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改革转型注意事项

做好建筑业改革转型,你要知道这些

对建筑业来说,2015年是艰难的一年。

全国建筑业总产值180757亿元,同比增长2.3%,与2014年的10.2%相比,增速大幅跳水;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4.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0.6%,工程量继续萎缩。 同时,2015年也是建筑业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

在新常态下,全行业戮力同心、全面改革,转型发展的路径越来越清晰。

进入2016年,行业深化改革的任务依然紧迫。

对于建筑业企业来说,如何在下行趋势中把握改革转折点,让企业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大势形成“共振”,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是企业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 把握特征谋转型

从2014年建筑业深化改革全面启动,到2015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两年时间里,建筑业在生存环境、生产方式、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认识、接受这些新变化,在新变化中找准自身定位,是企业在未来发展中抢占先机的关键。 1发展环境趋向规范化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建筑市场统一开放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资质政策的调整、“两年行动”的强力推进以及“四库一平台”的建设等,都预示着建筑行业新生态正逐步形成,行业发展趋向规划化、法治化,违法转包分包、挂靠等乱象将逐步消失。

因此,建筑企业必须加强规范化管理,做好应对市场新变革的准备。

2发展模式趋向绿色化

近年来,中国经济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形态,以往的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 2015年11月,习近平主席出席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并真诚承诺:“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这表明,高耗能、高污染、产能严重过剩的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将被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为发展动力的新经济模式所取代。

建筑企业走上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方向,是顺应世界潮流、响应国家要求、引领改革趋势的必经之路,也是在转型升级中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3行业趋向专业化

2015年1月1日施行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在企业人员、资产和专业分包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变动。

其中,专业分包充分考虑了各专业板块之间的关系以及行业现状,划分更加合理。专业承包资质由原来的60个变为36个,旨在形成不同业务领域差异化发展的新格局。

以此为参照,企业必须根据市场、自身实力和行业整体发展现状,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和业务领域,以避免陷入“红海”大战。

而从2015年全国新增特级资质企业和在原有特级资质项基础上进行增项申请的企业可以看出,央企已经在专业化发展方面抢先一步,开始布局地下管廊、PPP 等基础设施市场。

4经营范围趋向全球化。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相继落地,打破了建筑企业“同行是冤家”的传统思维,让企业的经营触角开始伸向海外市场,互惠协作、互利共赢将成为“走出去”背景下建筑业企业融合的新常态。

而另一方面,“走出去”发展,也是对企业人才、管理、技术和融资等核心能力的综合考验。企业要在“走出去”中获得发展新机遇,必须做到知己知彼。

二、顺应趋势抓机遇

回顾过往,从一定程度上说,2015年可谓中国建筑业的新拐点。以全行业视角来看,这一年,建筑业呈现出了新的气象,行业转型的大方向越来越明确。

1建筑业“工匠精神”逐步回归。工程质量问题作为建筑业粗放型发展模式的主要“后遗症”,在近年来表现得尤为突出。2015年,行业主管部门下大力气整饬建筑市场,以质量治理为切入点,促进行业发展走向正规,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更为重要的是,全社会对工程质量的关注,间接将行业乱象的治理提上了工作日程,企业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企业分化加剧。2015年,PPP 模式在各地全面展开,业内人士称之为“PPP元年”。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各地推出的PPP 项目达1800多个,总投资超3.4万亿元。可以预

见的是,2016年必将成为PPP 项目集中爆发之年。

以是否有能力参与PPP 项目为标准,建筑业企业已出现明显分化。

央企、国企由于自身融资能力较强、资源整合能力较强,加之与地方政府长期保持着较为良好的合作关系,业已成为PPP 项目的主力军。

不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因为融资能力较弱、风险管理水平较低,仍在传统房建领域承揽业务,在产业链延伸方面已然落后。

2016年,能力竞争时代正式到来,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行业新格局或将出现。

3兼并重组成常态。2014年,有“温州建筑航母”之誉的浙江温州最大建筑企业中城集团破产,打破了中国建筑企业永不破产的神话。

2015年底,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注销了161家二级、三级企业相应资质。而从现实状况看,国家也一直在鼓励各行业通过兼并重组,淘汰“僵尸企业”,坚定不移地减少过剩产能。

在行业净利润率不断下滑的当下,经过近两年经济下行的洗礼,因资金链断裂、管理不善或难以承接到工程等原因,中小建筑企业破产重组现象或将在2016年集中爆发。

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摆脱传统观念,变“做大做强”为“做精做专”,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求生存,是唯一的道路。

2016年,建筑业保持快速发展的挑战巨大,但机遇较以往更多。

一言以蔽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将继续引领建筑业发展航向。 行业企业要正确把握新常态,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新一轮改革中抓住发展机遇。

做好建筑业改革转型,你要知道这些

对建筑业来说,2015年是艰难的一年。

全国建筑业总产值180757亿元,同比增长2.3%,与2014年的10.2%相比,增速大幅跳水;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4.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0.6%,工程量继续萎缩。 同时,2015年也是建筑业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

在新常态下,全行业戮力同心、全面改革,转型发展的路径越来越清晰。

进入2016年,行业深化改革的任务依然紧迫。

对于建筑业企业来说,如何在下行趋势中把握改革转折点,让企业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大势形成“共振”,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是企业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 把握特征谋转型

从2014年建筑业深化改革全面启动,到2015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两年时间里,建筑业在生存环境、生产方式、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认识、接受这些新变化,在新变化中找准自身定位,是企业在未来发展中抢占先机的关键。 1发展环境趋向规范化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建筑市场统一开放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资质政策的调整、“两年行动”的强力推进以及“四库一平台”的建设等,都预示着建筑行业新生态正逐步形成,行业发展趋向规划化、法治化,违法转包分包、挂靠等乱象将逐步消失。

因此,建筑企业必须加强规范化管理,做好应对市场新变革的准备。

2发展模式趋向绿色化

近年来,中国经济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形态,以往的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 2015年11月,习近平主席出席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并真诚承诺:“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这表明,高耗能、高污染、产能严重过剩的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将被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为发展动力的新经济模式所取代。

建筑企业走上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方向,是顺应世界潮流、响应国家要求、引领改革趋势的必经之路,也是在转型升级中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3行业趋向专业化

2015年1月1日施行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在企业人员、资产和专业分包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变动。

其中,专业分包充分考虑了各专业板块之间的关系以及行业现状,划分更加合理。专业承包资质由原来的60个变为36个,旨在形成不同业务领域差异化发展的新格局。

以此为参照,企业必须根据市场、自身实力和行业整体发展现状,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和业务领域,以避免陷入“红海”大战。

而从2015年全国新增特级资质企业和在原有特级资质项基础上进行增项申请的企业可以看出,央企已经在专业化发展方面抢先一步,开始布局地下管廊、PPP 等基础设施市场。

4经营范围趋向全球化。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相继落地,打破了建筑企业“同行是冤家”的传统思维,让企业的经营触角开始伸向海外市场,互惠协作、互利共赢将成为“走出去”背景下建筑业企业融合的新常态。

而另一方面,“走出去”发展,也是对企业人才、管理、技术和融资等核心能力的综合考验。企业要在“走出去”中获得发展新机遇,必须做到知己知彼。

二、顺应趋势抓机遇

回顾过往,从一定程度上说,2015年可谓中国建筑业的新拐点。以全行业视角来看,这一年,建筑业呈现出了新的气象,行业转型的大方向越来越明确。

1建筑业“工匠精神”逐步回归。工程质量问题作为建筑业粗放型发展模式的主要“后遗症”,在近年来表现得尤为突出。2015年,行业主管部门下大力气整饬建筑市场,以质量治理为切入点,促进行业发展走向正规,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更为重要的是,全社会对工程质量的关注,间接将行业乱象的治理提上了工作日程,企业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企业分化加剧。2015年,PPP 模式在各地全面展开,业内人士称之为“PPP元年”。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各地推出的PPP 项目达1800多个,总投资超3.4万亿元。可以预

见的是,2016年必将成为PPP 项目集中爆发之年。

以是否有能力参与PPP 项目为标准,建筑业企业已出现明显分化。

央企、国企由于自身融资能力较强、资源整合能力较强,加之与地方政府长期保持着较为良好的合作关系,业已成为PPP 项目的主力军。

不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因为融资能力较弱、风险管理水平较低,仍在传统房建领域承揽业务,在产业链延伸方面已然落后。

2016年,能力竞争时代正式到来,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行业新格局或将出现。

3兼并重组成常态。2014年,有“温州建筑航母”之誉的浙江温州最大建筑企业中城集团破产,打破了中国建筑企业永不破产的神话。

2015年底,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注销了161家二级、三级企业相应资质。而从现实状况看,国家也一直在鼓励各行业通过兼并重组,淘汰“僵尸企业”,坚定不移地减少过剩产能。

在行业净利润率不断下滑的当下,经过近两年经济下行的洗礼,因资金链断裂、管理不善或难以承接到工程等原因,中小建筑企业破产重组现象或将在2016年集中爆发。

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摆脱传统观念,变“做大做强”为“做精做专”,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求生存,是唯一的道路。

2016年,建筑业保持快速发展的挑战巨大,但机遇较以往更多。

一言以蔽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将继续引领建筑业发展航向。 行业企业要正确把握新常态,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新一轮改革中抓住发展机遇。


相关文章

  • 建筑行业大变革,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 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经济全面深化改革浪潮,近日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必将引领各行各业对旧体制.旧技术.旧生产方式进行全方面变革,实现中国经济全面转型升级,建筑行业作为典型的传统 ...查看


  • 对增值税转型的思考
  • 摘要:增值税是中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手段.增值税转型改革是中国税制完善的一大重头.探讨了目前增值税制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 ...查看


  • 新常态下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研究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常态下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研究 作者:马勇 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下半月>2016年第01期 [摘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健康快速发展,是我国工程建设 ...查看


  • 宏观经济形势与施工企业转型升级
  • 宏观经济形势与施工企业转型升级 上个月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召开了宏观经济形势与施工企业转型升级研讨会,会上邀请了国家发改委投资所原所长.北京交大的教授.江苏建筑协会长. 中建.中交.中铁.中水等大型企业做了发言,也邀请了江苏一些民企介绍了他们转 ...查看


  • 新常态下建筑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考_关焕梅
  • 关焕梅:新常态下建筑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考城市规划与管理 新常态下建筑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关焕梅 (临汾市水利机械工程局,山西 [摘 临汾041000) 要]正确认识新常态是建筑企业转型发展的根本前提,适应新常态是建筑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建 ...查看


  • 监理发展方向
  • 我国监理行业转型与对策分析 随着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发布,监理行业发展态势急转直下,生存危机由然而生.2015年,国家发改委又继续推进相关具体改革要求,例如价格放开.取消资质要求.调 ...查看


  • [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培训]学习笔
  • 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培训学习笔记 鲁布革工程,是改革开放初期建设的鲁布革水电站,位于云贵交界处,是中国第一个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和国际招投标的工程.当时是引进的一家日本大成公司,以比标的低43%的价格中标,仅派了30个人的管理队伍,雇佣了当地42 ...查看


  • 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
  • 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后工业化时代的增长路径 转变经济方式的政策驱动与碳减排的全球共同行动,提前结束了中国的工业化时代.自"十二五"开始,中国将开始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并没有割裂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工业在整个 ...查看


  • 建筑业:支柱产业作用与转型战略
  • sina.net 首页 | 产业资讯 | 企业黄页 | 企业邮箱 | 搜索排名 | 招商投资 | 城市联盟 | 分类信息 | 爱问(iAsk.com) 企业服务首页 > 产经资讯 > 建设 > 业界动态 > 正文 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