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氏家谱惊现“江西诗派”黄庭坚文章
龙湖熊氏初修族谱序
山谷道人 太史黄庭坚
宗法之废久矣,君子幸于族谱而得遗意焉。夫亲尽服穷则寝疏矣,有谱以叙之,则虽支分派别而一本
共源之义,犹敦同姓之亲也,其于古人别生分类之意,殆庶几乎。
豫章熊氏之先自黄帝有熊氏之后,绵历至于鬻熊为文王,师著书迄今也有三十八代焉。七世祖审常公
仿欧阳永叔先生创修家谱,所谓族之有谱,死者不矣,生者有传序之,百世而不泯,族之有谱由来尚矣。
一卷名曰鬻字,成王封其曾孙于楚,五世渠周夷王时得江汉,民遂立主。十一世武王通益强大,文王赀
都于郢,历三十一世,王负乌,因并于秦楚,人怜之,欲共起而攻秦,项梁从民望,乃立怀王孙心为楚怀王,
以号令天下,项籍言王者必居上游,尊为义帝。涉江南都郴,由是子孙散居四方,其在眉山有绿筠子,传傅
赫松,子道游于鄱阳遂焉;传至子远以孝廉闻于豫章,鄢守屡辟不就,晋元帝南渡行为主簿,历官
尚书左丞相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公忠有谋,素为王敦所惮。唐开元十年,广廷试除集贤院学士,敕命作国纪与
唐陵碑,至是在朝,益畏其威名,他如仕于历朝者不可枚举。
乾宁三年有鸷擢贤良方正为拾遗后致仕,挈居于豫章沟上,鸷五世孙子玉因曹彬伐江南涉于丰城龙湖为邑,
著姓传至四世子孙,繁衍盛大,其别业在溪庄有剩分居之龙湖,六世名昭明者,能以文学润身通诗经,五举未
第,家嗣审常能自力学,中乡选,每惧有愧前人,因序族之世次,历为谱图。
盖深念夫木本水源之意而又以示夫后之子孙,俾知前人之所以显大者,实由世德之积有不可之亘者,予
嘉其立心之仁,故为书,此于谱右以为序。 时维 宋元祐 八年秋月 山谷道人 太史 黄庭坚撰
注: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于江西修水县人),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任北京(今河北大名县)国子监教授,知太和县(今属江西泰和),
召为校书郎,秘书丞相兼国史编修官,哲宗、徵宗朝曾先后因事贬涪州别驾,除名羁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县,
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江西派”代表人物。“江西派”作诗取法杜甫,强调作诗一字一句,都有来历
,并注意研究诗歌的形式格律,有《山谷集》。
熊氏家谱惊现“江西诗派”黄庭坚文章
龙湖熊氏初修族谱序
山谷道人 太史黄庭坚
宗法之废久矣,君子幸于族谱而得遗意焉。夫亲尽服穷则寝疏矣,有谱以叙之,则虽支分派别而一本
共源之义,犹敦同姓之亲也,其于古人别生分类之意,殆庶几乎。
豫章熊氏之先自黄帝有熊氏之后,绵历至于鬻熊为文王,师著书迄今也有三十八代焉。七世祖审常公
仿欧阳永叔先生创修家谱,所谓族之有谱,死者不矣,生者有传序之,百世而不泯,族之有谱由来尚矣。
一卷名曰鬻字,成王封其曾孙于楚,五世渠周夷王时得江汉,民遂立主。十一世武王通益强大,文王赀
都于郢,历三十一世,王负乌,因并于秦楚,人怜之,欲共起而攻秦,项梁从民望,乃立怀王孙心为楚怀王,
以号令天下,项籍言王者必居上游,尊为义帝。涉江南都郴,由是子孙散居四方,其在眉山有绿筠子,传傅
赫松,子道游于鄱阳遂焉;传至子远以孝廉闻于豫章,鄢守屡辟不就,晋元帝南渡行为主簿,历官
尚书左丞相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公忠有谋,素为王敦所惮。唐开元十年,广廷试除集贤院学士,敕命作国纪与
唐陵碑,至是在朝,益畏其威名,他如仕于历朝者不可枚举。
乾宁三年有鸷擢贤良方正为拾遗后致仕,挈居于豫章沟上,鸷五世孙子玉因曹彬伐江南涉于丰城龙湖为邑,
著姓传至四世子孙,繁衍盛大,其别业在溪庄有剩分居之龙湖,六世名昭明者,能以文学润身通诗经,五举未
第,家嗣审常能自力学,中乡选,每惧有愧前人,因序族之世次,历为谱图。
盖深念夫木本水源之意而又以示夫后之子孙,俾知前人之所以显大者,实由世德之积有不可之亘者,予
嘉其立心之仁,故为书,此于谱右以为序。 时维 宋元祐 八年秋月 山谷道人 太史 黄庭坚撰
注: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于江西修水县人),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任北京(今河北大名县)国子监教授,知太和县(今属江西泰和),
召为校书郎,秘书丞相兼国史编修官,哲宗、徵宗朝曾先后因事贬涪州别驾,除名羁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县,
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江西派”代表人物。“江西派”作诗取法杜甫,强调作诗一字一句,都有来历
,并注意研究诗歌的形式格律,有《山谷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