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作者:付晓明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3年第11期
【教学内容】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
【教材分析】
本节课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中“像、物大小关系,实像与虚像的判断及像、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
【学情分析】
学生易受生活经验影响,认为像、物大小与距离平面镜的远近或大小有关系,在探究过程应指导学生正确认识。
【设计理念】
立足探究,紧扣中考考点,让学生经历基本的探究过程,感受探究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平面镜成像规律。
2.了解平面镜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过程,体会探究妙趣。
2.掌握“替代法”研究问题,建立正确的虚像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体会物理学知识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指导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虚像。
【探究器材】
教师:平面镜成像规律课件。
学生分组:玻璃板、支架、二只一样大小的蜡烛、刻度尺、铅笔、白纸、火柴。
【教学过程】
一、设疑
教师:以生活中照镜子为例,引入平面镜和成像。
学生:讨论、思考、总结。
二、猜想与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假设和猜想。
1.像的位置
2.像的大小
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像距)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物距)的关系
4.像的虚实
三、设计实验
“替代法”确定像的位置。
四、探究过程与搜集证据
教师:探究器材的作用是什么?使用刻度尺测量要注意哪些事项?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并用课件展示实验器材的作用。
教师组织学生按照课件展示的步骤安装器材。
教师:为什么用的是透明的玻璃板做实验?玻璃板薄一点还是厚一点好?
学生:讨论,猜想。
教师指导学生用两块玻璃板叠放在一起对比探究,验证猜想。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教师:像成在哪里?能看到但摸不到,怎样确定像的位置?
引导学生认识“替代法”研究问题。
学生:像物异侧,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好像被点燃,此处为像的位置。 教师: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引导学生用白纸做光屏,看像能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或用手感受有没有烛焰的灼烧感。 确立虚像的概念。
教师:为什么用两根一模一样的蜡烛?
学生:易于比较像物的大小。
教师:玻璃板没有垂直于水平面放置,对探究有什么影响?
学生:不易确定像的位置。
教师指导学生测量像、物距离。
教师:为什么测量三个远近不同的位置?
学生:多测量几次,规律具有普遍性。
学生搜集证据并填入数据表。
教师随机抽取2组数据,利用投影引导学生分析。
五、论证
验证猜想与结论是否相符
六、评估
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估
七、交流与合作
学生各组讨论实验的得失,交流探究经验,
八、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1.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物异侧
4.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课堂练习】
1.(2008宿迁)下列关于光学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向平面镜走近,镜中的像变大
B.平面镜总是成和物等大的像
C.透过凸透镜看物体,像总是放大的
D.透过凸透镜看物体,像总是缩小的
2.(2009广州)右图是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像的大小与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有关
B.蜡烛远离玻璃板过程中,蜡烛的像始终与蜡烛等大
C.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所在的位置,像会成在光屏上
D.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在玻璃板后成一实像
答案:B
3.(2009烟台)22.小明利用平板玻璃、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选用玻璃板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2)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4.(2009江西)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回想我们的实验过程,我们是选用了 作为平面镜,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 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答案:玻璃 位置
5.(2009威海)小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观察玻璃板后的像,如右图所示,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 关系,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
答案:大小 虚
6.(2010福建莆田,16题)小立身高1.60 m,站在镜前0.50 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______m,像高_______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将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0.50(或0.5)1.60(或l.6)不变
【课后小结】
学生总结平面镜成像规律。
作业:完成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
本课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尝试探究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验证猜想,在讨论中交流思想。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入课题,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器材,让学生感觉到生活就是物理,物理就是生活。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过程适时加入预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引用:图片来自百度网。
说明:本文是2013年新疆师范大学成教院《国培计划2013》培训教师的讲课稿。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第八中学)
编辑 王团兰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作者:付晓明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3年第11期
【教学内容】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
【教材分析】
本节课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中“像、物大小关系,实像与虚像的判断及像、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
【学情分析】
学生易受生活经验影响,认为像、物大小与距离平面镜的远近或大小有关系,在探究过程应指导学生正确认识。
【设计理念】
立足探究,紧扣中考考点,让学生经历基本的探究过程,感受探究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平面镜成像规律。
2.了解平面镜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过程,体会探究妙趣。
2.掌握“替代法”研究问题,建立正确的虚像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体会物理学知识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指导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虚像。
【探究器材】
教师:平面镜成像规律课件。
学生分组:玻璃板、支架、二只一样大小的蜡烛、刻度尺、铅笔、白纸、火柴。
【教学过程】
一、设疑
教师:以生活中照镜子为例,引入平面镜和成像。
学生:讨论、思考、总结。
二、猜想与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假设和猜想。
1.像的位置
2.像的大小
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像距)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物距)的关系
4.像的虚实
三、设计实验
“替代法”确定像的位置。
四、探究过程与搜集证据
教师:探究器材的作用是什么?使用刻度尺测量要注意哪些事项?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并用课件展示实验器材的作用。
教师组织学生按照课件展示的步骤安装器材。
教师:为什么用的是透明的玻璃板做实验?玻璃板薄一点还是厚一点好?
学生:讨论,猜想。
教师指导学生用两块玻璃板叠放在一起对比探究,验证猜想。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教师:像成在哪里?能看到但摸不到,怎样确定像的位置?
引导学生认识“替代法”研究问题。
学生:像物异侧,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好像被点燃,此处为像的位置。 教师: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引导学生用白纸做光屏,看像能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或用手感受有没有烛焰的灼烧感。 确立虚像的概念。
教师:为什么用两根一模一样的蜡烛?
学生:易于比较像物的大小。
教师:玻璃板没有垂直于水平面放置,对探究有什么影响?
学生:不易确定像的位置。
教师指导学生测量像、物距离。
教师:为什么测量三个远近不同的位置?
学生:多测量几次,规律具有普遍性。
学生搜集证据并填入数据表。
教师随机抽取2组数据,利用投影引导学生分析。
五、论证
验证猜想与结论是否相符
六、评估
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估
七、交流与合作
学生各组讨论实验的得失,交流探究经验,
八、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1.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物异侧
4.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课堂练习】
1.(2008宿迁)下列关于光学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向平面镜走近,镜中的像变大
B.平面镜总是成和物等大的像
C.透过凸透镜看物体,像总是放大的
D.透过凸透镜看物体,像总是缩小的
2.(2009广州)右图是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像的大小与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有关
B.蜡烛远离玻璃板过程中,蜡烛的像始终与蜡烛等大
C.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所在的位置,像会成在光屏上
D.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在玻璃板后成一实像
答案:B
3.(2009烟台)22.小明利用平板玻璃、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选用玻璃板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2)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4.(2009江西)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回想我们的实验过程,我们是选用了 作为平面镜,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 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答案:玻璃 位置
5.(2009威海)小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观察玻璃板后的像,如右图所示,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 关系,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
答案:大小 虚
6.(2010福建莆田,16题)小立身高1.60 m,站在镜前0.50 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镜面______m,像高_______m;当他慢慢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将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0.50(或0.5)1.60(或l.6)不变
【课后小结】
学生总结平面镜成像规律。
作业:完成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
本课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尝试探究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验证猜想,在讨论中交流思想。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入课题,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器材,让学生感觉到生活就是物理,物理就是生活。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过程适时加入预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引用:图片来自百度网。
说明:本文是2013年新疆师范大学成教院《国培计划2013》培训教师的讲课稿。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第八中学)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