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课程论文
浅析中国农村留守老人问题
姓 名:学 号:
学 院:
班 级: 指导老师:
浅析中国农村留守老人问题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而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社会背景下,老年人问题,尤其是留守在农村的老年人问题,日益成为目前以及今后农村养老问题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照料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的双重冲击。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造成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几条建议。
[关键词] 人口流动 留守老人 农村
目录
一、背景........................................................................................................................................... 3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加剧 ........................................................................................... 3
(二)流动人口增加 ............................................................................................................... 4
二、农村留守老人的概念界定 ....................................................................................................... 4
三、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5
(一)经济状况 ....................................................................................................................... 5
(二)生活照顾 ....................................................................................................................... 6
(三)心理健康及精神文化状况 ........................................................................................... 6
(四)疾病照顾 ....................................................................................................................... 7
四、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原因分析 ....................................................................................... 7
(一)城市化、工业化是农村留守老人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 7
(二)传统家庭养老保障功能的弱化 ................................................................................... 7
(三)二元型的社会结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 8
(四)子女回家的机会成本高,造成孝顺愿望实现的断裂 ............................................... 8
五、解决对策 ................................................................................................................................... 9
(一)政策导向上: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 ........................................................................... 9
(二)加强养老意识宣传,强化传统型家庭养老功能 ....................................................... 9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10
(四)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 10
六、结语......................................................................................................................................... 11
参考文献:..................................................................................................................................... 11
一、背景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加剧
中国自1979 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快速转型。几乎与此同时,随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生育率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加之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死亡率大大降低,人口开始老龄化。从表一中的数据可知,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国的老龄化形势越来越加严峻。
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例,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91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在农村更为严重。仍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例来说明: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虽然城
表一 中国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走势
注:表中数据为根据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计算所得。其中,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数据分别来源于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报告,而1987年及2005年数据来源于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报告。
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但农村人口的数量仍大大高于城市人口数量。 再加上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以及社会保障设施的落后,使得农村老龄化的问题更加凸显。
(二)流动人口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随着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农村中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前往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务工,由此造成了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趋势,并且有不断增加的势头。农村人口的外流,尤其是远距离的跨省流动,导致了农村中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缺失,只剩许多农村老年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见表二)。这样,就导致了留守家庭的出现。随着老龄化的凸显,留守家庭中的留守老人问题值得引起社会的广大深思。
表二 历年流动人口变动情况
注:表中数据为根据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计算所得。
二、农村留守老人的概念界定
本文将农村留守老人定义为那些因为子女长期(通常半年以上)离开户籍地进入城镇务工或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而留守在户籍地村的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
目前,中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刚刚起步,农村老年人主要是靠子女赡养和照料,子女提供的代际支持几乎是老年人社会支持的全部。然而,劳动力外流拉大了代际间的地理距离,削弱了家庭养老的功能。城市的现代文化熏陶着进
入城市的农民工,造成他们赡养父母的传统责任意识淡化。在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和大量外出务工人口流动的背景下,劳动力外流对农村留守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福利产生着怎样的影响?
本文从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与影响因素、留守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思路等几个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述评。
三、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状况
一般认为,子女外出务工所取得的报酬高于在农村务农的收入,因此,对于留守在家的老人的经济状况会有一定的改善与提高。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并没有像预期那样得到提高,有时甚至还需要自己务农或节衣缩食来补贴家用,支撑基本的生活支出。
一方面,由于子女进城务工本身的收入很低,其自身的生活并未得到很好的保障,同时子女要供孩子上学读书,花销很大等多种原因,很多留守老人获得子女给与的生活费很少。那些主要靠自己和老伴劳动所得的收入来生活的留守老人,除去购买农作物种子化肥后更是所剩无几,导致他们仍然生活拮据。同时,由于许多农作物种植易受水、旱等自然灾害导致歉收,使得这些老人的收入更加没有保障,难以很好地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
另一方面,老人们平时除了日常生活用品的消费以外,还有求医问药的费用。人的身体状况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下滑趋势的,一般的老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身体上的小毛病,平时免不了一些医疗支出;若遇上大病,支出更大。此外,有些子女外出务工而将小孩留在家中由老人照顾,这也增加了老人们的负担,他们还得给孙子、孙女一些零用钱。
此外,不容忽视的另一点是,劳动力外流拉大了代际间的地理距离,削弱了家庭养老的功能。城市的现代文化熏陶着进入城市的农民工,造成他们赡养父母的传统责任意识淡化,导致子女对留守老人的支持水平较低或支持的意愿降低,从而不愿意给留守在家的老人足够的经济支持。
从这一角度来讲,子女外出并没有明显改善甚至恶化了老人的经济状况。
子女对父母的生活照料需要以空间距离的接近为基础。在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中,老人主要选择跟儿子一起生活,互相照应。在这种模式下,老人对子女的情感依赖性较强,子女仍是养老的主要承担者。而外出务工导致两代人的分离,因此,子女的向城市迁移不仅减少了留守老人在日常生活、安全和医疗方面得到的照料,还增加了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强度。
当前留守老人的照料资源主要来自于家庭,其中老人自己及配偶是主体型照料供给者,未外出子女、其他亲属等家庭网成员只能提供辅助型照料;邻居、同辈群体等社区成员提供的照料资源十分有限;而农村社会保障体力很不完善,村集体和政府在留守老人生活照料方面的作用很少。
(三)心理健康及精神文化状况
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是农村留守老人面对的最大精神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高,留守老年人的行动越来越不方便,他们与外界的接触也就相应地越来越少,转而对子女的情感依赖却不断加强。而外出务工的子女相当一部分是年初而出,年终而归,他们与留守老人相处的时间一般只有1个月左右。子女外出后,导致老人孤独感增强。同时,由于子女外出但长期的代际分离使两代人观念差距拉大,大多数外出子女很少与父母沟通,打电话时更多的话题是留守儿童。彼此间的感情纽带变得松弛,由此可能会带来子女孝道的弱化,直接影响老人的家庭地位和养老质量。即便有些老人正进行隔代监护,与留守的孙辈一起生活,但孙辈还无法在较大程度上缓解留守老人的孤独。
此外,由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一些老人甚至为了省电连电视都不看,也有些老年人在家中电视都是由孙子或孙女控制,而所看的电视节目都是老人们不感兴趣的。老年人大多只能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老人在家庭之外也很难找到精神寄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留守老人亲情上的疏离和心灵上的煎熬。老年人精神上失去了依靠和寄托,无法享受过去大家庭的天伦之乐,精神世界比较空虚,心理上显得孤独无助。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各种突发状况是无可避免的。而留守老人的外出子女普遍是年终返乡,有的甚至数年不归。留守老人在子女外出期间生病的情况时有发生,但由于往返的成本太高,除非是严重危及老人生命, 否则一般情况下外出子女不会回来照料老人。如此一来,子女外出务工必然会导致留守老人生病需要照料时子女缺位,从而出现不能及时就医、生病期间无人看护或得不到良好看护的现象。
从实地调查的情况看, 很多研究社区的医疗条件还很落后, 每个社区只有一两名赤脚医生或一两家私人诊所。部分社区农户居住分散,住在相对偏远自然村的老人去看病就医路途遥远,非常不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当留守老人突发急病时,因无人知晓、护送而不能及时就医的情况便时有发生,其中空巢、丧偶和高龄留守老人不能及时就医的情况更为普遍。
而在生病期间, 很多留守老人虽然还能获得配偶、未外出子女等其他群体的照料支持,但照料提供者往往由于劳动负担过重而没有精力或能力给予良好看护。相当一部分留守老人生病时甚至无人看护。
四、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城市化、工业化是农村留守老人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为外出务工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得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主要是年富力强的青壮年,造成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和农村社会的“空穴化”,农村养老的对象与载体在时间与空间上开始产生分离,出现了大量的农村留守老人。而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更加凸显。
(二)传统家庭养老保障功能的弱化
在传统社会,子女对父母承担主要的养老责任,尤其是儿子扮演着更重要的
角色,“父母在,不远行”等传统的教导直接影响着子女的行为。但在现实社会,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弱化了子女对父母的养老责任。子女远离父母,不能直接对父母进行生活照料,尤其是年事已高的父母,子女不在身边,他们将存在更大的生命风险,如有重病不能得到及时治疗等。
这一问题在最近几年里显得愈加突出了。改革初期的一段时间,男性外出务工较多,家庭可以留下妇女来照顾老人。但最近几年研究得出,随着妇女就业机会的增加,外出务工的女性也越来越多,于是夫妻双方双双外出务工的人口比例在逐渐增大,农村家庭中只剩下了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小孩。在这种情况下,农村老人更加得不到子女的照顾。可见,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保障功能正在弱化,留守老人更多的是靠自己或同样年迈的配偶来相互照料。
(三)二元型的社会结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农村留守老人在不能充分享受家庭养老的同时,现阶段农村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机制又非常不健全,这就使得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困境难以改善。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城乡政策不同, 城市养老有着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而在农村养老更多的是依靠家庭。最近几十年里,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养老方式依然没有较大的改变,农村养老的保障机制仍未建立健全。
此外,农村社区还未充分发挥作用。农村社区,即老年人生活的村庄,本应是维护家庭养老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环境,同时也是家庭养老功能最直接、最有效的接替者。但目前我国的社区还不能为留守老人提供可靠的经济支持,为老服务体系还未建立,社区对家庭养老还起不到引导和督促作用。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和条件所限,为老服务在整体上仍属空档,最具代表性的敬老院不仅不普及,现有的许多还只是供参观用的展品。老年医疗服务、老年生活料理服务、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服务等都未建立,甚至在许多农村还根本没有这种意识,留守老人还没有成为社区资源的拥有者、管理者、投入者和受益者,现代化的社区照料体系尚未全面建立起来。
(四)子女回家的机会成本高,造成孝顺愿望实现的断裂
一般情况下,外出务工子女为长期在外工作,一年之中只有春节才会回家
与亲人团聚。非节假日回家,可能会耽误正在进行中的工作,影响工作进程与收入;另一方面,大部分外出务工子女均为跨省流动,离家较远,回家的路途颠簸,时间较长,成本过高,这也阻碍了子女对家里老人的照顾。
五、解决对策
(一)政策导向上: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
政府应大力号召外流子女回乡工作,将本来由他们照顾老人的责任切实地回归到他们身上。出于这一考虑,政府应在保障自身财政稳定的同时,有步骤的通过兴建本地产业,发展县域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村产业化等方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呼吁外流子女回乡打工。
在这样的角度和视野下,政府在考虑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应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着力点,在经济布局上要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在政策上对到中西部地区落户的企业提供倾斜;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大省则要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充分发挥本地非农产业务工成本低以及打工和务农可以兼顾的优势,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发展区域经济和本地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使农民工能够兼顾农业生产和家庭生活,以解决留守老人问题。
(二)加强养老意识宣传,强化传统型家庭养老功能
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庭亲情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成年子女担负着有赡养照料父母的义务。这种“反馈式”的哺养关系一直是中华民族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基础,同时为家庭养老制度的实行和巩同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础。
同时,留守老人和子女间存在着互惠互利的代际交换。外出务工的子女往往为老年父母提供更多经济上的帮助,以此换取后者在家务、特别是孙子女照料上的帮助。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子女也有义务来照料年迈的老人。
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制约,致
使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水平均大大落后于城市,留守于农村的老人,不能像城市里的老人那样享受到比较全面的养老保障,因此,农民养老不可能完全依靠社会,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老人养老保障的主要形式。
因此,在现阶段,我们必须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加强农村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对在尊老爱老方面做得好的年轻人予以大力表彰,还可以通过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的办法。进一步强化子女的赡养义务,从而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对农村老人的保障作用,以促进农村老人的身心健康。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在鼓励家庭养老的同时,加快发展农村的社会化养老。社会养老是指依靠社会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需要国家投资兴办如建立农村福利院、老年院等。对于无子女或家庭贫困的农村家庭来说,社会养老还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经济状况还无力承担起这种义务,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鼓励个人或其他非盈利性部门来兴办的方式,鼓励农村的富裕户、各界的富裕人氏以及各慈善组织在农村捐建各种养老院、老人之家等,用做农村老人的社会养老机构。对于这类善举国家应给予大力支持,如减免其各种费用、简化相关手续的办理程序等。
(四)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发展农村社区的娱乐活动(特别是组织老年协会),丰富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目前,在有条件的农村可以试着建立一些老年人组织,尤其是留守老人,平时缺少交流的情况下会促使他们组织在一起,从而建立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可以建立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互助组,或者一些兴趣小组,类似于城市的老年人组织,这样将他们紧紧的团结在一起。通过组织的作用,使这些留守老人重新找到归属感,找到自己的一个新的位置,让这些留守老人认识到自己对社会依然存在着作用,这样对于留守老人的养老是非常有益的。通过这些协会,就可以组织老年人开展一些老年人活动,丰富农村老年人特别是留守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六、结语
在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大城市向农村和中西部劳动力输出省份转嫁了老龄化压力,使得农村老龄化,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老龄化水平超过了城市,农村养老压力远远大于城镇,农村养老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在当前社会转型加速期和社会矛盾突发期,尤其需要对这种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引发的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解决好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既有利于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又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并且可以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胡强强.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2):25-28.
[2]贺聪志,叶敬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03):46-53+111.
[3]左冬梅,李树茁.基于社会性别的劳动力迁移与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福利——基于劳动力流入地和流出地的调查[J].公共管理学报,2011,(02):93-100+127.
[4]肖亚洲.湖南某县农村留守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卫生服务利用研究[D].导师:陈立章.:中南大学,2010.
[5]杨亮,盛邦跃.解决当前农村老年人困境的几点建议[J].阴山学刊,2005,(06):97-99.
[6]陈敏.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09,(03):225-226.
[7]申秋红,肖红波.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研究[J].南方农业,2010,(02):5-8.
[8]卓瑛.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刍议[J].农业考古,2006,(06):336-339.
[9]银平均,黄文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J].江西社会科学,2011,(02):195-199.
[10]贺聪志,叶敬忠.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9,(02):24-34.
[11]秦亮.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国内研究综述[J].现代交际,2010,(10):8-9.
[12]零东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探析[J].生产力研究,2010,(07):38-40.
[13]陈维.农民工的迁移流动对农村留守老人家庭养老的影响[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6):31-33.
[14]邹伟贤.浅议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8,(07):44-46.
[15]周福林.我国留守老人状况研究[J].西北人口,2006,(01):46-49+56.
[16]高娜.中国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05):112-115.
海南大学课程论文
浅析中国农村留守老人问题
姓 名:学 号:
学 院:
班 级: 指导老师:
浅析中国农村留守老人问题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而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社会背景下,老年人问题,尤其是留守在农村的老年人问题,日益成为目前以及今后农村养老问题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照料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的双重冲击。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造成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几条建议。
[关键词] 人口流动 留守老人 农村
目录
一、背景........................................................................................................................................... 3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加剧 ........................................................................................... 3
(二)流动人口增加 ............................................................................................................... 4
二、农村留守老人的概念界定 ....................................................................................................... 4
三、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5
(一)经济状况 ....................................................................................................................... 5
(二)生活照顾 ....................................................................................................................... 6
(三)心理健康及精神文化状况 ........................................................................................... 6
(四)疾病照顾 ....................................................................................................................... 7
四、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原因分析 ....................................................................................... 7
(一)城市化、工业化是农村留守老人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 7
(二)传统家庭养老保障功能的弱化 ................................................................................... 7
(三)二元型的社会结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 8
(四)子女回家的机会成本高,造成孝顺愿望实现的断裂 ............................................... 8
五、解决对策 ................................................................................................................................... 9
(一)政策导向上: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 ........................................................................... 9
(二)加强养老意识宣传,强化传统型家庭养老功能 ....................................................... 9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10
(四)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 10
六、结语......................................................................................................................................... 11
参考文献:..................................................................................................................................... 11
一、背景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加剧
中国自1979 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快速转型。几乎与此同时,随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生育率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加之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死亡率大大降低,人口开始老龄化。从表一中的数据可知,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国的老龄化形势越来越加严峻。
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例,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91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在农村更为严重。仍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例来说明: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虽然城
表一 中国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走势
注:表中数据为根据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计算所得。其中,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数据分别来源于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报告,而1987年及2005年数据来源于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报告。
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但农村人口的数量仍大大高于城市人口数量。 再加上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以及社会保障设施的落后,使得农村老龄化的问题更加凸显。
(二)流动人口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随着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农村中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前往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务工,由此造成了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趋势,并且有不断增加的势头。农村人口的外流,尤其是远距离的跨省流动,导致了农村中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缺失,只剩许多农村老年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见表二)。这样,就导致了留守家庭的出现。随着老龄化的凸显,留守家庭中的留守老人问题值得引起社会的广大深思。
表二 历年流动人口变动情况
注:表中数据为根据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计算所得。
二、农村留守老人的概念界定
本文将农村留守老人定义为那些因为子女长期(通常半年以上)离开户籍地进入城镇务工或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而留守在户籍地村的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
目前,中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刚刚起步,农村老年人主要是靠子女赡养和照料,子女提供的代际支持几乎是老年人社会支持的全部。然而,劳动力外流拉大了代际间的地理距离,削弱了家庭养老的功能。城市的现代文化熏陶着进
入城市的农民工,造成他们赡养父母的传统责任意识淡化。在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和大量外出务工人口流动的背景下,劳动力外流对农村留守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福利产生着怎样的影响?
本文从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与影响因素、留守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思路等几个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述评。
三、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状况
一般认为,子女外出务工所取得的报酬高于在农村务农的收入,因此,对于留守在家的老人的经济状况会有一定的改善与提高。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并没有像预期那样得到提高,有时甚至还需要自己务农或节衣缩食来补贴家用,支撑基本的生活支出。
一方面,由于子女进城务工本身的收入很低,其自身的生活并未得到很好的保障,同时子女要供孩子上学读书,花销很大等多种原因,很多留守老人获得子女给与的生活费很少。那些主要靠自己和老伴劳动所得的收入来生活的留守老人,除去购买农作物种子化肥后更是所剩无几,导致他们仍然生活拮据。同时,由于许多农作物种植易受水、旱等自然灾害导致歉收,使得这些老人的收入更加没有保障,难以很好地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
另一方面,老人们平时除了日常生活用品的消费以外,还有求医问药的费用。人的身体状况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下滑趋势的,一般的老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身体上的小毛病,平时免不了一些医疗支出;若遇上大病,支出更大。此外,有些子女外出务工而将小孩留在家中由老人照顾,这也增加了老人们的负担,他们还得给孙子、孙女一些零用钱。
此外,不容忽视的另一点是,劳动力外流拉大了代际间的地理距离,削弱了家庭养老的功能。城市的现代文化熏陶着进入城市的农民工,造成他们赡养父母的传统责任意识淡化,导致子女对留守老人的支持水平较低或支持的意愿降低,从而不愿意给留守在家的老人足够的经济支持。
从这一角度来讲,子女外出并没有明显改善甚至恶化了老人的经济状况。
子女对父母的生活照料需要以空间距离的接近为基础。在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中,老人主要选择跟儿子一起生活,互相照应。在这种模式下,老人对子女的情感依赖性较强,子女仍是养老的主要承担者。而外出务工导致两代人的分离,因此,子女的向城市迁移不仅减少了留守老人在日常生活、安全和医疗方面得到的照料,还增加了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强度。
当前留守老人的照料资源主要来自于家庭,其中老人自己及配偶是主体型照料供给者,未外出子女、其他亲属等家庭网成员只能提供辅助型照料;邻居、同辈群体等社区成员提供的照料资源十分有限;而农村社会保障体力很不完善,村集体和政府在留守老人生活照料方面的作用很少。
(三)心理健康及精神文化状况
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是农村留守老人面对的最大精神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高,留守老年人的行动越来越不方便,他们与外界的接触也就相应地越来越少,转而对子女的情感依赖却不断加强。而外出务工的子女相当一部分是年初而出,年终而归,他们与留守老人相处的时间一般只有1个月左右。子女外出后,导致老人孤独感增强。同时,由于子女外出但长期的代际分离使两代人观念差距拉大,大多数外出子女很少与父母沟通,打电话时更多的话题是留守儿童。彼此间的感情纽带变得松弛,由此可能会带来子女孝道的弱化,直接影响老人的家庭地位和养老质量。即便有些老人正进行隔代监护,与留守的孙辈一起生活,但孙辈还无法在较大程度上缓解留守老人的孤独。
此外,由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一些老人甚至为了省电连电视都不看,也有些老年人在家中电视都是由孙子或孙女控制,而所看的电视节目都是老人们不感兴趣的。老年人大多只能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老人在家庭之外也很难找到精神寄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留守老人亲情上的疏离和心灵上的煎熬。老年人精神上失去了依靠和寄托,无法享受过去大家庭的天伦之乐,精神世界比较空虚,心理上显得孤独无助。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各种突发状况是无可避免的。而留守老人的外出子女普遍是年终返乡,有的甚至数年不归。留守老人在子女外出期间生病的情况时有发生,但由于往返的成本太高,除非是严重危及老人生命, 否则一般情况下外出子女不会回来照料老人。如此一来,子女外出务工必然会导致留守老人生病需要照料时子女缺位,从而出现不能及时就医、生病期间无人看护或得不到良好看护的现象。
从实地调查的情况看, 很多研究社区的医疗条件还很落后, 每个社区只有一两名赤脚医生或一两家私人诊所。部分社区农户居住分散,住在相对偏远自然村的老人去看病就医路途遥远,非常不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当留守老人突发急病时,因无人知晓、护送而不能及时就医的情况便时有发生,其中空巢、丧偶和高龄留守老人不能及时就医的情况更为普遍。
而在生病期间, 很多留守老人虽然还能获得配偶、未外出子女等其他群体的照料支持,但照料提供者往往由于劳动负担过重而没有精力或能力给予良好看护。相当一部分留守老人生病时甚至无人看护。
四、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城市化、工业化是农村留守老人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为外出务工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得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主要是年富力强的青壮年,造成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和农村社会的“空穴化”,农村养老的对象与载体在时间与空间上开始产生分离,出现了大量的农村留守老人。而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更加凸显。
(二)传统家庭养老保障功能的弱化
在传统社会,子女对父母承担主要的养老责任,尤其是儿子扮演着更重要的
角色,“父母在,不远行”等传统的教导直接影响着子女的行为。但在现实社会,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弱化了子女对父母的养老责任。子女远离父母,不能直接对父母进行生活照料,尤其是年事已高的父母,子女不在身边,他们将存在更大的生命风险,如有重病不能得到及时治疗等。
这一问题在最近几年里显得愈加突出了。改革初期的一段时间,男性外出务工较多,家庭可以留下妇女来照顾老人。但最近几年研究得出,随着妇女就业机会的增加,外出务工的女性也越来越多,于是夫妻双方双双外出务工的人口比例在逐渐增大,农村家庭中只剩下了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小孩。在这种情况下,农村老人更加得不到子女的照顾。可见,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保障功能正在弱化,留守老人更多的是靠自己或同样年迈的配偶来相互照料。
(三)二元型的社会结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农村留守老人在不能充分享受家庭养老的同时,现阶段农村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机制又非常不健全,这就使得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困境难以改善。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城乡政策不同, 城市养老有着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而在农村养老更多的是依靠家庭。最近几十年里,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养老方式依然没有较大的改变,农村养老的保障机制仍未建立健全。
此外,农村社区还未充分发挥作用。农村社区,即老年人生活的村庄,本应是维护家庭养老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环境,同时也是家庭养老功能最直接、最有效的接替者。但目前我国的社区还不能为留守老人提供可靠的经济支持,为老服务体系还未建立,社区对家庭养老还起不到引导和督促作用。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和条件所限,为老服务在整体上仍属空档,最具代表性的敬老院不仅不普及,现有的许多还只是供参观用的展品。老年医疗服务、老年生活料理服务、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服务等都未建立,甚至在许多农村还根本没有这种意识,留守老人还没有成为社区资源的拥有者、管理者、投入者和受益者,现代化的社区照料体系尚未全面建立起来。
(四)子女回家的机会成本高,造成孝顺愿望实现的断裂
一般情况下,外出务工子女为长期在外工作,一年之中只有春节才会回家
与亲人团聚。非节假日回家,可能会耽误正在进行中的工作,影响工作进程与收入;另一方面,大部分外出务工子女均为跨省流动,离家较远,回家的路途颠簸,时间较长,成本过高,这也阻碍了子女对家里老人的照顾。
五、解决对策
(一)政策导向上: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
政府应大力号召外流子女回乡工作,将本来由他们照顾老人的责任切实地回归到他们身上。出于这一考虑,政府应在保障自身财政稳定的同时,有步骤的通过兴建本地产业,发展县域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村产业化等方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呼吁外流子女回乡打工。
在这样的角度和视野下,政府在考虑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应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着力点,在经济布局上要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在政策上对到中西部地区落户的企业提供倾斜;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大省则要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充分发挥本地非农产业务工成本低以及打工和务农可以兼顾的优势,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发展区域经济和本地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使农民工能够兼顾农业生产和家庭生活,以解决留守老人问题。
(二)加强养老意识宣传,强化传统型家庭养老功能
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庭亲情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成年子女担负着有赡养照料父母的义务。这种“反馈式”的哺养关系一直是中华民族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基础,同时为家庭养老制度的实行和巩同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础。
同时,留守老人和子女间存在着互惠互利的代际交换。外出务工的子女往往为老年父母提供更多经济上的帮助,以此换取后者在家务、特别是孙子女照料上的帮助。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子女也有义务来照料年迈的老人。
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制约,致
使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水平均大大落后于城市,留守于农村的老人,不能像城市里的老人那样享受到比较全面的养老保障,因此,农民养老不可能完全依靠社会,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老人养老保障的主要形式。
因此,在现阶段,我们必须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加强农村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对在尊老爱老方面做得好的年轻人予以大力表彰,还可以通过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的办法。进一步强化子女的赡养义务,从而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对农村老人的保障作用,以促进农村老人的身心健康。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在鼓励家庭养老的同时,加快发展农村的社会化养老。社会养老是指依靠社会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需要国家投资兴办如建立农村福利院、老年院等。对于无子女或家庭贫困的农村家庭来说,社会养老还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经济状况还无力承担起这种义务,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鼓励个人或其他非盈利性部门来兴办的方式,鼓励农村的富裕户、各界的富裕人氏以及各慈善组织在农村捐建各种养老院、老人之家等,用做农村老人的社会养老机构。对于这类善举国家应给予大力支持,如减免其各种费用、简化相关手续的办理程序等。
(四)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发展农村社区的娱乐活动(特别是组织老年协会),丰富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目前,在有条件的农村可以试着建立一些老年人组织,尤其是留守老人,平时缺少交流的情况下会促使他们组织在一起,从而建立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可以建立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互助组,或者一些兴趣小组,类似于城市的老年人组织,这样将他们紧紧的团结在一起。通过组织的作用,使这些留守老人重新找到归属感,找到自己的一个新的位置,让这些留守老人认识到自己对社会依然存在着作用,这样对于留守老人的养老是非常有益的。通过这些协会,就可以组织老年人开展一些老年人活动,丰富农村老年人特别是留守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六、结语
在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大城市向农村和中西部劳动力输出省份转嫁了老龄化压力,使得农村老龄化,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老龄化水平超过了城市,农村养老压力远远大于城镇,农村养老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在当前社会转型加速期和社会矛盾突发期,尤其需要对这种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引发的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解决好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既有利于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又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并且可以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胡强强.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2):25-28.
[2]贺聪志,叶敬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03):46-53+111.
[3]左冬梅,李树茁.基于社会性别的劳动力迁移与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福利——基于劳动力流入地和流出地的调查[J].公共管理学报,2011,(02):93-100+127.
[4]肖亚洲.湖南某县农村留守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卫生服务利用研究[D].导师:陈立章.:中南大学,2010.
[5]杨亮,盛邦跃.解决当前农村老年人困境的几点建议[J].阴山学刊,2005,(06):97-99.
[6]陈敏.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09,(03):225-226.
[7]申秋红,肖红波.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研究[J].南方农业,2010,(02):5-8.
[8]卓瑛.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刍议[J].农业考古,2006,(06):336-339.
[9]银平均,黄文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J].江西社会科学,2011,(02):195-199.
[10]贺聪志,叶敬忠.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9,(02):24-34.
[11]秦亮.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国内研究综述[J].现代交际,2010,(10):8-9.
[12]零东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探析[J].生产力研究,2010,(07):38-40.
[13]陈维.农民工的迁移流动对农村留守老人家庭养老的影响[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6):31-33.
[14]邹伟贤.浅议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8,(07):44-46.
[15]周福林.我国留守老人状况研究[J].西北人口,2006,(01):46-49+56.
[16]高娜.中国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05):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