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之我见
摘要:本文从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出发,强调要把握好“技术”与“应用”这两者的结合,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技术观应用观学习动机
从中职计算机课程的内容来划分计算机教学的观念的话,其中有一类是“应用观”,即基于综合实践的一种内容的安排与实施:还有一类是“技术观”,即基于分类操作或简要任务式的内容取舍与实施。这两种教学观的共同点就是都要把握好“技术”与“应用”这两者的结合。下面笔者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无“技术”难以致“应用”
我校是一所职业中专学校,笔者所教的学生,是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在计算机基本操作上似乎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开机,有的学生连键盘鼠标的使用都不熟练,甚至有的学生在正确输入网址后,因不知道按回车键或者点击“转到”按钮而打不开网页,这样的学生还不在少数,为什么学生对这些基本的操作都没掌握呢?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首先,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就是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问题,遇到问题没有向教师及时请教。如果真的就仅仅是这两个问题,倒是容易解决的。最让人头痛的原因,居然是学生在接受教师的提醒之后才说“哦,我忘了”。这种因平时运用得少造成操作技术学后就忘的现象非常普遍。可见,如果不反复强调技术的熟练掌握,甚至是反复训练,学生连想都想不到,也不会去想某种技术的特点、效果,怎么会去进行实践运用呢?
二、唯“技术”也难以落实“应用”
单纯围绕操作技术来教学,问题会更突出。首先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有快有慢,不便于教学。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在实际使用中也因各种原因流于形式,导致分层教学落不到实处。另一个原因就是单纯地学技术、学操作方法,学生会失去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对中职校学生而言,学习心态有两种,一种姑且称之为压迫性学习,通俗地说就是被“逼”着学习。如学不好考不上高职校等,但这是极少部分的学生。另一种称之为兴趣性学习,也就是当学生对学习真正产生了兴趣才会将之内化成学习的动力。目前,计算机的课程明显地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重主题、重应用,另一种是重技术或者说重软件、重操作。另外,有些课堂范式只注重应用表面化、操作表层化,失去了学科本体的价值,使学生学习动机与动力受到比较大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计算机这门课程当初开设的目的性并不太具体——仅是为了普及计算机科技文化知识,在个人应用目的与意义上显得先天不足。所以,无论是早期的学编程序,还是后来的学用软件,都是基于一种顺序的、单层的和被动学习的结构。学程序就是以语法与例题作为教学内容,学软件就是以菜单功能作为学习进程。后来的任务驱动教法是想在学习目的与目标上有所改进,于是采取先提出任务、后进行技术操作的步骤式,技术是明确了,但模仿却加重了。基 于实践活动的主题式教学,在目标上更宽泛些,但是在操作过程上却又虚化了许多,应用性强而技术指导性不足。所以,转来转去,我们仍然很难确定一种能激发学生动机和动力的学习模式,而仍在技术层面操作模仿和在主题层面泛化操作。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必须针对计算机课程的特点,从学生自己的读写爱好、数码生活等真正的需求入手,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索技术、总结规律,让学习的动机与课程的动机有效结合起来。
四、怎样保持学生持续不断的学习动力
知识技能更新与技术应用创新应是较好的动机来源之一。无论是谁,技术学习仅仅是一种过程式的认知与探索,不要把一节课和几节课的应用看得过重。而在教学实践中,有些综合实践活动的量规评价往往把人的长期发展割裂开来。一方面,学生阶段应用不是终极目标,也
不可能有完全的技术掌握投入到应用中。另一方面,真正的技术掌握是要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知识与技术的自我更新,甚至是需要终身学习才能形成的。所以,既不要想着把所有的技术都教给学生,也不要想着让学生每种技术都去进行实践。主要是以典型的、核心的技术应用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调动其创新欲望的同时产生绵绵不断的动力。
职业介绍所,工作人员问她希望从事什么职业,那女孩回答:“第一愿望是做大明星,第二愿望是做空中小姐,第三愿望是做名主持人,第四愿望是做办公室主任。”学生听后大笑,笑过之后,慢慢意识到一个道理:职业理想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更不是漫无边际的乱想,而必须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水平和条件。这样讲,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严肃的教材内容,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组织课堂讨论。激励学生参与
课堂讨论的做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民主的气氛中使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学习,教师适时适当点拨,启发引导。这样,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例如,在经济常识的教学中,教师设问:“冬天买空调放到夏天卖,或夏天买皮衣放到冬天卖,你认为这样做合理吗? ”这样的问题既贴近生活,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问题提出来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学生看到教材中表述的内容与自己的见解基本一致时,由衷感到一种获得知识的喜悦。通过课堂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实效
政治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单一教学手段,把挂图、投影、实物、录音、录像、电脑运用到教学中去,必然会以其良好的直观性、生动的趣味性、丰富的表现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加课堂学习的兴奋点,激活思维。在讲授“我国对外开放格局”这节内容时,笔者先播放了歌曲《春天的故事》,随着悠扬的旋律、优美的歌词,同学们既受到美的熏陶,又激发了求知欲望。在学习“一国两制”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时,利用中央电视台《话说香港》节目录像带作为导入,同学们通录像对香港的历史有了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学习这一制度的意义所在,学生的感触更深。这样做比简单地用抽象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更有助于对教材的理解。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大纲、备教材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教法,就能够把政治课讲活讲好,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律,让学习的动机与课程的动机有效结合起来。
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之我见
摘要:本文从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出发,强调要把握好“技术”与“应用”这两者的结合,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技术观应用观学习动机
从中职计算机课程的内容来划分计算机教学的观念的话,其中有一类是“应用观”,即基于综合实践的一种内容的安排与实施:还有一类是“技术观”,即基于分类操作或简要任务式的内容取舍与实施。这两种教学观的共同点就是都要把握好“技术”与“应用”这两者的结合。下面笔者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无“技术”难以致“应用”
我校是一所职业中专学校,笔者所教的学生,是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在计算机基本操作上似乎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开机,有的学生连键盘鼠标的使用都不熟练,甚至有的学生在正确输入网址后,因不知道按回车键或者点击“转到”按钮而打不开网页,这样的学生还不在少数,为什么学生对这些基本的操作都没掌握呢?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首先,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就是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问题,遇到问题没有向教师及时请教。如果真的就仅仅是这两个问题,倒是容易解决的。最让人头痛的原因,居然是学生在接受教师的提醒之后才说“哦,我忘了”。这种因平时运用得少造成操作技术学后就忘的现象非常普遍。可见,如果不反复强调技术的熟练掌握,甚至是反复训练,学生连想都想不到,也不会去想某种技术的特点、效果,怎么会去进行实践运用呢?
二、唯“技术”也难以落实“应用”
单纯围绕操作技术来教学,问题会更突出。首先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有快有慢,不便于教学。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在实际使用中也因各种原因流于形式,导致分层教学落不到实处。另一个原因就是单纯地学技术、学操作方法,学生会失去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对中职校学生而言,学习心态有两种,一种姑且称之为压迫性学习,通俗地说就是被“逼”着学习。如学不好考不上高职校等,但这是极少部分的学生。另一种称之为兴趣性学习,也就是当学生对学习真正产生了兴趣才会将之内化成学习的动力。目前,计算机的课程明显地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重主题、重应用,另一种是重技术或者说重软件、重操作。另外,有些课堂范式只注重应用表面化、操作表层化,失去了学科本体的价值,使学生学习动机与动力受到比较大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计算机这门课程当初开设的目的性并不太具体——仅是为了普及计算机科技文化知识,在个人应用目的与意义上显得先天不足。所以,无论是早期的学编程序,还是后来的学用软件,都是基于一种顺序的、单层的和被动学习的结构。学程序就是以语法与例题作为教学内容,学软件就是以菜单功能作为学习进程。后来的任务驱动教法是想在学习目的与目标上有所改进,于是采取先提出任务、后进行技术操作的步骤式,技术是明确了,但模仿却加重了。基 于实践活动的主题式教学,在目标上更宽泛些,但是在操作过程上却又虚化了许多,应用性强而技术指导性不足。所以,转来转去,我们仍然很难确定一种能激发学生动机和动力的学习模式,而仍在技术层面操作模仿和在主题层面泛化操作。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必须针对计算机课程的特点,从学生自己的读写爱好、数码生活等真正的需求入手,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索技术、总结规律,让学习的动机与课程的动机有效结合起来。
四、怎样保持学生持续不断的学习动力
知识技能更新与技术应用创新应是较好的动机来源之一。无论是谁,技术学习仅仅是一种过程式的认知与探索,不要把一节课和几节课的应用看得过重。而在教学实践中,有些综合实践活动的量规评价往往把人的长期发展割裂开来。一方面,学生阶段应用不是终极目标,也
不可能有完全的技术掌握投入到应用中。另一方面,真正的技术掌握是要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知识与技术的自我更新,甚至是需要终身学习才能形成的。所以,既不要想着把所有的技术都教给学生,也不要想着让学生每种技术都去进行实践。主要是以典型的、核心的技术应用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调动其创新欲望的同时产生绵绵不断的动力。
职业介绍所,工作人员问她希望从事什么职业,那女孩回答:“第一愿望是做大明星,第二愿望是做空中小姐,第三愿望是做名主持人,第四愿望是做办公室主任。”学生听后大笑,笑过之后,慢慢意识到一个道理:职业理想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更不是漫无边际的乱想,而必须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水平和条件。这样讲,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严肃的教材内容,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组织课堂讨论。激励学生参与
课堂讨论的做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民主的气氛中使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学习,教师适时适当点拨,启发引导。这样,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例如,在经济常识的教学中,教师设问:“冬天买空调放到夏天卖,或夏天买皮衣放到冬天卖,你认为这样做合理吗? ”这样的问题既贴近生活,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问题提出来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学生看到教材中表述的内容与自己的见解基本一致时,由衷感到一种获得知识的喜悦。通过课堂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实效
政治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单一教学手段,把挂图、投影、实物、录音、录像、电脑运用到教学中去,必然会以其良好的直观性、生动的趣味性、丰富的表现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加课堂学习的兴奋点,激活思维。在讲授“我国对外开放格局”这节内容时,笔者先播放了歌曲《春天的故事》,随着悠扬的旋律、优美的歌词,同学们既受到美的熏陶,又激发了求知欲望。在学习“一国两制”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时,利用中央电视台《话说香港》节目录像带作为导入,同学们通录像对香港的历史有了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学习这一制度的意义所在,学生的感触更深。这样做比简单地用抽象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更有助于对教材的理解。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大纲、备教材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教法,就能够把政治课讲活讲好,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律,让学习的动机与课程的动机有效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