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马氏的经学

东汉经学世家——马氏

社会发展学院

中国古代史

范黧

M070494

一、总述

在东汉经学中,扶风马氏占有重要的地位。身处经学主流由今文经向古文经过度进而今古文融会贯通的时期,马氏正体现了这一历史的转变,而马融作为古文经的大师,更是起到了一个总结并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是,马氏并不像很多文化大族那样以文进身。作为战国赵国名将赵奢的后代,马氏在很长的时间都保持了重视武功的传统,在秦及两汉中前期重视军功的大背景下,马氏得以显赫。史书记载,“秦灭赵,牧①子兴徙咸阳,秦封武安侯”,其孙马述,字贞惠,西汉太子大夫、平通侯,马述之子权,为宁东将军。武帝时,马权之子马通因平定戾太子叛乱功封重合侯,并以他的军事才能,在抵御匈奴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至西汉中后期,马通之兄马何罗由于与霍光有隙而谋反被诛,使马氏家族受到挫败走向衰落,西汉一朝不显。虽然马氏在西汉后期失去了权执,但是,经过西汉一朝的积累,马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大家族,拥有相当的势力:马援在北地牧畜,“宾客多归附者,遂役属数百家”,“转游陇汉间”,“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②,“宾客故人,日满其门”③。因此,新莽之际,随着马氏从祖先谋反罪名的阴影下走出,马氏又开始寻求崛起的机会。史料记载,马援父马仲,曾任玄武司马,在军中管理军政和军赋。马援三兄“况、余、员,并有才能,王莽时皆为二千石”④,马况为河南太守,马余为中垒校尉、扬州牧,马员为增山连率。在东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马援跟随光武帝灭隗嚣、安抚诸羌、平定交阯,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中,马防以平定西羌立功,马豫曾出任步兵校尉等军职,家族的军事传统依然在传承。

但是,在马氏仪仗军功取得政治地位,甚至一跃而成为外戚的同时,其家族的发展方向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即有军功豪族和外戚豪族逐渐向文化士族转变。

马氏开始向文化士族的转变,从马援即开始现出端倪。史载马援少时“尝受齐诗”⑤,并因见朱勃“衣方领,能矩步,辞言娴雅”而“见之自失”⑥。此后,马氏向文化士族转变的趋势就越来越明显,不仅对儒学的学习在逐渐加强,而且处世方式也更趋于儒者风范。马援的后人如马廖、马严、马鱄、马续等,皆在经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马融更是成为一代宗师,就连身为女眷的明德马皇后也能熟读经书。

马氏真正完成从军事、外戚豪族向文化士族的转变,是从马皇后去世,马氏外戚在朝中失执开始的。从此,知道东汉末年,马氏再也没有登上东汉政治的核心舞台,其主要的影响便存在于文化领域。

探讨马氏家族之所以会从外戚、军功世家转向经学世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⑦ ①

② 赵牧为赵奢之子。 《后汉书·马援列传》,中华书局,P/828

③《后汉书·马援列传》,中华书局,P/836

④《后汉书·马援列传》,中华书局,P/827

⑤《后汉书·马援列传》,中华书局,P/828

⑥《后汉书·马援列传》,中华书局,P/850

首先,这与两汉经学昌盛的时代背景十分不开的。从武帝时期开始,官方提倡儒家经学,通一经即可为官,研究儒家经典成为通向仕途的捷径,因此,许多大小世族都开始注重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以确保世代仕途无忧。当然,除此之外,由于长期提倡经学,经学已经渗透进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学习提高经学素养往往成为各个家族为提高社会认同的自然的选择。

其次,东汉初年,政府对于豪族采取了压制政策,尤其是在光武帝和章帝二朝,而这恰恰是马氏在政治上比较活跃的时期。因此,包括马氏在内的各个世族重视研习经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过多参与政治而与皇权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也是为万一家族失势留好后路。

第三,东汉政府有意识的加强对外企豪族的教育,如明帝时,由中央政府组织,为樊、郭、阴、马四姓小侯开立学校,置“五经”师,这无疑为这些家族的子弟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提供了条件。

第四,马氏本身有学术的基础。马援作为马氏中兴之人,自己便学习过《诗》,此外,马援三兄况、余、员,并有才能,虽然史书并没有记载究竟是哪方面的才能,不过他们多少应该有一定的经学基础的。此后,马氏的经学传统一直传承,并不断加强,最终成为著名的经学世家。

第五,马氏在东汉中期的政治斗争中失败,并退出了东汉的政治核心圈,这使他们能够也不得不将学术作为家族地位得以延续的主要支柱。这成为他们提高学术素养的动力。

二、马融之前的经学传统

观清人唐晏的《两汉三国学案》,马氏载入其中的有马援、马廖、马严、马续和马融五人,当然,在《后汉书》中有记载的还有汉明帝的皇后马氏。这其中,马融自然是名垂千古的学术大家,而其他几人,也都有可称道之处。

关于马氏经学成就,多数人物留下的资料十分有限。

马援:《后汉书·马援列传》载:马援“尝受《齐诗》,意不能守章句”①,李贤注引《东观记》曰:“受《齐诗》,师事颖川满昌。”②这里提到三条信息:一、马援曾经学习过《齐诗》;二、马援的师承为颖川满昌;三、马援对于经学的研究并不深入。虽然马援对于经学的追求并不能与其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相提并论,但他将马氏带上一个极高的地位,这便为其家族后人潜心学术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政治条件;而他本人也开了马氏经学传统的先河。

马皇后:马援小女,明帝皇后。史载,马氏“能颂《易》,好读《春秋》、《楚辞》,尤善《周官》、《董仲舒书》。”而她在训示马廖、马防、马光等马氏宗族的时候,又引用了《论语》“少之时,戒之在色;及其老也,戒之在得”的典故,说明她对《论语》也是比较熟悉的。

马廖:马援之子。在《两汉三国学案》中,唐晏认为马廖演习《周易》,但不知出于何门派。认定马廖研习《周易》,当是从马廖在一封上疏中引用了《周易》中的“不恒其德,或承之羞”③一句,然而只有一句,自然无法判定其师承门派了。

马严:马严是马援之兄马余之子。《后汉书》记载马严“从平原杨太伯讲学,专心坟典,能通《春秋左氏》,因览百家群言,遂交结英贤,京师大人咸器异之。” ④这条信息说明马严不但治经学,而且成就颇高,单从 “京师大人咸器异之”便能看出。且虽然唐晏将马严归为《春秋左氏》派,不过,显然马严的学术不仅仅如此,这里的“览百家群言”一句,显示了马严除了儒家的经学外,对诸子百家也有涉猎,此外,《后汉书》中还有记载,在一次日①

② 《后汉书·马援列传》,中华书局,P/827 《后汉书·马援列传》,中华书局,P/828

③ 《后汉书·马援列传》,中华书局,P/853

蚀之后,马严上疏章帝,其中引用了“《尚书》咎繇之词”:“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①一句,这是《尚书·皋陶谟》的句子,说明马严对《尚书》也颇有心得。在马氏立为皇后之后,马严来到洛阳,被留在仁寿闼,与校书郎杜抚、班固等杂定《建武注记》,这对马严的学术地位是一个极大的肯定了。马严有七子,其中唯马续、马融知名。而马融最终成为汉代经学史上承上启下的人物,在中国经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东汉经学的第一人——郑玄就出自马融门下。可以说,马严的后人奠定了马氏作为经学世家的地位,这首先当然与马严自身的学术修养十分不开的。

马续:马严幼子,史载他“七岁能通《论语》,十三明《尚书》,十六治《诗》,博观群籍,善《九章算术》”②,虽然史书对马续记载甚少,也不能明了他的学问究竟师承何派,但是,从马严七子“唯续、融知名”可以看出,马续在当时的学术界知名度是很高的。

从马氏宗族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到,马氏族人基本分为两种路线,一种是政治、军事路线,一种是学术路线。走政治、军事路线的,如马援、马廖等并非不研究学术,但是都不甚深入;同样,走学术路线的,如马严、马续等,也并非不参与政治、军事,比如马严就曾担任过将军长史,五官中郎将、行长乐卫尉事等武职,也担任过陈留太守、太中大夫、将作大匠等朝廷要职;马续也担任过护羌校尉、度辽将军,但他们往往以学术著称。由此,最终两条路线也产生了不同的结局。由于在政治斗争中失败,马氏在章帝朝便以彻底失势,于是,以政治为主的路线彻底失去了舞台;军事上虽然还能有少数家族成员崭露头角,但也已不像之前那样辉煌;唯有学术路线在这样的逆境中得以发扬光大,并最终培养出马融这样的宗师

三、马融的学术成就

马融在马氏的家族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范晔在《后汉书》中,既没有将其列入《马援传》,也没有并入《儒林传》,而是为其专门列传,可见他的影响之深,地位之高。

马融是马严第五子,史称他“为人美辞貌,有俊才”③,“才高博洽,为世通儒”④。马融有记载的师承是京兆掣恂,马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⑤。

“博通经籍”四字,马融可谓实至名归。他的著述颇多,《后汉书》有载的便有《三传异同说》,注解《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多种经籍,此外,所著赋、碑、诔、书、纪、表、奏、七言、琴歌、对策、遣令,凡二十一篇。所以,马融不但于经学方面广泛涉猎,还兼收百家之长,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建树。所以,在《两汉三国学案》中,马融的名字于多处出现,几乎每个经典他都涉及,甚至有时在一个经典中跨多个派别,它们分别是:《周易》中的“费氏易”,《尚书》中的“杜林漆书派”,《诗》中的“毛诗”,《礼》中的“礼经高堂氏派”、“周官礼派”、“礼大小戴学派”,《春秋》中的“公羊严氏派”,此外,还有《论语》和《孝经》,但不知宗派。

马融在教育上也有很大的贡献。他的教育自成一体,采用让初入门的学生先跟随其他弟子学习,待打好一定基础之后再由马融亲授的方法。这样,一方面能够扩大教授的规模,让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进行学术的训练,此外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逐渐深入的学习。在这样的教育方法下,马融培养出了郑玄和卢植两位高徒,这二人在东汉末年的学术和政治上分别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遗憾的是,马融的著述流传至今的不多。主要原因是:首先,马融的著述较为零碎,没①

② 《后汉书·马援列传》,中华书局,P/860 《后汉书·马援列传》,中华书局,P/862

③ 《后汉书·马融列传》,中华书局,P/1953

④ 《后汉书·马融列传》,中华书局,P/1972

有形成完整的系统,故容易散失;其次,马融偏重古文经,不合当时今古文合流的时代潮流,所以难以流传;第三,按照马融的教育方法,多数学生不能直接接受他的教导,故只有很少的人能真正传播他的学术;第四,马融在当时生活奢侈,且攀附权贵,在社会上影响不佳;第五,东汉末年的战乱,加上之后数百年的分裂割据,马融活动的洛阳、关中地区皆处于战略要冲,乃兵家必争之地,频繁的战火使大量图书典籍散佚,马融的作品可能也多在其中;第六,郑玄的系统著作流行,门徒又众,因此郑学广为流传,马融之学逐渐被郑学所掩盖而散佚;第七,六朝玄学、佛学盛行,儒学式微,因此马融学说并不受重视,至唐代已经散佚太半。因此,我们如今也只能通过马融对一些经典的注文、仅存的少量辞赋以及后人对它的追述来对马融进行了解了。

总体来说,马融在经学方面的特点及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①

一、他全面解经,遍注了《易》、《书》、《礼》、《诗》、《春秋》五经,开全面注经之先河。他虽重点治礼,但不局限于一经。

二、马融重训诂。他发挥了东汉经学的特色,后世以马许并称。

三、马融重点治《三礼》及《易》,影响其门人郑玄等,他又增补小戴《礼记》三篇:《月令》、《名堂经》、《乐记》,充实了儒经的体系。

四、后来郑学大传,其主要精神得之于马融,故言汉代学者,恒称“马郑”。

五、马融对传播《春秋左氏传》有力。孔颖达说马融等人“皆传《左氏春秋》”,汉代《左传》立为学官,不久即废,后因马融等人之研治而盛传。

六、马融不重纬书,注经少神秘色彩。相反,他的门徒郑玄则大注纬书。

七、马融开办私学,门徒众多,对经学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马氏经学的特点及影响

东汉经学发展的时代特点是由今文经为主逐渐转向古文经盛行,进而转向今古文合流。马氏的学术特点也正是体现了这一时代特征。

处于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的马援,正当今文占据优势的时期,因此他所研习的便是今文经的“齐诗”。

至东汉中前期的马严正处于今古文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不过古文经已经明显加强,甚至开始超越今文经成为学术的主流。在这样的背景下,马严无疑是站在了学术潮流的前列,他所研习的《左氏春秋》,是“春秋三传”中唯一的古文经,也是西汉和东汉前期饱受争议,一直收到排斥的经典,可以说,马严能够得到承认,说明古文经已经得到了社会生广泛的承认。

马融所代表的,是古文经发展到最高峰,今古文开始合流的时期。马融主要代表了古文经派的学术风格。首先,古文经是马融最主要的学问所在,这是毫无疑问的。马融所学,于《周易》,属于正宗的古文经学派“费氏派”;于《尚书》,为“杜林漆书派”,史载杜林从西州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甚宝爱之,后传东海卫宏、济南徐巡,古文遂行;于《诗》,为古文《毛诗》。此外,马融遍注经典,也多采用了古文经训诂的方法。因此,可以说,马融不但将古文经融会贯通,且将其发扬光大。

可是,马氏终究没有能够赶上今古文合流的学术潮流,在马融将古文经推向顶峰之后,马氏便再也没有出现值得称道的学术大家。当然,今古文合流的领导人物郑玄出自马融门下,他在很多地方可以作为马融的学术思想在新潮流下的体现。包括后来的王肃,虽然处处与郑玄相对,但其基本精神仍然出自马学。因此,可以说,东汉马氏的学术最终通过郑玄、王肃等人传承了下来,并最终影响了中国此后数千年的经学发展。

东汉经学世家——马氏

社会发展学院

中国古代史

范黧

M070494

一、总述

在东汉经学中,扶风马氏占有重要的地位。身处经学主流由今文经向古文经过度进而今古文融会贯通的时期,马氏正体现了这一历史的转变,而马融作为古文经的大师,更是起到了一个总结并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是,马氏并不像很多文化大族那样以文进身。作为战国赵国名将赵奢的后代,马氏在很长的时间都保持了重视武功的传统,在秦及两汉中前期重视军功的大背景下,马氏得以显赫。史书记载,“秦灭赵,牧①子兴徙咸阳,秦封武安侯”,其孙马述,字贞惠,西汉太子大夫、平通侯,马述之子权,为宁东将军。武帝时,马权之子马通因平定戾太子叛乱功封重合侯,并以他的军事才能,在抵御匈奴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至西汉中后期,马通之兄马何罗由于与霍光有隙而谋反被诛,使马氏家族受到挫败走向衰落,西汉一朝不显。虽然马氏在西汉后期失去了权执,但是,经过西汉一朝的积累,马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大家族,拥有相当的势力:马援在北地牧畜,“宾客多归附者,遂役属数百家”,“转游陇汉间”,“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②,“宾客故人,日满其门”③。因此,新莽之际,随着马氏从祖先谋反罪名的阴影下走出,马氏又开始寻求崛起的机会。史料记载,马援父马仲,曾任玄武司马,在军中管理军政和军赋。马援三兄“况、余、员,并有才能,王莽时皆为二千石”④,马况为河南太守,马余为中垒校尉、扬州牧,马员为增山连率。在东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马援跟随光武帝灭隗嚣、安抚诸羌、平定交阯,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中,马防以平定西羌立功,马豫曾出任步兵校尉等军职,家族的军事传统依然在传承。

但是,在马氏仪仗军功取得政治地位,甚至一跃而成为外戚的同时,其家族的发展方向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即有军功豪族和外戚豪族逐渐向文化士族转变。

马氏开始向文化士族的转变,从马援即开始现出端倪。史载马援少时“尝受齐诗”⑤,并因见朱勃“衣方领,能矩步,辞言娴雅”而“见之自失”⑥。此后,马氏向文化士族转变的趋势就越来越明显,不仅对儒学的学习在逐渐加强,而且处世方式也更趋于儒者风范。马援的后人如马廖、马严、马鱄、马续等,皆在经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马融更是成为一代宗师,就连身为女眷的明德马皇后也能熟读经书。

马氏真正完成从军事、外戚豪族向文化士族的转变,是从马皇后去世,马氏外戚在朝中失执开始的。从此,知道东汉末年,马氏再也没有登上东汉政治的核心舞台,其主要的影响便存在于文化领域。

探讨马氏家族之所以会从外戚、军功世家转向经学世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⑦ ①

② 赵牧为赵奢之子。 《后汉书·马援列传》,中华书局,P/828

③《后汉书·马援列传》,中华书局,P/836

④《后汉书·马援列传》,中华书局,P/827

⑤《后汉书·马援列传》,中华书局,P/828

⑥《后汉书·马援列传》,中华书局,P/850

首先,这与两汉经学昌盛的时代背景十分不开的。从武帝时期开始,官方提倡儒家经学,通一经即可为官,研究儒家经典成为通向仕途的捷径,因此,许多大小世族都开始注重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以确保世代仕途无忧。当然,除此之外,由于长期提倡经学,经学已经渗透进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学习提高经学素养往往成为各个家族为提高社会认同的自然的选择。

其次,东汉初年,政府对于豪族采取了压制政策,尤其是在光武帝和章帝二朝,而这恰恰是马氏在政治上比较活跃的时期。因此,包括马氏在内的各个世族重视研习经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过多参与政治而与皇权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也是为万一家族失势留好后路。

第三,东汉政府有意识的加强对外企豪族的教育,如明帝时,由中央政府组织,为樊、郭、阴、马四姓小侯开立学校,置“五经”师,这无疑为这些家族的子弟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提供了条件。

第四,马氏本身有学术的基础。马援作为马氏中兴之人,自己便学习过《诗》,此外,马援三兄况、余、员,并有才能,虽然史书并没有记载究竟是哪方面的才能,不过他们多少应该有一定的经学基础的。此后,马氏的经学传统一直传承,并不断加强,最终成为著名的经学世家。

第五,马氏在东汉中期的政治斗争中失败,并退出了东汉的政治核心圈,这使他们能够也不得不将学术作为家族地位得以延续的主要支柱。这成为他们提高学术素养的动力。

二、马融之前的经学传统

观清人唐晏的《两汉三国学案》,马氏载入其中的有马援、马廖、马严、马续和马融五人,当然,在《后汉书》中有记载的还有汉明帝的皇后马氏。这其中,马融自然是名垂千古的学术大家,而其他几人,也都有可称道之处。

关于马氏经学成就,多数人物留下的资料十分有限。

马援:《后汉书·马援列传》载:马援“尝受《齐诗》,意不能守章句”①,李贤注引《东观记》曰:“受《齐诗》,师事颖川满昌。”②这里提到三条信息:一、马援曾经学习过《齐诗》;二、马援的师承为颖川满昌;三、马援对于经学的研究并不深入。虽然马援对于经学的追求并不能与其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相提并论,但他将马氏带上一个极高的地位,这便为其家族后人潜心学术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政治条件;而他本人也开了马氏经学传统的先河。

马皇后:马援小女,明帝皇后。史载,马氏“能颂《易》,好读《春秋》、《楚辞》,尤善《周官》、《董仲舒书》。”而她在训示马廖、马防、马光等马氏宗族的时候,又引用了《论语》“少之时,戒之在色;及其老也,戒之在得”的典故,说明她对《论语》也是比较熟悉的。

马廖:马援之子。在《两汉三国学案》中,唐晏认为马廖演习《周易》,但不知出于何门派。认定马廖研习《周易》,当是从马廖在一封上疏中引用了《周易》中的“不恒其德,或承之羞”③一句,然而只有一句,自然无法判定其师承门派了。

马严:马严是马援之兄马余之子。《后汉书》记载马严“从平原杨太伯讲学,专心坟典,能通《春秋左氏》,因览百家群言,遂交结英贤,京师大人咸器异之。” ④这条信息说明马严不但治经学,而且成就颇高,单从 “京师大人咸器异之”便能看出。且虽然唐晏将马严归为《春秋左氏》派,不过,显然马严的学术不仅仅如此,这里的“览百家群言”一句,显示了马严除了儒家的经学外,对诸子百家也有涉猎,此外,《后汉书》中还有记载,在一次日①

② 《后汉书·马援列传》,中华书局,P/827 《后汉书·马援列传》,中华书局,P/828

③ 《后汉书·马援列传》,中华书局,P/853

蚀之后,马严上疏章帝,其中引用了“《尚书》咎繇之词”:“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①一句,这是《尚书·皋陶谟》的句子,说明马严对《尚书》也颇有心得。在马氏立为皇后之后,马严来到洛阳,被留在仁寿闼,与校书郎杜抚、班固等杂定《建武注记》,这对马严的学术地位是一个极大的肯定了。马严有七子,其中唯马续、马融知名。而马融最终成为汉代经学史上承上启下的人物,在中国经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东汉经学的第一人——郑玄就出自马融门下。可以说,马严的后人奠定了马氏作为经学世家的地位,这首先当然与马严自身的学术修养十分不开的。

马续:马严幼子,史载他“七岁能通《论语》,十三明《尚书》,十六治《诗》,博观群籍,善《九章算术》”②,虽然史书对马续记载甚少,也不能明了他的学问究竟师承何派,但是,从马严七子“唯续、融知名”可以看出,马续在当时的学术界知名度是很高的。

从马氏宗族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到,马氏族人基本分为两种路线,一种是政治、军事路线,一种是学术路线。走政治、军事路线的,如马援、马廖等并非不研究学术,但是都不甚深入;同样,走学术路线的,如马严、马续等,也并非不参与政治、军事,比如马严就曾担任过将军长史,五官中郎将、行长乐卫尉事等武职,也担任过陈留太守、太中大夫、将作大匠等朝廷要职;马续也担任过护羌校尉、度辽将军,但他们往往以学术著称。由此,最终两条路线也产生了不同的结局。由于在政治斗争中失败,马氏在章帝朝便以彻底失势,于是,以政治为主的路线彻底失去了舞台;军事上虽然还能有少数家族成员崭露头角,但也已不像之前那样辉煌;唯有学术路线在这样的逆境中得以发扬光大,并最终培养出马融这样的宗师

三、马融的学术成就

马融在马氏的家族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范晔在《后汉书》中,既没有将其列入《马援传》,也没有并入《儒林传》,而是为其专门列传,可见他的影响之深,地位之高。

马融是马严第五子,史称他“为人美辞貌,有俊才”③,“才高博洽,为世通儒”④。马融有记载的师承是京兆掣恂,马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⑤。

“博通经籍”四字,马融可谓实至名归。他的著述颇多,《后汉书》有载的便有《三传异同说》,注解《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多种经籍,此外,所著赋、碑、诔、书、纪、表、奏、七言、琴歌、对策、遣令,凡二十一篇。所以,马融不但于经学方面广泛涉猎,还兼收百家之长,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建树。所以,在《两汉三国学案》中,马融的名字于多处出现,几乎每个经典他都涉及,甚至有时在一个经典中跨多个派别,它们分别是:《周易》中的“费氏易”,《尚书》中的“杜林漆书派”,《诗》中的“毛诗”,《礼》中的“礼经高堂氏派”、“周官礼派”、“礼大小戴学派”,《春秋》中的“公羊严氏派”,此外,还有《论语》和《孝经》,但不知宗派。

马融在教育上也有很大的贡献。他的教育自成一体,采用让初入门的学生先跟随其他弟子学习,待打好一定基础之后再由马融亲授的方法。这样,一方面能够扩大教授的规模,让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进行学术的训练,此外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逐渐深入的学习。在这样的教育方法下,马融培养出了郑玄和卢植两位高徒,这二人在东汉末年的学术和政治上分别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遗憾的是,马融的著述流传至今的不多。主要原因是:首先,马融的著述较为零碎,没①

② 《后汉书·马援列传》,中华书局,P/860 《后汉书·马援列传》,中华书局,P/862

③ 《后汉书·马融列传》,中华书局,P/1953

④ 《后汉书·马融列传》,中华书局,P/1972

有形成完整的系统,故容易散失;其次,马融偏重古文经,不合当时今古文合流的时代潮流,所以难以流传;第三,按照马融的教育方法,多数学生不能直接接受他的教导,故只有很少的人能真正传播他的学术;第四,马融在当时生活奢侈,且攀附权贵,在社会上影响不佳;第五,东汉末年的战乱,加上之后数百年的分裂割据,马融活动的洛阳、关中地区皆处于战略要冲,乃兵家必争之地,频繁的战火使大量图书典籍散佚,马融的作品可能也多在其中;第六,郑玄的系统著作流行,门徒又众,因此郑学广为流传,马融之学逐渐被郑学所掩盖而散佚;第七,六朝玄学、佛学盛行,儒学式微,因此马融学说并不受重视,至唐代已经散佚太半。因此,我们如今也只能通过马融对一些经典的注文、仅存的少量辞赋以及后人对它的追述来对马融进行了解了。

总体来说,马融在经学方面的特点及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①

一、他全面解经,遍注了《易》、《书》、《礼》、《诗》、《春秋》五经,开全面注经之先河。他虽重点治礼,但不局限于一经。

二、马融重训诂。他发挥了东汉经学的特色,后世以马许并称。

三、马融重点治《三礼》及《易》,影响其门人郑玄等,他又增补小戴《礼记》三篇:《月令》、《名堂经》、《乐记》,充实了儒经的体系。

四、后来郑学大传,其主要精神得之于马融,故言汉代学者,恒称“马郑”。

五、马融对传播《春秋左氏传》有力。孔颖达说马融等人“皆传《左氏春秋》”,汉代《左传》立为学官,不久即废,后因马融等人之研治而盛传。

六、马融不重纬书,注经少神秘色彩。相反,他的门徒郑玄则大注纬书。

七、马融开办私学,门徒众多,对经学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马氏经学的特点及影响

东汉经学发展的时代特点是由今文经为主逐渐转向古文经盛行,进而转向今古文合流。马氏的学术特点也正是体现了这一时代特征。

处于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的马援,正当今文占据优势的时期,因此他所研习的便是今文经的“齐诗”。

至东汉中前期的马严正处于今古文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不过古文经已经明显加强,甚至开始超越今文经成为学术的主流。在这样的背景下,马严无疑是站在了学术潮流的前列,他所研习的《左氏春秋》,是“春秋三传”中唯一的古文经,也是西汉和东汉前期饱受争议,一直收到排斥的经典,可以说,马严能够得到承认,说明古文经已经得到了社会生广泛的承认。

马融所代表的,是古文经发展到最高峰,今古文开始合流的时期。马融主要代表了古文经派的学术风格。首先,古文经是马融最主要的学问所在,这是毫无疑问的。马融所学,于《周易》,属于正宗的古文经学派“费氏派”;于《尚书》,为“杜林漆书派”,史载杜林从西州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甚宝爱之,后传东海卫宏、济南徐巡,古文遂行;于《诗》,为古文《毛诗》。此外,马融遍注经典,也多采用了古文经训诂的方法。因此,可以说,马融不但将古文经融会贯通,且将其发扬光大。

可是,马氏终究没有能够赶上今古文合流的学术潮流,在马融将古文经推向顶峰之后,马氏便再也没有出现值得称道的学术大家。当然,今古文合流的领导人物郑玄出自马融门下,他在很多地方可以作为马融的学术思想在新潮流下的体现。包括后来的王肃,虽然处处与郑玄相对,但其基本精神仍然出自马学。因此,可以说,东汉马氏的学术最终通过郑玄、王肃等人传承了下来,并最终影响了中国此后数千年的经学发展。


相关文章

  • 东汉初期的马窦之争
  • 东汉初期的马窦之争 中国古代史 范黧 M070494 一.东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与马窦矛盾的潜伏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称帝建立东汉政权.不久,新莽时曾任增山连率的马员来到洛阳,这是后世作为西北大族代表之一的马氏与东汉政权的第一次接触.光武帝 ...查看


  • 马援的后代都有谁 马援女为皇后典故
  • 马援是东汉的开国元勋,在归顺刘秀后一心为东汉出战,即使在年迈的晚年也在战争中度过,最终死在了平定岭南的战场,成就了马革裹尸的故事.马援死时还遭人诬陷,被刘秀误会,侯爵也被撤销,不过他的子孙后代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也出了不少人才. 马援的后代 ...查看


  • 十三经注疏简介 1
  • 十三经注疏简介 孟子注疏 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一作仲颂,号籀庼,别署荀羕,浙江瑞安人.晚清著名学者和古文辞家孙衣言之子.与黄以周.俞曲园合称"清末三先生".孙诒让学问体大思精, ...查看


  • 中国古代才女:东汉篇[阴丽华]
  • 愚雅轩祝您全家幸福.安康 中国古代才女:东汉篇 <阴丽华> 阴丽华     阴丽华,(公元4年 -公元64年)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刘秀的第二任皇后,春秋时期的一代名相管仲的后裔.阴丽华在历史上以美貌著称.史载,刘秀还是一个没落皇族之 ...查看


  • [自语堂编藏]杨天宇:略论汉代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
  • [自语堂编藏] 略论汉代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 杨天宇 一.关于两汉今古文之争的性质 学者一般认为,两汉的今古文之争先后发生过四次,第一次发生在西汉后期,另三次则都发生在东汉.至于争论的性质,或以为是两个不同的学术宗派之争[1],或以为是围 ...查看


  • 两汉经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25 [摘要]经学历史悠久,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到清末废科举为止历经两千多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汉代又是经学最昌盛的时代,今文经古文经交相辉映,朝野内外诵读经书蔚然成风.<汉书>曰:&q ...查看


  • 汉代经学的发展
  • 汉代经学的发展 --今古文经之争 [摘要]汉武帝把儒学奉为正统学说,这一学说的儒家典籍被定为"经".围绕着"经"的研究所形成的学问,称为经学.而西东两汉,在古今经文的认识上,各派学者有不一样的见解,而 ...查看


  • 四川省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
  •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单项选择题)和第II卷(非单项选择题).第I卷1至3页,第II卷4至6页,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 ...查看


  • 东汉统一时的"精神战":刘秀和公孙述的正统之争
  • 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时代,皇权是相当神圣的."君权神授"的正统观念不仅是封建统治者掌控政权.笼络人心的理论基础,也是有志于夺取政权者的有力武器,就是中国农民起义者也常加以利用.为加强和维护皇权,欲掌控政权的新旧统治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