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挈中心,由表及里。
1、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走向海洋的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奠基人。课文有一段话总地概括了郑和下西洋远航的情况与意义。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
2、交流,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①指名读句子。教师圈划“大”、“长”、“广”、“ 顶峰”。
②“顶峰”是什么意思。指导朗读,读出夸赞的语气。
【采用变序手法,先抓住文章的“纲”,纲举目张。让学生整体感知郑和远航的情况和意义,牵一发而动全身,由点带面组织开展教学,使后面的教学形散而神不散。】
二、以点带面,体会中心。
(一)解读“规模大”
1、导语:(指小黑板)为什么说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呢?我们首先学习体会到郑和远航的“规模大”,请大家默读课文,围绕这问题思考,圈圈划划,作批注。
2、交流:从哪里体会到郑和远航规模很大?
①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
学生说体会。点拨“人山人海”,指导朗读。
②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
学生说体会。指导朗读。
③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学生说体会。
点拨: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要点:a、这些船大,雄伟壮观,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
b、船上有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
c、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等。
点拨:船如此装备齐全、华丽雄伟,又如此多,可见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加以具体说明的?(列数字)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出示三张图片。指名读指导朗读。
④补充比较:
哥伦布在1492年8月3日从西班牙出发了。他的船队由三艘大帆船和87名水手组成。
1519年8月10日,葡萄牙的麦哲伦率领五条船和270名水手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始环球航行。
提问: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朗读:郑和远航,规模之大,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从支点出发,引领学生自主读文,自觉与文本对话,抓关键句、重点词体会感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郑和第一次远航的规模之大。】
(二)解读“时间长”、“范围广”
导语:从哪里体会到郑和远航时间很长、范围很广?
交流出示: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③,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①学生说体会。
②郑和远航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从中国太仓到非洲东岸,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航海事业,他把中国的古代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真不愧为一位顽强探索的伟大航海家。
一、提挈中心,由表及里。
1、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走向海洋的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奠基人。课文有一段话总地概括了郑和下西洋远航的情况与意义。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
2、交流,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①指名读句子。教师圈划“大”、“长”、“广”、“ 顶峰”。
②“顶峰”是什么意思。指导朗读,读出夸赞的语气。
【采用变序手法,先抓住文章的“纲”,纲举目张。让学生整体感知郑和远航的情况和意义,牵一发而动全身,由点带面组织开展教学,使后面的教学形散而神不散。】
二、以点带面,体会中心。
(一)解读“规模大”
1、导语:(指小黑板)为什么说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呢?我们首先学习体会到郑和远航的“规模大”,请大家默读课文,围绕这问题思考,圈圈划划,作批注。
2、交流:从哪里体会到郑和远航规模很大?
①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
学生说体会。点拨“人山人海”,指导朗读。
②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
学生说体会。指导朗读。
③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学生说体会。
点拨: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要点:a、这些船大,雄伟壮观,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
b、船上有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
c、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等。
点拨:船如此装备齐全、华丽雄伟,又如此多,可见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加以具体说明的?(列数字)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出示三张图片。指名读指导朗读。
④补充比较:
哥伦布在1492年8月3日从西班牙出发了。他的船队由三艘大帆船和87名水手组成。
1519年8月10日,葡萄牙的麦哲伦率领五条船和270名水手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始环球航行。
提问: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朗读:郑和远航,规模之大,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从支点出发,引领学生自主读文,自觉与文本对话,抓关键句、重点词体会感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郑和第一次远航的规模之大。】
(二)解读“时间长”、“范围广”
导语:从哪里体会到郑和远航时间很长、范围很广?
交流出示: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③,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①学生说体会。
②郑和远航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从中国太仓到非洲东岸,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航海事业,他把中国的古代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真不愧为一位顽强探索的伟大航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