧化物+碱 → 盐+水 (3)酸+碱 → 盐+水
(4)盐+碱 → 另一种盐+另一种碱(反应物均可溶,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四、非金属氧化物与金属氧化物
注: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不属于碱的通性) 如 五、中和反应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1、定义: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2、实质:OH -+H+== H2O 3、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2)处理工厂的废水。(3)用于医药。 4、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1)0 7 14
酸性增强 中性
碱性增强 (2)pH 的测定: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 试纸
用玻璃棒(或滴管)蘸取待测试液少许,滴在pH 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 (3)酸碱性与酸碱度关系:
(4)酸雨:正常雨水的pH 约为5.6(因为溶有CO2);pH
一、常见的盐 定义:能解离出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二、精盐提纯——去除不溶性杂质,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1、 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 2、 实验仪器三、盐的化学性质1、 盐(可溶)+ 金属1 → 金属2 + 新盐(金属1比金属2活泼,K 、Ca 、Na 除外) 2、 盐 + 酸 → 新盐 + 新酸(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3、 盐 + 碱 → 新盐 + 新碱(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4、 盐 + 盐 → 两种新盐(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注:①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②常见沉淀:AgCl ↓ BaSO4↓ Cu(OH)2↓ Fe(OH)3↓ Mg(OH)2↓ BaCO3↓ CaCO3↓ 生成气体:H+与CO32- ; NH4+与OH - 生成水:H+与OH - ③反应实质:离子结合成H2O :H+与OH - ↑:H+与CO32-;NH4+与OH -
↓:Ag+与Cl -;CO32- Ba2+ 与CO32-;SO42- Ca2+与CO32- „„ Mg2+与OH -„„ 四、酸、碱、盐的溶解性
1
2、碱:只有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钙可溶于水,其余均为沉淀 3、盐:钾盐、钠盐、硝酸盐、铵盐都可溶;
硫酸盐除BaSO4难溶,Ag2SO4、CaSO4微溶外,其余多数可溶; 氯化物除AgCl 难溶外,其余多数均可溶;
碳酸盐除碳酸钾、碳酸钠、碳酸铵可溶,其余都难溶。 注:BaSO4、、AgCl 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五、特殊离子鉴别:
H+ 1、指示剂;2、活泼金属;3、金属氧化物;4、碱;5、某些盐:CO32-盐 OH - 1、指示剂;2、非活泼金属;3、碱;4、某些盐:Fe3+、Cu2+盐 Cl - 用Ag NO3溶液,生成不溶于硝酸的沉淀
SO42- 用Ba(NO3)2溶液,生成不溶于硝酸的 BaSO4沉淀;或用HCl 和BaCl2 CO32- 用HCl 能产生使Ca (OH)2变浑浊的气体 Fe3+ 用OH -能生成红褐色沉淀 Cu2+ 用OH -能生成蓝色沉淀
NH4+ 用OH -能生成NH4OH ,不稳定,分解出NH3 Mg2+ 用OH - 能生成白色沉淀 Ca2+ 用CO32- 能生成白色沉淀 六、化学肥料
1、农家肥料:营养元素含量少,肥效慢而持久、价廉、能改良土壤结构
2、化学肥料 (氮肥、钾肥、磷肥)
(1)氮肥 作用: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促苗)。
缺氮:叶黄
a 、常用氮肥:
b 、NH 4+的检验
NH4NO3 + NaOH=NaNO3 +NH3↑+H2O
c 、生物固氮: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而吸收
(2)钾肥 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杆粗硬,抗倒伏(壮秆)。 缺钾:叶尖发黄
KCl
常用钾肥 草木灰:农村最常用钾肥(主要成分为K 2CO3), 呈碱性
K 2SO 4:长期使用会使土壤酸化、板结
(3)磷肥 作用:促进植物根系发达,穗粒增多,饱满(催果)
缺磷: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根系不发达
常用磷肥 磷矿粉 Ca3(PO4) 2
钙镁磷肥(钙和镁的磷酸盐)
过磷酸钙 Ca(H2PO 4) 2和CaSO 4 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重过磷酸钙 Ca(H2PO 4) 2 如草木灰、熟石灰
(4)复合肥:含N 、P 、K 中的两种或三种 KNO3
NH 4H 2PO 4 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NH4) 2HPO 4
3、使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1)土壤污染: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物、放射性物质 (2)大气污染:N 2O 、NH3、H 2S 、 SO 2
(3)引起水体污染 :N 、P 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华等现象 4、合理使用化肥
(1)根据土壤情况和农作物种类选择化肥 2、农家肥和化肥合理配用 五、氮、磷、钾三种化肥的区别方法
七、题型讲解:1、离子共存:即离子不能结合成H2O 、↓、↑
例:下列离子能在pH=13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SO42-、Cl-、Na+、H+ B .K+、SO42-、Cu2+、N03-
C .Cl-、K+、SO42-、Na+ D .Ca2+、Cl-、CO32-、Na+
2、除杂质:(所加物质,能去除杂质成分,不能与原物质反应,也不引进新杂质,最好生成原物质。) 例:NaOH (Ba(OH) 2) Na 2SO4 (Na2CO3) K2SO4 (CuSO4) KNO3 (CuSO4) 3、区分物质:找物质间的不同点(通常用特殊离子鉴别法)。
例:NaOH 与Ca(OH) 2 H 2SO4与HCl NaCl 、HCl 与Na2CO3 NaOH 与Na2CO3 找颜色;无颜色的,两两反应找现象。
例: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另加试剂无法一一鉴别的是( )
A .NaOH HCl CuSO4 MgSO4 B .Na2CO3 K2SO4 BaCl2 HCl C .KNO3 HCl FeCl3 NaOH D .KNO3 H2SO4 NaOH BaCl2 5、制取物质:
2NaCl + ↑ ↓ = + CaCO3↓ +H2O6、推断题:
(1)叙述型:找关键词;(2)框图型:找题眼;(3)表格型:两两反应,找现象; (4)密码型:找特殊性质;(5)连线型:找反应种类,代入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六大营养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无机盐和水可被人体直接吸收) 一、蛋白质
1、功能: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
成人每天需60-70g
2、存在:动物肌肉、皮肤、毛发、蹄、角的主要成分 植物的种子(如花生、大豆)
氧化
3、构成:由多种氨基酸(如丙氨酸、甘氨酸等)构成 4、人体蛋白质代谢
摄入 胃肠道 尿素+CO2+H2O,放出热量
合成
蛋白质 人体 氨基酸
水解 人体所需各种蛋白质 5、几种蛋白质(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 (1)血红蛋白:由血红素(含Fe2+)和蛋白质构成 作用:运输O2和CO2的载体
血红蛋白+ O2 氧合血红蛋白
CO 中毒机理:血红蛋白与CO 结合能力比与O2结合能力强200倍,导致缺氧而死。 吸烟危害:CO 、尼古丁、焦油等 (2)酶:生物催化剂
特点:高效性、选择性、专一性
淀粉酶 麦芽糖酶
例 :淀粉(能使碘变蓝) 麦芽糖 葡萄糖(人体可直接吸收的糖) 6、蛋白质的变性(不可逆):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 引起变质的因素 物理:高温、紫外线等
化学:强酸、强碱、甲醛、重金属盐(Ba2+、Hg2+、Cu2+、Ag+等)等 应用:用甲醛水溶液(福尔马林)制作动物标本,使标本长期保存。 二、糖类 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供能物质(60%—70%) 1、组成:由C 、H 、O 三种元素组成。又叫做碳水化合物 2、常见的糖
(1)淀粉(C6H10O5)n :存在于植物种子或块茎中。如稻、麦、马铃薯等。 酶
(C6H10O5)n C6H12O6 血糖 淀粉(肌肉和肝脏中)
水
酶
(2)葡萄糖C6H12O6 ( 人体可直接吸收的糖) 酶
呼吸作用:C6H12O6+6O2 6CO2+6H2O 15.6KJ/g 供机体活动和维持体温需要 光合作用:6CO2+6H2O C6H12O6+6O2 (3)蔗糖C12H22O11:主要存在于甘蔗、甜菜中。
生活中白糖、冰糖、红塘中的主要成分是蔗糖 三、油脂
1、分类 植物油脂:油 动物油脂:脂肪
2、功能:提供大量能量 39.3KJ/g 每日摄入50g-60g 3、脂肪: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
★糖类和脂肪在人体内经氧化放出热量,为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的体温提供能量。
四、维生素 多数在人体中不能直接合成,需从食物中摄取 1、存在:水果、蔬菜、鱼类等
2、作用: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 缺VA :夜盲症 缺VC :坏血症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一、组成人体的元素 50多种
常量元素(11种) 在人体中含量>0.01% O>C>H>N>Ca>P>K>S>Na>Cl>Mg
微量元素 在人体中含量
(1)成人体内约含钙1.26g ,主要以C a10(PO4)6(OH)2晶体的形式存在 (2)来源:奶类、绿色蔬菜、水产品、肉类、豆类 (3)钙 过多:结石、骨骼变粗 过少:青少年 佝偻病、发育不良
老年人 骨质疏松
(4)补钙产品:钙中钙;葡萄糖酸钙; 2、钠和钾
(1)Na+ 存在于细胞外液 人体内含钠80g —120g
K+ 存在于细胞内液 成人每千克含钾约2g
(2)作用:维持人体内的水分和维持体液恒定的pH (如血液的pH7.35-7.45) 三、人体中的微量元素 必需元素(20多种) Fe 、Zn 、Se 、I 、F 等 对人体有害的元素 Hg 、Cr 、Pb 、Ag 、Ba 、Al 、Cu 等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一、有机化合物
是否含有碳元素 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不包括CO 、CO2和Na2CO3、CaCO3等碳酸盐) 1、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C2H5OH (乙醇,俗名:酒精)、 CH3COOH(乙酸,俗名:醋酸)、C6H12O6(葡萄糖)、蔗糖、蛋白质、淀粉等 2、有机物数目庞大的原因: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3、 有机物 有机小分子 如:CH4、C2H5OH 、CH3COOH 、C6H12O6等 (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大小)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有机高分子)如:蛋白质、淀粉等 二、有机合成材料 1、 有机高分子材料
(1)分类 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如:棉花、羊毛、蚕丝、天然橡胶等
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塑料
(三大合成材料) 合成纤维:涤纶(的确良)、锦纶(尼龙)、晴纶
合成橡胶
(2)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链状结构 热塑性 如:聚乙烯塑料(聚合物)
网状结构 热固性 如:电木
(3)鉴别聚乙烯塑料和聚氯烯塑料(聚氯烯塑料袋有毒,不能装食品):
点燃后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为聚氯烯塑料。
(4)鉴别羊毛线和合成纤维线:
物理方法:用力拉,易断的为羊毛线,不易断的为合成纤维线;
化学方法:点燃,产生焦羽毛气味,不易结球的为羊毛线;无气味,易结球的为合成纤维线。
2、“白色污染”及环境保护
(1)危害: ①破坏土壤,污染地下水 ②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
③如果焚烧含氯塑料会产生有毒的氯化氢气体,从而对空气造成污染
(2)解决途径
①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
②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料盒等;
③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
④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3)塑料的分类是回收和再利用的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