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远航]教学案例分析

一、提挈中心,由表及里。

1、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走向海洋的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奠基人。课文有一段话总地概括了郑和下西洋远航的情况与意义。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

2、交流,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①指名读句子。教师圈划“大”、“长”、“广”、“ 顶峰”。

②“顶峰”是什么意思。指导朗读,读出夸赞的语气。

【采用变序手法,先抓住文章的“纲”,纲举目张。让学生整体感知郑和远航的情况和意义,牵一发而动全身,由点带面组织开展教学,使后面的教学形散而神不散。】

二、以点带面,体会中心。

(一)解读“规模大”

1、导语:(指小黑板)为什么说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呢?我们首先学习体会到郑和远航的“规模大”,请大家默读课文,围绕这问题思考,圈圈划划,作批注。

2、交流:从哪里体会到郑和远航规模很大?

①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

学生说体会。点拨“人山人海”,指导朗读。

②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

学生说体会。指导朗读。

③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学生说体会。

点拨: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要点:a、这些船大,雄伟壮观,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

b、船上有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

c、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等。

点拨:船如此装备齐全、华丽雄伟,又如此多,可见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加以具体说明的?(列数字)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出示三张图片。指名读指导朗读。

④补充比较:

哥伦布在1492年8月3日从西班牙出发了。他的船队由三艘大帆船和87名水手组成。

1519年8月10日,葡萄牙的麦哲伦率领五条船和270名水手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始环球航行。

提问: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朗读:郑和远航,规模之大,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从支点出发,引领学生自主读文,自觉与文本对话,抓关键句、重点词体会感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郑和第一次远航的规模之大。】

(二)解读“时间长”、“范围广”

导语:从哪里体会到郑和远航时间很长、范围很广?

交流出示: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③,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①学生说体会。

②郑和远航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从中国太仓到非洲东岸,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航海事业,他把中国的古代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真不愧为一位顽强探索的伟大航海家。

一、提挈中心,由表及里。

1、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走向海洋的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奠基人。课文有一段话总地概括了郑和下西洋远航的情况与意义。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

2、交流,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①指名读句子。教师圈划“大”、“长”、“广”、“ 顶峰”。

②“顶峰”是什么意思。指导朗读,读出夸赞的语气。

【采用变序手法,先抓住文章的“纲”,纲举目张。让学生整体感知郑和远航的情况和意义,牵一发而动全身,由点带面组织开展教学,使后面的教学形散而神不散。】

二、以点带面,体会中心。

(一)解读“规模大”

1、导语:(指小黑板)为什么说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呢?我们首先学习体会到郑和远航的“规模大”,请大家默读课文,围绕这问题思考,圈圈划划,作批注。

2、交流:从哪里体会到郑和远航规模很大?

①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

学生说体会。点拨“人山人海”,指导朗读。

②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

学生说体会。指导朗读。

③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学生说体会。

点拨: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要点:a、这些船大,雄伟壮观,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

b、船上有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

c、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等。

点拨:船如此装备齐全、华丽雄伟,又如此多,可见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加以具体说明的?(列数字)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出示三张图片。指名读指导朗读。

④补充比较:

哥伦布在1492年8月3日从西班牙出发了。他的船队由三艘大帆船和87名水手组成。

1519年8月10日,葡萄牙的麦哲伦率领五条船和270名水手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始环球航行。

提问: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朗读:郑和远航,规模之大,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从支点出发,引领学生自主读文,自觉与文本对话,抓关键句、重点词体会感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郑和第一次远航的规模之大。】

(二)解读“时间长”、“范围广”

导语:从哪里体会到郑和远航时间很长、范围很广?

交流出示: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③,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①学生说体会。

②郑和远航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从中国太仓到非洲东岸,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航海事业,他把中国的古代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真不愧为一位顽强探索的伟大航海家。


相关文章

  • [郑和远航]教案
  • 郑和远航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 孙利华 215107 [1**********] 教案背景 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文本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有限的文字来理解 ...查看


  •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荥阳市城关乡中学 杨宝柱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及基本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 ...查看


  • 10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 10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第十册中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全文可分为 ...查看


  • 11.[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 11.<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恰当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结合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等词语的意思. 2.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读,并补充资 ...查看


  • 五年级语文下册郑和远航1教学实录苏教版
  • 郑和远航 学习要求: 1.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浏览资料,拓宽视野,对郑和远航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2.凭借语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向郑和学习, ...查看


  • 郑和远航教案(第二课时)
  •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第一次远航. 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 ...查看


  • 五年级[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 五年级<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语文学习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让学生理解要读的内容,如何让学生读懂,引导他们进行思索,着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每天是我们都必须注意的.我觉得很重要的是注意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要主动的去学,要有学习的主动性 ...查看


  •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2016年人教版)
  •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苏秋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 ...查看


  •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 课时目标: 1.初步理解文中几个重要的生字新词,理清文章脉络,读懂课文1-3小节内容.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充分感受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壮观.宏大场面,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教学重点: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