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演讲稿的开头和结尾
易 嵘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演讲开始的两三分钟是听众
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因此,开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演讲的成败。借用戏剧舞台艺术的术语来说,开头要能“镇场”,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就要将听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演讲的开头不拘一格,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开门见山。这种方式直接入题,:
,我。此时此刻,,,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
(亲爱的战友,请话:亲爱的战友,请记住军旗!《
)记住军旗》
二、提出问题。这种方式容易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引发听众的思考。如下面一篇演讲稿的开头:
人才在哪里?人才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13亿人民中间,在当今改革的激流里,在你
(人才在哪里》)们———我尊敬的听众之中。《
三、设置悬念。这种方式也很容易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促使他们产生听下去的愿望。如:
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应该感谢她们!感谢她们?她们,是谁呢?她们,不是驰骋疆场的猛士,可是驰骋疆场的猛士不能没有她们;她们,不是胸佩勋章的英雄,然而,又有多少英雄把勋章戴在她们胸前;她们的名字不曾写在国防建设的功劳簿上,但是,她们的生命却熔铸在保卫祖国、保卫四化这一伟大的事业中!她们究竟是谁呢?(应该感谢她们》)《四、引用警语。引用名言警句开头,也很精彩。如曾获全国青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演讲比赛一等奖的《精英大营救》,其开头部分是:
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有一句名言“:一夜可以冒出一个暴发户,但是三年也培养不出一名贵族。”然而,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更为重要、更为宝贵、更为难得的,既不是暴发户,也不是贵族,而是精英———民族的、国家的精英!巴比伦犹太教法典说“:一个精英胜过一个以色列国王。因为一个国王死了,所有的以色列人都是合格的人选;而一个精英死了,却没有人能够代替他。”所以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能够理直气壮地对那些权倾朝野的王公大臣们说“:你们算什么,国王算什么,你们和国王到处都是,而我贝多芬只有一个!”五、巧用故事。故事讲好了,会很有吸引力,能让听众产生倾听的兴趣。如第六届军校大学生电视演讲
大赛获奖选手刘飞的演讲稿《我家门前有堵墙》的开头:
,。农。从我读书,,变了。,,都给。、幽默开场。幽默式的开头亦庄亦谐,妙趣横生,能在一开始就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如有一位黑人先生面对他的白人听众时,第一句话是:
“女士们,先生们,我来到这里,与其说是发表讲话,还不如说是给这一场合增添一点‘颜色’。”七、使用道具。“红土地之歌”演讲大赛的第一名,就是用道具开头的。他是一位攻打老山时的主攻团团长,走上台时他抱着一个红布包,上面着覆盖党旗。演讲前,他先给大家行了一个军礼,然后说“:同志们,今天站在这个讲台上的不是我,而是他们。”接着,他将红布包一层层地打开,露出了两本书。他说“:这两本书一本叫《风浪集》,记述老一辈革命者的丰功伟绩,另一本我叫它《无名集》,里面记载着这几年倒在我身边的战友的名字,他们是‘我心中的太阳’,这便是我演讲的题目。”这一连串的精心安排,使听众对烈士和演讲者本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使演讲者赢得了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演讲稿的结尾,是演讲能否成功的最后一步。好的结尾应该是既水到渠成又余味无穷,既不落俗套,又自然得体。演讲的结尾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总结归纳。这种方式可以给听众留下一个清晰明确的印象,使听众得其要悟其旨。如演讲稿《自豪吧,我们的名字叫军人》的结尾:
自豪吧,同志们!因为我们的职业是军人,军人的代名词就是牺牲,而这种牺牲换来的是我们民族的繁荣昌盛!二、发出号召。这种结尾,或提出希望,或发出呼吁,或昭示未来,以激发听众的情感,产生共鸣。如下面一篇演讲稿的结尾:
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用我们的思想,用我们的全部再筑一道长城,一道坚不可摧的血肉长城!让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中华民族,永
(再筑一道长城》)远、永远立于世界民族强林!《
三、表达决心。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和决心,有助于坚定听众的信念,增强演讲的号召力。如一名新兵代表在新兵授衔仪式上的发言的结尾: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军人,军衔在肩,赋予了我们神圣的使命,我们
32
不会忘记军人的职责,不会忘记我们的祖国还未完全统一。在今后的军事训练中,我们将强化体能训练,注重练思想、练作风、练意志,打牢军事基础,克服前进中的“拦路虎”,踢开脚下的“绊脚石”。请首长们放心,在新兵结业考核中,我们一定会以优异的成绩向首长们汇报,因为我们全体
(世新战友坚信:世上没有我们军人做不到的!《
)上没有我们军人做不到的》
四、表示祝贺。如一篇新兵入营欢迎词的结尾:
祝你们迈好军营生活第一步,在军营这所大学校里更快地成长进步!五、留有余味。这种结尾语尽而意不尽,让听众流连忘返,回味再三。如演讲稿《谁来保卫2000年的中国》就采用这种结尾方式:
各位朋友,的讲台时,,,。但是,,仍然用“好男不当兵,的陈旧观念去责怪您要参军的儿子,责怪您要找军人做丈夫的女儿,那么,我宁愿不要这掌声,宁愿悄悄地、悄悄地走下这讲台……六、高潮收尾。这种方式将演讲的高潮放在最后。如演讲稿《美是军人》的结尾:
是啊,雕塑家奉献美,有了大卫、维纳斯;音乐家奉献美,有了《英雄交响曲》《、国际歌》;科学家奉献美,有了卫星、导弹、宇宙飞船;农民奉献美,有美的食粮;教师奉献美,有造福于社会的满天桃
李……而军人,军人也奉献美,奉献美的生活、美的社会,更奉献个人的利益、生命和家庭。于是,军人的美便在牺牲中崇高无上,便在奉献中灿烂夺目。军人与大山为伍,与蓝天作伴,与碧海相随;军人整齐、和谐、刚毅、威严;军人勇于牺牲和奉献。作为军人,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美在军营,美是军人!七、引用名言。这种结尾能产生一定的“权威效应”和“名人效应”。:
……:。!在它面前,、,算得了什么呢?
,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
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应该表现在漂亮的话上,而应该表现在为祖国谋利益、为人民谋福利的行
(国家、)动上。《民族与正气》
八、抒发情感。这种结尾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如:
啊!奉献,这支朴实的歌,这支壮烈的歌,这支深远的歌,这支永远属于母亲———我们祖国的歌,让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来唱这支歌吧!(奉献之歌》)《
此外,还可以用诗歌、歌曲、幽默等方式结尾。无论哪种方式,都应避免拖沓冗长、套话空话。
(作者为西安陆军学院讲师)※ ※ ※
非决词“必果”之“果”。《廉颇、蔺相如列传》“: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郦生;、陆贾列传》“: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必”均训“如”“、若”、“倘”、“脱”。《论语・公冶长》“: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皇侃疏“:一家云‘:十室之邑若有忠信如丘者’”。
另外,本章中的“焉”字,也有两种解释。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释此章为“:焉,如字,属上句。好,去声。十室,小邑也。忠信如圣人,生质之美者也。夫子生知,而未尝不好学,故言此以勉人。言美质易得,至道难闻,学之至则可以为圣人,不学则不免为乡人而已。可不勉哉?”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集释为“正义曰:此章夫子言己勤学也。十室之邑,邑之小者也。其邑虽小,亦不诬之,必有忠信如我者焉。但不如我之好学不厌也。卫 读‘焉’於虔切,为下句首。焉犹安也。言十室之邑虽小,必有忠信如我者也,安不如我之好学也。言亦不如我之好学也。义并得通,故具存焉。”释“必”为“一定”;释“焉犹安”,也同样讲得通。这样“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一句,因为“必”字有两解,“焉”字既可置于上句末亦可置后句首,就应该有两种解释。“焉”字的两种解释皆可讲得通;对于“必”字,笔者倾向于释“必”为“若”的译法。因为这样解释于情于理更为通洽。只是现代的《论语》译注者多未注意到皇侃辑录的这条注疏。
(作者为四川大学博士生)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应有两解
赵长征
《论语・公冶长第五》的末章是: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钱穆著的《论语新解》译为“:先生说:十家的小邑,其中必有像我这般资质忠信的人,但不能像我这般好学呀!”李泽厚著的《论语今读》、南怀瑾著的《论语别裁》、杨伯峻著的《论语译注》等对此章的译注与钱著近似。其中“,必”字皆释为“一定”。现代学者对该章的译注基本没有太多异议。不过,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引用了梁代皇侃辑录的有关该章的一则注疏,提供了对“必”字的另一种解释。钱钟书认为“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中的“必”字应当释为“如”“、若”,而不能释为“一定”。钱文如下:
萧何曰:“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按“必”乃疑词“如果”之“果”,
33
如何写好演讲稿的开头和结尾
易 嵘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演讲开始的两三分钟是听众
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因此,开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演讲的成败。借用戏剧舞台艺术的术语来说,开头要能“镇场”,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就要将听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演讲的开头不拘一格,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开门见山。这种方式直接入题,:
,我。此时此刻,,,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
(亲爱的战友,请话:亲爱的战友,请记住军旗!《
)记住军旗》
二、提出问题。这种方式容易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引发听众的思考。如下面一篇演讲稿的开头:
人才在哪里?人才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13亿人民中间,在当今改革的激流里,在你
(人才在哪里》)们———我尊敬的听众之中。《
三、设置悬念。这种方式也很容易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促使他们产生听下去的愿望。如:
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应该感谢她们!感谢她们?她们,是谁呢?她们,不是驰骋疆场的猛士,可是驰骋疆场的猛士不能没有她们;她们,不是胸佩勋章的英雄,然而,又有多少英雄把勋章戴在她们胸前;她们的名字不曾写在国防建设的功劳簿上,但是,她们的生命却熔铸在保卫祖国、保卫四化这一伟大的事业中!她们究竟是谁呢?(应该感谢她们》)《四、引用警语。引用名言警句开头,也很精彩。如曾获全国青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演讲比赛一等奖的《精英大营救》,其开头部分是:
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有一句名言“:一夜可以冒出一个暴发户,但是三年也培养不出一名贵族。”然而,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更为重要、更为宝贵、更为难得的,既不是暴发户,也不是贵族,而是精英———民族的、国家的精英!巴比伦犹太教法典说“:一个精英胜过一个以色列国王。因为一个国王死了,所有的以色列人都是合格的人选;而一个精英死了,却没有人能够代替他。”所以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能够理直气壮地对那些权倾朝野的王公大臣们说“:你们算什么,国王算什么,你们和国王到处都是,而我贝多芬只有一个!”五、巧用故事。故事讲好了,会很有吸引力,能让听众产生倾听的兴趣。如第六届军校大学生电视演讲
大赛获奖选手刘飞的演讲稿《我家门前有堵墙》的开头:
,。农。从我读书,,变了。,,都给。、幽默开场。幽默式的开头亦庄亦谐,妙趣横生,能在一开始就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如有一位黑人先生面对他的白人听众时,第一句话是:
“女士们,先生们,我来到这里,与其说是发表讲话,还不如说是给这一场合增添一点‘颜色’。”七、使用道具。“红土地之歌”演讲大赛的第一名,就是用道具开头的。他是一位攻打老山时的主攻团团长,走上台时他抱着一个红布包,上面着覆盖党旗。演讲前,他先给大家行了一个军礼,然后说“:同志们,今天站在这个讲台上的不是我,而是他们。”接着,他将红布包一层层地打开,露出了两本书。他说“:这两本书一本叫《风浪集》,记述老一辈革命者的丰功伟绩,另一本我叫它《无名集》,里面记载着这几年倒在我身边的战友的名字,他们是‘我心中的太阳’,这便是我演讲的题目。”这一连串的精心安排,使听众对烈士和演讲者本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使演讲者赢得了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演讲稿的结尾,是演讲能否成功的最后一步。好的结尾应该是既水到渠成又余味无穷,既不落俗套,又自然得体。演讲的结尾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总结归纳。这种方式可以给听众留下一个清晰明确的印象,使听众得其要悟其旨。如演讲稿《自豪吧,我们的名字叫军人》的结尾:
自豪吧,同志们!因为我们的职业是军人,军人的代名词就是牺牲,而这种牺牲换来的是我们民族的繁荣昌盛!二、发出号召。这种结尾,或提出希望,或发出呼吁,或昭示未来,以激发听众的情感,产生共鸣。如下面一篇演讲稿的结尾:
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用我们的思想,用我们的全部再筑一道长城,一道坚不可摧的血肉长城!让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中华民族,永
(再筑一道长城》)远、永远立于世界民族强林!《
三、表达决心。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和决心,有助于坚定听众的信念,增强演讲的号召力。如一名新兵代表在新兵授衔仪式上的发言的结尾: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军人,军衔在肩,赋予了我们神圣的使命,我们
32
不会忘记军人的职责,不会忘记我们的祖国还未完全统一。在今后的军事训练中,我们将强化体能训练,注重练思想、练作风、练意志,打牢军事基础,克服前进中的“拦路虎”,踢开脚下的“绊脚石”。请首长们放心,在新兵结业考核中,我们一定会以优异的成绩向首长们汇报,因为我们全体
(世新战友坚信:世上没有我们军人做不到的!《
)上没有我们军人做不到的》
四、表示祝贺。如一篇新兵入营欢迎词的结尾:
祝你们迈好军营生活第一步,在军营这所大学校里更快地成长进步!五、留有余味。这种结尾语尽而意不尽,让听众流连忘返,回味再三。如演讲稿《谁来保卫2000年的中国》就采用这种结尾方式:
各位朋友,的讲台时,,,。但是,,仍然用“好男不当兵,的陈旧观念去责怪您要参军的儿子,责怪您要找军人做丈夫的女儿,那么,我宁愿不要这掌声,宁愿悄悄地、悄悄地走下这讲台……六、高潮收尾。这种方式将演讲的高潮放在最后。如演讲稿《美是军人》的结尾:
是啊,雕塑家奉献美,有了大卫、维纳斯;音乐家奉献美,有了《英雄交响曲》《、国际歌》;科学家奉献美,有了卫星、导弹、宇宙飞船;农民奉献美,有美的食粮;教师奉献美,有造福于社会的满天桃
李……而军人,军人也奉献美,奉献美的生活、美的社会,更奉献个人的利益、生命和家庭。于是,军人的美便在牺牲中崇高无上,便在奉献中灿烂夺目。军人与大山为伍,与蓝天作伴,与碧海相随;军人整齐、和谐、刚毅、威严;军人勇于牺牲和奉献。作为军人,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美在军营,美是军人!七、引用名言。这种结尾能产生一定的“权威效应”和“名人效应”。:
……:。!在它面前,、,算得了什么呢?
,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
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应该表现在漂亮的话上,而应该表现在为祖国谋利益、为人民谋福利的行
(国家、)动上。《民族与正气》
八、抒发情感。这种结尾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如:
啊!奉献,这支朴实的歌,这支壮烈的歌,这支深远的歌,这支永远属于母亲———我们祖国的歌,让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来唱这支歌吧!(奉献之歌》)《
此外,还可以用诗歌、歌曲、幽默等方式结尾。无论哪种方式,都应避免拖沓冗长、套话空话。
(作者为西安陆军学院讲师)※ ※ ※
非决词“必果”之“果”。《廉颇、蔺相如列传》“: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郦生;、陆贾列传》“: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必”均训“如”“、若”、“倘”、“脱”。《论语・公冶长》“: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皇侃疏“:一家云‘:十室之邑若有忠信如丘者’”。
另外,本章中的“焉”字,也有两种解释。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释此章为“:焉,如字,属上句。好,去声。十室,小邑也。忠信如圣人,生质之美者也。夫子生知,而未尝不好学,故言此以勉人。言美质易得,至道难闻,学之至则可以为圣人,不学则不免为乡人而已。可不勉哉?”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集释为“正义曰:此章夫子言己勤学也。十室之邑,邑之小者也。其邑虽小,亦不诬之,必有忠信如我者焉。但不如我之好学不厌也。卫 读‘焉’於虔切,为下句首。焉犹安也。言十室之邑虽小,必有忠信如我者也,安不如我之好学也。言亦不如我之好学也。义并得通,故具存焉。”释“必”为“一定”;释“焉犹安”,也同样讲得通。这样“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一句,因为“必”字有两解,“焉”字既可置于上句末亦可置后句首,就应该有两种解释。“焉”字的两种解释皆可讲得通;对于“必”字,笔者倾向于释“必”为“若”的译法。因为这样解释于情于理更为通洽。只是现代的《论语》译注者多未注意到皇侃辑录的这条注疏。
(作者为四川大学博士生)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应有两解
赵长征
《论语・公冶长第五》的末章是: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钱穆著的《论语新解》译为“:先生说:十家的小邑,其中必有像我这般资质忠信的人,但不能像我这般好学呀!”李泽厚著的《论语今读》、南怀瑾著的《论语别裁》、杨伯峻著的《论语译注》等对此章的译注与钱著近似。其中“,必”字皆释为“一定”。现代学者对该章的译注基本没有太多异议。不过,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引用了梁代皇侃辑录的有关该章的一则注疏,提供了对“必”字的另一种解释。钱钟书认为“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中的“必”字应当释为“如”“、若”,而不能释为“一定”。钱文如下:
萧何曰:“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按“必”乃疑词“如果”之“果”,
33